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实现这份让牧浩洋觉得怎么也不可能实现的作战计划,戚凯威只提到一点,即在进攻开始前,将把俄军主力yin*到远东地区。
    当然,这个注释,肯定无法让牧浩洋满意。
    原因很简单,俄军主力本来就在远东地区。
    问题是,这个注释,已经让黄瀚林觉得足够满意了。结果就是,在牧浩洋依然反对的情况下,黄瀚林还是批准了陆军作战计划。
    所幸,随后生的事情让牧浩洋逐步明白了戚凯威的企图。
    比如,在他提出增兵中东之后,戚凯威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把之前部署在西北地区的第二十七集团军与第三十八集团军抽调回来。又比如,在黄瀚林表示必须对俄宣战后,戚凯威让东北地区的三个集团军全部进入战备状态,其中两个靠前部署,并且相当屡次的派遣侦察机在边境线附近活动。
    只是,这些依然让牧浩洋感到有点担心。
    直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李明阳送来的一份情报,才让牧浩洋完全打消了疑虑,并且以总参谋长的身份,签署了戚凯威的作战计划。
    这条情报就是:俄军将在一月一日凌晨入侵伊朗。
    要知道,戚凯威的计划中,把进攻时间定在了一月一日上午。
    从时间上看,比俄军入侵伊朗晚了几个小时。如此一来,在中国陆军动进攻时,俄军已经进入了伊朗,因而俄军的指挥系统肯定盯着伊朗战场,对后方的情况不大了解,而且俄军的部署也针对伊朗。
    结合戚凯威之前的部署,进行突袭的条件也就基本成熟了。
    虽然风险依然存在,比如过于短暂的前期空中打击,必然使地面作战变得艰难,但是与突袭所带来的高额报答相比,这点风险就算不了什么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戚凯威的这套计划就是冲着巨大的战略报答去的。
    不是战术报答、不是战役报答,而是战略报答。
    能够说,这场战斗是用战术手段获取战略报答的典型战例。
    最显著的战略报答,就是能够一举腰斩俄罗斯,把俄罗斯半数的国土、四成的资源与三成的人口置于队的间接打击之下,而且毫无防御能力。隐藏在这后面的,则至少是中国北方本土安全再无顾虑。
    原因很简单,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扼守着至关重要的三条铁路线。
    战前,俄罗斯一共有三条横贯本土的战略铁路线,即西伯利亚铁路、新西伯利亚铁路与北方铁路。西伯利亚铁路经过别洛沃、新西伯利亚铁路经过安热罗苏真斯克,而北方铁路在安热罗苏真斯克东面的阿钦斯克汇入新西伯利亚铁路,从阿钦斯克通往托木斯克,即绕过安热罗苏真斯克的铁路线还没有修通。如此一来,只需要控制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就能切段前往远东地区的所有铁路线。
    在俄罗斯,这三条铁路线具有非常的战略价值。
    要知道,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有一万多公里,而俄罗斯本土的主要河流大多是南北流向,因而没有能够取代铁路的运输手段。除此之外,这几年的气温比全球自然灾害之前降低了三度以上,经北冰洋的北方航线常年处于冰封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了本土的铁路,由没有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俄罗斯要想从欧洲地区向远东地区派遣作战部队,得先横跨大西洋,经巴拿马运河,再横跨太平洋。这条运输线过三万公里,没有哪个国家负担得起。
    当然,除了战略上的报答,还有战役上的严峻报答。
    只需队在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站稳脚跟,俄军就得放弃伊朗、以至得放弃远东地区,集中所有兵力攻打这两处地点。不然的话,俄罗斯会在丢掉远东地区的同时,向队敞开后门。
    结果如何,任何一名将军都想得出来。
    要知道,队从这两处地方出,只需要向西推进一千二百公里,就到了欧亚分界的乌拉尔山。
    在一个多世纪前,大军团推进一千多公里就不再是神话。
    现在,以队的突击能力,以及已经初露峥嵘的战略空运能力,推进一千二百公里更不是难事。
    现实上,在七年前的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队在印度半岛上的推进距离就接近两千公里,而且只花了三个月。就算俄军实力比当年的印军强大得多,能守住半年就算得上奇观了。
    只需队翻过了乌拉尔山,俄罗斯就没有能够防御的有利地形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不但俄罗斯当局十分悲观,连美国当局也很悲观,卢卡斯以至认为俄罗斯坚持不了一年。
    所幸的是,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
    受政治因素限制,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理想。
    比如,哈萨克斯坦还是中立国家,就算已是独联体成员,但是没有参战,所以黄瀚林坚定不让戚凯威出兵哈萨克斯坦。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就是两块孤立的战场。
    这两块战场即便结合到了一起,也是一块更大的孤立的战场,没有与后方的交通线,所有补给都得依靠空运。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战略空运能力还不是很强大,至少没有强大到能够单独支撑一个方向上的战略进攻行动。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两个集团军的作战补给就已经达到了空运的极限能力。
    也就是说,戚凯威不可能以此向西动进攻。
    更严峻的是,受地理环境影响,中国不可能在阿尔泰山脉里开辟出一条能够支援前线部队作战的交通线。
    这样一来,戚凯威还是得把重点放在远东地区。
    虽然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戚凯威不需要进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只需要在远东地区控制一条铁路线,而最理想的选择是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然后向北推进到斯沃博得内与谢列姆金斯克,就能沿着铁路线向西进军,从而避开了俄军重点把守的主要区域。但是,这也是一条极为漫长的进攻线路,因为从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到安热罗苏真斯克有足足三千多公里,中途有十多座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还要跨过贝加尔湖。
    这些客观因素,间接影响到了大陆战争的展方向。
    在外交取得突破之前,戚凯威只能把重点放在远东,暂时放下进军乌拉尔山、扫荡俄罗斯欧洲地区的企图。
    当然,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要知道,大战才迸两个多月,中国的动员工作还没完成,连第一阶段动员工作都还在进行之中,中国陆军能够作战的部队也就只有几十万,大批预备部队正在集训,根本没有能力起大规模战略进攻。如果说伊朗是俄罗斯的泥潭,那么处理不当的话,俄罗斯就是中国的泥潭,前期的战略报答就将变成战略累赘。
    必须承认,当时戚凯威有点头脑热,终究如此严峻的胜利,能让任何人高兴得得到理智。所幸的是,牧浩洋还没有得到理智,而且他有能力说服黄瀚林,也就有能力约束戚凯威。
    第九十二章突袭的报答
    第九十二章突袭的报答T!~!
    ..
第九十三章 两头作战
    第九十三章两头作战
    一月二日,第三十八集团军主动出击,攻占了别洛沃与安热罗苏真斯克之间的公路线与铁路线。在突击克麦洛沃的战斗中,第三十八集团军不但迫使这座人口过一百万,却只有不到两千守军的城市缴械投降,还在火车站缴获了一百多节火车头与数千节车皮,取得了不测收获。
    能够说,这确实是个不测、而且严峻的收获。
    现实上,这些列车都是用来运送俄军部队的,原本计划在一月一日离开,结果受战争影响,全都留在了克麦洛沃。
    要知道,当时中国陆军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准备,在后方储备了一百多列特地针对俄罗斯的窄轨铁路列车,计划在攻占克麦洛沃之后,把这些列车空运过去,用来在战区内部转移部队与物资。
    既然缴获了足够多的列车,就没有必要进行战略空运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战略空运部队在当天就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队全部送到了前线。在返程的时候,运输机还带走了近万名俄军战俘,以及数万名俄罗斯的产业工人。
    在当时,这是绝密行动。
    战后,很多国家都指责中国在俄罗斯的掠夺行动,特别是强迫具有劳动能力的俄罗斯产业工人去中国劳动。只是,中国从来没有承认以强迫的手段,让俄罗斯平民离开家园,那些在中国劳动的俄罗斯产业工人都是自愿的。因为相关档案的保密期为九十九年,所以真实情况要到二十二世纪下半页才会公布。
    不可否认的是,战争期间,确实有大量俄军战俘与俄罗斯产业工人在中国劳动。
    根据一些已经公开的文件,在战争期间,中国在新疆与内蒙古西部地区兴建了五座大型兵工厂与四座农业工厂,在大型兵工厂里劳动的几乎都是俄罗斯的产业工人,而在农业工厂里劳动的则主要是俄军战俘。根据一些负责管理这些工厂的官员回忆,为了迫使俄罗斯工人与战俘处置劳动,负责维持秩序的军事警察部队订下了极为严厉的工作守则,比如在完成了劳动份额之后才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所有人都以十人为一组、十组为一队,一组中只需有一人逃跑,其余九人都将遭到牵连,而只需有一组逃跑,其余九组都将遭到牵连,最严厉的惩罚是处死。
    能够说,这是很不人道的行为。
    只是,在战争期间,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根据中国在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大战期间,美国也强迫战俘进行生产活动,而且采取的手段更为血腥残暴。
    现实上,这反映出了一个当时所有国家都存在的问题:劳动力紧缺。
    虽然全球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了十四年,但是在自然灾害期间,世界各国的生育率都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因而社会人口结构出现了一条明显的断层。更严峻的是,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死亡率最高的就是主力劳动人群,即年纪在二十四岁到三十四岁之间的壮年人,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二年的时候,世界各国年纪在三十八岁到四十八岁之间的人口明显偏低。虽然在全球自然灾害过后,各国都迎来了新的生育高峰,但是在二零三八年后出生的人,此时都在十四岁以下。即便按照战时标准,也要等到四年之后,这些重生人口才能成为劳动力。
    和平时期,在几个级大国,缺乏劳动力还不是主要问题。
    要知道,通过建立地区性经济体,级大国能够通过剥削其他国家,弥补本国劳动力欠缺所产生的问题。
    可是,在战争时期,缺乏劳动力就是非常严峻的问题了。
    要知道,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全面战争计划的核心部分都放在国内,而且主要就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生产项目。更重要的是,在战争中,军队对工业产品、特别是军事物资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在军事生产规模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劳动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当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与军队扩充规模有关。
    别忘了,军队需要的都是正处于壮年的年轻人,特别是壮年男性,而壮年男性本来就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二零五二年,中国就招募了三百五十万军人,美国为三百万。一年之后,中国的总兵力达到了七百五十万,美国则过了九百万。到了二零五四年,中国的这个数字已经高达一千三百万,美国为一千七百万。而到了二零五五年,中国的军队规模过两千万,美国则过了两千五百万。
    虽然中国与美国的人口都不算少,在战争迸前,中国有八亿、美国有六亿,因为美国的人口结构愈加合理,所以两国的可支配劳动力相差不大,但是比起急剧膨胀的军队、巨大的军事生产需求,两国的人力资源都不算富裕。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都得在满足军队与军事生产需求的时候,竭力维护社会稳定,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此一来,就不可能把枪口对准国内,必须寻找别的出路。
    明显,利用战俘、以及敌国劳动力,成为一项较为理想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俘与敌国劳动力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因为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以二零五二年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工厂化生产之后,养活工人并不困难,而且工人的实际价值远基本生存所需。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攻占了克麦洛沃之后,队在西伯利亚的防区连成了一片。
    接下来,队要做的,就是在这里顶住俄军的反击部队,让戚凯威能够顺利扫荡远东地区。
    现实上,在一月二日凌晨,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就跨过了黑龙江。
    虽然守卫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的俄军进行了非常英勇的抵抗,但是他们面对的是中国陆军的王牌部队,而且是中国陆军中编制规模最大、装甲力量最多、进攻能力最强的级集团军。
    第三十九集团军的总兵力接近八万
    要知道,其他几个集团军的兵力只有四万多。
    在加强了一支陆军航空兵联队之后,第三十九集团军的总兵力已经过了八万,**作战能力居于八个集团军之。
    能够说,在这里,戚凯威是在用烧红的快刀切割黄油。
    当然,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即尽快完成战略穿插,把俄罗斯远东地区分割成几部分,为接下来的歼灭战做准备。
    要知道,当时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都没出动。
    按照戚凯威的计划,第三十九集团军完成战略穿插,即攻占谢列姆金斯克之后,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将先扫荡犹太自治州、滨海边疆区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控制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切断俄罗斯向远东地区增派兵力的最后通道,以免夜长梦多。
    当然,这也是牧浩洋的意思。
    现实上,在最初的计划中,戚凯威压根没有想过去扫荡这些地区,而是打算进行长期围困。不管怎么说,中国在太平洋上并不缺乏港口,用不着那些半年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的俄罗斯港口。
    只是,牧浩洋觉得很有必要这么做。
    为了说服戚凯威,牧浩洋搬出了一个理由,即攻占沿海地区,能够把长期驻守在扶桑地区的第四十二集团军抽调出来。
    当然,这也是牧浩洋开出的条件。
    按照他的许诺,在陆军完成扫荡之后,就用两个预备集团军替换第四十二集团军,而且把这个主力集团军交给戚凯威指挥。
    明显,戚凯威动心了,因为他需要更多的主力集团军扩大进攻。
    只是,这样一来,在北方战场上,队就得在两个相隔三千多公里的战场上与俄军作战。
    所幸的是,俄军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作战。
    更重要的是,俄军已经被打得昏头转向了,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还击。
    虽然这种混乱状态持续不了多久,特别是在认识到远东局势的紧迫性之后,而这也就只是几天之后的事情,即队攻占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后,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就亲身兼任了远东战区总司令,但是在此之前的几天里,队有足够能力把突袭的优势挥到极限。
    现实上,一月三日凌晨,俄军就在西战场上动了第一次反击。
    起反击的是两个在新西伯利亚的俄军师,只是俄军间接撞到了枪口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不是俄军起反击,而是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巩固了防区后,觉俄军反击部队赶过来后,就主动起了进攻。结果俄军两个师在行军两百多公里、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连队的防区都没碰到,就被第三十八集团军给击溃了。残余部队逃回新西伯利亚,差点导致当地守军溃散。如果不是戚凯威命令禁止西战场扩大防御范畴,恐怕第三十八集团军在三日就能占领新西伯利亚。
    这天晚上,第三十九集团军打下了谢列姆金斯克。
    四日凌晨,第六十五集团军跨过黑龙江,即阿穆尔河,从列索扎沃茨克方向上完成了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外围包围行动。随后,第五十四集团军在兴凯湖南面跨过中俄边境线。
    打到这个时候,战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队手里。
    只是,牧浩洋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地面战场上了。
    第九十三章两头作战
    第九十三章两头作战T!~!
    ..
第九十四章 再战印度洋
    第九十四章再战印度洋
    一月四日,生了很多事情。
    先,俄罗斯总统在莫斯科红场召开集会,宣布俄罗斯进行战争总动员,号召所有俄罗斯军民拿起武器抗击入侵者。虽然集会现场的气氛非常火爆,集会人群也是群情义愤,但是总统的号召多少欠缺说服力,因为俄罗斯先入侵伊朗,而中国向俄罗斯宣战的理由就是俄罗斯入侵伊朗。
    当然,这不是牧浩洋关注的事情。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总统不站出来,那才真是怪事。
    当天,牧浩洋最关注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一条由潜艇回来的情报,二是由周渝生提起的一件事情。
    周渝生提出的这件事情,关系到队存在的最大问题:通信。
    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所向披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指挥通信非常顺畅,命令能够准确的下达到各级部队。
    原因只有一个:陆军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当时,陆军装备了一种高空长航时无人飞机,而且其主要用途,就是充当定向通信的中转平台。
    有趣的是,该项目是由陆军单独投资开的,与海军、空军没有多大关系。
    在开这个项目的时候,陆军也提出与海军、空军合作,只是被拒绝了,主要原因与军种的性质有关。比如,陆军作战部队的活动范畴比较有限,而且指挥所一般固定设置在某个地方,而海军与空军的流动性较大。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海军与空军的定向通信系统一般只用在战术层面上。当时,海军与空军也想处理通信问题,特别是长途通信,只是都在寻找好的办法。
    实战证明,陆军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通信中转平台。
    虽然在作用范畴上,这种平台仍然较为有限,即最大通信距离不过一千公里,但是也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即保密性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陆军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已经处理了通信距离不足的问题,即用多架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组成串联通信线路,把通信距离延长到数千公里。
    当然,这种办法也有很多缺陷。
    比如,通信效率低下,只能满足基本通信要求。再比如,过长的通信中转链条极易遭到破坏,只需有一架无人机出了毛病或者被敌人击落,整个通信系统就将瘫痪。此外,续航能力与在航时间只能满足战役级别的作战需求。
    问题是,没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了,至少在当时还没有。
    在看到陆军的使用成效后,周渝生立即意识到,这是海军舰队通信的可靠手段,因而向牧浩洋提出建议,先从陆军借用几架,看看能否作为舰队通信中转平台,再决定能否单独采购。
    牧浩洋没有拒绝,而是立即让周渝生去处理。
    现实上,他对通信问题有愈加间接的认识。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通信就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在舰队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时候,与后方通信非常困难,大部分时候只能被动接收消息,如果需要出消息,就要遇到大难题。以这场海战的过程来看,如果当时处理了通信问题,牧浩洋在指挥环节上的压力将减轻不少。
    当然,这件事很快就处理好了。
    因为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比预料的还要顺利,所以陆军有几架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需要关注的,还是那条潜艇回来的情报。
    四日凌晨,一艘在所罗门群岛南面、即珊瑚海北面海域徘徊的攻击核潜艇觉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美军舰队正在南下,估计目的地是澳大利亚东南港口。因为距离太远,而且美军的反潜屏障非常严密,所以这艘攻击核潜艇没有能够靠近美军舰队,也就无法探清楚美军舰队的具体情况。
    只有一点能够肯定,这是一支规模庞大,得到了严密保护的舰队。
    电报中,明确提到了“舰队”,而不是船队,并且说明,舰队的航在三十节以上,而当时最快的船队,也就只有二十四节。
    问题是,这支舰队到底有多庞大?
    现实上,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之后,牧浩洋就认为,美军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印度洋派遣一支舰队。虽然当时牧浩洋还不认为美军会放弃西太平洋战场,也不认为美军会竭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但是他有理由相信,美军至少应该派遣一支舰队过去,哪怕只是一支没有航母的舰队。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美国必须向澳大利亚证明还有足够的军现实力。
    到了去年十二月底,牧浩洋的这个预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美军向印度洋派遣舰队,以至集中兵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都有可能,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