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小兵传奇-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同应付项羽、刘邦等一干强劲对手一样,借助于后世的记忆,傅戈又一次的在振兴秦国的军事计划上领先了一步,而这一步的迈出看起来容易,实际却是相当的惊险。
    如果匈奴人在关东战事正急之时迅速出兵的话,那留给傅戈选择的可能就只有回兵关中,作刺猬死守状了,真若那样,关东的叛乱就将永无平息之日,而一统中国的希望也可能被推迟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
    好在。匈奴人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们对于上一次吃亏上当的记忆还相当的清晰,在没有完全摸清楚南方地底细之前,匈奴人小心冀冀的选择了观望。
    观望秦军击败关东的诸侯,观望一个强大统一的秦国再度重生,如果冒顿死后有知的话,一定会为他儿子稽粥的短视而怨恨难过。
    在两个民族的交锋中,一方如果一再的丧失制胜地机会。他们必将因此而付出代价。
    大秦新元四年七月八日。
    匈奴人惨烈的攻城战已经持续了三天,然而临洮城楼上的那面已经残破不堪的秦国旌旗却依旧屹立不倒。
    不管是城里还是城外,尸体堆积如山,夏天的蚊蝇在渐渐腐烂的死人身边翁翁的叫着,然后将疾病传播到其它地方。
    瘟疫随时会爆发,只要给它机会。
    相比这自然的法则,人类的争斗实在渺小的可怜。
    死死地盯着临洮夯土城墙上那面秦北方军团地旌旗,指挥这场大战役的匈奴老上单于稽粥不禁暗自泄气,在里应外合的情况下,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地匈奴骑兵竟然三天还没有夺占临洮城。
    就在一天之前。
    须赤虎已经带人登上了临洮的城头。但很快,秦军的援兵就上来了,一顿令匈奴兵士躲无可躲的雷石雨。密集得让观战的匈奴将领直感到天昏地暗,待到稽粥他们再睁开眼时,见到的就是一付地狱场景。
    随着须赤虎冲杀的二千余匈奴精兵一多半被落石砸死在攻城的半道上,而幸存下来的也尽多重伤呻吟,至于上了临洮城的须赤虎,稽粥只瞧见在一刻钟之后,在秦人地旗杆上,一颗血淋淋的头颅正扬威似的挂起。
    须赤虎完了!
    “大单于,秦狗出动了石炮部队,现在各部士气低落。这仗打不下去了!”与须赤虎搭挡攻城的匈奴右大将哭叫着抢到稽粥跟前,目睹三千精兵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这样的震憾场景任是谁看到了,也会心胆俱丧。
    “今日攻城就到这里吧!”见此情景,稽粥也只能无奈的下令停止毫无意义的送命举动。
    “中行说,你还有什么主意,都拿出来吧,别藏着了。”回到临时军帐内,稽粥终于再也按耐不住心头怒火。冲着跟进来的中行说怒吼道。
    “大单于息怒,这秦狗的石炮部队虽然厉害,但也并非全无克制法门,据属下所知,装备这种抛石器械地部队虽然威力强大,但却有一咋,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移动不便,只要我们能避开正面,迂回到秦狗的背后,那石炮再强也不过是摆设罢了。”
    中行说不愧“败类”的称号,在里应外合的计谋遭到惨败之后,心情极度沮丧的他立即想出了另一条毒计。
    “有什么法子?只管说来。”病急乱投医,在付出了前后将近二万人的重大损失之后,稽粥也需要一次放出胜负手的机会,否则的话,他这个新晋单于的位置可就不稳了。
    “大单于,匈奴与秦两国边境长达数百里,除了临洮这一处关隘之外,还有河南塞、肤施等多个可以南下的隘口,我们若是能够选择一处秦人防守薄弱的地方突破,那临洮城里的秦狗就是再强,也只能眼睁睁的瞧着我大匈奴的铁蹄扬鞭而去了。
    其实,中行说早有弃攻临洮而打其它关隘的想法,只不过在稽粥和一众匈奴将领矢志复仇的压制下,他不敢说出来罢了。
    现在,匈奴大军进攻连连受阻,中行说的这一想法再提出来正是时候。
    “秦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最靠近临洮的地方是哪里?”稽粥眼睛放光,一把伏到羊皮绘制的粗糙地图上。
    “河南塞,就是这里!”稍臾,稽粥一掌狠狠的拍在地图上,头上两根狼氅也因为激动而颤动起来。
    河南塞,如果这里的土地老爷有知的话,一定也会睡不着觉的,因为它已经被两个敌对的势力所盯上,再也不可能有安稳的日子了。
    “大单于,为吸引秦狗的注意,我们在临洮正面还要保持相当的攻势,不然的话,被秦狗瞧出异常,进攻河南塞的部队就会有麻烦了。所以,属下以为可以让燕王的部众替代我大匈奴的精锐。”中行说见稽粥采纳了自己的主意,脸上更是心情欢畅。
    燕王臧荼的部属一共约有一万五千余人,当然其中真正能战的估计是一万左右,当然,这些人的战力可就不敢恭维了。
    如果放在三天之前,匈奴想用臧荼的这些被秦军吓破了胆的燕地士兵攻打临洮城,就算稽粥有这个想法,臧荼也不会答应,因为那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但若是佯攻的话,一切可就不同了。
    作作样子,摇旗呐喊若臧荼再不会的话,那他这个诸侯王就不用混了。
    以硬碰硬,这一场秦匈之间的大决战注定会火光四溅,察知增援临洮没有大的收获的李烈率军转向河南塞,希望包抄匈奴人的后路,给敌以致命一击。无巧不巧的是,受困于临洮城下的老上单于稽粥和中行说也抱着同样的想法。
    一场骑军之间的大决战由此拉开序幕。
    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没有人能预知答案,就算是来自于后世的傅戈也不能预知分毫,因为在他来的那段历史中,根本没有相似的战例可以参照。
    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全新的。
    傅戈在引领新的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而他注定将成为一段新的传奇。
    在古代的各种兵家史籍中,对于战事之前的准备有着相当详尽的描述,首先就是兵贵神速,然后就是切勿以疲兵远击,这二条至理名言听起来相当的有道理,只不过放在李烈所处的境地,却又是那样的矛盾。
    若是慢腾腾的行军,当然可以让军队保持相当的战斗力,但却可能耽误战机,尽管从来回的战报里,李烈已知晓临洮城得到了赵拓部队的增援,暂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若是快马加鞭,固然可以抢在敌人来临之时抵达战场,但一支累垮了的部队其战力又能发挥出几成。
    自古战场就是矛盾的载体,考验的是双方统兵将领的智慧与勇气,在这二个方面,已经在关东战场上显现出无敌霸气的李烈并不缺乏与匈奴人较量的底气。
    “这世上,也只有傅帅,才能未雨绸缪,想到匈奴人会发兵南下!”作为被傅戈一力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李烈对傅戈相当的崇拜,在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什么秦王,只有傅戈一个人存在。
    因此,当巡骑斥候急奔回来报上发现匈奴大队骑兵的消息时,李烈的第一反应就是匈奴人改变目标了。
    现在,已经不是他想要奔袭匈奴人后路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怎样在接下来的骑军正面交锋中赢得胜利了。
    “要是傅帅在的话,会怎么办,会怎么去做?”这一刹那,李烈心中闪现过无数个念头。
    注:中行说在史书上的出场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按此推断当为公元前1年至前1年之间,本书稍将其出场时间提前了约二十五、六年。
    正文 第三百零二节 长城保卫战
     更新时间:2008…12…30 0:09:14 本章字数:3075
    傅戈会怎么办?
    就在李烈为迎上匈奴单于的主力而且喜且忧时,傅戈这位在大秦将士心目中一力挽国家于危亡的英雄正如风似火的行进在由咸阳往北方边境的直道上。
    从函谷关至咸阳,他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不过,精神还是保持得不错,这倒要感谢秦始皇征发民力大兴土木工程的举措。
    二千年前,秦国的高速公路‘直道,的存在能够让秦军迅速的调动,而由北方的九原一带通向咸阳的这一条正是为了应付匈奴大举来犯所建,籍着这一条大动脉,傅戈在短短的三、四天内,已经在二线聚结起了十二万之众的可观兵力。
    为了保卫家园,关中一带的父老再一次无私的贡献出了他们的儿子、孙子,这一次,他们的态度比以往更加的坚决。
    这其中,不只是因为宣传鼓动,不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在傅戈的领导下,秦军一定会胜利凯旋,还因为匈奴人的残暴让他们惊醒。发生在河套平原上的杀戮事件已经被南迁关内的牧民大肆传播开来了。
    这不是一场同民族间的内斗,而是两个不同民族之间为了生存而展开的决战,是农耕与游牧,中原文明与匈奴原始文明的交锋。
    直道上,烟尘滚滚。
    数支秦军正在疾速向北开进中。
    旌旗飘飘,带着猎猎无敌的气势,撑旗的秦军士兵脸上稚气未脱,但却骄傲得挺着胸膛。
    傅戈的议事中枢已经换到了马车之上,军情紧急,他也只能这样边走边议了。
    “哈哈,匈奴人在临洮吃了亏,就想在河南塞找回面子,这回他们可想错了,碰上李烈这个疯子。可有稽粥好受的。”
    “是呀,我大秦骑军天下无敌,这次正好给匈奴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匈奴人不是吹嘘是马背上的民族吗?这次都让他们瞧瞧谁才是真正的马上王者。”
    接到李烈派回的飞骑禀报,正为临洮城下匈奴人攻势倏减而纳闷的秦军参谋人员一个个作恍然大悟状。
    “军师,你怎么看?”聆听着车帘外参谋外发出地既盲目乐观又无意义的吹捧,傅戈微皱了一下眉头,在关东战事结束之后,秦军上下的自信心已经膨胀得了极点。
    在有些年轻的参谋人员心中。除了秦军之外,这世上没有哪支军队能放在他们眼里,这种苗头若是让他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造成相当的危害。
    聪明的人会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这一点上,傅戈是这样,坐在他对面淡定的张良也一样。
    “傅帅,单单李疯子地一万骑军和守卫关隘的部队,在有备的情况下,虽然能和匈奴人斗个旗鼓相当。但却不足以让稽粥尝到苦头。傅帅,是下决心的时候了,老是被动挨打这仗可打不赢。”相比其它喜形于色的参谋。张良无疑谋划的更加长远。
    “军师是说,把重兵全部压向河南塞,与匈奴人来一场决战!”傅戈闻言,扬眉一挑低声说道。长痛不如短痛,对于匈奴这个时时威胁秦国腹地的大患,能一下子挤除掉自是最好,只不过,这中间的风险也着实太大。
    为了平息关东诸侯叛乱,秦国可以说倾国之力而战,虽说在傅戈持掌咸阳朝政之后国力有所恢复。但也无力连续支持又一场大规模的战事。
    若是与匈奴拖成持久战,或者被匈奴人所败,那刚刚稳定下来的统一大局就会另生变故,说不定叛乱势力又会死灰复燃,就是南方依附地赵佗势力也会再一次游离中央地管辖。
    “傅帅,决战万万不可。我大秦内乱方平,国力衰微,现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若全力兴兵北伐。万一……!”已渐成傅系另一中坚的陈平迟疑了一下,终于开口谏道。
    万一后面是什么意思,陈平没有说下去,相比张良,陈平看到地是问题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也正是历史上汉初三代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未强大之前不和匈奴人反目动武的原因所在。
    “陈平,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有一点我们更要清楚,与匈奴一战,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存亡,保家卫国也是我辈军人的责任,若不能击破匈奴,我等披甲将士又有何面目去见咸阳父老。”在沉吟稍臾之后,傅戈作出了他的决定。
    打,这便是傅戈这位号称秦国铁血丞相的回答。
    以他的一贯强硬个性,这样的决定不出乎意外,想当初冒顿来犯时形势比现在更糟,傅戈都能摆出刺杀地强硬姿态,更何况现在。
    当然,这强硬绝不是盲目的。
    对于匈奴人的强悍傅戈绝没有半点掉以轻心。
    决断已经做出,接下来就是隆隆北进的号角之音,十二万秦国大军沿着直道飞速的向河南塞开进,而交给李烈这位先锋将的任务就是如何将匈奴人死死的缠住。
    对付匈奴这样一个游牧不定的民族,如何捕捉匈奴主力是大难题,汉武时期为了将单于的精兵歼灭,武帝精心策划了一场马邑之谋,结果却因匈奴人地警觉而功败垂成,时空转换,这一次傅戈要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难题。
    匈奴人来了,但如何让来去迅速的他们陷入到秦军的包围之中,这不仅考验秦军的指挥者,更考验一线将领甚至于士兵的战术素养。
    河南塞外,白登山。
    “哼,匈奴人想得太天真了,想要耍阴谋诡计,他们又怎是老祖宗的对手,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次就让匈奴人尝尝我大秦骑军的铁拳硬不硬!”
    纵马登高,烈烈的热风将李烈的黑红大氅吹得卷起,这使得骑在黑色战马上的他如同一尊战神,傲立于天地,俯瞅这一片苍茫大地。
    也许,李家的子孙注定是为草原而存在的,在后世的历史上,李烈的儿子李广、孙子李敢,曾孙李陵这一个个足以让无数男儿为之倾倒的人物已经名垂青史,他们的事迹被后人所传唱,所歌颂,这一切不因为别的,只为他们是抵御外敌的铮铮英雄。
    白登山,这处承载过中原民族羞辱的山岭再一次迎来了二个强大的征服者,而这一次,结果还会一样吗?
    管他怎么样?老子的骑军可不是吃素的。接到傅戈拖住匈奴人的命令,李烈心里乐开了花,熟悉傅戈作风的他知道,有大仗打了。
    骑军碰撞,如果正面接战的话,在兵刃的好坏、一线指挥官的战术指挥能力这二个方面秦军是占了上风的,同时,在士兵的单兵格杀能力和战马的耐战力二个方面则不相上下,而在军队的人数上,匈奴人又占了人多势众的优势。
    要让匈奴人粘上来不走,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狠狠的揍他一下子。只有先把匈奴人打痛了,激起其报复心,匈奴人才会不顾危险的滞留下去。
    在一边痛快叫骂的同时,李烈也正仔细打量着面前的一处呈葫芦形的峡谷,二座不高的山丘夹着一条宽约十丈的沟谷,正是由河套平原通往河南塞的必经通道。
    看着看着,李烈黑黝黝的脸上笑意渐浓,看样子他想到了对付匈奴人的好办法。
    以守关的一部弩兵将葫芦谷的出口死死摁住,然后骑兵埋伏在山丘背后,等到匈奴人纵兵杀到时,以弩兵发射密集的箭雨阻住匈奴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两翼之骑兵再居高临下的杀向困在谷中动弹不得的匈奴中军,这样的话,匈奴人一定会因惊惶而大乱,吃了这个哑巴亏之后,估计稽粥就是想退也不肯了。
    “将军,稽粥他既然来了,那就让兄弟们好好的招待一次吧!莫如再遣一支精骑隐藏于峡谷口,等匈奴人败退时杀他个痛快。”过惯了大鱼大肉日子的秦骑军参谋们的胃口比李烈张得更大,一见有肥肉送上门,这些小子哪里还肯放手?
    “好小子。想蛇吞大象不成?”李烈笑骂道。
    设伏峡谷,仅仅依靠李烈麾下一万余骑兵是不能完成阻敌并给敌杀伤这一任务的,好在河南塞还有隶属北方军团的二千弩兵。
    以弩兵配合有利地势进行阻击,就算弩箭不济,也还有准备好的巨石招待这帮匈奴蛮子,想想在匈奴人也真是可怜,刚刚在临洮城下吃了一顿石雨,移师到河南塞这边原来也没什么便宜可占。
    这是一场长城保卫战。
    久攻临洮不下的匈奴大军改变了目标,而秦军则抢先占领了要冲白登山,迎接双方将士的,将是一次血与火、勇敢与智慧、幸运与不幸的战斗。
    正文 第三百零三节 长矛投掷兵
     更新时间:2008…12…30 0:09:23 本章字数:2127
    大漠烟尘,匈奴人骄健的身躯在马背上起起伏伏,马背是草原民族特别的软床,骑在骠悍的骏马之上,匈奴士兵一个个神采飞扬,就算是几日几夜不睡,也似乎消磨不掉他们的精气神。
    “大单于,过了前面那道谷口,就可以望见河南塞了。”跟在稽粥的狼旗后面,中行说苦了脸急急说道。
    相比匈奴人的舒服畅快,中行说这个燕人的状况则要狼狈得多。连续的颠颇已经让他的屁股开了花,柔嫩的皮肉在磨擦之后血肉污烂,每一粘着就是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好极了,命令先锋千人队,加紧巡查,看看周围有无秦人的伏兵?”吃一堑长一智,稽粥这个新任单于在临洮城下遭到打击之后,也开始收敛了原先狂妄的姿态。
    伏兵,以匈奴巡骑的几近无限的搜索能力,自然很快的就发现在谷道的尽头有一支秦弩兵队伍正埋伏着,机弩一直是秦军对付匈奴骑兵最有利的武器,匈奴人当然也不会忘记,就在十余年前,一支装备有弩机的秦军将他们驱逐出了丰美的河套草原。
    “大单于,让我去收割那些万恶秦狗的首级,以此来祭典冤死在临洮城下的亡魂吧!”一个恨恨入骨的阴森森声音响起,说话的是面门上有一道深深伤口的男子,伊牙斯,这个冒顿手下的万骑长隐藏在众多骑着高头大马的匈奴贵族中间,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这又是一个对秦国怀着刻骨仇恨的家伙,与须赤虎这个一身蛮力没脑子的壮汉相比,伊牙斯更加的狡猾。
    “伊牙斯,我拔给你二万精骑,扣开河南塞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不要让我失望。”稽粥目光凌厉的扫过伊牙斯略略激动的脸上。
    “多谢大单于信任,我伊牙斯不会再让秦人占了便宜去。”伊牙斯眸中闪现出一抹疯狂的杀意。
    大秦新元四年七月十四日。
    残阳一抹将白登山染成通红一片,就连山上绿色地树木也在金黄的彩霞中化成五彩形状。
    “邢都尉。匈奴人怎么还没来,莫非是吓跑了。”云朵在风中微微晃动,隐隐的有一个嫩生生的声音传来。
    “嘘,不要命了,放心,匈奴人一定会来的,到时你小子不要两腿发软就是。”一颗较大的阔叶在丛林间游移了一个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训1斥的低喝。
    埋伏在这条谷道地是河南塞守卫部队二千将士。带队的都尉姓邢,四十岁上下,跟着杨翁子有相当年头了,所以算起来也是北方军团的老人了。
    “踏踏踏——!”马蹄声疾响,匈奴骑兵如期来临!
    “放箭!”风雷急,弩兵要对付来去迅速的骑兵,祭出的法宝之一便是先发制人,用密集的弩箭雨将骑兵的冲击波消弥于无形。
    可惜,这一次,作战经验相当丰富的邢都尉却失算了。
    奔入谷道的这股匈奴骑兵势头虽然很猛。但人数却是不多。而更要命的是这支骑军在诱出秦军地设伏地点之后也放出了他们地杀手锏。
    马上长矛!
    依靠魁梧骑士的臂力投掷出劲道十足的长矛,也不知伊牙斯从哪里通晓了这种古罗马帝国骑士才拥有地战术,并网罗来了这样一批壮硕的勇士。依靠臂力‘发射’而出的长矛在面对射程更远的长弓手时威力虽是不逮,但在射程较短的弩机面前,还有占了些许的上风。
    这样的比拼是不公平的,尤其对于无法杀伤敌人的一方。
    弩机的威力在匈奴人也拥有了长矛这种变态远程部队之后,失去了它地威慑力,如果秦军想给予敌有效的杀伤,就只能离开丛林掩体,把自己置身于敌骑冲杀的危险之中。
    “左、右两队掩护,其余将士随我冲上去。”奉命牵制敌骑的邢都尉忠实的执行了命令,虽然明知这么做弩兵部队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射!”
    一支又一支带着鲜血的弩矢发射而出。但同时,匈奴人的长矛也洞穿了弩手的胸膛。
    血从邢都尉地前胸汩汩而出,冲在第一线的他没能躲过匈奴人的反击,不过,在他倒下的时候,脸上却是带着骄傲的笑容,因为他看到适才射出的一簇弩箭让二个匈奴兵掉下了战马。
    “秦狗,去死吧!”
    伊牙斯脸上的刀疤牵动了一下,战局一如他所料。自打上次在傅戈手底下吃了败仗之后,他就发誓要一雪前耻。
    长矛战法,这当然不是伊牙斯的发明,事实上是他辗转从一个来自西方的探险商人处‘转批’过来的皮毛。
    想不到今日一试,果然效果不错,正好能克制秦军的弩箭部队。
    山梁上。
    李烈的眼睛喷出熊熊的怒火,自打伊牙斯派上长矛投掷兵这种特殊兵种之后,他就一刻也没有挪开过。
    “命令埋伏在山坳的部队,立即截断匈奴人输送长矛的通道,若遇敌阻击,不可恋战!”
    “诺!”
    稽粥没有放出手中全部的牌,李烈当然也不会一下子将骑军全部派出去,尤其在不清楚伊牙斯还有多少长矛兵的情形下,冒然全力出击风险太大。
    缠战——,发生在白登山谷道的这场遭遇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不清不楚的混战,谁也不知道谁是赢家,在得到了骑军的侧翼增援之后,秦弩兵部队也渐渐稳定了阵脚,而匈奴一方,长矛兵这种特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