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小闲人-第7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艺笑道:“元行的事,桑木已经与我说过了。”
  元哲道:“如今长安许多商人南下,这钱多了携带不便,少了又不够用,借此连通南北,实在是最好的时机。”
  韩艺道:“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元哲一愣。
  韩艺道:“等到船队回来之后,才是最好的时机,别看如今南下的商人增多了,但还只是少数,而且都是去探路的,能够带多少钱去,只有当南下船队取得成功之后,才是最佳的时机。另外,连通南北这手续方面,需要做到万无一失,万不可太过于激进,因为一旦出了问题,这钱财倒还只是小事,那会严重损害金行和元行的名誉,这可是无法挽回的啊。”
  元牡丹点点头道:“夫君说得很对,这事还得从长计议。”
  元哲嗯了一声。
  韩艺笑道:“我知道你现在很激动,因为一旦连通南北,将会改变整个商场的游戏规则,到时金行和元行两翼齐飞,那画面真是太美了,我与你也一样,也是非常的激动,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让那美妙的画面只是昙花一现。”
  元哲笑道:“姑父说得是,是我有些激进了。”
  韩艺扬了扬筷子,道:“边吃边说。”
  元哲这才动筷。
  吃了一会儿,韩艺随口问道:“元行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其实将时间完全用来吃饭,对于他们而言,同样也是一种奢侈啊!
  元哲立刻放下筷子,正色道:“这都是姑父你一手安排的,自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盖因那么多货物南下,刺激了扬州的经济,更多的人想投入到买卖行当中来,因此我们元家刚刚一建立,就有不少人前来借贷,那边又有杨二公子的担保,相信存储也会渐渐多起来的。”
  韩艺点点头,问道:“低息借贷没有引起当地高利贷的反对?”
  元哲正色道:“当然是有的,但是一部分高利贷的都是一些地主,他们主要不是靠放高利贷赚钱,高利贷只是他们兼并土地的手段之一,而他们一来要购买我们的货物,二来也需要我们的船队将他们的货物运动到长安来,他们这一些人自然就不会与我们作对,至于剩余的么,那就不成气候,而我们又有扬州官府帮忙,以及大大小小的商人的支持,他们想要动元行,也得掂量掂量。退一万步说,纵使他们想来找麻烦,能比当初那些高利贷针对金行还要厉害么?姑父已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纵使有麻烦,我们也不怕。”
  元牡丹慎重道:“元哲,这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还是得小心谨慎,切不可大意,元行之事,必须要做到最细致,否则的话,极可能会失败。”
  “牡丹说得对!”韩艺点点头,又道:“但是太过害怕也不需要,而且也不需要借用我在金行用得招数,正如你方才所言,运输才是我们最大的法宝,船队能够给当地带去大量的财富,自然会有很多人为我们所用,只要利用好这一点,那些土地主不足为虑。”
  元哲点点头道:“我知道了。”
  韩艺又道:“那船队的情况如何?”
  “半个多月前已经返航了。”元哲道:“同时还带回来了大量的货物,其中主要是以粮食、棉花、茶叶、蔗糖为主。”
  元牡丹道:“幸亏最近关中粮价有所上升,不然的话,只怕运送粮食反倒会亏本。”
  韩艺笑道:“我看过户部的资料,关于粮价上涨还会持续的,因为关中人口渐渐变得多起来,但是耕地却没有增加,而且随着雇佣制的出现,不少农夫也转为工人,他们从自给自足变得需要购买粮食,再加上这么多官员、贵族,仅靠关中粮食已经供应不上了,必须得依靠引起外地的粮食,方能供应的上,但是如今长安的制造业发展起来,百姓也变得富足,粮价势必会上涨,运送粮食决计不会亏的。”
  元牡丹道:“不亏也赚不了多少,除非抬高粮价,这你们户部肯定不会答应。故此,最主要的还是得依靠棉花和茶叶,这是黄河以北非常匮乏的商品。”
  韩艺点点头道:“其实棉花要比元行更值得人们期待,因为它将会改变我大唐百姓的生活。至于茶叶么,我们必须要推崇,因为这是西域、吐蕃等地缺乏的,因此将茶叶推广好,不仅仅是对咱们有利,也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元哲有些怀疑道:“姑父,其实我已经让人送信的时候,捎来一些按照姑父的方法制作出来的茶叶,可是味道都非常淡,没有姑父说得那么神奇。”
  如今是煮茶,直接将茶叶采摘回去,不经炒制,就磨成粉,制作成茶饼,然后煮着,还会加盐等调料,有点类似于日本的抹茶,不,应该日本的抹茶是从唐朝引进的,韩艺要改变这一点,让茶叶的品种多样化,满足各种各位的人士需要,作为一种必需品,这样也好作为商品流通起来。
  韩艺道:“那你因为你掉进钱眼里面去了,脑子里面就剩下钱了,一个字,俗,故此才品不出这茶的味道。”
  元哲尴尬一笑,做不得声。
  元牡丹看不下去了,道:“那你又如何品得出?你难道就不俗?”
  韩艺道:“我当然不俗,牡丹,你怎么会这么认为呢?你难道忘记我为你制造出的那些浪漫气氛了么?试问一个俗的人,又如何有我这种浪漫情怀。元哲,你老实说,你可有亲手做菜给你妻子吃?”
  “没有!”
  “那你有为你妻子输过头发吗?”
  “没有。”
  “你有经常牵着你妻子的手散步么?”
  “没有。”
  “你天天早上跟你妻子说,我爱你吗?”
  “啊?这个更没——没有。”
  元哲都脸红了,心想,我都已经承认我是一个俗人了,你还要怎样。
  “瞧瞧,高下立判啊!”韩艺耸耸肩道。
  元哲惊讶道:“难道姑父都做过啊!”
  “当然啊!只要我在元家堡,我基本上一样都没有落下过。”
  元牡丹两颊酡红,你这是浪漫么?你这不是要脸,这种事也说出来,不禁好生尴尬,忙道:“吃饭吧,吃饭吧。”
  元哲赶紧底下头去往嘴里扒饭,不然非得笑出声来。
  吃过午饭之后,元哲非常识趣的嚷嚷着很困,要去午睡,要是胆敢说继续工作,韩艺非得开除他不可。不过这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正事还是要紧,下午肯定还得谈。
  而韩艺则是与元牡丹回到了小院。
  刚一进屋,韩艺就抱着元牡丹半躺在卧榻上。
  元牡丹红着脸,白了她一眼,道:“你今日怎么来呢?”
  韩艺道:“当然是来想你们母女了,你不会以为我真的闲得慌跑来跟元哲谈买卖吧。”
  元牡丹道:“难道你不应该找元哲谈谈么。”
  “那都是小事,你们母女才是我心中的大事。”韩艺大咧咧道。
  元牡丹很想生气,这个不务正业的家伙,可是这气就是生不起来,又道:“无衣他们母子还好么?”
  “好!她大哥不在,萧晓又在外面工作,整个屋里的人都围着他们母子转。”韩艺又道:“不过玄牝那小子的性格与蕊儿真是大不一样,而且截然相反。不过这是好事,儿子么,就应该活泼一点,女儿就应该文静一些。”
  元牡丹抿唇笑道:“那岂不是说你儿子像极了无衣?”
  韩艺道:“如今倒是很像,今后倒是不知道了。”
  元牡丹道:“那今后可不会省心了。”
  韩艺呵呵道:“那也得他有他老子聪明啊!”


第1420章 自下往上
  这夫妻二人在屋里面温存片刻后,又让人将韩蕊抱来,原本元牡丹与韩蕊都是比较安静的,可是如今多出韩艺这么一个活宝来,整个中午屋内是笑声不断,一家三口是其乐融融,好不快乐。
  而到了下午十分,韩艺与元牡丹又去到议事厅,与元禧会面,元家的一群老头也都来了。
  这一番道贺,自然是在所难免,毕竟韩艺升为户部尚书,是元家上下所期待的,这对于元家的买卖实在是太有利了。
  但是整个会议谈论的还是关于南进计划,而今年尤其关键,因为棉花和茶叶是南进计划中的两大投资项目,其中能否撑起南进计划,还未得证实,如今棉花和茶叶已经马上就要达到长安了,如果这两样商品销售情况不太好的话,那南进计划可就不太妙了。
  但是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是充满了信心的,因为韩艺再三保证,一定大卖,甚至提都不想提,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可是关于这利润如何分配,元禧他们跟韩艺的意见就有一些冲突了。
  因为元杰那边歪打正着,占领了南海岛屿,这对于元家的财政是一种挑战,因此元禧希望对于棉花、茶叶进行技术垄断,从种植到纺织,再到制衣,整条生产线全部垄断,以求获取足够的利润,可韩艺当初提出的计划,是元家负责种植,生产就交给其他人,大家各司其职。
  韩艺还是坚持原来的计划,他可是户部尚书,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而不是帮元家一家挣钱,但是元鹤等人就是不太想让出这一部分利润,他们认为光卖棉花的利润没有太大的伸缩空间,像衣服这些商品的利润就有足够的空间,这里面的投资的是技术,一个人想出的技术,可以赚很多人的钱。而关于布匹的买卖,也是元家重要收入之一,当今可是农桑经济,哪个地主离得开这两门生意,完全可以自己弄,从自由之美那里抢得一半利润过来,弥补元家的资金不足。
  元哲其实也认同元禧他的看法,但是元哲、元牡丹都不好开口,他们可是韩艺的手下,可不是元禧一边的,就是韩艺跟他们一群老东西在争。
  经过一番争论,最终决定各退一步,元家采取对于将棉花织布的技术进行保密和垄断,这个只有韩艺知道,可以轻松垄断,至于布生产什么产品就交给其他商人。
  而茶叶的话,三年之内将由元家来垄断,但是零售的话,还是交给其他商人去,元家不设门店,只搞批发。
  这一个会议一直开到晚上二更天才结束,因为韩艺走的时候太急,因此有太多事要谈了,这晚饭都直接在议事厅吃的,反正元家也不注重吃,大家也就是喝点粥,吃一些面点。
  “夫君,你也别怪大伯他们,他们与你的立场不一样,他们只会考虑元家的利益。”出得议事厅,元牡丹就小声向韩艺说道。
  因为刚才争论的是比较激烈,尤其是元鹤跟韩艺,争得是面赤耳红。
  韩艺笑道:“你想到哪里去了,这很正常,我们也就是以事论事,作为一个商人,这钱明明能够自己赚,却要分给别人,心里总会有一些不爽。其实我也知道元家得难处,这个计划越玩越大,别说你大伯了,我都有一些虚,最可恨的就是元杰他们,一下子弄了这么大一块地来,想要消化都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多少时间。”
  元牡丹见韩艺并不介意,稍稍松了口气。
  正当这时,一条强壮的胳膊搭在了韩艺的肩膀上。韩艺只觉一股强大的怨气压了过来。
  “哥!”
  元牡丹微微翻了下白眼。
  “小子,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事?”元鹫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韩艺哼道:“既然你知道你有事求我,那还用韩不归来吓我。”
  元鹫激动道:“我是吓你么,我是在提醒你,我小妹怀胎十月,帮你生了个女儿,可是你呢?还在外面晃动,不归家,你当初是怎么跟我保证的,我难道不应该生气么。”
  元牡丹愠道:“哥,你们两的事,不要扯到我身上来。”
  “小妹,你就是太善良了,才导致韩艺不把你放在心上。”元鹫是怒其不争啊!
  但不得不说一句,元鹫这话确实令韩艺有些不太好受,这要让元鹫继续说下去,他会内疚到死的,于是道:“元堡主,我没有忘记对你的承诺,入秋之后,一定让你痛痛快快的飞一次。”
  “还是要等到入秋?”
  元鹫非常不满道:“你知不知道我都把那小山的山顶都给踩秃了,我认为我现在完全可以非常再更高的山上飞了。你可不以为我不知道,你跟小野在吐谷浑的时候已经飞过一次,听说都飞为了大半日,我练得比小野还久一些,没道理他行,我不行啊。”
  韩艺没好气道:“我什么时候说你不行了,我不看也知道你飞行的技术一定合格了,但是如今正值夏日,没有什么风,危险比较大,而且飞得也不过瘾,等到秋风到来的时候,我一定让你带着干粮飞,让你在空中吃午餐,这总行了吧。”
  元鹫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而且这可是他的梦想,他也希望能够完美,沉吟片刻,道:“呐!这回你要再失信的话,我可真饶不了你。”
  “要不要我对天发誓。”
  “行啊!你发,除了让我的小外甥女做孤儿,其余得啥都行。”
  “靠!”
  ……
  开什么玩笑,如今韩艺看自己的女儿,都得争分夺秒,哪里有空去帮元鹫搞那些有的没的,至少也得等他忙过这一段,他才有心思帮元鹫达成梦想。这不,在元家堡待了一夜,韩艺就赶回城里去了,正准备着手搞昭仪学院的事,那边皇宫就派人来通知他,让他今晚入宫议事。
  不用说也知道,肯定是关于西北与吐谷浑之事。
  关于这两大决议都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一直都是三省在筹划,主要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建立州县。
  好在这事一直都在筹划之中,因为当初韩艺把西突厥的可汗、皇室、还有一批反唐的贵族都给杀了,没有杀的,都跑到吐蕃那边去了,又扶植那些亲唐的贵族、商人上位,就是兀可烈等人,就不存在再册封可汗,那么推行州县制度是肯定的,三省一直在搞这事,只是说这个时机来的有些早,但是经过三省六部的不懈努力,还是提前给划分出来了。
  当晚,这枢要大臣是齐聚两仪殿。
  李治先是将三省制定出来的行政区域分发给韩艺他们看,与中原还是有一些不同,中原的话,就是道、州、县三级,但是西北地区有都护府的存在,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推翻都护府,完全按照中原的行政区域划分。
  设一道,陇右道。
  虽然这道太大了一点,但是这人口不算很多。
  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龟兹,那就是省会来的,龟兹也刚好处在西北的中心位置,并且是交通要道,作为省会是再适合不过了。
  另外还有三个都护府,昆凌都护府,置庭州。濛池都护府,置碎叶。葱岭都护府,置疏勒。
  这可都是战略要地,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设立都护府就是为了取得绝对的统治权,这三个地方一定要控制住。
  还设立十二都督府,这都督府基本上都在边境地区,其实就是军事重镇,可以让唐朝直接从前线发兵,那边实在是太远了一点,要是从中原发兵的话,这是劳民伤财。
  还有划分了二十四州,一百零八县。
  其实这县是最难划分的,因为西北地区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你不能将人家一个部落给隔成两半,那人家怎么可能会答应,好在这两年内,苏定方他们也都在加强对当地的统治,一直都在统计户籍、牧场,等等,有足够的资料支持。
  另外,当初消灭阿史那贺鲁的时候,留守在当地的将军,是集权于一身的,但这是应急之需,而如今当然要军、政分离,故此安排刺史去接管行政权,又设立军府、都督府,文武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唯独苏定方除外,苏定方在大都护府还是集行政、军权于一身的,这是因为朝廷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在那里,而苏定方将大都护府治理的井井有条,换别人的话,不一定有他好。
  再加上这么一划分,权力就完全分散了,那安西大都护府只是名义上的大都护府,平时没有对于其他地区州府的管辖权,除非是发生突发状况,朝廷就直接下令大都护府,能够迅速形成凝聚力,并不担心苏定方会对中央构成威胁,因为龟兹刚好处在中心位置,必须要有中央的命令,苏定方才能够带动其他地区军区的军队,那他要造反,直接可以将他给包饺子,但如果不给于苏定方这个权力的话,朝廷一道诏令,得印刷成N份,发到各个州县,这方面大家考虑得都还是非常周到。
  李治对此是非常满意,分得越散越好,分而治之,一直都是帝王之术,如果只有几个都护府,就不太好控制,会对中央构成威胁。
  他都满意了,那韩艺他们也不便多说什么,他们也说不了什么,这么复杂的行政区域划分,谁敢去推翻,你行你上啊,韩艺还真没有这个能耐,这真的专业知识,这他可是一点都不具备。
  在得到大家的一直认同之后,李治又道:“至于如何划分行政权力,朕已经决定采纳韩艺的建议,施行自下往上的管理方式,如此既能够赢得西北百姓的信任,还能避免官员徇私舞弊,坏我国之大计。”
  这是与中原最大的不同点,也是争论最激烈的地方。
  因为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中央管刺史,刺史管县令,一级一级统治下去,从而形成高度集权统治。
  但是因为商人条例中的税法,导致政策必须是自下往上走,当地百姓的经济状况决定一个县的财政,而财政就直接关乎政策,县令没有钱,他还能干什么,但是收多少钱,可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等于这政策是从底下发起的,那么州自然也对于县失去了绝对的管辖权,好比说庭州就只有对于庭州有绝对的管辖权,周边县他很难去管的,我县里面几个衙役,可不是你刺史说了算,而是税务来决定的,除非你私人掏钱,那当然没有问题,倒是你们刺史想要享受,想要增加开销,你还得找我要钱,因为相对于州而言,县的财政直接决定州的财政,都护府的财政又是由州来决定的,一级一级往上。
  当然,这也不是说当地酋长完全做主,这个需要官府与百姓沟通的,大家商量着办,这就剥夺了官府剥削、压迫百姓的权力。
  这也是李治答应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样一来,刺史不具备集权的基础了,你要造反,你一没钱,二没人,权力又是极度分散的,你拿命造啊。李治可从未奢望说要靠剥削西北百姓发财,问题是这山高皇帝远,作为个人利益而言,刺史肯定会想尽办法剥削百姓,不然当这官干什么,可万一造成混乱,会对中央政府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朝廷出兵镇压一回,都够你贪一辈子了。
  当初陈硕真造反可都是那些混蛋县令造成的,跟李治没有关系,要是李治知道的话,他肯定会发粮食,当时大唐已经恢复过来,救济一个县还是没有问题,可损害的却是李治的利益,被骂也是李治,李治真觉得冤枉,他也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
  还有一点就是,这县决定州的财政,州可没法决定中央的财政,道理很简单,县之所以个限制州的权力,那是因为县能够影响到州的财政,可是朝廷的财政可不需要你西北来支撑,就你西北那点税收,还不够咱们中原官员一年的吃喝开销,只要你们能够自给自足,别连累中央财政就可以了,但是反过来,政策是中央定的,商人条例也是经过中央的首肯,才能够施行。
  只是说对于目前的中原王朝而言,西北需要是安定,是推行汉制,融合民族,建立起统一的政权,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帮助两地融合完成过度。等到完成了绝对的统一,今后还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政策是可以改变的,当初韩艺将政策一分为二,基本政策是不改变,李治也不想改变,但是商人条例是意向,这就是可以改变。
  李治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经过深思熟虑才答应的。
  至于人事安排,李治是让韩艺与吏部尚书安排县一级别的,刺史还是由大臣推荐,皇帝直接任命,这个跟中原一样。
  李义府、许敬宗就很无语,当我们是傻子呀,既然是自下往上的权力划分,那县一级才是最关键的,但是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制度就是这样安排的,五品以下,吏部决定,五品以上,皇帝任命。当然,他们也不太稀罕,谁会送钱给他们,去西北谋求一官半职,这是花钱找罪受。
  另外,就是建设好官府之后,要赶紧推行汉字、汉语、汉学,要在当地建立学院,宣扬华夏文明文化,加大对于西域的贸易来往,两地百姓的融合。
  商议完西北之事,接下来就是谈吐谷浑。吐谷浑再怎么说也是个藩国,西北如今是自家的,那当然先谈西北,再谈吐谷浑,非常的实在。
  而关于吐谷浑就两个主要议题,驻军和贸易。
  而关于驻军,李治自然先问李绩,你们这些外行人就别插嘴,“司空以为该派多少人前去为好?”
  “五千人。”李绩直接说道,显然是考虑过的。
  韩艺皱眉道:“这是不是少了一点。”
  他并不清楚这个驻军情况,这唐朝跟宋朝可不一样,宋朝是募兵制度,有多少兵可以派多少兵,人家府兵制,你让百姓去国外驻军,人家百姓不他会愿意去,可募兵就那么一点人,这五千人可真是不少了。
  李治稍稍点了下头,但是显得有些犹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