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的是,这次美国的态度非常明确,绝对不会在阿根廷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情况下协助英国打击一个拉美国家。美国的理由也很充分,即英国不可能凭仗对未来的判断而悍然对阿根廷动战争。从本质上讲,美国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证后院安定。开了这个先例,恐怕所有拉美国家都会倒戈反美。
问题是,英国并不理解这一点,以至认为被美国出卖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二零四八年四月份,英国相紧急访问了巴黎与柏林,向法国与德国求援。
到这个时候,向左还是向右,对英国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欧洲联邦
第一百二十八章欧洲联邦T!~!
..
第一百二十九章 积极外交
卷八战火烧四方第一百二十九章积极外交
第一百二十九章积极外交
面对这个天赐良机,法国与德国表现得非常积极。
当时,法国总统就表示,只需英国愿意,法国会考虑与英国组建联合舰队,共同维护欧洲的利益。随后德国总理也做了类似的表态,并且愿意在欧洲舰队的建设上做出愈加严峻的贡献。
几个月后,法德意三国政fǔ脑在罗马签署了一份协议,对欧洲舰队的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分工。
按照这份协议,德国将被允许建造排水量在十万吨以上的大型战舰。
说白了,就是级航母。
现实上,以当时的情况,没有德国参与,欧洲在级航母上肯定很难取得成果,因为德国是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当然,这也不能否认法国与意大利的贡献,终究法国是欧洲大陆国家中唯一装备了常规航母的国家,而意大利也有着丰富的航母使用经验,两国的海军都比德国海军强大得多。
当年年底,法德意三国最大的六家造船厂就组成了“欧洲舰船联盟”。
二零四九年初,法德意三国议会批准了分工建造级航母的提案,只是对协议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按照新的协议,级航母的设想工作将由欧洲舰船联盟负责,各主要部件的建造工作由三国企业承担,组装工作则分别在法国、德国与意大利进行。为此,法德意三国议会还批准了扩大造舰规模的提案,法国将把大型船台增加到四座,德国与意大利各三座,在二零五二年之前,达到能够同时建造十艘级航母的水平。随后,三国议会还各自批准了海军基地的扩充提案。
能够说,这是欧洲国家开始扩充海军规模的标志**件。
二零四九年底,欧洲舰船联盟就向法德意提交了级航母的设想方案,并且根据三国海军的具体需求,在细节上有所区别。
一年之后,法国先动工建造其海军史上第一艘排水量过十万吨的级战舰。
从技术上讲,法国航母好像法国汽车一样,很有特s。单纯从电子设备来看,法国航母肯定是世界第一,其中很多都比中美同期建造的航母先进得多。可是在其他方面,法国航母就没有这么突出了。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法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都造不出小型聚变反应堆。
要知道,欧洲的第一座可控聚变核电站在二零四八年才动工建造,估计要到二零五一年才能并网电,而其技术来自美国,在小型化方面的难度非常大,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也严峻不足。
受此影响,法国航母采用的依然是裂变反应堆。
因为动力系统不够先进,所以法国航母的设想指标并不高,比如最高航只需求达到三十五节,也就没有必要采用三体船型。结果就是,在总体设想上,法国航母依然停留在三零年代与二零年代的水准,与中国海军的“昆仑山”级相当,只比美国海军的第一批“福特”级稍微好一些。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是个非常严峻的进步。
要知道,在此之前,为法国海军充mn面的是两艘排水量六万吨左右的常规航母,而更早建造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二零三七年就退役了。
法国海军起了个头,意大利海军随即跟进。
因为作战指标更低,特别是不需要远洋作战,主要在地中海活动,所以意大利海军的级航母采用的是常规动力,没有选择维护成本高昂的核动力,也因而把造价降低了百分之十五。在其他方面,意大利航母与法国航母都很类似,除了续航力之外的主要作战xng能也旗鼓相当。
直到二零五二年,德国海军才动工建造级航母。
相对而言,德国航母最先进,因为这是欧洲第一艘采用了聚变反应堆的航母,也就具备了其他航母不具备的能力,比如安装了以电磁sh炮为主的末段反导拦截系统,以及功率更大的弹sh器。
可惜的是,德国航母的基本结构依然与法国航母相同,只是通过提高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把最大航提高到了三十八节。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德国航母只配备了两座总功率为七百兆瓦的小型聚变反应堆。
由此可见,即便到了二零五二年,欧洲在可控聚变技术上依然落后于中国与美国。
要知道,在二零四五年,中国就能制造出功率为七百兆瓦的可控聚变反应堆了,而美国也在二零四八年制造出了类似的聚变反应堆。到二零五二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制造第二代聚变反应堆,并且把单堆功率提高到了一千五百兆瓦,美国则在二零五五年完成了第一座第二代聚变反应堆的研制工作。
当然,法德意扩充海军的主要企图不是协助英国。
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被很多人认为是在协助英国,而且英国当局也有同样的认识,觉得欧洲盟国愈加可靠。
问题是,在二零四八年前后,法德意的领导人都知道,支持英国的最好方式不是扩充舰队,而是设法与中国改善关系,让中国在向阿根廷出售军火的时候有所保留,减轻英国遭到的要挟。
为此,在二零四八年六月底,法国总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仅仅半个月后,德国总理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表面上,两人访华是为了与中国商讨印度问题,即协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与军事合作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在访华期间,两人都向黄瀚林提到,中国在军贸领域应该考虑欧洲国家的感受。
毫无疑问,两人访华都取得了完美成果。
回到巴黎后不久,法国总统就借欧盟脑会议,向英国相表示,中国已经许诺不会向阿根廷提供进攻xng武器装备,而且J…31A的交付进度也将严格按照合同进行,不会对英国形成严峻要挟。
这样一来,英国相总算松了口气。
要知道,只需能够拖到二零五二年,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至少到时候皇家海军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更重要的是,英国先非常清楚美国的战争计划,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迸。在世界大战的要挟下,中国肯定不会积极援助阿根廷,美国也会为了英国采取积极行动。
当然,英国相也感谢了法国总统做出的努力。
做为报答,在法德意推进欧盟政治一体化的问题上,英国保持了沉默。
以当时的情况,英国不可能加入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因为在经济一体化上,英国就保持了特立独行的立场,没有接纳欧元,而是继续使用英镑,所以在政治一体化上,英国先就得废除英镑。明显在短期内,英国议会不会批准这一提案,英国政fǔ也就不可能在政治一体化上做出贡献。
法德意需要的,也只是让英国保持沉默。
不管怎么说,英国是离岸国家,只需英国不chā手干涉,欧洲大陆上生的事情与其基本上没有关系。
在这轮外交活动中,法德意拉拢的不仅仅是英国,还有中国。
当时,德国总理在访华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也是军火贸易,只不过是中国与欧盟的军火贸易。
严格说来,应该是技术层面上的往来。
只是,德国取得的成果并不大,因为欧盟依然没有废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而中国也就没有理由向欧洲提供军事技术。
到了二零四九年,废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成为欧盟的头号话题。
当时,表现得最积极的就是德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是这道禁令的最大受害国,严格说来是间接受害国。
因为无法与中国在军事技术上进行合作,德国的军事工业遭到了严峻影响,比如在三十年前还畅销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德国潜艇,到了二零四零年,就基本上无人问津了,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国潜艇,所以在德国人看来,尽快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在军事技术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是重振德**事工业的基础。
问题是,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赞成废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
当时,德国牵头搞这件事,除了希望尽快与华恢复正常关系之外,主要还是向美国施加压力,促使美国在先进军事技术出口问题上对德国松绑,比如向德国提供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
最终,德国也如愿以偿。
至于解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那还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从这些事情上看得出来,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盟主要成员国也连续调整了基本政策,特别是外交策略,在外交战场上表现得愈加主动,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当然,表现积极的不仅仅是欧洲国家。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要挟之下,中国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但主动,还更有目的xng,而且都针对对方的战略薄弱环节展开。
当时,美国的基本外交策略有两点,一是巩固已有的势力范畴,二是积极拉拢盟友。
在美国努力争取的盟友中,俄罗斯绝对排在最前面,因为俄罗斯是在印度之后,唯一有能力在大陆上对中国形成间接要挟的国家。。。。T!~!
..
第一百三十章 大陆政策
第一百三十章大陆政策
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都不是美国的盟友,而是美国的对手。
原因很简单,美苏冷战以苏联解体结束,美国是最大的胜利者,而承继了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面对以北约东扩为代表的战略包围时,根本不可能与美国走到一起,反而会想方设法的突破美国的封锁圈。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全面升温。
能够说,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内,中国与俄罗斯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成为了真正的战略盟友。
第二次朝鲜战争,是中俄关系的严峻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俄关系不断由俄罗斯主导,至少在军事层面上,俄罗斯的话语权比中国大得多,中国的主要贡献在经济层面上。说得间接一点,在此之前,中国不断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从俄罗斯获得军事上的协助。
必须承认,来自俄罗斯的军事技术,至少使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短了二十年。
拿空军来说,在引进Su…27SK之前,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J…8B,而这种战斗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装备的F…4,而Su…27SK的技术水平至少相当于美国在八零年代后期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正是通过Su…27SK与随后引进的S0MKK,中国航空制造业吸取与掌握了九零年代初的技术,完成了J…11、J…13与J…10的开工作,为J…20的研制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技术大迸奠定了基础。能够说,只到J…30,中国战斗机才完全摆脱了俄制战斗机的影响。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俄关系生了逆转。
仍然拿空军来说,在J…20与J…22大规模量产之后,中国战斗机已经在各个方面过了俄制战斗机。
到此时,需要引进技术的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
比如,在开50的时候,俄罗斯就与中国进行了合作,获得了由中国开的先进电子设备。到了第五代战斗机问世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被中国远远抛到身后,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援助,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零年让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上天,也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量产。
当然,这种逆转,对双方都有好处。
在经济层面上,中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即便中国不再需要俄罗斯的军火,也需要俄罗斯的资源。特别是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每年都得花数千亿元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正是来自中国的订单,使俄罗斯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平稳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需没有特殊原因,中俄的战略同盟关系肯定能维持下去。
只是,这一局面没有持续多久。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俄关系出现裂痕。
虽然在战争迸的时候,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连俄罗斯军火商都逐步被美**火商取代,而印度与俄罗斯在其他领域的往来算不上密切,但是中国一意孤行的战争行为让俄罗斯很没面子,极大的打击了俄罗斯的威信。要知道,当时俄罗斯是中印矛盾的主要调解人。
受此影响,以至有很多俄罗斯人认为,正是中国的举动,迫使印度完全投靠美国,从而疏远了俄罗斯。
不管这种说法能否站得住脚,中俄已经因而背道而驰。
随后,中日战争在中俄关系上再添了一道伤疤。
严格说来,俄罗斯也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因为日本被中国打垮之后,俄罗斯就不再需要为北方四岛问题忧愁了。
可问题是,最终结果是日本更名扶桑,以特别行政区的方式并入中国。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中国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感受,或者说有意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即承认北方四岛属于俄罗斯,让扶桑政府放弃对北方四岛的主权要求,而是延续了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说,中国并没承认俄罗斯拥有北方四岛的主权。
虽然中国也没有支持扶桑政府,而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保持了沉默,但是在绝大部分俄罗斯人看来,这是中国为日后向俄罗斯算总账埋下的伏笔,因为中俄两国在历史上存在的领土问题,比北方四岛大得不是一点半点。
能够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逐步向美国靠拢。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保护其庞大的国土,就得傍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间接跟中国对抗,俄罗斯没有任何胜算。
当然,美国与俄罗斯也没有立即走到一起。
在随后迸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中俄再次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因为俄罗斯是叙利亚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也希望能在中东地区获得言权,因而就得协助中国打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垄断地位。
当时,导致俄罗斯与中国靠近的,还有一个原因,即美国积极倡导无核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美国是全面销毁核武器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只是次要推动者,而最受影响的就是俄罗斯。
要知道,在常规军事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的主要国防支柱就是核武器。
只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美俄关系有所修复。
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的中东政策,准确的说是排他性政策。在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不但埃及成为了中国的准盟国,连叙利亚也投入了中国的怀抱,俄罗斯不但没有捞到一点好处,反而得到了唯一的立足点。结果就是,中东成了中美对抗的舞台,俄罗斯根本没有言权。
要知道,在此之前,俄罗斯还能通过叙利亚影响中东局势。
面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战略扩张势头,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后,中俄合作走到了尽头。
这场战争让俄罗斯当局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战略扩张势头有增无减,而俄罗斯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在这场战争中的得失,而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会把枪口指向谁,或者说谁会成为中国的下一个打击对象。
俄罗斯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俄罗斯就是中国的下一个对手。
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中俄共同利益已经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中国肯定不会把俄罗斯当成盟友看待,反而会把俄罗斯看成是兴起道路上的障碍。
要知道,在印度之后,只有俄罗斯能够对中国本土形成间接要挟了。
作为通过扩张建立起来的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肯定不会选择妥协。
剩下的,就只有对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把中国当成了潜在要挟。
同样的,美俄关系也在这个时候全面升温。
从二零四五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对外政策中,重点扶持俄罗斯就成了重头戏,而且力度丝毫不比当初扶持印度差。
比如,在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试飞后不久,美国就同意转让F…44的部分技术,协助俄罗斯开更先进的空中战术平台,以至暗示过俄罗斯,愿意整机出售F…44,协助俄罗斯建立生产线。只是F…44在之前几场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怎么样,战术定位也与俄罗斯空军的需求有所差别,所以俄罗斯依然决定利用美国提供的技术,单独研制一种能够符合空军作战需求的第五代战斗机。
又比如,美国在二零四六年就以援建的方式,协助俄罗斯修建第一座可控聚变核电站。
虽然从经济上讲,俄罗斯对可控聚变技术的需求并不急迫,因为俄罗斯有足够多的石油储备,而且石油的价格非常便宜,但是在技术层面上,美国的协助,使俄罗斯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能够说,在二零四五年之后,基本上是俄罗斯要什么,美国就给什么。
别的不说,到二零五零年的时候,美国在俄援建项目就过了三千个,大部分是基础工业设备,而美国企业在俄间接投资更是高达数千亿美元,覆盖了从交通到制造、从科研到服务的所有行业。当时,为了增强美俄两国的经济往来,美国还协助俄罗斯扩大了北方与太平洋方向上的几座港口,并且协助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与太平洋各修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厂。
到二零四八年,美国以至答应协助俄罗斯建造六艘级航母。
能够说,美国对俄策略的目的非常明确:把俄罗斯制形成一个中国不能忽视、也不可能忽视的战略力量,使中国必须在大陆方向投入足够多的战略资源,从而削弱在海洋方向上的投入。
说得间接一点,一个足够强大的俄罗斯,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
在战略上,美国不用考虑来自陆地上的要挟,因而能够把全部资源用在海洋上,而中国却办不到。
只需俄罗斯能够牵制中国,美国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海洋战场上击败中国。
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中国海军不断没能成为全球第一,与大陆上存在的巨大要挟有着间接关系。
问题是,美国的院墙也不是绝对牢固。
第一百三十章大陆政策
第一百三十章大陆政策T!~!
..
第一百三十一章 稳打稳扎
第一百三十一章稳打稳扎
美国在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也在挖美国的墙角。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向阿根廷出售先进武器装备,不是为了打击英国,而是为了在美国后院里制造不稳定因素。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针对美国。以当时的情况,中国领导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不敢拿阿根廷怎么样。原因很简单,并非所有拉美国家都跟美国穿一条裤子。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比中国在南亚与东南亚的影响力更大,而且地位愈加牢固,但是相对而言,在消除了印度这个不安定因素之后,南亚与东南亚更容易被级大国控制。
原因很简单,在南亚与东南亚,没有一个国家有成为地区强国的资本。
对级大国来说,控制某个地区,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地区内部的不安定因素,而地区强国就是最重要的不安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中东地区长期处于战乱,难以获得长久和平的主要原因。别忘了,在中东地区,至少埃及、以色列与伊朗是货真价实的地区强国。一个地区强国就足以使一个地区变得动荡不安,三个地区强国的存在,足以使一个地区变得鸡犬不宁。
在拉美地区,并不缺乏地区强国。
从实力上讲,巴西与墨西哥都有成为地区强国的基础,而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等国也有这样的实力。
对美国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至少墨西哥不是主要要挟。
更重要的是,拉美地区离其他级大国都足够远,离美国却非常近,因而受其他级大国的影响并不大。
能够说,除了美苏冷战时期产生的古巴,美国在该地区就没有遇到多少麻烦。
至于一度让美国十分头痛的委内瑞拉,也只是叫嚣得厉害,根本没有对美国的根本利益形成间接要挟,反而因为长期坚持反美政策,遭到其他拉美国家孤立,根本没有多大的展空间。
现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对委内瑞拉抱以很大的希望。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