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汉-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对于处理政务这样冗杂繁重的活计,刘常满也是一点兴趣也没有的。
“处理政务”,看起来不过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真要做起来,没有经年累月的锻炼,那是肯定做不好的。有些“怀才不遇”的愤人常说,只要给我职位,我连中国的总理都能当好,那纯粹是屁话。
不过萧何绝对是个好丞相,刘常满可是看得出来的。凡是好丞相,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总理了,那必定是很瘦的,这一点不庸置疑,就象周总理、温总理一样。
作为丞相,萧何每天需要处理的政务多达几百件,据随侍他的陈涓汇报,萧何夜里一般只睡两个时辰,连吃饭时候都在想着如何处理政务,因此回到关中才一个月,人就整整瘦了一大圈。不过关中的事务,在他这样的内行手里,却也渐渐上了轨道。
萧何忙得紧,刘常满可就闲得很了,倘若不是废丘还有个章邯在那里杵着,萧何不允许他乱跑,刘常满还真想趁着这个空儿,好好在关中旅游一番。不过汉二年七月,就在刘邦带兵前往荥阳后不久,被围在废丘已经十个月的章邯,终于彻底败了。
巨鹿大战投降后,章邯就被项羽封为雍王,等分封诸候时,项羽果不食言,把秦国关中六郡,分给了章邯两郡半,算是很对得起他的。章邯也感恩图报,知道项羽不放心刘邦,就派兵将刘邦自关中出来的栈道出口全部守死,防止刘邦北上。
但自从项羽坑杀秦卒后,原本身为秦军主将的章邯,已经被秦人摒弃。比起对秦人甚好的刘邦,秦人倒是更希望刘邦前来做秦王。而被贬到汉中的刘邦部下之中,也有许多人看出了这一点可资利用,这才有了汉元年八月韩信率军北进的事件。
被沿陈仓故道而出的韩信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后,章邯收拢部下,坚守废丘,刘邦便派樊哙、陈希为将,带两万人马围住废丘,防止章邯突围。其他诸将分头并进之下,很快平定了三秦之地,唯有章邯固守废丘不下。
不过章邯城内,只有万余人马不说,秦地百姓也早就恨透了他,章邯是无法偷偷逃亡的。齐王田荣就是因为对百姓不好,这才在逃亡时被国人杀于平原城中,章邯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也没做突围的打算,只是坚守不下,等着机会出现。
但刘邦败退之后,深感很有必要把章邯这祸根给拔除,这才在王武、申公不过千余人造反的情况下,还派了主将韩信前往废丘,其实也有观察敌情,伺机拔除这根钉子的意思。
章邯乃是名将,守城极有法度,纵使韩信,也觉得无机可乘。败退后汉王刘邦人马极缺,犯不着去强攻这个守于死地的章邯,损伤人马。
于是韩信便定下计谋,让樊哙等待时机,自己回咸阳与刘邦会合,带兵前往荥阳去了。等韩信到了荥阳后,他只以区区数千人马,再加上荥阳城里收集来的几千辆破车架子,就在京索之间大破钟离昧,展示了自己的指挥能力。而他所交待给樊哙的机会,也终于来临了。
汉二年七月,连降五天大雨之后,渭河水位抬升了不少,樊哙便派人挖渠引水,灌向废丘城。这时的城墙,都是由黄土夯成,废丘又不是大城,很快城脚便被泡软,城墙摇摇欲坠。章邯见事不可为,率部突围时被陈希斩杀。
“他***,老子终于可以放心的出去玩了!”听到废丘被拔下的消息,刘常满心里很高兴,以为可以出去游玩了。谁知这个时候,刘邦又下了一道诏令:命诸候子年十二以上,十八以下者,尽居栎阳,卫太子!萧何当即把诸候子弟全都集中起来,轮流排号,在太子行宫里值卫。
刘邦要求诸候子弟守卫太子,很有些“质子”的意味,刘常满素来极讨厌这种做法。而且这么一来,身上如同贴了一大堆狗皮膏药一般,想干什么都不方便了。
于是刘常满便给老爹上表说,丞相萧何事务冗多,每日接待官员甚众,但其居所狭仄,不敷使用,请让萧何换到行宫处理政务。如今废丘已降,章邯已死,咸阳乃秦地之中枢所在,不可无人治之,奏请让自己往治咸阳。
刘邦见表大喜,没想到儿子竟然已经这么能干了,立即照准不说,还派了一个硕儒叫叔孙通的,回来做太子太傅,辅佐太子,治于咸阳。
接表后刘常满哭笑不得,这可好,甩掉一堆小膏药,换来一贴大膏药,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不过刘常满确实不愿意呆在栎阳了,萧何忙得要死,自己一点忙都不帮也就罢了,萧何还得分心照顾自己,倒不如去咸阳那边的好。
“阿爹说什么了,让你这些傻呆呆的!”刘乐见弟弟拿着诏令不说话,便伸手将刘常满手里的诏书给夺了过来。
“不就给你派了个师傅嘛,值当这么愁眉苦脸的!”刘乐嗔道。
“傻姐姐,你知道什么?你没看上面写着‘硕儒’么?阿爹真是的,他自己讨厌儒生,却偏偏塞给我一个‘硕儒’,还不如弄来两只‘硕鼠’让我玩呢!”
“该死的家伙,竟敢说我傻?看我不拧烂你的嘴!”刘乐可没刘常满这么多心思,一听弟弟出言不逊,顿时大怒,伸手便朝他脸上拧来。
“好姐姐,是我不小心说错了嘛,别拧了,哎哟……”刘常满一边护着脸一边躲闪着。
“芑芑,帮我抓住他!”正追得太子弟弟满屋跑的刘乐,见范芑进来,连忙说道。
“我可不敢哟,我二哥说了,叫我以后呀,别跟常满闹了,人家可是太~子~哟”范芑拉长了声音笑道。
“太子?我看他成了太子也还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嘛,也没见长进了什么,说话还是没大没小的。再说了,他是太子又怎么样?太子不还是我弟弟么?我弟弟就是你弟弟,快来帮我拧他!”刘乐好不容易逮住了刘常满,见刘常满挣得厉害,便一边使劲拽住他,一边对范芑叫道。
“听见没太~子~,这可是公主的命令哟~”范芑嘴里说着,上前来捏住刘常满的脸蛋,狠狠的拧了两下不说,更将中指屈起,将刘常满的额头上弹出了两个大红包。
“我认输了,认输了,好姐姐们,别拧啦……”刘常满生怕用力过猛把姐姐摔到地上,谁知范芑这小丫头的手太重,拧得刘常满呲牙咧嘴的,这才猛一抽手把姐姐挣开,然后将她推到范芑身上,远远逃开。
“好姐姐,现在咱们在闹闹还行,倘若那叔孙太傅来了,他可是硕~儒~来着。”刘常满学着范芑叫自己的音调说道。
“那时候,咱们在一起玩闹要让他看见,准得一顿教训,要是象芑芑这样,把我弹出两个大红包来,在脸上挂了幌子出去,他不知道要把我们批成什么样子呢!”刘常满说道。
见刘常满一脸愁苦,刘乐和范芑这才重视起来。“真的吗?为什么他那么厉害?这世上除了阿爹阿妈还有我,难道还有人能管得了你?”刘乐很诧异的说道。
“就是呀,你已经是汉王太子了,我看连萧丞相都对你客客气气的,难道那叔孙通,比萧丞相还厉害吗?”范芑也有些讶异。
“要不怎么说你傻呢。阿爹诏书里面说什么来着?硕儒,他是儒生呀,跟萧叔叔、马老夫子都不一样的。儒家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做得不对的,他当然要管,这是师傅的特权,连阿爹都不能干涉的。”刘常满愁眉苦脸的说道。
只有“硕儒”这两个字倒也罢了,但当它和“师傅”两个字连起来以后,总让刘常满想起电影上私塾里的塾师,手执戒尺,面目可憎,实在是一种很恐怖的东西。
第三卷 楚河汉界 第八章 叔孙太傅(下)
更新时间:2008…9…21 0:43:19 本章字数:2573
听了刘常满所说,刘乐也没了主意。范芑却眼珠一转,说道:“那我们要不要想办法试试,看看这个叔孙太傅,到底是怎样的?太子是往治咸阳,又不是去咸阳读书,哪儿能什么事儿都让太傅管呢?”
“就是,常满,我们要不要想点办法,治治这个叔孙太傅?”刘乐也怂恿道,范芑不便说是治这叔孙太傅一下,她可没什么忌讳。想到以后都不能这么和弟弟玩闹了,生性爱闹的刘乐立刻热心起来。
刘常满对身上以后都要贴这么一贴老膏药当然也不愿意,三个臭皮匠,虽说并不一定能顶个诸葛亮,不过办法却真的商量出来不少。
于是在移治咸阳后,刘常满便派人在路上守着,凡有身穿儒生衣冠者,就把三人的安排让他尝尝。虽然都是些小孩子把戏,不过也够叔孙太傅喝上一壶的了。
谁知等了四五天,身穿儒生衣冠的人倒是戏弄了不少,却偏偏都不是那叔孙太傅,刘常满诸人也就有些懈怠了。直到第十天上,方才有一个身穿楚地短衣的人前来太子行宫拜会,说是新来的太傅叔孙通。
刘常满见这位所谓的“硕儒”竟然身穿短衣,大惊之后,又是大喜。
此时天下百姓常穿的服饰,主流乃是三种。中原诸国以周王室为首,包括秦室在内,正式衣服都是名为“深衣”的长袍服式。而“儒服”,将“深衣”更加的形式化了。儒生衣冠,讲究的是“峨冠博带,广袖深衣”,乃是天下最为讲究礼仪的服饰,已经成了儒生迂阔无用的象征。
穿上这种衣服,除了站在那里侃侃而谈之外,实在也不方便做点别的什么。据刘常满估计,他们便是解开衣服撒个尿,也得比别人慢上三五分钟,至于田亩劳作,那是想也不用想了。
而燕赵等国因为地近胡人,再加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经过数百年的潜移默化,百姓日常多穿胡服。
所谓“胡服”,刘常满也曾买过两身,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窄腰束袖,比起深衣来,要紧身得多,也短了一截,更方便骑马射箭。深衣和胡服都是“通服”,即上下身一起罩住的长衣服,都属外套。
而外套下面所穿的衣服,称为中衣,中原和胡地都是上衣下裳,不过是中原所服下裳名为“袴”,而胡服所穿下裳为“裈”罢了。唯有楚国所穿衣服,与各地都不一样。
楚国自先王开始,就“文身断发”,以适南蛮风俗,表现在衣服上,也与其他各地大不相同。因楚地湿润多雨,更兼闷热天气极多,穿长袍既拖泥带水,又闷热焐人,多有不便,于是楚人便习惯穿短装,也就是如同今天一般,上下衣分开穿,上穿夹衫,下着裤子,以便劳作。
但在中原人看来,楚人这种穿法,就如同把内衣穿在外面一般,殊不雅观。楚人所以一直被视为“楚蛮”,直到楚国强大起来后,中原诸国照样看不起楚人,常拿楚人的生活习惯取笑,很大程度上就与楚人的服饰式样有关。
但如今,这个本该极为讲究礼仪,讲究“非礼勿言,非礼勿看”的硕儒叔孙通,这个据说秦二世时候就是“博士”的叔孙太傅,竟然穿了一身短装,前来见自己的学生,汉王太子刘盈了,这才让刘常满大惊。
人家超人把内裤穿在外面,那是摆酷;人家美女们单穿着比基尼上电视,那叫艺术的卖骚,或曰卖骚的艺术;但这叔孙太傅甘愿把“内衣”穿在外面前来见自己,那意思可就深了。
所以刘常满一惊之下,顿时大喜。果然阿爹手下,没有真正的儒生,便是有几个号称“儒生”的,也都是象随何那样善于变通的。倘若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大儒,估计早被阿爹手下那一帮子人给气死了,也轮不到他们来当自己的太傅。
不过师傅前来,拜见的礼节还是要的。因此刘常满急忙把一身短打装扮的叔孙太傅让到上座,自己恭恭敬敬的行了二跪六叩大礼,叔孙通也屏息端坐,受了刘常满的参拜。
但他身穿短装却又满面端庄的坐在那里,还不由自主的摆出个儒家的姿势,实在是太搞笑了,让躲在帘子后面偷看的刘乐和范芑笑得说不出话来。这哪儿是“硕儒”收弟子,倒象是一个武师在收徒弟。
“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今太子虽年仅十二,然吾受命之初,就得闻太子有甘罗、项橐之名。诗云: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非谓太子而谁?”等刘常满行礼毕,叔孙通改颜说道。
听了此话,刘常满也差点扑嗤一声笑出声来。这个叔孙太傅可真有意思,收弟子后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子曰诗云全都引用了,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拍自己弟子的马屁!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人之所学,未必从师而得,举凡游历、任事,甚或日常嬉闹,也自有治学之途。自今日之后,太子有疑惑不解不处,可与我参酌,余事一任太子之意。”叔孙通又说道。
我靠,这个太傅实在是太有眼色了!刘常满心里更加高兴。知道老子不想学那些狗屁的子曰诗云,竟然还能从《论语》里替咱找出不用跟着他读书的理由,真是不亏了他那一身短打装扮!
“太傅自荥阳赶回,一路也辛苦了!暂且请在府里休息几天,待弟子有疑惑不解之处时,再前往太傅府上请益好了。来人呀,为太傅献上黄金十斤,绸缎二十匹!”刘常满见这叔孙通知情识趣,心里大喜,送的“束绦”自然也多了不少。
这些礼物却不是赏赐,而是收学生时应收的礼金,叔孙通当即欣然接受。接着又由太子的专用车驾礼仪相送,在咸阳城里周游一圈,然后回他的太傅府里居住去了。
一个原来令刘常满姐弟感到颇有些恐怖的人物,竟然是这么一个妙人,顿时让他俩放下了心,叔孙太傅一出门,姐弟俩便闹做一团,连范芑也拉了进来,三个人滚成一团,笑闹不停。
******************************************************************************
下面是广告时间:
强烈推荐非读不可的精彩好书——《篡宋》,壮怀激烈,一代宗师横扫七海,直捣黄龙府!书号:1015446
第三卷 楚河汉界 第九章 东陵候(上)
更新时间:2008…9…21 0:43:19 本章字数:2866
叔孙太傅既然不来管束自己,自己当然不会弄点什么疑惑上门去找不自在。因此除隔三差五的派人前往太傅府送些东西之外,刘常满的玩心,便又蠢蠢欲动了。
此刻刘邦正在荥阳忙得天昏地暗,萧何则在栎阳累得昏天黑地,吕雉等人在楚军中过得暗无天日,再没了管束刘常满之人,他正好随心适意。那些军政民政的问题,刘常满也没本事去管,刘邦萧何也没指望于他,自然不会给他分派这等任务。
咸阳说起来是关中枢纽之地,但连遭兵祸之后,已经残破不堪,街市荒芜,百姓逃亡。秦始皇帝常常出游的兰池里,飘满了断梁残柱。
项羽焚烧骊山时,秦始皇帝陵未曾完工的外围陪俑坑,也被项羽一把火烧得黑乎乎的。还是刘常满看不下去,派人将烧毁的骊山陵掩了起来,这才让一代英雄秦始皇帝能安息九泉。
至于秦始皇帝仿照六国故宫所建的宫殿群,此时早就成了一片瓦砾,因此刘常满所居,不过是原秦王子婴的宅院罢了,而太傅叔孙通住的,更是当时秦国一个小官的院子。
所以咸阳城内,其实已经没有了什么好玩的,又正值七月最热的日子,出远门更是想也别想了,刘常满三人只好天天在内宅厮混。
陶泉自伤好之后,便一直留在栎阳协助萧何处理政务。他所学的经营之术,在处理起民政、后勤诸事上极为有用,萧何有赖于他的才干,刘常满来咸阳时便没把他带走。倒是范芑与刘乐甚好,便和刘乐一起,来了咸阳。
前线兵事忙乱,因此太子行宫里的侍卫很少。整个咸阳城,只有郦商将军拔给的一千短兵负责护卫工作。因此每日在太子行宫轮值的,不过一火人罢了。而太子行宫里,更是总共只有十来个侍女。
此时也都没那么多讲究,刘乐和范芑情同姐妹,便住在了太子行宫的右殿之中,十个侍女,更有八个分给了公主刘乐的,太子刘盈不过只有两个端茶端水的丫头罢了。
如今太子已经十二岁,刘乐和范芑都是十四岁。虽说因战事忙乱,儿女的婚姻刘邦也顾不上去管,但太子行宫的侍卫诸人,却都知道范小姐与太子甚好,将来就算做不了太子妃,那做个侧室也是必然的。
刘常满心里,对此也跟明镜似的。看起来,思想过于成熟的话,也会丧失许多乐趣的,就象自己这样。虽然面对的,是和遇到青青时感觉极象的范芑,却依然不可能再把那时的情感,重新经历上一遍了。
爱情是个奇异的东西,刘常满也说不清楚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过现在看来,自己和范芑之间,虽然实际上范芑大一点,说起来是姐弟,但自己对她和对刘乐一样,其实都充满一种兄妹之情。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原本就奇妙得很,不过现在,也只好先就这么混着吧。
如今刘常满身边随侍的侍卫头目,其实就只剩了庄不识,原来相处甚好的那些人中,韩信已经被封为大将军,成了汉王军中除刘邦外唯一一个能独挡一面的人物;丁义、纪信等已经成了刘邦帐下骑将。
而阳成延、公冶长两人,也都因各有长处,一直是吕泽帐下极为得用之人。后来吕刘两军合并,阳成延更是一跃成为主管军械的治械都尉,而公冶长也成为主管发令、通信等事的治旗都尉,与治粟都尉、治服都尉一起,统属主管后勤的丞相萧何,成为后勤上的支柱力量。
公冶长原来发迹得用,全靠了那几百只鸽子。后来以行军为主之后,因鸽子只能朝固定地点传信,用处大大减弱,但公冶长却对这通信、传令之事,很有个钻研的劲头。
很快他便结合旗帜、金鼓与传令兵的特点,创造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传令方案,使得刘邦军的指挥效率大大增加,立了不少战功,这才被刘邦提拔为治旗都尉。
都尉一职,在刘邦军中已经是裨将军级别,只比吕泽、曹参、樊哙将军等略低,和灌婴、陈武、傅宽这些人都是平级的,对阳成延和公冶长这样其实并不能上阵厮杀的人来说,算是极得重用了。
看到同伴都立下军功,得到重用,庄不识自然也是羡慕的很,不过自己会的,不过唱歌而已,纵使前往军中也无甚大用,只好老老实实随侍太子。
话虽这么说,庄不识在服侍太子一事上,做得甚为尽职。因天气炎热,庄不识偶然在街上听闻人说东门有人卖瓜,味道极好,便前往购买,准备献给太子。
待庄不识把瓜献来之后,刘常满发现这瓜果然不同寻常。在秦汉之际生活已经五年,又生在乡村之中,刘常满对于这时农田产出些什么,早就熟悉得紧了,但哪怕把二千年后见过的东西也想想,也找不出来和这种瓜相似的东西。
这瓜看上去很大,听说又是切开吃瓤的,应该是西瓜。不过瓜皮的颜色,却是在碧绿的底色之上,泛出些五彩斑斓的样子,不象西瓜那么通体碧绿,切开后瓜皮的厚度,也比记忆中的西瓜要厚上许多,倒有些象哈蜜瓜的样子。
瓜瓤也并非象西瓜那样,色呈鲜红,而是微泛金黄之色,尝上一尝,果然是香甜美味,齿颊溢香,名不虚传。
“不识,派人给叔孙太傅送上两个,再派人快马给萧丞相送上十个,给阿爹军中送上两车!”刘常满命令道。
“太子,这叔孙太傅和萧丞相倒也罢了。可是汉王那边路远,恐怕这瓜……”庄不识有些为难的说道。
“也是。对了,你这瓜是在哪儿买的?能不能找到种瓜的人?”刘常满又问道。
“是在东门外买的,这种瓜的人好找得很,咸阳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就是故东陵候召平。”庄不识说道。
“原来是他!”刘常满突然想起来这个东陵候是谁了。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忘了是谁的诗句了,不过这东陵瓜,又称青门瓜、召平瓜的典故,和陶令菊一样,都是极着名的隐士典故,常常在那些真的假的隐士诗里出现。它的出现频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连刘常满都记得清清楚楚。
“连太子也知道东陵候的大名吗?”庄不识见状问道。
“哈哈,知道,知道。快点派人去给叔孙太傅和萧丞相送瓜,一会儿我们一起,前往拜会一下这位东陵候。”刘常满笑道。
听说刘常满要到东门外去玩,刘乐和范芑也要跟去,为了不让自己脸上再多几块红印起见,刘常满只好答应了。
其时“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在民众之中并没有什么市场,男女同行的事情多了去了。赵卫两国,更是普遍尊重女子,女子地位甚高,一如今天上海、英欧诸地。
孔子游历卫国时,尚且被迫和卫君小妾南子一起乘车招摇过市,害得孔老夫子引以为耻,“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非没有根源。而赵地对女子的尊重,更胜卫国。
虽然秦地不象赵卫那么尊重女子,但刘常满和两位姐姐同车而出的事情,还是极常有的事情。召平见刘常满几人怒马轻车前来,估计是来了大主顾,急忙从瓜棚里出来迎接。
第三卷 楚河汉界 第十章 东陵候(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