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逐鹿记-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自己的安全,杀往日地朋友。不要说李靖做不到这一点,就算他能够狠下心来,也找不到好的办法下手。
要想暗杀杨仪,他首先要了解杨仪住在什么地方?担任什么职务?平时的生活习惯?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现在,他最缺的就是时间。所以,这个做法根本行不通。
要想解决这次危机,李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远走高飞。
和杨仪分开之后,李靖立刻回到驿馆,整理行囊,准备立刻出城,向东面潜逃,通过渤海郡前往江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李靖准备齐全,开始起身之际。一个与他同样住在驿馆地官员突然前来探访,随行的亲卫还带来了几壶酒。几样下酒菜,说是在驿馆无聊,要和李靖把酒同欢,指点天下。
李靖没有办法,只好按捺住焦躁的心情,不动声色地与那人饮酒高歌,闲话烽烟。
待那人离去之时,天色已晚。乐寿的城门已经关上,城中开始清街。宵禁,让李靖的逃亡大计无法施行,没有办法,他只好决定在第二天城门刚刚打开之时,出城逃亡。
然而,第二天城门还没有打开之时,高畅就派来了使者,说是命他觐见,让他没有走成,最后,城门倒是出了,却是随着高畅一行。
只要出了城就好办了,李靖相信自己能够找到机会逃亡,他准备乘今天晚上宿营之际,自告奋勇地去执行巡逻任务,在巡逻的时候甩开身边的人逃亡。
而就在他转动这个念头的时候,高畅派人来了,要他前去觐见。
他跟随在传话人的身后,骑着战马越过一辆辆马车,朝车队的前方驰去,一路上,他紧皱着眉头,在暗暗思量,高畅这个时候见他究竟是为了什么?以及高畅为什么会离开乐寿北上?这些马车中究竟装着什么事物?
只有事先知道对方地底细之后,他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
然而,在目前地态势下,他无法了解更多的东西,唯有走一步算一步,到时临近应变算了,高畅并没有让他跟随他地部队北上,而是让他和高畅一起,肯定是有事要他去做,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和杨仪会面,不愁身份有暴露的嫌疑。
李靖虽然考虑到了种种的可能,却没有想到一样,那就是高畅事先已经识破了他的身份。
虽然,高畅已经知道这个化名李二郎的人就是京兆府三原人李靖,李药师,唐代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当然,后面那些名号此时还算不到现在的李靖身上,他却一直没有拆穿李靖的身份,只是命令监察司地人在一旁小心监视。
高畅自然知道李靖之所以隐姓埋名的原因,他虽然不知道李靖是怎么出现在窦建德军中地,他也不想再去追究这些,他只知道,这个人既然来到他的旗下,他就不会将他放走了。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其实,这个人才在哪个世纪都是最重要的,在这六世纪也不例外。
高畅一直仔细观察李靖,看他究竟还是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那般有能耐?究竟有没有可能为自己独当一面?因此,才让他一路高升,不多久,就从一个小小的佐尉升为了中郎将,还让他去武邑招兵,以五百精锐为班底,独领一军,按照他自己的一些思路治军,并没有派人去干涉他,就算是负责牵制他的黄晟,也没有在一旁做什么多余的事情。
如果不是高畅事先知道李靖的威名,绝对不会这样做,就算他曾经救了高畅一命也不行。
高畅也知道李靖现在对隋王朝仍然忠心耿耿,这也是他没有拆穿李靖身份的原因,若是拆穿李靖身份之后,李靖若是要离开,他该怎么办呢?杀了李靖,还是像王琮等人一样将他软禁起来,又或是干脆送他走,高畅仔细想了想,无论自己采取何种方法似乎都不适合。
所以,他一直在旁冷眼旁观,只是命令监察司的人小心监视,凡是和李靖有关的消息务必在第一时间上报。
陶然居其实是监察司的产业,所以,李靖和杨仪在陶然居的会面在第一时间就汇报了上去,两人之间所说的话,已经对话的神态在卷宗上都有记录,负责处理这些情报的白斯文在第一时间见到了这些报告,他了解这报告的重要性,他下达了命令,让监察司的人去驿馆拖住李靖,自己马上上报高畅。
高畅瞧过监察司的报告之后,立刻下达了几道命令,于是,李靖现在才会出现在这支车队之中,而原本高畅是想见过李靖之后,命令他留下来,进入讲武堂一边学习,一边担任教官的,毕竟,现在大隋王朝仍然存在,要想李靖真心投靠,还不到时候。
虽然,还不到时候,高畅还是下了决心,要和李靖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变化的,同样,也不会以神的意志变化,至少,不会以
个神君的意志变化。
高畅喜欢掌控一切的感觉,但是,有一些事情还是无法在他掌控之中。
凡是这种无法掌控的事情发生,高畅并不会觉得沮丧,反而会觉得一些刺激,他同样喜欢那种直面危险的感觉,也喜欢在劣势之中扭转乾坤的感觉,或许,追求各种各样的感受,这才是他存在于这个世间的意义吧!
虽然,所谓的意义也不过是虚妄,不过,这并不能使高畅不会沉醉其中。
“中郎将李二郎求见!”
马车外响起了随行僮仆薛仁贵的声音,高畅双手握在一起,紧紧地捏了一下,他睁开眼,朗声说道。
“请他进来!”
关于这次会面,高畅曾经想过无数次,自己究竟该做何种神态?语气如何?态度如何?是不是变现得强势一点?又或是表现出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风范?
然而,事到临头,所有的应变高畅全部没有用上,他准备采取最简单的方式。
李靖上了马车,马车晃了一晃,继续行驶了起来。
车厢很宽大,陈设却并不华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根本就和一个大王的身份相符,在车厢内,只铺上一张薄薄的毛毯,高畅盘腿坐在车尾,李靖面向高畅坐着,他右手紧握成拳,放在左胸,头微微低着。向高畅行了个礼。
“参见夏王殿下!”
按照朝堂上地礼仪,李靖其实应该这样说,拜见大王,拜见神君!然而,在这里,他并没有这样说。
高畅瞄了他一眼,李靖低着头,没有注意到高畅的目光。
“平身!”
高畅一只手放在平放在身侧的横刀上。另一只手则摸着下巴,轻声说道。
李靖抬起头,目光与高畅的视线在空中相迎,他很快移开了视线,动作缓慢而沉稳。
“李靖,李药师。京兆府三原人,现年四十八岁,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官至赵郡太守。
高畅的声音不疾不徐地传到李靖耳边,宛若天上的炸雷响起一般,李靖心中大骇,手不由伸向腰间,却摸了一个空。在上车之前,他腰间的横刀已经被高畅的亲卫取了下来。
这是李靖地第一个反应。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自己这样做毫无用处,就算暴起伤人,杀了高畅又如何?
何况,高畅的本事他也略有耳闻,曾经在沙场较量中击败过雄阔海,尉迟恭这等英雄的人物,就算他有刀在手,也不见得能够占得上风。
李靖虽然也勇武过人。不过,论起沙场拼杀。单人较量他并不是什么好手,他的长处在于统领大军打仗,而不是作为前锋上阵厮杀。
矢口否认,坚决不承认?
这个念头也很快被李靖否决了,高畅之所以敢于直言不讳,绝对掌握着证据,说不定昨天杨仪与自己的见面也是出于高畅的指使,所以否认毫无用处,反而让高畅将自己看清了!
也只能承认了,出言申辩,说是自己只是途经贵地,为了生存才加入军中,并不是朝廷地间隙,乞求对方高抬贵手。
不!
这样做不是他的风格,他无法做到这一点,就算能活命,他也不会这样做,他虽然也想活命,却不想乞求。
“对!某家正是三原李靖,大隋马邑郡丞,夏王,有礼了!”
李靖直起身,向高畅抱拳行了一礼,他的神态不卑不亢,直视高畅,就算高畅的视线尖锐如刀,依然没有半点闪躲。
“好!很好!”
半晌,高畅收回视线,右手离开横刀刀柄,双掌轻轻相击两下,鼓起掌,脸上的神情充满了赞赏。
“好个三原李靖,不愧杨素当年所说,卿当身居高位矣!在现在的这般境况下,依然稳如磐石,就算泰山崩于前恐怕也会色不变吧!”
李靖神色自若,左手扶须,说道。
“夏王谬赞了!李靖不才,当不得!”
李靖知道,高畅既然敢单独接见自己,也就没有杀自己的打算,那么,自己只要表现得不卑不亢,应对有策,就能躲过这一劫了,现在,他需要的是洗耳恭听,看对面那人会说出一番怎样的话来,再决定自己的进退。
“药师无须这般谦恭,本王并不是那些讲究虚礼之人,若非药师真有本事,本王也不会出言称赞。”
李靖微微一笑,没有接过高畅地话茬。
高畅顿了顿,然后正色说道。
“说到这里,我还应该感谢药师的救命之恩,若非药师,本王在大典上就会遭受到贼子地暗算了!”
“哪里?”
李靖笑着说道。
“就算没有药师,以夏王的神威,那贼子也伤不到夏王分毫!”
高畅微微一笑,盯着李靖说道。
“本王叫破药师行藏,是想和药师达成一个协议!”
“协议?”
李靖回应着高畅地视线,片刻,说道。
“夏王请讲!”
高畅收回视线,说道。
“本王知道药师对待大隋王朝依然忠心耿耿,所以,本王也不直言要求药师投入本王帐下,本王只是希望药师能够应承本王,和本王定下约定,在一年之内,为本王效力。”
不待李靖出声,高畅继续说道。
“在这一年中,凡是依然遵循江都政令的大隋郡县,本王绝不会命药师率兵去攻打,本王只会让药师率兵去攻打那些流贼,反军,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免除战乱,不知药师可否同意与本王签下这个协议!”
听罢高畅的说话,李靖微蹙眉头,似乎在寻思什么。
高畅继续说道。
“这是一件大事情,药师可能需要再三思考,本王可以给药师一天的时间,明日再来听药师的答复,如何?”
“不!”
李靖摇摇头,然后抬起头,直视高畅,朗声说道。
“某家不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某家就可以给夏王答复,这个协议,某家愿意答应,不过,希望夏王能够遵守约定,一年之后放李靖离开!”
“好!”
高畅高声应道。
“来!我俩击掌为誓,若有违背,天地不容!”
高畅和李靖两人高举手臂,两个手掌在半空中相击,发出了一声响亮清脆的击掌声,掌声之后,从行进的马车车厢内,传来了两人豪爽地笑声,随着粼粼的车轮声向后飘去。
第三集 第四十五章 长安沦陷
更新时间:2008…9…4 15:08:02 本章字数:3772
三年十月,李渊率军进驻灞上,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几十万大军将西京长安围得水泄不通,李渊并没有下令攻城,而是在等待城内的隋军主动请降。
李渊多次派使者进城,向城中的大隋高官们述说自己的来意,说自己这次率兵前来是为尊隋,并非反叛,希望城内的守军不要抵抗,不过,他这些掩耳盗铃般的说辞并不能说服城内的守军,城中守军还在等待河东方面的援军,所以,对李渊的劝降不作理会。
这样过了七八天,众将领纷纷前来请战。
他们认为,既然京城不开门投降,这就是隋运将亡的征兆,上天既然要大隋灭亡,就不是哪个人能够扳得回的,现在这么多军队驻着,每日都要白白浪费多少粮食,一直等着他们出来投降,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既然如此,不如派兵围攻一下,给城里施加一些压力,看他们究竟作何反应。
李渊也知道老是这样围着长安不打也不是一个事,要是屈突通率兵冲破了潼关的防守,前来增援长安,那时就晚了,但是,他不愿承担主动下达进攻的命令,而是故作犹豫地说道,如果大军进城,刀兵戳在宫阙上,飞箭射在代王的黄屋上,那时,天下的人将怎样评论自己呢?,故而,这事万万不能。
自古以来,没有周成王那样的明君,就行不得周公之事,万一有狡悍的强人,知道义兵已经平定关中,此时却在京师城下摇摆不定,他们特地前来争夺京师,那可就麻烦了,还请太尉三思。
将领中有人如此劝说道。
李渊闻言心中也不由意动,然而,他依然没有下达全军总攻的命令。
不过,在私下里,他暗地派人去怂恿那些关中新附的将领,说是他们这些人并没有参见太原起义,所以,和跟随李渊从太原一路进兵而来的那些将领相比,不论资历,还是功劳,以及情分上都要相差许多,现在,眼看来到了长安城下,太尉大人却受困于大义的名分,不敢下达总攻的命令,既然如此,你等何不率兵攻城,打下长安,送于太尉大人,立下这样一个大功之后,你们才有资格于那些最初从龙起事的将领们平起平坐啊!
以孙华为首的关中群雄闻言甚为意动,于是,纷纷率领本部人马向长安进发,发起攻城战役,这十来万人各自归属好几十人指挥,彼此之间没有配合,没有联系,十几万人纷涌而上,乱哄哄地一团,进抵长安城下。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李渊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进抵城下,增援那些关中义军,由李建成负责攻打长安城的东面和南面,西面和北面由李世民负责,然后,等待攻城器械运上来,再发起攻击。
史书上记载,李唐大军发起总攻的这天是十一月十四日,然而,在现在的这个时空中,李唐大军总攻的这一天拖到了十六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或许是高畅引起的蝴蝶效应的体现吧?
十一月十八日,关中新附的义军在孙华的号令下,不等攻城器械运上来,就要组织敢死队登城,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怎么拦都拦不住。
这时,李渊正在春明门外,听到消息后骑马赶来,在罗郭安兴坊住下,亲自弹压众将领的无纪律行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关中群豪安抚了下去,事情虽然解决了,他却对此分外生气,一支军队,若是没有统一的号令,那么就算人数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说起来,本方的势力扩展得也未免太快了一点,一直找不到时间好好整合。
十一月,驻扎在潼关以东,与刘文静对峙的大隋屈突通军接到了长安被围的急报,情急之下,他和副将桑显和商量,决定孤注一掷,派兵去偷营,想要击破对面关上的李唐大军,前往长安解围。
一日深夜,桑显和率领军中精锐偷偷潜往刘文静的军营实施偷袭。刘文静果然疏忽大意,没做什么防备,被桑显和带的精锐隋军打得晕头转向,死了好几千人。
到了天亮,在义军的三座营栅中,桑显和已经攻下了两座,只有刘文静一座被他拼死顶着。
两军在唐军最后一座营寨前展开了殊死搏斗,进进退退,争夺不休,其中,刘文静身受流矢所伤,手下勇将段志玄在追击敌军的过程中,脚后跟也被箭矢所伤,却不敢声张,害怕影响士气,而是继续拼死作战,坚守营垒。
桑显和军前半夜出发,后半夜开始作战,现在太阳快到头顶,士卒俱都身心疲惫,既然暂时攻不下这最后的营栅,他也就下达命令,决定让士兵们先吃饭休息,于是,后队把军餐传了上来,让士卒们吃了再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刘文静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分出部分兵力重新夺回另
经丢失的营栅,另派窦琮率数百骑突出重围,假装逃上逗一个圈,绕到隋军的背后发动冲锋,一路上见到另两个营栅中被打散的义军,就令他们赶回来参加围攻。
当桑显和的队伍吃饱整顿队形准备发动致命的攻击时,窦琮率数百骑出现在他们的后背,挥舞着刀枪猛烈地冲刺,这边三个营栅中的义军见了,大呼着奋勇杀出,前后一夹,隋军以为唐军增援的大部队杀了过来,于是,兵无斗志,士气低落,无法形成军阵,大部分隋军纷纷抛下手中的武器,选择了投降,少数在原野里没命地乱窜,有些腿长的甚至一气从潼关窜到了武关,桑显和在逃跑过程中,一路抛下头盔和亮丽的将军铠甲,孤身一人赤裸着上身逃回了屈突通的大营。
这一仗之后,屈突通部也就受困在潼关之下,一步也无法前行。
十月二十七日,义军各部争着把所造的攻城器械抬到城墙下,李渊勒令他们不准擅动,他有些犹豫,他希望城内的守军献城投降,使得自己的名声无污,故而临阵之际,仍然有些难以决断。
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等文武重臣纷纷向他进言,要他下达攻城的命令,李渊逼不得已,只好假作不情愿地下达了命令,脸上犹自挂着一张遮羞布。
他下达命令,让手下众将立下军令状,对于大隋的七庙及代王和一切宗室亲戚,不得有任何侵犯,有违反这些规定的,将诛灭三族。
十二月九日,关中义军抢先一步向长安的城墙进发,而这一天并非李渊下达总攻的日子,李渊听说之后,亲自纵马来到了长安城下,他见群情汹涌,无法阻止,于是就不下令退兵,而是顺水推舟,下达了总攻的号令。
在攻城战中,关中义军的首领孙华不幸身中流矢阵亡,而发射这一箭的正是李世民府中所养的神射手。
对李唐的大业来说,孙华这个人必须死,不过,不能在朝堂上下令斩杀,只能在这战阵之中命人暗杀。
下达这个命令的人是李渊,负责具体行动的人乃是李世民,真正动手的则是李世民所养的士。
孙华是第一批投靠李渊的关中豪杰,在关中义军中的声望很高,大家都惟其马首是瞻,一个威望过高的下属,对主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孙华的统领下,关中义军多次违背李渊的命令,这是李渊所无法容忍的,而要想将关中义军整合成一支听令行事,作战勇敢的军队,就必须铲除这些山头主义,要想这样做,孙华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
既然不能以违令之类的事情斩杀孙华,只能在战阵上暗杀他了,这一切都可以推倒隋军身上,激起关中义军更大的斗志,没有了孙华,关中义军只是一盘散沙,终究会被李渊派人吞并,整合。
孙华死后不久,李建成部下军头雷永吉已经率先登上了长安城墙,一旦义军登上墙头,守城的隋军士卒就像被大水冲刷的泥沙一样纷纷垮掉了,他们扔下武器,脱下甲冑,哭天喊地往城内逃去。
在广阔的原野上,四处都飘扬着红白两色的李唐战旗,几十万人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朝长安城漫去,高高的长安城就像一个小土坡一样,很快就被人潮所淹没了。
李世民骑在马上,带着一排排骑兵,身后是步兵方阵,向着已经大开的长安西门大踏步走去。遵照父亲李渊的指令,他和哥哥李建成按预先定好的方案,有秩序地开进长安城,拿着图纸实施接管。
身下战马的马蹄踩在了一面大隋的战旗身上,看着大隋的江山踩在自己的马蹄之下,李世民的心情自豪得难以言表,同时,又滋生了一丝奇怪的怅惘,一国的灭亡原来是如此的简单啊!
他纵马骑在长街之上,身后簇拥着无数的士卒,人人欢声高笑,这一刻,李世民却觉得寂寞无比,最初的喜悦很快就过去了,他的心思飘到了某个未知的地方,想起了某个未知的人,要是那个人能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分享这个喜悦该有多好啊!
可惜那个人在另一个人身边,在昨天收到的急报之中,他得知那个人已经自称为夏王,雄踞河北四郡。
李世民有一个直觉,觉得在未来那个人将是他的毕生大敌,两人之间,终究只能有一个人在这世间生存,为此,就算是打下长安他也不可以得意忘形,他必须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当务之急,他需要的是积攒自己的势力,为未来某一天会发生的生死搏斗做准备。
就在李世民率兵进入长安城之际,他所想到的那个人正率领一支车队冒着纷飞的雪花往北方而去。
第三集 第四十六章 过河
更新时间:2008…9…4 15:08:05 本章字数:6526
小的雪花随着北方从天而降,天上地下,一片白茫茫树木掉光了树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茫茫大雪中低垂着脑袋,沿途所见的小溪流也都结上了一层薄冰,此刻仍行走在路上的人,方知行路难这三个字蕴含的意义。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天气下出行,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在这样一个严寒的天气下,就有一支车队艰难地在结成了冻土的泥泞古道上前行。
“妈的!这鬼天气,真要了人老命!”
张忠志直起腰,用手擦掉粘在前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