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旌旗-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鼗谷萌烁惕K托牛貌惕I晕⒑土醴庾叩慕恍卑档乩锎锪醣敢背醯南ⅰ
没过几天,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消息,李重上表献帝,表刘备为楚王了。
献帝现在也看曹操不顺眼了,能给曹操添点堵,也是巴不得的,当即同意了李重的表奏。
这下子刘备军中彻底炸开了锅,刘备称王一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说实话,刘备对献帝加封自己为楚王还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高兴的,但让刘备高兴不起来的是,这事是李重挑动起来的,很明显,黄鼠狼给鸡拜年,李重没安什么好心。
但不可否认,刘备意动了,如果这次拒绝了,谁知道会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呢。
虽然刘备往后也有机会称王,随便上个表,也不用管献帝同意不同意,就可以给自己制作蟒袍之类的衣冠了。可这次太名正言顺了,是个人都知道,这不是刘备逼的献帝,而是李重主动上表的。
甚至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言:虽说李重和刘备相互为敌,但李重依旧很敬佩刘备的人品节操,声称刘备乃是天下第一仁义之人。
当然,无风不起浪,这传言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普通人就不得而知了。
猛攻陈县的刘备军队顿时变的军无战心,按理说刘备称王,军队的士气应该上升才对,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各级官员和兵卒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主公要称王了,我们是不是也该升官发财了呢,是不是该停战几天吃肉喝酒庆贺一下呢。
甚至还有一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官员已经开始准备上表了!
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军队一门心思扑在攻城上有可能吗?
紧接着,李重的又一个闷棍到了,荆州的蔡瑁声称:有人看见襄阳郊外有白鹿降世,稻生双禾、地涌甘泉。
(祥瑞之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河图》、《洛书》,它们被载入《符瑞志》之首。祥瑞又称“符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儒学认为,这些现象出现是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观测和解释这些现象,是儒者的重要工作。白鹿,白色的鹿,古代迷信常以白鹿为祥瑞。《国语·周上》:。“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宋书二八·符瑞志》中:“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本来这事说不清真假,还有待证实,比如你到把白鹿抓到手里啊,但流言这东西传着传着就变味了,没过几天,白鹿已经被描绘的活灵活现,鹿角上有几根分叉都清清楚楚了。
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信,那也信了。
就像现在说的一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还没等刘备清醒过来,第三棒子到了,不过这棒子不是李重打的,而是来自刘备军团的内部,关羽和张飞分别上表全刘备进位。随即,简雍糜竺等人也接连上表,劝刘备称王。
外人的流言蜚语刘备可以不在乎,但内部的声音刘备就不能无视了,更何况,随着关羽、张飞的上表,无数官员的荐书也接踵而来。
这很正常,关羽张飞都上表了,别的官员还敢坐视吗?你要是不写荐书,就是不赞同刘备称王,这和自绝于人民没什么两样。
当然也有人表示反对,比如诸葛亮,诸葛亮这人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能看出来这件事就是李重搞的鬼。但诸葛亮真心没什么好办法,难道还能说刘备不配楚王这个爵位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诸葛亮只能分析厉害,说现在不是称王的最好时机。
可时机这东西说不清楚,就跟民心一样,属于不可捉摸的东西,和加官进爵相比,实在没什么说服力,诸葛亮真是有点势单力孤。
就在诸葛亮独木难支的时候,援军到了!
2013年求月票,求订阅,求收藏、求红票、求点击……每章几分钱,一份早点的付出就能支持一个月的正版阅读……蜘蛛在此先谢过了。
第三百五十六章三闷棍打晕刘备
诸葛亮的援军不是别人,正是荆州的老牌士族,蔡家!确切的说,是以蔡瑁为首的荆州土著集团。
毫无疑问,这也是李重授意的,李重给蔡瑁的建议是,哪一方弱势,就支持哪一方,一定要让刘备集团陷入内耗之中。
现在不赞成一方吃亏,蔡瑁立即表态支持。当然,蔡瑁也有借口,蔡瑁的借口就是祥瑞一说纯属雾中花、水中月,没有实际证据,刘备想要称王也可以,是不是先把白鹿抓到呢?
不然的话,到时候没有活生生的白鹿现世,岂不是有点贻笑大方。
蔡瑁说这话的时候真心有点脸红,那白鹿,稻生双禾,地涌甘泉什么的祥瑞都是他自己捏造出来了。
诸葛亮也有点怀疑蔡瑁的用意,但没办法,人家蔡瑁本来就是支持他。而且诸葛亮本身就出自荆州集团,想要建功立业的话,还需要荆州集团的大力支持,真没办法把蔡瑁踢出局。
于是刘备军中立即出现两个派系,一个是激进党,疯狂支持刘备称王。一个就是保守党,趋向于保守稳重,暂时不称王的。
总体来说,还是激进党占据上风,关羽、张飞的影响力太大了,而蔡瑁还在归隐状态中,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当然,最重要的是,激进党手中有兵权,保守党没有兵权,显得底气不足。
愈演愈烈的称王风暴几乎让陈县之外的刘备军放弃了攻城的念头,各级军官每天都在争吵之中,甚至还有挥拳相向的事情出现,刘备更是忙着拆看各级官员送来的书信,忙得不可开交。
没办法,刘备成不成王暂且不提,他总要看看谁支持,谁反对吧!
曹仁彻底傻眼了,刘备这边没心思攻打陈县,曹仁就独木难支了,他的兵力本来就和赵云差不多,别说攻城了,没有刘备的帮助,野战他都不一定能打过赵云。
关键时刻,李重再次出手,命令赵云撤兵至拓县。
拓县位于陈县以北一百二十里处,和陈县相比,距离陈留更近一些。由于刘备的军队无心作战,赵云突围相当轻松,几乎没什么损耗,就逃到拓县。
这就是留给刘备集团狗咬狗的时间,有赵云的威胁在,你们不是没时间讨论吗?好,我逃跑!你们不就是想打陈县吗?好,我让给你!
坦白说,陈县根本就不在李重的军事计划之内,那只是李重最前沿的阵地而已,李重要求保留的不是陈县,而是赵云手中的有生力量。只要有兵有将,赵云随时可以组织起第二道防线。
如果说赵云撤军之前刘备还有一些打仗的心思,但自从赵云撤到祏县之后,刘备也没什么打仗的心思了。
当初和曹操约定好的是一起攻打陈县,现在刘备已经做到这一点了,可以说完成了一个盟友的任务。
消灭赵云的有生力量,刘备也做到了,再怎么说这些天连续交战,赵云也要损失一些兵卒的,但让刘备完全把赵云困死那是不现实的。别说刘备了,就是曹操也这么想过,双方的兵力差距没那么大。
本来刘备和曹操的设想是消灭赵云三分之二以上的部队,让赵云手下的军队下降到五千到七千之间,但很可惜,赵云突围之后,手中依旧有一万二千多兵卒。陈县一战,赵云手中的兵力折损过半。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一万二千兵卒全都是军中的精华所在,赵云再怎么脑残也不会让精锐兵卒和刘备曹仁硬拼的。
没有了进攻目标,刘备马上就不愿意进兵了,兴致勃勃的留在陈县和手下官员商讨称王一事。
事实上刘备已经有点清醒了,知道让赵云跑的太过轻松,但事已至此,刘备觉得自己还是装糊涂更好一些,嗯……还能麻痹一下曹操。
不得不说,刘备还是有些急智的。
曹仁再次来见刘备,请求刘备出兵相助,不过这次刘备就不那么好说话了,非常坚决的拒绝了曹仁的提议。刘备给出理由相当站得住脚,陈县已经是刘备所能控制的最远范围了。
再北上百里攻打祏县,恕刘备鞭长莫及。曹仁也没办法反驳,刘备说的就是事实,除非刘备有大量的骑兵,可以随时、快速的支援边境的城池,不然的话,刘备不可能控制太远的城池。
无奈之下,曹仁只得独自率军追击赵云,以解陈留之围。
赵云确实不敢和刘备、曹仁二人硬拼,但单独把曹仁挑出来赵云可不怕,二人手中的兵力相差无几。横渡濄水之后,赵云带领三千骑兵埋伏在濄水北岸,准备伏击曹仁,命令周仓带着大部队先行一步。
这是典型的半渡而击之战术,只不过是攻击的方向变换一下而已,但杀伤力还是一样的恐怖。
曹仁刚刚有两千余兵卒过河,还没列出阵势,就被赵云带着骑兵一阵冲杀。
本来刚渡河的兵卒就比较疲惫,再加上其中没有多少骑兵,还没有密实的阵型阻挡。所以赵云的骑兵表现的极度猖狂,一波乱箭之后,三千骑兵分成十队,列出三里宽的阵线,横着向曹仁的兵卒碾压过去。
曹兵刚刚上岸就早到迎头一棒,顿时被杀得血肉横飞,钢刀闪亮,铁蹄狰狞,一个照面之下,曹兵就被冲回濄水之中。
对岸的曹仁急的哇哇大叫,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兵卒被肢解屠杀。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河对岸就平静下来,只剩下三千骑兵耸立当场,默默的注视着濄水。
曹仁也沉寂下来,他心里非常清楚,想要渡河不是那么容易的了。除非自己能运送一直骑兵过去,对抗河北铁骑,或者一下子就运送数千兵卒,能在对岸布置出一个简单的防御工事。
但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事情。
无奈之下,曹仁只等再寻过河地点,分散赵云的注意力。
也就在这时,李重又一次出手了,出手对付的目标还是刘备。不过这一次李重采取的办法非常诡异,那就是自己称王。李重命令陈琳上表献帝,自封为赵王!这是一个极其无耻的举动。
但李重有一点比刘备强的多,就是李重手下的文武比较心齐,李重的主要将领都出身寒门,比如赵云、太史慈、管亥、甘宁等人,他们对献帝根本谈不上忠心一说,像甘宁、管亥更是出身盗匪,本来就是对抗朝廷的存在。
李儒就不用说了,董卓当年干过的事大家都知道,罪魁祸首就是他。
程昱也是一样,他并没受到朝廷的恩惠,对于李重的举动也没什么愿意不愿意的,实际上程昱不表态,也就是赞同的意思,谁不愿意升官发财呢。
其中唯一对李重称王反感的就是陈宫,但陈宫在李重阵营中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派系的支持,只能嘴里嘟囔几句而已。
李重极其无耻的称王,再次搅浑了一潭水。
刘备刚刚将称王运动平息下来,就在一次被李重搅动了,本来刘备已经做出决定,暂不称王,毕竟现在还在战时,而且曹操和李重都没有称王的举动,刘备觉得自己要是称王,容易被枪打出头鸟。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刘备的荆州是巧取豪夺来的,根基还不稳,确实应当积攒一下实力,韬光养晦。
但现在李重称王了,刘备要是不称王,那就是矮李重一头,处处受到牵制。
刘备不得不佩服李重这个十足的滚刀肉,刘备就是想称王也要好好准备一下,万一引起李重和曹操的同仇敌忾就不妙了。但人家李重不,人家不在乎,反正现在李重已经是自己打两个了,破罐子破摔,形势还能再坏到哪去?
被李重这一搅和,刘备营中又一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称王运动。
被卷入泥潭的不光是刘备,曹操也跑不了,同样,曹操的阵营中也开始有人呼吁曹操进位魏王了。
但曹操比刘备还苦恼,刘备哪里还好,只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称王,一种是以后再称王。总体来说,刘备这里还好理顺,两个派系安抚一下就好了,至少耽误一些时间罢了。
曹操可不一样,曹操手下有三个派系,一种是称王,一种是以后再称王,一种是坚决不许曹操称王的。
和刘备一样,前两种只需要花费点时间就能安抚下来,第三种却让曹操头疼了。毫无疑问,反对曹操称王的都是汉室的死忠分子,无论到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会坚持心中的信仰,至死不渝。
不管这种人做出的决定是对是错,但对他们的执念,你是不得不佩服的。
曹操很想将这些人赶尽杀绝,在曹操的眼中,这些人纯属添乱,让献帝亲政有什么好处?那个小屁孩儿有什么能耐。
可令曹操为难的是,荀彧、荀文若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换做是别人,曹操一定毫不犹豫的除掉他,杀掉一个死忠派是很麻烦,很容易引起非议,甚至引发一场“清君侧”的举动,但曹操真不在乎,这么多年下来,曹操已经暗地里收拾了不少人。
但是荀家的影响力太大了,曹操真的不敢轻举妄动。
每天个位数的红票,各位,能给蜘蛛匀一张吗?
第三百五十七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重本来就是想祸害一下刘备,能将曹操拖到水里也算是意外之喜了,这让祏县和虎牢的压力又减轻了一份。
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李重在陈留战场的军队用样受到一些影响。不过太史慈也并没有坐视军心散乱,趁着这个机会重新整顿军队,修理攻城器械,储备攻城物资,倒也忙的热火朝天。
转眼间到了七月下旬,天气慢慢转凉,战事也进展到一个新的形势。
被李重连打数闷棍的刘备终于还是再次出手了,但刘备也只是协助曹仁过河而已,并没有再向北进军。
面对着数万大军,赵云也不得不选择避其锋芒,从濄水退兵到祏县驻守。
陈留的太史慈也将军队整顿完毕,再一次开始猛攻陈留,由于李重称王,太史慈的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昂,各级军官也想趁着李称王的机会再提一级,加官进爵,所以攻城之时拼命指挥战斗,好好表现一下,以至于这次攻城的力度更加猛烈。
甚至有些时候,小黄县的高顺在运粮的空暇时间,还能帮助太史慈一把。
可以这么说,如果别的战场不发生意外,陈留战场的发展形势会很稳定,太史慈慢慢消耗夏侯惇的有生力量,破坏城池的防御,在一段时间后攻破陈留城。然后夏侯惇选择突围或者殉城……
毫无疑问,最最稳定的战场依旧是虎牢,虎牢是谁也打不动谁的局面,会一直僵持下去。
变数最大的战场就是祏县战场,刘备的大军屯于过河南岸,虎视眈眈,就算不动手,也能给赵云很大的压力。
曹仁有一万五千余人,陈兵祏县南门,和赵云隔城相望,剑拔弩张。对于这三方来说,除了兵力雄厚的刘备,无论是曹仁还有赵云都有失败的可能。
但总体上来看,李重的形势要稍好于曹操。
关键时刻,曹操终于动手了,也不知道曹操拿出什么样的筹码,一直盘踞在濄水之南的刘备忽然答应出兵相助曹仁,派黄忠带领五千兵卒北上助战,曹仁可动用的兵力达到两万余人。
仔细看一下祏县的地理情况,祏县地处平原,位于陈国(郡),梁国(郡)和陈留郡的交界处,是三郡的交通枢纽。而祏县的西门直对着通往陈留的官道,沿官道到陈留城大约在二百五十里上下。
如果曹仁留下一部分兵力牵扯赵云,可以调动骑兵沿着官道西进,支援陈留的夏侯惇。
在黄忠出兵支援曹仁之后,曹仁就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了。
所以赵云很注意敌军的动向,而想要准确的控制敌军动向,赵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停的出城挑战曹仁和黄忠。只要能把曹仁和黄忠留在祏县,赵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带领骑兵奔袭数百里,不是一个普通将领能做到的事,按照赵云的估计,联军之中,也只有曹仁有这个能力,黄忠都要差点。
所以退守到祏县以后,赵云接连和曹仁、黄忠展开激战。这时赵云才发现,黄忠的武艺真的很高,竟然不亚于太史慈、夏侯惇这样的猛将,只一天下来,赵云就被二人车轮战累的无精打采了。
可到了第二天,赵云还得硬着头皮出城作战,但也就在第二天,赵云忽然发现一个很恐怖的现象,他竟然没发现曹仁的身影。
赵云心急之下,拼尽老命,在一百回合之内击退了黄忠,匆匆回城找人商议军情去了。
但回到祏县,赵云很苦恼的发觉,自己根本就没人可以商议,周仓?那还不如自己拿主意呢,徐庶?咳咳……先看看再说吧!既然召集众人议事了,还是听听大家的意见为上,万一谁有什么奇谋妙策呢。
当赵云提出曹仁的去向之后,徐庶立即答道:“赵将军,依属下之见,曹仁很有可能前去陈留救援夏侯惇了。”
“哦……”赵云答应一声,说道:“元直为什么会有此等看法,说说看,让大家参详一下,嗯……尽量简略一些,我们时间有限。”
自从赵云战败马超之后,就有点狂妄自大,不听人言了,所以徐庶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听到赵云这么说,徐庶自然要好好表现一下。
只见徐庶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都知道,实际上主公的战略重心在陈留,而不是陈县和祏县。以曹仁的能力,应该也能看出这一点,所以想要破局,曹仁必须舍去祏县,前去救援夏侯惇。”
“不错!”赵云难得的点了点头。
徐庶说的句句在理,众人都点头称是,赵云也站起身来说道:“周仓听令。”
周仓急忙应到,赵云沉声道:“周仓,我带领三千骑兵前去追杀夏侯惇,你留在祏县驻守。”
周仓点头意识,赵云又嘱咐道:“周仓,你一定要记住,我离城以后,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我被曹仁和黄忠包围,你也不能再离开祏县。如果祏县失守的话,陈留的子义将军就危险了,主公的大计也将功亏一篑。”
对于赵云的命令,周仓自然连连称是,赵云这才带着三千兵马打开西门,呼啸而去。
出城不过十里,赵云就勒住战马,停在原地,向官道两旁望去。
七月下旬,中原百姓刚刚收割完粮食还没过多久,祏县的官道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麦浪,一眼望去,就像金色的海洋一样。
随风起伏的麦秆足有半人高,随着风吹,发出哗哗的响声。
出于对徐庶的怀疑,赵云并不相信徐庶所说的话,相比之下,赵云更相信曹仁在前方埋伏自己。
这个判断很正常,看看官道两侧的地形,曹仁要是放把火,一定能将赵云烧的焦头烂额。但是,万一徐庶说的是真的,赵云也很难办,不去陈留的话,太史慈很有可能被曹仁和夏侯惇前后夹击。
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太史慈战败的可能性很大。
这就是古代真正和现在战争的区别,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有些时候,将领判断军情就跟猜大小没什么区别,这和智力无关,就是运气的差别。
站在原地想了良久,赵云决定还是相信太史慈一次。
偷偷的带着三千骑兵回到祏县附近,赵云偷偷的埋伏起来,赵云同样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曹仁和夏侯惇在陈留里应外合打太史慈,那么自己就和周仓在祏县里应外合打黄忠。
日落月起,星光闪烁,转眼间到了夜晚,黄忠的大营依旧毫无声息,没有一点攻打祏县的意思。
赵云和三千兵卒只能藏在麦秸之中默默地等待,忍受着蚊虫叮咬。
好容易等到红日初升,赵云忽然反应过来,曹应该是去陈留相助夏侯惇了。道理很简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黄忠才回以守为主,先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赵云立即招呼全军启程,急速赶往陈留。
这个判断没错,徐庶确实没有骗赵云,曹仁真的赶赴陈留救援夏侯惇去了,而且行军的速度比赵云想象的还要快一些。
旷野之上,两队骑兵一前一后,风驰电掣般的在官道上飞奔,就像两条蜿蜒前行的巨龙一般。
行至一半,赵云又一次停下脚步,他很无奈的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曹仁了,一日一夜之间,骑兵奔驰二百里并不困难。就算曹仁为了保持兵卒和战马的体力,行军百里也不在话下。
左思右想之后,赵云做出一个决定,就是在官道上设伏,等着伏击曹仁得胜而回的军队。
这也是个赌博,赌的是太史慈防线紧密,曹仁冲不进陈留,赌的是曹仁没有和喜欢的合兵一处的打算,赌的是曹仁没有放弃祏县战场。但无论赵云赌的成功与否,李重首先就会在陈留战场吃一个亏。
这让赵云极其郁闷,输赢暂且不说,问题是,赵云到现在也不敢确定,徐庶到底发现没发现自己已经暴露这个事实!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就在太史慈猛攻陈留之际,远道而来的曹仁忽然出现在太史慈身后,杀进太史慈的大营之中。
多亏太史慈前一段时间准备的时间比较长,靠的是投石机巢车等武器攻城,并没有用兵卒的数量强行压制,所以留守大营的兵卒数量很多,堪堪挡住了曹仁在背面的袭击。
但就算如此,太史慈的损失也不小,留守大营的兵卒足足死伤了三千余人,东侧大营一片火海,粮草军械被曹仁付之一炬。
这还是曹仁一路行军过快,骑兵和战马都没剩下多少体力的原因,不然的话,曹仁连破两营也有可能。
攻城的军队同样损失不小,夏侯惇趁着太史慈首尾不能两顾之际,打开城门出城突袭,烧掉了太史慈一多半的攻城器械,陈留城下烽烟处处,兵卒的尸体,破损的木料随处可见。
一战之下,在短时间内,太史慈再也没有能力用攻城器械压制陈留守军了。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给李重去信,将陈留战场的情况讲述一边,声称攻破陈留要延长一段时间。
当然,太史慈也没把责任推到赵云身上,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