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汉-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决定人生性格的关键时期
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正是人生经验成长的不二法门见儿子出外学个两年三年的,不管学的是什么,回来气质也变了,人也长大成熟了,哪儿有不开心的?
于是慢慢的便有人说起大汉皇帝诏令的好处来了。
“我说王大哥,你家那二小子,听说去了军队?如今也该回来了吧?”这天,大汉国郡中,两个屠夫正在交谈。
“是呀,回来几天了,这不,正在家里闷头想事儿呢。”那被称为王大的笑道。
“想事儿?王大哥,就你家那二小子,还能呆在家里闷头想事儿?”问话的大吃一惊。
“可不是嘛,这小子原来是个猴屁股,根本坐不着,这可不,去了军队两年回来,那人整个变了一个样子!走路也端正了,说话做事儿也有模样了,这不,一回来就告诉我说:阿爹,我在军队里两年,也攒了些俸饷,我这两天想想,在街上盘一家铺子来,自己经营!这臭小子,还没成亲呢,就想跟老子分家了!看我晚上回去不敲打他!”王大哥嘴里埋怨,那心里可是乐滋滋的。
“嘿,这军队还有这本事?小二子原来那样儿,啧啧!”
“你看,那小子来了,罗锅兄弟,你自己看吧!”王大哥眼尖,远远的便看到了自家儿子转出了街口,连忙推了推罗锅子道。
罗锅子急忙抬头看去,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那个皮猴似的不成器小子么?只见他着一身绯色军装,身子挺得笔直,脸上带着不容置疑的神气走了过来。
“阿爹,我已经想好了,前村拐角处有一家铁匠铺子,老铁匠已经打不动铁了,正准备发卖,我准备接下来干。阿爹,你街面上人熟,去帮我盘下来好了,钱不用操心。”小二子很有礼貌的朝罗锅子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对自己阿爹说道。
刚才还生气儿子要分家另过的王屠夫,听说儿子竟然要接下铁匠铺子——那职业,可比他这杀猪屠户好得多了——当即便忘了刚才说过的话,连连点头称是。
“那阿爹,罗锅叔叔,你们忙着,我知道邻乡有一个师傅,铁打得不错,不过因为丁忧在家,算算日子,也该出来了,我这就请他去,那铺子位置好,我怕一个人忙不过来。”然后又是一点头,转身走了。
“王大哥,这真是你家小二子?”看着这小二子彬彬有礼的举止,不卑不亢的说话,处处透着深思熟虑的架势,罗锅子屠夫简直眼珠子都要暴出来了。
这小二子是个什么东西,他算是再清楚不过了。从小有名的“赖皮猴”,最爱干的就是欺负弱小,一遇到生猛的,立马吓得不敢说话。而且最坏的毛病,还是在家里的表现,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一旦犯了错,他妈说他一句,他能顶回去十句;他爹一怒骂他打他,他立刻就蹲墙角哭去了。
因此和王屠夫相熟的人,都知道这家伙长大,肯定是个极没出息的东西,也颇有些鄙夷于他的。没想到军队两年,竟然让他象重新换了个人样儿似的,不但气度行事都变了,而且还学了一手打铁的好手艺!…Www.16k.C n
“这小子说,他在军队,就在一个叫什么“后勤部”的地方,专管军械修理、养马、运输粮草这些事情,所以才开得成铁匠铺。这小子还说,他不但会修理军械,还会相马、养马、赶大车、开粮草行什么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王大哥颇有些骄傲的说道。见到儿子出息了,这是每个父母都倍感骄傲的事情。
“嘿,这军队真有那么好么?要不,大哥,你跟小二子说一声,叫他晚上到我家吃饭怎么样?我那小子也快十八了,天天在外面胡混,我这个样儿,也管不住他,可不是个长事儿呀!不如把他也送进军队去,就算没小二子这么能耐,但只要他成个人样儿,我也就放心了……”罗锅子感概的说道。
“这是好事儿呀,罗锅兄弟,你放心,我晚上一准叫他去你家。诶,对了,上次你说起柳家有个姑娘,人才不错,如今我这小二子,你看可配得上她么?”
“配得上,配得上,别说柳家姑娘,就是郭大户家的,我看咱小二子也不差什么!”罗锅子哈哈大笑道。
第五卷 盛世 第三十二章 大汉天军(三)
更新时间:2008…9…21 0:43:33 本章字数:3037
远在庙堂之上的大皇帝,却不知道自己的“新军队”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已经渐渐高大了起来,他正在计划着另外一件事情。
通过征兵事务,大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令,以求移风易俗,使大汉国百姓的结婚时间朝后推移五年左右,以更符合人类的生理情况。但在征兵之后,大汉国的军制和官制也面临着重大改革。
要说起来,大皇帝当初根本没有想到,新军队的建设,竟然能触动这么多方面的事务,更需要进行这么多方面的修改。
首先改动的当然是军制。在建设大汉天军的初期,刘常满并没有准备在全国实行——治大国如烹小鲜,先在一个地方实验,然后再推广到全国,才是比较稳妥的作法。
于是,最早的时候,刘常满仅仅是在关中地区实行了新制度。对于新军队的建设,大汉皇帝也只是知道一个方向,很多东西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皇家控制最为严格的关中实验,那是再好不过了。
大汉皇帝按照后世的“职衔分离”政策,将部队设置如下。
首先,在军衔上,设置了将、尉、校三级军衔。分置大将军,上将军,偏将军三个将级军衔,又设都尉、卫尉、副尉三个尉级军衔,都校、偏校、裨校三个校级军衔。这么一来,军队中谁的军衔高,谁地军衔低,就成为了一目了然的事情。
然后。又将部队分设成五人一伍。设伍长。一般由士兵担任;四伍一队,设队长,一般由裨校、偏校级军官担任;六十人一都,一般由都校级军官担任。五都一曲,由副尉、卫尉军官担任。
曲以上的编制,则分为部、将、军等,分别由相应军衔的军官担任首领。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当然是大汉皇帝。没有大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动军队,包括各级指挥官。
但这么一来,大汉皇帝就发现了一桩极其不好的事情:这样的话,如果军队是在关中附近,那倒是好控制,可是如果军队驻扎在外地。那就很麻烦了。
如果必须得到皇帝地命令才能调动部队。那部队地灵活性几乎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不让得到皇帝地命令就可以私自调动军队,那造反的可能性,可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在大汉国的传统上,其实应该说是从周朝以来的传统上,地方长官同时都是当地驻军的长官,因此地方势力都是很大的。
按照大汉国的官制,地方各郡国其实是有极大地自治权的,很大程度上,一个郡国治理的好坏,基本上就依赖于该郡国的太守或是国王的能耐了。但如今有了精锐部队后,刘常满就觉得,这种办法,其实很不安全。
记得大汉国最后,是亡于各地军阀割据的,这就是地方势力过大的祸害。因此大汉皇帝决定,在民政上,仍然放权给各郡国,但在军事上,各郡国的权力一律收回!
记得后世地中国,各地方上根本没有军权,所有地军权,都由中央统一管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太祖的著名论断,也是屡经验证的真理。
不过大汉国时候和后世中国不一样,那个时候,一个电报、一个电话,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传遍全国,但现在这个时候,要跨越几千里地距离,常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因此刘常满决定,在全国设置五个大的军事集结点。最大的军事集结点,当然是关中一带。…Wap.16 K.Cn
关中天府之国,养活十来万军队丝毫不成问题。而从关中出发,前往汉中、巴蜀,都是比较方便的,因此刘常满决定,建立关中大军区,在长安一带驻兵五万,沿长城一线驻军两万,汉中驻军五千,巴蜀驻军五千,一共八万人。
这八万人,全都是大汉国精锐中的精锐,成员构成除了世家子弟、名门之后外,其余的全是从各地的新兵中,挑选出条件最好的送入关中,成为大汉国的“志愿兵”,也就是募兵。
第二个大防区则设在东垣一带。当初大皇帝说要把第二个大防区设在东的时候,很多臣子都茫然不解。毕竟东垣这个城市,并不算出名,北有蓟城,
、鹿,西有晋阳,哪个都比东垣重要得多。
但刘常满却知道,东垣,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这个地方,正是北方边境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它正处在中心地段,又扼住了太行山的咽喉,最适合建立防区。
新中国所以把防区建在北京,那完全是因为北京是首都的缘故,要说起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尚不如石家庄一带。
第三个大防区,当然是建在彭城。这里正是传统上齐、楚、魏三国的的交汇处,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正是大防区的重要位置。
而另外的两个大防区,一个建在了长沙,另外一个,则完全出乎了所有臣子的预料:建在了无终!
对于大汉国来说,如果说岭南一带,是蛮荒的话,那辽东一带,更是绝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那里常年苦寒,也没什么产出,粮食一年只能一熟,对于以农业为根本的大汉国来说,实在是没有用处得很。
可大皇帝这次,却不听任何臣子的意目前了,执意要把这个大防区,建在了大汉国臣子们认为几乎毫无意义的辽东一带。
他们都不知道,大汉皇帝心里,正对高丽国和扶桑国打着主意,所以要在辽东一带建立一个大防区,那是极有必要的。
在各大防区草创之后,大汉皇帝又改革了大汉国的官制。首先,他便剥夺了各郡国长官对于军队的指挥权,包括各藩国在内。
大汉皇帝把各郡国的驿卒和衙役,也都算入了军事编制,地方长官所能调动的,也就只有这点人手,基本上一个郡也只有几百人的样子;而各藩王们的私兵,则从此之后再也不能超过一千人,否则便是“逾制”,必受严惩。
在大汉皇帝的诏令颁布后不久,大汉皇帝就派员清查各藩王的私兵数目,结果发现齐王刘肥、楚王刘交两个人都逾制了。大汉皇帝当即下诏,将两人的县治各削掉一个,薄示惩罚。
诸藩王一看,连大汉皇帝的亲大哥、亲叔叔都被惩罚了,各各敬服,很快的,各藩国的私兵数目,都大大的减少了。
“这么一来,以后七国之乱之类的事情,发生的可能就会少点了吧?”刘常满心里想道。
为了更好的控制军队,刘常满绞尽脑汁,和李左车一起,设计了许多天,终于也拿出了一套草创的方案:…Www.1 6K.CN
在部队中设立一个特别的职位,名曰同知军事。这个同知军事全都派文官担任,对武将起一个监督、约束的作用,基本上相当于如今的指导员,全都选用政治上特别可靠、对大汉皇室忠心耿耿的郎官担任。
“唉,也不知道老子摸索出来的这个军队,效果到底怎么样。还是找个国家练练兵吧。”大皇帝心里想着。不过不大一会儿,他就骇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思想,早就已经如此的“皇帝化”了。
不过既在其位,须谋其政,既然自己早就是大汉皇帝,中华联邦天子,当然想事情是要“皇帝化”一些了。刘常满心里想着。
“天子一怒,伏尸千里,流血飘杵”,可谁又知道,天子就算不怒,只要他起了一个心思,照样会这样呢?
“这些小国家,对朝廷都毕恭毕敬的,也没有什么值得怪罪的地方,平白无故的去打他们,恐怕不好吧?”大汉皇帝的手指划过地图,周围的国家,真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去教训的,而外围的又太远,不好打。
“要不,就在这些高丽棒子身上,试试这些新兵的身手吧。”大汉皇帝最后,终于把手指指在了朝鲜半岛最外端。
那里有一个小国家,名曰新罗,所有的小国家里,唯有它一直未曾向大汉国朝贡过。其实并非是它高傲自大,实在是因为它尚未开化,无法朝贡之故。
不过大汉皇帝既然要试兵,当然要找个由头才是,于是,小小的新罗,便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第五卷 盛世 第三十三章 大汉天军(四)
更新时间:2008…9…21 0:43:33 本章字数:3173
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讲,任何一种先进的文明,或者先进的文明,都会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向外扩张,自上古以来的中国文明是如此,从中古以来的伊斯兰文明是如此,自近代以来的欧洲工业文明,也是如此。
作为历史上最为持久、最为悠远的文明,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中国文明对外扩张的脚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中华文明最早诞生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文明了,其实影响力只存在于汉代所谓的“三河”之地和关中平原一带。
但在周朝时候,由于犬戎攻破镐京,逼迫周王东迁后,中原各诸候国意识到了危机,纷纷采取合作态势,原来所谓的“东夷西羌,南蛮北胡”都化入中原文化之中,中国的版图,正式扩张到了淮河流域以北、甘肃天水以东、燕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这是历史上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范围扩张,原本仅限于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国文明,沿黄河两岸扩张,到了周朝末年,用了三千多年的时间,将“中国”的概念,扩大了几乎有五倍。
虽然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帝是一个暴君,但他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又扩张疆域至南海,实实在在的奠定了今天我们的中国的基础。
也正是从秦朝以后,我们的族群才正式开始形成,而到汉朝时。又经过上百年的融合和巩固,终于形成了我们中国地主体民族:汉族。
当然,纵使刘常满不穿越,在秦始皇帝的奠基之后,汉族照样也是要形成的。因为我们祖先的思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都正在使我们成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
但汉族完全成形之后,自然而然的也要向外扩张,刘常满只是微微加快了一下扩张的步伐罢了。不过和占据美洲大陆上那种几乎无人的荒地不同。身为一个民族地领袖。一个国家地皇帝。刘常满也开始学会了使用自己手里地最大武器:大汉天军。
大汉天军这个名字,并非是刘常满自己封的,而是在庆贺大汉皇帝三十五岁大寿的阅兵仪式上,惊汉于大汉国军队的强劲,各联邦国给大汉国军队的美称。
在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和民族,因为它们的地理原因而得以避免了许多灾难。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原苏联,今俄罗斯冬天地严寒。据历史学家考证,俄罗斯的严寒,曾经救过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三次。
同样的,在中国附近的小国家,比如朝鲜、比如日本,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地理优势。使得他们得以避免直接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的命运。
朝鲜半岛在大汉国地时候。被称为“高丽”,其实在秦朝时候和汉武帝时候,朝鲜半岛上倒有一半地方。是归入了中国版图。(当然,人家棒棒们认为,那个时候,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是归于人家高丽版图地,更有甚者,连汉字也是人家创造的,西施也是他们的,李时珍也成韩国籍地了,这么说来,屈原沉的,恐怕也是他们的汉江喽?)
不过楚汉争战时候,高丽国又重新统一了朝鲜半岛,建立了高丽国。在大汉国强盛起来之前,他们自然是向东胡纳贡的。
后来东胡被匈奴所灭,高丽国又向匈奴纳贡,待大汉皇帝施计打败冒顿,又助力东胡,使得东胡国、沧海国都又从匈奴中分裂出来后,沧海国又占了高丽国一半地方。从此之后,高丽国便知道了大汉皇帝的厉害,就向沧海国借道,朝贡大汉国。
而大汉国允许各小国加入大汉联邦,成为联邦国中的一员时,高丽国也是很早就响应了大汉皇帝的号召,加入了大汉国,成为了中华联邦的一员。
待高丽加入中华联邦以后,刘常满有意的把政策向着高丽国倾斜,准备尽量的将高丽国汉化。而高丽国当时的皇帝姓李,根本就是当初楚汉争霸时,从燕地带兵逃到高丽的汉人后裔,因此上也极有认宗归祖的愿望,颇想把高丽国建设得跟大汉国样富强。…wAp.16k.cn
但如此一来,高丽国中的原居民们,就有些不愿意了。大汉族的文化美则美矣,可是要让高丽国原居民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肯定是不甘心的。
于是,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就有一些不愿意“汉化”的原居民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新的国家:百济。
高丽国皇
这种分裂行为,自然是愤概得很,他下令部队前去攻果却接二连三的吃了败仗,只好向大汉天子求援。
正因为如此,刘常满才把第一场练兵的位置,定在了百济国。
历史上,中国曾经多次攻打朝鲜半岛,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标准的侵略行为,从汉到唐,除了宋朝不与高丽接壤之外,几乎其他各朝代都打过朝鲜半岛。
然而朝鲜半岛却一直圪立不倒,自始至终,人家都做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存在,原因何在?就在于它的地形。
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隔着大江大山,易守难攻不说,和中国接壤的这一部分国土之内,还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掌握了地形优势的朝鲜人当然是占尽了上风。
而且,在历史上,朝鲜半岛上的居民,虽然广泛的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直到七几年的时候,韩国的教科书里,七成都是汉字。(不过后来人家去中国化,把这些都弄掉了……)
但是,高丽作为一个民族,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独立民族,因此它具有民族独立性,所以一直未曾被征服。
可如今对于刘常满来说,机会来了。
既然高丽国王向大汉联邦圣天子求援,刘常满没有理由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他当即下令,让大汉国第五防区主将周勃带兵前往百济国,协助高丽国王平息内乱。
大汉国第五防区虽然只有三万常驻部队,但战斗力却精悍之极,带兵的又是大汉国有名的猛将周勃,因此到达地方之后,仅用了短短半个月,就彻底的平息了百济的叛乱,速度之快,让高丽举国上下都瞠目结舌。
但打下百济之后,大汉国的军队并没有撤离。
按照大汉皇帝的说法,因为百济这个地方“民情殊异,民风凶悍,恐大汉国军队撤离后,仍成盗贼渊。”因此,他建议高丽国王将百济原来的地方,划成一个自治领,由高丽、大汉国、百济三个方面组成联合部队,在此维持安定局面。
高丽国王正忧心此事,听大汉皇帝一说,当然同意——其实他不同意也没办法,别看周勃这次前来只带了两万人马,但想要灭掉高丽国,那也算不得什么难事。(那时候高丽国只有大概如今朝鲜半岛的一半,百济更是只有一角。)
在百济驻军之后,大汉皇帝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考虑一件事情:东征扶桑。
要东征扶桑,首先当然得找一个借口,不过百济的叛乱,已经给了大汉皇帝一个极好的借口:在平叛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扶桑国的人,在帮着百济人。
要说起来,如果不是后世对于日本人的印象太坏,按这个时候的形势,刘常满是没有理由前往征服扶桑国的。也正因为如此,大汉国所有的臣子,都不明白,大皇帝这到底是要做什么。
要说起来,日本的神武天皇正是徐福,所以扶桑国也算得上中正宗的中华藩国。虽然它加入联邦的时间比较晚,但怎么说也不到罪至讨伐的地步。大汉皇帝的那个说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借口。
不过要说起来,大汉皇帝可没说自己要去征服扶桑国,他的诏令里说的是:“朕闻扶桑之国,民众甚少而地旷狭,故令大汉将军周勃率兵两万、百济、高丽役夫三万,前往屯田。”
可是中华联邦名下的各属国,根本只是名义上的,你大汉国跑到人家扶桑国屯个什么劲的田?这不明摆着侵略吗?…wAp.16k.c n
可是大汉皇帝的态度极其坚决。“他***,就得从现在开始,就让这些日本人知道,在老祖宗面前,他们得老老实实的!他们侵略中国时候,不是鼓吹要建立什么狗屁的大东亚共荣圈吗?今天老子先去把他们给共荣了!”
“凡我大汉子孙,须得在扶桑国常驻精兵两万人,由各藩国轮流向扶桑国输入罪犯,著为永例!”甚至到了最后,大汉国皇帝的遗诏里,还专门有这一句。令大汉国臣子都茫然不解,不明白大汉皇帝为何如此在意这偏处海岛的区区小国。
第五卷 盛世 第三十四章 扶桑攻略之分裂
更新时间:2008…9…21 0:43:33 本章字数:3141
朝鲜半岛因为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文化状态上,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的话,那么日本四岛就更因为它偏处海上,所以一直保持了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文化发展状态。
不过在大汉国的时候,日本的文化状态,还完全没有发展到后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