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孩子,都说大人过的是孩子们的日子,你的笑声就是姥娘的兴奋剂。人们都说年过半百的老人,按说姥娘这都五十多了,可这几年好像倒着过的,越活越年轻了,浑身是劲。”
悠悠认真的说:“姥娘,那是必须的,您老可不是一般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千年老妖它都不如姥姥你的道行深,您老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专门来解救劳苦大众的。”
姥娘气得拽住她的耳朵:“你就不会省心点啊,成天的胡说八道,早晚惹出祸来,就你这样,姥姥啥时候才能放心啊。”
悠悠搂着姥娘的腰,把头扎进姥娘的怀里,耍赖道:“姥娘,您老既然不放心,就一直跟着我呗。没您老人家的金箍咒,我还真管不住自己的破嘴,说不定秃噜出啥来。”
姥娘拍着她的肩膀,无奈的说道:“姥娘上辈子欠了你的,这辈子还你的帐来了。你就不会让姥娘省点心啊!脑袋瓜子这么好使,就没你不懂的事情。咋说话就不过脑子哪,你个不省心的,姥娘还能跟你一辈子啊。”
“姥娘您老人家万岁万岁万万岁,咋不能跟我一辈子。”
悠悠话没说完,就被姥娘捂住了嘴。“小祖宗,姥娘真想活个百岁老人,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姥娘就是死也放不下心来。”
悠悠被捂住嘴,呜呜啦啦的说:“姥娘,咱可说好了,您老一直陪着我。”
“好,姥娘一直陪着你。自打回到韩屯村,姥娘经常做梦,有个小狗咬着我的衣裳襟,咋撵都不走。自打你生下后,再没做过这梦。打小你就黏着姥娘,除了吃奶,晚上睁开眼看到不是姥娘,哭着闹着找姥娘,咱娘俩这是天生的缘分。”
有了合资企业这个噱头,悠悠的购房大业得以顺利进行。几处出售的大宅院,都被林爷爷出面买了过来。
当然是以合资公司的名义买的,林爷爷被姥姥重新任命为震宇公司的执行总裁。办理过户手续时,房管所的工作人员都说,还是国外人有钱,刚建公司就花费几十上百万的买宅子,也不知道一年能住几次。
在国人的眼里,外国到处倒是资本家,遍地都是有钱人,随时都能身揣百万英镑。
一部《百万英镑》的电影,扭曲了多少国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在国人的心目中,自己遥不可及的百万元,外国人一般的中层人士,都是几百万的家产。
林爷爷还帮着舅姥爷购买了四处三进的院子,另外买了两处别墅楼房,和悠悠妈在京大买的差不多。
宅子买过来了,林爷爷的建筑队也有了用武之处。既然以后打算办会所,开私房菜馆,就得收拾好了,每一处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大宅院到处都是雕梁画栋,单是这一样,要是恢复原样,最少得用一年半载的时间。
反正悠悠也没准备近期开业,按照国民现在的收入,私房菜可没有市场。悠悠也没打算,让叶爷爷他们开个一般的饭店。
建业在京都住了四十多天,合资公司的手续办好了,他们就回去了,回去购置各种机器仪表。艾建业知道姥姥在深南的振华公司,他对姥姥是完全的放心。
临行,他还劝说姥爷,想把昊昊兄妹三个带到国外去,以防万一,不过姥爷没有答应。
进入八十年代,国家放松了出国条件,国外有关系的可以移民,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出国热。
有海外关系的平反人士,想方设法都往外跑,他们被运动吓破了胆,看到有机会,当然得抓住了。
建业在国内这些天,对移民当然知情,他也想给姥爷办点实事,没想到姥爷拒绝了,到走他都非常遗憾。
私下里嘱咐婉莹妹妹,国内要是有个风吹草动,赶紧给他联系,他想法把家里人带出去。
产业园的建设最快也得三月的时间,国外的机器运回来也得段时间。这段时间,政府正好用来招工。建业走后,姥娘把事情交给了林爷爷他们,也准备回韩屯了。
这次京都之行,悠悠爸带着他们去了自家的制药厂,其实就是老吴家的祖宅。
再次进祖宅,悠悠都快不认识了。占地一百多亩的祖宅,一改以往的七糟八乱,被林爷爷改建的古典大气。除去中心的五进院落,其余的都改成了制药厂。
制药厂的规模不算大,总共六十多个工人,其中二十多个是吴家原来的老工人,他们已经退休在家,是被吴馨儿姑奶奶聘回来的。其余的就是回城待业的下乡知青,他们大多数是那些老工人带来的。
第494章 精密仪器
制药厂还是沿用的老工艺,工人也是师傅带徒弟,管理自有自己的模式。悠悠爸对管理根本不懂,都是林爷爷他们代为管理。
吴卫华在制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韩屯村这些年,他经常自制的蜜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祖传的老药方加上他的新配方,开业以来,成药的种类多达百余种。
老宅院的后门,临街的五间门市重新开放,每天两个大夫轮流坐诊,主要是销售成药。悠悠他们去的时候,排队买药的病人,坐满了等待区。
也有在柜台上买药的,他们买的大多是常用药,两个年轻人,跑前跑后的忙。
现在的中药材,都是货真价实的上等品。制造的成药,效果非常好。除去在门市内销售的,大部分被吴馨儿姑奶奶销到了英伦。
医药利润本来就大,出口的药品更是一本万利。吴馨儿对国内的形势还是担心,收入的大部分,都被她存到了英伦,悠悠爸知道的只是个数字。
孙万杰知道姥姥来京之后,就张罗着聚餐。姥姥忙着成立合资公司的事情,一直没腾出空来。
建业回美国后,趁妈妈过星期,姥姥带着全家,去看望王奶奶。
孙万杰家的院子在京华的旁边,是个二进的院子。他俩毕业分配后,王奶奶就带着孩子跟来了,户籍也迁到了京都,两个孩子都进了京华的幼儿园。
王奶奶看到姥姥,激动的拉着姥姥观看自家的院子。“妹子,姐我这辈子是真的值了。别说现在了,就是原来,俺一辈子也没想到能来京都生活。”
继业和继祖看见悠悠就扑了过来,围着她“姑姑、姑姑”的叫个不停。
迪迪看见一摸一样的两个孩子,高兴的不行,掏出一把奶糖,哄骗他们:“叫个叔叔,这些都给你们。”
俩孩子才没那么好骗,他们异口同声的问:“你是谁啊,为啥得叫你叔叔?”
迪迪凑到悠悠的跟前,指着自己告诉他们:“看到了吧,我是你们悠悠姑姑的亲弟弟,该叫叔叔吧。”
俩孩子仔细的看着他们,充满疑惑的问:“你俩个子一样高,为啥长的不一样。”
大人听见,都笑喷了。王奶奶告诉他们:“乖宝贝,你悠悠姑和迪迪叔,可不是双胞胎,哪能长一样。”
“奶奶,那他俩咋一样高啊?”
得,这是俩个十万个为什么!
回韩屯之前,全家和桂金家聚了一次。桂金这次又生了个小子,把韩德才两口子给高兴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接着在桂金的院子那里,又买了个小四合院。
他们住的那片,大部分都是小四合院,出手的不多,不过也有卖的,像这样临近的院子,还真不容易碰到。
5月20日,四个人回到临水。援朝舅舅见到姥姥就提要求:“姑,听李叔叔说,您老在京都成立了合资公司,可不能忘了咱临水。您给京都的产业园进口国外的机器,也帮咱临水的电子厂进些好设备吧。
咱厂里的技术员,从上海收录机厂,学会了制造收录机配件的技术,就差精密仪器了。目前咱国家还没有,得从国外进口。”
援朝舅舅的话,让悠悠大感佩服,这才是开拓创业的正确思路,靠组装的企业早晚走向死胡同。
姥姥看悠悠点头,大包大揽夸海口:“你也别给姑扣大帽子,姑不为临水就为你。需要什么仪器,你给姑个清单,我让建业给他们进。
建业说了,这些民用的机器,国外一般不限制,他倒是能帮上忙。”
援朝舅舅挠着头,继续提要求:“姑啊,建业大哥能帮着进仪器当然好,可这外汇也得您老帮忙。咱临水只有您的公司有外汇,还得您老发扬风格。”
姥姥答应的更痛快:“好,姑的就是你们的,不用给姑瞎客气。你们用的着,给姑说声就行。没想到大卫这洋鬼子,还真给咱们办了件好事。”
姥姥和建业通了电话,收录机的仪器他们还真能帮忙。悠悠让智脑在电子商城里,订购了一批合适的收录机资料和机器,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等国外的机器到了,偷梁换柱,一块交给临水电子厂。悠悠出手,世上仅有,到时肯定让临水的电子厂跨上一个新台阶。
临水电子厂的事情落到了实处,四人回到韩屯村,麦子已经发黄,很快就该麦收了。舅姥娘和姥姥说起闲话,今年麦收前,和以往不同的是,小麦的价格不升反降,每斤不到0。30元了。
去年,各家的麦子都没吃完,加上秋粮,这都到麦收了,各家基本上还是大囤尖来小囤流。
今年的小麦长势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大伙就想着趁麦收前小麦价格高,把陈麦子卖了,腾出囤来存放新麦。
大伙都想一块去了,卖的多买的少,麦子的价格一降再降,终于打破常规,价格降到了0。30元以下,就这也卖不出去。
粮所大量的收购,可是他们的价格更低,国家的收购价每斤还不到0。20元,群众肯定不会卖给他们。
现在,国家对粮食掌控比较严,根本不允许个人经营粮食,集体企业也得有粮食部门的调购单。
既然粮食卖不出去,大伙只好自己囤,“气死鼠”的水泥缸再次热卖,各家都在腾地方,争取在屋里多放两个囤。
从五八年以来,连着二十多年口粮紧张,群众也是饿怕了,对存放粮食情有独钟。俗话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基于这种思想,卖粮难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麦收前,二爷家的大女儿桂莲顺利生下了两个双胞胎儿子,把全家人高兴坏了,二爷又杀了一头猪,摆了40桌宴席,请全村人吃宴席。
甭管怎么说,张留根在韩屯也算是外姓,家宝多俩兄弟,也多了依仗和力量。
俗话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好多事就是靠拳头解决,多个亲兄弟多个帮手。特别是对外姓人来说,更是如此。
第495章 麦收
桂莲生孩子,这么大的事,兰英也没出家门,大伙原来的猜测落到了实处,她这是怀孕了。
自正月十七她被娘家嫂子气昏后,兰英就一直病着,轻易不出门,最近更是没见过外人,大伙都猜着她是怀孕了。
这次二爷家这么大的事,她也没出来,就证实大伙的猜测。不过,想起她那混不羁的娘家人,大伙心里明白,可没一个提的。
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实行,农村里对两女户生孩子,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下死手去管。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在农村是根深蒂固,大伙对计划生育多少有些抵触心理。人们认为妇女生孩子是天经地义,国家咋还管起妇女生孩子。
像“大一号”,连着生了五个闺女,接着又生了4个儿子,大伙都认为她命好,没一个觉得她不该生的。
人们私下里议论:二爷家这是要三喜临门了,桂金和桂莲生的都是小子,兰英也生个小子吧。
八二年的麦收很快就到来了,今年的麦收,应该算是近几年,时间最长的麦收了。
主要是因为小麦面积大,分地到户以后,大伙一改以往二年三收的习惯,基本上把所有的耕地都种上了小麦,一年两收。
加上管理精细,上的肥料又足,小麦大丰收,最低的亩产也达到了400斤。
面积大加上产量高,收获时间长不说,夏种压力也大,节气不等人,早种一天收获就多些。
人们把麦子收回去,顾不得打场就先抢种。还有的人家,收一块地种一块地,恐怕耽误农时。
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到三夏季节,抢种抢收当成口号,有时候甚至熬夜干通宵,不过人们的思想没紧起来,三夏大忙照样磨洋工。
现在,土地承包到户,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真的让人感觉到“三夏”大忙的“抢”为何来。
大家每天起五更睡半夜,黑天白夜抢着干,根本不用人催,汗流浃背可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今年麦收期间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今年的麦子真好,往年一镰割一溜,今年一镰打个窝,好手一天才割半亩麦子。
幸亏老天爷架势,麦收前下了场透雨,麦收期间连着半个月的好晴天,收种都没耽搁。
今年的麦收,大牲畜和农具的巨大作用就显出来的。地排车装的满满的,套上牲畜,拉着就走,人在后面跟着,稍微的能歇会。
没有牲畜的,俩人拉着都费力,累得汗流浃背。
没有地排车的更是艰难,他们得趁别人的空闲,借别人家的地排车拉麦子。今年小麦大丰收,要是用胶轮车推,一天也收不了一亩麦子。
再有就是打场了,用牲畜拉着石磙压场,一个人牵着就行,其他的人可以跟着翻场,要是用人拉,大太阳底下,俩三人拉石磙,连晒加转圈,晕头转向那叫个难受。
劳力多的还好些,劳力少再没牲畜,麦天过的简直是真辛苦,不过看着成堆的金黄色的麦子,大伙的脸上都带着笑。
人们收麦都被晒得退了一层皮,可大伙的心里高兴,人均2亩多的小麦,最少收800斤,种一季麦子够两年吃的。
去年人们吃白面馍还不大胆,今年就能放开了吃。城镇人口还没能全部吃细粮,口粮里粗粮占了30%的比例。
麦收过后,好多的城镇人口,趁着价格低,都买些新麦放起来,补贴着吃。新麦的价格倒是稳定在0。30元,不过交易量不大,每家也就买个二百多斤。
群众家里粮食多了,有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都想买点粮食换些钱。卖的多买的少,卖粮难,成了农村的新问题。
麦子收了,公粮基本上还是每人30斤小麦,由于刚分开地不到二年,基本上人人有地,公粮还是按人口征收。
人们对交公粮态度非常积极,公社刚开过动员会,大家就行动起来。交公粮的地排车,把粮所的大门都堵上了。
今年是各家第二年上交公粮了,人们都有了经验,拉来的全是精选过的麦子,而且斤数都多一些,留足了去杂去湿的分量。
韩屯村和别的村不一样,依然是集体经济,不过交公粮和别的村一样,也是每人30斤小麦。
韩屯村给农大繁殖新麦种,石庙村的两个未分地的生产队,给县里的种子站繁育小麦原种。
这两个生产队和韩屯的耕地挨着,二千多亩的小麦种子田连成一片,长势喜人,不时的有人过来参观。
从收获开始,县种子站的人就来盯着,恐怕个人私自兑换麦种,也怕有人往麦种里掺杂。
韩屯村的拖拉机、收割机和脱粒机一块上,一千一百亩小麦,五天的时间就收完了。
石庙村的那俩生产队,只有拖拉机,他们看韩屯收完了,就过来借收割机和脱粒机。县种子站答应他们,明年帮助他们分别买一套。
原种的价格是每斤0。70元,比市场价高了一半还多。去年就发现有人往麦种里掺杂,致使今年的小麦,个别地块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
韩屯和石庙的两个队,都是集体经济,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没谁会为了集体,而把个人置于危险之地。
小麦原种到底有优势,亩产都超过了700斤,比全县的平均产量高了200多斤。
两个村除去交给种子站的麦种和公粮,光是保护地和塘子坑的边上,每人还分了400多斤的麦子,足够大伙一年的口粮了。
麦种0。70元一斤,韩屯村除了人均400斤麦子,每人还分了一千元钱。
石庙村的两个队,现金比韩屯分的少,每人只分了500元,主要是他们准备搞集体积累,也办个集体企业。
每人500元钱,也把这两个队里的群众高兴坏了。要知道,石庙的其他队,各家的小麦产量也不低,每亩600多斤。
不过他们的麦子价格低,一千斤才卖300元钱,还不好卖,一个集市卖不出去200斤。
第496章 面粉厂
今年的夏种,和往年不同。堤外的村庄,一改往年的种植习惯,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夏棉。
在韩屯村的带动下,河滩的村庄,这两年大部分都是种夏棉,产量也能达到400斤籽棉。
堤外的村庄,耕地瘠薄,沙壤土还有些盐碱,种高粱豆子产量低,种棉花和地瓜不比河滩里的淤地差。
往年堤外的人们长年累月的吃地瓜,看见地瓜就吐酸水,有了合适的选择,人们彻底的抛弃了地瓜,每家最多种半亩,只够吃鲜地瓜的。
棉花国家大量的收购,卖给供销社当场就能领到现金。籽棉均价0。40元一斤,一亩夏棉即使收300斤,也比种大豆和高粱合适多了。
已经种了好几年的抗虫棉,品质虽有退化,可比起现在的传统棉种来,品质还是高了好多。
最起码抗虫的性能好,基本上不用打叉,棉绒纤维长,省时省工,除去拾棉花,和种大豆差不多。
比种大豆收入高多了,沙土地种大豆,亩产最高二百斤,大豆价格低,每斤才0。25元左右,而且难卖。
麦收过后,新的一轮的大牲畜热又开始了。麦季靠人力还凑合,到了秋季就不行了,犁地耙地必须得用大牲畜,靠人力翻地非得误事。
其实,喂头牛也不费事,各家都有麦秸,别说喂一头了,两头牲口也吃不完。因此,家里母牛下崽的,就自己喂着,正好凑够一局子(一套)牲口,犁地耙地自家就行了。
麦收过后,罗新华向临水驻深办求援,希望临水在面粉上给予援助。
深南这两年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供应一度紧张,国家的计划内粮食指标根本不够用。
八十年代初期,来深南打工的人,干的大部分都是重体力活,国家计划内供应的粮食指标,根本不够吃的。
振华公司用的大部分是临水的工人,吃不惯大米,喜欢吃白面馒头。大米在南方比较好买,面粉南方买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而且价格超高,每斤面粉的市场价达到了一元。
去年,深南的企业少,政府还能给些特别的照顾。今年,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加,政府照顾不过来,各企业只好自己想办法。
粮食国家实行计划内调拨政策,临水地委对他们的帮助也有限,关键是粮食局都是平价粮,指标也是有限的。
援朝舅舅回家跟舅姥爷商议,他准备让韩屯村建个面粉厂。村级的集体企业,经营比较灵活,可以市场价收购,市场价销售。
再说了,粮食属于国家的调控物资,大范围的调购必须有粮食系统的指标。可是面粉就没了这个限制,可以长途调运。
面粉厂建成后,不仅可以给深南的振华公司提供帮助,还可以通过振华公司,销售给深南的其他公司,增加面粉厂的生产量。这样,也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问题,一举三得。
韩屯的面粉厂,在援朝舅舅的推动下,很快就建了起来,医院后面村办公室,全部推平重建,两层楼高的大车间,全部是钢架结构,也是临水地区的建筑公司承建的。
设备的安装和厂房的建筑一块进行,来韩屯的人看到了,都说:“这得多少钱啊,韩屯村可真有钱,恐怕公社里也拿不出这些钱来。”
还真让他们说对了,面粉厂的大型设备价格真高,厂房的造价也高,加上大型的仓库和运输车,总投资达到了200多万元。
不过这些钱对于韩屯村来说,还真的不算什么。面粉厂的投资可不只是这些,流动资金也得一大笔钱。
面粉厂的立项后,就给了五辆解放货车的指标,加上原来的三辆,韩屯村光是解放货车,就八辆了。
幸好村里的人都是汽车迷,不仅男人们,就是孩子和妇女,有机会就去麦场里学着开两圈,村里基本上不管。
这两年,村里的人会开车的越来越多,光是有驾照的就二十多人。
不论是什么年代,男人们都有汽车梦,这三辆货车一到,大伙都争着毛遂自荐,最后还是老办法,投票选举。
“韩屯村收小麦了,每斤0。30元。”这个消息传播的飞快,根本没用宣传,先是附近的村庄,接着是远处的人们,一辆辆地排车拉着麦子,把通往韩屯的路,挤的水泄不通。
公社粮所安排来两个质检员,帮助把质量关。卖粮的人们,每家都在千斤以上。由此可见,群众的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
卖粮的,卖猪的,加上各村服装厂的,韩屯村的外来人员急剧增加。随着就餐人员的增多,村里的伙房规模越来越大。
悠悠家的代销点销量大增,姥爷自己根本忙不过来,红英舅妈把自家的侄女又接了过来,给姥爷帮忙,和韩屯村招收的工人一样,每个月60元的工资。
这也圆了小姑娘的念想,看到村里的其他人都来韩屯上班,她一直想让姑姑给她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