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正是在此之前主张俄军撤离到乌拉尔河西岸的布鲁希洛夫。
    当时,布鲁希洛夫就向诺日罗夫提出,应该让美军坚守每一寸阵地。
    可惜的是,他的建议被诺日罗夫看成是“恶意报复”。大文学
    在诺日罗夫看来,美军在这个时候坚守阵地,就是重蹈两百万俄军的覆辙,是在队的锋芒下等死。
    问题是,诺日罗夫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虽然美军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但是天气已经转好,而且美军有足够的作战物资,官兵的状态也不是很蹩脚,完全有能力坚守阵地,以至有能力守住布鲁希洛夫花了数个月时间构筑的战略防线。
    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的判断也有错,即他认为,队在推进了四百公里之后,后勤补给将变得极为困难,特别是弹药消耗量极大的远程炮兵在离开了后方紧挨着铁路线的阵地之后,在前方很难发挥关键作用,因而只需美军坚守,就能够在乌拉尔河西岸挡住队。
    只是,同样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愈加清醒,即美军有坚守的资本。
    也许,美军守不住乌拉尔河西岸的战略防线,可是肯定能够在这里拖住队,减缓队的推进速度。
    要知道,美俄联军部署伏尔加河防线需要的就是时间。
    现实上,布鲁希洛夫建议诺日罗夫坚守,就是希望美军能够争取到时间,让他能够完成伏尔加河的防御部署工作。
    可惜的是,诺日罗夫拒绝坚守阵地,而是在一月一日就下达了撤离命令。
    只是,此时才撤,已经太晚了。
    与乌拉尔河东岸的战斗不同,队没有平行推进,因为天气好转,各部队不会再迷失方向,也就没有必要平行推进了。
    戚凯威等了差不多一个月,终究获得了一次围歼敌人的绝佳机会。
    第一百七十二章不战而退
    第一百七十二章不战而退
    第一百七十二章不战而退
    乌拉尔河是一条大河,比霍姆斯河大得多的河,下游的平均水深超过二十米,而且河床上的淤泥厚达数米。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地面战平台无法潜渡乌拉尔河,必须在河上架设浮桥。
    只是,在冬季架设浮桥,明显是个愚蠢的办法。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参谋就想到,俄军肯定会炸开河面上的冰盖,而随河水流动的浮冰将冲垮所有简易桥梁。因为乌拉尔河下游的河面宽度达到了数公里,在河口处更是接近十公里,所以架设机械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能够说,除了通过空运把部队送过去之外,就只能设法让河面再次冻结。明显,在打到河对岸之前,空运不是可靠的手段,而且也起不到关键性作用。
    这下,就只能设法让乌拉尔河封冻。
    针对这个问题,队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
    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空军就轰炸了基尔萨诺沃,使用特制的爆破炸弹,把乌拉尔河北岸的一段峭壁炸塌,用泥石堵塞了河道,减少进入下游的水量。因为乌拉尔河冬季的水流量本来就不大,所以临时形成的堤坝至少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稳如泰山,不会因为形成的堰塞湖而崩塌。
    到二十四日夜间,乌拉尔河下游的水位已经降低了五米。
    强渡开始前,空军与远程炮兵开始对河对岸的美军进行炮火压制,并且持续到工程兵完成作业为止。
    紧接着,空军的大型电动运输机登场,沿着乌拉尔河河道投洒特制的助凝剂。
    在陆军选择的十四周渡河地点,首先以垂直机降的方式,让担任突击任务的作战部队在西岸控制桥头堡,然后再让工程兵用特制的挡板,在河道两岸圈出“静水区域”,然后就是等待河水冻结,再以同样的办法扩大“静水区域”,最后在“冰坝”合龙前,堵死河道,间接下汇拢处倾倒液氮,使河水霎时凝固。为了防止“冰坝”因为水位升高,被水压冲垮,工程兵还得动用特地的钻探设备,在“冰坝”下放开凿出泄洪通道,让河水能够流动,从而降低水压。
    能够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军事工程。
    当时,中国陆军出动了上万名工程人员,花了一整夜,才在十四周渡河地点建起了十四条宽度超过两百米的“冰坝”。仅仅一天之后,从乌拉尔到阿特劳的数百公里河段就再次冰封了。
    虽然一月二日,基尔萨诺沃的堤坝崩溃,但是只冲毁了乌拉尔附近的三座冰坝,随后水势就减缓,没有对下游的冰坝形成要挟。
    随后,工程兵随后还想办法加固了冰坝,比如用钢筋对冰坝进行横向与纵向加强。
    结果就是,即便美军炮击与轰炸冰坝,也没有什么效果,最多是炸裂了冰坝,工程兵只需要向裂缝里注入冷水,就能修复冰坝,而冰坝底部的泄洪道,则一直保证河水能够流入南面的里海。
    这些冰坝,就是队渡过乌拉尔河的桥梁。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十多座冰坝不断保持通行状态,确保了二十个集团军的一百多万官兵顺利渡过乌拉尔河,也确保了上千万吨作战物资能够运到乌拉尔河西岸,让前线部队不用为补给忧愁。
    直到二零五四年三月底,日间气温上升到零上后,冰坝才开始消融。
    这个时候,中国陆军的工程兵已经在乌拉尔河上架起了数十座舟桥,而且还开始修复被美军炸毁的桥梁。
    明显,在现代化军队面前,大江大河不再是天然障碍。
    到了二零五四年的第一天,渡过乌拉尔河的队已经达到了六个集团军,即第一进攻梯队的作战部队。
    对美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在此之前,连诺日罗夫都认为,通过炸掉乌拉尔河的冰盖、炸断所有桥梁,能够阻止队渡河,至少能让队在乌拉尔河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让美军能够从容的完成作战前的准备工作。
    结果,队只用了一周,就把三十万地面部队送到了乌拉尔河西岸。
    要知道,当时美军也就只有六十万官兵,而且三十个师的作战部队不到五十万。
    如果把装备性能考虑进去,美军在战斗力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与布鲁希洛夫一样,诺日罗夫别无选择,只能让美军撤离,通过战略性的撤离,以空间换时间。
    能够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军事常识。
    任何一支军队的进攻距离都是有限的,总有停下来的那一刻,因而战略性撤离是在打不过敌人的情况下,保存己方兵力的有效办法。在历史上的战争中,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在拿破伦的法军入侵俄罗斯的时候,俄军主动放弃首都莫斯科,使法军的后勤补给线断裂,最终因为补给不到位,倒了在俄罗斯的严寒之中,被库图佐夫元帅大败的战例。
    毫无疑问,队再能打,进攻能力也有一个极限。
    只是,队进攻能力的极限,直到这个时候都没有表现出来,准确的说,敌人还从没有让队达到过进攻极限。
    原因很简单,中国陆军全新的进攻战术还没有真正得到过有效应用。
    决定部队进攻极限的不是前方部队的推进能力,而是后方的补给能力,即能够维持多长的后勤补给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的新战术,就是围绕着后勤补给进行的。
    当时,中国陆军还没有摆脱在地面作战的基本状态,但是后勤补给能力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大型电动运输机提供的强大空运能力。
    到二零五三年底,队里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已经超过了五千架,其中三千架是运载能力为二百四十吨的DY…1,两千架是运载能力为三百六十吨的DY…2,此外还有上万架各类战术运输机,其中包括大约一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如此庞大的空运能力,足以让陆军不再依赖地面交通线。
    从战术上讲,进攻部队要做的,就是每隔几百公里夺取一座足够大的机场,或者是开辟一座足够大的野战机场,以便让大型电动运输机把物资送过来,然后再继续前进,夺取下一座机场。即便是战术补给,也能够由战术运输机承担,即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战术运输机间接把物资送到作战部队手里。
    至于以前必须依赖的地面交通线,比如铁路、公路,基本上能够抛到脑后了。
    当然,在战略上,还是得重视公路与铁路,特别是铁路。如果能够用铁路把物资运送到战场附近,就能缩短空运距离,大幅度提高空运效率。只是这绝非必要条件,没有铁路,大型电动运输机也能把物资从战略大后方送到前线。
    如此一来,再来衡量队的进攻能力,恐怕就是个未知数了。
    现实上,在这场会战中,美俄联军都没有让队发挥到极限,也就是没有让队感到后勤保障压力。要到几个月之后,在队进军莫斯科的时候,美俄联军才能知道队的最大推进距离是多远。
    明显,通过战略撤离,美军打不了胜仗。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正是在此之前主张俄军撤离到乌拉尔河西岸的布鲁希洛夫。
    当时,布鲁希洛夫就向诺日罗夫提出,应该让美军坚守每一寸阵地。
    可惜的是,他的建议被诺日罗夫看成是“恶意报复”。
    在诺日罗夫看来,美军在这个时候坚守阵地,就是重蹈两百万俄军的覆辙,是在队的锋芒下等死。
    问题是,诺日罗夫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虽然美军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但是天气已经转好,而且美军有足够的作战物资,官兵的状态也不是很蹩脚,完全有能力坚守阵地,以至有能力守住布鲁希洛夫花了数个月时间构筑的战略防线。
    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的判断也有错,即他认为,队在推进了四百公里之后,后勤补给将变得极为困难,特别是弹药消耗量极大的远程炮兵在离开了后方紧挨着铁路线的阵地之后,在前方很难发挥关键作用,因而只需美军坚守,就能够在乌拉尔河西岸挡住队。
    只是,同样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愈加清醒,即美军有坚守的资本。
    也许,美军守不住乌拉尔河西岸的战略防线,可是肯定能够在这里拖住队,减缓队的推进速度。
    要知道,美俄联军部署伏尔加河防线需要的就是时间。
    现实上,布鲁希洛夫建议诺日罗夫坚守,就是希望美军能够争取到时间,让他能够完成伏尔加河的防御部署工作。
    可惜的是,诺日罗夫拒绝坚守阵地,而是在一月一日就下达了撤离命令。
    只是,此时才撤,已经太晚了。
    与乌拉尔河东岸的战斗不同,队没有平行推进,因为天气好转,各部队不会再迷失方向,也就没有必要平行推进了。
    戚凯威等了差不多一个月,终究获得了一次围歼敌人的绝佳机会。
    第一百七十二章不战而退
    第一百七十二章不战而退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肉盾牌
    第一百七十三章人肉盾牌
    二零五四年一月一日,元旦节。大文学
    凌晨,戚凯威不顾众多参谋反对,赶到前线,慰问了第一梯队六个集团军的官兵,并且向官兵宣布,在春节之前打到伏尔加格勒,让前线官兵回家过新年,然后亲身为作战勇猛的几十名官兵授予勋章。
    戚凯威去前线,明显是为了鼓舞士气。
    现实上,这有点多余,因为队并不缺乏士气,官兵都很乐观,而且求战的积极性非常高。
    当时,中国陆军从上到下都非常乐观。
    在后方,宣传部门还特地印制了五百万张印有伏尔加格勒的明信片,准备在春节之前下发给前线部队,让前线官兵把这些明信片寄给亲朋好友,免费为陆军取得的严峻胜利做一次全民广告。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值得乐观。
    不仅仅是哈萨克斯坦战场上的局势非常乐观,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局势也很乐观。
    比如,十二月三十日,在西伯利亚作战的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一六五集团军攻占了鄂木斯克,打通了前往哈萨克斯坦的铁路线,一举处理了西伯利亚战场上的后勤补给问题。紧接着,在远东战场上的第五十四集团军就推进到了西伯利亚战场,与第六十五集团军会师,打通了第二条补给通道。根据中国陆军的战报,到二零五三年的最后一天,西伯利亚与远东战场上的战斗基本上结束,总共毙伤俘俄军官兵一千四百余万人,仅被送往战俘营的俄军官兵就超过了九百万。
    现实上,二零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间十一点五十分,戚凯威就宣布,远东战争与西伯利亚战争结束。
    在宣布了这条消息后,他就搭上了飞往哈萨克斯坦前线的专机。
    其实,这两场战争并没有结束,严格说来,只是远东战场上的大规模战斗结束了。要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国陆军攻占了叶卡捷琳娜堡之后,西伯利亚战场上的大规模战斗才宣布结束,而对付俄罗斯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不断持续到俄罗斯完全战败,以至在此之后,还有部分俄罗斯游击队在负隅顽抗。大文学
    当时,戚凯威急于宣布胜利,与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果有关:十二月三十日,陆战队攻占了新乔治亚岛上最后一座被美军控制的城镇,宣布占领了这座岛屿,在所罗门群岛取得了严峻胜利。
    在西伯利亚战场上,队依然锐不可当。
    一月一日夜间,全面进攻开始。第一梯队的六个集团军中,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一三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一三九集团军兵分四路,发起了向伏尔加河进军的战役级穿插突破行动,而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一四二集团军则充当战役预备队,负责消灭被突击部队分割出来的美军。
    明显,这就是戚凯威梦寐以求的歼灭战。
    从某种意义上讲,诺日罗夫下达的撤离命令,帮了戚凯威大忙,也是队能够打出这场歼灭战的主要原因。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诺日罗夫没有下令撤离,而是采纳了布鲁希洛夫的建议,让美军坚守阵地,战局肯定会截然不同,至少负责穿插的四个集团军不可能迅速突破美军坚固的正面防线。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诺日罗夫只需要丧失少量部署在前线的部队,就能为后方的大部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渡过伏尔加河。
    可惜的是,诺日罗夫太刚愎自用了。
    接下来的三天内个集团军高歌猛进,几乎是毫不费力的扯开了美军防线,然后开始与美军进行长跑比赛,看谁先到达伏尔加河。
    现实上,连戚凯威都没有料到,美军竟然会主动撤离
    结果就是,撤离的美军反而给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突击部队的前进速度都快于预期,导致原天性够跟随突击部队前进的后勤保障部队被丢到了后方。由此产生了一个严峻后果,即突击部队难以及时为地面战平台补充电能。
    要知道,小型聚变供电系统在后勤保障部队手里。大文学
    这些系统非常庞大,需要用十几辆载重卡车运送,即没有防护能力,也没有越野行军能力,很容易遭到攻击。
    所幸的是,负责前线指挥的魏成龙很快就发觉了问题。
    当时,他采用了一个已经在战场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间接为前线突击部队提供燃料电池模块。
    在他的安排下,第二梯队的八个集团军把地面战平台的燃料电池模块贡献了出来,然后用运输机送往前线,再把换下来的燃料电池模块送到后方进行充电,用充好了电能的燃料电池模块去替换。
    这样一来,进攻部队就不再需要在前线充电了。
    后来,这个办法得到推广,陆军额外采购了一大批燃料电池模块,以确保更多的部队能够执行进攻任务,而不是让预备队瘫痪在后方。战后,很多多余的燃料电池模块都作为战争过剩物资处理掉了,而且大部分都用在了民用车辆上,对战后迅速普及与推广全电动民用车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然,这个办法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空运量超过了战前估计。
    结果,魏成龙只能动用数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执行战术空运任务,并且让突击部队尽可能的夺取敌人的机场。在战场南部地区,即里海沿岸低地,因为没有机场可用,陆军还动用工程兵修建了野战机场。
    所幸的是,魏成龙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月六日,第三十九集团军率先越过哈俄边境,杀入俄罗斯境内。
    一天后,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阿赫图宾斯克东面,完成了向伏尔加河进军的作战计划。
    阿赫图宾斯克位于伏尔加河东岸,是伏尔加格勒与阿斯特拉罕之间最大的城市。
    因为这里是伏尔加河下游平原低地最狭窄的地段,所以也是美军渡河、撤离到伏尔加河西岸的主要地点。
    第三十九集团军没有停下,立即开始围攻阿赫图宾斯克。
    直到这个时候,中国陆军才遇到了进攻开始后的第一场恶仗。
    守卫阿赫图宾斯克的不是美军,而是俄军,主力是俄军近卫第一坦克师、近卫第五装甲师与近卫第十装甲师。
    要知道,当时俄军总共也就只有十二个近卫师,而且已有四个被全歼。
    在十二个近卫师中,又以近卫第一坦克师的战斗力最为强悍,该师师长是布鲁希洛夫亲手栽培的朱利亚诺夫少将。后来,取代布鲁希洛夫出任俄军参谋长的,正是这个朱利亚诺夫将军。
    因为哈萨克斯坦方面军已经完全完蛋,所以朱利亚诺夫成了阿赫图宾斯克的俄军司令。
    在他麾下,除了三个近卫师,还有六个正规师、四个地方师与大约十万武装平民。
    在俄军中,近卫师是绝对的主力,只有在战场上表现最优良的部队,才有资格获得“近卫”头衔,然后就是由俄军总参谋部间接指挥的正规部队,接下来还有隶属于地方,在战地组建的地方部队,最后则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平民。
    朱利亚诺夫手里的兵力很雄厚,超过了三十万,但是能打的,也就三个近卫师与六个正规师。四个地方师,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步兵,即只有轻武器,连机枪都不多,而十万武装平民,只有一万人领到了步枪。
    当时,没人认为朱利亚诺夫能够守住阿赫图宾斯克。
    可是,他办到了
    不是他手里的部队有很强的战斗力,而是他采取了一个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战术:拿平民当盾牌。
    当时,朱利亚诺夫首先把十万武装平民送上前线,或者说是让这些人去送死。
    紧接着,他把主力部队全部撤到市区,并且命令所有市民必须呆在家里,不准任何人渡过伏尔加河。
    这套战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要知道,人不是杀人狂魔,当他们发觉交战的不是军人,而是身着民服,手里连武器都没有的平民时,就算不得不拿起武器作战,也会开始反感这种完全以杀戮为目的的战斗方式。
    在攻入市区后,人更得间接面对无辜的平民。
    能够说,就算人杀红了眼,也不会向妇女儿童开枪。
    问题是,怎么打,并不由人决定。
    在人肉盾牌后方,俄军没有放弃,以至间接向被平民围困的队开火,在杀死人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同胞。
    说实话,这种仗,人没办法打。
    结果就是,第三十九集团军不得不在一月十日撤出阿赫图宾斯克,并且给了俄军三天的时间把平民送走。
    可惜的是,俄军根本不在乎平民的伤亡,至少朱利亚诺夫不在乎。
    这场战斗,使得在随后的战斗中,队会在围攻城市之前,给予守军几天的时间把平民撤走,然后再发动进攻。如果守军没有撤走平民,队则会首先进行火力打击,再让部队进入城区。
    这套战术,也让朱利亚诺夫毁誉参半。
    在一些人眼里,是他在绝望的边缘拯救了俄罗斯,让这个陈旧的国家能够在体面的情况下退出战争。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他是个双手沾满了同胞鲜血的刽子手,是撒旦派来毁灭俄罗斯的魔鬼。
    战后,朱利亚诺夫以战犯身份被囚禁了十七年,释放后的第二天,就被一名俄罗斯民族主义份子刺死。
    不可否认,朱利亚诺夫牺牲了十多万阿赫图宾斯克的居民,却拯救了更多的美国大兵。
    第一百七十三章人肉盾牌
    第一百七十三章人肉盾牌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七十四章 伏尔加河
    第一百七十四章伏尔加河
    俄军在阿赫图宾斯克坚守了一个星期,在此期间,超过二十万美军从这里渡过了伏尔加河,包括第一坦克师、第二装甲师、第三装甲师等几支王牌部队,以及成千上万的各类主战装备。大文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又是一次类似于敦克尔刻的战略大撤离。
    只是,撤下去的美军没有得到休整,而是被立即用到了伏尔加格勒的防线上,成为了守卫这座传奇城市的主力部队。
    在历史上,伏尔加格勒又叫做斯大林格勒。
    必须承认,美军撤离得很及时,却也不够迅速。
    一月八日,魏成龙就发觉阿赫图宾斯克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