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兰英家的烦心事,总算是落下了帷幕,不过,兰英病倒在床,好几天没出门。
  出了正月,李专员就找姥姥要红富山苹果苗。去年临水的苹果在全省出了名。
  临近春节,价格上升到一元,好多存放苹果的园艺场,都狠赚了一大笔。
  园艺场自己培育的果树苗,得明年才能移栽,而且他们的果苗成活率不高,才60%左右。
  悠悠姥姥给他们提供的果苗,可是当年就能挂果,尽管产量不高,可是价格高啊,而且耐储存,常温下存放到年底,绝对没问题。
  每斤一元的价格比起当地的红香蕉每斤0。20元,价格高了5倍,相当于产量高了五倍。
  况且,红富山苹果第二年产量就大增,亩产最低3000——4000斤,收入就高狠了。
  可是红富山苹果矮化密植的特点,也提高了它的种植成本。每亩最少60颗,每颗果苗15元,一亩地就得900元的成本,一般的人家投资不起。
  即使如此,好多群众也到处托人买一两颗苹果苗,栽倒自家的院子里。
  到明年,各园艺场自己培育的苹果苗就能移栽了,即使成活率不高,供应自己用绝对没问题。
  今年,好多园艺场提前做好了育苗的准备,他们把需要的插穗数量统计了出来。
  进入二月,姥姥带着悠悠在临水住了一个星期,就把苹果苗的事情给办好了。
  主要是悠悠今年就该考初中了,姥姥不想耽搁她的学习。她老人家可不知道悠悠的底细,内心里还是以悠悠的学习为主。


第490章 接人
  由于姥姥的这种想法,娘俩一个春天没有外出,就连临水也很少去。
  得益于国家的计划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卖方市场,这年头的买卖是真好做,也不用娘俩太费心。
  有悠悠的电子商城这个大后方,加上两个公司做掩护,悠悠和姥姥偷梁换柱,瞒天过海。靠着一部电话,在家里就把各种事情处理的妥妥当当。
  唯一的不便就是,韩屯村的电话,无法开通国际长途,和大卫的联系特别麻烦。
  现在虽说是改革开放,可是好多方面还是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就开通国际电话这件事,震宇公司申请了好多次,国家也没批准。
  今年春天,韩玉峰在临水郊区的蔬菜大棚学习了一个月,回村就带领农业组的成员,建了个简易的大弓棚,栽种上芹菜,甘蓝,莴苣,小油菜等早春蔬菜。
  还真让他种成了,这些青菜提前一个月收获,村里也没往外卖,给各家分了一部分,其余的供应村里的伙房。
  大卫回国后,开办了《当代中国行》艺术展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带回去的手工绣品倍受欢迎,很快就销售一空。
  大卫一批接一批的追加订单,幸亏以前的存货多,不过有了大卫这个销售渠道做掩护,终于可以敞开的收购这些手工品了。
  目前,大卫的销量还是不够大,马上进入农忙季节,姥姥只是让李保国、杨奶奶和罗新才代收。
  悠悠还是低估了这时的市场潜能,人们把攒了几年的存货,都翻了出来。
  短短的一个月,就赶得上姥姥她们一年的收购量。过去这股热潮,数量倒是降了下来。
  看到手工鞋垫能换钱,而且比喂猪养鸡的效益都高。妇女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加班熬夜的做手工鞋垫。
  主要是手工鞋垫制作方便,上到七十多的老年妇女,下到十几岁的少女,基本上都会绣鞋垫。
  鞋垫上绣花,用不着什么高超的绣艺,一般的农家绣法,古朴别致,也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至于绣球门帘,大卫也不要求新旧,在他眼里,件件是精品。
  作为必备的嫁妆,绣球门帘包含着姑娘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憧憬。结婚以后,挂上一年半载,大多数被精心的收藏起来。
  一副绣花门帘,依据新旧程度,价格在120——150元之间,可以换一台缝纫机了。这个价格,在现在算是天价了。
  好多绣花技术好的年轻媳妇,开始着手绣制新的绣球门帘。老太太更是依靠针线活,找到了挣钱的门路。
  刚进4月,悠悠妈打来电话,姥爷的族人回国了。
  姥爷接到电话,就激动的不行,姥姥决定不坐火车了,让悠悠开车去京都。
  临行前,舅姥娘带着现金过来,让姥姥帮着在京都买院子,她现在对在京都买房子比较上心。
  她对姥姥说:“妹妹,咱家的孩子学习都好,以后都去京都上大学,毕业后留在那里工作,有卫华和刘冉他们照顾着,俺也放心。
  不过就是住的窄处,单位分的房子,连转身都困难,幸亏妹子你有能耐,带着咱全家都挣了大钱。
  俺和你哥寻思着,只要是有机会,就在京都给孩子们都置办一处宅子。
  现在国家也不让多生,一家两个孩子,即使是一进的院子,也够他们住一辈子的。当然了,要是有大宅子更好,咱也买得起。
  妹子啊,买房子俺和你哥也不懂,一切由你做主。”
  就这样,悠悠开车带着姥爷姥姥和迪迪,四个人去了京都。昊昊现在是高一,学习比较紧张,临水一中管理的严格,这次就没带他去。
  从早上6点出发,到下午5点,一路紧赶,总算是赶到了姥爷家的宅院,见到了姥爷家的族人。
  来人是姥爷二堂哥的大儿子艾建业,他们全家定居美国,看到国内形势好转,被派来探视留在国内的族叔。
  他比姥爷小27岁,今年已经45岁,不过看上去还不到40岁。
  他和姥爷的感情比较亲,作为大孙子,他从小被送回国,在爷奶面前代替父母尽孝。
  由于姥爷身体不好,又一直未婚,也有过继给姥爷的意思,姥爷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他爷俩的感情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亲如父子。
  一直到解放前夕,他才被父亲接去了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和姥爷保持着联系。直到动荡年代,才断了音信。
  进入1982年,改革开放步伐加大,封闭了近二十年的国门,总算是再次打开了。
  艾建业抓住机会回国探亲,一是惦记姥爷这个父辈的族叔,二是为了完成父母的遗愿,落叶归根。
  这次他回来,主要是探查情况的,并没把老人的遗骸带回来。
  爷俩见面后,抱头痛哭。建业后怕的对姥爷说:“叔,我们在国外,听说国内的形式突变,知识分子和当权派都受到了冲击,更别说前朝的遗老和有海外关系的人了。
  父母临终都在担心您们,一直后悔没把您们带出去,嘱咐我有机会一定得回来,把您们带出去。”
  听姥姥说,姥爷的族人大部分在台岛,是临近解放前出去的。
  在美国的就只有二堂哥一家,他年轻时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就在那里定居了。
  不过,建业告诉大家,近年来族人的后代,从台岛进入美国的较多,现在在美国定居的人数,就有几十人。
  美国和台岛关系一直较好,族人之间联系密切,这次他回国,也是受台岛的父辈们的嘱托,看望姥爷来了。
  姥爷是这个家族的嫡长子,从小身体不好,却保持着一腔爱国热情,拥护共产党。在家族移居台岛时,他执意留在了国内。
  艾建业回到国内,看到自家的老宅依旧,里面的人基本上都是原来的。
  见到自家的族叔,身体还算康健,一直提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叔,我这次回来了,一定得把您们给带走,您老都这么大岁数了,可经不起第二次折腾了。
  婉莹妹妹一家也去,中医理疗在美国大受欢迎,考古鉴宝更是稀有人才。
  再说了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先进多了,孩子们现在过去正好,从基础学起。”艾建业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第491章 落叶归根
  姥爷可没这种打算,尽管经历了动荡岁月,他那一腔的爱国热情,可是丝毫未减。
  “建业,你能回来,我太高兴了。不过,出国的事就别再提了,你父母到老念念不忘落叶归根,我已古稀之年,就在这里守着,你们回来也有个家。”
  建业急了:“叔,您不为自己打算,也得替婉莹妹妹和孩子们着想,她可是刚三十多岁,以后的日子长着那。
  孩子们正是学习的关键时刻,在农村再待几年,可就耽搁了啊。
  国内的政策反复多变,要是再来个二次革命,您老难道真想让孩子们,在农村扎根一辈子。”
  姥爷肯定的说:“不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所犯的错误,拨乱反正,万业待兴,正是仁人志士大显身手的时候。
  建业,作为炎黄子孙,你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让中华民族尽快的屹立在世界的顶端。”
  建业见状,接着商量:“您老说的对,不过孩子们还小,在农村总不是办法,不如我先把他们带出去,学成后再回来报效祖国。”
  姥姥告诉他:“建业,我们的户口已经迁回了京都,他们在农村主要是陪我们。学习还真的没耽误,三个孩子的成绩都挺好。
  你叔在韩屯待了十多年,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我们可以随时回京都。
  建业,你从小生活在国外,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你叔叔看问题一向比较准,你就放心吧。”
  建业虽然只比姥姥小七岁,姥姥以前又是家里的丫鬟,不过他对姥姥还是比较尊敬。
  “婶娘,我听老林他们说了,这些年多亏您对叔叔的照顾,才让叔叔安稳的熬过了那艰难的岁月,身体也得以恢复,我代表家族谢谢您。”
  说着他竟然真的给姥姥跪下了,姥姥一把拉起他:“建业,你咋和婶子客套起来,咱娘俩还用得着这么客气,我照顾你叔那是应当的。”
  姥爷倒是说:“建业,你这点是说对了,不是你婶子,我这筋怕是早就怄断了,咱爷俩十有八九是见不着了。”
  迪迪进门就被大伙围住了,他把给大家的礼物拿了出来,逐一的给他们分配,每人一份,都不相同,就连悠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准备的。
  虽然东西不多,也不值钱,就是些小东西,可是他的这份心意,感动了大伙。
  大家翻箱倒柜,把各自认为好的东西,都给他找了出来,送到了他的跟前。迪迪跟着叶爷爷,爷俩又去捣鼓好吃的去了。
  林爷爷和姥姥汇报公司的情况,最后他提起了买房子的事情。
  据他所说,近期京都处理大宅院的较多,不过由于数额过大,林爷爷等着姥姥拿主意。
  至八一年底,有历史遗留问题的资本家,以及有海外关系的人员,大部分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工作,返还家产。
  最后平反的这批人,在十年动乱中,遭受的冲击最大。即使是后来这几年,过的也是提心吊胆的,身心备受摧残。
  这些人数量虽少,可是他们的资产丰厚,除去已经毁坏流失的,剩下的就是家具和房产了。
  这些人大部分都有海外关系,平反后和国外的亲人取得联系,基本上都选择了移民。他们是被吓怕了,有机会赶紧走。
  既然不打算回来了,因此返还回来的院子,就准备处理了。这些人的院子,可都是京都比较好的院子,最小是三进,大的甚至是四合院群,占地近百亩。
  这样的院子出手,价格即使是不高,能买得起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有钱人。
  虽然他们经历过动乱的洗劫,可是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烂车还有三两钉。他们光是返还回来的家产,就比工资高的多。
  这个时期的工资,基本上刚够养家糊口,剩余很少,一年能攒下一百元钱,就是多的。
  有家底的人也不能说没有,可是这时候的人们还没有从动乱的阴影下解脱出来。
  改革开放虽然三年多了,可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怕啊。怕国家的政策万一再变回去,这也是人们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
  要不是姥姥对悠悠空间里的智脑深信不疑,估计她老人家也不敢买院子。
  近期出售的院子主要集中在两处地方,一处在故宫附近,是原来的达官贵人的居住地。一处在城南,是解放前的新贵资本家的居住地。其他的地方也有,不过就比较分散了。
  悠悠知道,一直到后世,这两处地方的四合院建筑都保留着,成了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就连一些毁坏的地方,后来也重建了起来,不过崭新的建筑,带着违和感,让人感到遗憾。
  现在机会送到了眼前,当然得抓住了,不过姥姥有自己的顾虑。
  据林爷爷说,这些大宅院,便宜的五十多万,最贵的是一处占地二百多亩的九进大院子,要价二百万。
  这个价格说起来高,其实算是便宜的了。据说,他们建这院子时,花费银元二千多万。当然了,现在里面的建筑,在动荡时期,被损坏的不计其数。
  悠悠通过智脑得知,这处宅院于新世纪初,被一家外资公司购买,售价八千万。
  二百万能买这宅子,算是白菜价了。不过这个年代,这价格得算是天价,真没几个能拿得出来。
  即使能拿得出来,也没人敢买,大家从内心深处,依然怕政府的反攻倒算。
  姥姥也担心,她不担心国家的政策转变,也不担心价格高,她担心的是露富招灾。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人们已经形成仇富心理。穷有理富不仁,穷富是对立的两个阶级,而且富裕的是属于被打倒的剥削阶级。
  姥姥对悠悠说:“孩子,你还是小啊,没经历过世面,不知道人心的险恶。
  老话说的好,财不露白。咱要是把这些大宅院都买下来,得把这京都都给惊动了。
  到那时,咱们家这清闲的日子可就到头了,得被清查个底朝天,你那电子商城没踪没影的,咱这是典型的投机倒把行为。”


第492章 合资公司
  “现在有震宇和振华两个公司顶着,咱闷头发大财,存再多的钱也没人知道。
  不过要是连着买这么多的大宅院,别说是在京都了,就是在省城,也忒扎人眼了。
  再说了,咱买这么多的院子,干什么啊?总不能放哪里闲着吧。
  京都的房子多紧张啊,好多人家老少三代住在一间房子里,咱要是闲着这么多的房子,姥姥的心里也不得劲。
  孩子啊,咱还是瞅机会买些小院子,分散开来,也没人注意,以后住起来也方便。”
  悠悠听了姥姥的话,也觉得有道理,特别是财不露白的这个说法,深深的打动了她。
  也是,自己到底来自后世,对这个时代的了解都是来自智脑,虽然大体的方向不会变,好多的细节可是大不一样。
  自己真要是不管不顾的把这些大宅院买下来,还真是把老人放到了热油中,恐怕连爸妈都得受影响。
  这个年代,国内能买起大宅院的还真不多,开公司像姥姥这么挣钱的,根本就没有。
  国内的公司差别其实不大,真正赚大钱的都是国外的公司,娘俩赚的可是后世的钱。
  真的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给后来的外企留着,悠悠又不甘心,真的好为难。
  有事找智脑,悠悠启用万能法宝。智脑给了个最佳方案,以华侨和外资企业的名义购买。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对外资和华侨大开绿灯,粘上外资的边,万事如意。
  这条件咱有,吴馨儿姑奶奶那是合适人选,和大卫的公司真的是合作伙伴。
  大宅院的用途更是多种多样,最佳的选择是开办高档会所和私房菜。办高档会所和私房菜,咱有的是条件,姥爷那里的人,就是最佳的人选。
  姥姥看到智脑提供的方案,也把心放下了。其实她老人家,对这些宅子非常中意。她从小在京都长大,后来又打理家族产业,对这些宅子门清,当然清楚这些宅子价值了。
  有了解决的办法,姥姥就和家人商议买大宅院的事情,毕竟这是大笔的不动产,得征求全家人的意见。
  姥姥做生意的事,家里人从来不掺和,一直是姥姥说了算,这次也是这样,看姥姥想买,大家都赞同。
  建业也觉得便宜,不过他没打算在京都置产,不过他倒是提了个建议:“婶娘,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想到您老人家把事业干的这么大。我在美国也有个公司,不如咱娘俩合作,办个真正的合资公司。
  我叔不是说了吗,咱们国家万业待兴,我也给国家做点实事。这样您也可以以公司的名义,买宅子了。”
  “好,咱娘俩合作一次,成立个合资公司,婶子也渡个金,借俺侄子的光环洋气一把。”
  姥姥一激动,把镀金这次都说了出来。
  跟着建业回来的,还真的有一个团队。在他们的运作下,合资公司的事进展迅速。
  原来建业在美国的公司,竟然是个世界闻名的上市公司,姥姥这光环可是够耀眼的。
  刘冉当京都市市长的叔叔,就是主抓经济的市长。他听刘冉说起姥姥办合资公司的事情,大感兴趣,亲自找上门来。
  都是自家人,姥姥和建业积极配合京都市政府,合资公司的事情,被推上了快车道。手续很快就办完了,刘冉的叔父也多了一项重要的政绩。
  现在国家急需外汇,对外资公司大开绿灯,合资公司更是大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加上十年动荡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年来,国外的知名企业对华国依然处于观望状态。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数量很少,大部分都是和华侨有关的企业。
  林爷爷组建的古建筑和硬木家具修复队伍,都成了合资公司的产业,在国内率先扯起了公司的大旗,成为合资企业震宇公司旗下的建筑公司和红木家具公司。
  两个公司公开招聘技术人才和工人,一批手艺精湛的退休老技师被聘用,他们在领取退休工资的同时,在震宇公司另外领取一份高额的技术指导费。
  同时,两个公司招收了一大批的回城待业的下乡知青,有原来的建筑队和收家具的老班底,招工倒是顺利,都是些知根知底的有志青年。
  这也帮京都市政府,解决了棘手的回城知青安置问题,在政策上得到了各种优惠,最大的优惠就是承包了京都多处古建筑的修复工程。
  悠悠利用智脑,结合后世的先进管理模式,制定出切合现状的公司管理体制,对自家的企业实行绩效管理,工资和本人的绩效挂钩。
  姥姥的企业管理方案一经拿出,就受到了各方的震惊,他们都对姥姥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建业这位居美商业大亨,他由衷的说:“婶子,怪不得奶奶在世时,最信任的就是您了。您老人家确实是商界的奇才。这种管理办法,在当今的世界上,应该是最先进的模式了。”
  姥姥谦虚,可悠悠挺自豪,这话听的特顺耳朵,姐这创意,可是历经百年的精辟概括,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列。
  对姥姥信心大增的艾建业,大笔一挥,五千万美元的投资就落到了实处,这是目前京都市较大的外资了。
  京都市做出的表态就是,在京都市的东郊,给震宇公司划拨了一处千亩的工业园。同时提出期望,希望震宇公司在京都创办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帮助安置回城知青。
  娘俩晚上商议,姥姥白天和艾建业交流,还得和政府的人员协商,几经商讨,最终确定建立电子和服装两个产业园,前期各招收2000名工人。
  同时组建自己的研发队伍,在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彩色电视机研发和服装设计。
  当然了,招工和组建研发队伍,全部由政府负责。电子产业园以生产黑白电视机为主,服装产业园主要生产面向城镇的服装。


第493章 祖宅
  这两个产业园的机器,主要由艾建业在美国的公司负责,精密仪器目前是国内的短板,必须从国外进口。幸亏这两个项目都是普通的机器,不在国外的限制范围内。
  悠悠在姥姥的压迫下,只好认命的接过了工业园的规划任务。姥姥看着她的苦瓜脸,特别的不理解:“你就装吧,越大越懒,又不用你动手,交给智脑就行。姥姥是不会用你那智脑,要是会用的话,那用你在这装二形。”
  悠悠的听的直翻白眼,姥姥唉,您老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不是俺后世的经历,这么大的企业您老绝对玩不转,智脑再先进,也得靠人来操作。自己要不是有后世的历练,肯定做不出这些合理的规划来。
  震宇建筑公司成立后,接手的第一项工程,就是自己公司的产业园建设。京都市政府特别的给力,产业园的一切物资都列入计划范围内,而且是特事特办,各方面大开绿灯。
  为了支持震宇公司产业园的建设,政府专门组建了一个指挥部,一切对外的联络沟通,都由他们负责,比深南的效率还高。
  组建公司建厂房,这些都不在悠悠的关心范围内。悠悠高兴的是,有了建业舅舅的外资,自己手里有了足够的外汇劵,可以尽情的去友谊商店购买。
  姥姥白天黑夜的忙,还得抽空陪着悠悠购物,看着悠悠乐滋滋的得意样,她老人家也痛快。
  “孩子,都说大人过的是孩子们的日子,你的笑声就是姥娘的兴奋剂。人们都说年过半百的老人,按说姥娘这都五十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