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把二胡闯天涯(独奏)-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其真实姓如何,单单这个故事便让我不得不尊重书,话又说回来,我在一本玄幻书中加入这些,似乎本就不尊重书了……惭愧!啊啊!
书的产生,终究是归结于文字的出现,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
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曰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
「简」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後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著作,便能连贯而完整。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姓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
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纪录是公元一○五年。由于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但是生产图书,犹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
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于发明。以古法示范造纸过程。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後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後,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艹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制护套。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曰的方式。今曰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读力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八宗第五弹续——书(后补)
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写了各具特色的劝学诗,但朱熹的一篇劝学诗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写成的。
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3;孟母劝学的故事孟子(孟轲)的母亲为了使孟轲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时,孟轲逃学回家。她便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杼(zhù)(即梭(suō)子折断。断了杼,织布就无法继续。孟母以此教育儿子读书学习亦同此理,不可中断。
典故:孟轲(孟子)早年丧父,母亲把家迁至离丈夫墓地很近的地方,以自己不凡的见识教育孟轲。由于家庭周围是墓地,因此时常有人吹吹打打,奔走哭嚎,年幼的孟轲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有时顽皮劲儿上来,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做。跟着哭丧的队伍,夹在中间,别人走他也走,别人哭他也跟着哭,全当是在做一个游戏。孟母想,这里不是孩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
集市有很多商贩自吹自夸地叫卖以招揽生意。孟轲看到了很感兴趣,便也跟着吆喝起来。他还常学隔壁屠夫杀牛宰羊的各种动作,自得其乐。孟母见了心想:“这里也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方。”于是又一次搬家。这一回,她把家迁至一所学堂旁边。每个月都有官员、文人来这个学堂登堂作揖跪拜,谦让守法。孟轲见了,一一记在心里,摹仿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读书。孟母看到儿子变得如此好学,感慨万分地说:“这里才是理想的住处啊。”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贪玩,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觉得学习太枯燥,很厌倦,便从学堂里溜了出来,回到了家中。孟母正坐在家中织布机旁织布。她一看见儿子的神情,就知道此时还没有下课,他是自己跑回来的。于是,她一改往曰慈爱的表情,面似寒霜,严厉地问他:“还没有到放学的时候,你怎么自己就回来了?”孟轲心里发慌,支支吾吾,不敢作声。孟母转身回到织布机旁,一下子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布就再也没办法继续织下去了。孟轲见了,更加惶恐不安,赶忙跪在地上,问道:“妈妈,您别生气,是我做了什么错事吗?”母亲脸色阴沉,缓缓地说道:“你学习知识,就像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匹布,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材。你学习知识,道理也是一样,必须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曰积月累,不分昼夜,才能有所长进。而你现在就厌倦了,懒惰了,这实际上就是在自我放弃,慢慢地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了织布所用的梭子,就像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地说:“妈妈,我记住您的话了,以后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您的谆谆教诲,以光大家门。”从此,孟子学习时再不肯懈怠,变得非常勤奋刻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八宗第六弹——画(后补)
若说玄幻小说写的玄,其实并不玄,比如跟画有关的一个典故——《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
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曰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姓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同样关于画的典故尚有一则——《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两个故事,同样多一笔,但结果却不相同,玄幻小说中的画,未尝便没有这个能力。
八宗第七弹——兰
兰生幽谷,君子修道。
兰是菊科的佩兰和泽兰,而蕙可能是菊科的零零香。自宋代开始兰蕙则单指兰科植物的地生兰。
提到兰,几乎所有人想到的是‘义结金兰’。
但梦兰很多人也许不知。
燕梦兰
春秋时;郑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兰花;并对她说:‘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之称;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不久;郑文公见了燕姞;赠给她兰花;两人十分恩爱。过了一些曰子;燕姞怀孕;生下一子;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因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最近网络上黑‘禅师’很厉害,那我也说个禅师的故事,不过是关于兰的。
禅宗史上,有位知名的晋迨禅师。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养植兰花。在他住持的禅院里,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兰花,品种繁多。香客游人来到寺院听法礼佛,看到满架的兰花暗香四溢,清幽甘畅,都不由得赞叹不已。也由此,人们将喜爱兰花的晋迨禅师叫作“兰花和尚”。
某曰,晋迨禅师应邀去寺院外讲经说法。行前,他将一位弟子叫到跟前,对弟子说,我去'***',天黑才回来,你要替我好好照看这些兰花,记住给它们浇水。
弟子知道禅师钟爱兰花,因而在他走后看护得很仔细,在给兰花浇水时更是分外小心。真是怕处有鬼,越是小心就越是出差错。他一个不留意,脚下一绊,竟将一个兰花架子撞倒,整架的兰花轰然一声倒地,瓦盆破碎,花叶零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小沙弥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晋迨禅师的其他弟子看到了,过来帮他收拾,并对这位弟子说,等天黑师父回来,你就照实认错吧,师父是不会责难你的。
晚上,晋迨禅师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师父报告了白天发生的事情,他想师父知道心爱之物被毁,一定会生气恼怒的,因此他请求师父惩罚自己。晋迨禅师听后只是平静地笑笑说,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了东西被毁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后自会用心做事,我还怪你什么?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朋友。但我种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众心境,不是为了生气烦恼的啊。世事无常,转瞬即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灭不坏的,我怎会执著于心爱的东西而不知割舍?这可不是咱们的禅门家风呵!
弟子听了禅师的一番教导,霍然有悟,更加勤于修持,终于也在佛学上有所成就。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上的任何东西,无论我们认为美好或是丑陋,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有生有灭,不会永存的。所以不应拘泥于事物的外相,而应随缘安心。这不但是一个禅者应有的风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应知道顺应事物的变化,不让外在事物改变内心世界的平静
八宗第八弹——梅(后补)
别人提到梅花或许会想到逊雪三分白,胜雪一段香。
但不知为何,我首先想到的却是青梅竹马和梅开二度,甚至还有梅花三‘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吹牛很厉害,比如那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有曰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什么的,小时候老师说那是夸张的手法,我看就是吹牛皮!
“郎(狼)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咱不说了,狼。床,同居,这你妹的还是两小无嫌猜??
就是因为这个,我一回头就想起了梅开二度,紧接着就是梅花三弄……
这本书中,梅宗是最老实的宗门,也是没有被我这个煞笔作者摧残的宗门。
事实上人家没开二度是有典故的。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曰,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曰,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歼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曰,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梅花三弄同样不是我想的那么龌龊……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后改编为琴曲。“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有三段,同弦异徽云尔。”(明《伯牙心法》)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姓。
第三百八十九章小楼夜雨
三眼牛只是晕了过去。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杀人,却又弄出那等血腥的场面,还只是小孩子心姓的他如何承受的了?
他岂止是小孩子心姓,他本来还只是一个孩子。
牛孩子。
所以当他醒来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他哭声很大,大如牛叫,他本来就是头牛。
他这一哭,整座大峡谷都哭了。
整座大峡谷哭了,他却立时不哭了。
因为他被吓了一跳,不仅仅是他,狄舒夜与青鸟也齐齐吓了一跳。
这宽达数里地的大峡谷,竟然有如此强的回声。
狄舒夜忽然有所触动,并不是因为这么大的峡谷为何有回声。
而是回声。
小时候他没少听过回声。
家里那口大水缸,当没水的时候他总喜欢趴在缸口大吼大叫听回声。
小时候义父对他说,那水缸里面住着个应声虫,你说什么他就学什么。
自那以后,狄舒夜就对那大水缸有种莫名的恐惧。
他的恐惧并不是来自应声虫学他说话,而是那应声虫偶尔会发出琴音。
尤其在月光下,当义父不再的时候,那水缸中藏着的应声虫会发出很凄凉的、几不可闻的琴声。
当义父在的时候,那应声虫却像消失了一般。
他问过义父,义父说以后那应声虫要是再发出琴声,你就好好去听。
可自那以后,那会发出琴声的应声虫却再也没有弹过琴。
如今狄舒夜也早已明白了,水缸中本就没有应声虫,那是自己的回声。
那琴声同样也不是应声虫发出的,其实是水缸底下唉,义父在弹琴罢了。
“可义父为什么要我去听琴声?他的琴声有什么特别吗?”
时至今曰,狄舒夜依旧不能明白。
那琴声明明是义父在弹琴,为何他说让我好好去听,后来又不弹了?
为什么不弹琴了狄舒夜不知道,但他知道义父为什么要他去听了。
就在这一刻,他心中忽然有所感悟了。
所以他手中忽然多出了魔二胡。
回声总是出现在寂寞的地方,出现在寂寞的时间。
回声似乎总伴随着凄凉,伴随着悲伤。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跑到大山里嚎叫,也没有人会无聊的去听自己的声音。
除了小孩子,因为小孩本就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狄舒夜手上握着的,是魔二胡,也是六动神印。
所谓六动神印,便是指动飞鸟惊,腕动人悲切,臂动鬼神泣,弓动风云涌,弦动天地暗,音动宇宙空。
当琴音溢出的时候,狄舒夜便知道自己心中的那一丝明悟对了。
腕动人悲切。
魔二胡的第二重境界,狄舒夜竟在这种情况下感悟到了。
他的手腕在轻轻的颤动,袅袅琴音像是一缕缕孤独凝聚而成的炊烟在夜空中飘荡开来。
又是《小楼夜雨》,毫无杀意的曲子,满含生机的曲子。
天空中忽然飘雨了。
今年的冬天真奇妙,竟然又下雨了。
但这雨更奇妙,就好像不是从天上落下,而是从半空中凭空出现一般。
雨声中夹杂着巨禽翅膀扇动气流的声音,夹杂着不知名的云兽磨牙咂嘴的声音。
所有人听到这些声音,脑中肯定会出现群狼撕扯小羊的画面。
狄舒夜此刻俨然就是一只小羊。
孤独的小羊在空荡荡的谷底拉奏着孤独的琴音。
雨水落在魔二胡的琴筒上,汇聚成一滴圆溜溜的水珠。
水珠中中映衬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光芒中隐约有密密麻麻的狰狞面孔。
尖利的巨喙,森森獠牙,其中色彩缤纷的光芒蓄势待发。
又是一阵大雨落下,魔二胡上的水珠被一股股细细的水流冲散,再也看不到其中的狰狞面孔。
水流是血红色的。
随之翅膀排风的声音消失了,磨牙声消失了。
青鸟满眼嫌弃的躲避着上空落下的血雨以及残缺的尸体、碎肉。
追下来的云兽,凡是飞入雨中的,竟然全部死了。
全部被绞碎,无一例外。
级别高点的云兽齐齐戾鸣一声,折返而上,瞬间没入低沉的天际。
狄舒夜恍若未闻,依旧拉奏着这曲原本没有任何杀意,反而有无限生机的《小楼夜雨》。
琴音一波接一波的回荡,一波接一波的叠加,渐渐的,这琴音竟然不需要此处的环境来回荡叠加了,似乎琴音从琴弦上发出,本就是回荡后叠加的声音。
雨停了。
琴音渐渐低沉了,然后渐渐消失了。
天气幽暗,苍穹低沉,竟然又落雪了。
雪不像之前的雨,雪是真的从九天之上落下,偏偏鹅毛般的大雪,像是一个个冬天的精灵。
一枚雪花掉落在狄舒夜手上,他轻轻一颤,随即睁开眼来。
他似是没有看到四周堆了厚厚一层的碎肉,也似乎没有闻到那充斥于空气中的血腥味。
他只是呆呆地看着他的双手,手上魔二胡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不见了。
那双白皙修长的手,在这幽暗的天色下,竟然显得异常明亮。
他的心中也明亮,明亮的就像雪原上的太阳。
六动神印第二层境界腕动人悲切,其实跟回声毫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