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41章 汉王颜值有点高

  虽然,汉王朱高煦的心里,有一道永恒的伤疤,可是父皇于他来说,也是人生启蒙的老师,更是一同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在一起出生入死那么多年,共同在马背上打天下,经历过那么多生与死的考验。
  时间虽然不能冲淡一切怨恨,但是却可以让那些最初的情感,在时间里发酵得更加浓烈。
  此刻,朱高煦心里的这份久违的战友情义,在重新见到父皇的那一刻,慢慢又回来了。
  毕竟是父子,血脉亲情,依然还在。
  “煦儿,你不怪父皇就好。……你母后当日在世,对你和高燧颇为严厉,言辞对你们多有约束,可是,知子莫若母,我相信,婉儿是不会来害自己亲生的孩儿。她最大心愿是,愿你们都好。”朱棣终于提到了迁葬的事。
  吴二红知道,这个徐皇后在世时,是大儿子最坚实的拥护者,不但主张立老大高炽为太子,还屡次向朱棣进言,指出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性格不好,不但不能重用,还得为他们选择敢于监督劝诫的僚属。
  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徐皇后怎么就那么偏帮这老大,而屡次弹压老二呢?
  二红猜测,徐皇后大概对朱棣的铁腕统治有些累了,害怕被朱棣经常称赞为“英果类我”的老二汉王朱高煦称帝后,百姓们喘不过气来,认为只有大儿子朱高炽,才可能成为一个适于百姓生民的仁君。
  此刻,汉王听到父皇提到这些原是他不能触碰的伤口,二红暗暗担心,汉王会不会又忍不住心中那股愤懑,像当年咆哮金銮殿一样再次发作呢?
  毕竟传说中的汉王都是这样一个暴脾气呀。
  “父皇何出此言!当日是孩儿冲动好胜,在战场上的牛脾气没改,才屡屡惹得你和母后生气,儿臣愧对母后。此番能够亲自护送母后灵柩回北京,就当是将功赎罪吧。”
  汉王朱高煦,此番话说得极为谦卑,也颇有几分真诚。
  毕竟,这八年的冷板凳,他也是坐够了,当年初争太子位时,,他才21、2岁,年少气盛,一转眼,已过而立之年。
  难得父皇能够破例召见他,他已经知足了。
  “如此,甚好。”朱棣看着这个似乎成熟了不少的儿子,轻轻吐出了这几个字。
  “那,儿臣告退。这就准备护送母后回北京。”
  吴二红听到,里面汉王告退的声音,连忙躲到帘子后面,偷偷看,这蛮牛汉王到底长什么样。
  可是,她并没有看到一个野蛮的汉子。
  相反,从奉天殿的内殿,迎面走来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男子,年纪大概27、8,大理石般的五官刀刻般深邃,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拘的微笑,一身青服(青服是帝王或者王子在服丧期间穿的一种丧服)也掩不住他卓尔不群的英姿。走起路来龙行虎步,不自觉的给人一种压迫感。
  难道,这个卓尔不群的英俊将军,竟然就是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汉王朱高煦?
  吴二红心中一分神,手中的杯子,不知不觉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一声悦耳的碎裂声。
  汉王朱高煦皱了皱眉,出于本能的用警惕的目光四下搜寻,手也不自觉的放在了腰间佩剑的地方,可是才发现,因为不能佩剑见君王,长剑在进入奉天殿前,已经被锦衣卫卸下。因此,汉王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紧张。
  吴二红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手里还捧着半片碎裂的玉杯。
  汉王朱高煦看见一个11、2岁的小丫头,从殿后珠帘中慌乱的走出来。
  小丫头呆呆的,似乎受了惊讶,说不出话来。
  再看她身材瘦小,长相平凡,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引人注目之处,就友善的朝二红微微一笑,云淡风轻的出了奉天殿。
  执事公公和奉茶宫女彩萍赶紧过来,利索的收拾地下的碎片,吴二红还怔在原地。
  这就是吴二红和汉王朱高煦,人生中的第一次见面。
  此后的她,哪里知道,自己日后会在汉王府上,度过最宝贵的8年的青春岁月呢?
  此时,杯子碎裂的声音也惊动了东暖阁内的朱棣,他看见二红在外面,手里还有一片碎裂的玉杯,二红赶紧上前抢着说:“皇上,碎(岁)碎(岁)平安。看来,这次汉王护送灵柩一定会平安大吉。”
  “二红丫头,你这彩头好,朕喜欢。进来陪朕说说话吧。”
  听二红提到汉王,朱棣坐在暖阁里,忍不住思潮起伏。
  此前,他一直在考虑,太子不济,是否要将皇位直接传给皇孙。
  可是,现在,他心里又有了新的念头。
  当他看着正当壮年的汉王,英姿勃发的走进他的奉天殿时,忽然间,朱棣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想当年,凭着一把长剑,和他起兵靖难的这个愣小子,是多么狂放不羁!
  “丫头,你知道么?就是刚才出去那个愣小子,建文元年,就随朕起兵靖难,16岁就作为前锋。靖难4年,一次次提着长刀,救朕于危难之中,就是千军万马见了他也胆寒。”
  朱棣此时坐在暖阁的摇椅上,好像进入了美好的回忆中,虽然他的回忆,其实每一个片段都带着刀光剑雨。
  “记得建文二年四月,朕与李景隆的军队在白沟河会战。当时战况惨烈,朕前后换了三匹战马,箭也射光了,剑也砍断了,困顿之中,幸亏老二率领几千精兵来救,带朕脱离重围,反败为胜。斩杀敌军都督瞿能。这是高煦第一次救朕。后来,朕兵败东昌,大将张玉战死。又是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朕救出。。。。。。”
  “皇上,这些陈年旧事,不提也罢,说出去,还有损皇上英名呢。”二红好心提醒。
  “不,红儿,这些话憋在心中八年了,朕其实早就想找个人说出来了。”朱棣声音急促的打断了二红的话,继续用梦呓的语气说下去……
  (亲们,这个帅帅的汉王和二红会不会有什么故事呢?欢迎竞猜。答对撸串。继续感谢我的书友侠客、夜半、萧玖灵、耐庵无涯、紫色妖姬、云罗燕飞、飞天飞翔等等每天的票票支持。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

  ☆、第42章 和皇帝聊天是个高风险行业

  “朕,最难忘怀的是建文四年正月的那场会战,那是靖难战争最后一年,皇舅父****祖公然站在废帝建文一边,朕不幸被俘。那也是靖难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当时,是高煦一人冲进敌人的包围圈,从****祖的手中抢回朕……”
  此时,朱棣的眼前忍不住清晰的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朱棣躺在朱高煦的马背上,无力的说:“儿啊,我没力气了,你要接着战下去。”
  “不,父王,你要相信,儿子一定能够带你杀出一条血路来。”
  残阳如血,年轻的朱高煦不顾父亲的请求,硬是带着受伤的朱棣,死里逃生杀回大本营。
  “王儿,这江山有大半是你打下来的,你大哥多病,将来这皇位,必是你的。”
  当朱棣躺在马背上给儿子许诺时,那一刻,他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将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必将是这个孔武有力的二儿子。
  其实,永乐二年,朱高煦当着满朝文武质问朱棣的时候,虽然朱棣表面上对朱高煦义正辞严的斥责,但是其实他知道自己只是恼羞成怒。
  是他对不起这个儿子,是他食言了。
  现在的汉王,忽然变得小心谨慎。像只被拔了牙的老虎,无可奈何的被关在笼子里,等着铁笼外人们的一点施舍。
  就如当日,太祖朱元璋在世时,横扫千军的燕王朱棣,无可奈何的看着手无缚鸡之力的侄儿朱允炆即将登上皇位,却让自己拜服于地下的憋屈。
  “哎,怪只怪年少时的汉王,跋扈冲动,做事凭着一股少年的勇猛,缺少谋略,让朝中文臣都很忌惮他。”朱棣叹了一口气,继续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味。
  永乐二年,当朱棣正式把储君之位提上朝堂来议时,朝中一片对大儿子的称颂,对汉王,竟然是一边倒的贬斥之声。
  徐皇后更是一再劝诫,众意不可违。
  朱棣其实知道,哪里有什么“众意”!
  朝堂上这些口若悬河的夸赞朱高炽的,多是文臣。
  大殿里,能有几个将军?自古将军镇守边关,浴血沙场。
  朝堂便是文臣的天下,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坐而论道,指手画脚。
  所以这朝堂里,基本上全是大儿子的人,汉王的力量稀少,自然没有几个在储君之位上给他投票。
  从心里面说,就算把太子之位给了大儿子,但是并不代表,朱棣的心里,最认可的是朱高炽。
  朱棣对于这个二儿子,始终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点大儿子,永远也不可能给他。
  二红见刚才还滔滔不绝的皇帝,此时渐渐沉默,便起身新切了一杯“苏州红梅”,将茶放在的暖阁的几案上,陪着永乐帝,一起沉默。
  “你这个小灵精,怎么也不说话啦?”朱棣忽然开口了。
  “皇上你也没有说话呀。皇上,你在想什么?”二红故作呆萌的忽闪着长睫毛。
  ——这长睫毛可是她脸上唯一好看的地方了。
  “我在想,汉王如今的遭遇,不就类我当年?”朱棣终于开口了,而且语出惊人。
  二红知道,朱棣说的是当年,他还是燕王时跟着太祖朱元璋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大功,可是因为兄长朱标是嫡长子,成了最合法的储君。就算后来太子朱标37岁英年早逝,皇位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儿子死了由孙子继承,皇位依然与燕王无缘。
  朱棣的眼里掠过一丝悲愤之情。
  “朕就是这个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受害者,可是现在,为什么自己一当上皇位,却要将这一生的悲剧给儿子高煦重复?当日朕也曾偷偷怨恨太祖,为何现在,却要做一个让儿子偷偷怨恨的父皇?”
  朱棣似乎在对二红倾诉,更像是在喃喃自语。
  此时,吴二红心里一紧,暗叫不好。
  陪朱棣说了这么久话,她总算看出了,永乐帝又想把太子位传给汉王了。
  之前朱棣生出将皇位传给皇孙的念头,已经不妥,现在若是将皇位传给朱高煦,这位汉王虽然颜值很高,但是,连他的母后都认为,他行事风格最像朱棣,心狠手辣,做事决绝。
  他一掌权,只怕太子一脉必定满门抄斩。
  二红虽是颜控,可不止于糊涂至此。她心里暗暗着急。
  她正想着怎么给胖太子朱高炽说点好话,才能让朱棣放弃那可怕的易储念头,突然,她脑子里电石火光的闪过一个问题:
  永乐帝是多么谨慎的人,他明知道二红现在还兼职太子妃关雎宫的伴读身份,却似乎有意无意的说出这些敏感话题,是真的无意,还是心存故意,想要试探一下二红姑娘的立场?
  毕竟越是亲近的人,反而越是危险。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往往最忌惮的不是敌人,反而就是身边最亲近的朋友。
  看来,聊天有风险,和皇帝聊天就更加是高风险行业了。
  她偷偷观看朱棣的表情,果然有点异样,她顿时心中有数了。
  于是,二红便假装对朱棣的话题根本不感兴趣,只是轻轻说道:“皇上,此时心中如此感怀,只怕,并不是全为汉王之境遇吧?此番汉王回京迁葬,皇上是否想起了,孤独葬在山东的贤妃娘娘?皇上可有意将娘娘一并迁葬?”
  二红话一出口,连自己都是佩服自己了。
  这样看似转移话题,一方面向朱棣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二红对谁当储君都不感兴趣,二来投其所好,知道朱棣最在乎的是贤妃娘娘,便故意把话题扯到她哪儿去。
  果然,朱棣听到二红说到贤妃两个字,瞬间心荡神驰,先前还莫测、坚毅的眼神瞬间变得温柔、伤感起来。
  “小丫头,难为你你记挂着贤妃啊。想当初,你们还当真有缘。只可惜,妍儿她……命薄。”
  “自古红颜多薄命。皇上,您别难过,或许娘娘在天上看着您这么不顾惜自己,也会难过的哪。”
  “是么?”朱棣站起来,在大殿里来回踱步,以掩饰他一提到贤妃就即将要掉下的泪水。
  此时,已经到皇帝用膳时间,可是朱棣却烦躁地摆摆手,示意今天不必传膳,叫几个素淡小点心到奉天殿偏殿即可。
  (亲们,宋丹丹小品中的专业唠嗑,那也是一门技术活,何况,陪杀人不眨眼的永乐帝唠嗑,那就更得具备一些专业水准不是。特别感谢我的书友每天的票票支持,尤其是“言西早口玉”,听说她是一位女频的高v读者。。作者君表示,有了各位亲们的关注,码字动力杠杠滴。)

  ☆、第43章 大明宫的风水秘密

  “当初我把妍儿葬在山东,就是为了今后将她迁葬北京,但是现在看来,竟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去为我办这件事。而我,更是分不开身哪。”
  朱棣此话一出口,吴二红心中就盘算开了。
  如果朱棣真的决心迁葬权贤妃,就是自己不去,也完全可以派一心腹之人,前往山东。
  现在他却说他分不开身来,看来是他心中有着更重要的筹谋,无暇去顾忌贤妃迁葬之事。
  朱棣的这个更大的筹谋是什么呢?
  北京长陵既已成,接下来朱棣就要和一众心腹商议,如何兴建北京宫殿,这可是迁都大业最关键的一环了。
  永乐十一年三月,朱棣自北京出发,进行第二次北巡,皇太孙朱瞻基随行。此前,汉王已经先行出发,护送皇后灵柩去北京。朱棣名义上是为仁孝皇后主持葬礼,亲自送她最后一程后,实际上是亲自参与对北京皇城的设计。
  “在坐的都是朕心腹之人,这次北京皇宫的兴建,一定要避免南京皇宫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话,原本是我皇家禁忌的绝密话题,今日朕坦诚与你们分享,若是以后有人胆敢泄露半句,格杀勿论。”
  众人见皇帝说的郑重,便敛声屏气,只听朱棣慢慢开口道:“想当年,太祖朱元璋按风水学原理兴建南京皇宫。南京最高的山,紫金山在城东,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匍匐的龙,龙头在燕雀湖。从八卦角度而言,南京城东属震卦方位,帝王居住偏东,合于《周易》的‘帝出乎震’之意。而城南的三山,从上往下看,就像一只蹲着的老虎。太祖为了占据龙头,沾龙气,于是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始填湖,可燕雀湖地势低洼,填了好久都未能填满,那怎么办呢?
  此时,泰宁侯陈珪站起来,“皇上,臣幼时听过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
  “什么故事?”朱棣一脸好奇。
  “臣的故事,正是跟这燕雀湖有关。”
  陈珪绘声绘色的开讲了,“当时传言江宁有个老头叫‘田得满’,太祖就派人去找来这个人,老头被找来以后,开始被当做神一样,还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些祭祀的仪式,太祖爷将田得满封为湖神,一切停当之后,最终把他给绑了起来,扔到湖里去了,据说不久燕雀湖还真的填满了。”
  泰宁侯陈珪一口气讲到这儿,微微皱眉,“其实建王宫时臣还小,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臣的确知道由于填湖工程确实太大,死了不少民工。耗费的土石不知其数。”
  “正是如此,看来爱卿深知太祖当年营建南京宫殿内情,以后朕的北京宫殿营建事工作就交由你督办。”
  朱棣当即奖励这个和他唱双簧的心腹之臣。这个泰宁侯陈珪,永乐四年就被朱棣派往北京,一直在秘密规划北京营建工作。
  此时,成山侯王通见皇上对泰宁侯陈珪大加赞赏,便也站起来应和道:“所以老南京人有这样的说法——移三山填燕雀,即将南京城西的三山铲平了,才填满燕雀湖,因为当时笃信风水的太祖觉得,一个城,既有龙又有虎不太好,所以就不惜一切代价移三山填燕雀了。”
  刚说到这儿,安远侯柳升忽然站起来,神秘的拱手回禀:“皇上,其实微臣早就暗暗发现大明皇宫一个问题,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今天你我君臣一家,共商建北京宫殿大业,任何意见或是建议都可毫无保留的提出。”
  朱棣见此刻大臣们反响热烈,满面春风,龙颜大悦,当即鼓励安远侯柳升讲下去。
  “是,皇上。”安远侯柳升恭敬的一拱手,转而声音变低了,“经过三个阶段的营建,大明宫算是建成了。只是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这些高大宫殿建在原先的燕雀湖中,重力太大又不均衡,这导致了宫殿严重前高后低。所以这座虎踞龙盘的大明皇宫,竟然出现了前昂后洼的现象。”
  安远侯柳升神秘的看了周围一眼,“家父早年在钦天监工作,所以微臣对风水略通一二。按照先祖的山水术说,房屋后面低,意味着祖先靠自己,没什么根基可凭借,这倒是吻合了太祖自身的经历;可前面高,意味着对未来的儿孙大业不利。。。。皇上,这可是帝王风水的大忌……”
  此时,朱棣面上露出欣喜之情,难得今天带来的这几位心腹大臣,都能洞明世事,说出了他心中早就想说的话。
  他赶紧水推舟的说道:“其实太祖在世时,就曾发现这个问题,只是他精力有限,自然该我们做儿孙的,为父皇达成夙愿。”
  说罢,他神情一震,“前事之师后事不忘,这一次,兴建北京宫殿,务必规避南京宫殿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座的各位,是风水,玄学,预算,工匠等各方面的精英,朕要兴修一座伟大的皇城,可以屹立后世,千年无恙。”
  “是。”所有人齐声回答。
  二红发现,北巡回来的永乐帝,一方面躇踌满志,整日谋划,一方面却茶饭不思,时时发呆。
  她明白,永乐帝是为迁葬贤妃的事愧疚。
  营建北京宫殿刻不容缓,自然,迁葬权贤妃的事,只能再缓。
  可是这一缓,就不知道是多少年。
  这世间很多事情都怕等。
  尤其是已经54岁的朱棣,有些事,他更是等不起。
  其实他也知道,只怕这一次没有迁葬,权妍儿这一辈子,都只能孤零零的躺在山东,再也没机会进入皇陵,和他长伴身边了。
  他是真心爱权妍儿的,生不能同衾,死若能同穴也好。
  可是在他的江山大业面前,爱人只能却步。
  吴二红轻叹一声,却丝毫不忍心腹诽朱棣,因为她看到面前的永乐帝,身体清瘦,神情憔悴。
  看他今日没有用膳,从杨公公忧心忡忡的眼神里,吴二红猜测,这段时间,皇上怕是为愧对贤妃一事而茶饭不思,本来人也上了年纪,这样折磨自己又是何苦。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江山大业与美人情谊,自古难两全。
  往往情深落两肩,一肩担了爱,一肩担了忧,抛不开心头沉甸甸,轻飘飘又看不见。
  永乐大帝心中多少无奈,也无从倾述。难得今天吴二红来,他倒是吃了几块点心。
  永乐帝北巡回来后第三天,皇三子朱高燧前来奉天殿辞行。
  (亲们,信风水么?这个不是迷信,是有科学道理的哦。说来这也是一种神秘的传统文化。继续感谢我的书友们天天的票票支持。爱你们啦。)

  ☆、第44章 多情的端午节

  朱高燧永乐二年进封赵王。因为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其中皇四子夭折,朱棣最初格外宠爱这个最小的老三。
  高燧恃宠而骄,早年与汉王朱高煦谋取夺嫡,时时谮越太子。永乐七年,朱棣听闻他的种种劣迹,大怒,将一心鼓动他夺嫡的长史顾晟诛杀,褫高燧冠服,幸亏太子说情,才得免死罪。
  朱棣又选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朱高燧。
  这几年,高燧变得十分知礼守法,朱棣看着他的变化,感到几分欣慰。
  此番迁葬徐皇后,朱高燧作为儿子自然也一并回京拜谒。
  丧礼仪式一落成,汉王朱高煦请求留在北京,为母后多守灵几日,其实是协助兴修北京宫殿,朱棣犹豫再三,最后默许。
  而这个当年一向什么事都跟随汉王的老三,却似乎对京师并不留恋,刚从北京返回南京皇宫,就主动请辞。
  “我儿已有四年没有回宫拜见父皇,父皇倒是时时收到你的节礼和家信,皇子中,你最小,现在父皇看你已经长大了,何不在京城多留几日?父皇老了,也想享受一下儿孙绕膝的感觉。”
  此时的永乐帝朱棣倒有点不忍心了,真心挽留这个老三。
  “父皇鸿恩,儿臣没齿难忘。可是已经分封的皇子,不可滞留京城太久,回到自己封地,才是本分,儿臣恐多留一日,让然闲话,让人不安。”
  朱高燧话里有话。
  “谁敢闲话,谁会不安?……你二哥要留在北京,我也准了,难道还怕多留你一个?老三,你留在宫中……且过了端午再回封地也不迟。”
  朱棣虽觉得长留朱高燧,也有不妥,但话已至此,不容反悔,当即拍板,让朱高燧在宫中过端午。
  永乐帝传旨尚宫局,希望今年这个端午节,宫中过得热闹些。
  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赐蟒衣……
  诗圣杜甫《端午日赐衣》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