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首东顾-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弩等装备,与骑兵配合。
西秦国在技术上可以说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强大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让西秦军骑步兵配备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和器械。例如床弩,经过改进,由三到四张巨弓组成,可同时发射数支三米左右的长矛,能贯穿数人。每张床弩经过齿轮,棘瓜、联动等简单机械改进,由以前每张需二十人绞弦变成了只需六到八人绞弦,也不需用锤子敲击扣动扳机。攻城的器具主要在继续发展抛石机,由于西秦国的钢铁产量提高,抛石机的各关键零件都用钢制作,使得抛石机的射程、精度、耐磨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体积和重量却下降了,使得运输方便,拆装快速,这样抛石机不但可以在攻城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在野战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为步兵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掩护。
西秦强大的骑兵基本上一人三马,两匹战马,一匹械重平马,而步兵也基本上是一人一匹平马。这就对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有了巨大的要求。
在茂州的卡拉库姆沙漠里绿洲里,发现了阿哈尔…结金马,也就是后世人都知道的汉血宝马-阿克哈—塔克马。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它集中体现了沙漠马独具的薄皮肤、精致皮毛和耐热的特点,而且阿哈尔—结金马可能与阿拉伯…孟纳齐赛马有血统上的关系。
被安固都从东宜山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区送回来大量被后世称为蒙古马的马匹,还有大食商人运来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阿拉伯马,全部被放置在顿河流域和汉州,进行有计划的配种,培养优质良种马。
以蒙古马为主源,并以阿哈尔…结金马和阿拉伯马提高其血统,培养出吃苦耐劳,易于饲养,能在冰冻干旱环境生活的顿河马。虽然它体格不漂亮,当是它继承了阿哈尔…结金马和蒙古马极强的耐力(阿哈尔—结金马有无穷的耐力和持久力,这一品种的马能够在沙漠环境中越过特别长的距离,它能够在84天中从阿什哈巴德行经4152公里到达莫斯科,而且仅仅食用很少的粮草和水)和适应能力(蒙古马在冰天雪地里能够自己刨开雪层,寻找嫩草,而且对草质要求又低),成为骑兵最喜欢的马匹了,于是就成为了西秦军装备最多的马匹。而以阿拉伯马为主的马匹,由于饲养繁琐,而且体格优美,奔跑迅速持久,仿佛是“悬浮”在空中,成了将领专用的马匹。西秦国专设育马署,除了负责马匹的疾病防治,更主要的是对马匹进行血缘登记,淘汰弱差,保证强强结合。每年在大比武中举行的赛马,让各旗各户对自己饲养的马匹要求严格,更加保证了马匹血统的有效选择,从而保障了西秦的马匹饲养走上一个良性循环。为了在比赛中出人头地,各地进行良种配种的事情比比皆是,造就了一大批新良种马。
进入天宝七载,历史的脚步依然在前进。世界各地继续各自的故事。
在西秦国东南边的大食,当什叶派(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追随者)、呼罗珊人(波斯东部和北部地区人)和阿拔斯人(他们是先知的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他们坚持对于王位的要求。)这三大势力的联盟实现的时候,伍麦叶王朝的国运就接近临危了,阿拔斯人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运用这个联盟的。领导这个联盟的是先知的叔父阿拔斯的玄孙艾卜勒·阿拔斯。在他的领导之下,革命的穆斯林们,以一个伪装的神权政治的理想和一个恢复正统派的诺言,而起来反对现存的秩序。天宝六载(公元747年)6月9日,长期策划的革命爆发了,阿拔斯人在呼罗珊的代理人艾卜·穆斯林,一个出身微贱的波斯血统被释放的奴隶,高高地举起了黑旗,那原来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军旗,但是,此时已经变成阿拔斯人的标志了。艾卜·穆斯林率领着也门部落(从南阿拉比亚迁移来的许多部落被称为也门部族)的艾兹德部族,攻入省会木鹿,但是,他的拥护者大半是伊朗的农民和顺民,而不是阿拉比亚人。伍麦叶王朝驻呼罗珊的长官奈斯尔·伊本·赛雅尔,虽然向麦尔旺二世求援,但却没有得到答复。他在一封感伤的书信里还以诗句为点缀。
当时的大食伍麦叶王朝(白衣大食)统治者麦尔旺二世虽然比前任的几位哈里发有才干,却正忙于镇压内地的起义,由于这次起义从巴勒斯坦蔓延到希姆斯,所以麦尔旺二世未能给遥远的奈斯尔·伊本·赛雅尔答复。
在继承哈里发职位之前,因坚持奋战而获得“叫驴”(al…Himār)绰号的麦尔旺二世,当时已经六十岁了,他在三年的期间,亲自在战场上指挥战斗,镇压叙利亚的和哈列哲派的叛乱者,证明他自己是一位能干的将军。先知穆罕默德的作战方法是横队战(sufūf),这种办法因此获得社会的尊重,麦尔旺二世以这些战役的军事组织者的身分,把这种作战方法改成步兵大队(karādīs)战,把军队分成许多更密集、同时也更机动的单位。但是,他要扭转全局,为时已晚了。伍麦叶人的国运已日薄西山了。
麦尔旺二世所犯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他不但把自己的住所,而且还把国家机关,都从叙利亚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哈兰城去,这样就丧失了所有叙利亚人的同情(伍麦叶王朝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叙利亚人)。
在天宝七载,也就是公元748年下半年,伊拉克的首府库法城陷落,什叶派、呼罗珊人和阿拔斯人聚在一起,准备推举拥戴艾卜勒·阿拔斯为哈里发。
在西秦国的西边,有奥地利(东法兰克)宫相卡洛曼支持,卜尼法斯在罗马范围内重新改革组建了法兰克教会。“矮子”丕平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国内的对手,那些旧贵族。敌对势力的清除,使得墨洛温王朝末王希尔德里克三世成了傀儡,而“矮子”丕平已经成了法兰克实际上的国王,他就缺少一个合理的法律认可了。
在西秦的南部,保加利亚原色雷斯总督阿卡尔墨得到了残余的保加利亚人的拥戴,自立为保加利亚大公,向拜占庭和西秦递交了臣服书。由于强敌的消失,使得拜占庭准备在公元755年开始的同保加利亚的二十一年战争已经不可能爆发了。君士坦丁五世在西秦国没有得到女婿的合力进攻大食的承诺,自然不敢独力去对付国内正内乱的大食,它的强大让君士坦丁五世依然畏惧。他现在集中兵力对付塞尔维亚和伯罗奔尼撤半岛上的斯拉夫人,企图打通同拉文纳领地的陆地联系。
在东边的宗主国大唐,在天宝七载春,已升为国子司业的杜甫推荐已守选三年的进士岑参,使其授官庐州录事。而也在这年,新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上任后,意图在所辖边界有所建树,再立边功,遂令所部在青海修筑神威城。该城建在吐蕃军近前,对其造成极大威胁。十二月,吐蕃调集兵马,冒严寒踏冰攻城。唐守军不适应高原气候,抵敌不住,城池失守。哥舒翰不愿放弃这座桥头堡,故再调人马,击败蕃军,于湖心的中龙驹岛再建应龙城。吐蕃军从此不敢再犯。
由于陇右战事,朝廷急需汇集兵员,折冲府乃循例于十一月征兵,搞的关中民怨载道。杜甫据此写出了《兵车行》,使得唐皇对其厌恶,逐迁剑南道渝州别驾。
唐皇一如既往地荒唐奢靡。五月,唐皇御兴庆殿,受册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并大封各地名山川。
早在天宝六载冬,宠臣安禄山就入朝觐见。唐皇宠信与他,一直留其在西京。内宴承欢时,上奏玄宗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玄宗命杨铦、杨锜、杨贵妃与禄山以兄弟相称,而安禄山见贵妃宠冠六官,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结果在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
在这一年,由于韦坚、杜有邻、王忠嗣等冤案接连发生,左相李适之畏惧,自求散官,罢政事。同平章事陈希烈更是“唯诺“而已,凡政事全决于右相李林甫。本来朝廷制度规定,宰相午时六刻才能退出。但李林甫改为午时前已时就还第回家,使得军国大事皆决于李林甫私家。
也在这一年,杨钊在得到玄宗的同意后,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变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城,各地丁租地税也变买布帛送到京城。他经常告诉玄宗,现在国库很充实,古今罕见。唐皇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兴,便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
在大唐的属国,南诏发生了一件大事。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卒,在位20年。皮逻阁在大唐的支持下,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皮逻阁开始了统一六诏的征途。他驱逐了洱海地区的的吐蕃势力,最终南诏统一了六诏。皮逻阁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并入京朝贡,受到唐皇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于是,南诏成为了唐王朝抵御吐蕃势力入侵的西南屏障。其长子阁罗凤即位,此后传位十三王,历经254年。
在西秦,天宝七载一年已经没有战事了。在东宜山以东的山东地区(西伯利亚),安固都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一种收编行动。数十万活动在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中游的基马克突厥人已经被收编的差不多了,在后世,不会再有钦察人和钦察汗国了(在突厥语中被称为钦察人的这支民族就是俄国人说的波洛伏齐人,拜占庭人称科马洛伊人,阿拉伯地理学家埃德利斯称库曼人,匈牙利人称昆人,他们于大约在11世纪中期,从基马克人的主体中分裂出来,朝欧洲方向出发)。
再向西是叶尼塞河流域了,这一带已经不是很适合人类居住了。安固都乘着短暂的夏天,扫荡了这里,收编了少量逃脱的基马克突厥人和十余万不知名的各原始部落,一直到于回鹘汗国交界的竭葛斯。在深入到蒙古高原和小海(贝尔加湖)后,安固都迅速地后撤,在西伯利亚漫长严酷的冬天到来之前回到了鄂毕河边的要塞-安平城。
十月初一的立国纪念日和大比武照例举行。因为今年无战事,大部分各旗军士加入了各旗各盟各录的参赛队伍。由于这些职业选手的加入以及报名人数的不限制,使得参赛选手剧增,而且比赛更加激烈。获胜也难上加难。
在天宝七载,对于西秦国,还有一件大事发生了。伊琳娜王妃也诞下一名女婴,刘镇宇为这位二公主取名刘安平。
司徒忌、高适、甑宝成等人大为松了一口气,因为刘镇宇在今年,又让甑宛儿的肚子微微鼓起来了。而在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五世接到外孙女出世的消息,大为失望。不过他还是给女儿伊林娜去了一封信,安慰女儿,并鼓励她,再接再厉,毕竟鹿死谁手,谁都不知道。
对于西秦国来说,天宝七载是和平的一年,但是不和平的种子都在和平的土壤里发芽成长。
第十五章 塔城事件
在维斯瓦河和布格河交汇处,是业州的中心-建业城。在它的西边五百里处,有一座不算高的高地-温的斯格高地,但在波兰的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两河平原上,它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一览众山小(好像周围没山)。在它上面,可以看到数百里外的奥得河,加上它位处瓦尔塔河和基兹河的交汇处,是一个交通要冲。西秦国在温的斯格高地上修建了一个要塞,最高处是数十米高的高塔。于是温的斯格高地被叫成了塔山,塔山要塞和维斯瓦河上游的普定城(波兰托伦附近)以及维斯瓦河下游,依背西喀尔巴阡山的开远城(波兰的克拉科夫附近)并称为业州三大要塞。
以塔山要塞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被称为塔城,它以西的瓦尔塔河和基兹河流域地区也被叫作塔城地区。
镇守这里的是皇甫惟明,来到西秦已经两年了。最初的彷徨和郁闷在王天源的劝导下已经烟消云散了,皇甫惟明已经成了一名虔诚的新教徒。新教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了。信奉了新教,皇甫惟明也更更好地融入到了西秦国。在武备学堂三个月的震惊,已经在业州任上慢慢变为习惯了。业州的气候温暖湿润,环境宜人。虽然这里“蛮夷”较多,但是原始落后的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西秦国可以让他们彻底接受华夏文明。
皇甫惟明现在的职位是业州巡检总兵,本应驻守建业。但是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不惯于呆在后方。他把家人安顿在建业后,就来到了建业的前大门-塔山要塞。
其实塔山的西边没有什么大敌。在西边,在奥得河以东,大部分是斯拉夫人,还有一部分西海东岸民族。再向西,是易北河流域,那里居住着数不清的萨克森等日尔曼人部族,他们有自己再过去就是法兰克王国的东部了。
皇甫惟明可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他已经完全进入到自己的新角色里去了。他统领塔山要塞的三千士兵,最主要的任务是看守住塔城地区。在这一带,没有多少非常活跃的西秦商人,因为这里的人都太原始落后,没有多少购买力,也没有什么特产出品。
在这一带最多、最活跃的是西秦的传教士。越是荒蛮和原始的部族,就越得到传教士的重视,因为它非常利于传教士的传教。对于那些较文明的部族,还是先由军队跟他们对完话后再说吧。
在塔城地区,乃至业州以西地区,活跃着上千名传教士。他们带上翻译,以当地居民为向导,先四处治疗当地居民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传教士开始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于是开始帮助他们修盖房屋、改进生活方式,并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开始传播新教教义。
塔城地区的传教士的负责人是灰袍牧师程斯其,他在建昌时,因为大主教王天源的缘故,他与皇甫惟明还是比较熟悉的。这天,程斯其过来,准备向皇甫惟明告别,因为他这次要去一趟奥得河流域的萨克森人部落,由于路途遥远,估计一时半会回不来,就来和皇甫惟明告个别。因为皇甫惟明的才能和对新教的虔诚,让程斯其对他好感多多。
皇甫惟明知道程斯其要去的地方后,非常的担忧。因为那里离西秦军控制地区非常远了,而且据报那里的居民凶悍贪婪异常,程斯其孤身去那,是非常危险的。程斯其谢拒了皇甫惟明的好意,瓦尔塔河和基兹河以东地区,由于强大的西秦军的支持,传教不是件很难的事情,那里的传教已经进入了一个正常发展的局面。作为塔城地区传教士的首脑,程斯其想的更远,他渴望让更多还在迷途中挣扎的民众早日接触到天主的福音。
天宝八载的上元节刚过,程斯其带上两个助手,一名翻译和三名斯拉夫信徒,一行七人从塔山出发了。
皇甫惟明一直通过西秦国极其发达的斥候和情报系统关注着程斯其一行。他们顺利地渡过了瓦尔塔河,开始向奥得河地区前进。
而在此时,皇甫惟明接到刘镇宇的通知,要他去一趟建昌,因为他的好友王忠嗣被流放到了建昌。
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训,山西祁县人,是大唐五大姓之太原王姓的一支。他出身将门,其父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等将领前去迎战,在武街之战中取得大捷。唐军乘胜追杀至洮水,吐蕃军见无退路,誓死抗争,王海宾身为前锋,冲入敌阵,与敌苦战,而其它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终至其战死沙场。薛讷率军赶到后,抓住有利时机,将吐蕃军分割包围,吐蕃全军覆没,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战后,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
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尚年幼,唐皇见到他以后,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因自幼便受到传统熏陶,加上经历坎坷,长大后的王忠嗣“雄言寡语,很有武略”,唐皇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开始了自己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坚持已见,于是率三百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此战堪比霍去病八百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十八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忠嗣在新城和盐泉城之战,大败吐蕃军,被唐皇拜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旋即又升任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同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为此,朝廷委以王忠嗣北击契丹重任。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身以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三十六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率军威行漠北。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
在此后的数年里,王忠嗣数次出兵后突厥,终于将其攻灭。而他也成为手握重兵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年少的时候以勇敢自负,经常轻骑出塞,孤身对敌,皇帝怕他阵亡,还曾将他召回京城,现在他成为边镇重臣,就“以持重安边为务”,处处从国家大局着眼,不再轻启战端。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皇决定进攻吐蕃重兵把守的石堡城。王忠嗣对这一计划坚决反对。当唐皇的命令还是下达来以后,王忠嗣并没有积极备战,而是消极怠工。也许他怠工也怠得太明显了,连他的手下,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平叛建立奇功的李光弼都看出来了,于是李光弼直接找到王忠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忠嗣的话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得到石堡城并不能有益于国家,失去石堡城也不会有损于朝廷,我不愿意以几万人的性命来换取我的官位。”结果,李延光损失数万人马,依然攻不下石堡城。
接着,王忠嗣告发安禄山要谋反,也许王忠嗣已经发现安禄山的一些苗头,为了大唐,他不畏此时的安禄山正是如日中天,朝廷大臣对其趋附而唯恐不及,毅然上奏唐皇。惶恐的安禄山、李延光联合了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李林甫,不仅诬告他”沮师”(妨害军事),甚至还无中生有地诬告他谋反,意图拥立自小交好的太子忠王亨。
唐皇大怒,马上下令让王忠嗣入京,“令三司推讯之”,推讯的结果是准备处以死刑。由于其一手带出的部下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等人,“叩头随之,言与泪俱”,为王忠嗣求情赎罪。唐皇终于感动了,虽然不赦王忠嗣阻挠军功之罪,但总算高抬贵手,只把王忠嗣判外贬地方官员。李林甫大笔一挥,让王忠嗣去西秦国任职。于是王忠嗣一家就这样来到建昌了。
对于王忠嗣,刘镇宇是万分敬佩的。其军事生涯战必破、攻必克,料敌如神,深谋远虑。而且知人善用,培养提拔了一大批著名将领。更重要的是他的“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君主的显赫边功与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两者之间谁更重要?为将不黩武,是王忠嗣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让刘镇宇对王忠嗣异常敬重。
在历史上,王忠嗣在天宝八载,也就是在被贬后两年,突然死亡的。在王忠嗣于天宝八载四月到达建昌后,刘镇宇组织了西秦王家医馆(也就是以前的大营医馆,现在是西秦最高的医馆,被冠以王家,可不是姓王办的医馆哟)的医官们对王忠嗣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检查,发现四十五岁的王忠嗣除了精神状态不太好外,身体健康,正当盛年。看来历史上王忠嗣的死亡真是一个疑点。
刘镇宇放下手中一切事情,陪同王忠嗣在建昌和京兆府四处看看,参观各大工场、各农场、牧场和顿河边上的良马场,参加亲卫军的围猎。王天源也随行陪同,这位已晋升为心理专家的大主教,用点言片语慢慢与曾经相识的王忠嗣接近,再打开他的心扉,为其解烦去愁。
皇甫惟明匆匆赶到建昌,与王忠嗣相见,自是唏嘘不已。皇甫惟明带着王忠嗣走的更远了,他们结伴去了镇海,看到千船云集,万商汇聚。去了商州驻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