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七十年代末-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间就在吃瓜群众看热闹的悠闲中慢慢到了冬天,一直盼着赵拐子过得不好的众人也发现新婚夫妻居然每天日子都过得甜甜美美。张菊花不甜美才怪,每天早晨还没起床,赵拐子就把早餐送到床头,吃过饭后家里的家务也不要她插手,衣服也是赵拐子洗,一日三餐也都被他承包,地里的活更是不让她插手,这日子比在娘家过得舒服百倍。
张菊花之前也曾担心赵拐子不靠谱,没想嫁过来之后倒过上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说出去都要被村里家庭妇女的口水淹死。
冬天到了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想起床,哪怕林晓玲离学校已经很近,但是每天早上和被子做斗争都是件痛苦的事。林晓玲冬天开始后基本上都是踏着铃声进的教室,如果没有课,任何地方都留不住她,除了家里。
她弄了一张烤火桌,还专门做了个烤火被套,里面套上特意弹的棉花被,这一套都是从老家托运到省城的。林晓玲每天就窝在烤火桌前烤火,连饭都可以省了,烤上两个糍粑沾红糖就能当饭,再往火里扔个红薯。
“冬吃萝卜夏吃姜”,每次周末她都会熬成一大锅萝卜汤,因为赵红军回来她才会正经的吃饭。赵红军嫌水冷,不让她沾冷水,她不听,结果手刚打湿就能感觉到水刺骨的冻人。一番纠结之后,她还是明智的听从赵红军的话坐在火边烤火,做饭的工作就交给赵红军来完成。
天气越冷就离放寒假越近,学校里也开始要准备考试,说了无数次要下雪了,雪来了,结果是一次次让人失望。学校里还有等着下雪玩雪的南方人,而林晓玲觉得她可能是个假的南方人,她一点都不觉得下雪有什么好,各种不方便。如果可以她希望每天冬天都不要下雪,她只想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地方,远离冬天。
有句老话说的好,好的不灵,坏的灵,林晓玲刚说希望永远不要下雪,第二天早上起床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林晓玲头天晚上没有准备,家里的水管都被冻着了,早上一开水笼头,一滴水都没有。
还好煤炉上的茶壶里还一壶热水,她把水烧开后浇在水管上,总算把水管里的冰溶化了,水笼头开始出水。这次她不管大意,从床铺下面抽了一把稻草,又找了一块破布把水表给包好,水笼头更是不敢关死。在水笼头下面放了个桶接水,一滴滴水不停的落进桶里。
把家里的水管弄好后,林晓玲才打开电视机,想看看电视台的天报预报和新闻里面怎么说,这么大雪出门还真麻烦。林晓玲找了一双翻头皮鞋出来穿上,这是赵红军部队发衣物的时候,特意按她的码子领取,就是给她准备着冬天用。
林晓玲把军大衣等全套装备都找了出来,混身上下就露出两个眼睛往学校去。一路上连人都没看到几个,完全不像平日里一群老大爷老大妈这个时候已经早早出门晨练。进了学校,校园里也比平日里要冷清几分,人行道上都没有看到什么脚印,大部分的雪都保存完好。
林晓玲上完最早的那节课之后,校园里才开始热闹起来,各种玩雪的人,打雪仗都是幼稚的游戏,玩的多都是堆雪人,比拼谁堆的好。林晓玲看了也来了兴趣,可惜她没有帮手,也没工具,只能心痒痒的看着其他人堆。
上完第一节 课都才八点多,她当初肯定是没想到过还有冬天要过,不然就是脑子进水才会选修这么早的课程。出了教室就往食堂走,她下节课空白,要等到下下节才有课,她去食堂简单吃个早餐,还能跑去外语系蹭大半节课。
学校的食堂味道再好,吃久了都会不爱吃,更何况味道还不怎么,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饱,说味道有多美,那是想都别想。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也不好讲究这些,不说厨师,即使家里人也会觉得不对,这才吃饱饭几天,有肉吃还不够好,还要想什么美味,一天天在学校里是不是光想着吃了,学习的劲都去哪儿?
中午的时候雪越下越大,林晓玲下午只有一节不重要的选修课,她果断决定逃课。这天气还是老实呆家比较好,在回家吃前,她不光中午在食堂吃饱才回,还顺便把晚上的饭也打包回去,省得这么冷还要动手做饭。
雪一直没停,地上的积雪越越厚,林晓玲只期望第二天能放睛,结果她没等到阳光,却意外等到赵红军。
雪越下越大,政府部门组织各单位上街扫雪,赵红军他们学校也全员出动,昨天半夜就出动了,一夜没睡,他刚好分在附近,就跑回家休息。雪还在继续下,看情况今天可能还要继续扫雪,赵红军也不知道能休息多久,能节约时间多睡一会是一会。他回家前和同学老师交待过,累了一个通宵,就近有地方休息老师也不是不能人情,知道有同学知道他家地址后,大手一挥就放行。
赵红军一身衣服都湿透了,鞋也是湿的,不是被雪打湿,而是汗湿的。林晓玲找出干净衣服来,又赶紧把壶里的热水倒上,两个暖水瓶里的开水也倒出来,让赵红军擦拭身体后再换上干净的衣服。
那又打湿的翻皮鞋也被她放到炉子边烤着,脚垫也拿出来放在烤火架上烘干。弄好这些又去厨房打了几个荷苞蛋端出来给赵红军当早餐。赵红军干了一夜活,肚子早就饿的呱呱叫,接过碗三下五除二的吃了个干干净净。
嘴一抹,还有些意犹未尽,可惜碗里已经空了,还没等他开口说“再来一碗“,林晓玲又端了一碗面条过来。把面条吃完赵红军填饱肚子,瞌睡也跟着找上门。
眼见他双眼发红,林晓玲直接催着他上床睡觉,她则还要出门去学校上课。学校里也开始安排人员在扫雪,当然只扫了几条主要通行道路,其他的小路还留着给同学赏雪景。
林晓玲居然看到有不怕冷的同学大清早跑去湖边读英语,还有人跑去收集梅花上的雪水,据说泡茶喝好,更可以用来治烧伤。
林晓玲听说之后倒不相信这个,她倒是想起家里还有一小坛葡萄酒,就是用之前的野葡萄酿的,因为冰糖不够,她只酿了一小坛。这个天气做点下酒小菜,再配上葡萄酒,可惜有酒没故事,只能睡前小饮一杯。
赵红军还睡在家里,中午林晓玲拿着饭盒,匆匆打了两份饭就往家里赶。结果回到家赵红军还在睡梦中,她不忍心吵醒他,只好把饭菜热在炉子上,她一个人先吃。一直睡到下午两三点赵红军才起床吃饭,吃过饭他又去扫雪,是同学过来顺路通知的他。反正他们学校负责的区域就是往学校四周扩散,分任务的时候他是特意挑的家这个方向。
这场大雪一直持断了一个星期,赵红军连续扫了四天雪,后面几天才彻底休息,因为这个时候有几家国企工厂把工人全都叫上街扫雪,他们才能回去休息。连居委会大妈都挨家挨户通知大家上街招雪,但是林晓玲却被她们略过去了,学校也没有组织大家扫雪。
这完全是大家对大学生的一种优待,谁敢让“天之骄子“去大街扫雪,平时大家都是用仰视的目光看待大学生。有时候林晓玲出门戴着校徽的话,走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各种羡慕的目光,就是巷子里的老老少少都羡慕林晓玲这个大学生。
大雪之后的天气倒是渐渐升温变得暖和,学校里也开始了期末考试。林晓玲明年就要进入大四,她还要准备考研,所以每次考试都是认真对待,就怕哪次没考好给老师留下坏印象,到时面试关过不了。
考试完林晓玲和赵红军一起回到老家,还把家里那台基本上就没人看的电视机搬回了老家。赵红军刚开始还很新鲜,几次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兴趣,电视台少,电视节目也少。赵红军一周才回一次,除了看新闻之外,看电视剧是前后都不知道,并没有什么意思。林晓玲在家又不看电视,要不是赵红军每周还能回家开一次,放家里只怕很容易就坏了。
一路走在路上,村里不少熟人都看到赵红军身上背的东西,纸箱上印着大大的字,更是让人大老远就能看清背的是台电视机。不少人还和赵红军寒喧说话,结果就是他们夫妻还没进家门,赵大海和张金凤坐在家里就已经知道他们这次回家还带了台电视机回来。
赵大海听到后也不等他们进门,赶紧自己出门迎接,担心他们东西多了拿不了,结果赵红军一个人把电视机背在身后,行李还提在手上,一点都看不有累的迹象。
电视机立即引来附近老老少少的围观,林晓玲没放自己家,而是直接放在公婆家。整个生产队还没有一台电视机,听说赵红军过年回家带了台电视机回来,能来的人都赶来了,比每年生产队分鱼还热闹。
赵红军找了一张桌子把电视机放在堂屋里,等把天线装好后,打开开关,立即出现声音和画面。虽然只是一台十四的黑白电视,围观的人还是看的精精有味,一个个都奇怪这么个铁盒子里居然就这么有意思。
电视机里放的是相声节目,一个个站着看都乐的哈哈大笑,站门口的也不嫌风大,人挤人倒是不用担心冷。张金凤看着一屋子人,就有些闹心,她想招呼人进来坐都没地方落脚。诺大一间堂屋,除了电视前一米之内还留了块空地,一间房子都站满了人。
赵红军把电视机调试好,又教会家里人怎么换台,怎么开关,等赵大海都学会后,他也功成身退回自己家整理收拾。
电视机搬回家,赵大海坐在那里都没挪过位置,他掌握着换台的权利,他说换哪个台就换哪个台,大家都要跟着他一起看。其他人既然有意见也不敢做声,蹭电视看的人没有选择权,家里三个孩子倒是想看动画片,可惜没大人无情的镇压了。
回家第一天,电视机就一直放着,一直放到电视台休息众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赵家准备回去睡觉。这也幸好快过年一般都不会停电,要是平时想看电视,有了电视机还要看电配不配合,要是不配合三天两头停电,那想看电视也只能望着电视机干着急。
要说这台电视机搬回家谁最开心,非三个孩子不可,早上一大清早他们就守在电视机前,一直坚持到电视台打烊才跟着大人一起回家睡觉。三个孩子之外就属赵大海最上心,每天掌握着换台的权利,除了几个老家伙还敢反对他,其他年轻人谁都不敢出声。
林晓玲看着公婆家从早到晚就没断过人,不由庆幸她坚持要把电视送给公婆,还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新鲜几天之后,白天看电视的人渐渐少了,只有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大家会自觉带着椅子上门看电视,也不挑什么节目,也不挑哪个电视台。反正哪个对他们都是新鲜,少的可怜的两三个台,想挑台也不容易。
张金凤却不乐意,从早上起床电视机就被打开,到晚上睡觉,一天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不停的播放,她心疼电费心疼的直皱眉。原本看着很欢乐的电视节目,看着也好像变得面目可憎,没有刚开始好看,除非这电费不要钱。
林晓玲发现之后,赶紧让赵红军开口解释说电视机耗电不大,完全不用担心电费问题。张金凤虽然还是愁眉不展,但是经过赵红军的解说倒是不会再有那么多担忧。
第一百十一章
家里三个孩子自从有了电视机,每天吃住都在爷爷奶奶家,大的赵嘉红就跟着赵桂芝睡,俩人男孩子赵大海和张金凤一人带一个,家里有空床,就没必要挤在一张床上。张金凤能干,家里被子也多,年年都有种棉花,前些年管的严的时候,她也会偷偷摸摸在山里开些荒地种。
前些年闹的是过分,不过柳城地区还好,一些偏远的山区更是没人管,闹的厉害的都是城里,村里这些人也不懂什么政治不政治,更不懂这个运动那个运动,他们的愿望很简单,能吃饱饭就好。
任何一个年代都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张金凤也是壮着胆子这么做,一直小心翼翼倒是没有被被人发现。这事她连几个儿子都没说,只有赵大海和她一起上山种地才知道这事。
爷爷奶奶家有各种好吃的,还有电视看,三个孩子乐不思蜀,连寒假作业都不记得做。赵大海和张金凤是不懂这些,可孩子父母也不管孩子学习,还是赵桂芝看不下去,逼着孩子们学习写作业,又每天规定看电视的时间,才让三个孩子不再每天守在电视机前。
赵红军和林晓玲回家越来越像做客,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他们操心,自己家只晚上睡觉,白天吃饭都是和公婆一起。赵大海今年种了西瓜,手里有了闲钱,家里条件好,小儿子又只过年在家里呆个十天半月,他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单独开火。
至于老大和老二会不会有意见,一年到头三个孩子跟着他们两老也没少吃,赵红军每次买回来点什么好东西,也是三个孩子吃了大头,兄弟回来吃两老几餐饭,又没吃他们家的饭,这都要有意见,这还算什么兄弟!
老大和老二要是真有什么闲话说,趁他们两个老的还在,叫上本家长辈,摆明车马把这事说清楚,不能让老三难做人。
林晓玲不用做饭,家里女人多,张金凤和赵桂芝两人都在家。快过年,家里的猪也早就杀了,鸡鸭也只留了几只,除了做饭也没有其他家务,林晓玲想帮忙做饭都插不上手,因为张金凤嫌林晓玲做菜太费油。
林晓玲在家连衣服都不用洗,赵红军在家就不让她沾手。冬天的衣服本来就厚重,入水后更是一件件提都提不起来,赵红军力气大,几件衣服的重量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林晓玲每天在家也能享受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幸福生活,她插手不上家务活,就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学习上。
过完年她就要大四,还要准备考研,同时还在学日语和西班牙语,她每天只有嫌时间不够用,之前做家务都是被逼无奈,如果现在有钟点工,她一点会请一个回家干家务,而把自己解脱出来。
林晓玲手上还有一个没有完结的小说连载,她决定等手上这个故事完结后就不再写新故事。时间不够用,她每天十二点睡觉,六点起床,就这样还是有忙不过来的感觉,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要看的书太多,还要浪费时间做家务。
吃年夜那天晚上,家里人守在电视前直到节目全部放完,林晓玲不喜欢看电视,家里做饭的事情又插不手,今年连张金凤都不用插手,由赵大海来掌厨,顺便叫上老大和老二俩兄弟打下手。
赵红军三兄弟都会做饭,只是手艺一般,林晓玲结婚几年,还是第一次见公公下厨,听到消息当时就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别说林晓玲是第一次见,蔡德美和高芳都是第一次见,赵红军他们三兄弟倒是见过赵大海做饭,赵桂芝隐约还记得点。
张金凤年轻的时候要带孩子还要出工做家务,帮不过来的时候赵大海也会做饭,随着家里孩子长大,渐渐能帮上忙,家里又再没有更小的孩子出生,赵大海也就不再沾厨房的事。
赵国富和两个弟弟都记得父亲做饭手机还不错,只是张金凤一般也不肯让他做饭,嫌弃他做饭大手大脚,费油不说还浪费严重。林晓玲听了赵红军的话,倒是心里不再担心公公做出来的饭不好下筷子。
大过年一家人都围在火边看电视,她一个人坐在火边打瞌睡,赵红军还得时不时注意着她,免得她一不小心摔进火里。
张金凤林晓玲犯困,喊她去床上睡,可是林晓玲又不习惯睡其他人的床,只能摇头拒绝婆婆的好意。赵红军不放心,干脆让她趴在自己腿上睡。张金凤见林晓玲宁愿趴着睡,也不回床上睡觉,她也是弄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只得摇头不管。
年夜饭从零晨就开始吃,一直吃到天亮,父子四人一起去山上给祖宗送火才散。赵桂芝也跟着去上山谢祖宗保佑,她今年已经分配工作,就在实习的机械厂子弟学校,离家近福利好。
林晓玲倒是知道以后这些国企都会被市场经济淘汰,但是现在至少还有十几年好日子过,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十几年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好。
正月初二林晓玲回娘家吃了餐饭,一大家子难得聚在一起,兄弟姐妹大了,过年也都各有各的事。最忙的就数林建业,他升职了,也越来越忙,过年都不能好好休息,还要跟着领导后面忙前忙后。林建军夫妻俩还是老样子,虽然不思进取,可是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家里孩子又少,比起大多数人的日子都要好过。
林富保也不再出去干活,是在林建业的强烈要求下才辞掉这份工作,刘冬梅则更闲,每天大把的时间花在玩牌上。林富保回家后每天把做饭的事情也接手过来,刘冬梅除了洗两人的衣服,家里的事情不用插手。
林晓玲回家也没有久呆,大哥要忙工作,二哥也是没空在家,只有父母还是和以前一样,兄妹之间似乎有些渐行渐远。
俩人除了回娘家,就是跟着张金凤一起走亲戚,赵大海则单独行动,赵红军奶奶那边还有一些亲戚在,每年都是赵大海单独一个人上门拜年。
赵红军这次上舅舅家,倒是受到热情的招待,远远只出现在村口,还没进门,张家舅妈就给打好了荷苞蛋,张金凤和林晓玲都有,往年来别说荷苞蛋,连欢喜坨都没有一个,一杯冷茶就打发了他们。今年舅妈家里几个孩子都外出工作,张家舅舅和舅妈则在村里种地,顺便照顾张家老太太。
张家几个表兄弟过年都没有回家,只汇了钱回来,张家舅妈手里有了钱,家里来了亲戚脸色也不再那么难看,往日里刻薄的脸都略带笑,只是笑得难看,还不如不笑。张家老太太也沾了几个孙子的光,日子也跟着好过不少,虽然吃不了什么东西,也不能四处活动,但是每次张家舅妈伺候她的时候不会再嘴里骂骂咧咧。
赵红军第一次在舅舅家感受到热情的招待,受宠若惊的接过舅妈手中的碗,张金凤第一次觉得兄弟媳妇给她长脸,可惜家里其他人都没看到。林晓玲把不爱吃加了猪油的鸡蛋,她直接把自己那碗推给了赵红军。
虽然舅妈一起留赵红军一行人吃饭,但是他还是拒绝了,能在舅妈手里吃到鸡蛋,他觉得已经够了,再留下吃饭,怕是舅妈嘴上不说,心里也要肉疼许久。
张老太太比上次张金凤回来又苍老一些,手上长满了老年斑,人也老糊涂,见到赵红军一会嘴里叫“红军”,一会又叫“大海”,甚至还把他当成没回家过年的孙子,对张金凤反倒不认识,嘴里不停的问“你是谁?”
张金凤看着老太太糊涂的样子,抹了抹眼泪,最后哭了半天,老太太还问她“你哭什么?”,倒是让她哭不下去。林晓玲见状赶紧拿出手帕给婆婆擦眼泪,劝她不要再哭。
张金凤和老太太说再多都没用,老太太记不住了,一秒前说过的话,下一秒就忘记,她最后只得黯然和老太太告别。
除了舅舅需要走动,其他亲戚倒是主动上门拜年的多,都想和赵红军聊天说话,他大部分时间不得不在家里招呼客人。在家晨迎来送往,每天还要部着喝酒,他要是不想喝,往往就会被一个从小到大不怎么熟悉的长辈拍着肩膀说“出息了,看不起人,连酒都不愿意和老家的穷亲戚喝!”
赵大海也对这些多年不联系的亲戚头痛,但是赵红军还可以一走了之,他老头子肯定要老死家中,怎么也不能得罪这些亲戚朋友,只得把赵国富和赵民强一起叫上陪客。
有了两个哥哥的加入,赵红军喝的又是自家酿的低度米酒,想要喝醉还是有点难度,林晓玲也随之松了一口气。
在家过了元宵节,吃了油炸元宵之后,俩人也终于离家返回省城。回家的路上,能明显感觉到外出的人比往年多了很多,赵红军还是提前托战友买了票才有位置。
到了学校,赵红军把各种土特产带去和同学们分享,他们这个学期是最后一个学期,夏天就该毕业了。赵红军上的是三年制本科,他还能在省城呆半年上,林晓玲要比他晚半年毕业。
赵红军也收到一堆土特产带回家,各种坚果为主,还有水果和地瓜干之类特产。赵红军带的零食依旧最受欢迎,林晓信今年回家特意找柳师傅配了一锅卤水药材,在中药店抓好药,直接带到省城,这是她熬煮了整整十二个小时之后才卤的各种肉。
有柳师傅的手艺做保证,林晓玲当天在家里煮各种肉,香味是飘散了两条街,还好是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吃肉,最多是觉得这家手艺好,并不是引起其他人嫉妒。
林晓玲把家里卤好的牛肉和猪肉送了一些到老师办公室,请师兄师姐们尝味道,班上也拿了一些过去,当然寝室也没少,再不好也在一个寝室只了几年。
进入大四后,有人学习更努力只为了考研,有人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不愿意学习整天往外跑,也有人四处跑关系,想实习的时候能分到一个好单位。
林晓玲不为所动依旧每天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往,最后一学期寝室里的人更闹腾,王成桂似乎到了最后一年才着急,每天早出晚归的泡在图书馆里。其他人也被王成桂影响,连最不爱学习的人都花时间认真看书,还以为学校会有什么考试。
王成桂大三上学期终于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