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闲人-第7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太子李弘突然道:“韩侍郎,你这话,我可不敢苟同,如果是同样的试卷,那就可以这么说,可是昭仪学院和士族学院学得课本都不一样,怎么能用时长短来分高下了,不对,不对。”他说着是直摇脑袋。
崔义中立刻道:“殿下明鉴,韩侍郎分明就是在搬弄是非,胡说八道。”
李治道:“崔大学士言之不错,你就是在这里胡说八道。”
韩艺道:“陛下,太子殿下,臣这么说,只是为了给他们面子罢了,其实他们学得又少,考卷简单,用时还长,若是考同样的试卷,估计他们就得用两天了。”
卢承庆忍不住了,道:“韩侍郎你身为朝廷重臣,说话可得讲凭据呀。”
韩艺双手一张,道:“若是各位不服气的话,那咱们比比。”
郑伯隅怒道:“奉陪到底。”
崔戢刃却道:“不知韩侍郎打算如何比?”
韩艺一笑,突然看向李弘道:“不知殿下可否愿意帮忙。”
李弘懵逼道:“我怎么帮你们?”
韩艺道:“殿下自然学过士族学院的课本,也就是《孝经》、《论语》,以及《算经》,同时殿下也读过我们昭仪学院的课本,那么可以由殿下来做两家学院的试卷,看看哪边的比较难。”
李弘听得目光闪闪,又偷偷瞧向李治。
李治见李弘也是跃跃欲试,笑道:“这比试非常好,朕也可以顺便看看太子这一年来学得如何。”
“陛下,臣以为这番比试不公平。”
卢承庆突然站出来。
李治好奇道:“卢爱卿以为哪里不公平呢?”
卢承庆道:“陛下,昭仪学院和士族学院所学的内容大不一样,而太子殿下所学知识与士族学院的相差无几,而且还有郭大学士和李太史从旁悉心教导,那么太子殿下做士族学院的试卷,自然会觉得简单一些。”
李弘小嘴一撇道:“卢尚书此言差矣。”
卢承庆一愣。
李弘道:“其实在郭老师和李老师还未教我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学习昭仪学院的课本了,并且母后还专门请了老师教我昭仪学院的课本,李太史也时常教我昭仪学院的数学。”
李淳风笑着点点头。
郭瑜也道:“殿下所言不错,其实昭仪学院的课本通俗易懂,不失趣味,却又蕴含着大道理,确有可取之处,我曾也教过上面的一些小文章。”
李治道:“卢爱卿可还觉得不公平吗?”
卢承庆道:“既然如此的话,那臣无话可说。”
“那就这么定了!”
李治是兴致盎然,道:“来人啊,去将士族学院和昭仪学院的试卷呈上来。”
韩艺瞧向崔戢刃,正好崔戢刃也看向他,二人眼中不但没有半点火光,反而有一种默契感。
很快,这试卷就呈上来了。
李弘拿着四份试卷,眼睛中充满的兴奋,朝着李治问道:“父皇,儿臣先做哪份?”
李治笑道:“这你自己看着办。”说着,他又朝着一干大臣道:“诸位爱卿就与朕出去走走,观赏一下这曲江池的风景,以免打扰太子做题。”
“臣等遵命。”
……
这刚刚来到花园,正好见到武媚娘与一群贵妇在花园里面观赏盆栽。
武媚娘领着一干贵妇上前向李治行得一礼,又是好奇道:“陛下怎地来呢?”
李治立刻将比试一事告诉了武媚娘。
武媚娘听后,当即瞪向韩艺道:“韩侍郎,这昭仪学院虽是我创建的,但我也不支持你,学院传授知识的地方,可不是擂台。”其实她不是怪韩艺太嚣张了,而是怪韩艺将李弘给拉了进来,这毕竟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啊。
韩艺道:“皇后明鉴,臣完全是出自一番好心,微臣始终认为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与时俱进,这落后的东西,就应该被淘汰,倘若为了所谓的面子,就固执己见,这简直就是在误人子弟。”
崔义中听得火冒三丈,今日韩艺说话太刺人了,指着韩艺道:“还请韩侍郎将此话说明白,否则老夫决不罢休。”
卢承庆也道:“韩侍郎,你这话实在过分了一点。”
郑伯隅、崔偲他们纷纷训斥韩艺。
“说明白就说明白。”
面对他们的指责,韩艺是淡定从容,道:“你们士族学院学来学去,多半学得就是那些圣人之言,儒道之术,不知我可有说错?”
“难道向圣人学习也不对么?”
“敢问你们士族学院能否出一个孔圣人那样的人物呢?”
“倘若人人都可以当圣人,那还叫什么圣人。”
“也就是出不了呢?”
“当然。”
“这点我也赞同!”
韩艺笑着点点头,道:“换而言之,你们士族学院学得是圣人之言,但是却永远出不了圣人,可我就算你们士族学院出来的学员,个个都是孔圣人,甚至天下每个人都是孔圣人,那天下又会变得怎么样?别说我侮辱圣人,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各位只需要回答我这个问题就行了!”
崔偲哼道:“若真是如此的话,我大唐何愁那万世基业。”
韩艺道:“要真是如此的话,别说万年,我看一年都挨不过。”
李治喝道:“你说什么?”
日!装逼过头了!韩艺忙道:“陛下,臣也就是就事论事,如果人人都是孔圣人的话,那谁来种田,谁来做工,谁来打仗,整天之乎者也,何谈国之兴盛啊!”
李治愣了愣,还真有道理啊!
崔戢刃笑道:“韩侍郎,你这不过是巧辩罢了,怎么可能天下人人都是孔圣人。”
韩艺道:“但是你们教得可都是圣人之言啊!”
“难道不对吗?”
韩艺笑道:“我想请问崔御史,这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崔戢刃微微皱眉,道:“不知韩侍郎有何高见?”
“倒是有一番高见!”
韩艺笑着点点头,仿佛又变成当初一个狂妄无知的小子,道:“我认为教育的意义,首先是要让学生长大之后,能够自食其力,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才是为君分忧,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不知各位以为我可有说错?”
李治他们都不敢轻易点头,因为韩艺太贼了,思索一番后,觉得这话确实也对,学生学本事,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生活的更好么,不禁都是纷纷点头。
卢承庆道:“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韩艺笑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问题是这一句话是基于个人修养已经达到极高的层次,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如果一个农夫这么说,那会让人笑死去。且你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儒道学术当中,可谓是人才济济,要想熬出头,实在是非常困难,因此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什么孝经、论语都能倒背如流,结果到最后活活将自己给穷死,他们满腹经纶,可既没有自食其力,也没有给这个国家做出任何贡献,那不知学来何用?”
郑伯隅哼道:“就算有这种人,那也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为什么别人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却不能。”
韩艺道:“郑老先生,你作为一个老师,自然得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你怎么能够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来了。”
郑伯隅道:“老夫教学生的时候,你恐怕都还没有出生,老夫尽心尽力,无愧于心,你怎能说老夫不负责任呢?”
韩艺呵呵笑道:“你尽心尽力都没法帮助自己的学生自食其力,难道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到达非常严重的地步吗?”
郑伯隅当即一愣。
韩艺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物以稀才为贵,你们来来回回教的就那么几本书,不管是一百年前,还是如今,而且学这些的人,都是冲着仕途去的,可是朝廷哪里容得下这么多人,能够入仕的只有少部分人,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又该何去何从呢?你们这种方式只能教自己的儿子,父母当然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出将入相,这无可厚非,但绝不适合办学院,搞教育。
因为办学院是面向大众的,学生都是一些与你没有关系的人,可是你们既然办学院,就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而不是说从几百学生中选拔出一两个来去冲击宰相之位,为自己增加名望,而默默无闻的学生,则是他们自己不努力,与你无关,朝廷拢共就那么几个宰相,就算他们再努力,也没法人人都当上宰相。
但是你们给学生灌输的理念,其实是你们对自己儿子的期待,就是要去兼济天下,至于独善其身,那也是兼济天下之后,首先要有兼济天下的本事,才能够有资格谈独善其身。因此在科考中,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都还在考,因为他们除了当官,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干什么了。
可见你们根本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教育不是说要训练出一批孔孟来,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其实只要人人都可以自食其力,那么国家自然就兴盛,因为陛下追求的仁政,也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不是让人人都是宰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李治、武媚娘,以及一些大臣也是稍稍点头,这其实很有道理,朝廷每年就招这么些人,可是其他的人怎么办呢?而如今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考取仕途,就连他们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如今听到韩艺这么一说,觉得也不无道理。
韩艺又道:“而且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就是那些没有考上仕途的学生,难道他们就没有才华,不是的,他们是有才华的,只不过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除了仕途,他们也不知道学来的知识还能够干什么,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邪路。
这古往今来,很多造反的贼子,都是一些草寇莽夫出身,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往往都有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去辅助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连仕途的门都进不了,其中有些思想偏激的人,自然会对朝廷心生怨念,这种怨念会让他们敌视朝廷,一旦发生什么事激发出他们心中怨念,他们就会做出非常可怕的选择,而他们的才能会对百姓、国家、君主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第1351章 高下立判
沉默!
许敬宗、李义府他们都开始有些冒汗了,这真是太敏感了,谁也不敢贸然接这话,心里也都很纳闷,不过就是一场小学考试,怎么可能扯到这上面来,至于吗?
可是,韩艺还真就扯到这上面来了。
李治也是皱着眉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韩艺说得不但没有错,而且还是非常正确的。李世民当初兴办科举,扬言要让天下人才尽入瓮中,这样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了。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他的瓮装不了天下所有的人才,而且只能装少部分。是,读过圣贤书的人,的确不会将造反作为自己的出路,毕竟还是理性一些,但是性格偏激,且怀才不遇的人,极有可能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一旦爆发出来,就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往往拉杆造反的人,都是大字不识的莽夫,这种人很容易就豁出去了,反正没啥出路,可是只要取得一点点小成功,必定会有许多读书人来辅助他,道理很简单,对于读书人而言,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可是这个朝廷我当不了官,如果推翻这个朝廷,我就能够当官了,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
“继续说下去!”李治突然道。
“微臣遵命!”
韩艺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之色,道:“因此不能将教育跟仕途挂上钩,因为朝廷招纳不了这么多人,即便是冲着仕途去的,那也应该帮那些考不上的学生想出路,而士族学院最大的问题,就是整天灌输学生,只要学好,那就能够匡扶社稷,为君分忧,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可以灌输给儿子,而是不能用于教育。”
李治稍稍点头,这话他非常认同,不能完全否定李世民的那句话,因为这是兴科举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但凡事都有两面,这种还是有弊端的,如果能够将考不上的士子安排好出路,这就更加完美了。
又听韩艺继续说道:“而与你们相比,我们昭仪学院的教育就是开放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去发展,学不来圣人之言,那就去学数学,学不来数学,可以搞体育,练好身体,我们从不会告诉学生,学不来圣人之言,那就一辈子没出息了,我们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所学,在世上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冲着仕途去的,那必定会挤压成洪流,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说罢,就连卢承庆都稍稍点头。
如今读书就是奔着仕途去的,那么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进入仕途,韩艺这一番话,显然是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意义。
李治非常认同,因为他非常看重教育,势必就要普及教育,那么读书人就越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教育是为了仕途,可朝廷现在都不可能招纳这么多人,那么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崔戢刃皱眉道:“你说得虽不无道理,在儒家之中,的确人才济济,想要出头,非常困难,可是天下人也不可能都来我们士族学院念书,而且我们招纳的学生也是极其有限,我就是希望能够为朝廷培养一些人才。”
就等着你这一句话。韩艺笑道:“但是我们昭仪学院可以面下天下人,倘若有足够的金钱和老师,我们可以将昭仪学院开遍全国,让全国百姓接受教育,并且让他们凭借自己所学,立足于世上,从各个方面为国家做出贡献,其中也包括儒家思想,既然如此的话,你们士族学院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崔戢刃当即傻了。
崔义中气急道:“我们清河崔氏数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其中出了多少位宰相,多少位将军,岂能因你一言就可以抹杀我崔家数百年底蕴。”
“那只是因为以前没有昭仪学院。”韩艺笑道。
没有办法,就是这么自信。
武媚娘眼中闪过一抹赞许的光芒,她心里当然是支持韩艺的,她就是要摧垮士族对于文化的垄断,不然的话,就算皇帝要动士族,也不敢妄动,因为你将他们都给赶出去了,那就没有来辅助君主治理天下,普及教育可以减轻帝王对于士族的依赖。
李治差点没有笑出声来,但心里也觉得韩艺太咄咄逼人,轻咳一声,道:“这空口无凭,究竟孰优孰劣,还得看看太子是如何认为的。”
“陛下圣明!”
群臣齐声说道。
但是他们并未因此松了口气,反而变得更加不安。
他们也看出来,韩艺这一回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么咄咄逼人,显得是胜券在握,这让他们非常不安。
可李弘不管这么多,他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他现在做题做得是津津有味,极其投入,完全不在乎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韩艺。
但这是四份试卷呀,一时半会可也做不完,李治他们也非常耐心的等待,直到中午的时分,武媚娘才让人去请李弘来吃饭,可是李弘却不肯来,他希望能够一口气做完,根本停不下来,武媚娘没有办法,只能叫人送一点糕点过去,一定要太子吃一点,可不能饿坏身体了。
没有过多久,昭仪学院那边就来信,期末考试已经全部结束了。
李治让他们挑选一些试卷,在傍晚时分送来,当然,这是为了迁就士族学院,因为士族学院那边得下午才能够考完,太子只是一方面,他也想看看两边的学生学得怎么样。
与此同时,那边李弘终于将四份试卷全部做完了。
前面韩艺与崔戢刃他们争的是面赤耳红,而且这事不算是朝中斗争,而是关乎儿童教育,武媚娘与一干贵妇也对这结果非常感兴趣,但是那大殿中也坐不了这么多人,于是李治就将李弘叫到花园里面来。
过得一会儿,就见李弘跟张德胜走了过来,小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武媚娘看着心疼,走了过去,拉着李弘的小手,关切的问了几句。
可是李弘却是笑着直摇头,来到李治面前,朝着李治行得一礼,“儿臣见过父皇。”又向,郭瑜、李淳风两位老师行得一礼。
李治笑道:“弘儿,累坏了吧。”
李弘摇着头,扬起嘴角道:“儿臣觉得一点也不累,反而做得挺兴奋的。”
李治又道:“那你觉得那份试卷更难一些。”
李弘毫不犹豫地说道:“昭仪学院的试卷难多了,相比较起来,士族学院的试卷都非常简单,只要将书读熟,就没有任何问题,孩儿只用了半个时辰左右,就做完了,其余的时辰都在做昭仪学院的试卷,而且昭仪学院的试卷,即便是将书都背下来,可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出,尤其是那数学试卷,儿臣也没有把握全部答对了。”
说着,他又向韩艺道:“韩侍郎,昭仪学院的学生,真的能够半日内就考完吗?”
韩艺笑着点点头道:“不过比较起来,还是殿下要更加厉害,殿下虽然用时比他们长了一点,但是却做了四份试卷,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李弘谦虚道:“可是我多半时辰都在做昭仪学院的试卷,算下来,也是与他们差不多。”
可是他这谦虚的一句话,却让郑伯隅他们的脸涨成这猪肝色。
李治左右一瞥,这要让韩艺套下去,他真怕郑伯隅他们会去撞墙,轻咳一声道:“弘儿,将你做的试卷,拿给父皇看看。”
张德胜立刻上前,道:“陛下,这是殿下做的试卷。”
李治先是看了看士族学院的试卷,一打开就是一种熟悉的感觉,就是填空题,内容就是《孝经》和《论语》的填空题,默写,最难的就是释义,但是释义老师都会讲,等于记下来就不会讲错,中国教育,就是老师为尊,老师教你什么,你记住就行了,一目十行,基本上没有错漏,频频点头,又递给郭瑜,毕竟郭瑜是太子之师,太子的作业,总得给老师过目。
然后,他又拿着昭仪学院的试卷看了起来,因为在今日之前,试卷是完全封闭的,李治也是第一回看,结果一看,自己都蒙了,满篇的字母,字母看不懂就看下面的,那都是非常灵活的题目,默写课文,只有占有少量的篇幅,主要就是造句,还有一个,根据一个小故事,用论语的知识讲述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一道题,就是看图说话,李治都没有做过,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
再看数学,简直都冒汗了,语文这个先不说,数学的话,比士族学院的数学难了不知道多少倍。
李治想帮都帮不了,而且很多内容,他都不太清楚,也不能判断对与错,直接两份试卷递给卢承庆,你们自己看吧,朕都不想说了。
卢承庆刚一拿着,郑伯隅他们就赶紧围了上来,个个都是一脸懵逼,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原来题目还可以这样出啊!
拼音方面,他们不太懂,但是里面也有论语方面的题目,他们就是根据完全论语出题,最难的就是释义,但是死记硬背就行,但是昭仪学院的试卷,直接写个小故事,里面就包含论语的知识点,得用论语的知识点来阐述这个故事的道理。
个个看得满面通红,关键是韩艺前面那一番话,太他妈有先见之明了!
你们那试卷还得用一日来靠,我们试卷这么难,只用半天,高下立判啊!
他们看罢,李义府、许敬宗也拿来看,这个真心没法帮忙,难度确实不再一个等级上面。
但是,不是说郑伯隅他们有意出容易的题目,可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他们也是这么学过来的,只是说韩艺的思想忒也奇怪,怎么就能想到这么灵活的题目,看图说话,这太难为人了,他们不是不想出,而是想不到。
第1352章 完爆士族
许敬宗、李义府他们看罢之后,便递给了武媚娘,武媚娘倒是没有怎么去看,她只是将试卷递给那些贵妇们,其实这两套试卷的难易很好辨认,一个非常死板的,死记硬背便可做得出,而另一个讲究的是灵活性,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话,那只能达到中等成绩,必须要活学活用,才能拿到优异的成绩。
要是有得争,那此时郑伯隅他们也不会忙着找地缝了。
李治虽然将试卷给交出去了,但也在思索上面的一些题目,道:“韩艺,你这最后一题,看图说话,答案是什么?”
“回禀陛下,这一题没有答案。”
“没有答案?”李治微微一惊。
许敬宗道:“没有答案,这算什么题目?”
韩艺笑道:“敢问许侍中,这以前进士科考诗词,可有答案?”
“原来如此!”
郭瑜等人纷纷点头。
韩艺笑道:“其实我们昭仪学院的考试,不是为了成绩的高低,考试只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因为考试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最佳状态。看图说话,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和想象力,添加图画进去,也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怎么领进门,自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非常死板的将你那一套硬塞在学生的脑袋里面。”
李弘直点脑袋道:“言之有理,我在做士族学院的试卷时,虽然简单,但也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