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小闲人-第8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公平!
  太不公平了!
  新罗军上下是非常郁闷,这前线还真不是咱待的地方,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在后边当一个观众吧,两边是一拍即合,毫不伤和气。
  甚至于这地都不让新罗军待,苏定方让他们往后撤,万一泉男生又跑来打你们,我们还得来救你们。
  新罗军一撤,唐军是欢天喜地,恨不得举杯痛饮,总算是摆脱这个猪队友了,如今我们又可以快快乐乐的打高句丽了。
  而高句丽那边却是好生惆怅,唐军竟然将我们的最佳盟友给赶出了战场,真是狡猾狡猾滴。
  但不管怎么样,新罗军还是成功的拖住了苏定方,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渊盖苏文便可以安心的对付前面的唐军主力。
  这就是战争,有些事情是你没法预料到的,苏定方在与百济作战的时候,就知道新罗军战斗力不足,故此让新罗走边线,攻击高句丽最为薄弱的地区,尽是一些山村、小镇,重镇都是唐军来攻打,哪里知道新罗还会打成这样。
  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事,还远远不止如此啊。


第1684章 烽火千里
  这东边打得是热火朝天,西边有人也按耐不住了。
  身为一代枭雄的禄东赞,怎么可能会在这种历史性的时刻,自甘堕落,坐在家里,隔岸观火,那当然得出来亮亮相,好让自己名垂青史啊。
  要知道这禄东赞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当然知道,如果让大唐顺利拿下高句丽的话,那么大唐周边,就剩下他一个吐蕃了,这是对于吐蕃是非常不利的,他绝不允许唐朝这么轻易的就将高句丽给灭了。
  单单就这一个原因,足以令他下定决心,出兵搅局。
  故此在得知大唐出兵高句丽时,禄东赞就已经在悄悄集结兵力,准备同时出兵西北和吐谷浑。
  不过吐蕃此时与大唐表面上还是联姻关系,要是直接开战的话,出师无名,大唐打高句丽,干你吐蕃屁事,你跟那渊盖苏文连面都没有见过,跟大唐还是亲戚关系。
  但这个东西,稍微掩盖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一旦开战,双方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你就是成心来搅局的呗。
  这禄东赞脸皮可不是一般的厚,他才不会在乎这些东西,我吐蕃就是要打,我今日不出兵的话,那就是在等死的节奏。
  禄东赞又是故技重施,让处月、弓月二部酋长统帅五万大军攻打于阗府,让白兰部酋长统帅五万大军去攻打吐谷浑。
  这处月、弓月当初都被苏定方等大唐名将打得是背井离乡,躲在昆仑山下,哪有这么多精锐,其实都是吐蕃的士兵混在其中,非但如此,处月、弓月酋长其实只是名义上的统帅,真正的统帅乃是禄东赞的长子,赞悉若。
  吐谷浑这边的话,因为禄东赞的大本营就在这边上,上回吐谷浑一战之后,他没有再回首都去了,他就在这边建立一个小朝廷,吐蕃的首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这边离大唐近,非常繁荣,而且这里也是战略重地,吐蕃大小事宜都是由他来全权处理,所以这边其实就是他亲自在统帅,只不过他没有领军而已。
  两线出击,共十万大军,可见禄东赞这一回不仅仅要将唐军给拖回来而已。
  因为唐朝将那些能征善战的大将都给派去东边,虽然各地都有驻军,但是没有统帅,这无头之龙,有何惧哉。禄东赞如何会放过这机会,他是要玩大一点,不是单纯要救高句丽,他希望的结果是,唐军没有攻下高句丽,反而失去了西北和吐谷浑,最不济也要是,唐军拿下了高句丽,他占领了西北和吐谷浑,那样的话,两边在版图上也是旗鼓相当,谁也不怕谁,他追求的还是一个平衡。
  虽说一山不容二虎,但二虎总比一虎一兔要好啊!
  故此,禄东赞是将所有的棋子都给摆了出来,在他出兵前夕,西北地区的弓月城,葛罗禄等部落都相继有人造反。
  因为在韩艺的西北大计划中,是要颠覆旧突厥的统治,和扶植当地的商人,这是两种不同的统治,这些地区肯定还是有人怀念昔日突厥王朝的辉煌,他们不愿受到唐朝的统治,而且你这么一搞,他们将会逐渐被淘汰,他不再是贵族,不再受人敬仰,而且这也在慢慢成为现实,只是整个地区因为这个计划都比较稳定,百姓也非常满意,不愿大动干戈,这些人也就敢怒不敢言。而禄东赞又擅长挑拨离间,吐蕃在整个西北一直都有势力渗入,禄东赞就将这些人都给扇忽起来。
  以他们起义为讯号,然后向出兵。
  他甚至都没有宣战,直接就出兵进攻,反正这名义上都是人家内战,犯不着宣战,白兰以前属于吐谷浑,处月、弓月也是西突厥的贵族。
  这一下是烽火千里,战火是从亚洲的最东边,燃烧到了最西边。
  可见大唐管理这么大的版图,真心不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
  吐蕃大军是气势汹汹而来,而且非常快,禄东赞希望可以打大唐一个措手不及,赶紧将安西大都护府周边的唐军都给消灭,援军在千里之外,等援军赶回来了,黄花菜都凉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是,两边首战全部告负,并且都是惨败。
  而且失败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刚开始非常顺利,可兵至城下时,后面突然冒出一支唐军来,将他们的后路给抄了,配合前面的唐军两面夹击。
  原来李治在崔戢刃的建议之下,命北庭的参军裴行俭率一万大军悄悄来到于阗协同苏海政防守,又命凉州刺史赵持满派率领凉州的一万精锐悄悄进入吐谷浑帮助王方翼、王玄策防守。
  禄东赞见李治将统帅都派去高句丽,当然认为唐朝没有防着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出其不意,哪里知道唐军竟然还安排了伏兵等着自己。
  王方翼、王玄策这一对王炸,再加上赵持满这一对二,威力可想而知。更加可怕的是,这三个人都是文武双全,攻守兼备,没有什么弱点,而且也都是三四十来岁,正值一个男人的巅峰时段,唯一不足的就是名气不足,都是中生代,没有什么名气,这还把禄东赞给迷惑了,怎么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家伙,个个都是狠较色呀。
  在重创白兰部之后,王炸与赵持满毫不迟疑,立刻大举反攻,追击敌军,吐蕃大军都给打蒙了,这跟计划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心里准备,他们也不知道唐军有多少人,只知道先逃回国内去,是一路溃败。
  王方翼、王玄策、赵持满三人是默契十足,因为王方翼和王玄策一直屯兵在吐谷浑,而王方翼又与赵持满同属关陇集团,又是同辈,本来就是关系非常好的,三人彼此之间都非常了解,非常有默契,时而合兵一处,时而兵分三路,进攻是非常犀利,不但一句收复了上回失去的河源地区,而且还占领了整个白兰部。
  白兰部的酋长差点没有吐血而亡,这才几日工夫,祖先留下来的土地都给丢了,因为他们白兰部是倾巢而出,没有想到会打成这样,白兰部也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王方翼他们的进攻太快了,真的追着他们打,不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但是打到这里,王方翼他们停下了,因为再往前就是吐蕃了,不是不可以打,只是他们也知道再往前打的话,这补给跟不上来,如今已经可以震慑住禄东赞。
  然而,西北却与这里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于阗府。
  “苏将军,此时吐蕃军还不知我军虚实,我们应该乘胜追击,尽可能消灭他们更多的兵力,让他们无力再来进犯,可为我军主力在高句丽争取足够多的时日。倘若此时不追击的话,待他们缓过劲来,我们的兵力可是不足以抵挡他们的进攻。”
  裴行俭在大帐中是急得直跺脚啊!
  王方翼他们在伏击完吐蕃大军后,就立刻反击,但是他们这一路并没有,苏海政在取得首战告捷之后,就命令士兵不要追击。
  苏海政不屑的瞧了眼裴行俭,道:“我军兵力本就不如敌军,倘若出击的话,你能保证一定取胜么?倘若不胜,你可知后果是什么吗?这不但于阗要丢,甚至于连大都护都保不住,我料想敌军被我军击退之后,暂时不敢来犯,我们应该趁机将那些叛军给消灭了,如此我们便能专心一致的抵御吐蕃,就算到时吐蕃再来进犯,我们也不惧怕。”
  这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苏海政本来就屯守在于阗,而裴行俭是来自于北庭府,这于阗府丢了,朝廷是问罪于苏海政,裴行俭只是帮手而已,苏海政当然觉得还是要保守一点,守住于阗就是大功一件。
  裴行俭激动道:“弓月城等地叛乱不得人心,不足为虑,他们主要是为了配合吐蕃军的,造成我军恐慌,所以咱们只要将吐蕃击退,那些人便不攻自破。”
  苏海政不悦的看了一眼裴行俭,淡淡道:“我意已决,你休得多言,你速速领兵去弓月城平叛吧。”
  裴行俭惊讶道:“我若走了,万一吐蕃军再打回来,如何是好?”
  苏海政听得就更加不爽,裴行俭如今才三十来岁,他打仗时候,裴行俭估计都还在念论语,心想,未必没有你,这于阗就守不住,你也太看不起人,冷冷道:“裴参军莫不是认为没你相助,老夫就守不住这于阗?”
  当初李治虽然在韩艺建议下,没有找他们的麻烦,但许敬宗他们还是将他们这些人给降职了,裴行俭就直接降职为参军。苏海政是在提醒他,你就一个小小的参军,若不是统帅都去高句丽了,哪里轮得到你来这里帮忙,你还敢跟我叫板。
  裴行俭愣了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错话了,赶紧抱拳道:“晚辈不敢。”
  苏海政面色稍稍缓和几分,道:“你快领兵去平叛,早日平定叛乱,西北便无忧矣。”
  “末将遵命。”
  裴行俭抱拳一礼,心中是阵阵苦叹,但他能有什么办法,他自身都难保,长孙无忌都死了,而且他当初还骂过武媚娘,万一苏海政去告他一状,他是必死无疑,因为许敬宗都在那里等着的,也只能听从苏海政的命令,率部前往弓月城平叛。
  ……
  禄东赞这几日就没有一宿睡好觉的,这两个拳头出击,结果都打在石板上,不是骨折,就是皮开肉绽,鲜血横流,坏消息如雪片般的飞来,这明显就是一个圈套啊!他又生性多疑,一看唐军是早有准备,于是赶紧命令大军停止进攻,转攻为守。
  “父亲!你为何要严禁出战?”
  禄东赞的四子达古日来到的大帐中,神情非常激动,他年轻气盛,正准备反攻的,结果禄东赞突然下命不准出战,令他非常不爽。
  禄东赞道:“为父也不想啊,为父本还想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哪知那唐军竟早有准备,既然他们早有准备,我军想要达到目的只怕是非常困难的,既然唐军没有过界,就不要跟大唐彻底撕破脸皮。”
  达古日激动道:“父亲,这射出去的箭,又岂能收回,难道大唐就不知道这是咱们被幕后筹划的么,倘若待唐军主力消灭了高句丽,大唐一定不会放过咱们的,既然如此,就还不如先发制人,先将吐谷浑给占领了,那时候他们纵使想打回来,也是非常困难的。”
  禄东赞听得又面泛犹豫之色,过得半晌,道:“如今我们连唐军的虚实都不知道,若贸然进攻,万一又被唐军伏击,那可就大事不妙了,且先打探清楚再做决定吧。”


第1685章 矛与盾
  那边出兵攻打于阗的赞悉若被裴行俭这一路伏兵打得闻风丧胆,直接就逃回国内去了,他甚至都不敢在处月、弓月二部所驻扎的地区停留。
  倒不是这赞悉若胆小,若真是如此的话,禄东赞也不会派他前来,只是他出兵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偷袭的一方,却没有想到唐军早有准备,就以为自己中计了,那么事先布置好的一切战略计划,都变成了一张张废纸,他也不知道唐军是一个什么情况,他的想法先回去再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与唐军决一死战。
  只可惜苏海政不听裴行俭的劝告,没有追击,如果追击的话,绝对可以扩大的战果,因为赞悉若都不敢回头。
  即便是回到国内,赞悉若还是非虚虚,又派人去打探唐军的动向,得知唐军没有追击,这才长出一口气。正好,那边禄东赞也传信来,让他千万别轻举妄动,先将大唐的虚实给打探清楚再说。当然,也没有责怪他,因为这战略是禄东赞制定的,要问罪也得问罪禄东赞,禄东赞哪里还好意思去问罪别人。
  赞悉若也没有打回去的意思,于是就地扎营,然后派人去打探唐军的消息。
  过得几日,打探的人回来了,“启禀大将军,那支伏击我军的部队,乃是北庭的参军裴行俭所部,在伏击我军之后,他又率部北上弓月城平叛去了。”
  “裴行俭?”
  赞悉若微微皱眉,突然一拍大腿,道:“我记得此人,当初吐谷浑一战时,就是他与苏定方那老匹夫压境,导致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与大唐讲和,哎呦,我怎将此人给忽略了。”
  那弓月部酋长便道:“大将军,如今裴行俭已经离开,我军何不再出兵攻打于阗。”
  赞悉若瞧了他,心里当然也明白,唐军说是平叛,但是平的是谁,不就是他们弓月、处月的亲人么,你让我们将他们给扇忽起来,如今可不能弃之不顾呀。讪讪道:“可是父亲已经下令,让我不要轻举妄动。”
  处月部酋长立刻道:“丞相之意,乃是让你先打探清楚唐军的虚实,如今唐军虚实已经打探清楚,我们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而且苏海政这人我们都很了解,此人的手段远不如苏定方、裴行俭,我们理应继续出兵攻打于阗。倘若让裴行俭平定了弓月城和葛罗禄,到时后,他们便无后顾之忧,我们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赞悉若面泛犹豫之色,道:“要不我先问问父亲。”
  “哎呦!若是事事都禀报丞相,战机都会给耽误了。”
  这些人就是开始怂恿赞悉若,什么激将法,统统给用上,而且他们也有道理,事是你挑起来的,捅了篓子,你们就回吐蕃躲着,不管咱们了,那咱们今后还是跟大唐混去吧。
  赞悉若是骑虎难下,如果这些人都归顺唐朝,那对于吐蕃而言,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且西北部族是再也不会在选择跟吐蕃混,于是又再派出探子前去打探虚实,确定于阗的兵力之后,拍板决定,立即整顿兵马,再度出兵于阗。
  ……
  其实这整个计划,都是出自崔平仲之手,一个大唐的平民百姓,他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吓住吐蕃,为东边的统帅们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但是这人算不如天算,他没有考虑到军中内部的问题,而且裴行俭此时的处境也非常尴尬,别人都不需要再给他面子,他的后台死的死,残的残,不踩上两脚,就算是对他不错了。
  而且,东边战事也没有那么的顺利。
  各路唐军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非常顺利,尤其是在突破辽河之后,那更是势不可挡,光李绩的中军就一连攻下十六座城池,基本上是扫平了这一整片区域。不过随着进入千山山脉之后,唐军的进攻速度就渐渐慢了下来,这山路本就非常崎岖,而且高句丽还在各个山道上面都设防,但是兵力不多,主要就是依靠地势来守,他们也不是要挡住唐军,他们是希望以少量的兵力去延缓唐军的进攻。
  那渊盖苏文在打仗方面还是有些能耐的,乃身经百战之辈,他总结了对唐作战的经验,发现但凡出城与唐军直接交战,十有八九都是溃败,而且每一回又都是凭借着地势、城池的防守,才挽回败势的,可见跟唐军作战,是不能着急的,你想要吃它,说不定就变成送羊入虎口,要慢慢跟唐军去耗。
  他这一回见唐军来势汹汹,摆明就是要灭他的,就是下令三军不准在出战,机会再好,也别出门,战术就一个字,防和逃。
  守得住则守,守不住则跑,保存自己的实力,千万不要去跟唐军硬拼。
  李绩是见招拆招,将部队分散开来,在山路间迂回作战,不从正面进攻,绕到后面去打,一连攻破三座要塞,可惜的是,那些高句丽士兵见守不住了,就往山里面跑,没能将他们全部消灭,但不管怎样,李绩大军还是来到鸭绿江地区,这也是平壤城前面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是核心地带了,此地山水相连,易守难攻。
  其实最南边薛仁贵、高侃所部在李绩前面就已经打到了鸭绿江边上,因为他们是沿着海岸线进军,千山山脉在南边地势是最平坦的,再加上补给就在边上,无忧无虑,故此他们进军是最快的,此时正在围攻鸭绿江最南边的一座城池,大行城。
  与此同时,其余的几路唐军也纷纷压倒鸭绿江地区,纷纷对这地区展开猛攻。
  但是来到这里,就遇到了高句丽非常顽强的抵抗。
  高句丽是出尽大半精锐来这里防守,而且因为渊盖苏文过早就施行焦土政策,很好的保留住了高句丽在前线的一部分主力,没有过多的损失。他们依靠各种地势,什么高山河水,统统都利用起来,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且渊盖苏文下达的死命令,不能出城迎战,但也不准再后退一步了,没有他的命令,就是死也要死在你在岗位上,并且将他的两个儿子都派了过来督战,我儿子都在前线,你们也没有退后的理由。
  因为渊盖苏文他是军事独裁,那么在国内,这军队的待遇自然是最好的,而且此人比较疯狂和暴躁,没什么仁慈之心,将士们也都害怕他,原本这种人是不得人心的,但更加无奈的是,唐军非常仇恨高句丽,这几年唐军动不动就来打他们,也杀了不少人,高句丽将士对唐军也是刻骨的仇恨,落在唐军手中也是死,但如果打赢了,还会得到奖赏,渊盖苏文对于那些敢打,有功之人,还是给予奖赏的,要是打输了,那怎么都得死。
  可见高句丽的将士也只有一条路,就是拼命的抵抗唐军。
  这其实就是矛盾之间的对决。
  中军大帐中。
  “他娘的,真不知道这地方咋住人,到处都是丛山峻岭,道路崎岖且狭隘,过个车都还困难。”
  程名振入得大帐中就大发牢骚,因为他们之前也算是顺风顺水,突然对面的抵抗变得非常顽强,他们围攻泊汋城几日,都未有取得进展,因为这泊汋城是依山而建,真是易守难攻,这让他有些适应不过来,更可气的是,高句丽是坚决不出门,你要攻进来,我就认栽,反正我就是不出门,这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令他自有些心浮气躁。
  身为副总管的任雅相也紧锁眉头道:“那杨万春也真是老奸巨猾,不管我军如何挑衅,诱使,他都不出城与我军决战。其实这泊汋城远不如我中原城池那般坚固,而且我军的新式弓弩、投石车也都优于敌军,若在平原之上,哪怕我们也只从一面进攻,他们也是难以抵挡的,只不过他们所处地势比我们要高,这样他们反而占有优势,我军的投石车刚刚进入射程范围内,便会受到他们弓箭手的威胁,无法危机到他们的城墙。”
  李绩皱了皱眉,问道:“薛仁贵、高侃那路的情况如何?”
  程名振道:“他们虽然在水师的配合下,已经攻破了大行城,但是首次渡江却遭受到敌军的顽强的抵抗,虽有水师相助,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高侃传信来说那些高句丽人都是一群不要命的疯子,而且兵力倍于我军,每回眼看我军就快要冲破敌军的防线,结果又被他们的敢死队给挡了回来。他们认为这么强攻下去的话,这兵力损耗过大,于我军不利,故此暂时没有急于再进攻。”
  说到底,高句丽还是主场作战,如今是全民皆兵,所有人都动员起来,唐军可都是精锐,多死一个都很伤,其实在水师的帮助下,唐军在场面上还是占优势的,但横的也怕不要命的。
  程名振又紧接着说道:“不过薛仁贵认为咱们可以利用咱们水师的优势,往海上走,绕过这一带防御,直接进攻平壤,既然高句丽在这里部署这么多兵力,那么平壤兵力一定比较空虚。”
  李绩皱眉道:“当初我也曾这般建议过太宗圣上,直到如今,我也认为此策乃是上上之策,但是这须得慎重,我想那渊盖苏文肯定是有防备的,不会让我军轻易登陆,这必须得经过周密的安排,如今的话……”
  正当这时,一个通报官走入大帐中,道:“启禀大总管,庞总管所部在昨日已经突破了敌军在鸭绿江的防线。”
  程名振闻言,不禁大喜。
  任雅相却纳闷道:“真是奇怪,薛仁贵、高侃他们的兵力比庞总管要多,补给也要充足一些,而且还有水师相助,却未能突破,庞总管却突破了过去。”
  “不好!”
  李绩突然双目一睁,面露骇色,“庞总管危矣。”不等他人询问,他便立刻向那通报官道:“你速去告诉庞总管,不能冒进,坚守住河岸便可,援军马上就会赶到。”
  “喏!”
  程名振道:“司空,你这是?”
  李绩道:“此定是敌军的诱敌之计,庞总管那边才一万多人,我军主力全都在这边,光他一路渡得江去,岂不成釜底游鱼。”他越说越发忧虑,又道:“名振,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