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屯村正是靠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殖才能迅速的发展起来,家家收入居丰。
  要是让村民在养殖和住楼中选择,估计大家宁愿住平房,也不会放弃养殖。
  娘俩说着说着,不自觉的声音就大了,二爷年纪大觉浅,车子稍微的颠簸,就醒了过来。
  听了娘俩的议论,担心的问:“秀芹,俺没出过远门,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过别墅。以前成天楼上楼下的喊口号,知道住楼是好事。
  可听了你刚才的话,俺咋猜思着不对劲。咱庄稼人不喂生灵(家畜)可不行,别说现在一年买几千块钱了,就是一年二三百块,也是笔大收入,够给家里置办个大件。”
  姥姥赶紧给他解释:“二爷,我就在京都见过婉莹的别墅,也没见过农村的楼房是啥样。就是觉得京都的别墅住着是好,可养生灵子不太合适。咱这不是去参观吗,到地方就知道了。”
  二爷也说:“原来养一头猪也没觉得咋着,这养的多了,家里的味道确实不好。特别是阴雨天,满院子都是猪粪的臭味。
  依俺说,盖楼还不如建个好猪圈,就像咱村里的猪圈那样,自动刮粪,自来水冲洗,干净卫生。各家再建个沼气池,做饭都不用烧锅。
  沼渣肥地比土杂肥好,一年清理两次就行,比天天出圈轻省多了。”
  得,娘俩纠结的养殖问题,被二爷一句话给解决了。要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实践出真知。
  悠悠由衷的敬佩:“老姥爷,您老就是高,境界高眼界也高,不愧是村里的家族长,领路人。”
  二爷紧张的说话都打别:“悠悠,现在可不行封建那一套,俺可不是啥家族长。要说领路人,你舅姥爷才是。”
  姥姥也不管悠悠正在开车,伸手照着悠悠的后背就给了几捶:“让你胡说,越大越没把门的。好好开车,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
  不过二爷,悠悠说的也对,您老这想法确实好。”
  唉,咋又犯了这个年代的忌讳,家族长自解放后就被归入封建残余之列,属于被批斗的范围。
  虽说改革开放三年多了,可经过解放后三十多年的洗脑,人们的言论还是没放开,好多的话心里认可不敢公开的说出口。
  悠悠认命的闭嘴,可姥姥和二爷聊开了,话题就是各家建猪圈和沼气池,用工用料成本面面俱到。
  农学院给村里建猪圈和沼气池时,二爷全程陪同,各个环节门清。
  据他老人家估算,建成两个高标准的猪舍和一个小型的沼气池,得花费二千多元,能建一处五间主房的砖瓦院子。
  二爷发愁的说:“花费大咱村里不怕,沙子水泥和钢筋难办?全村人都建,用量太大了。”
  “二爷,这些物资都包在我身上,您老给大伙说声,尽管放心的建。”有悠悠的商城做后盾,姥姥话说的特有底气。
  悠悠商人本性使然,特别的肉疼,后世的环评要求严,这些物资供应充裕足可价格高啊。
  现在,这些物资属于国家调控范围,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缺口越来越大,计划内外价格差了两倍。即便是市场上的最高价,也比悠悠商城里的价格便宜。
  平时乡亲们用沙子水泥,都是托悠悠姥姥代买,姥姥全部按照国家定价收钱。
  每次倒腾这些货物,悠悠都喊亏本,姥姥就说她奸商,属貔貅的,只进不出。


第540章 典范村
  “一把铜钱就赚回来了,你存了一库房的铜钱,得懂得回报。”
  “秀芹,这和平时不一样,一家最多用十袋八袋的水泥。要是咱全村都建,数量就大了,除了砖瓦全部是水泥沙子,比建房子用量大多了。
  钢材的用量也大,不仅用钢筋,还得用钢板,听说钢材的差价更高。
  秀芹啊,你这次听二爷的,就按市场价卖。二爷知道你家在外面开着大厂子,可要按国家定价卖,你赔的也太多了。
  这几年让你带的,咱村里家家富足,说啥也不能坑自家的闺女,更不能亏你这有情有义的好闺女。”
  “二爷,让您老夸的俺都脸红。比起村里人来,俺做的这些算啥啊。
  二爷,俺和哥哥从小失去爹娘,是乡亲们把俺们养活的。俺在外遭了难,又是娘家人收留了俺全家。
  那十多年要不是乡亲们照顾,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来。
  俺要是昧着良心挣娘家人的钱,那还叫人办的是吗。二爷,您老的好意俺领,不过价格咱还是按照国家的定价。
  您老也说了,俺家在外面有大厂子,给咱们村里供应些平价的物资,还真不做难。”
  听了姥姥的话,悠悠也不肉疼了,心里竟然热乎乎的,境界蹭蹭的往上长,找到了时代商人的定位。
  姥姥和二爷唠建楼房,把各自的想法都说了出来。悠悠用意识联系到智脑,边开车便当传话筒,让智脑筛选符合条件的建筑图。
  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半,才进了个县级招待所。每人一碗白菜豆腐,馒头随意吃。
  饭后,给司机开了几个房间休息,李专员他们都没舍得开房间,坐在招待所接待室的长连椅上,竟然就睡着了。
  悠悠倒床上就睡,这世毕竟年龄小,早起俩小时就受不了。在后世,生意忙了,曾经熬过三天多不合眼,也没现在累。
  下午两点起床出发,舅姥爷他们上午睡足了,精神十足,整整唠了一个下午。
  特别是下午四点后,进入东部丘陵地带,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峰,使从没见过山的韩道伟兴奋不已。
  鲁省东部的山峰不高,很少成片的松柏森林。山顶是果树,山腰是梯田,山脚的平地是村庄和农田。
  山上还是干枝枯草,间或能看到有放羊的,十几只山羊就算是多的。倒是山下的农田里,全部种上了小麦。
  但现在是农历的二月底,杏花开的正好,零星的杏花点缀在山顶,景色别样宜人。
  这里的房子和平原地区差别挺大,全部是用石头建造的平顶房,石块垒墙,石片盖顶,院墙更是用石头砌的。
  村里到处都是果树,杏树比山顶多,村庄掩盖在粉白的花海里,老远就能看到。
  韩道伟不住口的说好看:“这么多的果树,能卖多少钱啊,听说咱们哪里的红富山苹果,就是这地方培育的。”
  二爷却叹气:“山里人苦啊,上山下山全靠人力挑,山路崎岖,马车都过不去。果子再多,运不出去也换不了钱。”
  韩玉林南征北战,见识的多:“望山跑死马,这连绵的山区,通公路的极少。
  咱们到县城几十里,他们离公社几十里,光靠人力运输,还真是困难。”
  悠悠姥姥说道:“俺听说山区的妇女,有的一辈子都没出过村。”
  一直到晚上七点多,总算是到了目的地的县城。十一个小时的车程,才跑了七百多公里。
  悠悠嫌慢,二爷感慨:“传说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俺看这汽车比千里马快,一天就跑一千五百里。
  共产党领导的就是好,能造出这么好的车子。历朝历代几千年,谁能想铁疙瘩跑的比马快。”
  由于事先联系好了,他们县委的同志在招待所里等着,吃住都安排好了。
  悠悠和姥姥一个房间,简单的吃过晚饭,回房间娘俩就进了空间,洗了个贵族浴,没出空间就睡熟了,幸亏有智脑叫醒。
  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起床,早饭小米粥馒头四个咸菜,七点准时出发。
  县城的周围的地势倒是平坦,半个多小时过后,才看到低矮的山头。
  和昨天看到的山区不同,这里的山上载满了低矮的桑树。现在刚开始抽芽,远远望去,一片嫩绿。
  往前走了十多公里,眼前景色大变。整齐的街道,平坦的柏油路,一排排红砖红瓦的两层楼房,在长青的松树衬托下,特别的醒目。出墙的杏花,分外妖娆。
  车子停在村前一座三层的大楼前,楼顶三个一米多高的金字:大岳庄。
  悠悠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典范村。这两年它的名气可是比大寨高多了,报纸广播电视都在大力宣传。
  楼前宽阔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伟人挥手雕像,令人肃然起敬。
  雕像的前面,有个人工喷泉,喷涌的泉水变换着形状,潺潺流淌。
  绿化树木和花草错落有致,地面上铺着光滑的大理石,干净的能映出人影来。
  洪城县委办的同志下车就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大岳庄的村办公室,比咱临水各县政府都大气,咱们的办公室全都是平房。鲁东地区确实先进,村级都是办公楼。”
  他们县陪同的同志不自然的笑道:“我们县委的办公条件和你们一样,也是平房,和大岳庄没法比。”
  一行人被迎进宽敞的会议室,简单的介绍后就开始播放新闻纪录片,他们村竟然有自己专门的放映机,看来平时没少接待外来参观者。
  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录制的《前进中的大岳庄》,时长四十分钟,详尽的介绍了大岳庄的发展史,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
  大岳庄地处丘陵地区,村里的土地全部栽植桑树,祖祖辈辈养蚕缫丝织绸缎,是江北著名的丝绸产地。
  解放前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父亲传儿子,师傅带徒弟,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是周边百里以内有名的大村庄,全村四千余人。


第541章 参观观摩
  解放后,家庭手工作坊归集体所有,成了村办工厂,村民进厂做工,拿的却是工分。吃的是国家统一发放的统销粮,每月比城镇人均多了五斤的指标。
  生产的丝绸由国家统一调配,集体收入相当可观,工值也是全县最高的,达到了二元,也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
  村集体资产越来越多,新建了厂房、办公楼、学校、食堂等公共设施。
  看到城镇的工人国家分配住房,村里也有样学样,集体出资给村民建住房。
  自五八年农村实行集体,“楼上楼下”不止是口号,也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七十年代初,大岳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二层的住宅楼应运而起,成了共产主义的样板村,从此享誉全国。
  看完新闻片,接着去参观。广场的南面,就是村里的集体工厂。
  整个工厂占地百亩,每个车间都有通道相连,从蚕茧的分拣到绸缎成品,十多个车间环环相扣,工人全部是自己的村民。
  大岳庄的村支书自豪的说:“我们村除了孩子,就没有闲人,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活干。”
  确实如此,村里的老年人,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围坐在工作台前挑拣蚕茧,边干边唠家常。安逸而祥和,在他们的脸上,根本没有农村老人的那种沧桑感。
  广场的东面,村里的各种公共设施都集中在这里,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浴室、食堂、代销店、理发店。
  除了代销店和食堂,其他的服务全部是免费的,不过只限于本村的村民,外来人员按照国家标准收费。
  最引人瞩目的是活动娱乐室,和村支部一样的三层楼房,前面的广场上,不仅有篮球架,网球场,竟然还有个足球场地。
  楼房内主要是一个个的活动大厅,乒乓球室的乒乓球台就有十多个。棋牌室的桌子上,摆放着象棋、军旗、跳棋和纸牌。
  图书室内大部分是丝绸制造技术的书籍,一排排的线装古书,无声的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传承。
  三楼是透明的玻璃拱顶,奢华的室内游泳池占据了整个楼层。笔直的泳道,蔚蓝的池水,洁白的躺椅,使得悠悠一阵恍惚,好像重新回到了后世。
  别说韩屯村的人了,就是李专员也是一声惊呼,援朝感叹道:“李书记,比咱们临水的游泳馆都好。”
  陪同的县委办同志也说:“大岳庄的游泳池,在我们地区也是最好的,是国家游泳队帮助援建的,据说是比照世界标准建设的。”
  大岳庄的村支书给大伙解释:“我们丝绸厂的废水温度高,正好供给游泳池和浴室使用。”
  李专员听完就对韩玉林说:“老韩,回去我再给你们村垫五十亩的村台,你也把大岳庄的先进经验带回去,建设好村里的公共设施。”
  没等韩玉林说话,韩屯村跟来的群众代表齐声回答:“李书记,您只要帮俺们把村台垫好了,让俺们建啥俺建啥。
  以前觉得俺们韩屯村就是最好的了,出来才知道自己眼光短,大岳庄这样的才算是到了共产主义。”
  石庙村的石书记拉着那俩队的队长,跟着提要求:“李书记,您别忘了俺们村,他们俩队把钱都准备好了,垫好村台就扯电。
  俺们村里没积累,他们这俩队有,可垫村台这样的大工程,光靠他们自己可不行,还得您给帮忙。”
  那俩队长倒是同心,赶紧表态:“看了大岳庄,俺们回去也想建个工厂,李书记您得帮着把盖工厂的地基给垫起来。”
  李专员高兴了:“好,你们这趟是来对了,思想这就有了转变。垫地基的事归我,建工厂你们找援朝,他抓经济内行。”
  那俩队长更高兴:“李书记,有您这句话俺就放心了,援朝书记给俺们联系好了,回去俺们就扯电。”
  广场的南面,是一座古香古色高大戏院,飞檐走壁,雕梁画栋。牌匾上用红漆书写着几个大字:大岳庄人民剧院,咋看咋别扭。
  据介绍,这座戏院是清雍正朝时期的建筑,为了庆祝大岳庄的丝绸成为贡缎而建。
  剧院的后台,单独的房间就有十几个,锣鼓乐器齐全,大大的樟木箱里装慢了戏服,化妆台上琳琅满目,摆满了水粉胭脂。
  岳书记笑呵呵的介绍:“我们村的人爱热闹,早晚喜欢扭秧歌,过年节时,村民自己就能排几台戏。”
  县里的陪同补充道:“他们村原来就有专门的戏班,这两年重新排戏,唱得比县剧院的专业演员都好。大岳庄的条件太好了,县剧院请不动。”
  岳书记反驳说:“我们每年都去县里义演,演员自己不愿意去,村里也是没办法。”
  “搁我身上也不去,你们村条件这么好,正式工人也没你们收入高,谁和钱有仇。”
  “这我们可不能认,俺们村一个工值两元钱,和三级工的工资差不多,能算高吗?”岳书记分辨道。
  陪同的同志笑着摇摇头:“不高!岳书记,你给韩书记和李专员他们介绍下你们村的福利。”
  “好,快开饭了,咱们先去食堂,坐下慢慢谈。”岳书记说着带着大家往餐厅走去。
  食堂和戏院紧挨着,就在戏院的东面,北面是学校幼儿园,南面是村里的工厂,餐厅位于中间。
  食堂虽然不是楼房,可比平房高出二米,宽度得有十多米,比洪城县的大礼堂都大气。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可以清楚的看到餐厅内整齐的餐桌。
  食堂的大门上,分别挂着儿童食堂、老人食堂、学生食堂、大众食堂的牌匾。
  岳书记边走边介绍:“我们村的食堂自五八年成立到现在,一直实行份饭制,村里统一发放就餐劵。群众如果自己做饭,餐劵可以退钱,也可以换食材。”
  现在是上午的十一点半,老人和孩子已经开始用餐,每人的面前一个搪瓷托盘,托盘内三个小瓷碗,分别盛放着两菜一汤:西红柿炒鸡蛋,油菜香菇,海米紫菜汤。
  餐桌中间放着个大号的搪瓷盆,里面是白面馒头,馒头不限量,随吃谁拿。


第542章 样板村
  幼儿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不停地在餐桌间走动,随时照顾老人和孩子就餐。
  学生食堂和大众食堂还没开饭,不过餐桌上已经摆上了餐盘,食堂的工作人员,推着餐车挨个的分餐。
  学生食堂和大众食堂的饭菜一样,也是两菜一汤:芹菜炒肉,炝绿豆芽,海米紫菜汤。
  在这早春的季节,西红柿和油菜和芹菜都算是稀有菜品。
  大岳庄的支书解释说:“我们村自己建了玻璃温室大棚,生产的蔬菜主要供应自己村的食堂,多出来的卖给副食品公司。”
  在大众餐厅的最西边,用活动的屏风隔出来几个单独的空间,这里是对外的餐厅。和厨房相通的玻璃窗口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菜单。
  菜单和国营饭店的价格大致相同,不过反季节的蔬菜价格就高多了,西红柿炒鸡蛋、芹菜炒肉、香菇油菜都是五角钱,凉拌黄瓜八毛钱。
  小黑板的最下面,写着份饭五角。这也是大岳庄的招待餐,不过饭费自付。
  份饭和大众餐厅的一样,两菜一汤馒头随意吃,价格还算合适。不过一般人可是吃不起,一顿饭五角,一个月就是十五元。现在学徒工的工资,一个月才18。50元,都不够吃饭的。
  由此看来,大岳庄的福利,不是一般的好。
  可能是早饭吃的太早,悠悠还真饿了。这份饭吃起来,味道挺好,大锅饭别有一番滋味。
  夯的感触最大,他说:“俺以前觉得自己炒菜拿手,吃了这里的饭菜,才觉得还是差远了。”
  陪同的人员听了,笑着对他说:“他们村的厨师,手艺也是祖传下来的,听说以前出过御厨,这大锅饭也是我们县里的一绝。”
  在这里用餐的,除了悠悠他们这些参观的,还有几桌客人,用屏风隔成大小不等的单间。
  据岳书记介绍,村民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自家改善生活,很少有自己做饭的,基本上都是在这里用餐。可以单独点菜,也可以吃份饭。
  看到厨房窗口不断端出的各种炒菜,岳书记笑着解释:“我们村的人都馋,借着招待亲戚的名义,为自己改善生活。其实也不怨大伙,关键是厨师的手艺好。
  这御厨确实有真本事,传了几辈子,还是那么的出色。县委招待所的食堂,三个大厨都是借的我们村的。”
  他们县委的陪同人员开了口:“啥叫借你们村的,我们给办了几次工作手续,他们说啥都不同意。”
  岳书记笑呵呵的回答:“我们村里的人都没出息,一个个恋家不舍的,撵都撵不出去,上了大学也回村当农民。”
  “就你们村这条件,傻子才愿意出去,县高官也没你们村的待遇好,家家户户住楼房。”
  接着就对李专员他们这些来参观的人说:“吃过饭咱们就去村民家里看看,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大岳庄这全国闻名的共产主义样板村,到底有多好了。”
  饭后,每人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作为饭后水果,这是大岳庄免费提供的,他们村自己的温室大棚生产的。
  黄瓜在这个季节算是稀罕东西,临水地区夏季西红柿都少见,韩屯村的人除了悠悠家,其他人都没吃过西红柿。
  韩玉峰感慨的说:“西红柿咱没吃过,这黄瓜咋也比咱们种的好吃,我这本事还是没学到家。
  援朝,还得麻烦你,给你们大学的老师打个申请,我接着去学习,说啥得把咱村的温室大棚建起来。
  玉林哥,咱村里出钱多垫二亩村台吧,把大棚建在村台上,以后就是上水也能有菜吃。”
  没用韩玉林表态,李专员就给了回话:“玉峰你这想法好,解决了滩区人们的吃菜问题,我特批给你们村五亩的村台。
  不过你得给我把菜种好了,明年的现在,我去你们村吃黄瓜。”
  把个韩玉峰激动的,说话都打结巴:“李专员,您就放心吧,我保证让您吃上。”
  韩玉峰这话也不算夸大,去年他在温室大棚种的黄瓜,就比大田里的早上市两月。
  李专员高兴之余,叹了口气:“温室大棚确实好,可造价太高,咱全区就临水市郊有十个。”
  石庙村的干部相互看了看,摇头加点头,最后什么也没说。
  李专员看着他们的动静,说道:“石支书,你们也别说我偏心,你村里要是能建温室大棚,我照样给你们批村台指标。”
  石支书苦笑着说:“李书记,俺们摇头是没有资金,点头就是不给您张口了。”
  接着他又说:“不过我们这一趟来的值,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在家俺们想都不敢想,咱农村人也能过这样好的日子。喊了几十年的共产主义社会,今天俺算是看到真的了。”
  石支书说出了所有来人的心声,接下来的参观更是加深大家的共识。
  大岳庄的工厂和城镇不同,除个别的车间外,大部分车间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时间相同,上班时间每天八个小时,上午下午各四个小时,中间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
  也只有中午的时候,各家才有人,是参观家庭的最佳时间。
  跟着岳书记刚走进村口,大伙就齐声喊好,悠悠更是一阵恍惚,以为自己走进了京大的别墅区。
  街道横平竖直,平坦柏油路面两旁,绿化松树青翠欲滴,给整个村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五百多栋相同的别墅排列整齐,就连院落都是相同的。青松的掩盖下,青石红瓦铸铁的花样围墙,美轮美奂让人震撼。
  各家的别墅都是独栋建筑,半亩的院落内楼房占了120个平方,二百平方的院落里,除了果树就是花草。现在正是初春季节,桃红柳绿梨花白,赏心悦目。
  铁栅栏围墙挡不住视线,一眼望去,家家都是小花园。别说猪圈羊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