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这场****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它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但是这个幕后主使,下的这盘棋,格局可真大。
  套路之深,波及之广,也许连他自己,也难以预料到今天的后果。
  现在的永乐帝朱棣,不再相信任何人,他的后宫,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十一月初四,贵妃张玲珑28岁的生日。往年都要大肆庆祝,今年张玲珑连他的哥哥张辅也没有通知。
  菁华宫里一片冷清。
  掌灯时分,敬事房的太监竟然前来通传:“皇上今晚驾临贵妃娘娘处。”
  张贵妃受宠若惊,却又诚惶诚恐。
  “贵妃今日生日,朕以为可以来讨杯寿酒喝,怎么,竟然如此冷清?”朱棣一进来,若无其事的说。
  “皇上……”张贵妃只叫了这一声,便再也说不下去了。
  难为皇上没有追究她荐人失察之过,还记挂她的生日,更难得的皇上竟然亲自驾临!
  张玲珑一时之间既感动又微微心酸,多日来集聚的委屈、担心的泪水,此刻终于忍不住夺眶而下。
  “玲珑,是朕辜负了你。一直以来,是朕对你关心太少。想当年,你兄长随你父参加靖难之役,屡立战功,累封信安伯、新城侯。永乐四年,你兄长率军南征安南,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阯,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
  张玲珑听皇上突然提起他们这些家族荣耀往事,原本这些该是让她十分高兴的事,可是她却莫名的变得更惶恐。
  作为从小就在宫闱宅斗中熏染的侯门贵族,她的心窍自然也别的普通妃嫔多了一些。
  皇上在这个时候突然提起这些张家往事,是真的想表达感谢之情?还是在暗示或者提醒她什么呢?
  张玲珑现在还摸不准。皇帝的心思浩瀚,她毕竟年纪还轻,自然还没有那个悟性。
  于是,她止了泪水,小心翼翼的陪着皇帝聊天。
  可是皇帝的举止让她更加费解,
  “我的贵妃,当日未进宫前,就以美貌名满皇都,可惜我把这样一位大美人娶进宫后,竟然未好好看过,来,让我好好看看。”
  说罢,朱棣的眼神忽然变得热辣。他坐到张贵妃身边,慢慢地,慢慢地,永乐帝俯身,吻上了张贵妃那略有点苍白而又冰凉的唇。
  张玲珑一动不动,脸上不知是惶恐还是惊愕的表情。
  可是永乐帝却似乎很投入,很沉迷。他浅浅地吻着她,轻轻地吮吸着她的唇,猛然间一下子霸道的咬住,把她两片嘴唇全部衔进了他的大嘴里。
  突如其来的亲吻像暴风雨般的让人措手不及。
  皇帝浓滑有力的大舌在她缠绕的舌间吞咬,她脑中一片空白,只是顺从的闭上眼睛。
  这是进宫十年以来,皇帝第一次如此深情缠绵的雨露恩泽,张玲珑那颗干涸太久的心渐渐终于温润,她忘了思考,也不想思考,只是本能的把皇上抱住,紧些,再紧些。
  “妍儿,你真美。”当永乐帝轻轻解开张玲珑的华丽的衣裳,把她狂暴的推倒在凤榻上时,贵妃张玲珑清楚的听到了皇帝嘴里说出的这句话。
  “皇上……”她闭上眼睛,紧紧勾住永乐帝的脖子,脸上是一种妩媚的笑容。
  当永乐帝俯身在她的胸口,他看不见她的脸时,贵妃张玲珑的泪水才悄然滑落。
  一夜缠绵。
  张贵妃第一次在孔武有力的永乐帝朱棣的身下,低吟浅唱,投入地承欢,乐此不疲。
  (亲们,今天有书友湿哒哒的说,绵绵你书都7万字了,还好意思号称言情小说,怎么连一点污污的镜头都木有啦。嗯,男女主角现在正在长大的路上,快啦快啦,很快就会虐恋情深啦。特别感谢傲气夜少、飞天飞翔、耐庵无涯、kittyyin、夜半、侠客等等书友的天天票票票大力支持。亲们,喜欢你就推荐。票票、币币你随意。)

  ☆、第35章 世界上最冷的冷宫

  皇帝呼呼大睡后,夜半,大睁着眼睛的张玲珑,翻过身来,轻轻看着皇帝。
  我真的只是一个替身么?皇上?
  这是她一晚都想问皇帝的。
  但是她绝对不会问出口。
  这样任性的话,自己在心里想想就好。
  就算我真的只是那个人的替身,可是那个人死了,我还活着。
  能够承受皇帝恩泽雨露的,始终是我这个替身。
  那个权妍儿,只怕现在,在地底下,骨头都腐烂了吧。
  这就够了。
  想到这,张玲珑脸上的泪水渐渐干了,她慢慢闭上眼睛,进入熟睡状态,一抹甜蜜的笑容渐渐爬上她艳丽的脸颊,那笑容,可真美。
  第二日,张玲珑早早醒来,侍候好皇上穿好龙袍,皂靴,又亲自动手,在小厨房里给永乐帝做了最拿手的血燕龟苓膏,等着皇上一下床,就送上来。
  “皇上,这是玲珑亲手做的。你尝尝。”张玲珑略有点撒娇的说。
  “嗯,我尝尝。味道真不错。”朱棣尝了一口,将那血燕龟苓膏放在玉石雕刻的茶几上,低下头,右手轻轻托起张玲珑的脸,深情的注视着张玲珑,“我的贵妃辛苦了,我来看看,这张小脸都清瘦了好些呀。”
  张玲珑从来没有被皇上这样凝视过,脸色变得更加娇艳动人,谁知道,皇帝突然语气平静的说:“贵妃这么多年为朕操心太多,朕不忍再劳烦贵妃打理六宫,今日起,贵妃就好生养着身体,别再那么操劳了。”
  被皇帝宠的有点忘乎所以的的张玲珑,还没有听明白皇帝的意思,连忙娇滴滴的请命:“皇上,玲珑愿意为皇上分忧,臣妾不觉得受累。”
  “罢了。贵妃愿意付出,朕可不忍心呢。我看那来自苏州的王婕妤挺好,以后就让她帮你打理六宫事务吧。”
  朱棣面无表情,可是那话语里却是冷若冰霜的不容更改。
  张玲珑这才听出了皇上的意思,是要剥夺她的总理六宫大权呢。
  怎么会这样?她一下子跌坐在卧榻上。恍若从天堂一下掉入了地狱。
  她霎时间明白了:这次“鱼吕之乱”,虽然因为并没有确切证据指向自己,也因为哥哥英国公张辅在朝中的实力,皇上没有深究,但是涉案的吕宁妃毕竟是她举荐的,皇帝对她就算没有怀疑,也有一种心理上的厌恶。
  他昨晚的所有深情之举,不过是定案之前,给即将被处决的犯人的最后一顿美餐罢了。
  也许是对她多年付出的一种报偿?
  又或许是一种更残忍的处罚,在把你送入冰冷的地狱之前,先把你送入温柔的天堂。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朱棣自然知道,如何才能兵不血刃地让一个人达到最痛苦的巅峰。
  尽管此刻朱棣没有直接把张玲珑打入冷宫,但是过了昨晚,她在皇帝的心里,连那最后的一点负疚感都没有了。
  看着朱棣绝情而去的身影,此时,贵妃张玲珑忽然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冷的冷宫,不是在西边的皇城根下,而是在皇帝的心里。
  一念成冰。
  第二天,朱棣将那个来自苏州的说话温言软语的王婕妤,火线提拔为贵妃。虽然并不经常去临幸,却把她的地位,置于张贵妃之上,明里暗里都给这王贵妃长脸。
  后宫总理大权自然全部交由这位王贵妃。
  虽然论资历,张玲珑还是第一贵妃,出席很多重要场合时,皇帝还是把她排在首位,但那可能只是安抚英国公的面子罢了。
  吴二红觉得,现在的张贵妃就如那神龛上的牌位,虽然被佳肴美酒的供着,却是吃不到也喝不到。
  十年宫中岁月,就此换来一夜戏剧性的结束。
  活剐了三千宫人之后,朱棣借口宫中需要补充新人,永乐十年的元宵,一口气又新封了十几个妃嫔。
  这些新人并不知道张贵妃为什么失宠,却很知道拜高踩低。
  张玲珑不争不抢不闹。安静的一如从前,甚至比权妍儿得宠那阵还低调。
  吴二红暗忖,作为豪门勋爵世家,张玲珑对荣华富贵的起落沉浮看多了,她心里自然比谁都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
  有时候,不争便为最大的争。
  当有一日,需要争的时候,她会比谁都出手狠、准、快。
  看她现在长伴青灯古佛,在宫里,比一个最低级的选侍行事说话都更小心。
  二红不知道,这样的张贵妃,是可悲,还是可怕。
  菁华宫的宫门,因为长久没有人客,也许都长了草。
  其实,贵妃张玲珑并不是受这场“鱼吕之乱”殃及最惨重的。
  最惨的是太子。
  这次的“鱼吕之变”事件发生后,多疑的朱棣渐渐开始怀疑,此次事件,是否只是单纯的宫人所为?
  他们今日可以谋害贤妃,他日如何不敢谋害皇帝?
  张贵妃既然已经失宠,表明皇帝早就疑虑英国公了。而英国公的幕后主人,当然是太子朱高炽,他一直是太子的贴心支持者。
  永乐七年,太子监国时,就给朱棣留下了很不愉快的感觉,这次,太子在贤妃投毒事件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更加令朱棣恼怒。
  儿大不由人,更何况,是跟皇权挂钩的太子?
  就算他本性不坏,可是否经受得了宝座的诱惑?
  现在想来,除了死去的权妍儿,53岁的朱棣认为,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吴二红现在还在奉天殿走动,原来的大太监王喜被凌迟处死后,奉天殿里已经换成了一个新来的内侍,叫做杨庆。
  此人剑眉虎目,有股子太监所没没有的英气,跟此前慈眉善目的王喜公公是天差地别。
  死了那么多人,宫里重新换来的全是一批新人。
  一切都是陌生的。
  虽然皇帝还是那个皇帝,但朱棣的眼睛看着二红时,二红感觉那目光离人很遥远,眼睛上面就像蒙了一层模糊的水雾,看不清他的内心。
  这是进宫以后,吴二红从未有过的担心。
  她担心的不是她自己,她担心的是她所挂念的皇室小帅哥朱瞻基。
  (亲们,有一首老歌叫做《越吻越伤心》,其实,我挺同情像张贵妃这种人的,得不到爱情,就只剩一个伤心的吻啦。喜欢你就票票支持,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

  ☆、第三十六章 狗血的太子位之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作为一个现代学霸,特别是一个“明朝通”的学霸,吴二红当然深知,皇室小帅哥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和他的弟弟朱高煦,也就是永乐帝的两个儿子之间那场轰轰烈烈的储位之争。
  史书上只留下了那么简短的一段文字,但是,谁又能真正感同身受的理解文字里真实的波澜诡谲,爱恨情仇呢?
  只有像二红现在这样,身处那个时代,她才知道了很多史书上来不及或者根本不会记下来的真正故事……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是个200多斤的大胖子,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扶着,走路也是跌跌撞撞,但是他儒雅,博学,深得文臣的喜爱,朝中支持他的占大多数,连一母所生的徐皇后也坚决主张立朱高炽。
  对于一生嗜武的朱棣来讲,他当然不喜欢这个大胖子。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大功,朱棣自己觉得,只有这个儿子,“英果类我”。
  当时的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也都看好朱高煦,常在朱棣前称赞他的功劳,认为这储君之位只有朱高煦更合适。
  可是,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为避免后世子孙争夺储位,早早地就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
  朱高炽是徐皇后所生的长子,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在“合法”与“合适”之间,一向杀伐决断的朱棣,也变得举棋不定。
  其实困于“立长立嫡”还是“立德立贤”的皇帝,朱棣并不是第一人。往往越是那些英明能干的君主,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越是慎重。
  因为,他们总想挑一个能跟自己一样出色,甚至比自己还出色的继承人,来延续自己的盛世,但往往事与愿违。
  别的不说,你看那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明知道皇四子李恪更适合继承江山,但为了安慰长孙皇后,还是立了嫡长子李承乾,后来又后悔,一生几次立太子、废太子。
  到最后挑花了眼,闭眼前,匆匆选了个最不济的李治,这个小儿子,除了色心强大,其它什么都弱爆了,胆敢在皇帝病榻前跟父皇小老婆偷情,最后还把江山被武才人给抢了。
  就更不用说,康熙大帝对立太子的延宕造成的“九子夺嫡”……
  正所谓当局者迷!皇帝在立储的事情上拖延得越久,后患就越大。
  太子位之争,朱高炽与朱高煦的两派人马,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可是皇帝却迟迟不表态,眼看就要由“暗斗”模式转变为“明争”。
  可是这场箭在弦上的激烈争夺,后来却因为一句话,而变得尘埃落定。
  而这句话只有三个字:“好圣孙!”,却达到了一言九鼎的效果。
  说这话的人,是当时著名的文臣解缙。他可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神童,以急智著名。
  据说,当年皇后有喜,朱棣让解缙作诗,解缙诗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朱棣说,是个女孩。
  解缙马上说:“化作嫦娥下九重。”
  朱棣叹气:可惜死了。
  解缙再接:“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棣说,扔到池塘了。
  解缙最后吟出一句:“翻身跳入水晶宫。”
  在学霸姚清华的心中,这个解缙可以说是史上最早的段子手吧。比如后来的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作诗:
  “这个女子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来蟠桃献母亲。”
  这种诸如脑筋急转弯的作诗手法,完全是偷师前辈解缙啊。这解缙若是生在现代,随便吟出一个金句,一定转遍微信,微博,刷爆朋友圈呀。
  这样一位天才级段子手,说话当然能够一针见血。
  宫里人人都知道,朱瞻基出生的那一天,还是燕王的皇爷爷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太祖皇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
  大圭象征着权力,皇太祖将大圭赐给朱棣,正说明要将江山交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太子妃生产了。
  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见刚出生的朱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并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他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役也有很作用。
  看来,正是因为天才段子手解缙,深知皇太孙在朱棣心里的位置,才用这三个字的劝谏,让储君之位一锤定音。
  可以说,别的皇子都是因为继承太子位的父亲荫蔽,将来再成为储君。
  可是对于朱瞻基来说,正是因为他这个皇太孙,荫蔽了他的父亲,皇爷爷朱棣才下决心把太子位传给了朱高炽。
  说起来,这场太子位之争,还真是有点狗血啊。
  永乐二年,朱棣正式立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瞻基为皇太孙。在历史上,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的只有两个,朱瞻基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太子位分已定,朱棣就得对朱高煦下狠心,让他离开南京,去山高路远的封地云南就藩了。
  可是当时年轻气盛的朱高煦,怎肯善罢甘休?
  宣布就藩的第二天,在奉天殿里,当着满朝文武,朱高煦忽然如风一样,冲了进去,扑通一声,跪在朱棣面前,声音里全是愤懑:“父皇,儿臣绝对不去云南。当日父皇在战场上,亲口许诺这皇位是我的,为什么今日竟然让我离开京城?”
  “高煦,大臣们都说,你性格粗野,脾气暴躁,将来就算当了皇帝,也一定是个暴君,朕还一直不太相信,方才见你说话,你果然在战场上的毛脾气还没改!更让朕不后悔现在的选择了。”
  朱棣坐在金銮殿上,冷冷地俯视着跪拜在王座下面的儿子。
  “父皇,想当年,在战场上,儿臣陪你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承蒙老天庇佑,捡了一条命,可是,现在你却要我拖着这伤病之身,却千里之外的云南,父皇是不是希望,我最好能够死在云南的穷山恶水,不再回来,这样你也就不用对我负疚了?”
  (亲们,这个皇室之争离我们是很遥远啦,话说,这么有脾气的汉王这回是不是死翘翘了呢?请听下回分解,哈哈,本说书人讲得口渴啦,亲,赏个票票啦,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

  ☆、第三十七章 皇室小帅哥的不安

  21岁的朱高煦悲愤的掉下泪来。
  朱棣勃然大怒:“一派胡言!老二,你越来越狂悖了,看来臣工们,没有冤枉你!朕何曾对你负疚?朕有什么可以对你负疚的?”
  满朝文武全都变了脸色,和朱高煦亲厚的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赶紧站出来打圆场,示意朱高煦退下,看看是否让盛怒的朱棣觉得面子上好过一点。
  可是年轻气盛的朱高煦却似完全不理解两位盟友的苦心,突然站在朝堂前面,以质问的口气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父皇明鉴。当年,在战场上,你可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许下承诺,说,我大哥多病,这江山迟早是我的,难道父皇全都忘了?”
  朱高煦越说越激动,“父皇当日,难道只是想以皇位为诱饵,来骗我为你沙场卖命,打下江山?到了现在,王权已定,你就卸磨杀驴,赶我离开京城?这南京是我拿命打下的,当日攻入皇城,是我第一个把帅旗插上紫禁城的,现在我为什么要走?该离开的人为什么是我?”
  他双眼通红,声音洪亮,悲切,令人肝胆欲裂。
  “逆子,朝野上下都说你狂悖无礼,粗暴僭越,连你母后也经常在我面前说你不好,我念在你当日靖难有功,总是帮你掩饰,不曾想,你竟然骄纵至此!胆敢在朝堂上指责你父皇以皇位为诱饵,那么照你说来,你为父王打下江山,不是父子之情,也不是为了匡扶明室正义,只是为了这金銮殿上的宝座?是不是你就等着我闭眼,好来篡位?”
  朱棣这一番话,让刚才还气愤填膺的朱高煦一时语塞,可是他还是倔强的小声嘀咕:“反正我就不去云南,谁也别赶我离开南京。”
  朱棣脸都气青了,“你不去云南就藩,不离开南京是吧,好,依你!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你在哪儿,从此以后,非召不得入宫,如果擅闯皇宫,就算我和你同在一座皇城,也死生不得相见。”朱棣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父皇……”见父皇忽然发出如此严厉的谕旨,朱高煦才害怕了,他有点后悔自己刚才的莽撞了。
  人群散去。没有人过来和朱高煦说话,就连淇国公丘福远远的看了一眼朱高煦,想了想,走开了。
  汉王无力地跌坐在金銮殿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
  良久,只有驸马王宁悄悄走过来,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皇上已经不是当日的燕王了,他更不是汉王您一个人的父王!如果殿下还是一意孤行的话,只怕还要吃更多苦头。汉王一世英名,恐怕真要毁在这毛躁的性格上了。”
  “父皇不认我了……”21岁的朱高煦此时哭的像个孩子。
  “皇上盛怒之下,依然没有强迫你去云南就藩,能够留在京城,就是好事。一切从长计议……”驸马王宁忽然附在朱高煦耳边,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朱高煦止住了泪水。
  二皇叔朱高煦表面上看,是安静了这几年。
  可是这安静的背后,到底做了什么功课,年幼的朱瞻基也能想象得到。
  其实,觊觎太子位的又岂止是二叔朱高煦一人呢?
  从出生之日起,太子一脉,就注定会为了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与一同奔向那位置的四面八方的诸人为敌。
  年幼的朱瞻基,深谙人心的太子妃,甚至寡居的彭城伯夫人……他们不知何时,早已很有默契的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的守护着朱高炽那危如累卵的太子位。
  在朱高炽的太子位守护的所有盟军中,13岁的朱瞻基,渐渐成为他们的主心骨,是太子手里最大的王牌。
  这么多年,朱瞻基早已经习惯了风口浪尖的日子。永乐七年北巡时,皇爷爷那样斥责南京监国的太子,他都没有丝毫焦虑,只是沉着应对。
  可是这一次,朱瞻基真的有点慌神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以往无论皇爷爷对太子多么不满,可是看小皇孙朱瞻基的眼神,依然慈爱。
  可是,现在,皇爷爷的眼神是那样空洞,朱瞻基不知道,那个一直以他为傲的皇爷爷,那温暖的目光到哪儿去了。
  如果朱棣连对皇太孙的慈爱都没了,那么太子一脉还能在那人人觊觎的储君之位,待多久呢?
  远远的,二红看见朱瞻基从西华门习完武出来,她赶紧追上去,“瞻基哥哥,你还好吧。”
  “没什么。”朱瞻基脚步飞快,脸上依然无风无浪。
  “皇上现在,和谁都好像隔得好远……”二红欲言又止。
  “是么?红儿,不可妄议朝政,更不可妄议天子,你切记。”朱瞻基丢下这句话,一眨眼,就把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