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小闲人-第9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戢刃尴尬一笑道:“孩儿只是对于支持一个女人……!”
  崔平仲摇摇头道:“你只是在帮助自己,就跟韩艺一样。”


第1871章 你是一个有钱人
  “我想……我想韩艺一定没有想到有人看破他的全盘计划。”
  崔戢刃突然笑道。
  崔平仲沉吟片刻,点点头道:“纵使他再聪明,可能也想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不会认为有人愿意花十年的功夫,去研究他这个人,但若非如此,可难以看破他的整个计划。不过,我现在倒是对于他这个人更加好奇,他就像一个迷一样。”
  崔戢刃皱眉道:“但是爹爹你已经看破他的整个计划。”
  崔平仲道:“我说得是他这个人,韩艺如今才多大?但是他展现出来的才智,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惊讶了,甚至于不可思议,古往今来,似乎从未出现过他这种奇才,当你了解他越深,你就会越感觉此人深不见底,他就如同一团迷雾一般,有着太多的神奇和黑暗。”
  崔戢刃皱眉道:“爹爹不会认为他是神仙下凡吧?”
  崔平仲哈哈笑道:“不瞒你说,我倒还真这么想过,可是他在许多事上面,又是不择手段,跟其他的权臣也没有任何区别,他的双手可也是沾满了鲜血,从这一点来看,他比我们更像似一个人啊!唉……可能他真是天纵奇才吧。”说着,他笑着摇了摇头,突然想起什么似得,“你等会!”
  说着,他便站起身来,去到自己衣柜前,打开柜子来,从里面拿出一个包袱来,放在桌上。
  “这是什么?”
  崔戢刃好奇道。
  崔平仲道:“这是我在这几年间写得一些东西。”
  崔戢刃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是一沓书籍,但很明显不是印刷的,是手写本,他眉头一皱,“儒道与商?”
  崔平仲道:“我方才已经说了,韩艺是要冲破传统思想,建立起新的思想,而我中原的传统思想其实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我担心到时儒道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商人始终是唯利是图的,必须要给予他们束缚,否则的话,天下人都将会变得唯利是图,这也是非常可怕的。
  我认为儒道两家的思想是可以化解与商人特质的矛盾,但是想要得到商人的信服,首先这儒道两家的思想应该给予商人支持。这里面的内容,就是我将商人的思想纳入到儒道两家思想中,用儒道去解释商人阶级。一来,可以给予商人崛起提供思想上的基础,二来,如今商人的地位还是比较卑微,他们一定也希望得到传统思想的认同,但是他们一旦得到了认同,并且他们自己也认同,那么他们也就必须受到两家思想的束缚。”
  崔戢刃惊讶道:“想不到爹爹考虑的这么周详,这一点恐怕就连韩艺都没有想到?”
  崔平仲笑道:“他早已经想到了,神圣的君子契约,不就是儒与商的结合么,只是他在这方面恐怕有些力不从心,而我也并非没有耗费太多的精力,因为我写得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来自一个人?”
  “韩艺?”
  “当然不是。”崔平仲笑呵呵道:“韩艺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之事,他怎么能够代表儒道思想,是善行。”
  “善行?”
  “嗯。”崔平仲道:“善行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品格优良,乃是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但他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就足以证明儒道是可以与商结合的,并且有助于商人的发展。他诚实守信、看重自身名誉、勤俭节约,并且乐善好施,这些都是儒道思想所提倡的,而这些也有助于一个商人走向成功,言而无信的商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名誉不好的商人也无法取得成功的,没有乐善好施思想的商人,也是难以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善行的乐善好施,令他得到了名誉、忠诚以及更多的财富,并且能够令他看得更加长远。”
  崔戢刃笑道:“如果让善行知道爹爹你这么夸,他一定会脸红的。”
  崔平仲哈哈一笑,又道:“不过这些文章不能是出自你手,你必须得说服你大伯他们来发这些文章。”
  崔戢刃皱眉道:“为何?”
  崔平仲道:“你可是枢要大臣,如果是出自你手,那么大家都是从中寻找政治目的,你伯父他们只是威望比较高的士大夫,由他们来说,那就纯属思想上的讨论。”
  崔戢刃道:“可是伯父他们怎么可能为商人说话?”
  崔平仲笑道:“你如今可也是一个大商人呀!咱们崔家也有不少人开始行商,还有许多的士族也多多少少在涉及商业,此乃大势所趋,但都还得遮遮掩掩的,就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反商的,如果将儒道与商结合,并且是用儒道思想去引导商人,他们就能够下得台阶,而且传统思想不但不会因此受到冲击,反而会得到工商阶级的支持。就当下的局势而言,这对于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利的。”
  崔戢刃点点头道:“孩儿知道。”
  ……
  ……
  两仪殿。
  “这是你出的主意吧!”
  李治似笑非笑的看着韩艺。
  韩艺将奏章合上,略显诧异道:“陛下怎么知道这是微臣出的主意?”
  李治呵呵道:“朕看了十几年阎立本的奏章,难道这也看不出来么?要说这图纸,朕相信是阎立本画的,但是奏章里面的内容一定是你教的。”
  “陛下圣明呀!”韩艺讪讪道:“这——这的确是臣教的,但先是阎尚书主动来找臣请教,臣才教他这么写的,臣不是有意要瞒陛下的。”
  李治道:“也就是说你也认为该重新规划城内的建设?”
  韩艺点了点头。
  李治用非常怪异的眼神看着韩艺,道:“也就是说户部还拿得出这么多钱来。”
  “呃……”
  韩艺道:“户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但是陛下你拿得出啊。”
  李治一听这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道:“朕哪里还拿得出钱来?”
  他可能有史以来最穷的二代君主,他在那场危机中,确实将自己的老本都拿出来了,他是有俭德皇帝,节俭对于他而言,是一种习惯,这也是他愿意纳税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韩艺贼贼笑道:“陛下,你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呀。”
  李治诧异道:“什么事?”
  韩艺道:“就是囤铜居奇啊!”
  “囤铜居奇?”
  李治一头雾水的看着韩艺。
  韩艺直点头道:“陛下可还记得,当初为了帮助吐谷浑百姓恢复生计,臣建议从吐谷浑大量进购盐,因而引发了一场盐铁争议,陛下最终采纳臣的建议,没有将盐铁官营,但是臣当时提议将铜矿悄悄官营,大量囤积铜矿,因为臣认为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将会变得非常重要,等到货币上涨,咱们可就发大财了。”
  李治恍然大悟,一拍桌子,道:“是有这事,是有这事,朕全都想起来了。怎样?咱们如今有多少铜?”
  韩艺道:“两千万贯?”
  “多——多少?”
  李治哆嗦的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准确的来说,是可以生产两千万贯铜币的铜。”
  李治猛吸一口气,差点喜极而泣,原来我是一个有钱的皇帝!又是愤怒的指着韩艺道:“你为何不早跟朕说。”
  韩艺道:“臣以为陛下你一直都记得这事,因为管理此事的人,可都是陛下派来帮助微臣的,而且,这可不是小事,臣没想到陛下你全然都忘记了这事,陛下真是高风亮节,视财富如浮云,微臣实在是佩服万分。”
  高风亮节?你少糊弄朕,如今没钱,可是寸步难行啊!李治眼中闪过一抹尴尬,道:“朕记得当初可是将这个任务全权交予你的,朕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哪能事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国家大事,你应该提醒朕才是。”
  韩艺道:“陛下怪罪的是,这都是臣失职。”
  不过有两千万贯,李治怎么会跟韩艺计较这些,又道:“真的有两千万贯?”
  韩艺点点头,道:“执行阎尚书的计划,那是绰绰有余。”
  李治开始沉默了,他原本以为财政负债累累,韩艺要支持的话,那肯定是韩艺有办法弄钱,如此的话,那他当然也无所谓,如今的情况是自己有钱,这个就得重新考虑,道:“如今财政这么困难,这事要不往后在推一推,等到国库充盈之后,再来做这些事,先将这钱用在刀刃上。”
  他不是觊觎这钱,他是想到国家其它方面要用钱,比如和吐蕃的纷争,他对于朝廷大兴土木这种事一直都是比较排斥的,这种事他不会着急的。
  推推推,推你妹哦!要是没有把握忽悠你答应,我岂会说出来。韩艺道:“陛下,这可是铜,不是粮食,放在家里没有一点用处,当初危机之时,铜钱就是一堆废铜烂铁,有钱也卖不到粮食。这钱他得用出去,它才具有价值。而且,朝廷是可以从中盈利的,而且,利润非常巨大。”
  李治好奇道:“这怎么盈利?”
  韩艺道:“陛下,根据阎尚书的设计来看,是可以腾出大量的公共土地,因为坊墙占了太多太多的土地,这些土地又不是私人的,自然就是属于朝廷的,如今城中人口倍增,对于住房需求是非常大的,那房价自然就上涨,朝廷可以拿着这些空出来的土地卖给建筑商盖房,而且,如果朝廷允许盖楼房的话,地价还能翻一倍之多。其中还有巨额的印花税,至于从开放宵禁中所得印花税,臣都不屑于去说。不过,这通通都是其次,陛下也可以忽略不计,臣最近一直都在思考关于发行货币之事,臣想到一个发行办法,可以令朝中获得数倍的利润。”
  李治赶忙问道:“什么办法?”
  韩艺道:“将代金券定为法定货币。”


第1872章 说到底还是骗
  “此话是何意思?”
  李治懵逼的看着韩艺。
  韩艺一本正经的忽悠道:“微臣出任户部尚书之后,一直都在观察货币的发行。从中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朝廷生产货币的费用,是要高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就好比说,生产一瓶香水费用达到十贯钱,但是一瓶香水在市面上却只值一贯钱,拿着十贯钱的费用,去生产一贯钱的香水,这是生产多少就要赔多少啊!
  货币发行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采矿到生产出货币来,其费用之高,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总之是生产多少就赔多少,虽然如今货币比较值钱,而且还在升值,但是据臣估计,这也难以为朝廷带来太多的收入,等到市面上货币数量充足之后,价格肯定会回落,可是到时朝廷每年都得生产几百万贯的货币,这样做的话,朝廷根本维持不了几年,这也绝非是长久之计。”
  李治叹道:“这朕如何不知道,但是也没有办法,这货币总是要发行的,百姓都已经习惯五文钱一斗米,朝廷突然说五文钱可以买一石米,百姓也不会答应啊。”
  货币在唐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货币的费用要高于货币自身的价值,说到底还是技术极其有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损耗,虽然技术方面已经提升不少,但是没有办法彻底扭转过来。因为货币是特殊商品,一旦涨价就代表着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货币的价格是根据铜价来计算的,如果货币的价格远远高于铜价,那货币就失去自身的意义,这又不是信用货币,本来就是铜本位,你非得让人去相信这是金子,咱们玩得是金本位,这不是在扯淡么。
  韩艺道:“陛下,如今生产代金券的技术已经成熟,生产成本也是远远要低于货币自身的价值,用代金券的话,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李治道:“这不是一回事么?代金券是可以换取货币的,如果换取不了货币,那谁还敢用,总不能说朝廷说代金券值钱,它就值钱吧。”
  韩艺笑道:“那如果微臣办法可以让百姓认同代金券自身的价值呢?”
  这样也行?那以后朝廷没钱,印代金券就行了啊,真心不要太爽。
  李治惊讶道:“这怎么可能?”
  韩艺微笑道:“根据户部的统计,等到明年,民间货币的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三百万贯。”
  李治惊呼道:“这么多?”
  要知道如今唐朝每年发行的货币也才几十万贯,缺口是发行的量好几倍,这太夸张了。
  韩艺笑道:“陛下,你是否忘记朝廷其实已经有四年都没有发行货币,而在危机之前,发行的货币量,已经从二十九万贯慢慢增加到四十八万贯,光这四年累积下来,就差不多有两百万贯,再加上如今的生产力的提升,三百万贯那都是臣保守估计。”
  危机那几年,官府都关门,市面上粮食才是硬通货,货币都已经被人遗忘了。
  李治纳闷道:“可那几年百姓也不需要那么多货币。”
  韩艺道:“可如果不是那一场危机的话,货币发行量应该还是会稳步增加的,这本来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证明整个市场是需求这么多货币的。可是因为那一场危机,这几年不少人拿着大量的货币铸成铜镜,去跟地主换取粮食,因为当时货币已经不值钱,所以市面的货币是不增反减。
  而如今经过这两年的稳定,这生产规模已经远超于危机之前,同时许多农夫都来到城里做工,需要货币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此消彼长,对于货币的需求量自然更多了。不过因为陛下的囤铜计划,以及这些年一直都在改进铸币的技术,已经打造出一整套全新的铸币生产线。如果实在是需要的话,朝廷还是能够发行这么多货币,如果有足够的原料,全力生产的话,生产量最高能达到五百万贯。”
  李治听得长松一口气,道:“那你还说什么。”
  “但这事只有陛下与微臣知道啊!”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还不够直白么?当然是骗,我除了骗,我可就什么都不会了!韩艺道:“除了陛下与微臣之外,朝中所有的大臣,包括民间的商人都会相信如今财政这么困难,是不可能生产出这么多货币来。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支持,商人就会面临着货币危机,到时一定会冒出许多私铸钱币的作坊来,这会扰乱市场,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
  但如果市场上拥有足够的货币量,我大唐经济将会一飞冲天。好比如,你手中拿着的一斗米,你很难去找到需要那一斗米的人,但如果你手中拿着五文钱,两者价值虽然是对等的,但是你可以轻松的花出去,如今商人生产了很多的货物,百姓也有需求,就是没有货币,如果有充足的货币,就能扩大整个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商人非常渴望朝廷发行更多的货币,因为这对他们非常有利的。”
  李治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先隐瞒这个事实?”
  “不错。”
  韩艺道:“一方面百姓对于货币的需求非常大,甚至于已经到了极致,但是另一方面朝廷确实发行不了这么多货币来,那么双方就得站在一起,做出妥协,如此才能够有解决问题。”
  李治道:“你所谓的妥协,就是发行代金券?”
  韩艺点了下头。
  李治皱眉道:“他们会答应吗?朕还是有些不相信。”
  韩艺笑道:“陛下,臣强调的是,朝廷不是没有原料,我们不但有着足够的铜,我们还有很多的铜矿,只不过是没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铜铸成货币。是陛下你心怀百姓,心怀江山社稷,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好,朝廷才将那些铜以代金券的形式发行,代金券意义就还是没有变,只不过那还是一些铜,没有铸成币而已,有这些铜作为担保,再加上百姓对于货币的需求,我想他们会妥协的。
  如此一来,就极大的减低了发行货币的成本。另外,为了减低风险,朝廷可以事先将先铸好三百万贯币,但是只发一半,瞒一半,如果出现危机,至少咱们还有保底的。但如果顺利的话,那一半就可以留给以后再发,久而久之,代金券就将会成为法定的货币。”
  “这主意真是好!”
  李治眼中一亮。
  他也不傻,经过韩艺这么一分析,这是绝对是有可能实现的。
  用储铜量去发行代金券,就并没有改变代金券的意义,也没有改变现有的货币制度,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但是这能够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以及为以后的纸币发行打下基础,关键是还有保底,就不怕出乱子,这只是一次实验,如果行不通,那我就拿出铜币来补上就行了。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韩艺计划,他一般都是算到这里会出现一个危机,但是他绝不会说出来的,因为只有危机爆发,或者即将来临之时,才能能够让当权者和百姓都做出妥协,然后他便可以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利益,这一招,他真是屡试不爽啊。
  货币的问题,他早就知道,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提,只是暗中在做准备,等到大家都是饥渴难耐,咱们再坐下来慢慢谈,他就占有主导权。
  整个囤铜计划,不是为朝廷敛财,也不是为李治敛财,而是为了发行纸币打下基础。
  李治又道:“这建议是你提的,而且代金券本就是出自你手,那么这事朕就交由你们户部去办吧。”
  “户部?”
  韩艺愣了下,道:“臣没有说让户部去发行啊!”
  李治道:“朝廷发行代金券,当然得由户部发行啊!”
  韩艺忙道:“陛下,这样可不行呀,如果让朝廷来发行的话,百姓根本不会答应的。”
  李治就纳闷了,“这货币一直以来都是由朝廷来发行啊!”
  韩艺道:“陛下,如果是朝廷发行代金券,那天知道朝廷有多少铜,天又知道朝廷发行了多少代金券,朝廷到时连税钱都不需要收,直接印代金券就行了,要是这样的话,整个国家的财政都会垮的。臣一直都强调,朝廷的职责是监管,是平衡,而非是去与民争利。”
  李治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发行?”
  韩艺道:“将铜抵押给金行、元行,由金行、元行来代为发行代金券。”
  李治谨慎道:“由金行和元行来发行?”
  韩艺知道李治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一点也不心虚,非常坦然道:“陛下,这其实跟发行国债是一回事,为什么当初发行国债这么成功,不仅仅是因为金行、元行在当时有着极高的信誉,另外,还有朝廷在旁监督。百姓想得很明白,如果金行、元行乱发行国债,吃亏可是朝廷,朝廷怎么可能会允许。然而,金行和元行又是私人的,并且财力雄厚,若是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可以去直接找金行和元行要钱,金行和元行也不会与朝廷暗中勾结,因此国债才能够卖得如此顺利。
  发行代金券也是如此,等于是朝廷将铜抵押给金行、元行,套出代金券来。到时还可以代金券的生产技术,分为三部分,由朝廷、金行、元行各掌握一部分技术,等到朝廷决定发行代金券之后,三方再去到一个地方,拿出自己的技术合在一起,印刷代金券。
  除此之外,朝廷还要派出几个部门联合监督。其实主导权始终是掌握在朝廷手中,印多少,什么时间印,什么时候发行,都是由朝廷来决定,只不过是将最为费钱的生产权交给了金行和元行,但同时也提高代金券的信用度,要是说得再直白一点,这也是避免朝廷过度印刷代金券,以及官员从中谋取私利。”
  李治稍稍点了点头,他可以管到自己,但是他管不到下面那些官员,如果官员可以印刷代金券,那官员可不会管那么多,往死里印就是了,说到底这也是他最为擅长的平衡艺术,道:“金行、元行就免费为朝廷生产代金券吗?”
  韩艺笑道:“陛下,臣作为一个商人,认为如果金行、元行再向朝廷索要相关费用,那就真是太不要脸了。”
  李治诧异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因为一旦朝廷认同代金券,那么也能够帮助金行、元行在各地推销自己,并且可以提高金行、元行的信用,如今这年头,信用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是呀!”李治笑道:“想从你这个大奸商占得便宜,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
  韩艺笑道:“陛下过奖了,但是这跟奸商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是一方赚,一方赔,那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在双赢的情况下,才能够长久下去。”
  这种事得坦然承认,你越骗,李治就会越怀疑,毕竟金行是他家的,而元行他妻子家的。
  李治点点头,突然道:“你的意思是,拿着那些代金券用于阎尚书的计划?”
  韩艺点头道:“陛下,这代金券就是一张纸,不用出去,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朝廷发行代金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刺激民间的经济发展,但也不能白白送出去。因此不仅仅是阎尚书的计划,还有官员的俸禄,也应该全部改用代金券,这样也能够让百姓更加信任代金券,甚至于以后鼓励百姓用代金券交税,这样的话,代金券的信用度将会更高。一旦代金券的信用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那么代金券就可能帮我们大唐收刮周边国家的财富。”
  李治又懵了,怎么一下子跳到国外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