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悠悠拿出微型的录像机,把这一切都录了下来。这视频制作好了,放到后世的网络上,保证能火。
    今年的地瓜虽然丰收了,可是粉条厂开业的少,致使粉条的价格节节攀升。
    以前人们吃粉条习惯了,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
    和后世相比,这时的粉条绝对是零添加,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现在也没有这些东西,属纯绿色食品,而且是纯手工制作。
    手工红薯粉条色泽黄亮,条细,均匀,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深受乡村人的喜爱,特别是冬季,蔬菜不是白菜就是萝卜,这两样蔬菜的绝配就是粉条。


第462章 洋鬼子
  白菜粉条、萝卜粉条,基本上就是人们一个冬天的家常菜,包子饺子馅更是离不开粉条。
  人们做咸饭,也习惯往锅里抓把粉条,不放粉条就好像少点东西,用大伙的话说就是没有捞头。
  每年的冬季,农村人用地瓜换粉条,城镇人用钱买,那家都会备二三十多斤粉条,够吃一年的。
  原来几个村就有一个粉条厂,粉条的价格非常便宜,没料到今年的价格这样好。
  5斤地瓜出一斤淀粉,一斤淀粉做0。9斤粉条。可是用地瓜换粉条是10斤地瓜一斤粉条,可以赚0。8斤粉条。
  原来粉条的价格是0。30元左右,今年的价格涨到了0。40元。
  周楼粉条厂原来是一口锅下粉条,今年收的地瓜多,一个锅做不过来,增加到两口。
  从早干到晚,粉条厂每天的产量都在二千斤以上。除去兑换给大伙的,每天大约剩800斤粉条。
  就这也不够卖的,今年的粉条价格节节攀升,每天结伴来厂里买粉条的群众,都供应不上。
  粉条厂每天的收入都在300元以上,厂子里请了16个工人,工资是每天2元钱,厂子的纯利润最少250元。
  开业一个月后,红英的弟弟兴奋的说:“多亏了俺姐夫,帮俺家开了粉条厂,每天都落(纯利润)250元钱。”
  这个数字是红英的弟弟算出来的,也没寻思,他挺高兴的偷着告诉自家人,结果全家都笑喷了,等他反应过来时,自己也造了个大红脸。
  “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只要能挣钱就行。其实俺少说了,这一个月咱挣了8000多元,本钱挣出来了。”
  红英舅妈的父亲,现在提起亲家来是赞不绝口,他特别的佩服舅姥爷的见识和胆量。
  “要是按我的想法,就是借村里的家什做些自家吃,爱国把摊子给我铺这么大,我心里直打鼓。
  要不是亲家在后面给涨胆,俺可不敢势派(规模)这么大。那可是近八千元的本钱啊。”
  老人可比他儿子想的多,他只说投入不说收入,怕大伙知道了眼红。
  可是,大伙心里都明镜似的,这又不是多复杂的账,谁都算的出来。
  大伙没事就问他:“爷们,您现在心里安稳了吧,这一个月就能回本了。”
  “让你们这一说,俺这不是粉条厂,成印钱的啦。不过,也是俺时运好,今年的粉条价格好,要是一直这样的话,今年确实能回本。”
  其实,适合下粉条的时间,就上冻这两个月。春节之前,他们又做了一些红薯粉皮。
  粉皮对气温的要求不大,不过晾晒麻烦,技术要求也高,好在价格也高。
  他们的生意一直干到腊月十八才结束,还是因为没有淀粉了。
  忙活了一个冬季,粉条厂挣了24000多元钱。粉条厂歇业的第二天,红英的父亲就把借闺女的8000元钱,还了回来,另外多给了5000元的利润。
  他激动的满脸通红,拉着亲家的手,连声的道谢:“俺给谁都不敢说实话,就是不能瞒您。老弟啊,俺这粉条厂,加上喂猪的收入,能挣3万元。
  一年忙活三个月,一个月一万元,想起来这些,俺做梦都能笑醒了。
  俺知道爱国俩人日子不差,可这本钱是他们出的,俺全家商量好了,每年给他们5000元。”
  红英的弟弟接着说:“不光是喂猪有收入,俺走村串户的加工饲料,每天还能挣五十多元,一年下来最少能挣五千多。给俺姐这些钱真不多,依俺两口子,和俺姐对半分。”
  爱国舅舅接下自家的8000元钱,5000元的利润坚决不要。把他岳父个倔老头气的,扔下钱就走,连饭也没吃。
  红英舅妈抿着嘴偷笑,乐呵呵的说:“给咱就要,往后他们有事了,咱再还回去就是了。”
  腊月二十二日傍晚,悠悠爸妈和刘冉都回来了,他们开回来两辆车。刘冉舅妈的娘家人,给她单独弄了一辆车。
  村里人看到两辆车,都围了上来,大家猜着是新媳妇回来了。
  跟着他们回来的,不仅有智慧和桂金一家人,还有卫华的姑姑吴馨儿及英国的姑父大卫。
  桂金今年毕业,老首长为了让韩德才安心的留在京都,他把桂金安排进中央人行。桂金还有另一件喜事,她如今又有了六个月的身孕。
  金发碧眼的老外在韩屯村引起了轰动,人们顾不上看新媳妇了,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从他下车的那一刻起,大家就跟看到鬼一般,惊的倒吸一口凉气,自觉的撤出去好远。
  “哎呦,还真有红头发绿眼的人,皮肤白的吓人,这就是老辈人说的外国鬼子吧。”
  “也不一样,他的嘴够大,可是牙不长(chang),不知道吃不吃生肉。”
  吴馨儿听了,笑的都站不住了,“咯咯咯”的笑声响亮畅快。
  近五十岁的人了,还和个姑娘似得,穿着到脚脖的大红长鸭绒服,围着白色的貂皮围脖,带着白色的貂皮蓓蕾帽,打扮的耀眼夺目,活的肆意张扬。
  悠悠总算是见到了自己传说中姑奶奶。
  身体魁梧,身高一米九多的大个子大卫,看着远离的人群,尴尬的挠着头,和大家打招呼:“您们好!”华语说的还挺溜。
  大家更加的惊奇了:“还会说咱们的话,应该就是外国鬼子。”
  卫华给大家介绍:“这是我姑父大卫,他是英国人。这是我姑姑吴馨,他们刚从英国回来,跟着我来看望老人和几个孩子。”
  姥爷和舅姥爷迎上前去:“欢迎,欢迎,快到家里坐,外面太冷了。”
  姥姥一把抱住吴馨,未说话泪先流了出来:“馨儿妹妹,总算见到你了。”
  吴馨的笑声戛然而止,和姥姥抱头痛哭:“大姐,看到您真好,没想到我大哥大嫂,就那么去了。
  大姐,多亏您了,不然卫华也危险。我在这世上,可就卫华一个近人(亲人)了。”
  舅姥娘高兴的拉着刘冉,自豪的向大伙介绍:“这就是爱民的媳妇,和婉莹一起在京都大学上啥研究生,俺也不太明白,反正比大学还高。”


第463章 够了咋还吃
  大伙关心的不是上啥大学,大家注重的是容貌:“这姑娘真俊啊,个头又高。大婶子,您家的媳妇可是个顶个的好,这一个比她三个嫂子还好看。”
  “还真是,婶子啊,您家的四个媳妇,长得都跟花一样,红英都五个孩子的人了,论长相在咱村里还得是第一。”
  悠悠跟在后面逗乐子,故意的对大舅妈说:“大妗子,原来您是咱村的村花啊。”
  人们头一次听到村花这一说,全都楞了。还是“小老妈妈”反应快,她两手一拍,大声的笑道:“可不咋的,红英还真是咱村的村花,大伙想想啊,从她进门到现在,咱村里还真没有比她再好看的。”
  大舅妈红了脸:“大奶奶,您老人家就会拿俺开心,别人俺不知道,您家俺兰芝小奶奶,要模样有模样,要个头有个头,才是咱村的村花。”
  “你说这俺信,她那不是年轻吗,哪像你啊,都五个孩子,还是这么的好看。
  要说起来啊,你们妯娌四个,个顶个的俊,都算是村花。俺家兰芝,也算一个。
  真别说,这两年,咱村的媳妇,都倒着长了,比原来还显年轻,全都跟花似得。”
  “小老妈妈”这嘴,可真是会说,一番话把全村人都逗乐了。
  一群老爷们也在后面逗乐子:“‘小老妈妈’,你打扮起来也和花似得,比狗尾巴花不差啥。”
  “小老妈妈”转头掐腰,接着就骂上了:“你奶奶个脚,小瘪犊子咋说话那,你娘才是狗尾巴花。”
  大伙那通笑啊,就有爷们嘱咐自家媳妇:“媳妇,往后好好的捯饬捯饬,咱可不当狗尾巴花。”
  吴馨儿给家里的人都带了礼物,是机械手表,男式的是劳力士,女式的是欧米茄。
  她回国的时候打听了,听说国内的手表是紧俏物品,就专门购买了一批作为礼物。
  悠悠家的东屋,本来是舅姥爷他们住着,悠悠的姑奶奶来了,舅姥爷他们搬回自己家居住。
  换上新铺盖,吴馨儿和大卫他们两口子,住进了东屋。
  爱民舅舅的新房,舅姥娘早就准备好了,就在舅姥娘他们的院子里。进入腊月,舅姥娘就经常回家烧炕,屋子里非常的暖和。
  考虑到刘冉娘家条件好,舅姥娘怕她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特别是洗澡上厕所不方便,从京都回来后,就在家里盖了个单独的卫生间。
  她也是在京都见识多了,感觉到卫生间的好处,自己家又不是没有条件,村里还有自来水。
  唯恐村里人不理解,怕大伙笑话她败家,是打着照顾儿媳妇的名义盖的。
  爱国舅舅趁机给自家和悠悠家,把卫生间都盖了起来,卫生间里的瓷砖、马桶和面盆,都是悠悠空间里的出品,不过她打着震宇公司的名号,说是从深南运过来的。
  为了洗澡方便,卫生间砌了取暖墙,安装了沼气热水器,想洗澡提前烧上半个多小时,房间里的温度就能升到接近30度,非常的方便。
  从悠悠爸妈他们进家,大舅妈就把各家的洗澡水烧上了。他们进卫生间简单的梳洗后,大卫和吴馨儿没啥感觉,可是刘冉知道农村的大致情况。
  她拉着大舅妈不解的问:“大嫂,农村里现在都有专门的卫生间了,就是在京都,家里有单独卫生间的,也不多啊。”
  刘冉说的是实情,现在的京都即使是住宿楼,也是单面的筒子楼。每个楼层一个公用的卫生间和厨房,每天早上上厕所,都得排队。
  大舅妈告诉她:“这是咱娘怕你不习惯,学着京都里的样子,专门给你盖的,不过俺们都跟着沾光了,家里都盖上了。
  别说农村了,就是县城,估计家里有单独卫生间的也没几家。俺知道县城就一个洗澡堂,不过咱村里有个洗澡堂,村里人洗澡倒是方便。”
  刘冉听了大舅妈的话,激动的说:“大嫂,真是太感谢您们了,爹娘对我真好。临来的时候,父母就嘱咐过我,入乡随俗,家里卫生条件可能不好,不准我乱挑剔。
  大嫂,您也去过京都,咱家这条件比京都都强,我爸妈肯定想不到。
  怪不得老首长住下就不想走,这条件确实好,比京都还舒服。
  京都就没有这热炕,又宽又大的躺在上面,可真叫舒服。”她说着还在炕上翻了几个身。
  大舅妈看到她这孩子气的样子,笑着说:“咱娘啊,进了腊月就开始烧炕,就怕你们来了屋子凉,这都烧了二十多天了,房间里温度当然暖和了。”
  听了大舅妈的话,刘冉舅妈不好意思的说:“嫂子,咱娘可真好,考虑的这么周到。我在家还住不到一个月,给你们添麻烦了。”
  “说啥傻话那,你娘家的条件那么好,下嫁给俺们四弟,天寒地冻的来到俺农村,俺还觉得委屈你了。
  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咱二老爹娘,待孩子那是真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俺刚过门的时候,家里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二老自己不吃,也没亏过儿媳妇。
  那几年,咱家的好东西,都让俺和你二嫂吃了,俺俩一个接一个孩子的生,从怀孕到给孩子断奶,娘都是给俺们单独的吃。
  谁家待儿媳也没想咱家公婆这样的,人家都是儿媳吃孬的,老人吃好的,孩子能跟着吃上几口,都是好的了。
  咱家翻过来了,儿媳和孩子吃好的,老人和男人吃孬的,说出去都没人信。”
  大卫的华语,说的非常利落,看来平时在家里,主要是用华语。不过迪迪反过来,非得说英语,那纯正的英国发音,流利的语速,把个大卫惊的,叽里呱啦的一通喊。
  吴馨儿笑的不行:“他在京都,可是憋坏了,找了个翻译,发音那个别扭,交流起来,还不如华语省劲。”
  大卫不止是华语说的好,生活习惯也和华人差不多,看来是迁就姑奶奶养成的。
  吃晚饭的时候,这洋鬼子的筷子使的那个溜,夹起菜来得心应手,边吃边喊:“go!go!”
  舅姥娘听不明白,她小声的问姥姥:“秀芹,卫华姑父这是啥习惯,喊着够了够了咋还吃。”


第464章 录像
  吴馨儿笑的差点岔气:“嫂子,他说的是英语,是好的意思,不是说够了。”
  迪迪在一旁听见了,捧着肚子狂笑。大伙弄明白了,也都跟着笑。
  大卫开始也莫名其妙,等他回过意来,笑的声音更大。
  晚饭后,吴馨儿搂着悠悠就舍不得撒手了,一家人在一起叙述别情,一会哭一会笑的。
  吴馨儿在伦敦的中医诊所,已经发展成了大型的疗养院,名气相当的大。可是,近二十年的和国内亲人失联,让她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重。
  中英关系刚开始解冻,她就迫不及待的回来了。谁知道天人两隔,亲人再也无法相见。
  在京都见到自己的侄子和侄媳妇,得知三个孩子都在韩屯村,她不顾天寒地冻的,跟着来到了乡下,只想早点见到三个孩子。
  看到悠悠家的条件,特别是看到停在院里的吉普车,她一直提着的心才算是放了下来。
  她拉着大卫,恭恭敬敬的给舅姥爷老两口鞠了个躬,感激的对他们说:“大哥,嫂子,我代表哥嫂谢谢您们,感谢您们对卫华和孩子们的照顾,卫华给我说了,要不是有您们照应,孩子们可得遭大罪。”
  舅姥爷赶紧站起来,扶起他俩:“妹子,咱就是一家人,说啥两家话啊。不满你说,我从小和妹妹失散,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
  幸亏后来相聚了,婉莹就和我的女儿一样,孩子来到我的跟前,我就得护着。
  说起来惭愧,孩子们跟着我,可是没少受罪。家里的生活,也就这几年才好起来,还是秀芹带着大家过起来的。
  卫华在这里,可没少给大伙办好事,他救下的人多了去了,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他在这里,名气可大了,百里开外的人都知道。”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早上起来,村里就传来了阵阵鞭炮声,人们早起祭灶,早早的把喜欢打小报告的灶王爷送上天,就能放心的过年了。
  去年除夕那天,贴在灶门旁边的灶王爷,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已经破烂的不成样子。
  今年的麦芽糖,特别的好卖。刚进腊月,集市上卖麦芽糖的就开始了。
  人们不管过的穷富,都会买上半斤一斤的麦芽糖,用于祭灶。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谁家没点闹心的事情,管家的灶王上天,可得把他的嘴粘牢了,防备他打小报告。
  早先没请灶王爷的时候,人们也没把二十三祭灶当回事。今年大部分人家都请了灶王爷,祭灶就格外的用心了。
  大卫和吴馨儿听到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赶忙走出屋门,再看到院子里忙着挂鞭炮的迪迪,吴馨儿不解的问姥姥:“大姐,这是干什么啊,咋都放鞭炮?”
  姥姥端着纸元宝,拿着香和麦芽糖,正在忙活着祭灶:“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大家都忙着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迪迪挂好鞭炮,过来用英语给大卫解释祭灶的事情,他也是个孩子,碰到不懂的地方,还得用华语问姥姥,两种语言来回转换,急的小脸通红。
  等他们弄清的是怎么回事,大卫赶忙跑进屋里,拿出一个录像机,把姥姥的祭灶的全部过程,都录了下来。
  迪迪头一次看到录像机,兴奋的不得了,特别是大卫把录像,回放给他看后,更加的兴奋。
  小小少年,知道要好了,回屋里换了一身新衣服,还把头发用水沾湿了,梳理的整整齐齐。
  回来就缠着大卫,让他给自己来段特写,并且用英语来了段自我介绍。
  妈妈和智慧姐回来了,悠悠主动从厨房里解放出来。她不仅自己罢工了,还把智茹从厨房里拽出来,带着她一块疯玩。
  悠悠觉得,自己还不如刚穿过来时,心里年龄大。姥姥说的针对,这几年下来,自己还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悠悠跟着大卫学习录像技术,其实她就是装个样子,自己本来就是个中高手。
  看到悠悠接手录像机,迪迪不放心的问:“老姐,你行不行啊,别把我拍歪了。”
  悠悠根本不理他,扛着录像机埋头录制。这时候的录像机还是带磁带盒的,重量得有三十多斤。要不是自己身体倍棒,一会就得累趴下。
  实践证明,悠悠的技术那是相当的好。迪迪的各种小动作都被她抓拍了下来,一家人看了,笑得直不起腰来。
  姑奶奶笑的不行,直接安排悠悠:“悠悠,这录像机以后就归你了,多录点你们的生活情景,姑奶奶回去后,想你们了就放着看。”
  家里人可是不知道悠悠的底细,他们都夸悠悠脑子聪明,学什么都快。
  迪迪也顾不得搞怪了,立刻缠上悠悠:“老姐,您教教我啊,我学会了也能给您录,您的光辉形象可是比老弟好看多了。”
  姑奶奶自豪的笑着说:“迪迪说的对,这是咱吴家人的优点,个顶个的漂亮。”
  卫华红了脸,不好意思的对她说:“姑,哪有您这么自己夸自己的。”
  “我也没说错啊,你看这俩孩子,长的这个好,迪迪和你小时候,简直是一模一样。我啊,看到他时都楞了,以为你还没长大哪。”
  吴馨儿有点不明白了,自己没说错啊。她本来就是个直爽的性子,再加上这些年在国外年,国人说话委婉的传统,早就被她忘完了。
  姥姥给她解围:“馨儿妹妹说的对,不是咱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咱家的孩子,确实长的好。”
  大卫不明白,疑惑的问:“姐姐,孩子的模样怎么和卖瓜有关系?”
  大家看着他那纠结的模样,又是一阵大笑。迪迪笑的弯着腰,还抢着说:“我知道,我来告诉您。”
  成语故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被迪迪翻译的磕磕绊绊,不过大体意思倒是差不多。好多还是悠悠给的提示,姑奶奶吴馨儿也跟着帮忙。
  大卫终于听明白,他指着吴馨儿大笑起来,兴奋的喊道:“你是王婆!”


第465章 分红
  悠悠顿时奥特了,谁说外国鬼子好糊弄的,这大卫的反映也太快了吧。
  吃过早饭,大卫看到代销点里人比较多,就凑过去看热闹。村里的人知道了,有事没事都来买东西,为的是瞧一眼外国鬼子。来韩屯的外村人,更是挤进代销点里,好奇的看着大卫。
  他们看大卫,大卫也看他们,在大卫的眼里,他们同样是外国人。
  乡亲们腼腆,进门光瞧不吱声。可大卫大方啊,他见人就打招呼:“您好,您好。”弄的大伙都不知道咋回答了。
  还没孩子们大方,村里的孩子在迪迪的带动下,基本上都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他们看到迪迪和大卫讲英语,都抢着和大卫交流。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用英语和大卫打招呼、问好,一片“哈喽,哈无啊有”声。
  大卫楞住了,吴馨儿也奇怪:“大姐,这村里的孩子咋都会说英语?发音可挺标准,比京都的翻译强。”
  “国家从初中开始设英语课,咱家的孩子跟着卫华学的,发音当然标准。
  迪迪在京都,和外国人交流过,他没事就喜欢和村里的孩子用英语对话。村里的孩子是跟着他们兄妹学的,都会说两句。”
  看到孩子们喜欢说英语,大卫也高兴的和他们逗趣,孩子们围着大卫,叽里呱啦的说着鸟语,大家看着都高兴。
  “没想到,咱们孩子还真的会说外国话,韩支书,留他们在这里过年吧,正好孩子放假了,咱孩子也能跟着他们多学点,这可比跟着录音机学强多了。”
  悠悠听了,真的佩服群众的智慧,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外教啊,这想法太超前了。在智脑的记载中,新世纪开始,外教才开始进入学校。
  吴馨儿很快就发现了新大陆,上午九点多,人们陆续来卖手工鞋垫和手工鞋。
  她看着成包袱的鞋垫和布鞋,稀罕的不行。不住口的喊着:“好看,真好看。大卫,快过来,快看我发现什么了。”
  大卫过来后,比她还夸张。又大声的“gogo”上了,大伙听的一头雾水。
  一个上午,吴馨儿和大卫两个,都沉迷在鞋垫和绣花鞋中,他们和卖鞋垫的人们交谈着,请教着,普通话、本地方言、英语都出来了,有时还上了肢体语言,交流的相当热烈。
  他俩主要是对上面的手工绣花感兴趣,丰富多彩的绣花图案在他们的眼里,代表的是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