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男到女家落户,还是和娶媳妇不一样。“大一号”给闺女准备的非常齐全,“三转一响”都是新的,还让悠悠姥姥帮着买了个21英寸的大彩电,家具更是齐全。
不仅如此,家里还专门杀了一头猪,摆了三十多桌席面,把全村的人都请过来喝喜酒。
可是,结婚的当天,男方家就没来人,韩屯村开了一辆拖拉机把男方拉了回来。景芝的婆婆给做了二套铺盖,一块带了回来。
结婚的第三天,俩人回了婆家一趟。她婆家的人还是按娶媳妇的规矩,给了景芝五十多元的“磕头钱”。
宝山的三姐得等年后房子盖好了再结婚,她家的住房紧张,没有多余的房间让她结婚。
接着,就是二爷家的桂香出嫁,二爷这次嫁女儿,可是卯足了劲的陪送。
全新的“三转一响”,“六十四条腿”的家具,光是铺盖就陪送了十床。不过,他没给桂香买电视,石庙村没有高压电,买了也用不上。
听二奶奶说,二爷给了桂香一万元的压箱底钱,不过没敢明着给,私底下给家里人说明白了。
最可喜的是,宝景在给桂香打家具的时候,也给桂花做了一套,给她二姐补嫁妆。
新家具送到二姐家里,把个桂花激动的,抱着弟弟哭了一场:“弟弟啊,姐姐结婚后,虽说自己过的不错,可也没帮了娘家。咱爹娘怕我在婆家难作人,再难也没给我张过嘴。
家里过好了,还给我补嫁妆,不论在哪里,到啥时候,也没有这样的。
弟弟啊,姐心里明白,你和爹娘都是疼我的,怕我受了委屈。”
二爷的这种做法,传遍了十里八村,被大家当成了美谈。大伙提起来就说:“人啊,可是没有十年的穷富,别看人家要过饭,可是人家的孩子有出息。
人家就上了个小学,却跟着吴医生学会了医术,开上了医院。挣了钱也仁义,给出嫁好几年的姐姐补嫁妆。
那嫁妆补的,比人家刚结婚的都好。这才是真心的想着闺女,不是做样子给大家看。
别人都是刮闺女贴儿子,人家的儿子反过来帮着出嫁的姐姐,人家品行是真好。”
桂香结婚,就去了六个送嫁的,村里人没去送嫁妆,大伙都忙的不行,没那个时间,就装了两辆拖拉机,把嫁妆送了过去。
她婆家却准备了四十桌酒席,二爷阻了几次,也没阻下。她公公说:“韩屯离俺村就一里路,抬脚就到。你们再忙也得吃饭啊,俺准备好了,你们下班就过来吃,总比回家做吃得快。”
没有办法,二爷只好让大家下班后去石庙坐席。全村去了一多半,就这也没二十桌人。
桂香的婆家是真心的想管饭,他们队里也有拖拉机,拉着十桌席面,送到了韩屯村的伙房里,没时间去石庙村的人,在自己的村里吃。
全村就三百多人,全体吃上了他家的酒席。大伙吃着席面,还开玩笑说:“往后啊,咱村里的闺女,找婆家就在石庙挑,坐席方便啊。”
由于分田到户提前办了登记手续,接着婕格大哥、韩道伟的大哥和夯他们三家,都娶了儿媳妇。韩屯村连着办了五起喜事,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大伙一块坐席。
全是“三八”的席面,外加四个大件,总共二十八个菜,在周围的村庄,这是头一份的好席面。
周围的村庄,都说也就是韩屯村,别的村庄可是办不起这样的酒席,再说了也没有全村坐席的。
其实,大伙就是图个热闹,韩屯村不是人少吗,又都是姓韩的,就一家姓赵的,其他的都是自家的闺女招来的女婿。
腊月二十日,悠悠妈和智慧,加上桂金及其父母孩子,都被老首长派车送了回来。
桂金的孩子长的真好,八个多月的孩子,壮实的向一岁多的孩子,自己打着嘟噜的往地下坠,跟头趔趄的往前窜。也不认生,看见谁都咧嘴笑。
把个二奶奶高兴的,白天晚上的陪着她们娘俩,照顾的非常周到,桂金都不好意思了。
“婶,您身体不好,得注意休息,不用时刻看着他。这孩子皮实,一会也不安生,别累着您。”
桂金娘也说她,“她婶子,您听桂金的,别老是抱着他,我们在京都,也没抱过,把他放炕上,到处爬。”
二奶奶不听啊:“那是你们没时间,这回来了,家里人多,不能在亏孩子。
你们看‘大一号’家,人家一胎生俩,还都抱了起来,现在扯着手,都站的稳稳的,早起的孩子就是硬实。”
桂莲得空就回家看孩子,她这二年身体养回来了,面色红润,比原来还显得年轻。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怀孕。看见谁家的孩子,都稀罕的不行,有空就接过来抱一会。
桂萍整天的在卫生院给哥哥帮忙,只有晚上才回家来睡觉,又时候半夜出了紧急情况,还得去卫生院。
其实二奶奶也够忙的,桂香出嫁了,家务活都成了她一个人的,多亏桂莲回来了,能帮着她干好多。
还有就是狗剩和张家根爷俩,家里的脏活、重活、累活,都让张家根包了。别看狗剩在外面淘气,他在家里还是比较勤快的,主动帮着姥姥干家务活,相当的有眼色。
第410章 学英语
二奶奶这二年日子过的舒心,宝景从十六岁就独挡一面,接手了村里的卫生院,病人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虽然收入归集体所有,不过本领是自己的。
宝景真是学医的天才,他小学毕业,就靠跟在悠悠爸的后面,耳濡目染的,还真的学成了。
后来他的医术越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好多的本科研究生,专心学医好几年,还不如他。
当然,每年他都会出去进修学习,接受业务培训,眼界和本领越来越精。
桂萍没上过一天学,跟着悠悠学了几年,又跟着哥哥学医护技术,现在成了哥哥的助手,扎针比哥哥都好。
算账更是一把好手,韩道伟忙不过来了,就让桂萍帮着算,二爷开始还不放心,等她帮过几次忙,才把心放了下来。
桂香嫁在石庙村,离娘家近,婆家也是实诚人家,她没什么不放心的。
桂花现在两个孩子,头生儿子两岁时,又生了个闺女,现在也两岁了。
她婆家虽然是平城的,可是离向阳大队近,她自带缝纫机在向阳大队的服装厂上班,她婆婆给看着两个孩子,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十元钱。
悠悠姥姥提了几次,让桂花回韩屯帮忙,她干活干净利落快,是一把好手,可是从二爷那里就挡着了。
“咱村里出嫁的闺女多了,不能从俺这里坏了规矩,要是出嫁的闺女都有样学样的回来,还不乱了套。
她嫁的近,能在向阳大队的服装厂干活,就是沾了娘家的光,比别人强多了。”
悠悠妈回来后,志远哥和景云她们也放假了。临水一中和洪城一中,都没有麦秋假,寒假时间长,腊月二十二日开始正式的假期。
志远哥回到家里,那是忍不住的乐呵,他期末考试,全校第一名。这位老哥不厚道的说:“同学们都忙着背英语,他们学英语难的要命,我在家就学会了。把时间用在的别的功课上,当然比他们学习好。”
景云她们的成绩也很好,都是前几名的学生,说起学习英语,几个人笑的乐不可支。
县一中的英语老师,确实把英语当成了汉语来教。“早上好Goodmorning”的单词后面,注上汉语“狗的毛拧”,“谢谢Thankyou”后面标注上“三克油”。
这让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一个英语笑话:一次上英语课,英语老师让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名字,到吴鸿涛时,他说:“MynameisHongTaowu(红桃五)。”另一个同学起哄道:“我还叫方片三呢!!!”
现在的英语课本还没有音标,老师的发音五花八门,简单的直译成汉语发音,不变味才怪。
不过,不论读音如何,单词的写法必须记牢了,再说了,现在也没有口语测试,考试成绩和读音关系不大。
只是苦了孩子们,没有正确的读音,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和对话造成了好多障碍。
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一首英语儿歌,随着赵丽蓉老太太的小品响彻中华大地。
礼貌问候语
来是e;去是go;e,e;go,go。
点头yes;摇头no;yes,yes;no,no。
我是I,你是you,I,I;you,you。
见面问好说Hello!Hello!Hello!
你好吗?Howareyou?Howareyou?Howareyou?
谢谢你Thankyou。Thankyou。Thankyou。
熟人见面说声Hi!Hi!Hi!
临走分手说Bye…bye!Bye…bye!Bye…bye!
客人来了快请坐Sitdown,please。Sitdown,please。
客人来了请喝茶Havesometea,please。
Havesometea,please。
早上好Goodmorning。Goodmorning。Goodmorning。
晚上好Goodevening。Goodevening。Goodevening。
临睡之前道晚安Goodnight。Goodnight。Goodnight
2008年配合京都市民迎奥运学英语活动,帮助英语初学者记住常用的英语单词和短句,特别编制的《学英语顺口溜123首》。
顺口溜的特点是:句子短,有节拍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自如。
特别是英语发音顺口溜,对于初学者来说,帮助也很大。后世的人们还编制了英语语法顺口溜、巧记英语单词顺口溜等。
悠悠在智脑上把这些都搜集起来,打印成册,口语刻录到磁带上,把来源推到了深南罗瑞和身上。
为了便于志远学英语,悠悠确实让罗瑞和帮忙,从深南邮过各种学习英语的资料和磁带。
从1979年高考增加了英语,各大学校开始设置英语课,以许国璋教授编些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主。
许国璋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他主编的四册大学《英语》教科书,使他名扬中外,许国璋的名字与“英语”成了同义语。
许老主编的《英语》出版于1963年,历经百年而不衰,为国内外所罕见。
该教材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抓往了两个特点,一是结合我国实际,二是适合成年人自学。
特别是第一、二册教材,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加上配套的录音磁带,成为自学者的宝典书籍。
学完第一、二册以后,学生可以掌握约2500个单词和词组,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部《许国璋英语》,受惠者不计其数。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后,出现了一个出国热潮。或求学,或工作,或移民,不同文化教育层次的均有出国。
不少人从中国带出去的书籍中,就有许国璋主编的英语教材。不远万里携带此套教材的原因,就是看来看去还是许国璋的《英语》实用。
进入八十年代,各种业余英语学习班在城市中创办成立,教材大部分用的就是许国璋《英语》。
教师多数是聘请学校里的英语老师,再者就是用录音机播放配套的磁带。参加学习的,基本上是年轻的工作人员和知识分子,社会青年极少。
洪城的县工会,创办了工人夜校,主要是学习文学创作,也开设了英语课程,每个周末都聘请一中的英语老师授课。
深南的市场,是全国反映最快的市场,许国璋英语及其配套的磁带,和收录机一块销售,效果特好。
今年的收录机销售比去年翻了两倍,罗瑞和已经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培训,准备年后上一条收录机组装生产线。
罗瑞和也给悠悠邮寄来一套许国璋《英语》和磁带,悠悠收到后,顺手给了志远。
智慧姐这次回来,也带来了一套许国璋的英语磁带,加上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那些英语资料,把景云她们都吸引住了。
几个人有的是空白的磁带,于是大家都复制了一份。可是他们还是每天都集聚到悠悠家里,大家一块学习,不只是学习英语,也在一起学习别的课程。
悠悠家的东厢房,成了他们的学习室。现在的课外辅导资料缺乏,临水一中的老师自己收集刻印了不少资料。
第411章 代金券
景云她们见到了,就用手抄写下来,悠悠被他们的学习热情所打动,从空间里找了好几套合适的辅导书,还是用罗瑞和当借口。
几个人如获至宝,晚上竟然分开抄写,和悠悠的原意南辕北辙。不就是几本辅导书,至于这么宝贵吗?
后世的孩子们,被课外辅导书压的抬不起头来,现在倒成了他们心中的宝贝。
几个人的家长,见到孩子不仅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回家还争分夺秒的学习,都大力支持。也不让他们干家务了,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就连“大一号”家里,有两个不会走的奶孩子,也没舍得让景云干家务。
妈妈和智慧姐回来后,悠悠和姥姥就解放出来。妈妈帮着姥爷在代销点忙和,智慧姐做饭干家务。
腊月二十四日,韩屯联中也放假了。悠悠开着吉普车,带着姥姥到处跑,临近年关,各处的关系都得打理一遍。
特别是李专员那里,他后面可是有一大帮人,都得拜访到,不过有计委主任这个热心人,省了姥姥好些事。
姥姥听取了悠悠的建议,每人一张震宇公司的贰仟元代金劵,根据各人的需要,去震宇公司拿东西,而且都是批发价。
杨奶奶、罗新才和王奶奶那里,也走了一遍,给他们送了好多过年的东西。
李保国现在和姥姥基本上成了一家,年前忙得团团转,就这样他也给姥姥准备了好多年货。
因为春节前忙,玉玉阿姨的婚礼放到了年后正月初六。她终于要结婚了,李保国把那套三进的院子给了她,里面的装修摆设都是现在最好的。
放到后世,那满屋子的硬木家具,价值几个亿。可是现在,最值钱的是姥姥送她的那些家电。好多是现在有钱买不到的。
姥姥送了她全套的家电,中央空调都用上了,加一块超过了三万元。把个玉玉阿姨感动的,摇着姥姥的胳膊直说:“姑,您比我爸都疼我。”
李保国听的满头的黑线,姥姥拍了她几巴掌:“胡说什么那,你爸把最喜欢的院子都给你了,还不疼你。”
说起玉玉阿姨的亲事,李保国不太满意,爷俩因为这个,没少闹矛盾,最后还是依了玉玉阿姨。
姥姥通过火车,给罗新华爷俩,托运过去好多的年货,主要是北方的水果,苹果、梨、石榴、冬枣等,都是保鲜水果。
罗新华也给姥姥,运过来好多的南方的年货,其中干海鲜最多,这也是悠悠特意要的。
这时的海鲜,价格特别便宜,又是无污染的安全食品,有机会悠悠就囤货。
腊月二十八,悠悠爸回来了,二舅和周胜英他们也回来了。可是爱民舅舅没有回来,捎信说是参加部队的集训,可是大家都知道,他这是又上前线了。
舅姥娘担心的睡不着,爱民舅舅暑假就去了对越前线,本来说好了春节回家过年。
据悠悠爸说,临近春节,越南小鬼子又挑起了事端,这次国家准备了大规模的反击,狠狠的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部队那两次订单的用途。
韩屯村的服装厂,进了腊月二十,就放假停工了。可是肉食厂,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八。
二十九日吃过早饭,大伙都集中到大队部,领取今年的福利。
今年,肉食厂盈利800万,鱼塘收入100万,养猪场60万元,服装厂收取管理费50万,卫生院盈利20万元,村里总共收入1030万元。
按照原来商议的村里一半,群众一半的原则,每人平均16000元,八月十五每人发放了2000元,这次每人14000元钱。人多的家庭,超过了10万元。
这次,韩道伟没再给大家发钱,每家一个存折。“大伙家里都放着不少钱,原来咱不敢露富,可是家里放着这么多的钱也不是办法。
今年,我就给大伙存到银行里去了,银行对存户负责,有保密制度。你们家里放的钱,也存到银行去吧,这么多的钱,放家里不是个办法。”
大家听说银行给存户保密,也动心了,都说年后把钱存银行里去。
韩道伟把钱分下去后,舅姥爷又强调了一条,过年期间,谁也不准赌博,大赌小赌都不行。
年后,准备盖房子垫宅基的,趁早动手,肉食厂和服装厂过了初十就开始上班。
韩屯村的养猪场存栏2000头肥猪,石庙村的两个队,每队也有2000头的存栏量,这6000头猪,够干到正月低的。
平城县靠近韩屯村的十几个村,年前就和韩屯打好了招呼,年后,韩屯优先收取他们喂养的猪,他们为了卖个高价,年前就没舍得卖。
今年的春节,集市放开了,卖猪肉的真多。那个村庄都有会杀猪的,大家都想一块去了,过年杀头猪赚点钱花。
猪肉供应的多了,人们又舍不得多买,猪肉的价格一直往下降,从开始的每斤1。20元,降到了0。85元,别说赚钱了,每斤赔0。15元。
不过比起卖给食品站,价格还是高。可是有了韩屯村收购生猪0。75元的价格,价格低了,大伙不乐意卖。所以即使等到年后,大家也乐意。
再说了,过了正月十五,韩屯村的各厂房都开始扩建,县建筑公司的人员,就到位了。
大伙怀揣巨款,高兴的不行,哪里会有意见,都主动表态,保证不犯错误。
韩志杰大声的说:“支书,您老就放心吧,咱这一年都没舍得停过工,走亲戚都没时间,就这几天的功夫,忙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赌博。”
韩得库用脚揣着儿子,“高高三”磨磨唧唧的站起来:“老少爷们,俺也表个态,今年俺连纸牌都不摸。俺啊,趁着过年可得好好的睡个好觉。
你们是不知道,年前这十几天,俺娘可把俺使唤惨了。每天4点就把俺从被窝里拽出来,帮着她揉面蒸馍,晚上还得给她和面,熬到十点多。”
韩得库一瞪眼:“你个瘪犊子,你娘闲着了,她比你起得早,睡得晚,你还有意见了。”
第412章 老天爷
今年的春节,韩屯村基本上没有蒸馒头的,都是从伙房里换馍,“小老妈妈”和桂莲俩人,蒸全村人的馍,每天起早睡晚,忙的不可开交。
两家人也都跟着帮忙,就连二爷喂上牲口,也过去给她们烧锅,“高高三”和张家根也都跟着忙和。
腊月二十九日,三舅援朝一家人也回来了,智莉成了全家人的宝贝,从这个人的怀里到那个人的怀里,大家都争着抱她。
她不认生,看到谁逗都笑呵呵的,有时候没人逗她,她还反过来逗别人,笑的咯咯的,特别的喜庆。
即使这样,舅姥爷和舅姥娘也时不时的叹气,儿行千里娘担忧,何况爱民舅舅去的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前线。
二十九日吃过晚饭,孩子们都出去了,姥姥把服装厂一年来的账目拿了出来。
八零年一年,服装厂一共盈利一亿二千万多元,分成五份,每份二千四百万。
大家对这么多的盈利还是感到震惊,特别是援朝舅舅,他不服气的说:“姑,你这零散的服装厂,咋比咱临水5000人的收音机厂都挣钱,各县都有服装厂,也没听说他们赚钱啊。”
三舅妈反驳他:“咱们的收音机厂,效益够好的了,在全省都是前几名,你别不知足了,要不是姑姑给你提供低价的货源,这些利润也达不到。
咱们的服装厂,现在发展到800多个,2万多的工人,咋着也得比收音机厂挣的多。
再说了,二嫂在部队办的家属服装厂,也没少挣。另外,她在那边干批发,也挣了好多。”
说到这里,胜男舅妈想起深南振华公司的电子厂,年后新上的收录机生产线,就对他说:“援朝,年后振华公司新上收录机生产线,你带人过去看看吧,要是可以的话,收音机厂也上一条生产线,还是收录机挣钱。”
援朝舅舅听了,立马来了精神,“姑,您给罗叔打个招呼,过了年我就带人去。”
“好,年后我就给他说。”
今年一年,两个公司赚了3个多亿,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是悠悠按照市场价格做的底价。
其实还有一大部分,是电子商城里和现实社会里的差价,光是这一样,就有2个多亿。
李保国的公司的提成,收入一千多万。
家里的代销点,今年也收入了二十多万,姥爷整天的在代销点里忙活,身体反而比原来好了许多,主要是他的精神好多了,整天笑呵呵的,和买东西的人们聊天打趣。
今年悠悠支出的也比较多,光是收购鞋垫和布鞋,支出去了三千多万。
从深南的市场上,购买各类食品和酒水,还有各种丝绸产品,支出了二个多亿。
还有通过各种渠道收购的铜钱和乱发,以及京都何老他们收购的古董家具等,支出一百多万元。
收入终于过亿了,金钱在悠悠的心中重新成了数字。现在,姥姥也不过问悠悠自家赚的钱了,在她的心里,现在钱款连个数字都不是。她老人家越来越有董事长的范,只是掌控大局。
姥姥心目中的大局,首要的是死守悠悠的秘密,其次就是尽力的为社会和人们提供便利。
悠悠可没有姥姥这么伟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