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俩主要是对上面的手工绣花感兴趣,丰富多彩的绣花图案在他们的眼里,代表的是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特别是手工制作的绣花鞋,用刺绣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是最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传统手艺。
  大卫把这一切,让悠悠用录像机记录了下来。录像机在这年代可是稀罕东西,大卫把录制的镜头,当场播放给大家看,把大伙给惊的,她们都认为这就是录电影了。
  好多的人当场打扮起来,也就是梳梳头,整理一下衣服,还有人去代销点里买件新衣服,穿在身上。
  姥姥看到他们喜欢,就把原来收购的绣球门帘拿了出来,把他们激动的,满眼的放光。
  中午吃饭的时候,吴馨儿告诉姥姥,大卫在英国有一家公司,专门经营华国的产品,特别是华国的手工品,深受英国人的欢迎。
  这次大卫跟来,就有趁机考察市场的想法,主要是找合适的项目。
  吴馨儿问姥姥:“大姐,您收的这些东西,卖到哪里去了?我在京都,没见有卖这些的啊。”
  舅姥娘听了她的问话,笑了起来:“妹子啊,咱国家的人可没人花钱买这个,抽空自己做几双,就够用的了,谁会花那冤枉钱。”
  姥姥给她解释:“我在深南建了两个公司,这些东西通过公司卖到港岛那边。”
  馨儿听姥姥说在深南有两个公司,敬佩的说:“大姐,您还是那么能干,国家刚放开,您就有了自己的公司,这样好啊,咱们就可以合作了。
  大姐您是不知道,外国人喜欢的不只是华国的丝绸和瓷器,这些传统的手工绣品,他们也非常喜欢。
  现在,这些手工的绣品在国外可是紧俏商品,好多被当成艺术品收藏,价格特高。
  大姐,您组织人加工,我和大卫负责销售,价格保证比港岛合适,就是不知道数量能不能保证。”
  吴馨儿的话让姥姥吃了个定心丸,从开始收购手工鞋垫至今,姥姥的心里一直不落稳。
  她总是觉得悠悠商城里的交易虚无缥缈,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交易,让她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现在吴馨儿提出的交易,才让她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她的信心。
  “馨儿妹妹,您要是能把这些东西卖出去,可是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数量你尽管放心,先前我就没敢放开了收购,这里的妇女大部分都会绣花。
  别说农闲季节了,即使是夏秋农忙季节,光晚上绣的也够咱们卖的。”
  当大卫弄明白这些手工绣品的价格后,更是激动,他兴奋的喊着:“简直是太便宜了,我都要了,有多少要多少。我要把这些漂亮的东西,买到全世界。”
  二十三日的晚上,村里进行年终分红。今年,韩屯村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光是肉食厂,就盈利近2000万,养猪场200万,鱼塘100万,服装厂的管理费80万,卫生院20万。
  不算地里的收入,全年收入2400万,村里留出一半做集体积累,平均每人3。9万元。
  中秋节每人1万元,现在每人就是2。9万元。村里现在发钱,都是十沓一捆一万元,用帆布袋装着。
  今年,村里又开始分现金,大伙还是不信任银行,怕国家的政策再变了,银行里的钱就是死证家(证据)。
  姥姥主动提出,全家人的户口已经迁回京都,自己家以后就不参加村里的分红了。
  大伙听了,坚决不同意,关键是服装厂是姥姥创办的,每年给村里带来几十万的收入。
  最后大伙还是没有犟过姥姥,不过二爷提了个折中的办法,悠悠家只是不跟着分红,可是其他的和村民一样,跟着一起分配。


第466章 卫生院
  村里每年分的粮食和瓜果蔬菜,折合成钱款也没有多少,可是新鲜方便,姥姥接受了下来。
  腊月二十四日,志远志亮和昊昊他们,放假回到了家里,跟着一块回来的,还有志斌和志新。
  现在的高中,平时学习抓的挺紧,放假还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特别是年假,从腊月二十四到明年的正月十八。
  志远他们的期末成绩都很好,主要是得益于他们的英语程度好,把精力都放到了其他的功课上。
  志亮还是第二名,他也习惯了,自嘲的说:“跟着昊昊,我就是千年老二。”千年老二,是悠悠先说的,大家以为非常贴切,几乎成了志亮的别称。
  没用舅姥爷挽留,大卫和吴馨儿主动提出留在这里过年,他俩对手工绣品简直是入了迷。只要有人来交货,俩人肯定在场。
  卖糖葫芦的老外
  他们还对赶集上了瘾,姥姥每天上午都陪着他们去赶集。今年的年集,更加的热闹,过了腊月二十三,就乱市了。每天都有卖东西的,而且延长到下午四点才散集。
  几个孩子跟着他们当翻译,交易主要是姥姥出面。大卫扛着个录像机,忙活着录像。
  亏得他的个子高,拍摄的角度好掌握,不然这挤成一团的农村大集,想选个理想的镜头,可是不容易。
  吴馨儿虽然是华国人,可是她从小在京都长大,还真没见过农村的集市,大卫更是看什么都稀奇。
  他们激动,赶集的群众更激动。国家封闭锁国近二十年,京都的人都很少见到外国人,何况是偏僻的农村。
  特别是他俩一激动,就满嘴里是英语,叽里呱啦的,更是引人注意。
  人们对集市上突然出现的外国鬼子,好奇极了,每次都会被围观,造成交通拥堵。
  悠悠跟着去了两次,就失去了兴趣,迪迪和他的小伙伴,乐此不疲,每次都跟着。
  大卫和这帮孩子相处的很好,昊昊他们回来后,也加入了赶集的队伍,他们主要是练习英语口语,进步极快。
  大卫和吴馨儿,就像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对集市上卖的零食非常热衷,每次都买一堆,和孩子们一起,边逛边吃。
  吴馨儿爱吃糖葫芦,大卫看见就包圆,还把人家插糖葫芦的麦秸棒也买过来,自己亲自扛着。孩子们跟着他,随吃随拔。
  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就搞怪的喊上一嗓子:“糖葫芦!买糖葫芦了!”别扭的发音,总能引起一阵欢笑,他自己也笑得特别畅快。
  上午赶集,下午大卫在家挑选各种鞋垫和绣品,晚上忙着整理录像做笔记。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孩子和他混熟了,陪着他熬到夜里十点。
  吃着大卫买回来的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和大卫用中英文交流着。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成了暂时的中外交流场所。
  吴馨儿每天下午则跟着卫华去村里的卫生院,听说卫华回来了,新老病人都赶来看病。
  现在,吴卫华同志在临水可是名人,人们都知道,他在京都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名医。
  即使是现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悠悠爸回来刚两天,专门来韩屯找他看病的,每天都有上百人。
  他们不管临近年节,也不顾天寒地冻,每天都早早的在卫生院排队等着。
  卫华见天的从天明忙到天黑,吴馨儿跟着他去了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病人,就主动帮上了忙。
  病人听说她是吴卫华大夫的姑姑,来自国外的医生,都争着让她瞧病。消息传了出去,结果来韩屯看病的人更多了。
  吴馨儿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经验相当的丰富。别说宝景了,就是卫华也跟着他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在吴馨儿的眼中,韩屯的卫生院条件还是相当的简陋,连最基本的化验室都没有,光是凭望闻问切和听诊器诊断。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宝景的诊断准确率受到吴馨儿的推崇。听说宝景是卫华的徒弟,她老人家还真的把宝景当成了吴家的徒弟。
  嘱咐宝景年后抽时间去京都,让卫华安排他学习医疗仪器,她回去后就给韩屯村的卫生院,购置基本的医疗设备。
  二爷听说了,就准备给宝景办个正式的拜师仪式。卫华对此不上心,吴馨儿非常热心。可是每天这么多的病人,哪有时间啊,只好推到了年后。
  这里的人们有忌讳,除非得了紧急的病,一般正月十五以前不去医院看病。
  在人们的意识里,正月十五以前,都是年节,代表着一年的运气。十五前进医院,会招来一年的病灾。
  因此,新年后的半个月,是医院和医生比较清闲的时候。
  其他的三位舅舅都是腊月二十八日回的家,爱民舅舅和爱军舅舅在舅姥娘家住,援朝舅舅住在了爱国舅舅家。
  大伙还是在悠悠家一起吃饭,不过做饭用不着悠悠了,悠悠的任务是带着孩子们在麦场学开车。
  援朝舅舅得知大卫经营华国传统产品后,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向他介绍临水的特产,期望通过大卫,将临水的特产销往国外。
  援朝舅舅对姥姥说:“姑,咱国家现在是百废待兴,外汇特别重要,大卫可是咱临水的希望。”
  八一年,临水在全国出了名,继收音机后,录音机成了临水的招牌,人们提起临水,首先想到的就是临水的收录机。
  现在,临水的电子厂,5000名工人,已经有4000名从事收录机生产,年利税超过了5000万,在全国都出了名。
  另外,临水的棉纺织厂,全部改织化纤布,并且新上了印染车间,成了临水地区的又一纳税大户,年创利税过千万。
  姥姥的震宇公司临水分公司,全年的利税也超过了千万元,比整个临水地区的商业利税都多。
  他的另一项丰功伟绩竟然是“气死鼠”水泥缸,几个月的时间,水泥缸在华东华北地区普遍推广,解决了人们的储粮难问题。


第467章 优秀代表
  援朝舅舅伴随着“气死鼠”四处扬名,人们都知道水泥缸是出身农家的韩书记,专门给农民设计制作的。
  援朝舅舅作为主抓经济的地委副书记,在全省和全国都出了名,他成了新时期干部“四化”的优秀代表。
  八一年年底,援朝舅舅经常参加各种表彰会,他每次都做典型发言,发言稿熟悉的都能背下来。
  腊月二十九舅姥爷家请客,爱民舅舅是在京都结的婚,村里人都随礼了,可是由于他俩没空回来,就拖到了现在。
  大卫这几天也和村民混熟了,村里人专门为他演示了杀年猪的过程。
  从村里的肉食厂开业后,村民就没在家里杀过猪,都是在肉食厂买着吃,这样更省事。
  舅姥爷杀了头二百六十多斤的大肥猪,邀请全村人中午都来吃宴席。
  为了今天的宴席,胜男舅妈专门从临水批发了五十箱剑南春酒,这时的一箱酒可是十瓶装。
  宴席摆在村里的大餐厅,用的是村里的伙房。餐厅和伙房是春季新建的,特别的宽敞大气,能同时容纳五百多人就餐。餐桌是大八仙桌,旁边放着四条长板凳。
  餐厅里加盖了取暖墙,有专门的水池,烧的是沼气,干净卫生。整个冬季,餐厅内温度始终该保持在二十度以上,外来人员最喜欢在这里歇脚休息。
  春季扩建时,学校里的房子也都加盖了取暖墙,今年的冬天,学校里没用点煤炭炉子,取暖全部用沼气,室温也是二十多度。
  全村人吃过早饭就聚在一起,妇女在厨房忙活,炒菜做饭,男人杀猪搬桌凳,拾掇场地,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玩耍。
  大卫不止是忙着录像,看到什么都想打听,一群孩子跟着他做翻译。
  这几天人们也习惯了,看着他叽里呱啦的连说加比划,大卫的华语是普通话,尽管发音别扭,可他语速慢,大伙也能听明白。
  村里人喜欢找他逗乐子,特意的放慢语速和他交流,可惜说的再慢,大卫还是听不明白,得让孩子们给他翻译。
  大伙都嫌弃的说他笨,还真是冤枉了大卫,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溜索,发音特别的地方话,对他来说,简直是另一个语种。
  从上午九点多开始,贺喜的人就陆续到来,他们都是自发的过来的,没人给他们下通知。
  附近公社的村干部,大部分都来了。他们是听自己村服装厂的人说的,舅姥爷家今天请客。
  自八零年冬天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各村的集体经济就没了来源,服装厂成了村集体经济唯一的来源。
  三十多人的服装厂,每个月都能给村里带来近贰仟元的收入。
  这在现在可是一笔大的收入,原来还得按工分分给群众,现在就成了集体积累,村干部的支配自由多了。
  没有服装厂的村庄,村里的集体经济是空白的,村干部没了经济权做后盾,说话也没力度,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好多的村庄,连代课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代课老师自动辞职,可是国家没有这么多的师资做补充,导致好多村里的小学解散了。
  孩子们只好去附近村庄的小学就读,每天跑来跑去,非常的不方便,特别是年龄小的一年级学生,只好无奈辍学。
  现在国家的高考制度已经走向正轨,从79年的夏天开始,国家对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全部安排工作。
  考学成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还是一条光明正大的途径,只要自己努力,不用拉关系走后门。
  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有的村子,村民为了孩子,自发的集资,给代课老师发工资。
  有服装厂的村子,就没有这些顾虑,就连村干部偶尔的吃喝,也不成问题。
  所有的服装厂,都归韩屯村服装厂管理。各村的干部都是精明人,他们借着这个机会,和韩屯村拉近关系。
  即使没有服装厂的村子,也趁机过来,为以后村里办服装厂做准备。
  现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各家买缝纫机的越来越多,村里办服装厂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
  不过,今年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村干部的号召力减退,今年服装厂还真的没增加,维持在原来的基础上。
  不只是村干部,张集公社的干部也来了,附近的公社也有人来,就连县里的干部也有来的。
  临水地委也来了人,他们是为了援朝舅舅来的,明眼人都能看清,援朝舅舅年富力强,前程不可限量。
  到中午十一点,外来人员增加到一百多人,只好临时加了十桌,幸亏过年家里准备的东西多,不然还真抓瞎。
  来人都非常的低调,拿的礼物不是烟就是酒,每一个上礼金的,村民也没把他们当回事。舅姥爷家里的人没说,大伙也不知道他们是领导。
  舅姥爷摆的是八顶八(十六个菜),外加四个大件的席面,酒是剑南春,烟是大前门,喜糖是大白兔的奶糖。妇女和孩子的桌上,上的是成瓶的桔子汁。
  摆好桌子,舅姥娘就把喜糖上去了,每个桌子上四个大盘子,里面盛着冒尖的糖块、瓜子、花生和果浅子(用白糖做的小糖仁)。
  男同志的桌上外加两盒烟,让人们先吸着。村民基本上是按家庭就坐,自发的凑成十人一桌。孩子们也都在自家的桌上拿吃的,没人乱抓乱拿。
  宝山的奶奶还是改不了爱占便宜的毛病,到处的溜达,趁人不注意就在别人家的桌子上抓一把,装到衣服口袋里。
  大伙看见都笑笑,也没人阻止她。老太太挺逗,口袋装满了,送回家里再接着装。
  她第二次回家时,“小老妈妈”大声的喊道:“赵芳,过来扶着你奶奶,这大过年的,一趟趟往家跑,别磕着碰着了。”
  赵芬过来,看到她奶奶鼓囊囊的衣兜,什么都明白了。红着脸把她奶奶扶回家,娘俩一直到开席才过来。


第468章 反季节蔬菜
  为了这次的席面,援朝舅舅首次使用了特权,在临水郊区的温室大棚里,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反季节蔬菜。
  反季节蔬菜在这个年代,可是金贵东西,水灵灵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芹菜、韭菜、菜椒和西葫芦,引得孩子们口水连连,不时的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
  今天的宴席,大鱼大肉没人动,青菜成了稀罕菜,端上桌就被孩子们抢吃了。
  好些人都说:“搁以前,要说过年能吃上黄瓜、豆角,没人能信,现在咱确实吃着了。
  还真别说,冬天这些青菜,还真的比肉好吃。没想到天天吃肉,也有想菜的哪一天。多少辈子的福,都让咱享了。”
  鲜亮水灵的青菜不仅吸引了孩子,也成了大家伙的话题。援朝舅舅在这方面算是内行,大伙都围着他打听冬天种菜的事。
  特别是“老骡子”的儿子韩玉峰,他今年刚五十岁,老实肯干,是村里种瓜菜的行家。
  他问的最仔细,最后竟然提出:“韩支书,咱村也建个温室大棚吧,过了年俺出去学技术,临水的人能种,咱也不差啥。
  不为别的,就为了咱村的这些孩子,种两棚自己吃也方便。”
  大伙儿听了,齐声的叫好。舅姥爷当然赞成了:“好啊,玉峰兄弟,只要你学会了咱就建,学习的事让援朝给你联系。”
  等菜上齐了,爱民和刘冉俩人,挨着桌的敬酒,他们敬的酒可是茅台,是刘冉的家人特意让她带回来的。
  大伙知道刘冉的家人都是当大官的,看到刘冉恭恭敬敬的来敬酒,大家喝的非常的痛快,那是滴酒不剩。
  村里人都知道茅台是好酒,有钱也买不到。即使是喜欢玩闹的“高高三”,也是二话不说,赶紧喝酒。
  “爱民爷们,咱村的人沾你的光,都喝上了茅台,听说县高官,一年才捞着喝一次,咱也不亏了。”
  挨个桌子的敬了一圈,六斤茅台酒倒完了,幸亏刘冉带回来的茅台是一箱。
  这场酒喝的,比爱民舅舅他们结婚的时候,可是热闹多了。韩屯村的人们,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大家凑着爱民舅舅的喜宴,痛快的热闹了一天。
  来宾走的早,下午二点的时候,都告辞了。随着他们的离去,韩书记家有外国友人的消息,迅速的传播了出去。
  家堂轴子
  除夕,村里不到上午十点,就有上供的,五百一千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
  今年过年,各家不仅请了各路神灵,而且公开的把自家的祖先请了回家。有个别人家,还把藏起来的“家堂轴子”挂了起来。
  “家堂轴子”是画有宗祠建筑物和历代祖先牌位的巨幅挂图,宽5池,长7尺。简易的用一张厚纸印制而成,比较讲究的则是用白布绘制的。
  “家堂轴子”上画着大厅、牌位、院墙和门楼等。“牌位”的安置遵循传统的格局,始祖的位置在最高最显耀的大厅正中的位置。其下各代祖先的牌位,按辈次分列于大厅和配厅内。
  从配厅以下到门楼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排排备用的空间牌位。以后有了新去世的族人,直接就写在上面。
  一般是一门(一支)族人合修一幅“家堂轴子”,大多是上推四世高祖为“立主”(人们称挂“家堂轴子”为立主)之祖先,将其名字填入最高牌位。
  凡是同辈的都要填在同一排,按兄弟长次由内向外排列。低一辈分就要下降一排,以此类推。凡是去世三年后的亡人,都要将其名字填写在“家堂轴子”上。
  去世不满三年的亡人,不能入“家堂轴子”,只能用黄纸制作一个牌位,供奉在自家的堂屋当门的条几上。
  布做的“家堂轴子”,一般是由民间画匠绘制并出售,纸质的则是木板印刷而成。
  画“家堂轴子”不说画而说“修”,买“家堂轴子”不说买而说“请”,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爱戴。
  “请”来“家堂轴子”后,还要请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来家填写祖先的名讳,写的时候,其子孙要跪在前面,以示孝敬。
  大年三十早起,家里有“主”的人家,就组织本门的族人,带着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去自家的林地(坟地),将祖先请回家过年。
  在坟前焚烧纸箔,燃放鞭炮,磕头祷告:“请您老人家回家过年。”祖先的坟前挨个祷告完毕,头也不回的一路回到家里。
  到家后,就把“家堂轴子”请出来,挂在堂屋当门(堂屋对着门的北墙)。上午“上供”敬过各路神灵后,接着到“主”祭祀。
  从“家堂轴子”上,就能看出村里各家的亲近远疏来,也增加了各个家族的凝聚力。
  就像韩玉臣家,他们的“家堂轴子”,就挂在他大娘“老骡子”家,他母亲再不乐意,也得带着自家的儿孙,到嫂子家给祖先磕头上香。
  悠悠的家里挂了两个“家堂轴子”,一个是姥爷家的,一个是悠悠家的。
  自家的“家堂轴子”是悠悠的姥爷自己画的,他老人家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和别人家黑白的“家堂轴子”不同,姥爷画的“家堂轴子”,院墙和门楼都是彩色的,雕梁画栋,富贵大气,村里人看了,齐声夸好。
  两家的祖先是从村西的十字路口,请回家的。姥爷带着全家人,在十字路口焚烧的纸箔,祷告请回了祖先的魂灵。
  吴馨儿姑奶奶,跪在十字路口,又一次大放悲声,姥姥也跟着流泪。大卫不是很懂,急得连声的问:“这是怎么了?”
  等问明白了,大卫扶起馨儿,安慰她:“别哭了,回到京都,我陪你去墓地祭奠。”
  村里过年的习俗,引起了大卫的极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