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闲人-第9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水清却是一脸懵逼,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对于如今的生活那是非常满意,凤飞楼建筑团队个个都已经成为有产者,可以算是小中产阶级,他自己也在郊外盖了新房,这几年的动荡,凤飞楼还是照发工资给他们,只是没有了奖金,而这一下,韩艺直接让他超过小地主这个阶级,崇仁坊那是长安富商的集中地,那里的宅院都是最贵的,小地主根本买不起。
桑木轻咳一声,道:“你还不快谢谢东主。”
江水清猛地一怔,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个劲向韩艺弯腰,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行了,行了,这都是你应得的。”
韩艺笑着点点头,又道:“哦,参与这新夯土研发的人员,每人都赏二十贯钱。”
有钱就是任性啊!
桑木笑着点点头,赏这些人钱,桑木倒是无所谓,因为这些工匠都是很早就来到凤飞楼的。
即便如此,边上那些工匠还是闪烁着羡慕的目光,二十贯虽然不少了,但是相比起江水清的奖赏,那就得不值一提。
韩艺笑道:“你们也记住了,我在崇仁坊还有两座宅院。”
其余人工匠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被人捷足先登的感觉真好啊!韩艺暗自一笑。其实他一直捂住水泥没有弄,就是在等这一场危机,然后爆发出来,刺激就业,而且,可以借此全力推动城市经济,水泥对于城市建设是非常有帮助,乡村那倒是无所谓,在乡村住木屋要舒服许多。但是没有想到,这临门一脚,被江水清给截了去,但是他感觉非常爽,自己弄出来,那只是为了计划,不可能会有这种爽感的。
因为他的技术是来自后世,他骗得了人,但是骗不了自己,他心里不会觉得他多么多么的聪明,毕竟这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拿来用而已,但是他手下的人发明出来,他觉得非常爽。
韩艺突然道:“这新夯土的秘方都没有传出去吧?”
桑木忙道:“恩公请放心,关于秘方只有我跟江水清和两个工头知道,没有传出去。”
韩艺点点头道:“先给我保密好,我留着有用。”
“是。”
韩艺又道:“去看看马桶吧。”
桑木又带着韩艺来到屋内,只见非常漂亮、光亮,并且还有图案的瓷器马桶放在墙角处。
“我操!陶土不会将这马桶当艺术品在搞吧。”韩艺仔细打量着。
“恩公,这是目前陶土作坊出售的最好的马桶,价格不菲,一般的马桶都是那种枣红色的。”
“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方了。”
“这可是恩公你发明的,咱们当然得买最好的。哦,陶土还专门为恩公你烧制了几个非常精美的马桶,那种马桶有钱都买不到,都已经送来了,我正准备那让人给恩公的庄园换上。还有,江水清认为可以将水缸放到屋顶上,这样更大,也方便倒水,同时还能运用这新夯土。”
“我们凤飞楼什么时候拒绝过新事物啊!”韩艺笑道。
第1838章 资本的残忍和儒家的仁义
当然,水泥和马桶的出现,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主旋律还是变法,毕竟这变法关乎着国家的根本大法,同时也决定大唐未来的方向,李治也不敢怠慢,隔了几日,他便将枢要大臣召来两仪殿,询问工作进程。
两仪殿。
“这卢侍郎怎么还没有到?”
李治来到两仪殿,发现卢师卦还未到,不禁微微皱眉。
王玄道道:“回禀陛下,卢侍郎托微臣转告陛下,他有一些重要的资料要准备,得过一会才能到。”
李治稍稍点头,先向韩艺道:“朕听闻尚书令已经与关中那些大地主见过面了,不知谈得如何?”
韩艺笑道:“回禀陛下,他们已经表示愿意支持朝廷变法。”
李治哦了一声,稍显惊讶道:“不知尚书令是如何说服他们支持的?”
韩艺风轻云淡道:“他们都是明事理之人,我跟他们阐述国家越好,他们才能够更好的道理,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
李治听得呵呵笑了起来,道:“恐怕不止如此吧,那些大地主,朕可比你了解的。”
他们都是出自关陇贵族,这能不了解么。
韩艺讪讪道:“另外,臣还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的话,朝廷就让长安的粮价超不过四文钱,反之,朝廷允许粮价涨到十文钱。”
李治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李弘却睁大眼睛好奇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韩艺道:“殿下,他们都是大地主,他们手中最多的就是粮食,粮价的贵贱直接影响他们的一切。”
“原来如此。”
李弘点着小脑袋。
李治又问道:“你真的能让长安的粮价不过四文钱吗?”
韩艺诡异一笑,道:“请陛下允许微臣对此保密。”
李治稍稍一愣,旋即明白过来,这一招不说出来才是最具威胁的,笑道:“好吧,好吧,既然你不愿意说,那朕也不强求你。”
崔戢刃率突然道:“启禀陛下,上回会议中,我们在谈论免税户的时候,似乎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一群人,就是道观和佛寺,他们可也是免税户。”
李治听得眉头一皱,沉吟片刻,道:“不知各位爱卿认为是否该向佛寺、道观征税?”
刘祥道道:“陛下乃是道圣之后,向道观征税只怕不妥呀!再说历朝历代也都没有向道观、佛寺征税。”
李治听得稍稍点头。
崔戢刃突然从袖中掏出一份资料来,道:“陛下,这是最近五年来,大兴善寺的土地变化,还请陛下过目。”
张德胜立刻将资料给李治呈上。
李治看罢,惊讶道:“大兴善寺的田地在五年内增加了六倍之多?”
崔戢刃点点头道:“最近五年内,朝廷对于佛教变得更加重视,僧侣的地位也得到极大的提高,长安许多达官显贵都与佛寺有着密切的来往。”
他虽然没有说穿,但是意思已经很明显,就是地主与佛寺勾结,兼并百姓的土地。
武媚娘掌权之后,各种迂回的推崇佛教,毕竟皇室是出身道教,道教也是法定的国教,目前她还不敢大张旗鼓的推崇佛教,但即便如此,佛教的地位也已经提高了许多。
李治听罢,沉眉不语。
张文灌道:“这事老臣也略有耳闻,但是道佛二教,不同于地主,若是向他们征税,只怕会多生波折。”
教派在社会上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教派都具有它的特殊性,只要教派跟君主是一心的,那是能够维护君主的利益。
韩艺道:“臣觉得即便朝廷征税,也不会多生波折的,这修行之人,讲究的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我们这些俗人才会为利而争,如果他们要闹,那他们就是俗人,俗人交税,天经地义,我们又没有让道圣佛祖交税,如果他们是修行之人,那他们就应该不会在意的。我倒是觉得,向道观佛寺征税,比向地主征税还要合理一些。”
崔戢刃也道:“臣赞同尚书令所言,道佛讲究的是修行,是传道宣法,若是道士、僧侣天天寻思着到处兼并土地,贪图名利,道佛二教迟早也会被世人唾弃,而且这么下去,那些真正修行的僧侣、道士不可能得到重视,因为那些肆意兼并土地,谋取财利佛寺道观反而会壮大,在儒道二教中,形成不良的风气,朝廷应该给予他们一些警告,向它们征税那便是最好的警告。”
长孙延、狄仁杰他们也都纷纷点头。
这唐朝的和尚那是酒色兼行,一样都不会落下,那就需要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兼并土地就是最省事的,他们也不会变得。且不说道德问题,但是这也不利益商业的发展,韩艺推行的务实精神,你们这些僧侣凭什么躺着吃,而且当和尚这么爽,谁还去干活呀。
李治倒是不太顾忌佛教,主要是道教,要知道他们自称是老子的后人。
韩艺道:“陛下,这税是一定要缴纳的,如果免除道观、佛寺的税,那么地主肯定会与他们勾结,将自己的土地划到道观佛寺的范围内,如此一来,道观、佛寺的地位将会危及到朝廷的统治,这是一定要限制的。”
李治听罢,频频点头,说那些没用,关键还是得从皇帝的利益分析,如果征收印花税,道观佛寺还是免税的,那么地主肯定与和尚、道士勾结,尤其是佛寺,那么僧人的地位将会变得非常高,有权有势的都得仰仗他们,如果天下的地主都跟僧人勾结,再加上教派的特殊性,那说不定真的可以与朝廷分庭抗礼。李治权衡再三,点头道:“好吧,将道佛列入纳税范围中。”
“陛下圣明。”
崔戢刃、王玄道、郑善行他们异口同声道。
长孙延道:“启禀陛下,臣在修订印花税时,发现有诸多问题,如果废除均田制的话,也就是说朝廷将不再授予土地给百姓,但是人口始终在增加,这如何处理?”
开什么玩笑,要是还授田的话,人都跑去种田了,那我这工商业如何发展。韩艺道:“这我倒是想过,其实土地关键不在于授予,而是在于开垦,如果不开垦的话,田地就这么多,人口始终在增加,这是怎么也无法避免的。朝廷应该颁布律法,鼓励百姓去开垦荒地,而不是等着朝廷授田。”
任知古道:“开垦荒地也非一日两日之事,但是老儒妇幼也都得吃饭,我认为既然废除均田制,就不应该再根据担每个人去计算,而是应该以家庭来计算,同样是八十亩地,这一个人肯定要比三个人要富足许多。朝廷应该更加仔细的考量印花税,将百姓家庭的环境也考虑进去,家有幼儿、老母,朝廷理应减少税收。”
崔戢刃、王玄道他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韩艺却道:“要是这么一来,那么老儒妇幼将会成为地主避税手段,这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同时也伤害朝廷。目前朝廷是要赶紧恢复过来,还没有能力去照顾他们,这么做只会令朝廷的负担更重,因为朝廷得大量的统计百姓的家庭情况,而实行印花税的目的,就是为了简便,以亩数来算税收。当然,我不是反对这个建议,我只是认为朝廷应该量力而行,等到朝廷有能力再去这么做。”
李治点点头,道:“尚书令说得不错,朝廷目前得量力而行,若是不自量力,只怕又会导致危机的爆发。”
任知古、狄仁杰他们相觑一眼,稍稍点了下头。
他们都是出身儒家,心怀仁义,但是韩艺是资本出身,资本不可能以仁义的方式出现,这是自相矛盾的,他好不容易才借他人之手,将百姓变成流民,为商人提供生产力,如果朝廷又给予乡村一些好政策,那人百姓又有可能回去种地。
长孙延又道:“还有一点,当初尚书令在提到印花税时,是这么阐述的,田契是非常独特契约,因为田可以年复一年的长出庄稼来,故此,田契应该每年都缴纳印花税。若是遇到天灾,田地中将没有收成,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不缴纳印花税?如果是的话,朝廷应该明文规定这一点,防止官员在天灾之后,继续向百姓征税。”
李治听得一笑,朝着韩艺道:“想不到你这印花税,还有这种妙处。”
韩艺摇摇头笑道:“这臣也没有想到。”
李治道:“这是当然的,如果遇到天灾,还让百姓交税,那无异于杀鸡取卵,朝廷若有能力,理应给予赈济才是,怎么还能向百姓索取了。”
狄仁杰道:“天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都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地主而言,伤害不是那么大,如果都免除税收,官府的税收将会减弱不少,如果地主仍然交税,官府就有能力赈济百姓。”
李治点点头道:“这个想法倒是不错。”
“但这也是很难实现的。”
韩艺摇摇头道:“印花税看重的是契约精神,要缴纳就都缴纳,要么就都不缴纳。”
狄仁杰道:“但是我认为可以减少税收,根据印花税,田地越少的百姓,缴纳的税就越少,只要算精准一点,可以在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增加官府的救济能力。”
长孙延道:“可是印花税的解释,是根据契约中所产生的利益来征税的,既然没有产生,那就不应该征,除非换一种说法。”
李治皱眉道:“这还真是左右为难啊!”
韩艺道:“陛下,依臣之见,这事还得以大局为重,印花税本来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照顾了不少百姓,百姓平时缴纳的税,就比现在要少得多,是可以存不少粮食,来帮自己渡过难关,朝廷目前也困难,只能等到国库充盈起来,才有更多的能力去帮助百姓。而且,朝廷鼓励发展商业,其实也是帮助百姓在抵御天灾,各位可不要忘记,在这一场危机中,是谁给那些没有生计的流民一口饭吃的,是商人。所以,如果哪些州县遇到困难,朝廷可以在当地州县给予优厚的政策,吸引商人去投资。”
李治点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救济之事,完全依靠地主那些税收,只怕也是杯水车薪,朝廷得另想办法帮助百姓抵御天灾,商人是一个办法,但是朕相信还有其他的办法,这就得要依靠各位爱卿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长孙延、狄仁杰他们同时道:“陛下圣明,臣愿竭尽所能。”
正当这时,门外有人通报,道:“启禀陛下,刑部侍郎求见。”
“请他进来吧。”
过得片刻,只见卢师卦捧着一沓厚厚的书籍,走了进来,正准备行礼时。李治抬手道:“行了,这礼就免了吧,你怎么这时候才来?”
卢师卦微微喘气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向陛下禀报。”
“什么事?”
“臣在两日之前,无意间翻阅了一下许敬宗修订的国史,发现其中内容大部分都是不属实的,甚至于颠倒黑白。陛下,这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到时后人看到咱们这些颠倒黑白的国史,可能会反被误导,断送我大唐大好河山。”
“竟有这等事?”
“这些便是许敬宗修订的国史,陛下若不信,可亲自过目。”
李治一挥手。
张德胜急忙上前,将那些已经修订的国史,给放到李治的案桌前。
卢师卦轻轻松得一口气,又道:“陛下,当初消灭高句丽,司空、尚书令,以及其他将军那是厥功至伟,许敬宗根本就没有任何贡献,可是他在国史却将自己的功劳排在薛仁贵将军和尚书令之上,简直无耻之极。另外,他还大肆夸赞皇后,那昭仪学院可非皇后一人之力修建的,许多人都对此努力过,他却都只字不提。还有吐谷浑……!”
韩艺突然站出来道:“陛下,微臣认为卢侍郎说得非常有道理,国史是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许敬宗颠倒黑白,简直是罪恶深重,不可饶恕的,臣恳请陛下让张尚书重新修订国史。”
卢师卦看着韩艺,我都还没有说完了。
李治感激的看了眼韩艺,点点头道:“张尚书,此事就交予你。”
卢师卦刚一张嘴,韩艺突然又道:“陛下,微臣认为国史对于后人有帮助,但是对于当下而言,只是记载而已,不见得有多大的帮助,许多事情如果说穿了,那就反而会伤害国家的利益,臣认为应该将国史分级,有一些伤害国家的记载,列为国家机密,直到这些记载不再伤害国家利益,再公开来。”
李治点头道:“这主意好,就这么办吧。”
第1839章 奋斗才是出路
为什么韩艺要阻止卢师卦说下去,就是因为卢师卦提到了吐谷浑。
因为在当初那场乱战之中,李治的优柔寡断,以及判断上的失误,险些葬送吐谷浑,甚至令辽东战役功亏一篑。
要不是来济、王方翼、裴行俭他们这些人抵挡住了吐蕃的进攻,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然而,收复高句丽,对于李治而言那是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有完成的丰功伟绩,许敬宗在修订国史的时候,肯定是要掩盖了李治的失误。
可这在铁骨铮铮的卢师卦眼中,那是非常无耻的行为,不仅仅是他,很多文臣对于修改国史的这种行为,都是非常鄙视的。
这年头鄙视皇帝,那是常有之事,山东士族不就一直都看不起李氏。
但是李治是不可能允许任何人去抹黑他这一笔丰功伟绩的,若为了这个问题争下去,李治肯定会要发飙的,这是他不能妥协之事。
韩艺当然知道李治的心思,所以他赶紧出来阻止卢师卦,并且提出将国史分级,这其实都是在维护李治的权益。
李治也了解卢师卦的性格,不到黄河心不死,他赶紧散会。
出得两仪殿,韩艺立刻道:“你们先去尚书省等我,我们要开个会议。”又向卢师卦道:“卢侍郎,借一步说话。”
崔戢刃他们拱手一礼,然后便往尚书省那边走去。
韩艺道:“卢侍郎,你知不知道你方才在干什么?”
卢师卦不答反问道:“难道你认为我做错呢?当初是谁说要提倡信约的,如果国史中都充满着谎言,你认为这个国家还能守信用吗?”
国史若没有谎言,那还能叫国史吗?韩艺暗自反驳一句,道:“你说得很对,但是事有轻重急缓之分的,目前有着成千上万的百姓,等着朝廷去帮助他们,而在新政方面,陛下已经做出了极大的让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因为这事,你将陛下给逼急了,你知道后果会是什么吗?国史之事可以讨论,但决计不是现在,我们现在要为了新政全力以赴。”
卢师卦听罢,面色稍显缓和几分,点点头道:“国史一事,可以以后再谈,但是你方才那么做,分明就是为了维护陛下。”
韩艺笑道:“我是在维护大唐的利益,你想想看,吐谷浑为我们挡住着吐蕃,如果你将当时的情况公布与众,你认为吐谷浑的百姓会怎么想?”
卢师卦道:“你难道认为就没有人知道事实吗?谎言就是谎言,迟早会被人识破的。”
韩艺道:“当然不是,但是没有人知道具体的细节,他们也只是猜测,这理应归于国家机密,决计不能公开,因为这会危害国家利益。”
卢师卦道:“你总是能够拿着国家利益为由,我也说不过你,这回我可以答应,但是我始终认为,这些事情,看似虽然微不足道,但后患无穷,那些枝叶掉落,尚且可以再生长,可是若这根都腐朽了,那就没法救活了。”
韩艺点点头道:“我知道,但是这也得先吃饱肚子,一个饿肚子的人,他什么事都能够干得出,道德是不能充饥的,这世上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贫贱不能移,同样的道理,如果陛下的功绩,旷古烁今,他也不会在乎这点,如果我们能够将新政执行好,令国家变得富强,国史一事也就有了商量的余地。”
卢师卦笑着摇摇头道:“我想这就是陛下为什么一定要让你当这尚书令!”
韩艺苦笑道:“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辞去尚书令的原因,这职位可不是那么好干的。走吧,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卢师卦当然也知道,目前还新政为主,这是关乎民生,他也不会为了道德问题,而不顾百姓,不管怎么说,这人命才是最大的,他是一个医生,他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这一回,他并没有与韩艺过多的争论。
二人来到尚书省,崔戢刃他们已经等候多时。
韩艺开口便道:“作为尚书令,我对于你们方才的表现,是感到非常不满。”
你不满,我们还感到不满了。
任知古立刻反驳道:“我们为何要修订税法,不就是为了百姓么,我不知道方才的建议有什么地方令尚书令感到不满。”
“就一个地方。”
韩艺竖起一根手指,道:“就是你们想事情,都是捧着论语去想的,而不过自己的脑子。”
任知古非常不服,道:“愿闻高见。”
韩艺道:“如果仁义之事,是这么简单的话,圣人有必要天天挂在嘴边吗?就是因为此乃最难之事,所以圣人才将自己的一生倾注在仁义思想上面。而你们呢?以为这一切都很简单,张口便来,就说以家庭考虑税收的思想,你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你们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如果幼儿和老人能够避免税收,也就是这二者都将会产生极大的价值,那么许多地主都会利用这两者来为自己逃税,届时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幼儿和老者因此受到伤害。朝廷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将每个幼儿的身份都调查的清清楚楚。如果朝廷将这些钱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难道不更好吗?”
狄仁杰道:“尚书令虽然言之有理,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难道视若不见?”
崔戢刃笑道:“我想尚书令一定有妙计,来指引我们前进。”
韩艺道:“这就是我让你们来开会的目的,想要国家变得更好,想让百姓变得更加富裕,光凭我们几个,我可以很肯定的告你们,这是不可能的,不信我们去照照镜子,我们的能力不足以帮助到每个百姓,这是不可能的,咱们不是神,咱们也是普通人。故此,我们要想办法引导百姓前进。
如何前进?当然通过的自身的奋斗,我们要鼓励百姓去奋斗,我们唯一可以为百姓做到的就是,如果你为此奋斗,你也许可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