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俺可是跟着您老长大的,都怨您没把俺教好。”悠悠看着姥姥,话说的特委屈。
  姥姥被逗得哭笑不得,无奈的扶着额头:“你就贫吧!”
  娘俩走进食堂,就被吓了一跳。卖菜的窗口没人,全都围在一起,看墙上悠悠画的效果图。
  “真好看,比录像里的还好。”
  “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俺这辈子算值了。”
  “这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吧,没想到这辈子真能看到了。”
  “共产党真英明,领着咱老百姓一齐奔向共产主义。”
  “那是,祖祖辈辈,咱县里有几家住楼的,咱们村这次全都盖楼。”
  “不光是咱们村,石庙也盖楼,他们村可是五百多户,都盖楼得多少钱。”
  “听说他们村不盖四间的,盖两间连一块的。”
  “两间的也得两万元,他们村也得有盖不起的。”
  三档赵芳看到悠悠进来,高声喊道:“悠悠,你再画张独栋的院子呗,那院子录像里可没有,让大伙都看看。”
  “你们在哪看到的,咋没录像,又把录像带用完了。”
  大卫第一年来,带的录像带少,最后急得叽里呱啦的,给大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芳赶紧给大伙解释:“不是,那是二爷自己想的,悠悠给画了出来,我觉得比看的那些楼房都要好。”
  她刚说完,立即就有人喊道:“悠悠,下午别上学了,在家画房子,让三档说的俺心里直痒痒。”
  “悠悠,我帮你请假去,一下午能画完不,不行明天再请一天假。”
  建设局的副局长也在这里,他安排自己局里的工作人员:“你下午跟着悠悠,看她画楼房去。”
  高主任对他说:“看了悠悠这画,我倒是有个想法,让你们建设局多来几个设计员,把石庙的楼房效果图画出来。
  国家的政策也写到纸上,在大街上设个宣传栏。大伙随时都能看到,比我们开会效果好。”
  悠悠在心里暗赞:怪不得人家三十多岁就混成了正处,这观察力可真敏锐,工作灵活主动,决断干脆利落。
  悠悠被大伙围着,姥姥不放心,怕她顺嘴瞎秃噜。红英舅妈看见了,挤过来接过悠悠手里的饭盒。
  “姑,我去打饭,您和悠悠就在这里吃吧。”
  “行,你再喊上爱国,你爹和你姑父俩人喝上了。”
  食堂里还是俩菜,大骨头炖土豆,洋葱炒鸡蛋。工作组的同志也不拿自己的饭盒了,都是空手来的。他们的饭盒根本盛不下一份菜,还是入乡随俗,用食堂里的大海碗实惠。
  吃过午饭,悠悠本来打算睡个午觉,可被建设局的人跟着,午觉泡汤了,只好开工接着画。
  这次,悠悠占了八仙桌,姥爷也陪着她。午饭后,买东西的人多,来的大部分是民工。
  姥姥一个人忙不过来,找不到东西就喊悠悠。找东西姥爷真不在行,他经常自嘲的说:“不服老不行,眼越来越拙,找个东西半天也扒拉不出来,悠悠一眼就能看到。”
  姥娘每次听到都偷笑,悠悠愧疚的想:您老可不眼拙,知名的鉴宝大家有眼拙的吗。关键是自己放东西的地方,您老人家看不到。
  好在有姥爷陪着,建设局的同志倒是和姥爷聊得来,俩人对古建筑都感兴趣。
  天气越来越热,结实柔软的腈纶运动服,成了民工们的工作服,年纪大的要深蓝,小年轻要浅蓝。
  运动服布料是针织布料,厚实可透气性好。不像涤卡布做的干部服,一会就捂一身汗。


第568章 规划
  腈纶的运动服还有一个好处,洗涤方便干得快,晚上洗了早上就干透了,不耽误白天穿。还不褪色,干干净净和新的差不多。
  民工们一个月挣了俩月的钱,月工资合四十多了。听说还能接着干一个月,花钱也大方了。
  年龄大的也都买身运动服,他们是这么打算的:穿运动服干活得劲,每天多拉两车土,衣服钱就挣出来了。回家洗干净了,还可以给孩子们穿。
  所以,好多年龄大的民工,也买一身浅蓝的运动服,不过穿上,看着也不错,显得年轻精神。
  这两年生活好了,吸烟的多了起来,民工白天干活,晚上没啥娱乐活动,守着收音机听评书和豫剧,抽的烟更多。
  韩屯村家家有电视,村办公室,食堂和卫生室都有公用电视机,前面两个不开,可卫生室里的天天开,让住院的人看。
  民工来的时候开过会,要求他们不能随便去村里打扰群众,因此,明知卫生室有彩电,虽然大部分人没见过彩电,可也没一个民工去看电视。
  现在可不像后世,烟民买烟都是成条的要。民工买烟每次只买一盒,平时没啥娱乐活动,买烟也算是消遣。
  五百多民工,别说一天一盒烟了,就是两天一盒,每天光是买烟的民工,也得上百人。
  民工大部分吸九分钱一盒的宫灯烟,悠悠让玉玉阿姨换了一百元一分的硬币,放到个铁盒里,找零特方便。
  关键是节省时间,不然这两间的小代销点,可转不开这么多的人。
  其实,民工就集中在午饭和晚饭的一个多小时里,平时都上工,除了做饭的伙夫来买调料,基本没民工来买东西。
  韩屯三个厂子,加上悠悠姥姥收鞋垫和手工活,韩屯的人流量多,代销点的客流量也挺多。
  好在有大舅妈的娘家侄女冬梅,代销店里忙不开,她就过来帮忙。人少了,她就去帮着收鞋垫。
  小姑娘手脚麻利,做事利落。都说侄女随姑,她的性子还真随了姑姑红英,爽朗直率,整天笑呵呵的,特别的讨人喜欢。
  下午快两点的时候,民工该上工了,悠悠才抽出身来,动手画独立的院落效果图。
  由于之前画过一次,这次只是放大版。尽管是彩色的,速度也挺快。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画稿就完工了。
  画稿完成,悠悠却没脱开身,被建设局的同志拉住问个不停。
  悠悠的着重点在布局上,建设局的同志问的是专业技术,俩人鸡对鸭讲,交流起来真费劲。
  还好姥爷懂行,由他在中间解说着,悠悠还能解释几句。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悠悠找出所有的录像,全部给他回放了一遍。
  姥爷也挺感兴趣,俩人抵着头挤在四英寸的镜头前,看的津津有味。个别的录像还得让悠悠回放几次。
  特别是小靳庄的别墅,设计者是国外的专业团队,好多建材也是进口的。
  悠悠是后世穿过来了,在她眼里,这些东西都不算什么。姥爷虽然出身高贵,可毕竟在韩屯生活了十多年,也可以说是与世隔绝。看到这些国外的先进物件,也感到新奇。
  别说姥爷了,就连建设局的同志,身为专业人士,里面的好多东西,他也没见过,有些甚至没听说过。
  不锈钢的整体厨房,他不仅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卫生间的花洒,他就不知道用途。
  吃晚饭的时候,村里人看着贴在墙上的院落图,情绪更高涨。
  “哎呀,三档说的真对,这楼房就是比录像里的好。”
  “这才是咱们庄稼人住的楼房,不光好看还能喂牲灵子(家畜)。”
  “还是咱们二爷见多识广,看了他们的楼房就能想出适合咱自己的院落。”
  “那是,咱们二爷这家族长可不是光靠辈分长,他老人家能耐大着哪,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要不是前些年身体不好,咱们二爷早就出息了。”
  “那是,要是二爷身体好,大爷咋地也得在外面给安排份工作,听说大爷可不止老首长这一条门路。”
  “就因为二爷身体不好,大爷也没了心气,这才回村陪着二爷,兄弟俩好歹在一块。”
  “共产主义社会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犁子电耙,咱们村真的都实现了。”
  “就是,俺那时候嘴上喊着口号,心里暗自嘀咕,这没影的事哪辈子才能做到,就当做梦吧。没想到共产党真的给圆了这个梦。”
  悠悠这才明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给广大人民创立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共产主义社会,伟大的中国梦。
  “这楼房是真好,也不知道得多少钱才能盖起来?俺听说小靳庄那院子快五万了,咱这比小靳庄的都好,五万可不够。”
  他这问题也是全村人最关心的,接着就有人找韩道伟:“道伟来了吧?让他给算算到底得多少钱。”
  在村里人的心目中,会计就是算账的,有关钱的问题,找他没错。
  这次还真的错了,韩道伟被推倒人群前,苦笑着对大伙说:“我还真算不出来,你们没亲眼见,盖楼用的好多东西,咱别说见了,都没听说过。
  大伙想知道也不难,驻咱们村的工作组里,就有建设局的专业人员,他们是专门盖楼的,啥都知道。”
  韩道伟的这句话,算是把工作组架火堆上了。整个晚饭期间,工作组的所有人员,都被热情的村民包围着,询问有关盖楼房的各种问题。
  人们想起来什么问什么,问的最多的是价格,大伙都想知道,这样的楼房到底得用多少钱。
  大伙才不管,工作组里到底谁是专业人士,在他们的意识里,工作组是来帮助村里盖楼房的,关于盖楼的事应该都懂得。
  工作组都是抽调的各单位精英,即便不是专业人士,见识也比村里人多。不过简单的问题能回答,好多还真回答不上来。
  最后,高主任只好站了出来:“乡亲们,我们工作组来的目的,就是抓住这次滩区统一垫村台,村庄重建的有利时机,改善滩区人们的居住环境,让大伙住上满意的房子。


第569章 一碗面吃出来的工厂
  今天张贴的只是效果图,具体的规划设计图和预算,还得等两天才能出来,大伙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和我们联系交流。”
  回头就安排建设局局长,尽快组织人员把设计图和预算做出来,给乡亲们交代清楚。
  高主任他们今天又去了石庙,帮助石庙那俩生产队合队,还选出了一百名去平城国棉三厂学习的人员,明天就出发。
  晚饭后,建设局的局长和工作人员都来到悠悠家的代销点,小李也跟了过来。得,这次俩人变三人,悠悠直接教会了小李,让他自己操作。
  有了放映投影仪的经历,小李也放开了,到底是大学生,接受起来就是快,悠悠心想终于解脱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直到今晚,悠悠算是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录像机小李会操作了,摆弄里面的镜头随心所欲。看到不明白的,停下就喊悠悠,刨根问底的打听。
  回答知道得给他们解释清楚,回答不知道,他们就问当时的拍摄情景,全方位的探索,直到听到满意的答复为止。
  弄明白了还不算,时而还来句疑问:“悠悠,你咋知道的?”
  悠悠自己都被吓一跳,可想姥姥得多担心,每次都紧张的望着自己。
  开始悠悠还找理由,后来一句话就打发他们了。
  “我问的。”
  “他们就是这么说的。”
  千里遥远的他们没法去核实,也不可能为了这问题去核实。即使错了,对方是农民,悠悠自己是个孩子,能怕他们。
  一直看到晚上十点,仨人才恋恋不舍的提出告辞。悠悠让小李把录像机带回去,小李赶紧拒绝。
  “我可不敢,万一弄坏了,这东西有钱也没处买去,听说都是进口的。”
  等他们都走了,关上了店门,就剩下姥姥和悠悠娘俩了,姥姥才开始询问知识产权的事情。
  悠悠折腾了一天,挑主要的给姥姥解释。当听说用商城里的机器对悠悠有危险时,姥姥急了。
  “孩子,有危险的事咱们不干,花再多的钱姥姥舍得,花钱办不成的事情咱们不做,咱们自家绝对不能出事。
  姥姥这辈子,九死一生。啥苦都吃过,啥难都遭过。过了苦日子,也享过大富贵。
  再苦再难,咱们都平安的闯过来了。现在,咱们的好日子才开头,你们兄妹三个,都是有出息的。
  钱没了可以再赚,有人才有一切,啥也没人重要。韩屯村的人谁能想到,我和你舅姥爷俩孤苦伶仃的苦孩子,能有今天。
  孩子,姥娘感激村里人的恩情,可姥娘报恩也是有原则的,绝对不能危害咱自家的安全。
  再说了,这几年,咱为村里人做的事够多的了。韩屯的日子也算是顶天了,像大岳庄那样的村庄,全国才有几个。
  常言道人心无尽,这几天俺算是看明白了。咱村里人心里都清楚,自家的日子有多好。可听到有更好的挣钱门路,明知道资金不够,还是两样都想拿下来。
  要是先办一个厂,再等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轻松的办第二个。要不是姥娘给他们兜着,全村人手里有两千万的资金,一千万都兑不出来。
  韩玉臣更是让人失望,话说的挺漂亮,平时有好处就往上冲,一大家子再不团结,也帮着捞好处。到了关键时候,不团结又成了借口,他当不了家。
  感情,他只当给家里人捞好处的家,往外拿的时候,就不当家了。
  这是有你舅姥爷压着,咱们村才平静的过了这么些年,要不也得和石庙那样,闹腾起来没完,啥也干不成。
  可别说村里没二性,大伙都姓韩,伙着一个老爷爷。韩玉臣他们家,都没出五服,真的伙着一个老爷爷,还不是成天价闹家窝子。
  要不是为了给你援朝舅舅挣面子,捞资本,趁着这两年形势好,让他再进一步,姥姥才懒得管他们这些破事。”
  老太太可真够新潮的,连捞资本都门清。
  悠悠故意的问:“姥娘,俺援朝舅舅再进一步去哪啊,得花多少钱?您说个数,我先给准备好了。”
  姥姥被逗笑了:“姥娘说的捞资本可不是单纯的花钱,我也是听刘冉她四叔提过。
  你援朝舅舅年轻有为,又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他政绩突出,分管经济工作后,连着上了几个效益好的大项目,临水的收录机更是全国闻名。
  姥姥是这么想的,要是方便面和火腿肠这两个厂子建成了,真的像你那智脑上写的那样红火,你援朝舅舅想不出名都难。
  到时候,咱们也录个专题片,片名就按你的说法:一碗面吃出来的工厂。
  不过,钱你还真得准备好,咱不能真让你建业舅舅垫资。
  还有,赶紧购买纺织厂的机器,这也是你援朝舅舅的政绩。”
  老太太真行,洞察力强思虑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连专题片的名字都想好了,一碗面系列新鲜出炉。
  后来,对援朝舅舅的宣传,都围绕一碗面做文章。
  一碗面吃出来的效益
  一碗面吃出来的工厂
  一碗面吃出来的灵感
  韩援朝被人们戏称为一碗面吃出来的书记。
  第二天一大早,县供电局和地区建设局的人都来了,村办公室前面的空地上,搭起了两座大大的帆布帐篷,两个单位一家一个。
  幸好现在是春季,气温在25度左右,不热不冷正合适。
  建设局的同志,放下行李就去工作,垫村台的民工队开始完工,两个村的新村台必须赶快规划出来。
  韩爱国领着村民给工作组搭帐篷,韩屯村的帆布帐篷是部队支援的,支架都是钢管的,搭建起来和房子差不多。
  几个村干部不好意思的对高主任说:“真是对不住,让各位领导住帐篷。”
  高主任给他们提了个建议:“这次村庄建设,你们村也建个办公楼,石庙村没条件,你们不会差这俩钱吧。”
  几个人齐声回答:“盖,我们也盖办公楼。”


第570章 滩区改建
  韩道伟又接了一句:“高主任,我们是不差盖楼的钱,差的是买机器的钱。”
  高主任疑惑的问:“什么个情况?”
  几人七嘴八舌的把买机器的事情汇报了一遍,工业局的副局长听后,大发感慨:“我都羡慕你们村,这俩厂子要是能落户临水,咱们地区又得上个新台阶。
  怪不得你们村发展这么快,这是有能人啊。这两套机器要是通过政府渠道,光是谈判就得一两年。
  高主任,韩屯村一千万资金的缺口,找个外商就能填上,我们申请五百万的资金,银行审查了快一年了,到现在没批下来。”
  高主任说他:“既然你们的项目没资金,正好帮着韩屯和石庙建厂房,建设局、物资局你们三家结合好,这一个月内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村台垫好后就开工,赶在机器来到之前,把厂房建起来。”
  建设局派来的专业团队,走访调查了两个村庄的群众后,很快就把规划设计图绘制了出来,各种类型的楼房设计就有十几种,而且每种都有基本造价。
  悠悠绘制的独栋别墅,是这些住宅里造价最高的,每栋四万八千元。石庙村的联排楼房也不便宜,每栋两万六。
  这两种楼房造价高的原因,就在自动化的猪圈和沼气池上,这两样加一块,高达六千元。
  现在机器制造技术落后,制造成本高,特别是自动化设备,价格更高。其实,离真正的自动化,差距太大了,也就是半自动化的水平。
  设计图里,还有几种平房院落。三间正房的四合院,造价才8000元。三间联排的平房,四千元就能建起来。
  造价一出来,韩屯村的群众心中有了谱,开始盘算自家盖几栋楼房。
  石庙村群众前几天被专辑片激发起来的热情,却仿佛被泼了冷水,骤然降温。
  石庙村这两年喂猪的数量才增上去,前几年一家也就喂四五头猪。大多数人家都是万元户,可要说双万元户,也就没分开的两个队。
  别说建楼房了,就是八千元的四合院,大伙也舍不得。只盖一处房子的还行,家里有成年男孩子的,一次新建两处房,万元户也不够啊。
  再说了,平房和楼房不一样,自己村里的人就会盖,垫村台护村林都伐了,梁檩都有,加上老房子扒下来的建材,添些砖瓦就能盖。
  八千元的四合院,自己建的话,三四千就够了。
  再说,那四合院并不适合农村,院子的四面都盖满了,牛棚猪圈盖哪里,农村人哪有不喂猪羊的。
  石庙村的人说了,他们盖平房,也要像楼房那样,留出来前后院,牛棚猪圈都放后院养。他们不建自动化的猪圈,却想建沼气池。
  石庙村分地到户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喂牛和驴,猪圈自动化,牛棚也得人工清理,干脆一块人工清理。
  最关键的是,他们没电也没自来水,自动化缺了这两样,安装了也没法用。
  沼气池没有水电也能用,打扫出来的粪便扔里面,干净卫生省力气,还能做饭照明。
  根据他们的要求,新的设计图很快就出来了。宅基东西14米,南北24米。三间主房,前院十米,东西各两间配房。后院八米,牛棚猪圈和鸡窝和厕所都在后院。
  单独的沼气池造价不高,一千元就够了,还包括照明灯和炉具。
  规划设计图制作出来,工作组马上召开了滩区村庄建设动员会,会议就在韩屯村召开。
  为了这次会议,新垫的村台上,搭建起一个大帐篷。帐篷的外面,摆放了二十多个宣传栏,张贴着多种村庄建设效果图。
  与会人员到齐后,先在帐篷内放映专辑片,再观看效果图,最后才是各级领导讲话。
  会议的主题就是这次张集公社的滩区重建,一定要在统一的规划下进行。各村根据群众的经济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村庄的规划来。
  制定规划有几个基本要求,符合群众的意愿,街道和胡同统一规划,房屋和院墙高度一致,住房和配房规格一致。
  这次垫村台,原来的宅基地一律作废,每户半亩,是村庄规划的有利时机。
  规划制定后,各村统计所需建材上报,工作组统一调拨调配,尽快帮助滩区人们建设新家园。
  工作组进驻后,对17个滩区村庄都进行了走访,各村的情况基本了解清楚。
  张集公社的17个滩区村庄,韩屯和石庙算是比较好的,其他的村庄去年受灾严重,损失巨大。房倒屋塌,就剩下一堆砖瓦和梁檩。
  这两年收入高了,谁家都有一两千的存款。可要是按照工作组的设计图,最差的院子,也得四千元。
  工作组的造价,是按照所有建材的价格计算的。群众自己建房,已有的建材就能用,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
  滩区的村庄,周围都有大面积的护村林,这次垫村台,宅基的面积都比原来多,砍伐的护村林不仅提供了足够的梁檩,门窗的木料也有了。
  所缺建材最多的是砖瓦,这两年农民富裕了,新建房屋都是一色的砖瓦房。
  十七个滩区村庄集中建房,需要大量的砖瓦。要是全部依靠张集公社窑厂,三年的时间也供应不上。
  这次全区的窑厂,供应张集公社滩区新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砖瓦还是原来的价格,五百元钱的砖瓦够建三间主房的。
  水泥、沙子和石灰用量倒是不大,主要是喂砖缝和涂内墙。
  钢筋和玻璃所需更少,只是做窗户用些,农村建房不留后窗,前窗也不大。
  这些建材都是国家调控物资,计划内的价格便宜,可个人很难买到。市场上的高价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