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麦收期间,人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天刚亮就到了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早上,就能割二三亩地。
  早饭都舍不得回家,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头,趁着吃饭稍加休息。妇女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成捆,男劳力往场里运。
  头一年单干,有地排车的人家不多,大家就用胶轮车推。给自家干活尽量多的往车上多装,给队里干活却是能少装一点是一点。
  麦场里老人和孩子帮着摊场翻场,另外就是看着自己自家的麦子,别和其他的人家弄混了。
  也有穷的连胶轮车都买不起的人家,就等下午借别人家的车子,这样麦子在地里晒干了,容易掉麦粒。因此大家都是在早上割麦,上午就把麦子运到场里。
  缺少劳力的人家,不是找亲戚帮忙,就是求靠邻居。公社里麦收前就让各村统计,麦收期间组织工作人员,给缺少劳力的人家帮忙。
  割麦还好说,关键是打场,分到牲口的人家,就轻松多了,套上牲口就能压场。没有牲口的人家,只能是用人拉石磙。
  关键是石磙也少啊,一个队就那几个石磙,不可能一家一个,分队的时候,就是按亩数分的石磙,几家伙着一个石磙。
  牲口得歇着,石磙不用歇,再说了原来在队里,也用人拉石磙,人们对拉石磙倒是习惯了。
  可是这和在队里时不一样,在队里的时候,没有在中午拉石磙的。现在人们专门趁着中午压场,这时候温度高,麦子干燥,容易脱粒。
  正中午的毒日头下,拉石磙可不是个好活,又热又累,即使是壮劳力,也累的够呛。
  因此,割麦是各家分开进行,打场大部分都是两家合伙干,还有三家合伙的。
  有个牲口就轻松多了,单独的一家就能打场。妇女和老人都能牵着牲口压场,其他人跟在后面翻。
  韩屯村今年,谢绝了公社和县里的人帮忙,轻松的完成了麦收。可是韩屯村开镰(收麦的第一天)的那天,公社和县里的领导,还是都来了,他们来看韩屯村的农机作业。
  两台收割机过后,齐刷刷的麦子到地,接着就被拖拉机运到场里。麦场里两台脱粒机呼呼作响,碎麦秸和麦糠往一旁飞扬飘落,干净的麦粒从前面喷出好远。立刻被守在两旁的人们,摊晒到场里。
  韩屯村的小麦长势好,可以说是撒土不落,根本没法套种。上午收割完的麦地,妇女和老人孩子在地里捡一遍漏下的散麦穗,下午就用播种机,把大豆播种下去。
  连收加种,一天三百亩地。没用人工割麦,也没用人工播种,就这人们也累的不轻。脱粒机得用人工往里送,脱出来的麦粒和麦秸,得人工往外清理。
  一个脱粒机围着十多个人,飞扬的尘土,一会就把人呛的受不住,得换上一拨人。不过比起扬场来,算是轻松多了。
  妇女和孩子也轻松了,再也没有妇女因为割麦累的腰疼,也没人因为拉耧把肩膀勒肿的。
  来韩屯的领导,看过收麦现场,都感慨的说:“农业机械化,我们喊了二十多年,现在终于看到了。这要是能推广开,得节省多少劳力啊。”
  一千一百亩的小麦,四天的时间,轻松的收完了,亩产高达700多斤。不仅收完了,也种上了。
  韩屯村又一次在十里八村引起了轰动,人们越传越邪乎,到了最后,就成了一天收获千亩小麦。
  第五天合垛,货车拖拉机齐发动,给县种子站把麦种送了过去,剩下的每人分了400斤,村里留了5万斤。
  今年的麦种,种子站是按0。70元一斤的价格收的,没再补偿粮票。韩屯村共卖了60万斤麦种,收入42万元,每人先分了1000元钱。
  从村里的肉食厂开始生产,村里分配就只是按人口进行,劳力的工值明着说是2元,其实大伙都是按月领工资,彻底废除了工分一半人口一半的分配模式。
  石庙村合起来的两个生产队,耕地算是多的,人均三亩,今年的小麦产量也达到了650斤。不过他们队里的人口少,都是180多人。
  两个队都买了拖拉机,麦收的速度加快,不过比起韩屯来,他们算是慢的。可他们队里的社员满足,比起分开的那几个队,他们就是快的。
  他们和韩屯不一样,韩屯的塘子坑多,光是边沿就多出来二百多亩地,种的麦子就够大伙的口粮了。
  他们只是分了保护地的一些小麦,每人才二百斤,其余的都卖给了种子站,每个队收入20多万元。
  每个人分了300元钱,不是队里不舍得分,而是大伙不愿意分,大家都说让队里攒着,把高压电接过来。
  麦收以前,是小麦最贵的时候,今年的麦子长势好,小麦的价格没升上去,每斤才0。32元。麦收后,价格降到了0。30元。
  300元钱够买一千斤麦子的,这两个队的群众拿着钱,高兴的合不上嘴。
  他们村别的队,土地都分到了户,每人三亩地,即使是亩产500斤,每人1500斤麦子,留下500斤做口粮,够全年吃白馍的。
  剩下的1000斤麦子,0。30元一斤,也卖300元钱。看到这两个队的人那个高兴劲,都不能理解。


第431章 鬼溜达
  “傻乐呵个啥劲,每人才分了200斤麦子,根本不够一年吃的,分300元钱就找不着北了。咱那家的麦子卖了,不比他们分的多。”
  那两个队的人却说:“俺们攒钱接高压电,你们得跟着兑钱,买的那300元钱,都不够兑的。”
  石庙村的人,看到韩屯通了电,这两年都眼气的不行,可是听说兑钱接电,大伙就各有想法,没人痛快的答应。
  光是靠这两个队,他们也不乐意。一个村里两种意见,整天的瞎议论。
  今年老天也有眼色,整个麦收期间,连着晴了半个月,到了阳历的6月20日,麦秸都垛好了,一场透雨下了一天一夜。
  分地到户的第一年,麦收算是顺当的完成了,整个临水地区可以说是大丰收。
  这两年,临水地区的小麦,大部分种的是齐麦一号新品种,加上今年管理的好,小麦的产量基本上都超过了400斤。
  家家户户缸满囤流,人们把平时的盛粮工具都找出来,还有现做布袋的。
  不论收成好坏,大家都高兴。收成差的,亩产也超过了二百斤。现在刚分开地,人均耕地都在二亩以上。大部分的村庄人均小麦500斤,少的也有300多斤。
  两年以前,洪城县得有一半的村庄,人均小麦不到30斤,甚至有不到10斤的。守着大囤小囤的麦子,人们高兴的合不拢嘴。
  五月端午吃新麦,今年麦收过后,家家户户吃白馍,不仅是孩子老人吃,全家人都吃白面馍。
  刚开始吃白馍,大家都是连着蒸两锅,一锅白馍不够吃,有关吃白面馍的笑话,也传了出来,基本上都是说孩子的。
  据说有户人家中午蒸的馒头,一家人快吃完了,剩下的不够晚上吃,只好烙饼吃,五岁的男孩子连着吃了三大张饼。
  睡到半夜撑的肚子疼,又怕被大人知道了挨吵,就偷着起来在街上溜食。
  孩子半夜起来,踢踏着鞋,半夜三更的在街上走,突突塔塔,沿街的人家被惊醒了,看到街上一个半截瓮,在来回的晃悠。
  第二天,村里就传开了,说是有鬼,把大伙吓得天黑就不敢出门了。
  这孩子记吃不记疼,隔了几天,又吃撑了。半夜起来接着溜,听大人说街上有鬼,就在自家的院子里转,把家里人吓个够呛。
  他父亲壮着胆子,听说鬼怕秽物,端起尿盆开门就对着黑影泼了过去,听到孩子的叫声才知道闹了笑话。
  还有一个笑话是喝胡辣汤的。一家四个男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也六七岁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四个孩子正是能吃的年纪。
  晚上做的胡辣汤,尽管家里用的是超大号的铁锅,可是架不住孩子吃的多。
  几个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喝胡辣汤,都喊着好喝。大人特意多做了些,就告诉孩子:“好喝多喝,今天做的多,放开肚子喝过瘾。”
  几个孩子膘上了,大儿子喝了八碗,小儿子喝的慢,也喝了七碗。
  大人一碗没捞着喝,看见小儿子撑的抱着肚子,还眼巴巴的看着锅,一副没过瘾的样子,心酸的不行。
  据说,这户人家,连着做了一个夏天的胡辣汤,直到小米下来,才换了花样,不过每次孩子说想喝胡辣汤了,都会给孩子做。
  过了麦娘看妮,一般都是蒸糖三角(用糖做的包子,边上三个角)做礼物,今年白面多,食糖也好买,供销社没有平价的,集市上高价的食糖随便买。
  据说有一家为了走亲戚,专门买了一斤糖,发了一斗盆的白面,特意的多蒸了好些糖三角,让家里的仨个孙子都吃个够。
  原先麦后走亲戚,都是偷着蒸,等走完亲戚押回来的,才让孩子吃个解解馋。
  听奶奶说让吃个够,三个孙子把第一锅的24个糖三角,都吃完了,一个人吃了八个,大的还意犹未尽。
  今年是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征购提留按耕地上交。大概每亩地十斤麦子,即使是没种小麦的耕地,也得按这个数上交。
  比起原来在生产队交的爱国粮,算是少多了。再说了,每亩收400多斤小麦,才上交10斤,大伙都能接受。
  韩屯村1200多亩耕地,才交1。2万斤的提留,大伙把麦子晒了两天,才去公社的粮所交粮食。
  麦收过后,公社粮所就忙开了。大门口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全部是拉着麦子的地排车。
  今年是群众第一年交公粮,各家各户分散上交,虽然是几家联合一齐过来,也比过去以队为单位多了十几倍的人。
  关键是过称麻烦,千家万户每户都得单独过称,各种情况都有,每天都有特殊事情发生。
  尽管大多数群众都按照要求,积极上交公粮。可俗话说千人千心境,万人万模样,在公粮里搞鬼的也大有人在。
  常见的就是下面装秕小麦,上面盖一层饱满的麦子。要不就是下面的麦子没干透,含水量过大。还有的在麦子里掺上小粒的坷垃。
  公社粮所有专门的验质工具,多长的布袋都能把底下的麦子取出来,根本就瞒不住。
  杂质多的去杂,含水量大的只好让他们拉回家去晒,粮所坚决不收。人们上交的小麦,多少都会去除些杂质。
  尽管丰收了,可人们看粮食非常重意,特别是小麦,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是重要。
  好多人家在家过好了称,都是正好的斤数,到了粮所,除去杂质,斤数就不够了,还得再来一次。
  本来人就多,加上二次补交的,人数更多。几十斤的粮食,和上百斤的一样,也得是那个程序。
  开始几天还好,后来把粮所的大门堵得,交完粮食的出不来,后面的进不去。公社只得抽调人员,帮助粮所维持秩序。
  每天的早上,粮所的人都出来发号,每天限制多少户。领不到号的人,赶紧回去,第二天再来。省得再这里排一天队,耽搁农活。现在是三夏大忙,农时不等人。


第432章 忙储存
  麦收过后,市场上的小麦,每斤才0。30元,就这也没人买,集市上的成交量极少。
  今年小麦大丰收,家家都吃不完的麦子,。购买小麦的,大部分是家里孩子多的工作人员。
  今年是家庭承包制的第一个年头,人们都有存粮的习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除非有急用,很少有卖粮的。
  现在还是计划经济,粮食专营,集市上允许个人买卖粮食,可是禁止个人长途大量的贩运粮食,这也是造成粮食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趁着价格低,韩屯村开始大量收购小麦,村里每天都有上百人的外来人口,基本上都在伙房里吃一顿午饭。
  现在人的饭量大,每个人最少三个馒头,多的吃五个。一斤面蒸五个馒头,每斤麦子才磨8两面粉,折算下来每人一斤小麦。
  村里人和外村的工人,都是用麦子换馍票。光是外来人口,每天一百斤小麦也不够。村里留的备用粮,根本不够一年用的。
  既然现在小麦便宜,村里有的是库房,韩屯就在附近村收小麦,也给附近的群众,卖粮提供了方便。
  麦收过后,最红火的生意,竟然是卖盛粮食的缸和囤的。好多人家的小麦,都在布袋里放着那。
  布袋可是不隔老鼠,被咬个窟窿,麦子就撒到地上。用布袋临时存放十天半月的还行,长时间可不是办法。
  缸和囤的价格猛涨,平时不到十元钱的大缸,涨到了二十元,盛粮食的大囤,也从五六元钱涨到了十元以上。
  石庙村的两个队,跟着沾了光。他们这两年购买韩屯的簸箕柳,存了不少粗条子,也存了好多盛粮食的大囤。
  附近的村庄有知道的,就上门买囤,没出村就把积压的大囤都卖了出去,还收了不少订购的押金。
  只要有条子,成年的壮劳力,一天就能编个囤。他们也实行了计件分配制,收入一半归个人,一半是集体积累。
  这种办法,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好多人家熬到夜里十点多。妇女和老人也跟着帮忙,削条子编囤底,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一个囤个人收入五元多,一天编一个,一个月能挣150多元,两个月就是300多,比过去一年的收入都高。
  不仅是囤的价格高了,簸箩、簸箕的价格也跟着涨,从前的存货都卖了出去,他们现在顾不得给外贸局加工出口产品了,光是收了订金的粮食囤,就够他们编到秋收的。
  都是一个村的,看到这两个队群众的收入高,其他的队的群众眼热了,也在自家的河滩地里,开始插栽簸箕柳。
  除去买缸买囤,麦收后的另一种现象,就是织布袋的多了。从前在生产队,每人300多斤口粮,不知道几次分完,即使是人口多的家庭,有三四条布袋就够用的了。
  通过今年的麦收,人们算是知道了,那家不收上千斤的麦子。特别是河滩的村庄,人均都超过了千斤。没有十几条布袋,嗮粮食都耽误功夫。
  以前都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过了谷雨季节,人们就把织布机放了起来。
  现在,算是农忙季节,可是大家把收起来的织布机,又搬了出来,忙着织粗布布袋。
  织粗布布袋,用质量差的霜后花就行,纺的棉线也较粗,织出来的布比较厚实。
  布袋布幅窄,一般是50公分,一丈布一条布袋,装120多斤粮食。也有40公分的布幅的布袋,只能装100斤。
  一机子粗布,够做二十条布袋的,人们有自己单独织一机子的,也有两家合伙织的,主要是看家里人口的多少。
  麦收后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买牲口的多了,牲口的价格飞速上涨,原来三四百元的耕牛,现在没有伍佰元别想买,就连个小牛犊,也买到了三百元。
  比起耕牛来,毛驴的价格稍微便宜,三百元左右就能买头壮实的毛驴,可是牛吃麦秸,毛驴得吃杆草(谷子的秸秆)。
  现在,各家都没有杆草,喂毛驴秆草还是去年生产组种的。
  不过人们还是从市场上看到了机会,有的人家,麦收后专门种了半亩夏谷,就是为了收杆草喂驴。
  附近村的人们都打韩屯村耕牛的主意,韩屯村的农机多,轻易用不上耕牛,大伙都想买韩屯村的耕牛。
  可是二爷喜欢伺候牲口,他喂了十多年的牲口,对每头牲畜都有感情。再说了,喂牲口的成本也不大,韩屯喂牲口基本都是用苜蓿草。
  不用铡草,也不用淘草,省了好些功夫,再说了村里在牛棚安装了自来水,饮牲口也不用二爷打水。
  唯一的累活就是出圈,现在这活都是养猪场的人帮着干,打扫出来的牛粪直接倒入沼气池,牛屋也干净多了。
  村里的牛已经发展到二十多头,确实一半也用不上。鉴于这种情况,留下两头公牛配种,其他的都卖出去了。母牛全部留下来,主要是用于繁殖。
  由于二爷的坚持,韩屯村后来发展成全国闻名的黄牛繁殖基地,每头黄牛高达万元以上,到了那时,大伙才感到二爷的英明。
  麦收后,人们感到了地排车的重要性。再说了,以后用地排车的时候多着那,不能每次都找别人家借。
  再说借别人家的地排车,得等主人家用完了,可农时不等人。
  秋种的时候,往地里运土杂肥,靠胶轮车推,来回的路上,得耽搁多少时间。
  地排车也成了抢手货,基本上所有的人家,麦后都着手卖辆地排车。
  地排车的车轮不限量,供销社里的生产门市敞开了供应。一个80元钱,在八十年代初,这可是笔大款项。
  人们很快就把车轮买光了,供销社里很少再有地排车轮了。别说地排车了,就是胶轮车的轮子,也很少有货了。
  不过集市上开始有卖高价的了,每个100元,估计是供销社里内部人员搞的鬼。里外的一倒腾,每个多得20元钱。
  可是高价的货源也不充足,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大家拿着钱,每集都早早的到,就是希望买到地排车轮。


第433章 地排车
  还有就是托亲拜友,让在外面工作的人帮着买,不论高价低价,买到手就行。人们宁愿多花钱,也盼着买辆地排车。
  买到地排车的人家,下地干活就拉着,有牲口的更是舒服,把牲口套上,坐着牛车下地,农具和杂物放在上面,笑呵呵的和旁边的人打着招呼。
  一辆地排车,给悠悠的感觉好像是后世人的私家车,而且是高挡的豪华车。
  跟着涨价的还有地排车架,价格也由以前的30元涨到了50元。车架不比车轮,群众有办法,自家的木料,请木匠加工就可以,加工费才15元。
  过了麦(麦收后),韩屯村的木工组,光是承接的地排车架,就做不过来,只好把门窗的生意暂时停下。
  夏季是农忙季节,又是雨季,人们盖房子的不多,门窗做了也是存着。
  韩屯村的人家用不着地排车,石庙和周楼等附近村的群众,买地排车的多。这几个村,紧靠着韩屯,这两年光是喂猪,那家都存了上千元的钱,买个地排车还不是问题。
  姥姥看到人们买地排车轮作难,就问悠悠:“你那商城里有没有地排车?有的话就赶紧的订一批。
  这些黑心的东西,啥钱都挣。大伙挣点钱容易吗,门市里一辆没有,集市上的高价车轮哪来的,还不是他们搞的鬼,早晚饿死他们。”
  悠悠看着姥姥,心里纳闷:姥姥,您老咋知道早晚饿死他们,您不会也是穿过来的吧。
  现在,供销社可是最好的单位,各种计划内的指标都归他们掌握,奖金是最高的。
  烟酒糖茶虽然放开了,可是化肥农药归他们经营,这些大宗的农资产品,差价越来越大,现在他们可是更牛气了。
  悠悠在商城里查找了好久,才找到了地排车。后世里地排车只是农家乐旅游里的道具,价格超高。
  不过车轮的价格倒是还能接受,每个也就是一百元。价格高的是车架,达到了五千元的高价。
  后世的人工贵,这些车架都是手工制作的,价格当然高的离谱。
  悠悠把价格告诉了姥姥,姥姥让悠悠订制了十万个,交给李保国经营。
  由于订制的数量多,价格降了下来,还不到六十元,这也是意外之喜。
  后世的钢铁和塑胶质量还是过硬的,机械化生产成本低,批量生产的价格差别很大。
  尽管市场上的价格是100元,姥姥这次独断专行,自己定了价格。
  价格就按国家的定价,70元的批发价,零售控制在80元,也算是震宇公司对临水百姓的回报。
  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老百姓容易吗,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的挣俩钱,买什么都得花冤枉钱。别说是60的价格了,就是100元,咱也按国家的定价走。”
  姥姥先让爱国舅舅拉回来五千个地排车轮,放在家里的代销点里买。价格就是国家的定价,每个80元。
  消息传出去,悠悠家的代销点那个热闹,从第二天早上六点开始,就有人来了。到了八点,门口挤得转不开身。
  实在是没办法了,韩道伟和韩道存都来帮忙。在代销点前面的大街上摆摊子,用桌子围起来,里面摞着装地排车轮的纸箱子,收了钱就搬给他们一个。
  四五个人收钱,才忙过来了。买到货的人,在大街上找个荫凉地,蹲下就地组装,姥姥提供了十多套工具,让他们使用。
  装好打上气,把地排车轮用绳子拉着,往自行车后架一挂,就高兴的回去了。
  爱国舅舅带着昊昊和志亮,负责从院子里往外搬,仨人不住脚的来回跑,把他们累的够呛。
  昊昊和志亮,7月14日参加的中考,他俩也是报考的临水一中,考场就在张集高中。
  俩人每天自己骑自行车去考试,中午在那里吃一顿饭,晚上再骑车回来,家里的大人根本就没当回事。
  韩屯村的其他考生,报考的是洪城一中,他们主要是考虑交通方便,洪城离家五十华里,自己骑自行车就能来回。韩屯村现在,给孩子单独买辆自行车,没一点负担。
  石庙村的考生,还有报张集高中的,他们也是图来回方便。再说了,张集高中每个月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