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科学渣的古代种田生活-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沈歌与吴予时还要准备殿试,众人未纵酒,叫的不过是浅淡的梅子酒,好喝不醉人,多喝几杯也不妨事。
萧思远十分洒脱,他还年轻,能中举人已是幸事,春闱未中待下次再考亦一样,纵使吴师兄这般才能,都考两次方考中,他不急。
鲁昊英更是放得开,他能考中举人已是侥幸,对进士从未抱过希望,即使不中也不如何。
他现今是举人,回乡便是一方名宿,无论如何日子都会越过越好。
几人举杯告别。
萧思远离开那日沈歌仍去送他,在车队临行之前,沈歌拉萧思远到一旁朝他作了个揖,低声告诉他,“我与荀哥打算六月十六成婚,夫子与师娘那头,你与秋儿帮我多打打底,旁敲侧击一番。”
萧思远自沈歌明白自己的心意后,就看着这位好友一直往与荀大人成婚的方向努力,现如今他得偿所愿,萧思远再无法反对。
萧思远先是怔一会儿,而后叹口气,拍拍沈歌的肩膀,郑重保证道:“我知,这事我会尽兴。沈弟,我祝你与荀大人白头偕老。”
沈歌回拍他的肩,与他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十日眨眼而过,殿试来临。
殿试自卯时起,申时终,一考便是一日。
沈歌这日一大早起来,洗漱完毕,穿上青色的贡士衣裳,由荀飞光送至皇宫前。
殿试在光和殿举行,三百名举子,一人不多一人不少,皆与殿前排队等候,领取宫饼一包后,按名次跟着引导的小吏鱼贯而入。
光和殿不算大,前十名在殿内考,后二百九十名坐于殿前广场上,露天而考。
每名考生有一矮桌,一坐垫,桌上放着纸墨笔砚,若要喝水,向殿内太监要便行。
太阳未升起之时,所有考生已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位置上,静心待考。
殿试由天子亲自主考,太阳方从遥远天边露出一丝脸,天子仪仗已缓缓而来。
那明黄色的身影高大伟岸,威仪十足,所有人皆稽首,脑袋紧紧贴着手背,手放于地上,臣服于上首的君父。
殿内殿外几百人,鸦雀无声,一派肃穆。
第55章 状元
科考前; 皇帝给诸贡士训话。
中年天子站在殿前; 他的声音从上头传来; 回荡在殿内殿外,声音不算大; 却格外清晰威严。
“朕自既位以来,已历六次科考; 尔等考这次乃第七次。眼见天下英才皆汇聚与此,朕心甚慰……殿试过后; 诸位皆有功名在身; 日后多为一方官员。朕在此,盼尔等兢兢业业; 为国计民生; 莫负青春。”
皇帝训完话后,着青袍的小吏们在长官一声令下; 立刻托着托盘; 将策问纸张送至每一考生桌前。
殿试正式开始。
沈歌排名第七,很快便拿到了题目。策问纸张被卷了起来; 上面由一根小稠条系着。
沈歌打开题目; 只见上头几个大字写着:
南方洋夷进犯,百姓不堪其扰,有将提议坚壁清野,有官认为有失大国风范,卿意如何?
居然在问军事!这题目居然在问军事!
沈歌仔细将题目从头看一遍,心里飞速思量。
殿内其余考生大多懵了; 许多人甚至不知坚壁清野为何意。
大燕朝此时方传至二世,科考不过举行数十次罢了。以往殿试策问多问政事,问税,问案,问牧民之策,这还是第一次问及军事。
这道策论并不完全是军事,总体来说还是政事为主,翻译过来便是:南边洋夷常侵扰我朝,沿岸居民不堪其扰,现下要如何处理,是战还是避?
这年头信息极不发达,许多东西考生压根不知道南方战事结果如何,洋夷指何人,从哪来,乍然面临这种问题,自然无从下手。
沈歌看到这题目冷汗一下便下来,不是因题目之难,而是因历史之雷同。
坚壁清野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坚壁指修筑堡垒,清野则是收拢粮食,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自然无法进犯。
他前世时,但凡有点文化之人都不会忘记那一段近代史。先顺治后乾隆,坚壁清野,闭关锁国,连续几任清帝的行为最终将整个国家拖入深渊,贻害万年。
沈歌没想到历史会重演,而他会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定定神,沈歌拿出稿纸,在纸上写下第一个字。
“……人言常道我大燕地大物博,殊不知外夷更为广阔,连山排海,比大燕大者不知凡几……今日洋夷坚船利器,我朝已不堪其扰,有人想着退而避之。一年,两年,十年,待洋夷船愈坚,器愈利,我朝待如何?……”
“明知外有强敌而视若不见,不思防范,不夺胜利,不与之交流。强敌日强,然我朝毫无长进,后果可想而知。……”
“三岁小儿皆知掩耳盗铃之典,以坚壁清野消极抵抗,就如一百姓夜半知晓外有穷凶极恶之盗匪,于是悄然回家中关门闭户,藏于被中,不听不看不想,只求能安然度夜。殊不知盗匪狼子野心,焉能放过眼前肥肉?或早或晚,此子终沦为盗匪口中之食。我朝亦然,都道我朝地大物博,外夷焉能放过这膏腴之地?”
“……常言道堵不如疏,军事上亦如此,我朝军械已明显不如外夷,何不痛定思痛,放下无谓的成见,师夷长技以制夷?”
沈歌心中激愤,挥毫在草纸之上笔走龙蛇,其余举子还在苦苦思索,他笔下已成章。
一页纸,两页纸,沈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时辰尚早,沈歌手下的都是草章,他写于自个看,也不在意规矩法度,心中有话,笔下便有字。
待二次润色时,他才需要仔细斟酌,删去不合时宜的部分,而后再用馆阁体,仔仔细细誊抄至卷上。
沈歌写得投入,与别个抓耳挠腮的贡士大不相同,列与大殿两侧的文武百官频频将目光投至他身上。
皇帝已在他身后站了良久,面色随着沈歌笔下文字或忧或怒或若有所思,沈歌一无所觉。
沈歌写得兴起,一口气写完三千余字的长文,从驳斥坚壁清野的弊端到开放沿海,建设海军的可行性与好处,洋洋洒洒足足写满五张纸。
本朝优待文官,极少有人因言获罪,沈歌自然不惧因这份卷子被治罪。
纵使皇帝心胸再狭窄,也不至于连这些话都听不进去,何况今上虽与他荀哥不和,却也不是那等昏庸之主,不至于怪罪。
沈歌对日后升官并无期望,是以他敢写,能写,写得还力求一针见血,刺醒皇帝,避免整个大燕朝再走上闭关锁国之路。
沈歌写完第一遍,修修改改,将言辞太过冒犯之处修得婉转一些,不过纵使这样,整张卷子还是透入着满满的桀骜之感。
自汉代以来,炎黄子孙便在中庸之路上越走越远,沈歌将笔下文章看了又看,估摸他那文章应当不会太讨考官喜欢,不由有些无奈又得意地笑笑。
他自己倒是极喜欢这篇文章,他自学会写文章以来,极少有这种写得酣畅淋漓,身心皆爽之感。
将文章仔细修了两三遍,太阳已过正中,沈歌拿出先前领的宫饼,又向太监要了杯水,就着温水将饼草草吃下两三个。
从始至终,沈歌都不知皇帝曾在他背后站过良久。
周围贡士尽皆奋笔疾书,伏案苦写。
沈歌用完午餐,活动活动手腕,重新铺纸磨墨,誊抄卷子。
殿试很大部分考的就是书法,馆阁体要求字迹乌黑、方正、光沼、等大,若非全神贯注,很容易便写错。
沈歌仔仔细细将改好的卷子抄上一遍,放到一旁慢慢等它干燥。最后出来的卷子,字迹端正秀丽,文辞优美而又不失深度,看着便令人赏心悦目。
无论他人评价如何,沈歌自己很满意殿试这份卷子。
申时与酉时交替之间,有太监在外头敲钟,示意考试结束。
钟声庄严,所有考生静候收卷,待小吏将卷子收上去后,考生们方按名次排着队,跟着引导的太监往宫外走去。
荀飞光在宫门前等沈歌,见他出来,两人一道上了马车。
荀飞光见他疲倦的脸,让让位置,令沈歌曲腿躺着,脑袋枕与他腿上,“先睡一会,到家后叫你。”
沈歌拉过他的手,令他揽着自己,满足地喟叹一声,懒洋洋说道:“殿试问南边是否要坚壁清野以拒洋夷,我以反对为答,写了整整五张纸。恐怕考官们不会喜欢我的文章,不过我自个很满意。”
“我观陛下在你身后站了近半个时辰,无论考官喜不喜你的文章,最终都会将它放到前十,呈至御览。”
“何时之事?我怎么一点都不知?”沈歌从下往上看荀飞光的脸,满脸惊讶,见他不似开玩笑,方捂脸叹道:“嗳,我未免太迟钝了些,一点都未察觉陛下在我身后待了这么久。”
“就在你起草文章那会儿,陛下从你写第二张草纸开始看,一直看你写完第五张方移步。”
沈歌道:“那版我写得最锋芒毕露,就差没指着那些要坚壁清野的大人鼻子,骂他们见识短浅了,终稿倒是委婉了一些。”
荀飞光淡淡道:“纵使骂了也无妨,陛下不会与你计较这个。”
入朝为官,不得罪人的方是庸才。
沈歌想想也是,反正他又没骂皇帝昏庸。
沈歌考完便将这事甩在脑后,只是在荀府静静待殿试结果。
当晚,皇帝陛下拿了出沈歌写的草稿,在灯下看了又看,在御前作陪的乃是大皇子。
大皇子为先皇后所生,既长且嫡,皇帝非常爱重这名长子,时常将其带在身旁教导。
百官皆有默契,只要皇长子未有大错,日后太子之位必落于他头上。
皇帝看完脸上表情未变,他将沈歌之文递给大皇子,“瞧瞧。”
沈歌第一版的草稿一共有五张纸,上面多有涂改,写得也比较潦草,好在他字不错,写成这样也不觉难看。
大皇子接过草稿,仔细看过一遍,眉峰一直皱着。
“如何?”正值壮年的皇帝在灯下问。
大皇子目光仍盯在草稿上,喃喃答:“太大胆了,这沈歌也就仗着他背后之人是荀国公,方敢这么写罢。”
嘲讽大臣见识短浅,最终不就在骂他们父皇昏庸么?要不然怎会让见识短浅的臣子混在朝堂上?大皇子心中感慨,当真初生牛犊不怕虎,哪怕是荀飞光少年时,也不敢这么写啊。
皇帝对他之言并未做评,转手又递了几张写满字的草纸给他,“这些皆是前十贡士所做。”
大皇子接过一一仔细看完。
大皇子十几年间饱经名宿大儒教导,近年又常被今上带在身侧,见识自然不差,他一眼便看出其余贡士之文远不如沈歌,并非文采不如,而是立意不及。
“这些文章与沈歌之文相比如何?”
大皇子迟疑一下,点评道:“稍显浅薄,深度不够。”
能考上贡士,还是前十的贡士,这些人的文章自然也不差,哪怕仅是草稿,都具一定的可读性。
若无沈歌文章珠玉在前,大皇子看完几篇文后,怎么也得一赞,然看完沈歌文章后,再来看这几篇,就有些索然无味。
文不怕写得差,就怕有对比。
沈歌之文无论从眼界,还是从哲理方面,皆胜其余贡士一筹。
其余人写的大多是书生之言,对他们上位者来说,用处不大。而沈歌写的则是谏臣之言,读来发人深省。
皇帝长叹,“可惜此子这等眼界,却与荀卿有相守之意。”
皇帝先前看到沈歌会试的文章,心头唯有淡淡的可惜之意。现如今看到他殿试之文,心中却充满了巨大的遗憾,不是遗憾沈歌与高官厚禄无缘,而是遗憾沈歌无志于朝堂,无法君臣相扶,共创一番大业。
大皇子心中也有些可惜,这等人才,走哪条路都是坦途大道,非要选一条羊肠小路去走。
皇帝看过沈歌文章之后按下不表,待礼部将殿试名次送上来后,皇帝一看,沈歌排名第四,正是传胪,二甲第一。
当日殿试,众目睽睽之下,皇帝在沈歌身后站了近半个时辰,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知晓今上对这位沈公子的赏识之意,主考自然不敢令他落出前十。
皇帝问:“沈卿之文,仍当不得一甲?”
主考答:“沈贡士之文文质兼美,可惜差些法度,字迹也不若一甲之文工整。”
春闱乃国之大事,所有考官皆在殿内应答。
皇帝看他一眼:“进士所选乃国家栋梁,朕从未听闻哪位官员是以文辞治天下,也未听闻哪位官员以字迹治国。王右军字迹天下第一,不见他政绩。卿等难不成以为一甲几位字能胜王右军?”
皇帝此话一出,众人皆知他对这结果极不满,一时敛眉屏息,不敢说话。
沈歌文章写得确实不错,不过太不敬前辈,考官们对他文章本能地不喜,能定传胪之位,已是他的侥幸。
考官们定排位时,卷子乃糊了名字,能排第几全凭文章字迹判断,拆开后众人方知排第四的是沈歌,倒无特地针对之意。
当然,考官们也并未优待他,见他在前十,便未管。
一阵静默后,考官们互看一眼,自脸上表情看,他们皆已作出妥协。
主考道:“如此沈歌之文确实能排一甲。臣观沈歌姿仪甚美,不如以探花之位待之?”
皇帝目光从他们脸上扫过,“诸卿亦是进士出身,此刻观这十篇文章,只观内容,谁能占其首?”
只看内容,自然是沈歌写得最好。
众位大臣又不瞎,论切题,沈歌远胜诸人。
主考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得拈着胡须点头承认,“这样来看,确实沈歌之文拔得头筹。”
皇帝沉声道:“既然如此,如何要将他排至第三?朕只闻人因容颜太丑而受累,不想姿仪太美,也会吃亏。这沈歌明明有状元之才,却要令他屈居第三,恐怕名山大川内所隐的隐士见状,越发不愿来科考。朕将科考交与汝等,汝等便这么办事?”
众考官被问得冷汗涔涔,哑口无言。
最终迫于皇帝的压力,所有考官一致通过,确立沈歌为状元。
皇帝将前十文章一一看过,又调整几个排位。
至此,春闱尘埃落定。
沈歌乃本朝第一位不及弱冠的状元,亦是本朝第一位姿容比探花还盛的状元。
私下,大皇子问:“父皇,不是说这沈歌是荀国公之人么?”为何还以状元之位相待?
皇帝沉默一瞬,答他:“朕愿与他有君臣之情谊,故而以状元之位相待。”
大皇子听完,心中暗自咋舌,他父皇对沈歌评价之高,前所未闻。
一个小小的沈歌,一入京便掀动整个京都,若有状元之身,荀家主母之位,未来还不定会掀起多大波澜。
第56章 赌金
沈歌在殿试上写下那篇文章; 心中已有破罐子破摔之意; 接下来几日; 过得舒坦无比,一点都不紧张。
荀府众人看他这悠闲之态; 心中纷纷以为他有把握,内心还得赞他一声好气度。
蛮子过来请教功课; 顺便问了句。
沈歌摇头,“正是因为不抱期望; 是以心情格外放松罢了。”
蛮子听了皱眉; “夫子文章写得这般好,仍不能进士及第?”
要搁先前; 按部就班地写那些应试之文; 沈歌还有几分把握能考前三。至于现在,他在殿试上卷子上怒斥一干大臣见识短浅后; 前三能有他的份那才叫奇迹。
沈歌不好与蛮子直说; 他拍拍蛮子的肩,一脸高深道:“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你只瞧我文章写得不错,却不知其余人如何。若他人文章写得比我好,我未能进士及第有何好奇怪?”
皇帝在他身后站那么久,他家荀哥都说考官不敢让他排太后面,那样即使他未能进士及第,也有进士出身。如此; 他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
皇帝殿试时在沈歌身后站了许久的消息传出,许多人纷纷觉得沈歌多半要中一甲。
殿试过后的几日,茶馆中大多在讨论沈歌,女娘讨论他的容貌与才华,男子则关心此次春闱排名与先前的赌局。
有人叹:“若是早知晓艳昏公子能有这水平,我便买他赢了,白白浪费我四十多两白银呐。”
“唉,人云亦云,小弟我也投了三十五两,原先还想挣点小钱花花,不想艳昏公子实力这样强劲,莫说挣钱,这点恐怕也要赔进去。”
他旁边的书生摇头,压低声音没好气道:“还敢叫人艳昏?你不怕被女娘们挠得满脸血么?”
“若我说,我们都不及沈公子有才,叫艳昏也太不尊重人,日后这名头还真得改改。”
“是该改口了。别的不说,沈公子以十九岁之龄,能有这水平着实令人敬佩。刘兄、梁兄,日后我等莫叫这诨名为好啊。”
被点名的两人讪讪地笑了一下,再说时已自觉改口。
有凑在一起的女娘,提起沈歌时,往往会说:“沈公子这般俊俏,我看这次春闱的探花郎非他莫属。”
“他要是不当探花郎,估计其他当上探花郎的贡士也不好意思啊。”
“陛下在沈郎后头站了良久,显然极为欣赏沈郎,探花郎不给他,能给谁去?”
女娘们说着说着往往又是一阵笑,互相看着有时还会莫名地脸上一红,无端生出些羞涩。
整座京都,再无沈郎这样的良婿,模样极清俊不说,就连今上也极欣赏他的文才。除此之外,他还身家清白,为人温和有礼,无任何不良嗜好。此等良配,哪个女娘能嫁他都有福。
许多女娘暗地里倾心于沈歌,也有许多女娘觉得,这般完美的沈郎,纵使能嫁与他,一般人也难以配得上他。若他真娶妻,将十分令人惆怅。
无论众人怎么想,放榜之日还是如期而至。
沈歌哪怕心态再好,此时也有些紧张。他一大早便醒了过来,睁着眼望床上的帐子。
荀飞光起来上朝,见他这模样,伸手撑着床俯身端详他的脸,“眼下有极浅淡的青黑,昨夜没睡好?”
沈歌小小打个哈欠,“没睡踏实。”
既然已醒来,沈歌便不再赖床,他洗漱好,穿着一身月白色的袍子出来,哪怕没睡好,也显出一股别样的精神气。
沈歌一出来,绿枝便眼睛一亮地赞道:“这身衣服极衬你。”
荀府有绣娘,沈歌这身衣服乃绣娘花半月功夫细细缝制而成。这衣裳极贴身,腰带一扎,愈发衬得沈歌腰细腿长,玉树临风。
他若这般走出去,必将别的进士衬得黯淡无光。
沈歌跟在荀飞光后头一起用完早点,送荀飞光出门上朝后又回荀府待着。
蛮子与韶信看榜已看出经验,一大早便去候着,免得倒时挤不进去。
皇榜前人头攒动,许多人天不亮便在候着,全都伸长脖子眼巴巴地往皇宫方向看,就期盼放榜的官员能早一些过来。
李谦蓉的侄儿李筹畴与贡士无缘,整个荀府都在等沈歌的消息。
荀澄作为荀府大管事,手上权利比老太太还大些。在荀澄的严令下,整个荀府自凌晨起便严阵以待,洒扫道路,准备彩绸,就等结果出来好庆祝一番。
“报——”
这次先看到消息的是荀府的下人,他一路跑回来先报信,气都未喘匀,一见沈歌与荀澄便喜洋洋地开口,“状元!恭喜沈公子,您中了状元!”
接着韶信与蛮子也回来了,韶信的大嗓门远远传来,“恭喜!沈歌儿你中状元啦!”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遍荀府内外。
见沈歌似乎有些反应不过来,韶信撞撞他,“来,状元老爷,说说您现在感觉如何?”
沈歌回过神来,笑,“我还以为我会是探花,不曾想居然考到了状元!这下无论如何,我舅舅那笔钱也不会亏了。”
一赔五,他舅舅这一下就有两万五千白银到账,比挖出金矿赚得还快。这笔钱足够他在京都买一座大一点的院子,不必再缩在那里。
韶信眉毛一挑,压低声音坏笑道:“舅老爷的那点钱算甚?我跟你说,老爷可是投了两万两白银进去!”
“两万?”沈歌眼睛睁圆了盯着他的脸,连自己考上状元的消息也顾不上,拉着他问:“荀哥当真投了两万两进去压我能进士及第?!”
“难道我还能骗你不成?”
沈歌深吸几口气,后怕地拍拍胸口,长吁一声,嘟囔道:“你们要早告诉我,我在殿试时就谨慎些了。”
他在殿试时基本无甚心理负担,一直在放飞自我。若是他运气差些,一不小心,他荀哥这笔钱怕要连水花都不打不起来。
这可是两万两白银!若仅仅是舅舅的五千,他还有可能还得起,两万两的话,十年内不必想。
沈歌内心吐槽一把,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他家荀哥是个勋贵,一出手便是上万两白银的勋贵!
韶信看着沈歌脸上表情变来变去,冷不丁的,沈歌抓着他的手腕,面色严肃地问:“韶大哥,荀哥投了两万两白银,赌坊赔得起钱么?”
十万两啊,养活一支五百人的军队二十年都不成问题,哪家有那么财大气粗,说吐就吐出来?
韶信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这点莫担心,天底下,还能有谁敢赖老爷的账?”纵使皇帝也不敢啊!
沈歌一颗心放下,心中仍有种不真实之感。
这是迄今为止他听过的最大一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