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间]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干事瞅了一眼,发现是大光明的电影票,立刻就心动了——大光明是沪上第一流的电影院,在解放前就设有空调和包房,一向是一票难求的。最近又解禁了不少片子,大光明的票就更难买了。他伸手把票往自己身前一拢,嘴里则道:“后天吗……我当然有空。”
  说完,他想了想,打开抽屉拿出一个文件夹来,翻开后指着其中的一页,低声说:“小陶,要我说……你最好选落在学校里,这样方便以后分房子。你看这——”
  陶小霜就去看他手指着的地方,他翻到的那页是华一1969年的公房登记表,学校的一个女教师分到了一间公房,后面的备注是其户口于同年9月转出华一。
  “这个是教务的苏老师,她是外地人,就把户口落在了学校——和住校的外地学生一样,她结婚后就闹着要分房,因为户口在学校,她多加了5分,所以第二年就分到了房。”
  华一有几十套的公房,十几年下来已经形成一套分房的标准,负责管理这事的总一会用百分制给所有的申请人打分,从高到低排列好后,再交给校领导拍板。一般来说,只要校领导没有异议,排在最前面的人就可以在有空房出现时分到房子。而这百分制的详细打分标准只有经手的人才真正知道,其他的人只知道个大概:比如标准里一向要算工龄和级别,而这两年还要看出身。
  所以李干事只是说了几句话,却把陶小霜狠狠的惊了一跳。把户口落在学校居然还有这样的好处……
  这时候私房少,有钱也不好买房子的,所以陶小霜听完只觉又惊又喜。不过,这么重要的消息,李干事这么容易就透露给自己了?就两张电影票,这也太廉价了吧?有些不解的陶小霜转念一想,有些明白了,她就问道:“看这表上的时间,这是去年的评分标准吧,今年还有今后都用它?”
  李干事就笑着说,“今年还用,但以后不一定。到你能分房的时候也许早不用了。”
  陶小霜听了也不失望,立刻就说:“那我就把户口落在学校好了。”大不了就是以后没什么用,但要是标准不变,自己可就赚了5分。
  陶小霜把户口薄放回桌上,见李干事要掏包拿钱,又说:“不要钱,这票是长辈给的,我也没花钱的。”
  李干事把票往衣兜里一塞,塞完他觉得陶小霜是个明白人,就笑着说:“小陶,都是同事,叫干事多生疏,叫我李哥吧。”
  “好呀,李哥。”陶小霜笑着叫了一声,又说:“李哥,这次落户的事就麻烦你了。”
  “不麻烦,你明天下午就来拿好了。”
  接着两人交谈了一会,然后有人进来了,陶小霜就顺势离开了右德育。
  ……
  “你们学校还有这种事——居然能把户口落在单位里?”宁鸥惊叫道。
  陶小霜见大堂里的食客都在看向自己这一桌,就说:“鸥鸥,小声点!”
  宁鸥就哦了一声,然后好奇的问,“户口不是只能落在居住的地方吗?”
  “我以前也以为是这样的。不过好像落在学校里例外。”
  “哦,是这样。”宁鸥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陶小霜其实也怎么没弄明白,正琢磨这事,就看见孙齐圣和庄沙朱大友一起进来了。她抬手看看表,正好6点整,“你们来得正好,快点菜吧!”
  自开始工作后,5人就约好每个月都聚在一起下一次馆子,每次都去不同的店,争取把上海有名的饮食店都吃一遍。
  今天,就约在了新雅粤菜馆。孙齐圣三人坐下后,陶小霜先点了一个新雅虾仁,宁鸥跟着点了一个葱油鸡、孙齐圣三人则合点了一个蚝油牛肉。
  “要个汤吧?排骨豆芽汤怎么样?”陶小霜问。
  其他人没有异议,只有朱大友说了一句:“多买点饭吧,我和大圣一个人就能吃掉8两。我们被叫去虹桥机场修了一天的车,饿得这叫个难受呀!”
  “没问题”,说完陶小霜一边看写在墙壁上的价目表,一边算账,“恩……这顿饭我们每个人出8块5就可以了。然后老规矩——要吃多少饭就拿多少粮票出来。”
  说完她立刻把自己的那份钱放在了桌上,又拿了3两粮票出来,其他人也纷纷放上自己的那一份,接着孙齐圣拿着一把的钱票去柜台点菜了。
  先上的菜是新雅虾仁。
  朱大友立马就拿起了筷子,“快饿死了,要不我们上一道菜就吃一道吧?”
  庄沙摇头说:“这里可是新雅,讲点规矩好伐?而且连饭都没上了,大朱,忍一忍吧!”四川北路的新雅粤菜馆可是沪上有名的大饭店,到这里吃饭就要讲究些才称头嘛!
  陶小霜看了一眼孙齐圣。孙齐圣是高而精瘦的体型,但胃口并不比壮实的朱大友小,这时肯定也饿坏了,陶小霜觉得有些心疼,就说:“吃饭的规矩不就是要吃好吗,既然饿了就一道道的吃好了。”孙齐圣看着这样的她忍不住笑了。
  宁鸥闻言就点头道:“马上吃也行,我也饿了好伐。”
  庄沙寡不敌众,只好拿起了筷子。
  新雅虾仁是清炒的,一盘子的虾仁堆得尖尖的,粉红色的虾仁个头很大,吃在嘴里嫩滑清香,弹性十足。陶小霜特别喜欢那种甜甜的回味,连浓香四溢的葱油鸡上来后,还是一个劲的去夹虾仁吃。
  孙齐圣见了就拿汤勺给她舀了一大勺,拿个碗装好放到她手边,“慢慢吃。”
  “好呀。”陶小霜说着给孙齐圣夹了一个鸡腿,孙齐圣爱吃这个,“你也吃。”
  庄沙在一旁见了,立刻就低头刨饭。
  接着蚝油牛肉和排骨豆芽汤也上来了,宁鸥喜欢吃汤泡饭,马上就舀了半碗汤。边吃泡饭,她边说:“小霜,前天我外公来上海了,他说可想你了。”
  “你外公来上海了,这次他要呆多久呀?”
  一天不断的吃了一年的黄精,宁外公的砂肺病才算是治好了,出院后不久他就回了广州,这次是在那之后他第一次来上海。
  “外公说要呆半个月,他给你带了不少好吃的,等有空你就去我家里拿吧。”
  “又有吃的带给我?上次给我寄的虾仁和海带都还没吃完了。”
  “少得了便宜还卖乖……”宁鸥夸张的叹口气,“现在外公喜欢你比喜欢我还多。”
  “我就卖乖了!”陶小霜对着宁鸥吐了吐舌头。宁外公虽然不知道自己所吃的黄精是陶小霜给的,却很感念陶小霜在他住院时做的‘食补菜’,所以回了广州后他经常给陶小霜寄东西。广州临海,宁外公又有些门路,于是这一年以来程家的海鲜干货就没断过。
  5人说说笑笑的吃完饭,已经是7、8点钟了。宁鸥嚷着要去同寿里住一晚,陶小霜就陪她回家拿换洗衣服。
  到了宁家,宁外公看见陶小霜来了,高兴得不得了,非要拉着她说话。说了好一会话,他才让陶小霜和外孙女拎着两大包海货离开了宁家。
  天色早已经全黑了,街上行人也很少,陶小霜和宁鸥走得飞快,只用了半个小时就赶回了同寿里。
  一进后门,两人就看见李照弟和王小慧在后天井里说话,见到陶小霜,李照弟大声道:“小霜,你怎么才回来,你家里来人了,你不知道呀?”
  王小慧在一旁捂着嘴笑,一脸的幸灾乐祸。
  作者有话要说:  陶小霜:我心疼。
  孙齐圣:好开心。


第101章 10。16|
  李照弟的话才说到一半,陶小霜就用眼角瞟到了王小慧在偷笑,她心里立时噗通一声,上一回看到王小慧笑得像跟只黄鼠狼似的还是在去年年底了,那次迎泰在学校里和几个同学打架,右眼皮上缝了6针,要不是有迷雾镇的药材,差点就破相了。
  想到这里,陶小霜就有些急了,“李阿姨,我家里有谁来了?”
  “就是……”李照弟刚想说来人是谁,王小慧就抢话道:“来了亲戚呀!陶小霜,你和我们在这闲扯什么呀?快上去吧,你家的客堂间可是一团乱。”有公公婆婆压着,王小慧不敢真的和陶小霜吵架,她只会话里带刺的恶心人。
  陶小霜心里着急,不耐烦和她说话,瞪了她一眼后就往楼上跑。宁鸥跟在陶小霜的身后,经过王小慧时,看她一脸的幸灾乐祸,气不过就故意用手里的包裹撞了一下王小慧,“不小心挨到你了,对不起啰……”
  “哎呀!”王小慧被撞得身子一歪,脚下抖了好几步才站稳了。站稳后,她双手叉腰,对着已经跑到楼梯中央的两人叫道:“瞎得意什么——讨债鬼都已经找上门了!”
  陶小霜听得直皱眉,更是加快了脚步。
  她喘着气推开客堂间半掩着的门,见到外婆、二舅夫妇、迎军哥和三个小鬼正围在饭桌旁,透过他们隐约能看到一个头发蓬乱的女孩坐在桌前,埋着头好像在吃什么东西。看着那女孩的背影,陶小霜觉得十分眼熟。
  第一个察觉陶小霜回来的人是采秀,发现姐姐回来了,她立刻跑上前,小声的说:“姐,你可算回来了——家里出大事了!”
  采秀这一动,其他人都转头看向了门口,陶小霜也因此看清了那女孩——她果然就是采红!
  两年不见采红,陶小霜一见就惊心不已——因为眼前的她就是个活脱脱的女乞丐呀!只见她一头半长的头发成缕成片的纠结在头顶,脸上和脖子上黑得像抹了锅灰似的,一身的衣服也是又脏又破的,陶小霜还闻到了一股酸臭味。
  这时,徐阿婆说道:“小霜,你回来了……哦,宁鸥也来了。别站在门口,快进来吧。”
  陶小霜就领着宁鸥走到饭桌前。
  “孝双机,你换来了……”采红虽然也转身看向陶小霜,但比起说话来,她的嘴显然更专注于吃东西。打完招呼,采红又转身埋头大吃。
  “哇”,看到采红一张脸都埋进大瓷碗里,还发出很明显的呼噜呼噜的吞咽声,宁鸥不由凑到陶小霜的耳边,“这人……她是谁呀?”
  采红现在这样子,连陶小霜都不能一眼认出她来,更别说是宁鸥了。
  “是我表妹——采红呀。”
  采红叫道:“宁鸥姐,采红姐是逃到我们这来的!”
  陶小霜拿过宁鸥拎着的包裹和自己手里的一起放在了角落的矮柜上,然后对徐阿婆说:“外婆,我去老虎灶打水吧,等会让采红好好洗一洗。”
  徐阿婆就点头说:“你去吧,我去里面拿两件你的衣服,让采红等会换。”说着她拍了拍外孙女的肩头。
  “好的呀。”陶小霜明白外婆的意思——这是让自己不计前嫌,做个大度热情的姐姐,也就点了点头。
  采红埋案大嚼,头也不抬,却含糊的道:“小霜姐,谢谢啦。”一旁的迎军红着眼眶说,“我去小卫生间占位子。”
  陶小霜拿上自家的两个暖水瓶,又去隔壁的王姿家借了两个,叫上采秀,带着好奇的宁鸥下了楼。等到三人提着暖水瓶再回到客堂间时,事情也就清楚了。
  据采秀说,晚上6点左右,家里人正在后天井里吃晚饭,采红突然就闯进了4弄2号。真是闯——她都没走后门,是从前面吴剪刀的铺子里跑到这后面来的。
  “吴剪刀说,采红姐走进裁缝铺子里时,他是真没认出来;问她又不说话,就一个劲要往里面走,他就伸手去拦。结果……被采红姐咬了一口。血都被咬出来了!”
  然后,当时正吃饭的程家人就听到走廊的深处一片混乱,然后就看见一个又脏又神色惊惶的程采红踉跄着跑过来,身后还追着一个吴剪刀。
  接下来,看到一桌饭菜的程采红扑到桌前,也不理会惊讶的程家人,伸手就抓饭抓菜,拼命的往自己嘴里塞。
  “她左手抓起一团饭,右手抓起一把菜,三两下就把迎泰原本要吃的一大碗饭菜给吃光了。然后还哽到了,哽得都翻白眼了,阿婆给她拍背倒水喝才缓了过来——吴剪刀知道她是采红姐时,眼珠子简直都要掉下来了。”也不怪吴剪刀,还是那句话,采红现在这样子,谁也不能一眼认出她来。
  采红从小到大都爱美,大舅妈也喜欢捯饬她,以前她到同寿里,哪一次不是穿着新衣服新鞋子,一身光鲜的,这次居然狼狈成这样子——难怪王小慧连‘讨债鬼’都叫上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就如采秀所说,采红确实是逃跑了:她是从开往云南的火车上跳车逃跑的。6天前,她趁着火车停下来加煤的空隙,从厕所的窗子翻了出来,用随身带的几块钱搭上一辆运煤车,离开了那个火车站。因为两包衣服和藏在包里的钱都留在了火车上,所以她是一路要着饭睡着街角来的上海。
  “采红姐说,她到了上海后,还被在码头巡逻的几个‘文攻武卫’误认作流浪汉,要把她关到拘留所去,所以她吓得都不敢和吴剪刀说话。”文攻武卫就是民兵,66年运动正酣时江同志亲自给改的名。
  陶小霜和宁鸥听完后都为她捏了一把汗,17岁的大姑娘身无分文,一件换洗衣服都没带,居然一个人从安徽跑到了上海,采红‘逃亡’的这6天没出事真是老天保佑了。
  “要不我回家去?”宁鸥怕睡不下。
  “不用”,这么晚了让宁鸥走夜路也不安全,“你还是和我睡,采红可以和外婆睡。”
  陶小霜让采秀陪着宁鸥,自己却拿着一双鞋去了小卫生间,和徐阿婆一起帮着采红洗澡。采红那一身实在是脏,四瓶热水全用完了,才勉强洗好。出来时,把干净的鞋给她穿上了。她的头发也全打结了,陶小霜又把梳子借给她用,还回来时发齿上全是头发。
  采红睡下了,陶小霜则去王姿家还了暖水瓶,又去打了两瓶热水,和宁鸥一起到小卫生间里用水。采秀一脸兴奋的跟了过来,说:“采红姐很不对劲,她睡觉前居然对我说了声‘对不起’,还说以前对我不好,是她错了,以后她会对我很好的。”
  听到这里,陶小霜心里的猜测算是彻底落了地。
  “那你想原谅她吗?”
  采秀偏头想了想,一脸纠结的说:“我试试看吧。”
  “那你从今往后就试试看吧。”
  “看我的吧”,采秀毕竟才12岁,没明白陶小霜话里真正的意思,很高兴的走了。她走后,陶小霜关上小卫生间的门,却不由叹了一口气。
  正蹲着用水的宁鸥听了后就说:“小霜,看来你猜的真没错——程采红是准备留在上海,留在同寿里了。”
  对着宁鸥,陶小霜也不掩饰了,她苦着脸说:“希望她真能‘很好’吧。”
  程采红宁愿跳火车都不愿意回割胶场去,看样子安徽她也待不了——要能待,她也不会上火车;她吃了很多的苦才‘逃到’了上海,又无处可去,肯定是想留在这里的了。
  用完水,两人又洗脸漱口,弄完这些,时间已经差不多11点了。两人都要早起上班,就赶紧上床睡觉了。
  ……
  迷雾镇,巡夜人小屋。
  孙齐圣早早的到了,陶小霜一‘降落’,就立刻把采红的事告诉了他,说完,抱怨道:“……想到以后要和采红朝夕相处,我就情愿和王小慧住一个屋,好伐?”
  孙齐圣一挑眉,道:“那我出手把她吓走好了,给我一星期,包她卷铺盖走人。”
  “……”陶小霜特别想点头,但一想到采红今天的乞丐样,又犹豫了,“我真不是心软——你看她那狠劲,什么都没带就敢千里‘逃亡’,真要把人赶走了,她准得再‘逃走’,我怕她出事。”毕竟是亲戚,再不喜欢也不能逼人走绝路呀!
  “她不敢再‘逃跑’的,有些苦头只有吃过了才会怕。”这话孙齐圣也就随便说说,他才不管程采红的死活,把人赶走了,小霜的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才能好好的长胸呀!
  陶小霜想了想,摇摇头,“还是算了,也许大舅他们会来接她的……”
  孙齐圣就拿起雾灯,“那我去巡夜了。”说完他弯腰亲了一下陶小霜的额头,“既然决定了就别皱眉头。”
  陶小霜哀叹一声:“我好想后悔呀!”
  她站起身,往拱门走,“我和你一起去巡夜好了。免得越想越心烦。”
  ……
  第二天,陶小霜下班后刚回同寿里,里委乡办和街道乡办的工作人员就一起来‘家访’了。
  “阿婆,听说你们家来了个垦边军团的逃兵,有这事吗?”乡办,就是上山下乡办公室的简称,自从沪上实施‘一片红’后,毕工办就改了名——毕业就下乡,也算贴切。
  “没有这事。我孙女程采红分去的是云南的割胶场,是个集体农场不是军团,而且她有肺病,是来上海治病的。”
  陶小霜也说:“两位同志,真是这样的,我明早就带她到里委去办临时户口。”
  乡办的人是接到实名举报才来的,于是就问:“你们楼下姓王的女同志可是说了,那个程采红昨晚来同寿里的时候像个要饭的,这又是怎么回事?来治病能是这样?”
  该死的王小慧!陶小霜心里灵机一动,回道:“采红就是要着饭来的——她不小心在火车上睡着了,行李和钱都被偷了。”
  “那……程采红在吗,我们当面问问情况。”
  “不在,她出去了。”
  半个小时后,祖孙俩才把乡办的人忽悠走了。人走后,躲在中卧室的采红立刻冲了出来。
  “阿婆”,她抱着徐阿婆哭了起来。哭了好一会,她才不哭了,接过陶小霜递的手帕,开始擦脸上的鼻涕眼泪。
  “小霜姐,这帕子我等会就给你洗了。”采红叫得甜,笑得也讨好。
  “好呀”,陶小霜也笑了笑,希望采红真能这样‘很好’下去吧。
  作者有话要说:  陶小霜:最近有点烦!
  孙齐圣:专心长胸!
  江同志是谁就知名不具了。


第102章 算账
  虽然心里烦,但人都已经住下了,又狠不下心,陶小霜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过,采红接下来的表现却出乎了她的意料——采红似乎真的准备要‘很好’了,她一觉睡醒,就和徐阿婆抢着做起了家务——喂鸡、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一天下来她什么活都没落下,还都干得不错,接着一连几天都这样,曾经那个横草不拈竖草不拿的程采红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
  因为这样的表现,采红口里那个苦不堪言的割胶场也有了些真实的味道。
  采红的行李都扔在了火车上,她现在什么都缺,于是先是做哥哥的迎军第二天一早跑去给她买了毛巾牙刷和口杯,后是二舅妈彭苗下班后带回了两套换洗的内衣裤——家里一时没有多余的布票,二舅妈在光华厂里找同事借了几尺的票。另外,还好陶小霜最近两年来买了不少新衣服,才有多余的衣服借给采红穿。
  就连采秀都割爱了——被采红夸了几句‘长高了漂亮了’之后,她就兴高采烈的把自已的花头绳借了两根给采红。
  采红来的第二天一早,徐阿婆就去邮局打了电报。之后家里忙了好几天,安徽总算是来信了。
  信到的时候,采红去了她外婆家,徐阿婆不识字,就让陶小霜念给她听:“……妈,二弟,镇乡办的人为了撵走采红,把家里的电线都剪了,还不让我去电厂上班,说女儿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恢复我的工作。家里实在是没办法,她妈就打了采红。
  然后采红就说她愿意回云南了……直到接到你们的电报,我们才知道采红跳了火车”,信到这里模糊了几个字,看那圆形干掉的水迹,陶小霜估计是写到这里时大舅哭了,“……总之镇上采红是没法待了,就让她留在上海吧?”
  “就这样?”徐阿婆问。
  “嗯,只写了这些。”陶小霜念得口干,放下信纸,喝了口水。
  “这个戆大!”徐阿婆气得一拍桌子,“写一封酸绉绉的信就要把女儿丢在弟弟家里,他的脸大得能遮天了不是?”
  骂完徐阿婆又气道:“小霜,你马上去邮局给你大舅发电报,让他赶紧来一趟上海,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他这是想糊弄谁?”
  陶小霜也觉得大舅没写什么实际东西。一封信写了足足三页,尽是些家里怎么难,采红不见了他们有多么担心的话,空话一罗兜,读得她都牙酸。至于采红要待多久,她的伙食费怎么给,给多少,落在火车上的行李找到没有,这些关键问题他一个都没写到。真这么担心女儿,能不赶来上海看看?
  还有,这时候的上海也有一些探亲后滞留不走的知青,在同寿里就有两个,但也没见乡办的人剪电线、扣父母呀,那镇乡办怎么会做得这么狠?是不是那个割胶场有什么动作,非要采红回去。
  所以也难怪外婆这么生气,大舅写的这封信也太避重就轻了,可不就是在欺负二舅二舅妈老实,又觉得阿婆准得心疼孙女吗?换成是其他人家,光是迎军哥一待就4、5年的事作弟弟的就能把天给掀了。这就是得寸进尺呀!这样想着,陶小霜就点头道:“我马上去。”
  看着外孙女出门去了邮局,徐阿婆长长的叹了口气,看来是得好好问一下采红这孩子了。
  ……
  三天后的中午,华一食堂的一个角落里。
  “所以,小舅妈真的去了同寿里把程采红骂了一顿?”周百灵一边吃一边问。
  “嗯”,陶小霜回道:“我妈昨天下午抱着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