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姥姥和大舅妈及时调整了布局,现在韩屯村的服装厂,基本上不加工服装了。只留了一个组,以做样品为主。其他人都成了质检员,分别负责检验质量。
今年童装热卖,款式种类也多了起来,各种漂亮的童装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不过做工都比较简单。
韩屯村每天的人流量那叫个多,拿货交货的,加上送鞋垫和布鞋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中午饭就成了问题。
张集公社的群众离家近,中午就能回去。可是,其他公社的人,离家较远,半天的时间根本回不去。
加上天气凉了,这么多的人,在谁家搭伙都是问题。关键是韩屯村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计,忙起来自己家的饭都顾不上做。
二万从业工人,每天给韩屯带来二千元的管理费,这可是笔大收入,村里对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开始上心了。
经过大伙几个晚上的商议,决定在村里成立伙房,每天中午做一顿饭,就是简单的一个大锅菜。
村里的馍房也提前开始,来人自带干粮的,就给她们溜热。
伙房和学校里的伙房合并,桂莲和“小老妈妈”两个人负责做饭。
伙房设在服装厂的最后一排,挨着村里的东西街。两间伙房,三间餐厅,伙房和餐厅之间用玻璃窗隔开,留着一溜推拉窗口。
餐厅里摆放着两排长方形的桌子,四周配上长条凳子。统一的大瓷碗,靠南墙一排自来水管,方便大伙洗手刷碗。
餐厅内还配备了一个50升的保温桶,里面盛满了开水,就餐的人随时可以喝到开水。
“小老妈妈”把亲家接了来,帮着看孩子,做家务。王兰芝自然是没意见,她们娘俩的关系更好了。
大伙和“高高三”开玩笑,问他:“老高叔,你们家的两头驴咋栓一个槽上了?”
韩屯村的肉食厂,肉和油都便宜,而且方便,随时都能购买。“小老妈妈”和桂莲的手艺都好,做的菜闻着就香。
一毛钱一份素菜,二毛钱一份肉菜,村里的人时间紧了,特别是家里没老人做饭的,中午就不回家做饭,在伙房买着吃。
住在村医院的病人,也不自己做饭了,跟着伙房打饭吃,不过他们用自带的碗筷,端回到病房去吃,刷碗筷也在医院那边。
馒头就用小麦换,也不用蒸馍了。自打馍房开始了,村里人基本都是换馍吃,很少有蒸馍的了。
第406章 老来轻
全村320人,俩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又加了两个五十多岁的男劳力,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地里的活计少了。
村里人吃食堂上了瘾,就给村里提要求,希望每天多做个菜,一素一荤。
大伙主要是图省事,中午不用做菜了,只是早晚两顿,还不用蒸馍,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都能挣出来饭钱。
一顿中午饭,连做带收拾,最少得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能加工两件衣服了,手工费最少0。30元。
能买一素一荤两个菜,伙房的菜分量大,够一家人吃的了。再说,自己做也得有成本。
办伙房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上了年纪的人,那叫个高兴,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议论:“五八年天天喊口号,实现共产主义,没想到还真到共产主义了。
咱村里这伙房,可比那时候的大锅饭好,天天有肉吃,顿顿吃白馍。就是原来的地主老财,也没这个吃法的。”
到了后来,村里人吃伙房的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家为了省事,中午都在伙房吃饭。孩子放学后,不用回家,直接去伙房吃。
为此,村里专门做了几个碗橱,各家都有固定放碗筷的地方。即使是老人,腾出的空闲时间,多做些手工鞋垫,也比做饭强。
本来为外来人员设立的伙房,给自己村里人创造了便利,成了村里人福利,深受大伙的欢迎。
改革开放时值二年,今年才算有了改变。农村的集市上,开放繁荣,实现了真正的买卖自由,工商税务只是收取摊位费,打击缺斤少两。
没人再提倒买倒卖、投机倒把,到了集日,供销社的门前,摆满了个人贩卖服装的摊位。摊位上的衣服,比供销社里的款式好,价格低,服务态度好。
现在和后世不同,服装厂大部分是国家的,个人办服装厂的几乎没有。
韩屯村的服装厂,也打着村办企业的名号,加工的服装还是震宇公司的订单。
现在服装的款式少,各摊位都是相同的衣服,只不过是颜色花色有些区别,价格也差别不大。
人们挤在个人的摊位上,挑选着合适的衣服,还能当场试穿,合适就要,不合适转头就走。
个人摊位上可以还价,同样的衣服,要价就比供销社的低,会讲价的还能降下来几毛钱。
现在一毛两毛的,也不是小钱,能买不少东西。白菜2分钱一斤,咸盐7分一斤,火柴2分一盒。孩子的铅笔3分钱一支。半斤的盒装小苏打饼干,才0。18元。
鸡蛋、猪肉、粮食等这些农产品,更是敞开了交易,特别是猪肉,每集都有几家专门卖猪肉的。
卖烧饼的,卖包子的,炸油条糖糕肉盒的,水饺混沌和丸子汤,各种小吃都有卖的。
群众分的粮食多了,集市上卖各种面食,有粮票的价格低,没粮票价格高,大家买吃食,再也不受粮票的限制。
就像烧饼,一斤粮票加0。25元钱买5个烧饼,没有粮票0。10元一个。
就连多年不见的“老来轻”点心也有卖的了,大伙赶集都会给老人捎半斤。
老来轻点心其实是用江米做的膨化点心,外面裹着一层白棉糖,酥脆爽口,又香又甜,还带着一种特别的江米焦香味道,老年人牙口不好,非常适合他们。
“老来轻”点心体积大,半斤就是一大包,黄色的包装纸上面在放张红色点心签,用纸绳扎上。
老人从赶集的孩子手里接过点心,嘴里抱怨着:“费这钱干啥,以前的地主也舍不得吃。”脸上却高兴的笑开了花。
还有就是卖芝麻糖的,用谷子和麦芽熬制的麦芽糖,外面沾了一层熟芝麻,酥甜香,令人吃的欲罢不能。
做芝麻糖和“老来轻”点心,都是祖传的手艺,姥姥专门去进了一批货,放在代销点里卖。
悠悠特别的喜爱那种焦香味道,总是趁姥爷不注意,偷着吃一个。姥爷看到她进来,就提起精神盯住她,怕她吃多了牙疼。
不过,食糖、布匹等国家控购产品,还是按票供应,买卖布票也成了公开的,就在供销社门口,公开的叫卖。没尺布票价格上升到了0。25元,还是有人买。
现在人们的生活稍有改善,年轻人结婚,都想多置办两床铺盖,就花钱买布票。
隐藏了十多年的黑市,彻底的成了历史。倒买倒卖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票,也成了公开的,明码标价。
不仅没人管,人们对票证的真假拿不准了,还能去供销社,让营业员帮忙辨别真伪,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集市上的摊位,除了服装,最多就是小商品摊位了。畅销的不仅有女孩子喜欢的小饰品,各种纽扣销量加大。
人们的生活好了,做衣服的也多了,造型新颖的有机玻璃的纽扣,亮晶晶的金属纽扣,深得妇女群众的喜爱。
特别是二毛钱一个的中等价位纽扣,销量最好。人流量多的时候,一个人都忙不过来。
悠悠特别爱逛农村的集市,看到合适的就买,姥姥也不管她,随着她的性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电子商城里经常开展特卖活动,每次都能带来巨额利润,乐得悠悠找不着北。
电子商城里,最受欢迎的就是青山羊肉了。后世青山羊几乎绝种了,也就是专门的繁育基地里,还有一些,全都是人工圈养的,和现在的散养青山羊,品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现在的集市上,卖羊肉的多了,价格比猪肉便宜,纯羊肉每斤才0。60元。悠悠碰到了,每次都包圆。
其实每个集市,最多就是十来只羊肉,每只不到十斤肉,就是都要完,也就是一百多斤羊肉。
商城里青山羊肉价格高啊,每斤上千元。百十斤就是十万元,每次赶集悠悠都笑的合不拢嘴。
有一次赶集碰上了下雨,打烧饼的犯了难,看着五十多斤发面唉声叹气。
悠悠躲雨进了他的摊位,闻着烧饼的芝麻香味,勾起了馋虫。鼓弄着姥姥,把烧饼摊上的烧饼全要了。
把个卖烧饼的高兴的,每个烧饼特意做的大了一圈,上面的芝麻沾的密密麻麻。
第407章 肉食厂
电子商城里,悠悠把获取了安全食品证书的烧饼,贴上了纯手工制作,绿色环保食品的标志,每个烧饼竟然卖到了50元的高价。
由于集市的放开,进入八零年冬季,杨奶奶和王代娣她们销售量剧增,比原来多了几倍。
特别是王代娣,她娘家的兄弟姐妹都卖小饰品,业务发展到周边的几个县,同时也稍带着收购铜钱和乱发。
杨奶奶家又找了两个帮忙的,她现在雇佣了六个人,两个保姆,四个营业员。
原来平城卖衣服的那家人,现在改行跟着杨奶奶卖小饰品。有一次在杨奶奶门市里碰巧看到姥姥,她主动的过来打招呼。
“嫂子,俺后来找了您几次,都没见到您。卖衣服成本大,货源还跟不上,俺就改卖小商品了,没想到这些小东西,利润这么大。”
等她走了,杨奶奶告诉姥姥:“这妹子一家子是真能吃苦,几个人分开赶集,舍不得歇一天,四五十里的路程,见天赶个来回,也不知道个累,她家卖的货最多。”
现在的摊贩赶集,都是骑自行车,早上6点钟起床,吃口热乎饭,天刚亮就出发,近的还好些,远的集市几十里路。
集市都是十天两个集,集市之间相隔着十几里。要是天天赶集的话,远的就得四十里开外。
有时候上午赶集,下午还得去进货。一般进货都是去县城,有个体干批发的,也能去县里的批发部进货,反正是哪里合适去那里。
摆摊卖服装小商品的,大部分是县城的居民,他们成群结队的奔波于县城和农村的集市之间,盘点着每天的收入,兴高采烈的忙碌着。
他们的经营之道是赚钱就卖,价格绝对比供销社里的低。供销社的服装加价30%,10元进的衣服卖13元,他们12元就卖。
每个集市卖出去二三十件衣服,就是三四十元钱,跟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也因为他们的冲击,供销社里除了紧俏物资,大部分东西卖不动了。
特别是卖鞋袜的,同样是在县批发部进的货,摆摊的小商贩,每双鞋就是比供销社里的标价低二毛钱。
袜子也是如此,供销社卖1。78元一双的尼龙袜,小贩们1。70元一双。8分钱的差价,就把生意抢了过去。
更为可气的是,悠悠家卖的袜子,从7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2元的价格,反而比供销社里1。78元一双的卖的好。
供销社从震宇公司进到了货,可是一样的价格,也卖不过外面的商贩,真是令人无语。
胜男舅妈的同学对她抱怨:“真是奇怪了,都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价格,按说公家的得比个人的质量有保证吧,可是人们就是愿意在外面的摊贩手里买。”
胜男舅妈告诉她:“东西是一样,价格也一样,不一样的是服务态度,咱们的营业员,啥时候也比不上那些商贩的态度好。”
她同学恍然大悟,摇着头说:“咱们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可是这些年都养成习惯了,不和顾客吵架就是好的了,和外面的商贩相比,还真是差的远。
再说了,对营业员来说,卖多卖少一个样,和工资也不挂钩,态度能好才怪了。”
国家的政策变了,不再给各村下达必须完成的生猪指标,加上集市放开搞活,食品站受冲击最大。鸡蛋还是小事,人们喂养的猪再也不会卖给他们了。
县肉联厂没有了平价猪的来源,只好去农村收高价猪,其实收高价猪利润也很大,韩屯村的肉食厂,自开业以来,都是收的高价猪。
现在,家家户户都养猪,光靠集市是消化不了这些生猪的。国家不收购了,人们马上面临着销售难的局面。
食品站收不上来平价猪,城市里的猪肉供应也跟不上了。各厂矿企业各自想法,为自己的职工谋福利。
韩屯村肉食厂成了香饽饽,来这里购买猪肉的机关单位那叫个多,韩屯村的电话基本上没断过,都是各单位订猪肉的。
李保国每次通话都会抱怨:“姐,您们村的电话现在是真难打,一两个小时也要不过去。”
韩屯村的活鱼,也随着订购猪肉的单位,陆续的卖了出去。这两年黄河没漫滩,塘子坑沿都露出来了,成了独立的鱼塘。用拖拉机挨个的抽水,两个小时就能清出来一个塘子坑。
现在,每亩塘子坑光是一斤半以上的鱼,最少二千斤,每斤0。50元,就是1000元钱,千亩的塘子坑,每年给韩屯带来100万元的收入。
韩屯村的肉食厂,每年7万头猪的宰杀量,往年石庙和韩屯加上周围的几个村,就能满足需要了。
可是今年整个洪城县北部的村,都来韩屯套近乎,大家都想把猪卖给韩屯,毕竟光是靠集市,连一半也消耗不了。
好些群众,知道韩屯高价收购生猪,直接就把猪拉来了,总不能再让他们拉回去,只好收下来。
尽管有各单位的订单,也增加不了多少头,加大收购的根本,还得靠扩大生产量。
韩屯的肉食厂,已经满负荷运转了,厂房机器都达到了极限。特别是人力,韩屯村五十岁以下的壮劳力,基本上都在肉食厂上班。
妇女劳力不是在肉食厂,就是在服装厂,全村总共320多口人,就连六七十的老人,只要没有缠手的孩子,都能找到活干。
大伙看到每天送来的生猪,干劲特足,主动的加班加点。幸好有各单位的订单,宰杀好了就可以了。
宰杀生猪利润比较低,一头猪也就是二三十元钱,不过有宰杀生产线,宰杀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光靠加班也不行啊,特别是临近冬至,要猪肉的订单越来越多。大家伙商量了几个晚上,决定再进一条屠宰生产线,先安装在前排的办公室里。
在援朝舅舅的关照下,生产线很快就安装上了。这次,村里五十岁以上的男劳力,基本上都去肉食厂上班了,主要负责宰杀生猪。
第408章 忙啊忙
制作熟食的生产线,也实行了三班制,全天24个小时开工。
尽管这样,每天的宰杀量也才到300头,深加工还不到250头。
悠悠听了舅姥爷的话,拍着胸口说:“幸亏差一点,不然每天一个250,可真不好听。”
姥姥气得拿大巴掌轮她:“你个不长心的,净跟着捣乱,越大越没正形了。”
缺少的工人,暂时从石庙村那两个没分开的生产队招收,每天工资2元钱。
主要是这两个队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有杀猪的手艺。再者,这两个队离韩屯近,特别是离肉食厂更近,吃住都方便。
大家伙商议,年后就扩建肉食厂,再建一条生产线,将生产量扩大一倍。
县委杨书记知道了村里的打算,让张集公社把上报扩建计划。同时建议,把村里的服装厂、养猪场一块扩建了。他知道韩屯的集体积累多,能负担得起扩建任务。
虽说改革开放了,可是国家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集体企业属于计划经济的一部分。
故而,韩屯的这次扩建计划,依旧搭上了计划经济这条大船。
现在,钢材水泥等建材属于控购物资,也是紧缺物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今年的冬闲,韩屯村反而忙个不停。服装厂忙,肉食厂忙,养猪场也忙,村里的人除了没上学的孩子,都忙个不停。
部队也跟着添乱,进入农历的十一月,连续两次下订单,还是要去年的短军装,数量达到了五十万,要不是有电子商城,估计很难完成,光是布料和染色就是问题。
据后勤处的同志说,他们换了好几家军工厂,可生产的军服染色不过关,和韩屯做的没法比。前线的战士一致反应,还是开始的服装好,这才又找到了姥姥。
看到洪城县的服装厂遍地开花,他们直呼还真来对了,本来还担心数量大了做不出来。这才有了第二批30万的订单。
来服装厂的加上卖猪的,韩屯村的人流量更多了,每天都不下400多人。主要是来卖猪的人多,韩屯村每天都收300多头猪,光卖猪的就是300多人。
随着人流的增多,悠悠家的代销点也跟着出了名。大家都知道韩屯的代销点,价格便宜质量好,还有好多的紧缺商品。
虽说改革开放近三年的时间,但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糖,还是得凭票供应,集市上也有摆摊卖糖的,不过价格比供销社里面的高出一截,0。72元一斤的红糖,卖到了1。20元。
悠悠家的代销点,不仅按国家定价供应红糖,而且还有冰糖白糖奶粉麦乳精等,全部是平价出售,只不过是限量供应,每人限购一斤。
这些平价的食品有一部分来源于胜男舅妈,她通过临水的批发部,给姥姥加大了供应量。
其实大部分来源于深南的市场,罗新华通过火车货运,把大宗的各种食品,运到了临水。
最受欢迎的是各种服装,以及涤纶床单被面等化纤制品,悠悠家代销点卖的价格都比市场上的低了五毛或一元,加上临近春节,大伙卖了猪,都会买些带回家去。
姥爷一个人忙不过来,姥姥只好把收布鞋和鞋垫的事情交给舅姥娘,让她带人收购。她和姥爷俩人在代销点里,还忙的不可开交。
一天的营业额少的时候也在5000元以上,多的时候近万元。要不是悠悠不时的从空间里往外倒腾东西,自家的代销点光是进货就得一个人。
一家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做饭的事情又落到了悠悠的身上。迪迪放了学就跟在悠悠的后面,帮着姐姐烧锅打下手。
姐弟俩做着饭,还不忘练习外语,交流都是用外语进行,而且是不止一种语种,英语、俄语、日语。
悠悠又加上了法语和德语,每天在空间里跟着智脑学了,再教给昊昊他们,反复的练习口语,跟玩似的就学会了。
有时外面的人听到了,就问姥姥:“你们家的孩子,这是说的哪国话,叽里嘎啦的,一句也听不懂。”
姥姥也听不懂,不过听习惯了,常用的也能懂几句。就笑着回答他们:“孩子们在京都的华侨商店,听外国人说话,觉得新奇,就跟着学了两句,没事在家说着玩,我也听不明白。”
大家都说:“还是你们家的孩子聪明,听了就能记住,俺听他们说了好几次,一句也没学会。”
悠悠也承认,自己家的孩子都是妖孽,他们学习领悟能力确实比较强。加上悠悠的特意引导,反复的练习,确实显得比村里的其他孩子出息。
即使是智力一般,在悠悠这样的特殊关照下,熟能生巧,也该笨鸟先飞了。
其实做饭也简单,进入冬季,悠悠做饭主要是炖菜,白菜羊肉汤、排骨炖冬瓜、小鸡炖蘑菇、豆腐鲫鱼汤、竹荪炖鹅,每天换着花样的炖菜。
再整治几个现成的卤菜和凉拌菜,当作下酒菜,姥爷和舅姥爷大舅他仨每天中午一斤酒。
馒头用小麦在村里的伙房换,每天的早饭都是大舅妈做的,悠悠打小就爱睡懒觉,早上起床都得姥姥喊好几次。
晚饭是悠悠做,用大铁锅熬各种杂粮粥,再用散炭炉子炒两个青菜,搭配几种咸菜。
大锅做的饭菜香,别说大人了,就连迪迪中午都能吃两碗炖菜,仨个馒头。
悠悠穿过来后,饭量大增,现在才十岁,比后世二十多岁时饭量都大。难怪个头长的快,已经1。58米了。
昊昊长到了1。72米,又高又壮,从后面一看,就像个大人,比“高高三”都高,其实他才12岁。
现在,家里的牲畜都是他喂,出圈打扫卫生也是他。志亮和志高俩人,也把自己家和爷爷家的活计给包了。
悠悠还负责洗全家人的衣服,不过家里有了洗衣机,悠悠只是把衣服放到里面就行了。
舅姥爷和大舅家的衣服,也是悠悠洗的。大舅妈一直过意不去,可是她忙的连看洗衣机的时间都没有。
第409章 厚嫁妆
这个家里,最清闲的应该就是智茹了,她今年上一年级了。除了上学就是玩,每天看到爷爷,还会扑上去,撒娇让抱一会,她是全家人的公主。
不光悠悠家是这样,村里的其他孩子也是如此。大人忙的不可开交,孩子们就得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女孩子做饭洗衣服,男孩子喂养牲畜。韩屯村家家有自来水,不用挑水,这也剩了好些事。
悠悠觉得,比起后世娇宠着的“小太阳”们,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才算是健康的生长方式。
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有责任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进入腊月,景芝先结婚了。她的新房在她大奶奶家的东屋里,村里给她批的宅基垫好了,就等着年后盖房。
男到女家落户,还是和娶媳妇不一样。“大一号”给闺女准备的非常齐全,“三转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