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暴君刘璋-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接下来,因为数量太过庞大,他们的食物变得短缺,于是需要互相撕咬。
所谓动物打架,体型大力气大的当然占优势,所以在激烈的资源争夺中,只有体型大的活下来。
可是食物还是不够,因为这些体型大的食量也很大,于是继续撕咬,体型小的被全部淘汰,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几千万年,最后这种生物全部是无比庞大的物种了,能撼山断河。
可是它们最终还是灭亡了,不用我说,你们也该知道为什么吧。”
“体型越来越大,食量越来越大,一直延续下去,最后必然还是食物短缺,当然只能灭亡。”鲁肃说道,可是忽然一皱眉。
刘璋笑了一下,转对几人道:“我知道你们心中恨我刘璋入骨,但是我真的不恨你们,至少对于你们个人,我不恨,只是你们主导的时代,必须过去,我不想大汉的水囊破掉。”
刘璋站了起来,鲁肃突然抬头道:“蜀王,或许你说的是对的,世族在不断的壮大过程中,终将灭亡。
可是蜀王殿下用屠杀几十万世族人的代价,建立起来的新时代,如果主导这个时代的都像那些人一样,我鲁肃死不瞑目,所有世族子弟,都死不瞑目。”
刘璋轻出一口气,没有回答鲁肃的话,走向高台,张任下令行刑,其余人皆是砍头,黄兰,李材和世族主要成员,包括司马徽,鲁肃,庞德公,诸葛慈在内,全部凌迟。
刘璋踏上台阶,面对所有文武道:“诸位,登基之前,本王宣布三道政令,皆建立在以前的新政之上。”
黄月英拿出一封卷轴上前,展开朗声念道:
“大汉蜀王殿下,假基三令,为大汉国策。
大汉蜀王殿下第一令,土地令,大汉每一个子民都有拥有基本土地的权利,可以自己放弃,但绝不能剥夺。
每一名子民,根据当地田亩数量,人口数量,土地肥沃程度,由官府核算每一个成年人的私有土地标准。
私有土地可买卖,可租赁,只上缴基本赋税。
若大汉子民要扩张土地,在规定私有土地标准外的土地,皆为朝廷租赁形式,不止要上交赋税,还要上缴租税,双种税收不得拖欠,否则收回租赁土地。
租赁土地非私有,为朝廷所有,租赁期不得超过十年,租赁期满可续租,而国家也可以收回土地,租赁土地的大汉子民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止。
如果私有土地买卖,卖方同样拥有标准土地的权利,他日能够买回土地,当地官府必须按照私有标准分配,不得提高市价,不得加征说服。
买方若超过私有土地标准,买来土地不能变成私有土地,只能是租赁土地,赋税与租税同时上缴。
有两者例外,第一,拥有大汉爵位者,按照爵位可获得拥有更多私有土地权利,从男爵到王爵,私有土地数量不同,所有私有土地只需缴纳赋税。
若爵位降级或废除,自动剥夺多余土地拥有权利,若要持续拥有,需缴纳租税和赋税,且朝廷有租赁期满的收回权利。
第二,凡是犯罪的人,根据罪行不同,可剥夺拥有标准土地权,如果要赎回权力,需要对大汉做出等额的贡献。”
这是刘璋和黄月英商议之后,在原有土地令上改变成的新土地令。
刘璋唯一的目的,就是杜绝土地兼并和普通农民沦为佃农或奴隶。
私有土地标准,经过各地根据具体标准衡量,报于官府备案,虽然不能像后世人口普查一样大规模清查,但是朝廷会每过几年,就去派人去地方监察,看是否瞒报或不公。
这些私有土地,是底层百姓的生活根本,或许这些百姓哪天遇到大灾大难,需要卖土地,可以,但是卖了以后,这些百姓还是有拥有标准土地的权利,并且买回这些土地,价格不会太贵。
这样一来,以后等百姓有钱了,依然可以买回这些土地。
当然,这些只对那些有再生能力的有用,比如标准上可以拥有五亩土地,这个百姓卖掉一亩地,以后赚了钱,可以把这一亩买回来。
如果真的这一家子一蹶不振,再也不能有钱,那刘璋也救不了他们,任何时代,都是有最穷最穷的人的,无法避免。。
刘璋能做的,只能是让体制尽量合理,尽量不要产生大量的穷人。
而那些买方,如果是原来标准土地数额不足的,买回来就是私产,如果超过了标准,那还是要缴纳赋税和租税两种税收。并且官府可以在租赁期满收回。
这样肯定打击一些土豪的买地热情,但是那些要办农场经营的,还是会有渠道,不会杜绝他们的生路。
同时不会造成土地严重集中的局面。如果发现土地严重集中,官府第一步可以提高租税,如果无效,可以直接收回土地。
官府也不能照顾那些土豪利益,一直续租,因为新土地令规定,每个成年百姓都有拥有标准土地的权利。
如果一个人的标准土地不足,他又有能力买土地,官府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必须卖给他,这样一来,如果土地严重集中,官府只有收回租赁权一条路。
封建时期,在没有工业化的时代,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资产,刘璋不想土地兼并重演,更不想因为体制和大家族压榨,让百姓完全没有生路。
拥有爵位的人可以获得土地,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那只是针对以前的爵位。
递减爵位之后,土地不可能长期兼并,以前拥有大量土地的高爵位人,只要子孙没有足够贡献,不能维持爵位,只能将这些土地散出来。
爵位是奖励对大汉有功勋人,同样是一种特权,刘璋觉得,对一个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是有资格拥有一定特权的。
而许多恶劣的罪犯,连公民都不配,更别说拥有土地。
那些已经被带上行刑台的世族,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听到新土地令,如果是以前的他们,这样的政令就是个笑话。
因为没人会去执行。
可是他们现在冷静想想,这样的政策,或许才是真的杜绝水囊破裂的办法,而现在川军建立的大汉还没开始,一切都是空白。
这个时候颁布这样的国策,阻力是最小的,如果等个几十年,等第一批既得利益者站起来,这种剥夺上层人权利的政策,绝对不可能得到实施。
这时,这些世族知道,或许就土地一项,刘璋建立的朝代,或许比以前的要好。
“大汉蜀王殿下第二令,限价令。
限价令不针对所有产品。奢侈物品只要公平买卖,可无限加价。
限价令只针对百姓生活必须用品,凡是生活必须用品,必须由专门部门负责测算市价,并维持基本供应。
官府必须维持一定数额的日常用品囤积,以面对灾害和其他减产原因,任何商人和豪门,不得在必须物品短缺的时间囤积货物,不得高价出售。”
限价令与以前颁布的大同小异,并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必须提出来,因为在刘璋和川军整个征战过程中,真正遇到阻力的只是土地令和四科举仕。
而限价令几乎都被人们遗忘了。
可是刘璋知道,现在大汉农产过剩,必然带起商业,商业发达的时候,限价令将是最大的阻碍,如果不强调,可能以后被商人影响力占据的朝廷,把这条政令废了都说不定。
刘璋必须将这条政令定为国策。
除非全国大面积饥荒,否则限价令可以保证百姓基本的生活秩序,同时也是避免资本家盘剥的手段。
就算没有灾害,这些日常物品要是被操纵了,那就是认为的灾害,刘璋不得不防。(未完待续。)
第979章 新体制
但是谁都知道科举制的弊端,所谓人才,绝对不止当官这一条路,而士农工商,三十六行,都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
古代对这些行业的人才选取,非常不合理,而且还存在严重的歧视。
大汉同样歧视,但是远不如封建社会后期,刘璋有改变的基础,四科举仕,可以根据需要扩展到很多科,这有利于朝廷选取各行各业的人才。
同样也有利于一些有其他行业天赋的人,发挥他们的天赋,如果处于歧视的时代,或者不能通过这些天赋出人头地,那这些人就埋没。
而刘璋知道,正是这些人在推动社会发展,如果西方一直也用科举制,只选拔当官的,对其他行业歧视,那就绝不会有工业革命。
说不定一个人才发明一个新的纺织机器,就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这就是其他行业的力量。
而中国一直用科举制,似乎只有当官才能出人头地,练就了一批将官场规则和人情世故玩得精熟的政治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于有爵位的人,就是对大汉有功的人,这样的人四科举仕加分,刘璋觉得无可厚非,比如一个士兵退伍,想到官府的工匠坊当个木匠,适当加分,是必要的。
而对于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直到两千年后还在沿用,许多汉人觉得不合理,其实是合理的。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教育低一些,明面上的考虑是,让拉近各地区水平,要不然教育水平相对低的少数民族学生,要进好大学太困难了。
而暗里还有一个好处,缓解少数民族融合进华夏民族的怨气,同时加速同化,这是维持华民族稳定的需要。
而现在这个时代,暗里的好处,是刘璋迫切需要的。
现在川军大规模开疆拓土,靠的是武力,大宛骑,弓骑兵,藤甲兵,强弩兵,不管山地战,水战,平原战,守城战,全部所向披靡,当然拓展土地容易。
可是这些土地上的百姓,根本没有归附,别说西域,西羌,草原和高句丽,就算是滇州,经过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从心里上认同自己是大汉子民。
而如果有普遍的四科举仕,这些少数民族为了出人头地,不得不吸收汉文化,并且选择当大汉的官员,那就完成了同化的最重要一步。
第一是文化同化,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文,从小接受“我是大汉人”的教育,慢慢的就可以潜移默化。
另外就是网络了少数民族精英,那些参加四科举仕并且取得官职的,哪个不是少数民族的精英,而给予这些人官位和其他待遇,他们瞬间成为既得利益者。
有了这一批人,是束缚住少数民族依附大汉的锁链。
武力征服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后续同化,武力征服的地方都是虚影,由此,四科举仕就变得非常必要。
而少数民族的加分,就是鼓励少数民族参加四科举仕,对汉民族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行刑还在继续,在黄月英宣读三大政令时,无数人人头落地,血液渗入石板铺成的地面,如一条条小溪流到许多川军文武脚前。
黄兰,李材,司马徽,庞德公,鲁肃等人承受凌迟之刑,已经血肉模糊。
功臣阁建立在尸山血海之上,山河破碎图招展在尸山血海之上,三大政令在尸山血海中宣读,而刘璋即将登基,同样要踏过已经一片血红的地面。
“所有人尸体就地掩埋。”
“可是这里是功臣塔下……”
“就这样了。”
好像泥水一般,刘璋踏过血地,后面文武百官紧随,仿佛趟过水田,向宫殿走去,每个人的鞋子上都沾满血水。
远处围观的百姓,从来没想过,刘璋不但要在登基前杀掉黄兰等犯罪之人,还是在登基当天杀掉,并且在这种惨烈的环境下,走向自己的帝位。
“主公。”
离开了望星台,出了好远,直到血腥味消散,关银屏回头看了一眼,策马到了刘璋近前,从腰中拿出一把弯刀,对刘璋道:“主公,这个还给你吧,我觉得你并不需要。”
刘璋侧眼看着弯刀,他知道关银屏是什么意思,这把弯刀虽然换过一次,从最开始那把很钝的弯刀,换成了韩遂那把很精美的弯刀,但是作用是一样。
虽然关银屏不可能真的就拿这弯刀杀了刘璋,但是至少看到它,也是一个警醒。
而现在,即将称帝的时候,还杀了这么多人,就地宣布了三大政令,关银屏觉得刘璋不会变,所有人变了刘璋都不会变,这把弯刀根本不需要,从听黄月英宣读完政令,关银屏就觉得自己配着这弯刀是多余。
“留着吧,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刘璋说道。
刘璋的语气,让关银屏难以说第二句归还的话,将弯刀配到腰间,就要策马到自己的位置,刘璋突然叫住关银屏。
刘璋和关银屏在前面说话,后面文武百官跟随,这时已经离开望星台很远了,这时许多大臣才敢大声喘气,一名文官走到黄权身边,压低了声音道:“黄大人,你还好吗?”
黄权面色沉静似水,一句话不说,又仿佛有什么心事,与他走得近的官员便问了出来,黄权听到文官的话,先愣了一下,接着反应过来,随口道:“没什么,黄兰等人是咎由自取。”
“唉。”那名文官叹息一声,说道:“主公也太无情了,就算大人的堂弟犯案,只斩黄兰一人便可,其他黄家子弟不过就是挪用一点资金,或者行了一点贿,何至于死。
更何况黄大人十年辅佐主公,功劳苦劳都再无第二人,这惩治也太过了些,别说黄大人,谁没有点想法啊。”
“我没有想法,我劝你们也不要有想法。”黄权冷声说了一句,那名文官见状,连忙唯唯诺诺地退了。
……
“蜀王殿下,请上御驾车碾。”
到了宫门,早有许多没去望星台的文武迎候,伏寿站在首位,后面有黄玥,刘循,刘康等人。
三十二匹骏马拉的车碾,硕大而豪华,两旁宫女太监依次站立,王绪带着士兵分到车碾两旁,好厉害黄月英一左一右,随刘璋进入车碾,然后侍立两旁。
“好大的马车。”刘璋一个人坐在里面还真觉得空旷。
伏寿带着文武百官进入正殿,在门口,太监从伏寿手上接过诏书,大声宣读拥立新帝的诏命。
待宣读完,上千文武,上万士兵一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新帝登基,国运昌隆。”
随着太监的尖声唱幕,刘璋被一名太监扶持下来,缓缓走向殿门,后面好厉害,黄月英,张任,黄权,蒋琬,折兰英,樊梨香,赵云,马超等依次跟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璋踏上玉阶坐上龙椅,殿中群臣参拜。
公元209年十二月十二日,伏寿下懿旨立刘璋为大汉新帝,以元和为年号,210年为元和元年。
“众卿平身,自黄巾之乱到如今天下一统,已近三十年,据董卓入京,也已二十年,大汉终于重归一统,百姓得享太平,诸位皆劳苦功高。
燕王黄月英,自襄阳跟随,屡败强敌,政略奇谋百出,功勋当居首位,朕册封黄月英为太师,领中书令,参议军部。”
“谢吾皇。”黄月英下拜,三省六部制已经和群臣通过气,这些人倒也知道什么是中书令,三省六部制三大文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令看皇帝赋权,权位可大可小。
至于太师,那不过是一个荣誉虚衔。
“现在由燕王宣读恩诏。”
黄月英上前一步:“新皇登基,尊皇太后伏寿为太皇太后,大汉从元和元年始,启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兵部,工部,诸部职权皆明细于书,发封诸臣。
另设御史台,信访部。
御史台之职权,可监察三省六部所有文武,贪腐舞弊,以权谋私,尸位素餐,皆在监察之列。
御史台直属皇帝,不属任何部门管辖,最高部门与三省等同,各地设下属机构。”
众文武惊了一下,黄月英在与众大臣通气的时候,只说了三省六部,却没说这个多出来的御史台。
三省六部本是完善的,刑部,吏部,皆可对官员考核和对犯罪官员查处,但是现在却多了御史台,可以监察百官。
而且御史台还直属皇帝,不受任何部门管辖,这权力得多大?恐怕以后任何官员都要仰监察部鼻息。
若无约束,监察部绝对是最吃香的部门。
“信访部之职权,皆为谏言之官,负责总结行政弊端,民间疾苦,最高部门与六部等同,直属皇帝,各地设下属机构,直达乡级。
乡级信访部需按时调查民意,接受百姓直接上访,各级信访部接受来自官员和百姓的举报。
信访部言官,除非谋逆之言,否则绝不因言获罪,包括皇帝错误,可直言不讳,若有举报拒不上报,有上访拒绝接纳,轻则免官,若造成重大影响,进入刑罚。
另设锦衣卫,直属皇帝,锦衣卫指挥使由皇帝亲命,职责为监察御史台,信访部,有跟踪,潜入,乔装等权力。
凡是发现御史台不作为,与行政官员沆瀣一气,信访部截流不报,遏制上访,上至御史台信访部长官,下至御史台信访部乡级官员,皆可缉拿,无需向任何部门报备。
信访部官员犯罪,罪加一等,御史台犯罪,罪加三等,任何部门阻止锦衣卫办案,视为叛逆。
锦衣卫仅负责监察御史台,信访部,其余行政部门不在监察范围,若三省六部犯罪,锦衣卫查出,可报于相关部门,无执法权力。
锦衣卫越权执法,严惩不贷。”
众文武唏嘘不已,这三个部门,职权是一个比一个大啊,可是却也都限制了职责范围。
刘璋一直就觉得,三省六部制虽然职权严密,但是对官员自身的约束实在薄弱,所有将后世原本镶嵌在三省六部的两个部门,监察和谏言两个部门剥离出来。
言官无罪,在古代封建社会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但是除了个别大胆的言官,其他言官害怕得罪人,以至于这个部门成了最没用的部门。
有的时期,言官直接成了个朝堂摆设,一大堆御用文人歌功颂德的人充斥其中。
刘璋将这个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信访部,直属皇帝,不受任何部门约束,就是让他们有敢于说话的空间,不用害怕得罪人。
虽然现在底层百姓基本没有什么诉求自身权利的觉悟,但是如果地方官做得过分了,比如在土地令执行时舞弊,在丈量标准土地的时候,给亲属或豪门定的多,或者对四科举仕舞弊等等。
这些肯定会引起百姓愤怒,百姓需要一个宣泄的口子,那信访就很有必要。
御史台本身在后世是负责监察的,权力很大,可是也同样因为属于百官体系,诸多掣肘,只有剥离出来,才能给他们安全执法的空间。
而这两个部门很明显,如果真的只是直属皇帝,一个皇帝也照看不了他们,特别是御史台,要是没有压制,那还不翻天了。
信访部同样需要制衡,就算这个部门因为不属于百官系统,不用怕其他官员打击报复,那也可能因为贿赂和官官相护,拒绝一些举报和信访,瞒报,漏报。
那皇帝岂不成了瞎子。
这样的部门当然要有个强力掣肘,刘璋一下子就看重了朱元璋发明的赫赫有名的锦衣卫,这个让人闻风丧胆,号称无孔不入的部门,对监察部和御史台的威胁必定是巨大的。
御史台不用害怕任何官员,但是锦衣卫无孔不入,如果是在监察过程中徇私舞弊,以职权获利,那就必须得面对锦衣卫,这种威慑力应该还是有的。(未完待续。)
第980章 册封
带着士兵分到车碾两旁,好厉害黄月英一左一右,随刘璋进入车碾,
然后侍立两旁。
“好大的马车。”刘璋一个人坐在里面还真觉得空旷。
伏寿带着文武百官进入正殿,在门口,太监从伏寿手上接过诏书,大
声宣读拥立新帝的诏命。
待宣读完,上千文武,上万士兵一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
万岁。”
“新帝登基,国运昌隆。”
随着太监的尖声唱幕,刘璋被一名太监扶持下来,缓缓走向殿门,后
面好厉害,黄月英,张任,黄权,蒋琬,折兰英,樊梨香,赵云,马
超等依次跟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璋踏上玉阶坐上龙椅,殿中群臣参拜。
公元209年十二月十二日,伏寿下懿旨立刘璋为大汉新帝,以元和为
年号,210年为元和元年。
“众卿平身,自黄巾之乱到如今天下一统,已近三十年,据董卓入京
,也已二十年,大汉终于重归一统,百姓得享太平,诸位皆劳苦功高
。
燕王黄月英,自襄阳跟随,屡败强敌,政略奇谋百出,功勋当居首位
,朕册封黄月英为太师,领中书令,参议军部。”
“谢吾皇。”黄月英下拜,三省六部制已经和群臣通过气,这些人倒
也知道什么是中书令,三省六部制三大文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
侍中,中书令看皇帝赋权,权位可大可小。
至于太师,那不过是一个荣誉虚衔。
“现在由燕王宣读恩诏。”
黄月英上前一步:“新皇登基,尊皇太后伏寿为太皇太后,大汉从元
和元年始,启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刑部,礼部,
兵部,工部,诸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