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里梅尔上将表明态度,即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防御体系已经建设完毕,而且中国海军暂时没有动进攻的能力之后,卢卡斯做出了决定,责成乔丹上将策划进军印度洋的作战行动。
    随后,卢卡斯给俄罗斯总统打了电话,承诺美军将再次用兵印度洋。
    这个承诺,让他得到了回报,即俄军将按照计划动地面战争,而不是等到美军在印度洋上取胜后再动进攻。
    只是,这一天,生了一件让美俄都万分震惊的事情。
    第八十九章政治决定战争T!~!
    ..
第九十章 独木难支
    第九十章独木难支
    杜小蕾承诺在三天内向伊朗派兵五万之后,就有人断定,中国将再次大规模动用战略空运力量,因为除非动用部署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地面部队,不然中国陆军不可能在三天内以海运的方式向伊朗派遣五万作战部队。
    事实上,中国动用的确实是战略空运力量。
    只不过,这次只用了一天。
    到三十日夜间,中国陆军还没有动静,很多人都认为,杜小蕾只是口头承诺,多半不会兑现。
    结果,三十一日,中国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全面出动。
    在这一天之内百八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出动近千架次,完成了空运第一三八集团军的全部工作,除了空运五万多名官兵之外,还空运了数千辆地面战平台、上万台军用车辆与一支陆军航空兵联队的全部地勤保障设备,总运输量高达二十四万吨。用一个更确切的数字来说,投送量达到了一十四亿吨每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美国空军战略运输机群的日投送能力,还不到十亿吨每公里。
    按照美军的战略空运标准,在一天之内,把一支一万六千人左右的师级军团空运到五千公里之外就是极限了。
    这次,中国空军在一天之内把一个集团军空运到了五千多公里之外
    当然,这两套标准有所差别,即美军的空运货物中,包括了一个师作战一周所需的数万吨物资,其中仅燃料就多达两万吨,而装备了地面战平台的中**队,根本不需要使用化石燃料。
    即便如此,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仍然是美军的一点五倍。
    当然,这归功于运力强大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还归功于周密的前期准备。
    在空运开始前,中国空军就已采取行动,向伊朗的六座大型空军基地运送了十二套以聚变核反应堆提供能源的充电设备,每次能为二十四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充电,确保运输机群不至于在机场耽搁太久。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两个月里,空军新增了一百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
    这些运输机,很大一部分在战争爆前就下线了,只是还没完成验收测试,所以没有参与之前的作战行动。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二年的最后两个月,中国的大型电动运输机产能依然非常有限,月产量不到三十架,在二零五三年才达到每月一百二十架,并且在二零五四年达到了每月三百架的最高值。
    显然,大型电动运输机拥有几乎无限的潜力,只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这场举世震惊的战略大空运,差点改变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三十一日夜间,在得知第一三八集团军已经到达伊朗,而且主力部队就在德黑兰附近的消息后,俄罗斯总统差点取消了定于几个小时后开始的进攻行动,只是最终没有这么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总统也有所顾虑。
    要知道,他已经答应了美国总统,将按时动地面进攻。
    即便在三十一日夜间,俄罗斯总统后悔了,因为他是在断定中国无法及时把部队派到伊朗的情况下,才向美国总统做出了保证,而实际情况却与他想的截然相反,可是俄罗斯军队不进攻的话,美俄关系就将出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主动权已经不在俄罗斯手上了。
    在俄军开始轰炸伊朗、伊朗向俄罗斯宣战、随后跟中国结盟之后,中国向俄罗斯宣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以当时的情况,就算俄罗斯不攻打伊朗,中国也会向俄罗斯宣战。
    事实上,就在俄罗斯军队跨过边境线进入伊朗之后几个小时,黄瀚林就在北京正式向俄罗斯宣战,随后中**队就动了进攻。
    在这个节骨眼上,不是美国必须依靠俄罗斯,而是俄罗斯必须依靠美国。
    显然,俄罗斯总统不能食言。
    二零五三年一月一日,德黑兰时间凌晨四点,在经过了两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俄军跨过阿塞拜疆与伊朗的边境线,兵分两路,一路沿里海海岸线南下,一路跨过阿拉斯河、从阿塞拜疆地区向南推进。
    不可否认,俄军的进攻兵力非常庞大。
    当天凌晨,就有四个师与六个旅、大约十万名俄军越过了边境线,而在后方,还有近四十万俄军严阵以待。
    问题是,俄军的作战计划并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虽然早在好几年前,俄军总参谋部就着手制订了攻打伊朗的作战计划,而且考虑到了中国有可能出兵干预,但是这些作战计划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后,俄罗斯当局只对作战计划进行了有限的修改。
    相对而言,这还不是大问题。
    在过去两个多月里,俄军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作战计划。
    问题是,直到二十八日,俄军从参谋部才意识到,中国出兵伊朗的可能已成现实,然后才再次修改作战计划。更致命的是,随后两天里,因为中国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所以俄军总参谋部放松了警惕,修改作战计划的工作也就放慢了下来。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俄军在越过边境线的时候,大部分作战计划依然保持原样,并没对中**队已经到达伊朗,而且已经做好了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因素。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俄军总参谋部进行了抗议,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大将明确表示,进攻计划还没有修改好,进攻行动至少得延迟到一月底,如果不做调整,作战结果将无法保证。
    可惜的是,俄罗斯总统没有把总参谋长的话听进去。
    当时,还生了一件事情,即在俄罗斯总统决定按计划动进攻后,布鲁希洛夫正式提出辞职,但是没有被俄罗斯总统批准。结果,这位俄罗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有才华的将领不得不率领俄军打一场永远也打不赢的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布鲁希洛夫是俄罗斯现代军队之父。
    这位六十二岁的大将,亲手完成了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并且在过去十多年间把俄罗斯军队打造成了一支劲旅。由他推动的军事改革,对俄军来说,几乎是脱胎换骨,而他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俄罗斯军队中兴的最大功臣。
    可以说,俄罗斯军队在过去十五年间,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有布鲁希洛夫的功劳。
    也许,布鲁希洛夫的初衷只是为祖国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可是实际结果,却变成了政治家实现野心的基础。
    从根本上讲,布鲁希洛夫坚决反对俄罗斯的亲美政策。
    虽然这并不表示他是亲华份子,但是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布鲁希洛夫非常清楚俄罗斯的处境。在他看来,俄罗斯的最佳选择是保持中立,利用中美对抗,奉行多边政策,从而捞取更多的好处,为国家的长远展打下基础。凭借广袤的国土、富饶的资源和长袖善舞的政治手段,俄罗斯有足够的潜力成为级大国。需要做的,只是压制住蠢蠢欲动的野心,在时机成熟之后再站上舞台中央。
    可惜的是,布鲁希洛夫不是政治家,而是军人。
    根据他在战后回忆,二零四五年之后,他就已经对俄罗斯政局绝望了,因为被野心蒙蔽了双眼的政治家正在一步一步的把俄罗斯推向无底深渊,让俄罗斯成为一个绝对无法战胜的强邻的眼中钉。
    对与中俄军事力量,布鲁希洛夫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根据他在二零四四年制订的俄军现代化计划,至少在二零六零年之前,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仍然不足以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也不足以在全面战争中获得最基本的胜利,因此应该坚持中立政策。
    事实上,在布鲁希洛夫看来,俄罗斯至少需要半个世纪才有可能追上中国。
    他的这个观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即俄罗斯的人口太少了,战争潜力根本无法与中国匹敌。
    要知道,在全面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是常备军队,而是国家的战争潜力。
    到大战爆时,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仅有九千四百万,还在继续减少,而中国的人口总量在八亿左右,美国是六亿、欧盟是七亿、印度都已恢复到十亿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生产效率比俄罗斯高得多。也就是说,如果以社会生产力为衡量标准,中国的战争潜力几乎是俄罗斯的二十倍。
    作为军事家,能有如此全面的认识,确实是难能可贵。
    可惜的是,布鲁希洛夫的警告,没有引起政治家重视,反而受到别人抨击,认为他是亲华份子。
    所幸的是,布鲁希洛夫不是亲华份子,与中国没有任何瓜葛。
    更重要的是,布鲁希洛夫有很强的责任心。虽然他对未来感到很绝望,但是在总统拒绝了他的辞职请求之后,他还是肩负起了指挥俄军作战的重任。事实上,当时在俄军里面也没有人能够取代他。
    俄军有一名出色的将领,却没有一支出色的军队,也没有坚强的后盾。
    更致命的是,还缺乏一份具有足够可行性的作战计划。
    这一切,都使俄军入侵伊朗的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灾难,既是伊朗人的灾难,也是俄罗斯的灾难。
    第九十章独木难支T!~!
    ..
第九十一章 战略突击
    第九十一章战略突击
    新年第一天,北京时间上午十点,俄军跨过边境线后两个半小时,黄瀚林以俄罗斯出兵入侵伊朗为由,正式向俄罗斯宣战。(_)
    半个小时后,中俄战争爆。
    在历史上,这又被称为“大陆战争”,因为牵扯进来的不仅是中国与俄罗斯,还有中亚与东欧地区的几个国家。
    与俄罗斯打击伊朗一样,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空军先登场。
    不同的是,空中打击没有持续好几天,只进行了四个小时。北京时间下午两点半,中国陆军就跨过了中俄边境线,攻入俄罗斯境内。更加重要的是,第一个地面战场不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而是西伯利亚。
    天黑之前,中国陆军的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翻越了阿尔泰山脉。
    中**队的守要攻击目标是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即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的两处枢纽中心。
    在攻打别洛沃的战斗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出动了上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
    这些战术级别的运输机(正是因为陆航大量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空军才没有大量采购战术运输机)先把四支轻量化的突击集群送到别洛沃,在通往新库滋涅茨克的公路附近开辟了机降场。
    在装备上,空降部队与其他部队有很大的不同。
    空降部队中,主力装备是一种介于反装甲平台与多用途平台之间的地面战平台,即拥有反装甲平台的火力,但是防护水平只达到了多用途平台的级别,从而具备了摧毁敌人主战坦克的能力,战斗全重则降低到了二十五吨以内,可以由大型倾斜旋转翼飞机运送,满足了机降作战的最低标准。
    当然,这种“空降作战平台”在性能上有很多缺陷。
    除了防护能力极为薄弱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持续作战能力较差,因为战斗重量限制在二十五吨以内,就必须减少燃料电池的携带量,以及弹药基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必须先满足机降作战标准。
    所幸的是,别洛沃附近没有俄军主力部队。
    更重要的是,先赶来的俄军反击部队,装备的竟然是老掉牙的0主战坦克,根本不是空降部队的对手。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空降场的安全,空军动用了数百架战斗机,陆航也出动了大批执行攻击任务的倾斜旋转翼飞机。
    天黑之前,执行运输任务的倾斜旋转翼飞机再次出动。
    这次,送来的不是作战部队,而是大批用来构筑野战机场的预制件,比如直接铺设在平地上形成跑道的蜂窝状铝锂合金板。最初的时候,这些“拼凑地板”用的是复合材料,结果在使用中现,复合材料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可塑性不强、容易损毁、难以战地修复等等。相对而言,金属板材除了重量稍微大一点之外,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可塑性上比复合材料好得多。当然,为了降低重量,便于进行空运,采用了昂贵的铝锂合金,给大批量装备产生了负面影响。
    战争爆前,中国空军总共只采购了三套这种野战机场预制件。
    仅仅两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夜间九点不到,一条长一千二百米的跑道就成行了,工程兵还在此期间开辟了一块总面积过十万平方米的停机区。接下来,就轮到中国空军的大型电动运输机登场了。
    这个晚上,别洛沃的地面部队只适当扩大了防线。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空运任务。
    要知道,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只是前锋,真正的主力在后面,即被戚凯威特意留下来的第三十八集团军。
    可以说,戚凯威在战前的部署,为这次奇袭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斗打响之前,中国陆军只在西北署了一支主力集团军,即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另外三支靠前部署的主力集团军都集中在东北地区,而且已经有两支集团军进入进攻阵地,摆出了攻打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架势。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认为中国陆军会先扫荡远东地区。
    当时,连布鲁希洛夫都认为,中国出兵远东的可能性非常大。让俄军总参谋长做出这个判断的因素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原因,即中国政府在向美国宣战之后,就承诺不会入侵任何一个中立国家。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一直遵守着这个承诺。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布鲁希洛夫认为,中**队在西北动进攻,即攻打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原因很简单,在这边,俄罗斯与中国的边境线非常短。
    更重要的是,阿尔泰山脉横垣在两国之间,没有地面交通线,除非中**队借道蒙古或者哈萨克斯坦,不然无法建立起后勤补给线。相对而言,蒙古不是个好选择,因为这个至今保持着游牧传统的国家,根本没有几条可供使用的公路,而其唯一的铁路,也远离中俄西部边境。也就是说,中国只能借道哈萨克斯坦,而哈萨克斯坦的主要交通网里中哈边境地区都足够远。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中**队借道哈萨克斯坦的话,先就得占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
    在布鲁希洛夫看来,就算中国的政治承诺根本靠不住,哈萨克斯坦的战略纵深也足以为俄罗斯争取到足够的防御准备时间。按照他的估计,就算哈萨克斯坦不抵抗,中**队也需要一周才能到达俄哈边境地区。对布鲁希洛夫来说,别说一周,只要给他五天,就能完成兵力调动工作。
    接下来,中国陆军的部署情况,让布鲁希洛夫坚定了这个判断。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在战争爆的时候,俄军的主力集中在远东地区,而在阿尔泰山脉北部地区,只有一些预备部队。
    只是,布鲁希洛夫手里也不是没有牌可打。
    当时,从内高加索地区派往远东地区的军队中,有一个装甲师与一个步兵师还在新西伯利亚等待转运。
    也就是说,在离中**队不到三百公里的地方,有两个俄军主力师。
    对俄罗斯来说,三百公里不算远。
    可是对地面部队来说,三百公里却足够远了。要知道,一支常规地面部队,一天的行军里程也就只有一百多公里。
    俄军能够及时赶到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晚上,戚凯威动用四百多架运输机,把第三十八集团军的主力部队送到了别洛沃。
    与此同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北面取得了重大胜利,顺利攻占了安热罗苏真斯克郊外的机场。
    虽然这只是一座小型民用机场,但是足够让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了。
    要知道,大型电动运输机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能在野战机场上起飞,甚至能在较为平整的硬质地面上起飞。
    除此之外,倾斜旋转翼飞机以常规方式起降时,运载能力能提高百分之五十。
    如此一来,这些原本只用来运载空降战车的“战术运输机”,也能运载质量在三十七吨左右的地面战平台了。要知道,多用途平台的战斗全重也就只有三十五吨,而反装甲平台在卸下全部电池、弹药等物品之后,能把重量将到三十六点五吨,从而可以用倾斜旋转翼飞机以常规方式运送。
    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被称为“集团军”,主要就是除了拥有空降部队,还有一支实力不俗的地面部队。在作战配置上,空降部队只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是集团军的突击力量,而占了三分之二的常规部队,才是集团军的主力。因此在作战使用上,空降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前沿机场。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当晚大批开赴前线。
    这个晚上,中国的军事空运能力再次爆出了惊人的威力。
    到一月二日天亮时,第三十八集团军的绝大部分作战部队已经抵达别洛沃,先头部队已经攻入了城区。
    北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主力也已到达安热罗苏真斯克,并且动了进攻。
    空中战场上,中国空军的上千架战斗机轮番出动,压得俄罗斯空军抬不起头来,主动放弃了战场制空权。随后,中国空军还出动战略轰炸机,对俄军纵深地区的防御部队与重要军事设施进行了大规模轰炸。
    收到从前线来的战报,布鲁希洛夫几乎绝望了。
    差不多只用了十二个小时,中**队就在俄军战略防线的腰部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而且是致命的突破口。虽然俄军还在顽强战斗,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的守军都在死守摇摇欲坠的阵地,给中**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布鲁希洛夫知道,俄罗斯已经输了,彻底输掉了这场战争。
    仅仅十二个小时,一场大规模战争就决出了胜负,绝对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当然,中**队离真正的胜利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从战略上讲,顺利攻占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只是为接下来的战略胜利打下了基础,或者说打开了通往胜利的大门,而不是真正取得了胜利。
    在取得胜利之前,中**队还要战胜数不尽的困难。
    第九十一章战略突击T!~!
    ..
第九十二章 突袭的回报
    第九十二章突袭的报答
    新年的第一场战斗就能收到如此好的结果,连牧浩洋都有点不敢相信。收到前线来的战报后,牧浩洋让参谋给陆军司令部打了电话#39;》,确定战报无误之后,他才相信,戚凯威的战略冒险成功了。
    当然,严格说来,这也算不上战略级别的冒险,最多是战役级别的冒险。
    原因很简单,就算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的战斗遭到挫败,中国的总体战略安全也不会遭到要挟,只是让取胜的道路变得更曲折而已。
    现实上,在最初的时候,牧浩洋坚定反对戚凯威的作战计划。
    要知道,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分着冒险味道的计划,一个连牧浩洋这种喜欢冒险的指挥官都有点害怕的计划。
    当时,牧浩洋觉得这份计划存在太多的问题了。
    先,进攻前的空袭准备只有两个小时,或者说干脆没有,即在夺取制空权之前就动地面进攻。要知道,在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中,地面战都是在夺取制空权之后开始,绝对不会在此之前。
    其次,戚凯威打算以空降作战拉开序幕,而且是在没有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就让空降兵上战场。这让牧浩洋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意味着,不但着陆的空降部队很有可能遭到俄军围歼,以至有可能连着陆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戚凯威把赌注放在了西伯利亚,而不是远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深入敌后作战的空降部队必须孤军奋战。虽然牧浩洋不是陆军指挥官,但是作为前任陆战队司令,他非常清楚孤军作战的处境。
    第四……
    总之,当时牧浩洋能够找出一千个理由来反对戚凯威的作战计划,而且他也确实在向戚凯威施压。
    问题是,戚凯威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有趣的是,在遭到牧浩洋坚定反对的情况下,戚凯威竟然没有反驳,只是坚持陆军的作战计划得由他做主。
    直到十二月中旬,在计划送到黄瀚林手里,请元批准时,戚凯威才道出底细。
    为了实现这份让牧浩洋觉得怎么也不可能实现的作战计划,戚凯威只提到一点,即在进攻开始前,将把俄军主力yin*到远东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