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七十年代末-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觉得自己一肚子的委屈。
赵红军可不管她的那些委屈,他继续发问:“那你来了之后有没有给爸妈发个电报平安?还有写信回去?”
“我没有,但是我嫂子有拍电报回去。”赵桂枝找了个好理由,给自己开脱。
“你嫂子是你嫂子,你是你,你出来这么久,你给爸妈写封信有多难呢?”
“不就是一个多月吗?”赵桂芝并不觉得一个月有多久。
“那你这一个多月都在干什么呢?一直呆在家里玩?”赵红军觉得赵桂芝跑来省城玩这么久不像话,留在家里不用上工但是可以帮父母干干家里的活。父母年纪大了,有人帮他们干干家里的活也能轻松一点。
“我没有一直玩,我每天都和嫂子一起去上班。”赵桂芝的头低的都要挨到桌子面了。
赵红军听到赵桂芝说每天都和林晓玲一起去上班,心里倒是舒服了些。虽然没有说一声就跑来省城找他,但是至少不是那么不懂事,还知道要去干活不是每天都四处晃荡。
“你也这么大个人了,以后做什么事情之前能不能想一想?你这次过来也没有提前跟我们说一声,我们要是有什么事情都不在,你找不到人,该怎么办?”赵红军还不肯放过赵桂芝,还想要继续说教。
“行了,你少说两句,你赶紧去床上睡一觉,休息一会儿。”林晓玲收拾完厨房,听到赵红军还在说教,赶紧出来打圆场催他去睡觉。
林晓玲也坐过绿皮火车,知道车上是什么情况,更何况赵红军这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总是会自觉的做各种好人,估计这一路来他的座位也就能坐多久。
赵红军听了林晓玲的话,也停止继续说教,他也确实累了。从西北到省城,一路走来将近30个小时,除了人少的时候能坐着,其他的时候座位都让给有需要的人,他身体素质再好也是人,不是机器,现在腿都有些浮肿,确实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赵桂芝见赵红军回房间休息她也松了一口气,再继续说下去她都要无地自容。
赵桂芝松了口气,林晓玲却在发愁,家里只有一张床,三个人,晚上要怎么睡?家里连张沙发也没有,赵红军想睡沙发都没有机会。
赵红军既然回来了,李晓林晚上就不想再简单的弄个凉面凑合着吃,她拉着赵桂芝出去看看还有什么菜买,虽然下午希望不大,但运气好也能碰到好东西。
姑嫂两人在副食品店没有买到东西,但是在农贸市场却遇上有人出来卖刚刚捕捞上来的野生草鱼。李小林把这条鱼买下来,又买了两个新鲜西红柿,家里还有酸菜,三个人吃一条鱼,再炒个青菜也差不多。
天气热,李晓玲也不想在厨房中久呆,把鱼煮在锅里,也不炒青菜,把黄瓜和豆芽做成凉拌菜,加点醋,吃起来更清爽可口。
赵红军这一觉睡了两个小时,醒来的时候才恢复了神清气爽。他下午三点多才吃过东西,醒来林晓玲又叫他吃饭,肚子本来就不怎么饿的他又被逼着吃了一大碗饭。一大条鱼不吃完没有冰箱又不能放过夜,倒掉又太浪费。林晓铃就夹几筷子尝尝味道,她更喜欢吃凉拌黄瓜和豆芽,赵桂芝也能吃,但是她也吃不完一条鱼!
晚上吃撑的赵红军不得不拉着林晓玲散步,两人绕着河岸线走了三四公里才回来。马路上散步、乘凉的人很多,还有人直接铺床席子就睡在路灯下的人行道上。
回到家李晓玲把家里的席子也拿出来给赵红军铺在地上打地铺,她和赵桂枝继续睡床。
赵桂芝看到李晓玲打地铺才反应过来,她跑到省城来住了这么久,确确实实是打扰到赵红军的生活。
第九十八章
林晓玲一直等着赵红军回来再一起回老家,赵桂芝也要回去上学,三个人刚好一起回去。这次回去待两天就走,林晓玲也没有收拾很多行李,带上一套换洗的衣服,再给家里孩子买一些糖果,一个绿色军用书包就可以装得下。
赵红军手里还有一些全国粮票,这次回去又从战友手里拿到一些军队专供的罐头,这些罐头都是刚刚过了保质期,但是还能吃,并没有什么质量问题。这种食品很多,林建业有时候也会一些这样的食品回去,这都是因为某些原因在保质期内没有销售也没有使用的,最后只能销毁,可是好好的东西谁舍得销毁,于是大家内部员工也就几个人自己私下分了。
林晓玲不喜欢吃这些腌制食品,包括水果罐头她也不喜欢,但是这类东西拿去送礼却是紧俏食品,还是大家眼中的高档货,特别是肉罐头。赵红军除了罐头,还拿了几包过期的压缩饼干,林晓玲也一起打包带回去,她不喜欢对没有零食的孩子来说这也是好东西。
赵红军把行全都背在自己身上,赵桂芝的行李也是他一起拿着。三人坐公交到长途汽车站之后分开行动。赵红军是军人,有优先窗口省了排队之苦,买票的事情就交给他。赵桂芝呆在候车室看着行李,林晓玲则去买吃食,要坐几个小时的车,路上不垫点东西等到家都饿的没有力气走路。
省城来往柳城的车比较多,现在渐渐开放市场,很多人出门讨生活,虽然还要介绍信,但是管的却不如以前严。林晓玲买了20个包子,车站附近这家国营饭店的包子特别好吃,最好吃的是粉丝包子,她把肉包子和粉丝包子各买了10个,吃不完回家蒸热可以慢慢吃,反正家里人多。
一上车林晓玲就开始睡觉,她靠着赵红军睡得东倒西歪,一路上水不喝东西也不吃。赵红军喊她都不愿意醒,他没办法只好自己和赵桂芝吃东西。下车的时候,林晓玲才被赵红军叫醒,下午两三点钟的太阳晒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她一动不动的站那里发一会呆才适应强烈的阳光。
最热的时候路上不要说人,连只狗都没遇到,整个村庄都是一片安静。林晓玲走在路上,两边的柳树都被晒干水分,树叶看上去像烤焦的一样。赵红军拿着所有的行李还走在最前面,林晓玲被强烈的阳光照的不舒服,她后悔出门的时候没有拿一把伞出来遮阴。
赵桂芝比林晓玲还略强些,她毕竟还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姑娘,有时候懒是懒了点,但是该做的农活还是被赵大海逼着都学会了,当然做的好不好另说。林晓玲一个人落在最后面,赵红军先把行李放在家里,又把赵桂芝的行李提到隔壁父母这边,她才终于走到公婆家。
张金凤和赵大海都在家里睡午觉,门虚掩着,赵红军一推就开。他刚把行李放下,赵桂芝跟在后面就大喊大叫:“妈,我回来啦!”
张金凤睡的正香的时候听到女儿的声音,吓得她赶紧跳下床,跑出来一看还真是她回来了,不只她,小儿子也一起回来。“你这死丫头,你回来就回来,叫那么大声做什么。”张金凤反应过来后就怪赵桂芝吵着她休息,回来难道还要夹道欢迎。
“妈,我中午没吃饭,我饿了,你赶紧给我弄点东西吃。”赵桂芝随口两句话就转移走张金凤的注意力。
“红军,你想吃什么?“张金凤听了赵桂芝的话,问的却是赵红军。
“妈,晓玲还在后面,你要不煮点灰面坨坨,多放点叶子菜,多放点水。我和桂芝在路上都吃过东西,就晓玲什么都没吃。”赵红军知道林晓玲爱吃蔬菜,特意让张金凤多放点叶子菜。
张金凤听了赵红军的要求,拉走赵桂芝进厨房帮忙,一点都不在乎她的感受。“妈,我刚回来还没坐下,你就让我干活。”赵桂芝不满意的叫道。
“你跑出去玩了一个多月,到了电报也不拍一个,信也不写一封,叫你干点活你还有话说。“张金凤对赵桂芝出去了就不想回家也很不满。
提到去省城的事,赵桂芝就不敢再说话,这件事她理亏,她靠着两头骗才顺利出门去省城,要是让张金凤知道肯定又是一通长篇大论。她更不敢让家里知道她去上班赚钱的事,知道了以后她想再出门怕是不会那么容易。
林晓玲到家的时候,赵红军帮她把冷茶都倒好放在桌上,她端起杯子,一口气喝完还不够,又倒了一杯喝掉大半才觉得没那么渴。张金凤用柴火灶做灰面坨坨,速度非常快,林晓玲刚缓过来,就已经做好端了过来。
赵大海这个时候也睡醒起床,看到小儿子和女儿都回来,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是语气听得出来还是很高兴。天气热,滚烫的灰面坨坨一时半会还烫的无法下嘴,赵红军就坐在那里和赵大海聊天。
父子俩聊天也只能聊聊家长里短,赵红军现在很多事情都不能往外说,能说的赵大海又听不懂。赵红军也不了解赵大海的生活,在部队呆的时间久了,都和社会脱节,除了家里的事其他也不知道聊什么。
赵大海抽着自制的卷烟,赵红军原本就不怎么抽烟,被林晓玲科普一番后,更是难得抽一次烟。林晓玲饿过头反而不怎么想吃东西,她把碗里的灰面坨坨给赵红军分了一多半,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空心菜叶子和汤。
林晓玲回来之前张金凤就帮她们把床都铺好了,只是吃饭俩人只呆几天,林晓玲干脆给公婆交生活费,和他们一起吃。
晚上是一家人在一起吃的饭,张金凤把剩下的包子蒸在饭里热了一下。三个孩子抢着要吃,张金凤干脆按人头分,一人一个还有多,剩下的才让三个孩子自己分。蔡德美边吃包子边问:“桂芝,你去省城玩这么久,你三嫂都带你去了哪些好地方。”
“大嫂,哪都没去。”
“啧啧,那你跑这么远,就天天呆在屋子里?这有什么意思?”蔡德美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她觉得赵桂芝跑这么远什么哪都没去,傻透了。“桂芝,早知道你哪里都没去,当初还不如让我去,我还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蔡德美半真半假的试探赵桂芝,或者说试探林晓玲的态度。
“桂芝,你下次去可要带你侄子一起去。”高芳也跟着起哄。
“你们去你们的,我去我的,反正是不会带小孩出门。“赵桂芝也用开玩笑的语气回应。
“晓玲,你不会不欢迎我们吧!”蔡德美又调转头和林晓玲开玩笑。
“大嫂,你们谁去我都欢迎,只是家里没有多余的床,你们去的话得打地铺。”林晓玲也不反对老家亲戚上门,只要他们舍得花那个路费。对于老家亲戚来说,没事花钱是坐车去玩,那是败家子才干的事。
“什么,还要睡地铺?“蔡德美不相信的问赵桂芝枝。对于农村人来说,不进城是永远想像不到城里职工住的房子是有多紧张,农村不管有钱没钱,一家人住的房子还是很宽敞。蔡德美是无法想像很多双职工家庭一家人挤在十几平的房间里是怎么生活。在农村日子确实过得比城里苦,可是房子只要肯吃苦,一般都不会太差。砖瓦都可以自己烧,木材也是自己家里种的,沙子和卵石自己去河边挖,只有水泥石灰非买不可。
“大嫂,是要睡地铺,我去都是我三哥睡地铺。“赵桂芝没说赵红军只睡一晚地铺,家里其他人也不知道赵红军暑假回西北的事。
“去什么去,你们是不是都闲的没事干,要是没事干,给我去挖地去。“张金凤一听小儿子睡地铺就不高兴,哪怕她知道赵红军去了西北一个多月,肯定没有睡几晚地铺,她还是很心疼小儿子。
“妈!”蔡德美明显不满婆婆说的话,除了叫一声提醒张金凤之外却不敢说多余的话,她不怕婆婆,但是却怕公公。赵大海一般不说话也不管家里的事,但是他开口后,家里的事一定都会按他说的做。
“红军,你怎么能睡地铺,没地方睡你让这死丫头先回来,或者让她睡地铺也行啊!“张金凤格外心疼小儿子,然后又调转头对赵桂芝说:”你以后别去省城给你哥添麻烦!你们都不准去!“最后一句话是对着家里其他人说的,特别是蔡德美,张金凤还特意看着她眼睛说的这话。
“知道了,妈!“蔡德美在张金凤的重点盯视下,不得不答应以后不去省城给赵红军添麻烦。
“行了,都别说了,赶紧吃饭!“赵大海以前觉得儿子多是福气,现在就觉得烦了,他们老俩口一天都不停歇,养了儿子还要养孙子,也不知道哪来的福气。小儿子条件好也争气,但是越是这样他就越是不能拖累小儿子,家里老大老二都不怎么聪明,他现在少拖累小儿子一点,以后才能帮老大老二多一点。
“妈,我们俩在家里只住几天,就不在自己那边开火,我给您交生活费,这几天我们和你们一起吃。“林晓玲等吃完饭才和婆婆说这话,并且当着大家的面给婆婆交了十块钱的生活费。
张金凤不想收钱,小儿子难得回来一趟,吃几餐饭还要收钱成什么样子,但是林晓玲劝她收下,赵大海也让她收下。她在推让中看着老大和老二家的都盯着那张大团结,她最终还是当着他们面把钱收下,大不了私下再退回去。
林晓玲不知道婆婆还有这想法,反正她当着众人的面交了生活费,谁也不能拿这事再来说他们占老人便宜。这次带回来的罐头和压缩饼干,还有在供销社买的糖果,她给两个哥哥一家分了一点。东西给他们了,是拿来送人还是给孩子吃,那就不是她能管的事,反正人情送到就可以。
蔡德美收了东西还有不满,她觉得她们家有两个孩子,结果东西和老二家里是一样的,这不是吃亏啦!“晓玲,你下次给孩子们买东西能不能一样多?”蔡德美还是不甘心的把心里话问出来啦!
“大嫂,我什么时候给孩子们买东西不是一样多?”林晓玲是真的不想理蔡德美,只知道占便宜,高芳虽然也占便宜,但是人家好歹还占的隐诲点,不会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占便宜。
“你看你这次回来给孩子们的东西就不一样。”蔡德美可不觉自己有错。
“大嫂,这不是给孩子买的,你家和二哥家都是一样的东西,你要是嫌少就还给我。”林晓玲可不惯着蔡德美的臭毛病,这又不是过年给压岁钱,还非得三个孩子一个一份。
“爸妈,我要回家给孩子洗澡,我先走了!“高芳看情况不对,反正她又没吃亏,赶紧拉着孩子先离开,她可不想最后被婆婆的炮火波及。
张金凤看着高芳离开也没说话,她现在要找蔡德美的麻烦,懒得理会高芳罢了。“红军哪次回来没给你们带东西,你们呢?给他买过什么?他结婚之前的事我们就不说了,他结婚一年多也没见过你们的东西,结婚摆酒的时候你们给了多少蛋茶钱?”张金凤一开口就要翻旧账,要不是赵大海提醒,她还想把赵红军以前津贴都用哪去的旧账都翻出来。
这就是笔糊涂账,三个儿子肯定是赵红军相对吃亏些,但是没办法,谁让他条件最好,哪怕农村建个房子只要家里儿子多肯干,但是其他地方还是要花钱。没有赵红军的补贴,赵国富和赵民强的日子也不会这么好过,很多年轻人结婚也有新房,但是结婚后都要自己还债的,哪像他俩一分欠债都没有。
赵红军心里其实也知道这笔旧账,只是他也是看兄弟份上,他条件相对好一些,家里也没负担,能帮一把就尽量帮忙。林晓玲也知道这些旧事,只是赵大海和张金凤都以为她不知道,藏着掖着只是不想他们小俩口吵架。
林晓玲也理解公婆的小心思,以前的事不提,她不反对给几个孩子买点东西,也反对给公婆养老,但是哥嫂想要占便宜,那就要看她答应不答应。
“妈,我们都知道!我这不是条件不如红军好,你放心,我不会忘记红军的好处。“赵国富有什么办法,他是老大,事情又是他家媳妇惹出来的,只得赶紧开口消除亲妈的怒火。
第九十九章
晚上躺在床上,张金凤拉着赵大海聊天,不停的说林晓玲败家,每次回来都是大包小包的,不年不节的送什么东西,还给孩子买什么糖,又不是过年。那些罐头也是,给了老大和老二家的,多半都是被她们拿回娘家去了,真是浪费好东西,还不如几个孩子吃,好歹肉也是烂在锅里。
赵大海也懒得搭理张金凤,反正说多了没人理,她自然会停嘴。他能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里老太婆就是操心太多。小儿子俩口子都能干,一个月工资也不少,又没有乱花钱,买几包糖给家里的侄子侄女难道不是好事,罐头和压缩饼干都是没花钱的东西,哪里败家。
张金凤不光是念叨,林晓玲把剩下的罐头和压缩饼干都交给她分配,还特意交待让她赶紧吃,本来就过了保质期,不赶紧吃真吃出问题了就麻烦大了。张金凤嘴上答应的好好的,可是心里还是舍不得吃。
林晓玲除了给张金凤生活费,还另外各给了公婆20块钱的零花钱。这个钱她就是私下给的,家里的两个哥哥都没有给父母养老钱,他们给了就算了,当众是让两个哥哥为难。在农村一年到头上个工能有多少结余,生产队这边还算是富裕队,一个成年壮劳力一年到头也结不了多少钱。俩老也知道情况,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所谓的养老也就是等父母等不了有饭吃有衣穿,但是想要身上有多少钱,却是有点难为人。
赵大海和张金凤口袋里能比村里其他人多两个闲钱,都是赵红军给的,也是林晓玲大方。村里不知道多少老头老太太羡慕他们,有钱也要儿媳妇肯给,看看林晓玲又是做衣服又是给钱的,都只恨当初没有张金凤的眼光好。
张金凤是在村里人面前显摆够了,林晓玲只心疼她的钱包。回一趟老家一个月工资就花完了,幸好她现在还没有孩子,有了孩子各种开支接踵而来,一年到头想要存点钱都难。
林晓玲回娘家只匆匆忙忙的吃餐饭就赶回家。她和林建业聊了聊,其他人也就见面说了几句话。林建业现在刚好面临一个选择的机会,是下放到企业做一把手,还是调去市政府任职。到企业工资收入更高不说,一把手也算是一方实权人物,肯定比现在强,去市政府任职等于是从头再来,甚至还不如现在手里有点小权利。
林晓玲劝林建业调去市政府,她知道企业现在工资高,但是后续发展真不如去市政府,去市政府也只是暂时情况条件差一点,但是领导身边的人,升职提拨的机会也多,家里又不缺钱用,还是去市政府更好。
林建业还没考虑好,家里也是分成了两派,林富保倒是随便林建业自己选择,林建军则认为应该去企业当个一把手,刘冬梅也是这么认为。陈青青也不希望林建业调去市政府,不是为了一个月十几块钱,而是认为去市政府上班肯定没有现在闲,家里很多事情就顾不上。
林晓玲走的时候,林建业还没有考虑好,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剩下的她也没有办法。生产队这边已经决定等秋收完就开始分田到户,赵家大哥二可不算,就只有赵大海和张金凤的户口还在村里,真要分地也分不了多少。
赵红军的意思是分的地父母少种一点,可以分一部分给两个哥哥种,这样父母也不用那么累,哥嫂还能多增加一点收入。林晓玲知道靠种田想发家致富是有点难,但是让她想给什么办法让家里发财她也没有好办法,特别是还要适合赵家大哥二哥的性格。
赵国富和赵民强还是过去一样混日子,反正俩人的日子比村里大部分人都要强的情况下,他们还真没有什么强烈的动力努力发财致富。赵大海倒是比赵国富俩兄弟还要能干,他还不肯听赵红军的意见,分给自己的地他谁也不会给,谁有都不如自己有,能干得动一天他就不会伸手找儿子要钱。
当然赵红军每次给他钱,他也会接着,这是儿子的一片孝心,但是让他没钱找儿子要,他宁可自己多干一点。赵红军就是怕赵大海累着,才会让林晓玲每次都多给父母一些钱,每次回来还不厌其烦的提醒父母注意身体,不舒服就赶紧上医院。
赵红军和林晓玲回省城的前一天,张金凤又给他们找了点事情。张金凤有一个多年没有来往的堂妹,她求赵红军去省城的时候把她家孩子一起带着去。
张金凤的这个堂妹叫张金枝,嫁的也不远,家里小女儿今年考上省城一个中专,女孩子从没出过远门,一个人去省城不放心,家里父母走愁着,知道赵红军回来了,张金枝就求到堂姐身上。张金凤还能怎么办,看着比自己小却更老的堂妹,她连拒绝的话都说不出口。
赵红军知道的时候,张金凤已经答应下来,林晓玲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来的时候三个人,回去的时候还是三个人,赵红军依旧是把所有的行李都背着。回去的东西更多,从家里带了很多土特产和农副产品。
和他们一起去省城的小姑娘叫胡玲,复读一年才考上省城的一个中专,学的是护理专业。家里几个孩子,胡玲还能复读一年,可见在家里也没受过什么委屈。
赵红军也是第一次见这个远房表妹,说是亲戚,但是和陌生人一样。林晓玲对这种不了解性情的远方亲戚,一般都是敬而远方的态度,客气而不失礼就行。
胡玲在学校里只知道读书,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做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还真没有吃过什么苦。一路上很多事情都要指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