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暴君刘璋-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次十几万人,近十万妇女被充公,已经超过过去川军屠杀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仅仅是一个城池的,川军以前屠杀的四十多万人,是整个荆益二州加起来的。
    世族被清洗以后,其他事情就好办多了,世族的家产,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储备粮食,所有的一切都归了川军,并且运向长安。
    川军发布迁移命令,从颖水经过许昌到函谷关的所有居民,都在迁移之列,川军许下了大量的好处,包括给予土地,三年免税,第一年粮食支持和一定的文钱补贴。
    樊梨香亲自带着民望极高的神威军去组织南阳一带和其他地方的百姓迁移。
    虽然好处给的够多,也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但是迁移还是带有强制的性质,否则这些百姓不会心甘情愿迁移的,而如果不迁移走大量人口,将这些人口留在原地,要是曹军回来占领,那就是白白送给曹军资源了。
    对于这一点,刘璋知道分寸,所以并没有太严格执行不得伤害百姓的迁移命令,川军出动了三十万大军,除了颖水前线留了十万人,剩下二十万人全面参与迁移,帮助百姓运送家具和粮食财物,上百万百姓被迁移向关中。
    长安刘循,周不疑,蒋琬,日夜不休地接收迁移居民,张任率领川军维持关中秩序。
    大迁移虽然避免不了混乱,绝对算不上有条不紊,但是没有出什么大的岔子。
    而黄月英除了组织迁移,秘密下达了命令,要求更大力度搜集民间异能之士,虽然台与巫女的师傅已经死了,但是从这看来,能够医治刘璋头疾的确有人在,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黄月英也不会放弃。
    川军在大迁移,可是川军的一个动作,吓坏了曹军,就在大迁移的同时,除了用于迁移的部队,川军竟然在颖水岸边增兵了。
    从关中过来二十万军队,杂牌军都已经去迁移百姓了,这二十万军队全是精锐,突然的增兵让曹军惶恐,那些世族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未完待续)
第620章 司马懿正式出山
    以前川军在荆益屠杀,对这些中原世族还没这么大冲击力,可是这次屠杀就在许昌啊,而且那些被屠杀的世族昔日都是与他们地位一样的世族,甚至就是一些世族的宗族。
    刘璋敢一下子把许昌几十个世族屠了,如果攻入兖州,那他们的下场会好吗?
    假如川军仅仅是增兵,世族没这么惶恐,可是恰恰发生在许昌屠杀之后,许昌屠杀就已经震惊天下,这突然增兵立刻让所有世族子弟心提到嗓子样,只感觉许昌万人坑的阴风已经吹到他们面庞。
    川军的大军向颖水汇集,完全是要打一场大仗的样子,也就是说要与曹军决一死战。
    曹军现在稳住了形势,并且在世族支持下疯狂扩军,可是也只有北方十万精锐,剩下十万,包括徐晃的四万人,勉强算精锐,地方部队三万人,完全是杂牌,新兵三万人,一个月内拉起来的农夫能有什么战力?
    可以说曹军这二十万人,要是当真打,根本不是川军的对手。
    司马孚心急火燎地跑来报告司马懿,司马懿沉默了许久没说话,按照司马懿看来,川军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暂时息兵,这样能够囤积粮草,恢复关中,也重新整合一次川军,毕竟川军收降了三十万左右的降兵。
    而川军的大迁移还有江东的变故,更加让司马懿确定这个方案对川军最为有利。
    大迁移期间,大量军队被牵制,这个时候竟然还开启大战,一旦川军战败会是什么结果?甚至曹军要是从河洛之地偷袭豫州西部,又是什么结果?
    整个大迁移,还有参与迁移的川军还不乱套?
    而江东的变故,让江东门户大开,就算川军想继续进攻,那也该进攻江东啊,放着软柿子不捏,捏核桃,什么意思?
    可是司马懿知道现在想这些没用,如果川军真的打算决战,就算曹军出河洛偷袭了川军后方,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川军实力比曹军强大太多,就算造成大乱,曹军还能打进函谷关不成?
    而川军一旦强攻颖水,进入兖州,那曹军将再一次被重创,恐怕真的只能退入河北了。
    司马懿觉得,如果川军真的进攻,这就像一个疯子,不顾自身的烂疮和病痛,也要一拳头打掉一个正在发育的孩子。
    不合常理,可是对这个孩子却是灾难。
    司马懿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攫取权力的,现在司马懿到处散播说是郭嘉留下计策,最后导致天子身亡的消息已经广泛流传开来。
    司马懿传播出去的时候,就没说这是谣言,言之凿凿,连司马懿自己都相信了,所以那些世族也相信了,世族相信了,以世族的影响力,那天下人就相信了,就算刘璋不找伏寿出来对口供,这个屎盆子也结结实实叩在了郭嘉头上。
    郭嘉根本没法辩驳,他当然知道天子是司马懿主动留下的,可是除了曹操还有谁知道?郭嘉出去澄清,那些世族就信了吗?天下人就信了吗?
    而且郭嘉也没法说什么,因为曹军现在正需要世族支持,就算曹操相信郭嘉,也相信他的才华,也不可能因为郭嘉得罪世族,哪怕曹操心里同样不喜欢世族,这个节骨眼上,没有世族,曹军早已灰飞烟灭。
    世族到处传播着这个消息,郭嘉反驳了没人信,也不能反驳。
    郭嘉这时才感到一种绝望,一个寒门,在军中哪怕地位再高,可是没有背后的势力支持,根本没有话语权,以前自己一直避免与世族冲突,还能混个军师祭酒当当,哪怕没什么权利也逍遥自在。
    可是现在世族给自己扣屎盆子,自己竟然还是无法反抗。
    但是无论曹操和郭嘉都没想到司马懿这一招真正的目的,在与击倒荀彧,郭嘉聪明厉害,但是毕竟只有一个人,荀家可是一个大家族,要从荀彧手上**,那可太难了。
    自从世族开始给郭嘉扣屎盆子后,荀彧来找过司马懿一次,还问过其他当初坚守颖水的将领,都是为了核实留下天子的命令是谁下的。
    可是司马懿穿的是谣言,可是连自己都欺骗进去了,自己都不断催眠自己那就是郭嘉献的策,荀彧能问出什么。
    三人成虎,在群情汹汹之下,荀彧真的有些相信了,而且荀彧觉得曹操这种枭雄,在自保和天子之间选择自保,实在是大有可能,更加笃定就是曹操示意郭嘉,然后郭嘉将天子留给司马懿的。
    司马懿心中有一些得意,虽然自己有才名,可是世人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才能,要是荀彧知道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很深的了解,或许不会上当。
    可是偏偏司马懿现在只是和当初隆中的诸葛亮一样,只知道有才,很有才,可是具体咋样没人知道。
    郭嘉坐实了罪名,荀彧怀疑了曹操,司马懿眼看自己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执行,可是偏偏这时候川军要进攻。
    司马懿可是知道曹操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川军进攻,他就有理由不顾世族反对,重新启用郭嘉,那些世族胆小怕事,生怕司马懿和郭嘉内斗不能挡住川军,必定默许。
    这样一来,自己的计划岂不是前功尽弃。
    司马懿想不通川军为什么进攻,只觉得刘璋就是个疯子,而联系到以前川军进攻汉中荆州西羌南蛮,都是很不利的情况下出兵,司马懿丝毫不怀疑这次川军也是动真格的。
    司马懿终于放下了手中的事情,前来陈留觐见曹操,曹操本来在准备将都城迁移到黄河北岸的邺城,可是川军进攻,迁移的事情不得不停下来,立即聚集文武商议对策。
    听说司马懿到来,曹操忘履相迎,自从颖水后,司马懿虽然与徐晃一起统军,又帮着曹军征召新兵,但是并未正式任职,也没有来见过曹操,这次前来,曹操带了众文武来迎接司马懿。
    司马懿曾经两次言中,第一次是不打关中之战,第二次是提前撤出许昌,虽然都没被采纳,可是事后都证明是绝对正确的决定。
    第一次让曹军损失了四十万多大军,第二次更是让曾经反对撤退的许昌世族付出血的代价。
    现在曹军中除了几个有理智的人,其余人都把司马懿当成神来看待了。
    颖水之战,司马懿挽救了曹军,避免了川军进入兖州,是一个天大的功劳。
    现在就算不明说,所有人包括曹操在内,都知道世族真正扶持的对象是司马懿,得到司马懿就得到无数的钱粮信望和人力人才。
    这三点,尤其是第三点,都让曹操不得不重视这个人,再也无法像以前几次征召司马懿那样简单,这次迎接司马懿已经超出国士的礼节。,
    “哎呀,仲达,曹操可把你盼来了,你要是再不来,我这火都烧到眉毛了,仲达,这次可不要像以前几次那样,无论什么条件都可以,我曹操只要仲达先生为我曹军出谋划策。”
    “司马懿拜见丞相。”
    哪怕这么高规格的礼节,司马懿也面无表情,平静如死水,向曹操行礼也是全礼,没有一点国士的傲慢。
    而司马懿心里暗自心惊,这曹操果然一代枭雄,要不是自己知道曹操心里亮堂,换了其他人,肯定被曹操这一番盛情吹到云里雾里,以前的许攸就是个例子。
    就从这一刻,司马懿已经为自己定下了原则,投效曹军之后,只要曹操还在,就要慎之又慎,决不可因为背后有世族支持,就大步迈进。
    司马懿不是司马徽,没那么迫切要得天下,甚至司马懿现在压根没想过得天下,司马懿相信只要水到渠成,自然什么都有,强求很可能是葬送自己。
    但是如果找到致命的机会,司马懿也不会放过,十年磨一剑,正是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仲达啊。”曹操挽着司马懿的手进入大堂,带着叹息道:“真是愁死我了,我军大败还未恢复,川军又在颖水岸边增兵,三十万啊,本相实在没有把握,正要仲达拿主意,仲达觉得川军这是在虚张声势,还是真的要打过颖水。”
    “拿主意不敢,不过司马懿觉得肯定不是虚张声势。”司马懿谦恭地说道。
    “哦?”曹操正要松开司马懿的手回到主位,听到司马懿这么言之凿凿,倒是很诧异,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也都诧异地看着司马懿。
    要知道这事他们已经分析过了,至少五成的可能是虚张声势,因为川军的弱点,粮草,关中建设,降兵,大迁移,以及门户洞开的江东,都让川军难以动兵。
    为什么这司马懿张口就“肯定不是虚张声势”?
    “仲达这么说有什么理由?”曹操好奇地问道。
    “没有理由。”司马懿理直气壮地答道。
    曹操和众人都同时感觉一阵窒息,这……是谋士该说的话吗?
    可是许多人同时恍然大悟。
    (未完待续)
第621章 冢虎
    人家司马懿说话就是不需要理由,可是言之必中啊,就像关中战前,就像许昌撤兵,人家也没理由,或者理由牵强的过分,但是人家就是说对了。
    这时立刻就有人出来,陈群向曹操道:“主公,司马懿言之必中,已经得到验证,这次绝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战川军,否则后悔晚矣。”
    “是啊是啊。”华歆出列道:“司马懿之才实在神鬼莫测,比鬼才还鬼才,主公切不可大意。”
    一旁的郭嘉明显听出华歆有针对意味,自己就是被人称为鬼才,比鬼才还鬼才,那不就是说比自己厉害吗?
    可是这还不会让郭嘉介意,最重要的是当初关中之战自己是第一席谋士,结果接连败北,要是当初听了司马懿的,或许就不是现在这个局面。
    比鬼才还鬼才,是真的击中了郭嘉内心,郭嘉只觉得胸口一阵疼痛。
    “哈哈哈。”曹操哈哈大笑,走上主位,对司马懿道:“仲达,这次本相完全相信你的话,那你就说吧,川军要来进犯,我们该如何应对,打还是和,还是降?”
    司马懿向曹操施了一礼,众人都啧啧有声,看,世家出来的子弟就是不一样,多有礼貌,不像那个鬼才,整天吊儿郎当,又喜欢喝酒又喜欢嫖娼,却什么本事没有。
    郭嘉的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强压下去,面色有些苍白。
    司马懿当然注意到了郭嘉的情况,其实刚才自己那样说,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荀彧是自己头号大敌,可是郭嘉才华超群,也是很有威胁的敌人,只有将权力全部揽在手上,才能放心与川军作战。
    司马懿自己心里就知道,川军虚张声势的可能占了五成以上,可是说真话有用吗?
    曹操问那句话,司马懿实事求是回答虚张声势和强硬进攻参半?那说了不等于没说,不是废话吗?那怎么显示出自己才华?
    回答是虚张声势?别开玩笑了,要是川军真打过来,他司马懿脸就丢大了,也不符合自己一直塑造的奇谋形象。
    只有回答肯定是强硬进攻,才是完全的计策。
    第一,这样肯定的回答能吸引眼球,能看出他司马懿的坚定态度和对自己智慧的毫不怀疑,与当初关中战前和许昌撤退,一样高深莫测。
    第二,如果川军真的强硬进攻,那自己就言中了,不管最后怎么打,这第一功肯定是自己的,自己的智慧也超过了其他人。
    第三,如果川军是威吓恐吓,那也没关系,司马懿才不信曹操敢笃定川军是恐吓,以现在曹军的状况,如果川军不顾自身情况发动全面进攻,几乎可以肯定败的还是曹操。
    所以曹操就算对川军虚张声势信了八成,还是会做应对,而现在自己到来,曹操不向自己问对策就有鬼了。
    自己回答川军是强硬进攻,只要自己献策了,并且达成了与川军的和平,那自己就是避免了曹军在虚弱时陷入战火的功劳。
    这份功劳绝对比自己说什么虚张声势和强硬进攻参半来得实在,如果自己说是虚张声势,那更是半点功劳也没有。
    如此一来,回答虚张声势或者五成虚张声势,都对自己没好处,反而是回答川军必定强硬进攻,无论事态怎么发展,司马懿都赚尽便宜。
    而司马懿刚才用肯定的语气说话,配合关中战前和许昌撤退两次预言,显然已经有了效果,现在曹军大部分文武都已经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并且陷入川军即将进攻的惶恐,迫切希望司马懿出主意消弭这场战祸。
    只有荀彧荀攸少数几人在思考司马懿为什么这么回答,可是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人,哪怕智谋再高,司马懿这么深的心机也不是一时能反应过来的。
    现在听到曹操问话,司马懿拜礼之后朗声答道:“丞相,降,绝不可能,许昌屠杀十几万人,刘璋手上的无辜人命血染江泽,就算丞相想要结束大汉纷争,但是百姓也不会接受刘璋这样一个暴主。
    但是司马懿认为,刘璋虽暴,但实力确实强横,我们刚逢大败,不宜硬碰,所以面对川军强硬进攻,上策是和,中策是战,下策是退。
    和,就是与川军议和,给予川军一定好处,让川军退军,当然,刘璋这种暴主,已经陷入战争疯狂,我们不能一味的寄希望和平,我们在谋和的同时,要备战。
    相信怎样备战,荀彧大人,郭嘉先生比司马懿懂的多,司马懿就不献丑了,司马懿只说一句,谋和的同时备战,而备战的同时准备撤退,除非荀大人奉孝先生有必胜之策,否则我们既要有决战的决心,也要有撤退到黄河的准备。”
    众文官纷纷点头,都觉得司马懿说的有道理,谋和当然要备战,否则就是待宰羔羊,而备战的同时准备撤退,更合文官的心思。
    这些文官当然害怕川军越来越强大,可是谁又敢肯定曹军能打败川军?要是曹军再次战败,而后退来不及,他们岂不是落得许昌世族一般的下场?
    司马懿刚说完,立刻就有好几个文官出来附议。
    “啪,啪。”
    曹操拍了两下手掌,对司马懿道:“久闻先生大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那既然上策是谋和,如何谋和?如何最大可能让川军停止这场战争。”
    曹操当然也不希望战争,现在还不容易拿到世族的全部支持,虽然这种支持让曹操很不爽,但是曹军现在崛起的唯一希望就是这个了,如果没有世族不保留的支持,曹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与川军对抗的实力。
    甚至说不定曹操已经退到黄河以北去了。
    获得世族大量钱粮,现在曹军迫切需要有一个用这些钱粮恢复实力的时间。
    哪怕现在曹操也拿不准川军是不是恐吓,但是谋和都是切中曹操心思的。
    司马懿拱手道:“司马懿愚钝,没有什么新鲜的,还是当初在许昌那番话,将刘璋得到的土地封给他,加封蜀王,然后……”
    司马懿还没说完,华歆就皱眉道:“仲达先生,现在天子已经驾崩了,我们也没拥立新天子,谈何封赏?又谈何加封?”
    司马懿听到华歆的话,用力拍了一下额头,“哎哟,哎哟,你看,我这记性,诸位勿怪,诸位勿怪。”
    众文官这时都看向郭嘉,都不着痕迹地摇头,因为司马懿散布谣言后,他们打心里觉得就是郭嘉留下天子的,还导致天子被杀。
    要是天子还在,今日就可以按照司马懿的计策施行了,甚至是当初在许昌听了司马懿的,也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就是因为天子,川军才没能真的攻破颖水。
    司马懿见好就收,继续道:“天子驾崩,也不是没有办法,毕竟丞相也是公侯,又是一方诸侯,完全可以上表刘璋,劝他加封蜀王。”
    古代分裂时期,是可以由其他诸侯劝封的,只要劝的人多,这就名正言顺,而现在曹操是天下第二大势力,如果曹操劝进,刘璋加封蜀候也名正言顺。
    可是司马懿的话出来,立刻就有几个文官不高兴了,曹操的地位可不比刘璋低,劝进?那不是自认矮川军一头吗?立刻就有几个人出来劝谏。
    华歆道:“仲达先生,我看此举不妥,若如此,我方威仪丧尽,主公颜面何存?我看还不如我们找一位皇裔,拥立为帝之后再行加封。”
    听了华歆的话,司马懿冷笑一声:“华歆大人,先不说拥立帝胄需要多少时间,就算拥立了,谁的资格高过刘璋?你这是逼刘璋称帝吗?”
    司马懿并没有对华歆太客气,原因是华歆并不是真正的世族一系文官,华歆虽出身世族,但他的处事原则不是世族原则,而是私利。
    也就是说华歆是一个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人,从这一点,许多世族子弟都看不起他,只是因为他确实有才华,又的确是出身名门,才对他比较恭敬。
    之所以华歆许多时候都在帮世族说话,是因为世族的利益与华歆的利益吻合。
    真正世族一系文官,是以陈群为首的一系,荀彧荀攸等人与曹操家族子弟一样,属于嫡系,地位高于世族一系。
    如此,司马懿不用太顾及华歆感受,而且现在是自己表明态度的时候,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对自己计策的坚定,那为了凸显自己而得罪反驳自己的人就在所难免。
    而华歆听了司马懿的话,也变得有些尴尬,自己出言太快了,竟然没有仔细思索。
    现在大汉天下皇室后裔多的是,虽然汉灵帝一系的没有了,但是比刘璋这个皇裔更根正苗红的大有人在。
    但是说到资格,现在去其他地方找个天子回来,有刘璋称帝那么名正言顺吗?
    一旦曹军找个皇裔回来拥立,那简直就是逼刘璋称帝,而且刘璋称帝更加说得过去,至少比一个旁支的新皇帝好。
    到时候曹军可就大大的被动了。
    华歆本意是维护曹操的权威,华歆这样的人,迎合主上才是他的目标,所以刚才听到司马懿计策有贬低曹操的意思,才一时失口。
    这时曹操却朗声笑道:“哈哈哈,无妨,无妨,上表就上表,难道给刘璋上一道表,还能掉块肉不成,仲达,你继续说。”
    司马懿行了一礼,继续道:“上表劝进刘璋为蜀王,将关中,以及颖水以西的土地,全部承认是刘璋的土地,另外,必须恢复三小姐与刘璋的婚礼。”
    司马懿说完,众人都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司马懿后来也听说了曹操在许昌本要将曹羡嫁给刘璋,可是因为许昌陷落太快,没有成行。
    而曹羡已经是曹军与川军的老问题了,当初川军攻下樊城就说嫁,曹羡逃婚了,许昌的时候说嫁,时间又来不及。
    这时也应该把这个问题了解了,虽然像司马懿这种人,不会相信和亲能有多大好处,但是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好处,也应该付诸实施,更何况曹羡的事拖了这么久,是该有一个了结。
    毕竟想要和平,不止是曹操想,世族想,他司马懿个人也想。
    “劝进蜀王,承认土地,和亲,恩,本相都答应了,还有什么吗?”
    曹操知道曹羡不想嫁,可是这个时候曹操也不会考虑一个女儿的感受,另外两个嫁给刘协的女儿守寡,自己都还去看过呢。
    这点屈辱,比起承认土地来说,实在不值一提,连承认土地和劝进,曹操都能照办,嫁个女儿有什么。
    “剩下还有一条。”司马懿抬头看向曹操,突然跪了下去:“司马懿请求丞相加封王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