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村的村支部,配合公社搜查过几次村子后,村干部的家里就被报复了。不是柴禾垛着火,就是猪羊被毒死。
这个时期发生这种事情,就属于重大事件了,县公安局立案后,派专人在村子里驻扎了半个多月,也没找出头绪。天寒地冻,吃住都成问题,只好不了了之。
公安局的人员撤走,村支部班子就散了,水坑公社协调了多次,也没人愿意接任。临时指派的人员,挂着名义不问事。其实,村里另有一班人马,暗中管理着本村的事情。
李村附近的村庄,再次启用民兵连,安排民兵熬夜打更,有人的出人,没人的兑钱。人们对李村充满了怨念,提起他们来就说:“下次再发大水,把他们村子掉河底就心静了。”
“早晚的事,你们看韩屯,人家村里净做好事,龙王爷看到了,黄河往北调头,多了上千亩的土地。李村和韩屯隔着个生产堤,黄河到他们这里就调头朝南,河水都到村子边了。”
“上天有眼,这是看见他们了。要是头几年,全村都得游街。”
“他们怕游街啊,一个村子都这样,谁也不笑话谁。”
“还真是这样,人要是没了脸面,就不知道对错了。你们看他们村的人,没一个穿救济的旧衣服的,大人孩子都穿着新棉衣,里表三新的铺盖。天天吃肉和白面馍,咋不噎死他们。”
“你们说这话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我上次赶集是看的真真的,打的那个惨啊,几个卖衣服鞭炮的,抓住个妇女,上去就用大耳瓜子呼,脸肿的像猪头,眼都眯成缝了。
不过那女的真放的开,大冬天的把自己的上衣都脱光了,大声喊他们耍流氓,几个人一愣神,她就那样跑了。真不要脸,以后咋见人啊。”
“她们那里还知道脸腚,我听说她们赶集偷东西被发现了,把东西塞给孩子,自己赶紧跑,量器(估摸)着人们拿孩子没办法。
听人说,孩子挨打的也不少,不过没见过送孩子进派出所的。不过那些孩子在家也教好了,胡乱按村庄,就是不说自己是李村的。
碰到好心境的,看孩子年龄小,踢两脚解解气也就算了。遇上脾气暴的,孩子被打得血头血脸的,看着真寒心。”
第522章 打死不改
“你说到这里,还真有打错的。上次,俺们村的孩子,跟着爷爷去赶集,就被人塞怀里一双鞋,卖鞋的拉过孩子就打,他爷爷死命的护着,孩子还被拉的胳膊都折了。还是俺村里赶集的看见了,给拉开的。
偷东西的跑了,卖鞋的和俺们村里的爷俩都跟着倒霉。以后赶集看见李村的人,都躲的远远的,离他们近了可没啥好处。”
“躲他们还来不及,谁跟他们凑近乎。他们村被关公安局的老爷们,得有二三十了吧。关几天就放出来了,就没一个判刑的,他们也不改,出来还是照样偷。
现在,他们也不怕了,把蹲公安局说成吃公饭。公安也是,抓起来判个十年八年的,看他们改不改。”
“俺听说他们可硬了,抓住就承认当时偷的那点东西,打死也不咬同伙。被抓的坐局子,外面的同伙偷的东西,照样分给他一份。
要是咬出同伙来,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同伙照死处败坏他们家,你们想啊,他们敢咬同伙吗。再说了,招的越多判的越重,他们肯定打死不说。”
“真不知道他们咋想的,现今是吃好穿暖了,也不替孩子们着想。现在,谁敢和他们打交道,别说男孩子了,就是姑娘也没人敢娶,孩子们以后可咋办啊?”
提起孩子,滩区的群众都为孩子们发起愁来。滩区村里有小学的还好些,没有小学的村庄,孩子们除了借住在亲戚家上学,其余的都辍学了。
女孩子在家跟着家长学做针线,做鞋垫还能挣钱。男孩子整天溜冰玩闹,掉冰窟窿里的事哪个村都有。也有溜冰上学的,可间隔了两个多月,大部分跟不上班,上两天也就灰心了。
悠悠听的心里发堵,明年的现在,不知大伙怎么议论。据记载,1983年的冬季,全国开始严打活动,到了那时,偷鸡摸狗最少判三年,惯犯都是十年八年的判。
过了腊月二十,订婚的男青年开始去女方家送节礼。今年人们的生活好了,节礼的分量也随之加重。猪肉从十斤增加到三十斤,点心从六斤增加到二十斤。四瓶景芝白干酒,一条带锡纸的大前门烟,二斤糖块,再给女方买一身衣服。
这些东西加一块,近一百元的东西。关键是猪肉得用中间的五花肉,一头猪最多出两块30斤的五花肉,集市上的五花肉涨到了1。20元一斤。
韩屯村的猪肉一元钱一斤,一斤0。20元的差价,30斤就是6元钱。人们为了省钱,二十多里外的都来韩屯买肉。这两年村里买自行车的多了,借辆自行车2个多小时就能跑个来回。
韩屯村肉食厂天天卖肉,不论上午下午,什么时候来都能买到。厂里每天宰杀500头猪,买肉随便挑,剩下的深加工,做成午餐肉罐头。
不只是送节礼的人来买,附近村庄的人们过年的肉也来韩屯买。韩屯肉联厂的肉,价格便宜还随便挑,现在人们还是喜欢肥肉多的肉,在集市上可没这么随心。另外,来韩屯办事的人们,都买些肉带回家,反正过年得买,
来村里买肉的人多了,韩屯肉食厂只好临时在外面摆了个肉摊子,五六个人还忙不过来。
买肉的多了,悠悠家的代销点也跟着忙。这几年,自己家卖的点心和月饼,都是从县城的食品厂进,价格和公社食品站的一样。
在人们的心目中,县里的东西比公社里的质量好上档次,走亲串友带着有面子。大家买肉的同时,就拐到悠悠家的代销点里,顺便把点心一块买回去。
幸亏自家安装了电话,缺货就打电话补货,悠悠家要的货数量多,食品站送货倒是非常及时。其实,这中间也有胜男舅妈的功劳,她有个同学是县食品站的会计。
现在的点心都是包装好的,送来就能卖,不然光是包装也得俩人紧忙和。
悠悠家的代销点里烟酒糖块都齐全,衣服更是好,送节礼的来韩屯村,一趟就能买齐全。
只是苦了悠悠,在代销点里帮忙,比做饭还累。腊月二十六,打发完了送节礼的,附近村里的人有来了,他们来买过年走亲戚的礼物。
人们的生活好了,不仅送节礼的档次提高了,走亲戚拿的礼物也重了。买点心最少要4斤,水果糖块最少买一斤。除了本村的人,还没有买奶糖的。
打散酒待客,走亲戚买瓶装的景芝白干,最少要2瓶。烟要2毛一盒的大金钟,大都是要4盒,很少有买成条的。
腊月二十八,胜男舅妈带着孩子来了,才把悠悠从代销点里解脱出来。
同时来的还有爱军舅舅一家,姑奶奶吴馨儿和大卫,悠悠爸和昊昊志远他们,宝景也跟着回来了。全家人除了援朝和爱民两位舅舅,都到齐了。
吴馨儿和大卫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指着村里的房子,俩人一连声的喊:“上帝啊,这是怎么了?”
吴馨儿姑奶奶说的是华语,人们还能听明白,大卫一着急,叽哩哇啦哪通喊,声音大语速快,用的还是英语,别说周围的群众了,就是迪迪,也没听明白。
大卫的大嗓门加上他的英语,把附近的人们都吸引过来。大伙喊着:“大家快来看,大卫鬼子又来了!”很快就把大卫给围了起来。
舅姥爷闻声出来,拉着满脸震惊的大卫,往院子里走,转头抱歉的对大伙说:“大伙散了吧,让他们先进屋歇会。”
其实,吴馨儿他们在京已经知道了韩屯的情况,不过眼见为实,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惨象给惊呆了。
吴馨儿进院子就挨个的喊着孩子的名字,一个个的仔细的观看了一遍,拍着自己的心口说道:“人没事就好。”
抬头看到房子的裂缝,又被吓到了,打着颤音的问姥姥:“姐,这房子安全吗?”
姥姥轻轻的拍着她的后背:“放心吧,这房子结实着那,绝对没问题。”
第523章 溜冰
大卫个洋鬼子,没进屋就放下背包,翻出录像机对着房子的裂缝一阵狂拍。
他拉开的大背包里,装满了成盒的录像带,看来这次准备的够充足的。
接下来的几天,大卫拉着迪迪,满村子里拍照,就连村外的耕地都拍了下来。
看到村外塘子坑里一尺多厚的冰面,大卫遗憾的大叫:“天然的溜冰场,可惜没带溜冰鞋。”
自七六年发大水,每年的寒冬腊月,冰面冻实落了,村里的孩子,抽空偷着去滑冰,被大人看见了,拉回家就是一顿胖揍。就这,每年的冬天,滩区的村庄都得有几个孩子掉冰窟窿里,冻感冒的有,不过没听说过伤人的。
去年,水位下降,塘子坑的边沿都露出地面,每个塘子坑大约五亩大小,大卫也没注意到。今年,村前千亩水面连成一片,上面覆盖着一尺后的冰面,大卫看见,激动的穿着皮靴就溜了一个多小时。上岸用手揉着脚腕,遗憾的直嚷嚷:“溜冰鞋!溜冰鞋!”
溜冰鞋!
悠悠听了大卫的喊声,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后世的自己由于腿部残疾,从来没有溜冰的经历,传到这里后,每年的冬季,守着这天然的千亩溜冰场,竟然没有想到溜冰。
后世,溜冰做为一种被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别说是冬季了,在炎热的夏季,室内溜冰场遍及乡村。自己的电子商城里,溜冰鞋款式多了,男女老少,高中低档都有。
现在这个年代,溜冰鞋还真没有买的。别说县城了,就是临水地区百货大楼的体育用品专柜里,悠悠经常去逛,也没见卖溜冰鞋的。
深南市场上,倒是有溜冰鞋,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有没有快递行业,即使发火车托运,最快也得五天的时间。
悠悠明白溜冰鞋,其他的孩子们不知道啊。就连迪迪都问:“溜冰鞋是啥鞋啊,老姐?”
别说孩子了,大人知道溜冰鞋的也不多,悠悠爸充当解说员,给大家普及溜冰知识。
舅姥娘弄明白后,拉着吴馨儿的手说:“妹子,你在国外可是享大福了,滑个冰溜还有专门的鞋子。”
看着大卫遗憾的神情,胜男舅妈笑着说:“咱临水虽然没有卖溜冰鞋的,可临水体校有溜冰队,他们哪里有溜冰鞋啊,现在体校放假了,让你援朝舅舅找他们买些。
震宇公司刚给体校赞助了十万元的资助,他们年后正准备去省城购买各种设备,捎带着再买些就行了。”
大卫听说临水有溜冰鞋,根本就等不及援朝舅舅回来。吃过午饭,不到下午一点就带着家里的孩子去了临水。
自家有车的优势就显出来了,说走就走,下午两点,一行人就在市体校挑上了溜冰鞋。
体校的溜冰鞋就一种款式,老旧笨重,不过用的是真材实料。除去教练用的是大号码的,大部分都是小号的,他们是根据自己学员的鞋号专门购置的。他们是不对外经营的,不是援朝舅舅安排,人家根本不对外出售。
出售也没人买,这在悠悠眼里笨重的溜冰鞋,售价高达120元,相当于一个工作人员一年的结余,谁家舍得买这种娱乐用品,不中看也不中用。
全区就体校有个溜冰场,还是用于教学用的,不对外开放。每年的冬季,坑塘能溜冰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在这吃喝都困难的年代,人们没心情也没时间进行这种娱乐活动。就连孩子们溜冰,都是抽空才能玩那么几次。
体校的溜冰鞋也不多,新的更少,还不到十双。加上穿过的,总共还不到六十双。既然学生都放假了,暂时用不着了,悠悠撺掇着姥姥,把所有的溜冰鞋全部按原价给买了下来。
有大卫这个外国鬼子跟着,这一切都不显得突兀,看着大卫在溜冰场上轻盈灵活的动作,体校的老师大发感慨:“国外的溜冰都发展到全民健身运动阶段了,咱接近千万人的大市,学溜冰的不到三十人。”
在市体校买鞋的时候,大卫和孩子们光顾着试大小了,没人注意到底买了多少双。悠悠在商城里找出一批相似的,加起来一百多双,足够全村孩子穿的。
姥姥进村就宣布,说是大卫给村里的孩子买的,孩子们可以随时穿,不过不能带回家。
有了溜冰鞋,大卫每天领着孩子们,在冰面上飞驰,全村的孩子都跟着学。
这时,语言的隔阂好像不存在了。大卫成了孩子们溜冰的老师,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被孩子们模仿的惟妙惟肖。
滩区的孩子都会溜冰,以前只是单纯的玩耍,动作娴熟可花样不多。这次跟着大卫,真的是玩出花来了。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动作主要有跳跃、旋转、接续步、燕式步
跳跃分为一周跳、两周跳、三周跳还是四周跳。
旋转姿态是蹲踞式旋转、燕式旋转和直立旋转。由这三种姿态,又可以变化出许多姿态。
接续步的种类分为三种:直线接续步、圆形接续步和蛇形接续步。接续步包含转体、步法、小跳和变刃。此外,步法和转体还可以作为技术动作要素之间的衔接。
转三:冰刀在冰上划出的轨迹是数字“3”的形状。
括弧:冰刀在冰上划出的轨迹是括弧状“}“。
内勾和外勾:单足转体,既转换方向,又变化弧线。
燕式姿态有许多种,浮腿可以抬高在身前、身侧或背后。如果选手用手拉住浮腿,就是支撑燕式步。
大卫溜冰的技术挺高也专业,悠悠学的最快,大卫的华语毕竟较浅,好多专业用语不会说,一着急英语就秃噜出来。韩屯村的孩子听不懂,悠悠明白啊。
悠悠代替迪迪,成了大卫的溜冰专职翻译,村里的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溜冰,英语水平急速上升。特别是对话,发音和大卫越来越像。
第524章 数钱手抽筋
大家伙看孩子在玩的同时还能学习,也不限制孩子滑冰溜了。不仅小孩子溜冰,就连村里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也跟在孩子们后面学,他们主要是想借机练习口语。
不仅是男孩子跟着溜冰,有悠悠领头,村里的女孩子都跟着学。就连上了大学的景云她们,也参加进来,她们更加的珍惜这难得的学习英语的机会。
再有两天就到新年了,各家都忙着过年,家务活特别的多,打扫卫生备年货。韩屯村三个工厂都加班加点的干,女孩子就成了家中的主力。
家中再忙,村里的人也没限制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家长都说:“孩子们说了,这是学外语的好机会,在学校也很难得,咱村要不是吴医生,到老死咱也见不着外国人。年货多点少点的没关系,没年货还能隔到年这边,孩子的学习当紧。再说了,咱村这几年,就没断过肉和鱼,天天像过年。”
韩屯村的外来人口本来就多,金发碧眼的大卫本来就够惹眼的了,他还领着一群孩子大呼小叫的溜冰,更加的引人注意。
别说外来人口了,就是韩屯村的人,抽空也去村前看孩子们溜冰。大伙都感慨的说:“人家外国人就是会玩,滑个冰溜也能玩出花样来。不过,人家这样就是好看。”
吴馨儿给韩屯村卫生室赞助了一套医疗设备,这次也带来了,她、悠悠爸和宝景三人,光是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就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今年回来的晚,除了附近村的人,专门来看病的人比去年少了好多。
韩屯村的三个工厂,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才停工。本来,除了肉食厂,服装厂和面粉厂,可以早些停工。
过了腊月二十,面粉厂就停产了,但是卖小麦的人多了,而且都是用地排车拉着,每辆车都是上千斤的小麦。
临近年底,家里花钱的事项多了。老人孩子的新衣,走亲串友的礼物,那那都得用钱。
以前,年景不好收入低,家家户户都一个样,过年买几斤肉,炖锅白菜吃顿饺子,就是好的了。买斤点心果子,可以串遍所有的亲戚。
现在,家家户户有余粮,这都到春节了,还可以说是大囤尖来小囤流,谁家的粮食,都够吃两年的,人均粮食得在千斤以上。临近春节,大家就想处理一些,买了钱过个富足年。
虽说是家家养猪,还都是二百斤以上的特等甲,而且价格也高。一头猪也就一百五十多元的收入,可分地了,人们的生产支出也多了,光是地排车、耕牛这两样,起码得六百元。
再说了,即使放到麦收前,粮食的价格也不会高,今年就是一个例子,小麦价格不升反降,比平时低了二分钱。
人们都说要不是韩屯办了面粉厂,小麦的价格肯定到不了三毛钱,撑死了二毛八。
今年的麦子长势好,面积大,大家伙还是怕麦收后粮食降价。再说了,新粮下来也得有家什放啊。气死鼠是好,可房间里没地方了。
现在,各家又三间房子就不错了,结婚的儿子分家另过,父母大多给准备两间正房一间厨房的院子。千斤的气死鼠水泥大缸,最多放四个。
现在,家里的孩子多,户均人口4。7人,哪家都有五千多斤的存粮,新小麦下来,存粮都是问题。所以,人们都想在节前卖一部分小麦,过个好年。
一千斤小麦,就能卖三百元钱,一百元够全家过个富足年,剩下了钱能添置个自行车或缝纫机,家里多了个大件。
还有,大家也怕韩屯年后小麦的收购价降低。有句俗语:粮食不过分,过分土拉变黄金。说的就是贩卖粮食的差价超过一分钱,粮食里夹带的土坷垃都能变成金子。
麦收前,小麦的价格掉到二毛八,比现在的价格低了二分钱。韩屯村的面粉厂,日加工量50吨,每斤二分的差价,就是2000元,每月6万元。
韩屯面粉厂开业五个月,每月的利润才10万元。
大家的心里都有数,因此,过了腊月二十,来韩屯卖小麦的反而多了起来,数量也大。面粉厂只好增加了收购点,收购加入库,一直忙到二十九。
服装厂交货的算是正常,可几乎所有的加工点,在交货的同时,把年后加工的服装也拿走了。
好多加工点,过年也不休息,一天三元多的加工费,在这时算是高收入了,人们舍不得耽误。
要不是悠悠的电子商城这个强大的后盾,服装厂真的难以运行。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韩屯村的村干部熬了一夜,总是是把一年的帐算清楚了。经历了洪水的肆虐,村里的收入依然达到了二千万。
一千万用于分配,人均三万一千元。今年,村里娶媳妇招女婿,加上新生的孩子,尽管悠悠一家7口的户口都迁到京都,村里的人口还是增加到326人。
中秋节期间,部队和外来人员较多,再说各家也不缺钱,村里就没分配。
黎明前,韩道伟摔着胳膊,高兴的说:“这到年底算总账,可真累人。没想到俺秀芹姑说的数钱数到手抽筋,咱还真办到了。”
喊道存接过来:“哥哎,俺天天数钱数的手抽筋,不过心里高兴。”
就连悠悠也没想到,这后世人的至高名言,提早了七十多年,在这小村庄竟然成了真。
几个村干部熬了一夜,可没料到,村民却不愿意领钱。大家都说:“这房倒屋塌的,钱领回家放哪都不放心,还是村里给存着吧。”
“是啊,领回家也用不着,还不够担心的。”
“咱有这空还不如商量一下年后盖房子的事,今年啥都反常,腊月二十二就打春了,咋还这么冷,滴水成冰,正晌午都不化冻。”
“看这阵势,头十五是别想动土了,俺想把宅基先垫五尺再盖房子。亏得咱村有拖拉机碾压宅基,垫了就能盖,要不最少得过个夏天,经几场雨辙瓷实了才能盖。”
第525章 村台
二爷看几个村干部困的直磕头,挥手往外撵大伙:“既然大伙不想领钱,就先散了吧,让他们几个回去补个觉,盖房子的事年后再议。”
到了最后,每户带回去一张盖了村里公章的字据,和存折的性质差不多。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五点,援朝舅舅和爱民舅舅才回到家里,全家总算是到齐了,大舅带着孩子们赶紧贴春联。
听着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舅姥娘吩咐大舅妈下饺子,吃完赶紧准备下酒菜。
刚过下午六点,就开始来人,不一会悠悠家南屋的西面两间,就坐的满满当当,各家的老爷们端着酒菜,都到齐了。中间拼起来的长形方桌上,摆满了酒菜。有悠悠家准备的,大多是大伙带来的。
尽管日子过的好了,大伙还是习惯过年喝兑壶酒,图的就是个热闹。
大卫举着摄像机,跟着大伙凑热闹。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好奇,干啥都想留个影。对大卫录像,去年大伙都已经习惯了。几个年轻人,还凑到他的跟前,要求来个特写。
从七六年开始,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少爷们就凑一块,商议新的一年村里的大事。
年后建房子成了今晚议论的中心话题。
今年的一场大水,全村的房子都被冲坏了,倒塌了一多半。剩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