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七十年代末-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嫂,还行!”
“你这丫头,就不能多说两句,还行是什么意思?”
“桂芝,你也知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你看我在厂里上班想要更好都得每天学习,你要有空也把以前高中课本捡起来。”
“三嫂,看那些书干嘛!”赵桂芝一听还让她看书她就不乐意,她就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当初能上高上也是因为是家里最小一个,不上学只能上工才会继续念书。
“桂芝,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你要是想嫁到城里去,还是多看书把以前的课本复习一下比较好。”
赵桂芝也知道自己家条件不如林晓玲娘家条件好,要想嫁到城里去有点难,但是她也不想嫁在村里。现在林晓玲说以后有机会可以嫁到城里,只是要好好学习,这又不要钱也不要出力,她当然要试一试。
从那之后姑嫂两人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两个小时复习,星期天休息也坚持复习。赵桂芝的基础比林晓玲还要差,每天只得花更多时间复习。
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林晓玲也熟悉了现在的生活,给赵红军的信也写的越来越勤。
到了七月柳城就进入了防汛期,等汛期过去田里的早稻也熟了,又要进行双抢了。
河堤上日夜不离人,晚上都一直有人守夜,每家每户都要出人上工守夜。赵家这边赵大海年纪大了倒是不用去,但是赵国富、赵民强两兄弟就跑不掉。
林家这边虽然户口不在村里,但是林建业却被单位派出来查岗,他还是其中一小段的负责人之一。
林富保和林建军父子俩倒是趁着汛期在河边四处找机会抓鱼,也没用其他办法,主要是搬鱼(ps:不知道搬鱼的可以去百度)。一整个汛期,父子俩就这样背着副网到处跑,甚至有时候还通宵守着。
也不止林富保父子,汛期河边很多人搬鱼,还有各种办法来捕鱼的人。连绵的大雨让整个城市的排水管道都不太管用,再加上有些地方地势低,水都倒灌进来,于是在城市里就能看到很多人在马路上抓鱼。
林建军年轻还好一点,林富保年纪大了就让人担心,但是刘冬梅说都说不听,还好家里只有一副网,父子两个还能轮着休息。
和河里洪水一样上涨的还有家里的鱼,卖又不能卖,吃又吃不完,就是养也没那么大地方。刘冬梅喊林晓玲回家拿鱼,然后陈青青娘家是城里的,送了一些过去,小儿媳娘家住湖边,也不缺鱼吃就不送了。
剩下的鱼刘冬梅就想办法晒干了存着,这没菜吃的时候也是一道菜。
林晓玲看着一堆鱼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只能腌了晒鱼干,她一个人能吃多少。她打算把这些鱼晒干到时候用油炸熟了给赵红军寄一些过去。
河里的水总算退了一些,太阳也出来了。
太阳一出来,林晓玲把院子里用簸箕晒满了鱼干,为了防苍蝇还特别用纱布当罩子罩起来。
赵大海和张金凤都要去田里进行双抢,连赵桂芝都跟着下田,学校这个时候已经放了暑假。
因为队里水稻种的并不多,自留地又没有种水稻,林晓玲也就不用帮忙。她的户口虽然还在村里,但是她没有上过工,现在去帮忙也不会记工分。
林晓玲工作之余除了复习功课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如今她该背的都背的差不多,数学该做的题目也做了。她又不考理科,也不需要那套《数理化丛书》高考必备神书。
她早就打算好了,她就考省城的大学就好,京城的大学虽然是最好的,但是她习惯了南方的生活,想想以后的空气她还是喜欢南方。
第十二章 小人
柳城的夏季又闷又热,像蒸桑拿一样,但是这时候各种蔬菜瓜果吃都吃不完。
林晓玲把吃不完的豆角洗干净,一部分用开水烫过,晒成干豆角。一部分直接晒干去掉水分后扔进泡菜坛里,泡菜坛里之前腌的刀豆、姜,苋菜梗等吃不完的。
林晓玲现在除了吃肉不太容易,其他倒还好,农村最多也就是买猪肉,再就是缺各种票,特别是工业票。
她不缺各种票,想吃什么农村有的她去找人换,她自己有工作有各种票城里有的她也有,还有什么城里的紧俏物资她大哥一般都能弄到,因此日子并不算难过。当然和几十年后物产丰富年代肯定并不能比,但是与这个年代大部分人相比却是很幸福。
家里的酸菜吃不完,林晓玲有时候会给同事带一点。六车间大部分都是男人,不,应该说机械厂都是职工都是男性为主,只有少部分岗位才是妇女。
厂里的双职工和正式工是看不起林晓玲这类临时工的,他们这些正式工都是技术工种,工资并不低,特别有些级别高的师傅。林晓玲当个统计员,工资在农村人看来是很多,但是还不到这些师傅工资的一半。
车间质检员毛大姐却不象其他正式工,她自己家里老人还在农村种地了,兄妹姐妹也有在乡下种地的,因此平时和林晓玲关系还算不错。
毛大姐经常会和林晓玲呆一起工作,俩人工作有需要配合的地方,工人们完成一道工序必须经过毛大姐检验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林晓玲这里的所有半成品也必须经过毛大姐同意才能入库,俩人因为经常合作关系比较好。毛大姐家男人也在机械厂上班,但是却在其他车间,家里双职工收入并不低,只是孩子多粮票不够用就吃的不怎么好。
单身职工吃食堂多,但是双职工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吃食堂并不划算,半大孩子吃穷老子,食堂的饭菜比不上自己家的不说,粮票要的还更多。
她也是知道林晓玲家里条件好才会收,虽然林晓玲从没有提起过自己家里情况,但是在一起共事久了还是能看出一二。
同车间的姚芳,听说俩人还是同学,都是临时工,工资也差不多,可是姚芳平时在食堂吃个早饭都舍不得。再想想林晓玲的作派,早餐基本上都是在食堂吃,有时候还能见到她吃零食,这一般人哪舍得吃,就是她家里都舍不得买零食给几个孩子吃。
林晓玲又借着交统计表的机会给财务科的黄瑛带了一份去。她主要是想和黄瑛联络一下感情。和财务科的人熟悉后,工作中有点小问题也不会被刁难,每个月领工资、盘点、交统计表和财务科打交道的地方太多。
林晓玲只想着交好黄瑛,却没想会得罪其他人。
周小妹注意林晓玲很长时间,一个临时工还是农村人,凭什么吃穿比她这个正式工都要好。周小妹是姚芳的师傅,但是年纪并不大,也才二十五六岁,只是参加工作时年纪小,还不到十八岁就参加工作,现在都快工作十年了。
周小妹二十五六岁了,工资收入也不错,可是却没有结婚,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里负担重,她父母身体都不好,娘是整天病歪歪的躺床上养病,每个月药钱都不少,还不是厂里职工不能报销,她爹是厂里正式职工身体也稍好一些,但是经常生病也是免不了;二来就是周小妹长得人高马大,长得不好看。
周小妹要光胖还好一些,这年代娶媳妇还就看中富态美,很多婆婆就喜欢胖一点姑娘。周小妹并不算胖,只是骨架大长得高,一米七五的身高,在南方男人一米七就算高,一个一米七五的姑娘想要找个合适的对象难。
也不是没有人看中周小妹,但是看中周小妹的,周小妹却不喜欢,她喜欢的人家看不上,这年纪越大就越不好找对象。这时间长了,周围人也有风言风语,于是周小妹的性格越发怪。
周小妹家里条件虽然一般,可是对于农村人却是自觉高人一等,平时指挥姚芳做这做那,弄得姚芳是有苦难言,谁让她是做人徒弟。
在车间里周小妹有时候也会对林晓玲指手划脚,林晓玲一般都不理她,反正她也不和她吵,只是无视她。
几次下来,周小妹就对林晓玲就有意见,觉得她一个农村来的临时工还这么厉害。她做为厂子里的高级车工,指挥林晓玲帮忙做点事又怎么了。
周小妹也曾和其他人提议,这每天下班前入中转库的半成品应该要林晓玲自己搬到货架上去。
这本来就是她的工作,怎么能让车间其他人帮忙。不过没人理会罢了,林晓玲来之前一直就是这样做,其他各个车间也都是这样操作。这要是大家突然这样做,不是故意得罪人是什么,其他人乐得看周小妹热闹也不提醒,只是说什么都不同意。
其实车间里大部分人都是男人,一个个人高马大这搬点东西也就是顺手的事,哪里好意思让一个女同志动手。
周小妹却不这么想,她只觉得林晓玲就是个害人精,也不知道怎么迷惑了其他人,特别是车间那些男人。
林晓玲其实长得并不算漂亮,最多只是清秀的长相,但是她个子高挑,一米六五的身高在南方姑娘里可以说是百中无一,可惜上班时间只能穿工作服。
周小妹看不起林晓玲,平时对她也是横眉怒眼的,但是林晓玲给其他人送东西,却没给她,她又觉得林晓玲是看不起她。
周小妹看林晓玲更加不顺眼,可惜她却拿林晓玲没有办法,只能每天看着林晓玲在她眼前晃悠。
林晓玲要是知道身边还有这种奇葩的人一定会气乐,只是如今的她一无所知,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幸福。
林晓玲准备把给赵红军寄的干鱼弄了。
家里油不够用,这一段时间林晓玲天天都用猪油炒菜,就为了把菜油省出来炸鱼。想着既然要炸鱼,为了不浪费油,林晓玲又把家里的花生剥了一些花生米出来,打算一起炸了寄出去。
其实家里还有一些腊肉,但是赵红军那里并没有开火,腊肉做熟了又不能放,只有干鱼这些经放的才能寄。
她又把家里的米,花生,黄豆这些一起炒熟了用石磨磨成粉,用装面粉的口袋装好缝死到时一起寄过去。这些赵红军能直接拿来当宵夜吃,晚上饿了加点糖用开水直接冲泡就能吃。
把干鱼和花生米炸熟,等冷了之后装好,最后尽装了一大包。林晓玲也知道这点东西赵红军肯定要和战友分享,就像在学校宿舍里分享食物一样,但是这些都是家乡的味道。
林晓玲把东西装好拿到邮局去打包,最后邮费都花了她好几块钱,想想猪肉才八毛钱一斤,这要是用来买肉都能买好几斤了。
从邮局出来,经过国营饭店的时候她买了一些肉包子和现饭糕回家。
回到家分了一部分给公婆送过去,正好遇到婆婆在做桐子叶粑粑,三个孩子在一边伸着脖子等着。
张金凤已经习惯了小儿媳每次做点什么好吃的,买点什么好东西也都送一点过来。她接过东西给三个孩子一人分了一块现饭糕,肉包子则留着等会吃饭时候吃。
赵嘉伟一边吃一边还问林晓玲:“小婶婶,你家里有好多好吃的,你能不能给我一点尝尝。”
“我也要,小婶婶。”赵嘉红也抢着争着。
张金凤舍不得骂孙子就骂孙女:“你个丫头片子,你怎么这么嘴馋!”
林晓玲却觉得不对,她不让张金凤骂孩子,直接问赵嘉红:“小红,你怎么知道婶婶家里有好多好吃的?”
赵嘉红毕竟年纪大些,从小又看惯脸色,本能的知道不对劲,站在那里抿着嘴不说话。没想到另一边的赵嘉明毫不犹豫的出卖了蔡德美:“是大伯母说的。”
“小明,你怎么知道的?”林晓玲觉得不对劲了,这大嫂说的话还能让二嫂家孩子知道。
“大伯母和我妈说的。”年纪最小的赵嘉明这次连亲妈也卖了。
林晓玲摸了摸小明的头,又从口袋里拿出几颗水果糖给孩子:“小明真是好孩子,这是小婶婶奖励你的。”
赵嘉明只知道朝林晓玲傻乐,另一边张金凤却是气得直骂“眼皮子浅的下作东西。”
林晓玲又给赵嘉红和赵嘉伟各给了几颗水果糖,这些糖还是之前车间里有人摆喜酒,她因为没去吃饭,人家特别给她带的一包,放口袋里一直没吃。
赵嘉红听到奶奶骂人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她没想到奶奶都骂人了,小婶婶也没生气,还给她糖吃。
天天和她一起玩的村里小青她妈,可是经常和她大伯母吵架,就因为小青的东西被大伯家的堂哥抢着吃了。那还是不值钱的红薯干、田里摘的泡子这些。她还担心小婶婶生气,以后再也没有这些好吃的吃了。
赵嘉伟有点傻乎乎的还想问林晓玲要吃的,被赵嘉红一把扯一边去,顺带还拿手捂住他的嘴不让他说话。
林晓玲也懒得理会张金凤的谩骂,俩个嫂子是什么样的人她早就知道,想要从她手中占便宜也要看她给不给。和这各人没有什么好计较,她们想占便宜她不给就好。
张金凤看自己骂了半天,林晓玲都不劝一劝,也就歇了心思,她骂人也是怕林晓玲和小儿子说了,小儿子和老大老二兄弟之间起矛盾。
她偏心小儿子也是因为小儿子在外面当兵难得见一面,但是对老大老二也是一样的心,只是天天能见到不觉得罢。
第十三章 蛋糕
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张金凤的生日。
张金凤今年刚好五十六,虽然不是整岁,但是林晓玲还是结婚后婆婆第一次过生日,赵红军又提前写信交待了,所以她准备给婆婆热闹的过个生日。
林晓玲提前几天就托林六叔帮忙订了些排骨肉之类的荤菜留着,又去娘家拿了两条鱼,再加上家里的材料也能凑出一大桌子菜,夏天食物不能久放,这个时候又没有冰箱,很多时候只能想尽办法凑合。
林晓玲除了准备了一桌饭菜,还特意给婆婆订了身衣服,最后还打算给弄个生日蛋糕。
如今还不兴什么生日蛋糕,张金凤也没见过什么生日蛋糕,林晓玲想买也找不到地方买,但是没有地方卖生日蛋糕她可以想办法自己动手做出来。
家里没有烤箱,但是机关工厂的食堂一般都有,机械厂的食堂是不可能借用,她特意跑去林建军单位食堂借。林建军单位并不小,只是划分成了几个片区,林建军所在的这一片只是管码头附近二三十个工人吃饭,人少食堂建的并不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食堂小但是该有的都有,只是并不是后世常见的电烤箱,而是老式的烤炉。林晓玲并没有用过这种老式烤炉,但是食堂的师傅们都是老手,食堂柳师傅更是和林建军师傅关系好。俩人是经常一起钓鱼的鱼友,和林家众人也都算熟悉。
听说林晓玲要借用烤箱,柳师傅二话不说就同意还主动要帮忙,更提出要是缺什么材料也可以告诉他,看能不能帮上忙。
林晓玲知道现在材料难寻,不像未来一个淘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她还有其他办法可想,所以婉拒了柳师傅的好意。
林晓玲找不到专门做蛋糕用的低筋面粉,直接用普通面粉和玉米淀粉按4:1的比例混合后代替。没有奶油她就打算做个不要奶油的蛋糕,反正就是有奶油她也不会裱花,她直接用家里的黄桃酱代替了奶油。
离柳城不远的一个小县城以产黄桃闻名,当然柳城也有黄桃,只是质量却不如隔壁县。黄桃大量上市的时候,林晓玲赶着便宜买了很多,虽然质量不算好,可是除了个头小点、卖相不佳、味道也差点,但是一个个都很新鲜并没有变质。于是她把这些全部用来做了果酱,整整忙了一天。
没有打蛋器没有搅拌器,只能都用人工操作,不过出力最多的却是林建军,林晓玲特意拉过来帮忙的。
蛋糕烤好后,用刀片开分成上下两层,中间铺了一层果酱再盖上蛋糕,面上又铺了一层果酱,再放上特意找来了水果,一眼望去倒也像模像样。
林晓玲的手艺并不算好,只是其他人又没有见过未来各种漂亮的蛋糕,甚至称得上是艺术品的翻糖蛋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林晓玲看来有几分丑陋的蛋糕,在柳师傅和林建国眼中却是高级糕点了,至少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见过哪里有卖,更何况这还是自己做出来的。
林晓玲一次做了两个蛋糕,剩余的材料也没有浪费,直接做了些小饼干。原本她打算也用来做些小蛋糕的,可是蛋糕没有饼干放得久,于是只能转而做饼干。
两个蛋糕,一个她带回去送给婆婆,另一个她让林建军带回家给父母尝尝鲜,又把饼干拿出一部分让他一起带走。
为了感谢柳师傅,林晓玲也送了一些饼干给他,蛋糕就没送,柳师傅全程看着林晓玲做的,配方也都知道,想吃的话找到材料自己做就好,他在食堂上班比林晓玲要更方面。
柳师傅觉得自己跟着学会了怎么制作蛋糕已经很不错了,连配方也知道了,原本不想收林晓玲送的饼干,可是林晓玲非逼着他收,他只得厚着脸皮收了。
林晓玲把蛋糕和饼干先拎回家放好,又去找林六叔拿了肉,买了些家里没有的瓜果才往回赶。
她早就和张金凤说过,今天她买菜来帮给她过生日,这菜就直接提进了公婆家。
进屋的时候家里就张金凤和赵桂芝母女两人在,赵大海在赵小平家里帮忙。赵小平和赵大海是还没有出五服的堂兄弟,赵小平家里要建房子,准备自己烧土砖,今天正在打泥胚。
林晓玲把买的东西递给赵桂芝,又转身朝隔壁自己家走。她之前给张家凤在裁缝铺里订做的一身衣服,取回来了好几天了今天正日子才拿出来。
“妈,今天您过生日,我也没买什么,就给您做了套衣服。”林晓玲把蛋糕和衣服一起拿了过来。
“哎呀!我一把年纪了这又不是过年还给我做什么新衣服。你这孩子就是太浪费,我一个老太婆穿什么不是穿!”
“妈,你生日一年才一回,做套衣服怎么就是浪费!”林晓玲把衣服展开给张金凤看。
赵桂芝也从厨房里跑了出来看新衣服,她把湿漉漉的手在衣服上擦了两下就要往衣服上摸:“三嫂,你这里在哪家做的,这衣服可真好看!”
张金凤一巴掌把自家闺女的手拍开,嘴里还说着:“你这死丫头,手都没洗摸什么!”说完闺女她自己轻轻地摸了摸。
“这衣服料子不错,布料厚实紧密,线头也收的好,看这边也锁的紧密,这衣服肯定经穿。”
林晓玲心想:那布质量能不好吗?这还是是林建业帮忙找关系买的,外面供销社卖的布可比那要稀要薄。林建业是想让她自己做身衣服穿的,但是她平时还有工作服,并没有什么时间穿自己的衣服,干脆就拿出来给张金凤做衣服。
林晓玲并没有依仗未来的流行趋势对衣服进行改造,她只是依着自己的眼光挑了大方简洁的款式,就是那种不流行但是永远也不会出错的样式。
林晓玲做衣服之前就问赵桂芝要了婆婆的尺码,可还是怕万一有哪里不合适:“妈,你要不要试穿一下?”
“不用了,我一看就知道这衣服合身。”张金凤嘴里怪林晓玲浪费,但是心里笑开了花,不光心里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笑容。
“妈,你喜欢就好!这里还有一个生日蛋糕,我听说那大城市里的人过生日都兴吃生日蛋糕,我们这里也没有卖的,我就自己做了一个。”林晓玲把蛋糕打开来让张金凤瞧了瞧。
“哎呀!我们这乡下的和城里人怎么能比。”
“妈,有什么不能比,一样都是人!只是我这也没有见过生日蛋糕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做的对不对,您别嫌弃就好。”
“这东西很难做出来吧?”
“还好,做起来不难,主要是材料不好找,再有就是没有烤箱不方便,要是家里有,您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做。这个我是找我二哥借他们单位食堂的烤炉做的,偶尔一次两次没什么,借的多了肯定不行。”林晓玲不介意让婆婆知道自己的功劳,会做更要会说。
她把难度稍稍夸大一点,也可以免去一些麻烦,家里还有其他人。
张金凤一听这么麻烦,心里直接就换算成这个要很多钱,就算是小儿媳自己做的,可是那材料什么要钱不说,还要往里搭上人情。“那这可是个金贵东西,吃一次尝尝味就好,哪里还能经常吃。”
张金凤看着铺满黄色果酱还配着水果的蛋糕,她不知道大城市里的生日蛋糕长什么样,但是眼前这个蛋糕一看就比供销社里的要高级。这么好的东西她怎么会嫌弃,这要是都嫌弃难道还要做出一朵花来。
张金凤不会知道她说的还真对,以后的蛋糕可不是做出一朵花,不说以后就是现在大城市里一样有,只是现在她并不知道罢了。
“桂芝,你把这蛋糕收起来,等会晚上再吃。”张金凤交待闺女把蛋糕收好,自己却拿着衣服往屋里走。
她要把衣服放箱子里收起来,这新衣服得留着过节或者走亲戚的时候穿。
第十四章 生日
林晓玲在厨房忙了一下午,完全不让张金凤进厨房,说是她今天是今天是寿星,什么事都不用做,她坐在那里等着饭熟就好。
受食材所限,林晓玲即使想做出丰富的大餐也很难,但是她还是努力整出了一桌子菜。她还特意杀了一只家里养的公鸡,母鸡可没有给她杀的,都是养着要下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