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亭上是一架紫藤,虽然现在只是枝条,可长长的枝条被固定在架子上,已经搭出了轮廓。
院子的西面是个玫瑰花架,攀爬玫瑰藤搭成的花架下立着一架藤编的秋千。秋千上是悠悠放的各种造型的抱枕,别说智茹了,就连迪迪有空就坐上去荡几下。
楼房东西两侧的大理石架下,栽上了葡萄苗,墙下是爬山虎。
楼门的两侧,放着两个彩绘的大鱼缸,水面上浮萍碧绿,浮莲盛开,形态各异的金鱼时隐时现。
经过姥爷的解说,悠悠才知道这鱼缸也是有讲究的,连(莲)年有余(鱼),寓意真好。
楼后面的竹丛下,安放了一块形态俊逸的太湖石。这是姥爷特意吩咐的购买的,背(北)有靠山,主家宅安宁。
除了地栽花卉,悠悠还倒腾出来两车盆栽花卉,观叶、观花、多肉等各种类型的都有,光是各种造型的盆景,就快一车了。
这个季节,最多的还是的还是菊花,独头菊、九头菊、多头菊,姹紫嫣红,好几十种。
各种各样的花盆更多,这些都是近期悠悠托罗新华,在各地采购的知名品牌。宜兴的紫砂陶盆,景泰蓝的陶瓷花盆,手绘彩陶花盆,石质花盆,木质花盆,藤编花盆。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多边的,形态各异。
悠悠姥爷看到这些花盆,如同见了宝贝,每天在家琢磨着花盆和花卉的搭配,得意之作不断问世,日子过的特别的满足和充实。
房间里,院子里,渐渐地被他摆上了各种盆栽,恰到好处,典雅美观,打理养护花卉也成了他每日的主要工作。
悠悠反其道而行之,把家里不用的坛子、罐子,都利用起来,栽上了各种合适的花卉,倒也古朴大方,创意独特。就连姥爷看了她的杰作,也是赞不绝口。
六七十公分高的小口坛子里,栽上千头菊,稍微做下造型,特像优雅的凤凰,谁看见都叫声好。
油罐子里栽上绿萝,挂到葡萄架上,好像绿色的瀑布,光秃秃的大理石架顿增生机。
村里人见了,都跟着效仿,当然各种花卉,是悠悠姥爷提供的。一时间,各家本来废弃不用的坛子罐子,都成了花盆。
村里好些人家,特别是年轻人,把院子里种好的白菜都铲了,比照着悠悠家的院子,重新进行了绿化。
年龄大的,依然热衷于在院子里种菜。不过,也都栽上几盆花草,摆放在院子里。
村里的石碾、石磨,早就成了摆设,这次村庄重建,防台上的老房子,得全部扒完。
第621章 乡村记忆
二爷做主,把石碾和石磨重新支到牛屋里,他老人家说了:“悠悠小时候,就喜欢吃石磨磨的面。咱们村喂的牛和驴,反正没活干,以后我给悠悠磨面吃。”
韩屯村现在,农机具齐全,能用牛和驴干活的时候基本没有,可二爷喜欢喂牛,村里的牛和驴就一直是他喂着。
这几年,牛和驴的价格一路飙升,卖大牲口也给村里挣了不少钱。
牛驴都喂苜蓿草,出圈和打扫卫生都是韩道荣干,二爷只是负责喂,倒也轻松。
安置石磨和石碾的三间牛屋,里面还放着犁耙耧,叉耙扫帚和木锨等农具,现在大部分都用不上了。
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乡村记忆,作为一段历史的记载,里面放置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
何不从现在开始,就打造一个真实的乡村记忆。悠悠想到做到,满村里捡人们丢弃的各种东西,放到磨坊里。
二爷看她成天价往磨坊里捡破烂,就问她:“悠悠,你捡这些东西干啥?把磨坊放满了,二大爷想给你磨面吃,都转不开身。”
悠悠怕二爷把她的宝贝给扔了,就认真的说:“二大爷,这可都是好东西,以后咱村的孩子们,怕是都忘记以前过的是啥日子了。我放着这些东西,当忆苦思甜的教育室。”
二爷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外人,才严肃的对她说:“悠悠,你也不小了,以后说话真得注意,这些大多数都是新社会的东西,可不能叫忆苦思甜。
你这无心的话,被有心人听去,就成了反党反社会的证据,会给家人带来极大的麻烦。孩子啊,咱们村里可不像看起来这么太平。”
悠悠想了想,然后说道:“二大爷,那就叫乡村记忆,记住咱们过去的那段岁月。”
二爷笑了,摸着悠悠的头,感叹道:“没想到你小小年纪,还挺念旧的。这乡村记忆叫的好,二大爷给你保管好了。”
二爷何止是保管,他看到各种和这个年代相关的物品,也收集过来。东西越来越多,屋里放不下了,就在牛屋前搭了个敞篷,后来又建了个院子。
悠悠磨着姥爷,给做了一块写着《乡村记忆》的门匾,挂在了院子的大门上。
进入新世纪,这些东西逐年增值。韩屯村的乡村记忆,也成了村里的一个景点。来韩屯参观的人,都会到这里,看下七十年代的韩屯村,是个什么状况。
韩屯村是张集公社滩区村庄,最后一个搬新居的。可韩屯的村办公楼还没完工,新建的两个厂子,还没有开工投产,地区的工作组,还是不能撤回去,依旧在韩屯坚持工作。
自工作组在韩屯村设立以来,驻村的干部每天没少于十几人,多的时候几十人,他们同韩屯的群众,同吃同住。
韩屯村的群众,外出距离远的,还在村里借辆拖拉机,驻村的干部外出回家,不是骑自行车就是去张集搭客车,从来没用过村里的车辆。
尤为让人尊敬的是,他们回家给家里带肉食品,都是在厂里的零售门市掏钱购买,从来没沾过村里的便宜。
村里经常给他们送各种肉食,高主任都让小李按照出厂价付款。他们本可以凑着要些带回家,出厂价和零售价差了20%,可他们就没一个这样做的。
黄委为了庆贺张集公社滩区村庄新建胜利完工,给韩屯村送了一场电影,放映地点就定在韩屯村的十字路口。
影片是全国热播的《少林寺》,放映的头两天,消息就传了出去,有些里离韩屯远的,放映的当天下午,提前来到韩屯村。
《少林寺》在县城上映的时候,连续放映半个月,场场爆满,两毛的电影票,私下里炒到了一元的高价,比当年的《朝阳沟》还要火爆。
别说管区的小戏院了,就是公社的大剧院,想放映《少林寺》,至今都没排上号。
韩屯村在这节骨眼上放映《少林寺》,吸引力可不是一般的大。最近韩屯的新楼房,被炒得沸沸扬扬,人们也想趁机见识一番。
离韩屯比较远的,好多人家赶着毛驴车,把老人和孩子一车全拉来了。韩屯村五十米宽的公路,放满了地派车和自行车。比韩屯当年放烟花,来的人都多。
虽然离的不算太远,可在这交通落后的年代,这些人大部分没来过韩屯。
村里崭新的楼房和漂亮的庭院,他们是看啥都新奇,安顿好地派车就到村里逛游,隔着栅栏门,往各家观看。
有些调皮的孩子,爬上栅栏就往院里翻,还真有成功的。悠悠和舅姥爷几家,就在街道的中心,进的人最多。
这些熊孩子,进院就到处窜,东拉西扯,姥爷精心布置的庭院,被他们无情的糟蹋了。
院里的秋千,成了他们争抢的目标,小孩子争不过,就大声的哭闹,大人也开始往院子里爬。
家里有人的,栅栏门没关,刚开始进去的还找个借口,口渴了找碗水喝,后面的人跟着就进去。
农村人哪见过这么漂亮的摆设,进家就大呼小叫的四处观看,有人还到处摸,甚至有人上楼了。
留在家中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拉了这个拉不住那个,赶紧出门大声呼救。
也有在家招呼亲戚的,大家都挨着居住,喊人倒是容易。
村里的民兵队紧急出动,各家上班的也赶紧回家,不一会的工夫,就把人清了出来,大件的东西是没少,不过肯定有丢小东西的。
大多数人是处于好奇心,看到家里有人,就进去看一下。进去的人多了,啥情况都有,就显得乱了。
工作组的同志怕出事,临时决定,把放映地点改在韩屯南面的黄河大堤上。人们主要是来看电影的,呼啦啦都走了,去抢占个好位置。
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木槿和紫薇花枝繁茂,争奇斗艳。别说孩子了,大人也有进去折花的,可还没进去就被蛰,虽然不是太疼,却成功的阻止了人们的脚步。
第622章 《少林寺》
别的村的人成群结队的来韩屯看电影,韩屯村自己的人除了孩子和部分大人,却都守在家里,下午的突发状况,把村里人吓住了。
民兵队也不按时间了,吃过晚饭就在村里来回的巡逻,各家的年轻人和老人,除了陪孩子的,都在家里留守。
大人们紧张,孩子们还是高兴的,吃过晚饭,就撒着欢的跑了,家里人急得跟在后面喊。
虽说是在大堤上放电影,韩屯村还是占了主场优势,下午安排场地的时候,在放映机的周围,放了一圈的长凳。
人们也都习惯了,农村放电影,中间最好的位置,都是本村人的。
韩屯村的人少,加上工作组和各家的亲戚,也不到五百人,比起其他村来,算是少的。
在人们的翘首等待中,晚上七点半,夜色暗了下来,终于开始放映了。
悠悠在八十年代初,《少林寺》的热播期,亲眼观看了这一绝世经典大片。
在后世,悠悠虽然知道《少林寺》电影,可还真的没看过。没想到,这影片真的挺好,反正悠悠被吸引住了。
影片开头的五分钟,就令人震惊。
不同于后世的电影,开头不是一段酷炫无比的镜头,就是一段精彩绝伦的故事。
《少林寺》的开头是一段类似纪录片一样的东西。
真的就是纪录片。
详细介绍了少林寺的起源,历史,故事,文化等等。
在这段纪录片之后,故事终于开始了。
根据少林寺内壁画“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改编。
影片的第一幕便是方丈对着面前的小和尚发出来自灵魂的拷问: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尽此一生,不杀害众生,你能坚守吗?)
而这位小和尚便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背负着血海深仇的觉远。
隋末,江湖好汉“神腿张”因抗暴助义,而遭到了朝廷将军王仁则的打压。
在押送途中,神腿张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儿子小虎逃命的机会。
逃出生天,拖着半死不活的身体,小虎来到了一个地方,恍惚间他看到了三个大字:
少林寺。
在少林寺这段日子,大师和沙弥们都对他很好,尤其是昙宗师父,对待他像是亲儿子一般。
即使小虎这傻小子不小心弄死了他女儿的阿黄,昙宗师父仍是偏袒着他。
不仅如此,师父还带着众沙弥和小虎一块儿,品起了“阿黄”这大补之物。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不必拘泥这些小节”。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虎的伤势也慢慢痊愈。
在少林寺这段日子,他没有一天不想着为父报仇,发势定要杀了王仁则那个狗贼。
最终他拜了昙宗为师,习武于少林,削发为僧,法号觉远。
几个月后,一次意外,觉远被罚面壁三日。
一时不忿的他将错就错,不告而别,自己独自下山打算这就去找王仁则报仇。
但就凭他那两下子,又怎么是王仁则的对手?
虽说没报了复仇,还险将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但可喜的是,在王仁则的屋子里,他救了一位姑娘。
而这位姑娘正是昙宗师父的女儿,阿黄的主人,自己还有点喜欢的无暇。
二人回到寺里,昙宗师父虽然很生气觉远的不辞而别,但更多的是对他的担忧,只吃了三天素,就像上西天?
从那之后,觉远奋发图强,春夏秋冬,少林寺处处是他练武的影子。
某天,王仁则追捕李世民于少室山,恰好被觉远撞见,觉远二话没说就对李世民施之以援手,将他藏匿于少林寺内。
恰逢王仁则追至,少林寺大难在即。
众僧浴血奋战,昙宗战死。
此时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阳,王兵哗变,王仁则被觉远手刃。
为继承昙宗遗志,觉远受戒为僧,兼负武林统领。
唐太宗谕立僧兵,并立碑表彰众僧义勇。
自此,少林习武风盛,名传四海,威震四方。
这就是影片《少林寺》的故事。
剧情并没有多么复杂,就是一个简简单单学武为父报仇的故事。
不过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文革以前看样板戏,文革以后看戏曲电影,突然来这么个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影片的特点十分突出,动作戏非常多,几乎没有大篇的对白出现。
全片过半的时间都是武打戏份,打斗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全程都是“嘿!”“哈!”“哎!”“咦!”然后二人互殴。
看到精彩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大笑,完全沉迷在剧情中。
悠悠清楚的知道,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是中国影史上的一个神话。
《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为第一部 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在日本,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1983年,在韩国上映,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
在国内,以0。1…0。3元张的票价,取得1。4亿的票房,观影人次达5亿。
很多人会质疑这个数据,觉得太假了。
老实说,观影人次5亿这绝对少报了。
因为自影片开播近两年的时间里,农村几乎每次放的电影都是《少林寺》,已经记不太清它到底是放了多少次。
乡下是这幅光景,城里也区别不到哪去。
那会的中国,大半的人都看过这部电影,更别提有的人岂止是一遍两遍地看,根本是七遍八遍地看!
这放在后世完全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这《少林寺》到底是有多么地好?竟能引得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全年龄全职业无差别的欢迎?
如果以后世人的眼光去看待《少林寺》,它绝对称不上一部好电影,因为它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中国功夫宣传片。
从影片的演员们,也看得出,这部戏的亮点走的就是武打。
觉远…李连杰,自幼习武,五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
昙宗…于海,五十年代就是一名武术运动员;
于承惠…王仁则,青岛武术全能冠军。
秃鹰…计春华,拍该片前一直在浙江省武术队;
更令人惊奇的是,就连觉远的“红颜”,那位无暇姑娘也是有武术功底的!
第623章 武术组织
这样的一群武夫,且大部分都是首次参演电影,最终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如此神迹几乎是不可复制。
这主要归功于这部电影的真,影片里所有的武打靠的全是演员的真工夫。
李连杰的一招一式刚柔相济,于海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坚强的地趟拳腾落舒展,于承惠的醉剑游龙似凤……
那武戏的对打,更加精彩了得,值得琢磨。
《少林寺》展示了中国少林寺的几十种绝世武功,或者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大汇总。当然,这种武术打斗带有明显和简单的展示和表演意义。
该片是一部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影片通过李连杰和他的一班武术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
《少林寺》的轰动,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八十年代初,少林寺电影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基本就是武打片的启蒙之作。
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神作了,很多人是几遍几十遍的看,就为了学习里面的武功,一招一式,一遍遍的观看模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孩子,自然会了解这部片子影响有多大。
对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少林寺》绝对不仅限于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而是带来了一种文化潮流和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潮流和文化现象,其实很多时候来说并不完全是好事。
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代武侠电影的先河,此后的《少林弟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武当》、《武林志》等一系列电影紧追其后,却再也无法取得像它那样的巨大成功。
后来名震中外、投资过亿的《卧虎藏龙》、《英雄》等电影,无不承认这部低成本的电影《少林寺》为滥觞。
比如气功,比如轻功,许多人认为是真的,并且堂而皇之在媒体上介绍,在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竟然出现了所谓大师表演轻功。
在媒体的推动下,中国武术作为国粹,得以广为流传,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股习武热。
李连杰和他的小伙伴,成了这一代的青少年的偶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像这些偶像一样铲除恶霸,成为万人敬仰的武林高手。
“天下武功出少林”,响遍全国,传遍全世界。很多幻想着能够成为武打明星的少年,慕名来到少林寺,不少外国武术迷也到中国学功夫。
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就有80余所,每年招生人数达3万余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少林功夫找到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在许多方面,也向社会提出了诸多挑战。
去不了少林寺的青少年,就去剃个和尚头。《少林寺》演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群光头少年。
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拜山头拉场子,约斗比武,惹是生非。
各种民间武术组织,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大刀会、小刀会,大长拳、小长拳,太极拳、螳螂拳、铁布衫,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各种印制粗糙的武功秘籍,到处都是,竟然比小人书都受欢迎,连走乡串户的货郎车里,就有十几种。
每个人都曾有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梦,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人前气场全开、走路带风,人后三人成影、把酒余生。
《少林寺》宣扬的惩恶扬善、快意恩仇的英雄情结,让人们摆脱几十年的政治桎梏,无视法律的约束,追崇江湖义气。
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纠纷不再找政府调节,靠武力解决。打架斗殴,逞凶斗狠现象增加,小纠纷酿成恶性案件。
犯罪分子私欲膨胀,借口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强取豪夺,入室抢劫、拦路抢劫犯罪时逞上升趋势,特别是团伙犯罪增加。
解放后国家努力了三十多年,营造的安定团结的局面被打破,社会治安明显下降,各种乱象频出,人们缺乏安全感。
韩屯村上次去京都路上被劫,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那个犯罪团伙,竟然发展到五十多人,图财害命的案子犯下好几件。
现在,《少林寺》在国内开播一年多,临水离京都较远,农村才开始放映,这种现象还没有发生。
今天下午,发生在韩屯村的小骚乱也给悠悠提了个醒,这次滩区重建,韩屯实在是太出格了,和周边的农村格格不入。
华国人的仇富心理根深蒂固,不论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这也是华国人的劣根性。
悠悠挺有印象的一本书就是《丑陋的华国人》,对仇富心理就有详尽的描述。
看来韩屯这个典型还真不好当,今天下午被各家撵出来的人,当场就有骂的:“真是越有越欺作(小气),找口水喝都不给,还把俺们当坏人防着,住楼有啥了不起,狗眼看人低。”
大岳庄安稳的当了几十年的先进典范,不知道以后会怎样。韩屯这典型还没树起来,就被周遭的群众非议上了。
悠悠暗自佩服村干部的英明决断,韩屯的民兵队恢复的太及时了,村里的治安确实得加强。
另外,村里的孩子也得加强教育,尽量降低《少林寺》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
悠悠的担心在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了证实。一大早,悠悠还在梦里,就被迪迪嘿嘿哈哈的叫喊声吵醒。
拉开窗帘望外瞧,迪迪在院子里,手持木棍瞎比划,嘴里的呼和声倒是不小。
悠悠被绕了清梦,再看到自己的担心这么快就发生了。气不打一出来,隔着窗户就喊:“迪迪,你给我等着。”
迪迪看到姐姐醒了,高兴的大喊:“姐姐,赶紧下来,咱俩练武功。”
听到迪迪兴奋的声音,悠悠回过神来。十来岁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堵不如疏。既然社会趋势如此,不如给孩子们找个正规的武功练习,起码能强身健体。
第624章 气感
来自后世的悠悠,没练过武功,练过瑜伽和太极,防狼术也学过几招,不过全是些阴私的手段。
虽然自身有腿疾,可从小孤立无援,凡事亲自动手,力气不算小,自保完全没问题。
这一世的自己虽然懒惰,可作为农村的孩子,各种活计都没少干,身体比上一世强壮多了,收拾个小屁孩还不跟玩似的。
悠悠穿上一身运动服,出门找了一根细竹竿,就和迪迪对练上了。
姥姥和姥爷站在走廊里,急得只喊:“你俩个不省心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