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间]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齐圣就把胳膊递到她的眼前,“还咬吗?你可劲的咬,咬到消气为止。”
  “……”
  这人是被咬上瘾了吧。陶小霜觉得前几天自己小憩时被孙齐圣偷亲后,用在他手背上使劲咬几口的方法惩罚他绝对是一时睡糊涂了,所以才做了错事。
  “不咬吗?”孙齐圣面带遗憾的收回手。
  “……”
  陶小霜深感自己真是错了。不行!她得让孙齐圣恢复正常,得让他明白‘打是亲骂是爱’那就是一句话,要不然他要是反过来对自己用上……
  想到最近一有机会孙齐圣就在自己脸上脖子上乱亲的事,陶小霜似乎就看到了自己以后常常一脸一脖子的牙印和口水的模样。她赶紧伸手把孙齐圣的手逮回来,然后在他的手背上掐起一小块皮肉狠狠的一扭。
  扭完,她对着一脸吃痛的孙齐圣道:“我决定以后罚你都不咬了,还是和以前一样用扭的好。”
  被陶小霜咬咬的福利没了,孙齐圣这下可真是遗憾了,他还想挽回这好事就说道:“你不是说你外婆说你是小母老虎吗——母老虎就得咬人呀!”
  陶小霜翻个白眼,“我外婆还说让我忍呢,我还不是没忍。”
  陶小霜的这个‘没忍’指的是她在程谷霞面前翻了高家的黑底。
  这天的中午,徐阿婆才把过继的事告诉陶小霜,下午接到徐阿婆电话的程谷霞就急忙赶来了同寿里。她给陶小霜带了几块花生牛轧糖,当时把陶小霜高兴得不行,立刻就吃了一块。结果两人话还没说两句,程谷霞就拿出两块钱,要陶小霜在明天逛街时请高椹和高椿吃点心。
  明天逛街的事是大舅妈张娟提起的。大舅一家每次回上海都会做搬货的毛驴子,大包小包帮那安徽县城里的人带东西。这次也不例外,这几天里市中心和老城厢的大店小铺已经全被他们一家光顾过了,接下来他们就准备在家门口的虹口和杨浦就近买些大件的东西。上海人嘛,买东西和逛街那就是一件事,所以大舅妈张娟就提出明天要带着家里的孩子们去兜四川北路,这样回来的时候小鬼头们也可以帮着她拿点东西。
  程谷霞的意思是明天高家兄妹也会一起去,她让陶小霜在逛街的途中好好和高椹缓和关系。话她是这样说的:“……小椹爱吃油炸刀切馒头配甜粥,小霜呀,到时你就请他吃这个,这钱你别说是我给的,这事就当是你请客好伐?”
  陶小霜低头看着手里的被黄纸包着的几块牛轧糖,它们腻腻的黏在一起,其实大夏天里的牛轧糖不好吃,但陶小霜本来吃得很开心——妈妈难得专门给自己带的。可现在她感觉嘴里的牛轧糖甜得自己牙齿疼。
  “我……我不请客,这钱,妈你给高椹让他自己买吧。”
  程谷霞一愣,“不请客?为什么呀!你这孩子——过继的事要是成了,你就是小椹的表妹了,以后相处的时候多着呢,早点好好处不好呀!”
  “我可做不了高椹的妹妹……我这疤还没消了。”陶小霜摸了摸自己的右手肘外侧,那里有一小块皮肤凸起肤色泛白的圆形伤疤。
  陶小霜刚到同寿里时,带着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陶爸留下的贴身物件。其中有一个陶爸从海船上带下来的铜哨子。那时正好是冬天,有风湿病的徐阿婆用着烧煤的脚捂子,高椹趁着小卧室里没人,翻出铁盒来打开了。一通乱翻后,他把那个铜哨子扔进了脚捂子里。陶小霜上完厕所回来看见了这事,立刻急得跑过去要拿回爸爸的东西。她让高椹还自己东西,高椹哪里肯——他还要看看这哨子怕不怕火的,所以抱着脚捂子他就往中卧室跑。陶小霜追上去和他打了起来。陶小霜手肘上留下的这个疤就是被高椹用脚捂子烫的。
  这孩子怎么这么记仇呀,程谷霞有些生气:“这是多久前的事了,小椹那时候才7、8岁,你准备记一辈子仇呀!”
  “我们有仇吗?那事不是小孩子调皮吗?”陶小霜可是记得清清的,当时高椹根本没有和自己道过歉。在来拜年的高家人你一句我一句:‘小鬼们天一冷就调皮,有什么大不了的!’‘小囡不该打架,有事告诉大人好不啦?’‘为了个哨子差点把脚捂子摔了,好危险的好伐?’
  这些话后,高椹得意的抱住高阿婆,冲着自己做了个鬼脸。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程谷霞哪还记得这些,她只觉得大女儿又别扭上了,说不通她干脆就硬来。她用手在陶小霜的背上使劲一拍,“我不和你说这些没用的!这事你得听我的——你高叔叔帮你跑前跑后的忙,你还不待见他儿子,你多大的脸啊!”
  陶小霜僵着被拍得生疼的背,声音比背更僵:“我在高家人面前哪有脸。那三梅把我当要饭的,要我吃她女儿吃剩下的菜包子;高二桦说我拿生活费的样子像是个小偷,尽偷她们高家的钱;高大桃就更有想象力了,她可是一门心思想知道我长得像谁!”
  听到女儿前半句话,程谷霞惊讶之余还稳得住,她认为女儿在说谎话,即使不是谎话女儿也肯定是夸大了在说的——她觉得三个姑子虽然脾气都不太好,但看在自己的面上怎么也不会跟陶小霜说这些的,大狗还看主人呢!可听到后半句话她立时气得眼冒金星。
  她瞪起眼看着女儿,“小霜!这些话都是真的吗!为什么以前你从来不说,你是不是在骗我——妈妈要生气的!”她边说边下意识把一双手握成了拳头。
  陶小霜道:“全都是真的,以前我不说是因为……说了有用吗?高椹可以对比他小一岁的我任意调皮,那他的姑姑们自然也可以偶尔‘调调皮’的。”
  陶小霜说话时眼睛一直不躲不闪的迎着程谷霞的视线。程谷霞被她看得心里一阵凉,难道港务局的公房里那些一直经年不散的难听话真是大姑子在背后散播的。想到因为寡居而一周到自家吃睡几天的高大桃居然不识自己的好,在自己的背后传那些恶心话,程谷霞就火从心起。
  迁怒之下,她冷淡的看了大女儿一眼,说了句“明天的事你好自为之。”就匆匆离开了同寿里。她要回家去找几个相熟的邻居好好问问高大桃的事。
  ……
  孙齐圣听完这段两只母老虎的故事后,总结道:“我发现你自从想起前世的事后人就变了——要是以往你绝不会这样做,你对高家的忍耐力下降了。”
  陶小霜把下巴搁在自己的右手背上,“……不,我是对我妈妈的忍耐力下降了。”前世宋家给她的亲情固然让她十分想和妈妈妹妹有正常的亲情,但同时也让她总以宋妈作为参照去看妈妈程谷霞。
  妈妈不太喜欢我,那就这样吧,我有能力后投桃报李还了她的生养之恩就是了——陶小霜曾经在心里这样想着然后在自己和妈妈程谷霞划下一条无形的线;这条线在恢复前世记忆后‘头一次’看见程谷霞时被她自己抹去了,她下定决心要做个好女儿好姐姐,在今生也拥有一份浓厚的亲情。
  所以在最近的半个月里她不止和高椿一起到处玩,还常去码头和程谷霞见面,几次后母女两人的关系乍一看是突飞猛进了,徐阿婆还为此很高兴——有一次她还专门买了瓜子让陶小霜带去码头和程谷霞一起吃;但陶小霜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只要拿宋妈一比她就总能感觉到自己和妈妈程谷霞之间还差得远……
  “我感觉我们就像是一对各有所求的泛泛之交,一遇到什么事就原形毕露,各求各的去了——我想她对我好,像对高椿和高椹那样;我妈呢,则想我对高家像对她……不,像对债主那样,任高家人随便糟蹋。”
  孙齐圣冷笑道:“高家人就是被你妈妈惯的。只要高阿婆说一句‘生不了儿子的媳妇我家不稀罕’,她就自己矮半头。就算今天回去问明白了,她也不敢把高大桃怎么样的。”
  陶小霜叹口气:“是的呀。连高椿都说在家说话第一管用的是阿婆,第二管用的是哥哥,妈妈只能管着爸爸。我妈这可不就是说不上话吗?所以那些事以前我都不在她面前说,这次是我实在没忍住。”
  高家是名符其实的三代单传。在沪上阿婆姆妈们通常是被跟着夫姓来称呼的,比如王国栋的妈妈王阿婆就不姓王,像徐阿婆这样被喊本姓的,往往是丈夫早死的寡妇。高阿婆也是被喊的本姓,她就姓高,但她不是丈夫早死的寡妇,高阿公前几年才死的,死的时候人都过60了,她被喊本姓是因为高阿公是她的上门女婿。也就是说高家的三代单传是从高阿婆开始算起的。到了高四海这一代,高阿婆的三个女儿也是一个儿子也没生出来,高大桃是结不了婚,高二桦和高三梅则一人生了两个女儿,一人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在高家,那高椹就是万亩田里的一根苗,在高家的这四个女人眼里谁都只能对他好,谁要是对他不好——那就不是人!在这样的高家,就因为只生了高椿这一个女儿,程谷霞再好强能干也只能矮上半个头去。
  “呵……那一家子除了高四海之外全是不带把的女人,自己的都没有的东西还看得这么重,这么有自贬精神也真是绝了。小霜,我们得给这些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勇士鼓鼓掌呀。”凭孙齐圣的脑子,只要愿意他说话之毒能把人的脸皮剥下来。
  “哼哈……”陶小霜心情再不好都得被他给毒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早发的蠢作者要抱抱,要评论!至于润滑油什么的就免了吧O(∩_∩)O


第49章 四川北路
  在巡夜人小屋里把白天的闹心事通通告诉给孙齐圣后,陶小霜第二天起床时感觉自己的心情很轻松。没有什么比你受了委屈想叫天哭地却碍口识羞的时候,有人帮着你淋漓尽致的骂出口,而且还骂得入木三分更让人舒心的事了。
  怎么感觉就为了这个,我俩早恋的事即使被人发现了,我也不会后悔。这样胡思乱想着,她笑着敲了敲遮挡墙洞的梳妆镜。
  “大圣,你醒了吗?没什么事,我就想说我们晚上见。”今天一大家子人要去逛四川北路,估计得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所以她和孙齐圣又不能在一起吃加餐了。
  “晚上见。”墙洞那一侧的孙齐圣轻声道。
  心情很好的陶小霜连他的公鸭嗓都觉得好听。她穿好衣服刚下了床,就听见中卧室里有模糊的说话声。
  这时天色还漆黑着,阿婆在和谁说话呢?陶小霜小心的绕过迎国迎泰睡的板床走到小卧室和中卧室之间的隔门前。
  十分钟前,睡的正香的程迎军被他妈妈张娟叫了起来,赶去了灶坡间。这时的中卧室里,徐阿婆坐在床沿,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手帕卷。张娟在一旁紧张的看着婆婆把裹得严严实实的手帕一层层的解开来。
  徐阿婆是旧社会过来的老派人,为防有个什么万一,她的钱从来不放在一个地方;即使银行更方便,她也总会留些钱防身。要是真全存在银行里,如果遇到像这次大媳妇突然开口说钱不够的情况,那还不得抓瞎呀——张娟可是说了这钱得在那姓王的人上班前给人送去。
  “迎军他妈,这是100块钱,你数数吧。”把钱递给张娟后,徐阿婆把缩水一半的手帕卷放回了柜子的深处。
  怕出错,张娟紧张的把钱数了一遍,把钱揣进裤兜里,她才抬头道:“妈,这事就别告诉二弟他们了,好不啦?”
  徐阿婆摇摇头,意味深长的说:“程家没这规矩。”说着她站起来一边整理床铺一边说道:“我存下的这些养老钱也都是你们几个孝敬的,你和谷余有急事要用,还是为了迎军留城的事,我能给的肯定给,也该给;但这些钱既然也有谷华两口子孝敬的一半,那该知道的就得让他们知道——阿娟呀,你也不想我手上的钱总是不明不白的吧,你和谷余可是远在安徽的。”
  张娟脸色有些异样但还是笑着道:“妈,你说得都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就是怕这事让谷华和小苗担心,所以才……妈,你放心,这钱我和谷余明年年底准还给你。”
  听这话徐阿婆就知道张娟又想歪了——张娟这人,你给她说规矩,还是有利于她的规矩,她却总听不进去,即使嘴上认了心里却早不知道想偏到哪里去了。
  十几年婆媳做下来,徐阿婆对这个大媳妇嘴甜却心眼小的毛病早习惯了,她转身温声道:“我知道你和谷余远在安徽过得不容易,这钱我还是能做主的,你们不用急着还,什么时候能还什么时候还吧。”
  张娟立刻喜道:“那太好了呀!妈,你不知道——这两年谷余在厂里虽然以工代干了,但干部的编制一直没有落实下来,他心里一天到晚愁的呀,就怕哪一天得罪了人,一句话就被下放到发电车间做回工人去。如今这发电厂里上海人和安徽人各占一半,要两面不得罪就得手头松,我们不得不经常请客送礼的呀……谷余和我的工资别看涨了几文钱,可那钱是分文都多存不下来的……每次给迎军寄东西,我都得算了又算,就怕到了月底家里的钱篓子倒拎。妈,你也知道的,谷余他这人爱面子的,好不容易回趟上海他只知道和你们说好的,这些事他都不让我说的。像这次的事——那王陂不顾和谷余过命的交情非要开口要钱,谷华就是不愿意和这当妈的你开口,非要去和以前的同事借,人走茶凉,我们都不是上海人了,哪还有人肯借钱给我们呀…… ”张娟说到这里,心里是真的刀割似的难受,两行眼泪立时就在她的脸上流了下来。
  “程家的媳妇不兴掉金豆子。”徐阿婆按着张娟的肩头,“过几年都是要当阿婆的人了,别哭天抹泪的,阿拉上海人什么都不怕,好伐!”
  “妈!离开上海三年了,我们心里真是苦呀……我们都这样了,我家的迎军一定得留在上海。”怕自己的哭声被听到,张娟抱着徐阿婆直抽噎。
  过了一会,徐阿婆拉着张娟坐在床沿,她看着掏出手帕低头抹脸的大媳妇,在心里叹了口气。自己的孩子自己疼。程谷余一家背井离乡去安徽支援三线建设,徐阿婆心里的酸苦不比他们少。
  她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她最清楚,虽然一个满腹的小聪明,一个一肚子的老实,但都是肯干活的人。两个儿子结婚后,自己确实是因为和二媳妇彭苗更处得来些才决定跟着二儿子过的,但是那时心里也是想着谷华夫妻俩人老实,他俩的工作也比他大哥和大嫂在电厂的工作来的辛苦,所以想帮衬一下他们。
  谁知道,几年后的大跃/进里二儿子他们工作的那个街道毛巾厂被一旁的光华厂合并了,二儿子他们一下子变成了国营大厂的正式职工,而大儿子谷余反倒因为电厂搬迁到安徽的县城,连上海人都做不成了。
  想到这三年来每年只能见到大儿子一家一两次,徐阿婆的眼眶也湿了。其实那100块钱,就是程谷余夫妻俩开口说不还,她也会出的。都是黄土埋了大半截的人了,钱还有什么大用呀,能让长孙迎军留在上海,那就算是把棺材本全用了,徐阿婆也会出这份钱——也许会皱眉心疼一下,可她拿钱的手绝不会慢半分。
  陶小霜在隔门前听了个大概,她直到张娟的哭声停了好一会,才轻手轻脚的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再加重脚步上前去敲隔门:“阿婆,我起床了,可以进来吗?”
  张娟慌忙站起来往大卧室走。徐阿婆等她走了才拉开了隔门。
  徐阿婆觉浅,早上进中卧室陶小霜从不敲门,更不会说话,所以这祖孙俩相互看了一眼后,陶小霜就凑到徐阿婆耳边道:“外婆,大舅妈的事我会保密的。”张娟说程谷余爱面子,她又何尝不爱——兜里都没钱了,还要照旧例带程家的小鬼们兜一次马路,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是什么!
  “小鬼灵精!”徐阿婆拿手指点点陶小霜莹白的额头。
  这一天程家的早饭总算和邻居们差不离了——昨晚吃剩下的米饭泡上开水搅一搅然后就着什锦榨菜吃。
  在这时的沪上,早餐是最简陋的一顿饭,很多双职工家庭从来都是吃泡饭;拿来就饭的,一般都是隔夜剩菜或者酱菜。
  “哎呀,你家今天怎么也吃泡饭呀!”陶小霜和徐阿婆进灶坡间时,李照弟这和二舅妈彭苗说话。
  “哦,今天就是吃泡饭。”
  “你嫂子等会带那么多孩子去四川北路,你不请个假跟着去?”李照弟对着彭苗挤挤眼。去支内的人家回了上海请亲戚兜马路,总会出点血请客的,懂经的人就得跟着去,至少要把房钱给吃回来是吧?
  “这个月我请过两天的事假了,再请要扣钱的。”彭苗不解的看了一眼李照弟,这人吃个饭挤什么眼。
  眼看李照弟又要面授机宜,陶小霜赶紧插话道:“李阿姨,今天你上早班呀!”
  “是呀……”
  ……
  四川北路位于虹口区的中心位置,它的重要性在这个区也是中心,虹口人说到逛街,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这条大马路。
  四川北路早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就有了雏形。那时的公租界从里摆渡桥北堍开始,筑了一条水泥马路至天潼路口,那时人称为里摆渡桥北路。到1904年时,租界当局又非法筑路(非法指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没允许),越过老靶子路把里摆渡桥北路继续向北延伸至宝山金家库一带,修成了一条南北贯通的交通主干道。因为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所以重新取名为北四川路。到1946年这条马路才更名为四川北路。
  自打恢复前世记忆后,陶小霜还没有逛过四川北路。在民国时,她常来这路上的香港理发店剪头发,那时她就读的教会学校时兴短发,香港理发店有个广州师傅能把她有些自然卷的头发剪得服服帖帖,收钱又少,所以她常光顾的。
  陶小霜拿手捋了捋自己的辫子,如今天天扎小辫,倒是省了事了。
  “姐,走快点呀。”这时采秀离开前面程家的大队伍,跑着陶小霜的身边叫道。
  “好的呀。”
  四川北路虽然没有市中心的南京路、淮海路繁荣,但它有个其它地方没有的独到之处:这一带从建国前就聚居着很多广州人,所以沿街开有不少卖烤鸭烧鹅的店。要吃烤鸭之类的粤菜,沪上数这里最地道。
  牵着孩子里最小的迎泰,张娟边走边看,在一条里弄的主弄口旁上她停了下来。
  这时,被采秀拉着的陶小霜也走了过来。只见一个膀粗腰圆的中年大妈站在一张长板桌前不停的挥舞着砍肉刀,桌旁排满了挎着菜篮等着买烤鸭的人,桌子的后半部分架着挂烤鸭的铁架子,香喷喷的鸭油把铁架子染得直泛着诱人的油光。桌子的前半部分则放着个大木板:上面用毛笔字写着‘工农烤鸭铺鸭子无论大小一律4块5一只’的告示。
  “迎军,你去排队。等会到了喊我。”张娟吩咐完儿子就匆匆往对街跑去。
  管事的大人一走,迎国迎泰就立刻混到了一群馋嘴小鬼里,他们一窝蜂似的凑到那个香喷喷的铁架子前闻得不停,个个都是直流口水的架势。
  采红和高椿手拉手站在一起,她看着一旁的高椹细声细气的说:“高椹……小椿,太阳这么大,我们去旁边等好伐?”
  站他们后面的陶小霜只觉得耳朵都在发麻,赶紧走开了一些。然后她就看着高椹摇头说了一句话后,采红居然脸红的低头了。高椿看看一脸我在害羞的表姐又看看一脸故作不知的哥哥,捂着嘴偷笑起来。怕做电灯泡,她就跑来找陶小霜:“小霜姐,我得和你一起。正好几天没听蜀山了。你给我讲吧。”
  虽然很震惊,但总不能自己早恋还不准别人早恋吧,所以陶小霜艰难的消化掉了采红喜欢高椹的事,开始给高椿讲起故事来。
  不一会,张娟买回了几瓶咸汽水,她给了儿子女儿和高椹高椿每人一瓶汽水,陶小霜和采秀、迎国和迎泰则两人合着发了一瓶。
  采秀嘟哝道:“大舅妈又势利眼。”
  “采秀,喝你的汽水。”陶小霜拍怕她的小脑袋瓜。
  在大舅妈张娟的嘴里,哪个侄儿侄女她都最喜欢最心疼,但她真的对谁好对谁一般,就得要看她到底怎么做了——平日里张娟一直对高椹最好,在高家人面前她把这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就差把高椹夸上天去。
  作为一贯以来被张娟‘一般’对待的侄女,陶小霜毫不在意;她觉得比起高家的‘亲戚’来,大舅妈张娟算蛮好的了,至少她从没明说过要自己让着采红的话。陶小霜很知足,自己又没住在大舅家,如今更是一年连面都见不了两次,过得去就行了。
  买到手的烤鸭被张娟分成了三份,三家孩子一家一份。
  拿着有整根鸭脖子和鸭屁股的那一份,陶小霜有些无语,大舅妈,你的‘一般’别因为一份烤鸭就破功呀。
  腹诽了一句后,陶小霜仔细把那份烤鸭分给了采秀和迎国迎泰,每份她尽量分得差不多,看三个小鬼头比较一番后满意的开始啃起烤鸭来,她才闭上眼,手放到挎包里,给自己飞来了一包无花果干。
  “这是什么?”在前面和高椹分完烤鸭的高椿跑回来就看见陶小霜在吃一种圆形的蛋黄色干果。
  “一种蜜饯,很甜的。”陶小霜递给高椿一颗。
  “这是什么果子做的呀,好像没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