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5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到了二十二世纪,中美共同化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话题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共同化
    第二百七十三章共同化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觉悟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四章觉悟
    在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战被称为“人类文明最后的内部战争”。大文学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此之后,人类文明没再出现自相残杀的战争。二零五七年底,欧洲联邦就发动了统一战争。二零六三年,埃及联合叙利亚、约旦与伊拉克,组建了“阿拉伯人民共和国”,随后发动了阿拉伯世界统一战争,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把战火烧到了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与摩洛哥,直到中国在二零六六年出兵干涉,阿拉伯人民共和国才被击败,十多个阿拉伯国家重新**,这场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地区战争宣布结束。当然,世界上其他地区也迸发了很多战争与冲突,仅在非洲大陆,战后十年之内就迸发了三十多场达到了战争规模的地区冲突,南美洲则迸发了十四次地区冲突。
    只是,全面战争再也没有迸发过。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共同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推动全球共同化的是中国,而具体的执行机构则是在大战结束时成立的“同盟国际事务协调大会”。
    有趣的是,该组织在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得到重视,以至连中国都不大重视。
    这也能够理解,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就没有几个实力强大、能够左右战局、并且间接派兵参战的国家,几乎是中国单独打赢了这场战争,因而在处理战后事务的时候,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
    如此一来,几乎是中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不存在与盟国商量的问题。
    当然,不商量,也是不大现实的。
    结果就是,在牧浩洋提出建议后,黄瀚林在盟国内部提出了成立一个特地负责协调战后国际事务的组织。
    这就是“同盟国际事务协调大会”。大文学
    在战后的一年多里,该机构基本上是个摆设,就算有问题拿出来协调,最终也多半是中国说了算,或者是由中国进行仲裁。
    比如,在外高加索地区,就是由中国出面仲裁,让伊朗从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撤军。
    改变“同盟国际事务协调大会”的,是二零五七年底发生的事情,即欧洲联邦发动统一战争。
    当时,西班牙向中国发出请求,希望中国出面制止欧洲联邦的军事入侵。
    问题是,中国已经与欧洲联邦达成密约,默认欧洲联邦以任何手段统一欧洲大陆,也就不可能间接出面干涉。
    当然,不干涉,也说不过去。
    结果就是,黄瀚林把这件事踢给了“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
    有趣的是,当时西班牙不是该组织成员,连观察员都不是。也就是说,在法理上,西班牙根本没有申述权。更重要的是,欧洲联邦是该组织正式成员国,因而该组织没有理由为其他国家指责欧洲联邦。
    现实上,西班牙的申述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只是,由这件事,黄瀚林意识到,应该提高“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的地位,遏制欧洲联邦的扩张行动。
    结果就是,在二零五八年,该组织开始接纳更多的成员。
    仅在当年,该组织就接纳了美国、英国、利比亚、土耳其、俄罗斯、巴西、南非、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一个成员国,还接纳了三十多个观察员国,把规模扩大了一倍。
    也正是从二零五八年开始,“同盟国际协调事务组织”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该组织参与协调的第一件国际事务就是欧洲联邦吞并波兰的军事行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协助波兰取得了很多自治权,使波兰成为欧洲联邦中第一个获得高度自治的邦国。大文学现实上,也正是波兰取得高度自治,让随后被欧洲联邦吞并的邦国都获得了自治权。
    从长远来看,这为欧洲联邦后来分裂埋下了祸根。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绝对不可能让大多数成员获得自治权,自治必须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畴之内。
    后来,引发欧洲联邦分裂的“青年运动事件”就是从波兰开始的。
    “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产生的另外一个严峻作用,就是为随后中国出兵干涉阿拉伯世界统一战争提供了法理依据。说得间接一些,直到阿拉伯军队攻入利比亚,中国才决定出兵干涉,因为利比亚是“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成员,而中国早就许诺,为该组织所有成员国提供安全保障。
    毫无疑问,这个国际性组织就是中国用来控制全球局势的工具。
    在某种意义上,“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联合国,只是与联合国有着很大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该组织只有一个核心成员国。
    说白了,在该组织中,只有中国有权推出干涉性决议,而其他成员国只能提议,没有最终决策权。
    当然,在最初的时候,黄瀚林没有想过利用该组织推进全球共同化。
    现实上,该组织在全球共同化上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国家间的自发行为,即众多实力弱小的国家,需要依靠中国才能获得安全保障,也需要依靠中国才能获得发展机会,更需要依靠中国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由此,引发了很多具有严峻影响力的国际事件。
    二零五八年初,朝鲜率先提出与中国合并,成为中国的第二个特别行政区(第一个特别行政区是扶桑,而香港、澳门在大战迸发前就已变为直辖市,台湾则在大战期间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单位),为此朝鲜还举行了全民公决,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朝鲜人投了赞成票,希望并入中国。
    朝鲜这么做,主要就是同盟关系已经不能确保其根本利益了。
    要知道,在大战迸发前,朝鲜与巴基斯坦并为中国的头号盟国,享受着很多其他盟国都无法享遭到的特殊待遇。比如,中国对朝鲜的技术管制就相对宽松,在大战迸发前就兴建了可控聚变核电站。
    问题是,到了大战之后,朝鲜的地位明显遭到了质疑。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朝鲜上下都认为,只有并入中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才不会遭到排挤。
    有趣的是,中国拒绝了朝鲜的并入请求。
    现实上,中国在战后,没有吞并任何一个国家。
    主要就是,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看来,增加一个成员是小事,关键是对待行政区的态度与对待盟友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增加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行政区,等于增加了负担。
    别忘了,中国的社会福利不断是全球最高的,而增加数千万人,就等于增加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负担,等于降低了其他人的保障级别。
    只是,这并没有阻止其他国家也提出类似的请求。
    当年年底,蒙古第二个向中国提出并入请求,而且愿意与中国的内蒙古地区合并,理由是让蒙古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紧接着,在战后成立的阿穆尔共和国、鄂霍次克共和国与库叶共和国等数个国家都提出了并入请求,其中阿穆尔共和国与库叶共和国的理由是,在历史上它们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由于不平等条约才被割裂出去,因而它们有理由重新回到中国的版图内。
    中国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这些并入请求。
    说白了,在全新的时代,国土面积已经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没有理由为了扩大国土面积而背上负担。
    到了二零五九年,扶桑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永久并入中国,并且成为行省。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也没有答应,而是要求扶桑在二十年后,也就是二零七九年再进行全民公决,决定是永久并入中国,还是选择**。二十年后,扶桑的第二次全民公决的结果依然是永久并入中国,随后中国全国代表大会才通过了把日本改组为三个行省的决议,使扶桑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事情也让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全球共同化已是大势所趋。
    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九年,中国在“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的框架范畴之内,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集团,开始推进全球共同化。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开欧洲联邦,因为欧洲联邦已经与中国解除同盟条约,却没有退出“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
    也就是说,在二零六零年前后,全球共同化就全面开始了。
    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共同化,还是经济、文化、宗教、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共同化,其根本目的是在全世界的范畴之内,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力的中央政权,把人类文明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主要就是,这种基于基本价值观念的共同化,绝对不可能通过武力实现,必须要所有参与者都有共同的认识,即只有全球共同化才能造福于人类文明,也只有全球共同化才能实现永久的繁荣与和平。
    当然,在提到全球共同化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在大战结束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件事情,为全球共同化打下了基础。
    第二百七十四章觉悟
    第二百七十四章觉悟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七十五章 轨道飞行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
    前面已经提到,二零五六年七月十五日,发生了一件改变人类文明的严峻事件。、QunabEN、大文学
    随后,陆雯用一个匪夷所思的论点,申请了一笔专项科研经费,用来开发探测光速飞行物体的设备。
    八月底,基础研究工作完成。
    采用的探测原理,就是重力场波动理论,即以反重力场技术推进的物体在以光速飞行的时候,会对附近的重力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重力场波动,也就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探测到这种反常现象。
    在理论上,该技术能够大致确定光速物体的飞行轨迹。
    到了九月份,中国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台重力场波动探测仪。
    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种探测理论能否行得通,也没有人知道这台耗费巨大的仪器能否正常工作。
    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一次实验。
    可惜的是,制造第二艘“深空”飞船需要大半年,而且当时中国的仓库里也没有足够的反重力场屏蔽材料了。
    到最后,还是海军决定让“飞龙”号退役,才提供了足够的反重力场屏蔽材料。
    二零五六年底,“深空2”号宇宙飞船建成,陆雯准备进行第二次光速飞行实验,并且借此机会测试重力场波动探测仪。
    与“深空”号相比,“深空2”号才是真正的宇宙飞船。
    说得简单一些,“深空2”号比“深空”号大得多,质量大约是“深空”号的十倍,而且有更多的子系统。
    当时,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的“轨道飞行器”已经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
    严格说来,“轨道飞行器”是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为基础,具备往返飞行能力的宇航平台。大文学
    后来,“轨道飞行器”取代了所有化学能火箭。
    虽然在二零五六年底问世的只是一架样机,但是借助“深空”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具备了实际应用价值。
    这架被命名为“宇宙彩虹”的轨道飞行器,其实是一个庞然大物。
    最初的时候,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任务,应该首先造一个小一点的,在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参数之后,再造一个更大的,以逐步提高的方式来进行系统化的建造,从而处理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麻烦。
    必须承认,这是很正确的做法。
    只是,在大战结束后,局势的变化与一些不测收获,协助中国工程师坚定了建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首先,军队的作战压力降低,能够做一些与战争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
    比如,协助科学家改造一架具备轨道飞行能力的战斗机,收集进行轨道往返飞行所必须的数据。
    当时,空军打算把j…40的原形机改形成轨道战斗机。
    这个想法很现实,因为j…40本来就是一种亚轨道战斗机,而且在研制的过程中,技术指标没有缩水,不然也不会拖到大战结束之前才制造出原形机(大战的最后半年,j…40的低配版本就已量产,而且装备了部队,成为了中国空军最主要的护航战斗机,只是装备量远不如j系列战斗机,所以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因为美国空军在大战后期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所以j…40没能与f…51a在空中遭遇。直到大战结束之后,中国空军才用缴获的f…51a与j…40进行了对比测试,并且认为f…51a的某些性能在j…40之上,而且很多设想方式值得借鉴。也正是这一判断,使得战后很多人认为,如果f…51a能够提前一年加入美国空军,战争进程就会改变,中国就不可能在二零五六年八月取胜,以至有人认为这种战斗机能够协助美国取胜)。大文学也就是说,j…40只需稍加改进,就能成为一架只能搭载两名飞行员的航天飞机。
    只是,中国空军没有这么做。
    当时,完整板的j…40原形机就只有四架,都承担了大量试飞工作,哪怕拿一架去搞科学研究,也会对j…40的研制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别忘了,大战结束后,军费开支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很多装备项目都得下马,而且首先会终止还没有完成的装备项目。空军正指望着j…40的研制工作能够早点完成,赶在二零五七到二零五八财年到来之前量产,不然该项目很有可能被砍掉,或者延迟。结果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空军不愿意拿出宝贵的原形机供科学家做实验。
    后来,空军提出提供几架j。
    只是,这种战斗机并不适合改形成航天飞机,而且就算能够改造,难度也太大,赶不上科研进度。
    最后,科学家选择了从美国缴获的f…51a。
    只是,改造之后的f…51a,已经完全没有战斗机的样子了。比如,拆除了发动机,把机翼砍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只勉强够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还把机身扩大了一倍,以便安装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改到最后,被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飞行员生命维持系统了。
    利用这架改装得到了小型航天飞机,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一个月内,收集到了大量的飞行数据。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制造一架小型实验飞行器了。
    随后,情报机构在美国的一个严峻发觉,帮了中国工程师的大忙。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也在搞反重力场技术,而且进度仅次于中国。更重要的是,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有很多极为疯狂的装备计划,其中就包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技术为基础的太空轰炸机。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是,美国的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太空轰炸机的基本设想,就等着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必须承认,这种太空轰炸机的设想很不成熟。
    可是同样得承认,美国在设想大型航空与航天设备上,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要知道,在大战迸发前,只有美国制造过运载能力高达一百吨的运载火箭,也只有美国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航天飞机,而且美国还建造了大型空间站,美国在大型航空平台上的技术积累更是远远超过中国。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太空轰炸机的计划。
    说得更间接一些,就算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师意识到,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将首先应用在航天领域,可是中国官方没有赞助与之有关的项目,而几个致力于大型轨道飞行器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也只存在较为明确的设想构想,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却没有在大战期间进行任何与设想有关的工作。
    结果就是,情报机构从美国带回来的资料,成了中国工程师手里的瑰宝。
    这些,就是“深空2”号的基础。
    现实上,当时还有一些美国工程师,而且都是美国最优良的航天与航空平台设想工程师参与了“深空2”号的设想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洛马公司宇航分部的首席工程师,诺亚教授。
    在人类的宇航史上,诺亚教授非常有名,以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中国宇航工程师。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诺亚教授才是“深空2”号的设想者,因为他在好几年前就设想了类似的轨道飞行器,而且完成了图上作业。更重要的是,在战后,诺亚是第一批被方控制的美国科研人员,并且在美国正式投降之前就已被中国情报机构带走,随后不断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工作。
    诺亚不是狂热的战争份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
    在他这种人眼里,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实现其科学理想的平台。
    中国为他提供了这个平台,所以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发挥了出来。
    当然,在中国的官方记录中,“深空2”的总工程师不是诺亚,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文教授,而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就是陆雯。
    关于诺亚在该项目中做出的贡献,主要来自陆雯的回忆录。
    明显,就算诺亚不是主要贡献者,他发挥的作用也非常巨大,比如让当时的中国工程师知道该如何设想一艘重达数百吨的轨道飞行器。
    有了这些基础条件,陆雯就没有绕弯子,决定间接建造具有实用价值的轨道飞行器。
    既然得有实用价值,设想指标就不会低到哪里去,也就有很大的风险。
    当时,陆雯肯定知道会有多大的风险,而让她这么做的主要原因,也与空军不愿意提供j…40原形机的原因一样,即战争已经结束,在下一财年度军费开支至少得缩水五成,很多军事项目都要下马,那些军方赞助的科研项目也凶多吉少,所以只有在此之前拿出成绩,才能让科研项目保留下来。
    在陆雯看来,风险不一定是坏事。
    拿出成绩了,能够申请更多的拨款。如果失败了,也有类似的理由,让政fu在制订预算的时候手下留情。
    总而言之,关键是项目进展速度,而不是最终结果。
    所幸的是,在大批美国科学家的协助下,陆雯处理了所有的拦路虎,让“深空2”号在二零五七年初达到了实用状态。
    到此,第二次光速飞行测试终究准备就绪了。
    *
    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七十六章 简单就是美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六章简单就是美
    说到“深空2”号飞船,以及轨道飞行器,就不得不提到那些在战争结束后为中国效劳的美国科学家。大文学
    后来,很多人在评价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格外强调这是一场科学家的战争。
    如果以科技战争为主线,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三五年就迸发了,标志**件就是中国使用反物质武器引发太阳黑子爆,制造了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灾难,间接导致数十亿人死亡。这场科技领域的战争,不断持续到二零五六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天,才正式宣布结束。
    科学战争极为残酷,却没有那么露骨。
    大战结束前,牧浩洋并没考虑到控制美国的科学家,以至没有想过这件事,反而是周渝生首先想到,而且首先给军事情报局安排了任务,然后在海军名下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特地负责在战争结束后去美国搜罗科学家,并且把其中的顶尖人物带回中国,参与中国的科研工作。
    具体负责这件事的,就是军事情报局的李明阳与马明涛。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在二零五六年底之前,也就是大战结束后的四个月,有超过五万名美国科学家被秘密送往中国。这些科学家中,有的在两到三年后回到美国,有的则在中国呆了数十年。
    如此大规模的搜罗科学家,与一个严峻发觉有间接关系。
    当然,美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科技文明能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一次严峻飞跃,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归功于美国科学家的加入,即中美科学界的全面合作。
    要知道,在大战迸发之前,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大文学
    虽然在可控聚变核技术、反重力场技术等领域,中国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其他一些重要科研领域,比如生物基因技术、微电子技术、量子力学技术、中微子通信技术等领域,美国的领先优势也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数十年内,中美的科技交换非常少,两国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各干各的,没有太多的交往,也就对对方的科研工作、科研方式、科学理论不太了解,分别在两条线路上前进。
    这种封闭式的科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束缚了科学家的思想。
    说得形象一点,这就像近亲繁殖,必然对整个科学家群体的正常发展产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