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拉姆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而是要利用这些问题。
    原因很简单,以军需要面对的难题,中**队同样需要面对。至少在当时,中**队还不能完全摆脱地面交通线,或者说中国的空运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单独支持地面部队作战的地步。
    如此一来,只要以军从马弗拉克向东推进,中**队就得防守伊拉克与沙特。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得知五个以军旅从马弗拉克向东推进后,虞世辉就把第一二七集团军的一个旅派往伊拉克的安巴尔省。当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伊拉克军民保持信心与斗志。
    显然,巴拉姆并不指望攻入伊拉克。
    二月六日,以军从约旦河东岸南下,总兵力高达五十个旅,而且巴拉姆还准备了三十个旅的预备队。
    可以说,这才是以军的主攻方向。
    按照巴拉姆的部署,以军将沿着公路线与铁路线南下,先头部队不负责攻占城镇,而是全力突击,由紧随其后的作战部队占领重要军事据点。巴拉姆的命令很简单,必须在五天到七天之内攻占约旦全境,把战线推进到约沙边境附近,铲除盘踞在约旦南部地区的所有约旦军队。
    毫无疑问,巴拉姆的进攻策略非常高明。
    要知道,只要以军能够快推进,中**队就很难组织起新的防线。别忘了,部署在约旦的是第三三八预备集团军,而不是战斗力强大的主力集团军,而且约旦南部地区也以沙漠为主,交通条件十分恶劣。
    更重要的是,这会对沙特构成严重威胁。
    从政治上讲,只要以军攻入沙特,就会动摇整个阿拉伯世界,让阿拉伯国家怀疑中国的战争潜力。
    这个时候,虞世辉仍然没有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在得知以军向南推进的消息后,虞世辉依然认为,以军的主要目的是攻占安曼,而不是占领整个约旦。
    结果就是,中叙军团在德拉的进攻变得更加猛烈了。
    虞世辉的目的很简单:通过强攻德拉,迫使美以联军向德拉增兵,从而削弱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
    当时,虞世辉做出这一判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错误估算了以军兵力。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到二月初,以色列的总兵力在两百万左右,而以色列能够动员的战斗人员在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之间,而以军的实际作战兵力不会过一百万,因此没有美军支持,以军很难动战略进攻。
    根据这份情报,虞世辉认为,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实际情况是,巴拉姆动用了将近五十万地面部队,其中用在南部战线上的以军就过了四十万。
    如此严重的误判,直接导致虞世辉在兵力部署上出了问题。
    紧接着,战局又生了变化。
    二月七日,美军在霍姆斯方向上动佯攻。虽然罗林森不看好巴拉姆的计划,但是忠实的执行了马歇尔的命令。
    虽然虞世辉判断出美军只是佯攻,但是霍姆斯受到了威胁。
    受此影响,虞世辉在当天向霍姆斯增派了八支突击集群,并且命令蒋博文少将在必要的时候动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虞世辉也希望利用霍姆斯牵制美以联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世辉达到了战术目的,即在德拉与霍姆斯牵制住了美军,可是充当进攻主力的以军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当时,美军的表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德拉战场上,两个美军预备师的表现完全出了虞世辉的预料,不但顶住了十多个叙军师的轮番攻击,还挡住了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猛攻。直到二月九日,第二十七集团军才攻入德拉,迫使守军向后方求援。如果能够在二月七日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德拉的战斗就很有可能改变这场战役。可惜的是,到了二月九日,以军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马安,而且攻占了这处战略要地。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虽然巴拉姆把十个旅派往德拉,削弱了预备队的力量,但是以军已经在南方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上控制了约旦南部地区,把战线推进到了约沙边境附近。
    真正改变这场战役的地方不是在德拉,而是在安曼。
    打到二月十日,在以军不得不回防德拉的时候,安曼依然在中约军团手里,而且以军已经在这座城市外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在五日到十日,安曼战场上总共有七千四百余名以军官兵阵亡,伤残近两万人,四个主力旅与六个预备旅因损失惨重丧失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安曼的战略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显现了出来。
    要知道,安曼是约旦的交通枢纽中心,所有通往南部地区的铁路线、以及大部分公路线都要经过安曼。也就是说,只要安曼还在中约军团手里,以军在南部地区的作战行动就很难维持下去。
    当然,巴拉姆也明白这一点。
    二月十一日,在德拉受到的威胁有所降低之后,以军开始猛攻安曼。
    此时,虞世辉已经对战局做出了准确判断,而且知道安曼的战略重要性,也在安曼下了血本。
    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安曼的制空权,以便让运输机前往安曼。
    这场战役,最终被称为“安曼会战”,主要就是在战役后期,双方都把安曼当成了决定胜负的主战场。
    当时,以军在安曼投入了三十个旅的重兵。
    到战役结束的时候,虞世辉已经用空运的方式,把八支突击集群送了过去,把安曼的中**队增加到了三万。因为安曼已经被彻底包围,所以战略空运决定一切。到战役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在这里损失了四十八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七十七架战术运输机,数百名飞行员与上千名陆军官兵在运输过程中阵亡。
    所幸的是,在以军耗光最后一点力气之前,安曼依然在中约军团手中。T!~!
    ..
第一百零五章 以退为进
第一百零六章 地面决战
    第一百零六章地面决战
    三月份,重点就在西伯利亚。
    到三月十日,俄军不但夺回了曾经五次被中**队占领的新西伯利亚,还在前线聚集了近一百二十万地面部队,其中五十万在西线,主力是布鲁希洛夫东拼西凑聚集起来的十二个师,另外七十万在东线,主力是驻守贝加尔湖以西地区的八个师,其余的大部分是战时武装起来的预备部队。
    毫无疑问,俄军的兵力优势非常明显。
    要知道,在西伯利亚战场上,中**队只有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不到十万,而且部署时间过了两个月。
    问题是,兵力早就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了。
    更重要的是,俄军的进攻意图太明显了,而且调动与部署部队花了太多时间,完全丧失了灵活性与突然性。
    要知道,对中**队来说,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完成所有战役准备工作。
    别忘了,当时中国空军八成的空运力量用在该方向上,而且在一月与二月,空军又接收了一百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在补上“安曼会战”损失的同时还有富余,等于增强了西伯利亚方向上的空运力量。
    正是如此,戚凯威看到了彻底打败俄军,至少打垮俄军士气的机会。
    如果能用十万部队击败一百二十万俄军,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所有俄罗斯军民都会因绝望,丧失取胜的信心。
    为此,戚凯威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月下旬,戚凯威命令第三十八集团军第四次攻占新西伯利亚,并且在完成了战术反击行动之后,炸毁了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三月三日,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亚,在消灭了两万多俄军之后,对这座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市进行了更全面的破坏,甚至爆破掉了所有三层以上的楼房。随后第三十八集团军才全部撤回到尤尔加防线后方,让各作战部队获得了两天的休整时间。
    在第三十八集团军重点打击新西伯利亚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把战术突击范围扩大到了五百公里,重点打击小型城市、以及大中城市外面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俄军必须依赖的交通线。
    为了增强打击效果,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突击了几支前沿部署的俄军的指挥部,并且无规律的伏击了战区内的俄军巡逻部队,甚至偷袭了一些俄军驻地,给靠前部署的俄军制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三月十日之前,西伯利亚战场上的俄军中,有上万名官兵患上了“战争恐惧症”。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在遇到突事件的时候,患者因恐惧而丧失活动能力。
    这一系列的战术行动,严重扰乱的俄军的反击部署。
    结果就是,布鲁希洛夫不得不把反击时间从二月二十日推迟到二月二十五日、再推迟到三月一日、最后定在了三月十日。
    事实上,到了三月十日,俄军的准备工作依然没有到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俄军的二十个主力师中,只有六个达到战斗状态,另外十四个师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伊朗派来的八个师,兵员欠缺,一些连队只有不到五十人。欠缺兵力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当时靠前部署的俄军严重缺乏斗志,官兵开小差的比例非常高。
    在俄军迟迟无法动进攻的时候,中**队的备战工作却在加紧进行。
    当时,不管是第三十八集团军、还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动的反击都很有限,对后勤保障造成的压力并不大。与此同时,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的行动却没有停止,而且运送力量有增无减。
    到三月九日,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囤积的作战物资已经过一百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全数出动,第三十八集团军一天的作战消耗也就一万五千吨左右,即便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情况差不多(实际上不如第三十八集团军),仅囤积在前线的物资,就足够两个集团军使用一个多月。因为在战斗期间,空运不会停止,最多只是运送量有所降低,所以两个集团军囤积的物资,至少可以使用好几个月。
    显然,一场战役要不了几个月。
    与囤积物资同步进行的,还有基础设施扩建工作。
    到三月九日,中**队在西伯利亚的占领区内,除了四座民用机场之外,还有十四座野战机场,二十二处倾斜旋转翼飞机起降场,三十四座兵营,十六座大型仓库,二十八处军队集结地与数百处炮兵阵地。连接这些营地与阵地的,除了原先就有的数百公里公路,还有工程兵开辟出来的快通道。
    可以说,中**队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已经完成了系统性防御部署。
    以俄军的战斗力,要向攻破两个主力集团军守卫的防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此期间,戚凯威确定了基本防御战术。
    按照他的部署,第三十八集团军将负责守卫整片防区,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战术反击,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则负责打击俄军的预备队,即切断俄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为第三十八集团军创造机会。
    当然,这只是初期的防御战术。
    只要这套战术得到正确使用,就能依靠已有的坚固防线,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俄军的士气与斗志。
    大量杀伤了俄军有生力量之后,作战行动将进入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第三十八集团军将充当主要进攻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则利用出色的战场机动能力,负责分割与包围
    1/2
    第一百零六章地面决战T!~!
    ..
第一百零七章 全面压上
    第一百零七章全面压上
    三月十三日,上午十点左右,离总统规定的最后期限还有十多个小时,布鲁希洛夫向西伯利亚地区的俄军下达了进攻命令,被称为“新西伯利亚会战”的大型战役正式打响,俄军的战略反击开始了。
    从起反击的时间上看,布鲁希洛夫就与众不同。
    虽然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让布鲁希洛夫在十三日上午起反击的主要因素,与一份没有证实的情报有关,即远东的中**队已经攻占了乌兰乌德,正在向伊尔库茨克前进,即将到达西伯利亚战场,而实际上,直到三天之后,第三十九集团军才完成了对伊尔库茨克的大迂回,在三月二十日才占领这座城市,到达西伯利亚战场更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但是这份情报让布鲁希洛夫不得不相信,中**队正在努力打通地面交通线,留给俄军的反击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然,这只是战略方面的理由。
    战术上,布鲁希洛夫认识得更加清楚,即俄军的反击越往后延迟,中**队的防御部署就越完善,拖延下去对俄军极为不利。对俄军来说,在十三日上午起反击,跟在夜间起反击没有多大区别。
    在上午进行反击,还能达到战役突然性。
    要知道,对于装备性能相对较差的俄军来说,夜间作战有更大的把握,因此在夜间动反击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这也符合中**队的防御部署。
    从三月十日开始,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调整了部署,让精锐部队在白天休息、夜间执勤,以便在俄军最有可能动进攻的时候,集中优势力量稳住战线,然后进行战术反击。
    正确的时间选择,帮了俄军大忙。
    白天的战斗中,俄军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在大部分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控制着战斗节奏。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俄军不但夺回了这座已经毫无价值的城市,还把战线向尤尔加推进了三十公里。在巴尔瑙尔方向上,俄军也向别洛沃推进了二十多公里。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俄军更是把战线推进到了第三十八集团军的防区外面,先接触到戚凯威设定的“绝对防御圈”。东线上,俄军只推进了不到十公里,主要是主力部队过少,而人数充足的预备役部队又缺乏突击能力。
    此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对调了防区。也就是说,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北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在南面。
    以俄军的作战能力来说,能在白天推进二十到三十公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俄军在最初几天、即伊朗军队抵抗非常微弱的时候,日均推进距离也只有三十公里。
    问题是,以中**队的标准来衡量,俄军的推进度就太慢了。
    当然,推进度慢也不是坏处,至少俄军的战线非常紧密,前线部队与预备队之间没有太大的缝隙。
    也就是说,俄军没有给中**队留下太多的反击机会。
    此时,布鲁希洛夫的才能显现了出来。可以说,在战术部署上,俄军没有犯错,也没有给对手机会。只要俄军保持住战线的紧密状态,就能稳打稳扎的向前推进。虽然这难免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在十三日白天,俄军就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大部分伤亡都在战线后方,而且主要由中**队的远程打击火力所致。但是俄军有充足的兵力,反击开始后,士气也有所恢复,俄军怕的不是伤亡,而是反击失败对士气与斗志产生的负面影响。说得简单一些,俄军能够承受较大的损失,而中**队却无法承受过大的战斗伤亡,因为在整个西伯利亚,也就只有十万中**人。
    天黑后,俄军停了下来。
    显然,这又是一个战术上的改变。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动了数十次战术反击,但是收获的战果非常有限,也没能改变战线情况。
    在应对反击的时候,俄军采取了一种十分野蛮的打法: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环境的使用烟幕。
    这不是普通的烟幕,而是能够对付微光、主/被动红外、毫米波雷达等多种夜视观测设备的特种烟幕。
    虽然这是非常被动的防御手段,但是效果非常突出。
    在大部分局部战场上,中**队的反击部队都得在丧失了有利条件的情况下作战,而俄军则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线。虽然在部分地方,战术反击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系统性的突破俄军防线,也就毫无价值。
    这个晚上,戚凯威赶到了位于别洛沃的前线司令部。
    当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调整了防御部署,让主力部队在下半夜停止了反击行动。按照新的作战部署,两个集团军将在天亮之后,即俄军再次开始推进的时候起反击。
    烟幕能够保护处于防御状态的俄军,却不能保护进攻中的俄军。
    显然,两位集团军司令官已经替戚凯威做了必须做的事情。
    这让戚凯威松了口气,但是他没有离开别洛沃,而是决定等到十四日夜间。
    三月十四日清晨,俄军继续推进。
    这次,俄军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到了中**队的迎头痛击。在十点之前,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都已起反击,不但顶住了俄军的进攻,还在几个主要方向上通过战术反击歼灭了大批俄军有生力量。
    到此,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虽然布鲁希洛夫在当天下午调整了进攻战术
    1/2
    第一百零七章全面压上T!~!
    ..
第一百零八章 高歌猛进
    第一百零八章高歌猛进
    中**队开始反击,俄军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虽然当天晚上,俄军再次停了下来,而且再次制造出弥漫整条战线的烟幕,但是中**队没有在战线正面起反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俄军前线部队后方,在俄军的缝隙处投入重兵。
    利用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向俄军战线后方投送了十支突击集群。
    当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以拆散运送的方式,把近三百辆反装甲平台送上了战场,由工程兵在战地上把这些平台组装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全装备的反装甲平台的重量过了倾斜旋转翼飞机的最大运载能力,只有拆掉炮塔,才能进行垂直空运,也就只能在战地上进行组装。
    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
    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些全副武装的反装甲平台挥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成为围困俄军主力部队的关键性作战力量。比如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一支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平台在三天内顶住了俄军从两个方向上起的三十多次冲锋,击毁俄军坦克战车上千台,毙伤俘俄军官兵近三万人。又比如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两支突击集群利用简易阵地,在近百辆反装甲平台的支持下,连续与俄军交战三天两夜,重创俄军四个主力师与六个预备师,歼灭的敌人是自身兵力的十倍。
    这个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也投入了战斗。
    不同的是,第三十八集团军主要在战线上作战,目的只是拖住战线上的俄军,让俄军无法及时后撤。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已经认识到了问题,而且采取了补救措施。
    当天下午,布鲁希洛夫就命令预备队压上,填补与前线部队之间的空隙,可是俄军预备队以预备役部队为主,不但官兵素质低下,还严重缺乏主战装备。到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起反击的时候,俄军预备队只挺进了几公里,没有完成布鲁希洛夫安排的任务,与前线部队之间仍然有数公里宽的缝隙。
    到了晚上,得知中**队开始反击,布鲁希洛夫开始命令前线部队后撤。
    当时,他下达的只是战术撤退命令,还没有打算放弃进攻,只是希望通过主动撤退来填补战线后方的空隙。
    结果,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全线起反击,俄军前线部队无法顺利撤退。
    由此可见,不是布鲁希洛夫指挥不力,而是俄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战后,很多人在评价布鲁希洛夫的时候,都提到了一点,即他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战略家,却是最糟糕的战术家,而且他总是希望素质低劣的俄军能够完成高难度的作战行动。换句话说,如果布鲁希洛夫是中**队的指挥官,肯定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可是作为俄军总参谋长,他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
    仅仅一个晚上,俄军战略反击的美梦就彻底破灭了。
    到了十五日清晨,战场局势变得对俄军极为不利。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控制了俄军前线部队后方所有交通要道,还以垂直机动的方式延伸了战线,切断了俄军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的联系。正面战场上,第三十八集团军在经过夜间的战斗后,集中起了精锐部队,开始分割歼灭俄军前线部队。
    当时,西线的十二个俄军主力师中,有八个在前线作战
    在第三十八集团军擂响总攻的战鼓时,中国空军也及时增强了支援力度,连一些部署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的远程炮兵也加入进来。更重要的是,第三十八集团军的主要任务不是歼灭困兽犹斗的俄军,而是进行全面战术切割,以攻击俄军的指挥中心为主,即打散俄军的建制。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在前线作战的俄军大概有三十万,而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共也就五万多人。如果与俄军正面战斗,以成建制的歼灭俄军作战部队为目的,不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要承受更大的伤亡。
    事实上,歼灭敌人,不一定要消灭敌人,俘虏敌人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