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汉-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士的要求更高,对于没有机会受教育的百姓来说,想成为士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统治者也不用担心这一条。
    但唯有“商”这一道,最容易把农业人口转化走。而且商业获得同样的利益,要比从事农业轻松数倍,因此统治者对于弃农经商一种抱着极大的担忧心态。
    正因为如此,在宋朝以前,历代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劝农抑商”。
    商人和农、工比起来。最大地特点就是富裕,钱财多。因此,但人家又是正当经营所得,政府无法剥夺,所以就从政治上进行打压。
    象秦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都还有“发天下七科”的说法,所谓七科。就是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其实仔细一看就可以看出,后四种都是贾人。
    “行商坐贾”,在历史上,商和贾其实是不同的,所谓行商,就是专搞流通、批发的那些大商人们,这些商人们的社会地位其实很高。
    但“坐贾”就不同了,所谓坐贾,就是在城市坊间摆摊卖东西的小商贩们。很多时候,这些小商贩都是罪犯被“籍没入官”地家属中,发落比较轻的那些,所以政治地位一直很低。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帝和汉武帝征发的“七科”里,才会有这么多小商贩和小商贩的后裔们。
    不光如此,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小商贩们和平民也不能住在一起。小商贩们被集中居住在“坊”里,而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则被称为“里”。
    但在刘常满眼里,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简直就是笑话。
    小商小贩们卖的,多半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把商贩集市和居民区完全分开,有地百姓甚至买点盐巴也得跑上几里路,这算什么事儿?
    于是在建造长安城里,刘常满特意和魏无相商量,要把坊和里建设在一起。等长安城落成,各地的诸候郡守前去观礼之时,当然就发现了这个情况。
    “城中好高髻。城外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城外覆半额;城中好大袖。城外全束帛。”这是一首汉朝的民歌,可见喜欢流行
    贵族阶层的习惯,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地传统了。建设,本来就有些作为样板示范城市的意思。
    于是很快的,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开始放宽了坊和里之间的限制,允许居民区和商业区进行混合,这才有了刘常满在单父城里看到的一幕。
    —
    刘常满还曾经颁下诏令,不管是在哪儿,只要百姓们有需要,都可以向各郡县长官申请,按期在各地举行“墟市”、“草市”,也就是民间自发的物资交流会。
    当初刘常满颁布诏令的时候,想的最多的是这样做能够很好的方便百姓。
    虽然汉法并不禁止百姓日常聚会,但经过秦代的严酷法律,百姓们的思想,已经被限制得很厉害了。
    想想吧,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不但百姓们心里没底,就连政府官员心里,也都没底,不知道什么东西算是姓“资”,什么东西算是姓“社”呢,刘常满刚即位时民间的心态和这个时候很有些相似。
    在秦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在“三人无故聚饮”即为犯罪的日子中过了好多年,现在突然放开政策,百姓们一时之间,根本想不到,噢,原来自发的形成一个小市场,既能方便自己,又能创造额外收入。所以刘常满当时用政策引导了一下。
    这样的政策引导显然非常成功,单父城的西门外就是一个草市,左边是牛马市,右边是卖刀具、木叉、盐巴、旧衣服等各种各样物品的人们,临时凑起来的的一个集会,看起来生意还非常兴隆。
    而且,刘常满这样的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之后,原来那种岐视小商小贩的心态,在民众中大有缓和,而商人的地位虽然还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但刘常满相信,在不久之后,人们就会对“四民”一视同仁了。
    颁布过女子参政诏后,刘常满心里其实也有些后悔:因为自己做得太莽撞了。
    男女平等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男女在经济上都能拥有独立能力。然而在农业种植为主的社会时代,男子的体力条件更好,决定了男子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女人是无法快速获得和男人一样的地位的。
    现代所以能提倡男女平等,实在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劳动对体力的需要降到了最低点之故——但实际上,男女依然是不平等的,这一点人人都心知肚明。
    “治大国如烹小鲜”呀!老子的话,一点都没有错。做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得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才是。哪怕这样会导致政策有些滞后,哪怕这样会显得过于保守拘谨,可那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象女子参政诏这样的事情,最多也就是天下臣民都象路上遇到的那个大嫂子一样,听完之后哈哈一笑,只当是听了个笑话。
    可倘若不是这样的诏令,而是其他诏令呢?会不会引起巨大的变故呢?刘常满心里有时候还真没有把握。
    就象这抑商重农的政策吧,历史上实行了上千年,必然有它的原因在内。
    刘常满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聪明,古代的顶尖人物,也绝对不会比现代人笨蛋。很多时候,他们实行的政策,在后世看来很莫名其妙,但在当时,大部分却都是最佳选择,甚至有的时候根本就是唯一选择。
    就象儒教,刘常满无论怎么想,都想不出在农业时代,还有什么教派能象儒教这样,创建“君权神授”“大一统”“仁爱”等等学说,来确定君王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确定皇帝管理天下的方法论的。
    “可能我也算不得什么大本事的人吧!但只要我小心翼翼的做去,总还是能把我的汉朝,改变得更好的!”看着城内城外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刘常满的心里,不禁也高兴起来了。
    是呀,单父城比起那个时候来,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城里的百姓,也都比秦朝时候,过得看上去好多了。
    “不管怎么说,我大汉国的百姓们,比起先前秦国的时候,过得好了数倍吧?嘿嘿,这总该算上有老子的一份功劳才是!”刘常满在心里笑着。
    第五卷 盛世 第十七章 小康生活?
     更新时间:2008…9…21 0:43:31 本章字数:3432
    大梁城出来后,一路上虽然是走马观花,刘常满的心高兴。
    百姓们生活的变化,甚至不用进入百姓的家中询问,单是看百姓们的房子,脸上的神情,身上的衣裳,出行的车马,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就象如今我们看电影时候,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是富裕的生活;而古巴、朝鲜这些国家,几乎就是贫困的代名词,虽然我们连这些国家的电影也不怎么看到,但只要从报纸上时常发布的“古巴近期开始放开国民自行购买手机、个人电脑等物品”,“朝鲜人民共和国发生饥荒,六百万人挨饿”之类的报道中,就可以想象得到它们的情况了。
    按照我国后来的区分,国民的生活,可分为温饱以下,温饱,小康,富裕等标准,刘常满不知道现在自己的百姓们,生活水平应该怎么划分,不过好象应该达到温饱是没有问题的吧。
    汉朝的百姓们,一天都是只吃两顿饭的——实际上,一直到元朝末年,中国人都是只吃两餐的,据刘常满几次故意闯到百姓家混饭吃得来的印象,百姓们的日子还是过得的。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常满还很小的时候,常常听奶奶叹息道,什么时候能一顿炒上两三个菜,衣裳都穿的确良的,那可就是天堂了。而爷爷当时也还活着,他老人家的最大梦想。就是顿顿能吃上几片牛肉,一天能喝上二两烧酒。
    要是照奶奶地标准,刘常满觉得自己这些百姓们,可比八十年代初时候,很多农村的百姓们日子过得好多了。“的确良”布这个时候当然是没有的,可是每人每年用上一两匹绢做做衣服,还是可以的。
    至于吃饭时炒的菜,刘常满发现。普通百姓的生活。普通也达到了九十年代时候农村的生活标准——每顿至少能用油炒上一个菜下饭。
    刘常满记得很清楚。八四年地时候,地刚刚分产到户不久,农村才能每天吃上一顿白面。八九年刘常满上初中地时候,农村地日子,过得还是极艰苦的。
    他出生的地方,就是河南省巩义的山区里,条件当然算是比较差的。不过全国农村拉起来算,刘常满家的地方,当然算得上是中等的了。
    可八九年刘常满上初中时候,因为全乡只有乡政府所在地地村子——那时候还没升镇,所以不能叫镇上——有一所初中,而刘常满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地,所以当然只能住校。
    住校的情况下,吃饭当然也只能在学校内解决了。那时候。学校的大伙房里。每天早上供应的是河南话俗称为“稠糊汤汤”(前一个汤读如糖,后一汤儿话音,读如汤儿)。中午供应面条,晚上供应的是“稀糊汤汤”和馒头。
    所谓“糊汤”,是玉米面的俗称,所以稠糊汤汤,其实就是玉米面稠粥,而稀糊汤汤,自然是玉米面稀粥了。那时候的玉米,可远不象现在吃的那样,是去了皮地精细玉米。没有一点油滋润地情况下,那玉米粗难咽得很。
    而中午的面条更绝,吃过大伙饭的都知道,一般大伙里卖地面条,多半都是煮成一小段一小段,介乎面糊糊和面条之间的东西了。但刘常满小时候吃的远不止这样,那面条里,根本没有一根菜,就连个菜星也没有,只是纯白色的面条里加了点白盐!
    唯有晚上的馒头要好一些。有些朋友说了,那学校怎么安排的,馒头怎么能晚上吃呢?可原来出身农村的学生们都知道,农村的初中,特别是寄宿的初中,晚上要上两节晚息,早上又有一节早自习,还要出早操,活动量大得很,这晚上吃馒头,正是最佳的安排。
    要说起来,玉米里没有菜也就罢了,馒头没菜也罢了,可那面条里一点菜星也没有,确实是让人极难下咽的。
    刘常满记得很清楚,刚进初中时候,有一个小胖子,胖得那叫一个厉害,学校教学的台阶他都上不去,只能一级一级的挪动。可等到毕业时候,小胖子已经变得跟普通人一样了,可见这学校的伙食减肥效果有多么的上佳。
    可那个时候,刘常满从来不觉得学校的饭有什么难吃的,因为家里平时吃的,也是这种白饭,甚至可以说,学校的生活,比家里还要好一些,因为每天都能吃上一顿馒头,而在家里,通常只有农活繁忙的时候才能吃到。
    生活真正好起来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到了九二九三年了,那个时候,全乡才出现了第一个沿着公路贩菜的菜贩子,人们想吃点自家地里没有的菜时,才有地方买到——
    然也在公路附近,但距离最近的市集也有二十多里路是很难的。
    说到这里,又有朋友问了,那为什么他家不种点菜呢?说起来,一菜二瓜三庄稼,种菜是极费力气的事情不说,而且种菜对水肥土种的要求都极高。
    刘常满家里每个人平均只有八九分地,还都是山坡地,有赖于农药化肥,地里的产出才勉强够一家人吃饭,却拿哪儿的地去种菜去?再说种菜一般都需要水浇地,刘常满家住的地方,也缺乏这种条件。
    至于穿的,刘常满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直到他上高中的时候,也就是九二年,刘常满根本就不知道“内衣”是个什么概念。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可能也都还记得,那个时候,农村孩子穿衣服都不讲究,当然,一年总共就两身衣服,不论春夏秋冬都一样,也没那个资格讲究不是?
    夏天热点倒也罢了,刘常满印象最深的是冬天。那个时候,身上穿的衣服,在农村俗称“空筒子棉裤空筒子祅”,所谓空筒子,也就是说是把棉衣棉裤直接贴肉穿着,里面不着内衣,外面没有外套。农村做的衣服,又都是直筒的,裤脚袖口开的也都不小,冬天西北风一吹,果真是极为凉爽的。
    不过幸好小孩子屁股三盆火,刘常满小的时候,竟然也无病无灾的长大了。等到九二九三年之后,农村的生活,这才真正的好了起来。
    农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出外打工赚钱了;而农村内部的经济,也活跃了起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起了新房,原来的土坯房子几乎完全绝迹;不管谁家到了吃饭时候,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肯定都是炒菜的味道;人们身上的衣服,也开始分出一年四季了,一到晚上,家家都传出电视机的响动。
    刘常满不知道那算不算“小康”,不过日子确实是比原来好过得太多了。想想小时候经常吃黑面,时不时的妈妈还得上山挖点野菜——她当年就是忍受不了这个,才带着姐姐改嫁的——的日子,刘常满心里觉得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不过后来随着学越上越高,生活自然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好了。或者说,按照当时的标准,刘常满每月挣的钱虽然不多,还远远算不上“小资”,但“小康”应该是肯定能够达到的。
    一路上,刘常满不光是在城市和官道旁走,也带着三个手下,到那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去看过,结果发现,如今的百姓们的生活,应该是处于温饱和小康之间,不过总体上比较偏向小康。
    举个例子说吧,单父城内的百姓就不用说了,一般生活得都比较好——当然,这个和单父城是吕嘉的封地,而吕嘉这个人虽然肥钝无用,却对家乡的父老们不错,从来不干横征暴敛的事情,甚至基本上不管单父的事情,因此单父城内的生活,当然要好了不少。
    不过城外的农村里,基本上就只有有地三百亩以上的人,才能过得比较好了。这个数字听起来很不容易达到,其实在农村里,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因为大汉国授地的标准就是一丁百亩,一般人家都有两丁,所以只要家里无病无灾,又稍微努力些的话,很容易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这么看来,现在我大汉的百姓们,生活标准已经过了温饱阶段,准备迈向小康了?他***,也想不起来当初党中央国务院是怎么促进经济的了,不过就是记得,也不见得就能用上了,现在我上哪儿搞开放搞活去?”一路上听着百姓们的欢声笑语,刘常满心里想着。
    “不过搞不了开放搞活,但扩大内需好象还能搞那么一点点?另外,看来棉花得推广了,还有,回长安之后,得告诉魏子,让他想想办法,尽快改进用棉花织布的法子了。”刘常满看着百姓们的穿着,还是差得很远,以麻布为主,心里颇有些不舒服。
    “萧尚,你帮我记住,回到长安后,一定要尽快把棉花的事情搞好,这可是以后咱大汉国百姓衣裳的最大来源了!”刘常满笑道。
    第五卷 盛世 第十八章 南方大开发(一)
     更新时间:2008…9…21 0:43:31 本章字数:3366
    服出行的日子很快就过完了,算算日程,夏候婴带着就到彭城了,刘常满也早早的就在彭城外等着与他会合。
    毕竟了彭城,就到了楚王刘交的地盘,虽然刘交是叔叔,不过如今君臣分际,他是必须要出城迎接的。刘常满如果不在军中,势必无法出来接见刘交,这在礼貌上也太说不过去了。
    想想后世看过的电视剧“戏说乾隆”,还有“康熙微服私访记”之类的,人家那些皇帝出来微服私访,很简单的就能遇上三五个七八十来个美女,必定这美女还得发生点什么正好给皇帝他老人家处理的事情——当然,这世上皇帝处理不了的事情一般不多,纵使有,人家电视里也不演是不是?
    而后自然是美女爱英雄,英雄上美女的狗血情节,观众大呼过瘾,演员们一个个大红大紫,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跟在起点写书混稿费那是一个手法。
    可惜当了皇帝之后,刘常满就发现,当皇帝的想真正一个人不声不响的出宫去游逛一圈,那可能性微乎其微,能象自己这样带着三四个人出宫就算很不错的了,所以戏说乾隆上的戏份基本不可能出现。
    至于到处都有美女等着被自己发掘,而后还正好出点事儿来让自己摆平,最后投怀送抱的事情,刘常满也根本没有发现过。美女倒是发现过几个,不过现在这世道,女孩子十六七岁就出嫁的居多。上哪儿找能看得上眼地美女去?
    要说起来,刘常满这家伙的审美观点,绝对是有问题的。他最喜欢的,一般就是二十三四五岁这个档里的女人,反正低不能低于二十岁,高不能高于二十八岁,再小的他看不上眼,再大的呢他觉得有点老了。
    不过在大汉朝。说实话这个阶段的女子。几乎全都是名花有主地了。而且刘常满是出来巡视地,又不是出来采野花儿地,上哪儿找那种艳遇去?
    并非世上所有的男人,都是看到美女就走不动路的。而且男人到了刘常满这个心理年龄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这世上该你的才是你的,不该你地。强求也没有用。
    所以刘常满根本不会去没事儿了做那些非份之想,而人一旦没有了这非份之心,那天上掉下来的艳遇之类的,就绝不可能在你身上发生。
    不信大家都可以试一试,如果大街上突然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可不一定是美女哟,毕竟大家的审美标准不一样,说芙蓉姐姐好看的也有。很亲热的和你打招呼。那不是卖保险的,就是搞传销地,再不就是别有用心地。
    因此大汉皇帝的第一次微服出行。就以平平淡淡开始,又以平平淡淡结束,一路上只看了看百姓民生,便在进入彭城之前,回到了夏候婴军中。
    过了彭城,就是淮南王刘长的国家了。淮南王刘长是刘常满诸兄弟中年龄最小地一个,说起来他的身世甚是可怜,因此刘常满待他却是很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长算得上是一个私生子。
    当初刘邦征讨代地时,曾经从赵国经过。当时的赵王还是尚未与刘乐成亲的张敖,见准岳父大人从此经过,张敖自然是大力巴结的。
    刘邦好色的毛病那是天下皆知的,他曾经说过,自己无法“鳏睡”,也就是不抱着女人,是睡不好觉的。因此到了张敖这里,张敖自然不便让他睡不好觉,就派了一个女人前去侍候他。
    张敖这个人治国素来谨慎,虽然是一国之王,却从来不敢胡做非为的。他知道刘邦的毛病,等闲的女子是看不入眼的,可相貌好些的一时又不好找,张敖又不愿去民间抢夺,便把自己的个美人打扮了一下,送给了刘邦。
    刘邦这人,对美女可是从来来者不拒,不管她们的出身来历的,当初倘若不是樊哙张良等人拉着,估计秦二世和子婴的后宫,得有一大半被刘邦收入帐中。后来项羽不知道怎么撞了客,一把火把装着无数美女的阿房宫给烧了个干净,还让刘邦后悔了好些日子呢。
    因此张敖既然献上美女来,刘邦就毫不犹豫的笑纳了。已经年近六十的老刘,可没有什么**情结之类莫名其妙的少年情绪,是个美女就行,于是当天晚上他便让这女人侍寝。
    当时刘邦已经快六十了,不过他龙马精神老当益壮,这一夜露水姻缘下来,竟然珠胎暗结,那女人怀孕了!
    在赵
    了一个多月后,刘邦率领大军启程,这美人自然是还谁知张敖召入这美人一问,原来已经怀孕了,于是他不敢再用(估计给老丈人睡过了,他也不一定有那个情趣了),便在宫外另筑一个行宫,让那美人住了进去。
    谁知道后来张敖犯了事儿,全家除刘乐外,父母兄弟诸美人都被逮了起来,关押在河内郡。
    于是刘长的母亲——那时候刘长还在肚里——就告诉吏员说,自己曾经被刘邦宠幸过,有了身孕。吏员不敢自专,便回去禀报了刘邦。
    刘邦本来就是个薄情薄义的,自己亲手抱大的儿女,逃命时尚且可以推下车去送死,亦可以用作诱饵引开敌人,何况是一个曾经睡过几天的女人?当时他正在恼怒之中,就没有理会这个女人。
    见刘邦不肯理会,刘长的舅舅赵兼就找到了审理此事的主官,辟阳候审食其。
    要说起来,派审食其去审询张敖,本来就是带了保全他们的意思——审食其是吕后的心腹,当然会比较的维护刘乐的利益了,因此审食其对赵国这一帮罪犯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赵兼就存了侥幸心理,去告诉了审食其,请他向国母吕雉缓颊。
    按说赵兼想的也没有错,男主外,女主内,关于子嗣的事情,吕后身为国母,当然应该维护的。然而审食其待赵国君臣好,那是因为刘乐,赵兼这次却是撞到了板壁上。
    吕雉年龄大了,颜色早衰,在刘邦面前极不得宠是必然的。但她并不象有的女人那样,随着年龄变大,这争宠之心日渐消磨,她是个心气极高的,见不得刘邦宠爱别的女人。
    如今审食其来报告说,刘邦在赵国的时候,竟然不顾**的嫌疑,笑纳了张敖的妃子,吕雉顿时大怒,当即拒绝了替刘长的母亲向刘邦缓颊。审食其是唯吕后马首是瞻的,吕后不愿理会此事,他当然不会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