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
而且这二十名工人,吃住都得在韩屯,每月倒是有四天的假期,不过得休假得提前申请,还得轮流休假。
养殖厂新扩建的猪舍已经完成,扩建的同时,建设了两排员工宿舍。虽然是平房,可也按照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建造的,每套房子四十多个平方。
食堂的十名员工的宿舍,就在食堂的后面,和养殖厂的宿舍是一样的。
这二十名工人,是固定的工资,每月八十元。
这些人,大部分年纪都在四十岁左右,靠着一技之长当上韩屯的工人,挣这么高的工资,都高兴着那。并不觉得这两样工作低人一等,也不嫌弃脏和累。
韩屯村的食堂,能同时容纳八百多人就餐,光是洗刷和打扫卫生,都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特别是养殖场的工人,以前光是听说过韩屯的自动化养猪场,可没真的见过。参加招工,也是看在这份工作的高工资上。
直到上了班,才知道自动化的养猪场,是这么的干净和省事。他们都说:“报名的时候,俺就想着,自动化养猪场说的再好,也得是有脏又臭,要不能出这么高的工资。
来了俺才知道,这自动化的养猪场,比俺们家的房子都干净,没想到养猪还能这么轻松。
要不是亲眼见,打死俺也不能相信,韩屯这么大的养殖场,总共就六个人。”
第642章 专题片
韩屯村的养殖场,没扩建以前,规模就不算小。五千存栏量的大型猪场,上千只的青山羊,上万只的鸭子鹅,还有二爷喂养的上百头大牲畜。
六个人中有韩道荣刘翠兰两口子,韩玉民主要负责喂母猪,一名接近六十岁的老人负责喂羊,一名四十多岁的妇女负责喂鸭子和鹅。
韩志豪在养殖场是最年轻力壮的,他和刘翠兰俩人负责防疫和育肥猪。
韩道荣在养殖场出力最多,他主动把养猪场的脏活累活都干了,每天还帮着二爷把牛圈给打扫干净。
韩道荣的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他们一家就住在养殖场里。新楼房收拾好了,就在哪闲着,一家人依然在养殖场住着。
经常在养殖场居住的,还有韩玉民,特别是母猪集中繁殖时,他更是得日夜在猪场守着。
村里有了幼儿园,韩道荣家的孩子,都送到幼儿园里。韩道荣的娘,就主动帮着儿子干活。别看她年纪大了,做家务不行,可力气大,百十斤的饲料袋子,搬起来就走。
养殖场的十名新工人刚上班,村里订购的万头猪仔就到了。刘翠兰算好的帐,村里存放的苜蓿草多,正好够吃到年后新的苜蓿草长出来。
产品展销厅的12名工人,全部是本村的年轻妇女,她们还担负着接待外来人员的任务。
现在虽然没有来韩屯参观的,以后肯定有不少人来。地县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就是为了将韩屯村打造成新农村的典范。
有来韩屯村参观的,她们抽调人员负责接待,没人来就在产品展示厅销货。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她们上班的时间也是特定的。每天的早上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中午轮流吃饭,每人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
韩屯村建设完毕后,工作组就开始着手帮助韩屯村制作专题片,幸亏有悠悠的录像机,韩屯村的重要事情都留有影像资料。
专题片的文字解说是工作组小李写的,悠悠根据他的解说词制作影像。有万能智脑,加上以前悠悠拍摄的各种录像,悠悠自认韩屯村的专题片,并不比大岳庄的差。
实际也是如此,小李看过悠悠制作的专题片,大受启发,立即对自己所写的解说词进行了修改。
专题片的名字,是工作组的高主任定的:《红旗下前进的韩屯村》
配音是悠悠自己录制的,所有人都认为悠悠的普通话,和电视上主持人一样,悠悠盛情难却,只好亲自上阵了。
配音还不算完,接着就是指导赵芳她们学习普通话,最起码把讲解词练熟悉。
讲解词也出自小李同志之手,是根据参观的内容编写的,每到一处都有专门的讲解稿。
培训赵芳她们说普通话,可真不容易。韩屯虽然也算北方地区,可这里的口音和普通话差别太大,想一下子改过来,可真不易。
关于这里的口音,还有个笑话:服服(叔叔)服服,您家水缸里掉了个老服(老鼠),淹类服噜服噜(噗噜噗噜)。
悠悠只好一句一句的教,碰到口音差别大的,一句话能教半天,总共半个小时的解说词,教了一个星期才勉强过关。
接待工作不光是口音的问题,还有个举止习惯问题。赵芳跟着外出参观过,见过小靳庄的接待员,还算比较适应。
其他人员就不行了,背的滚瓜烂熟的解说词,往人前一站,顿时卡壳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脸皮薄就练,悠悠和她们磕上了。拿出排练节目的劲头,语言配合着动作,一段一段的练。
先在几个人之间练,在家里人面前连,再在村里人跟前练,最后在工作组的领导那里练。
循序渐进,变化着花样的练,半个多月后,总算把她们锻炼出来了。
用景芝的话就是:“悠悠把我们给练傻了,就是做梦都在背解说词,那里还顾得上害怕。”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十二人总算是能落落大方的站在人前,充满感情的给人讲解了。
目前没有接待任务,可悠悠对她们的要求是,每天上班后,先练习一遍解说词,反正上午九点以前,来买产品的人很少。
熟能生巧,悠悠就是让她们在梦里也能熟练的进行解说。
新招收的工人,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工作,由专家组和科技大的师生来承担。简单的培训过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表现,全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韩屯村给所有的职工,都制作了专门的工作服,每人两套。胸前都印上了各厂的名称,从工作服上就能区分出工人是那个厂的。
个别的车间,还得在工作服外,穿上隔离衣,隔离衣上也都有车间的标志。
隔离衣只能在车间里穿,工作服就成了工人们的标志。在厂里穿,在家也穿,出门穿办事走亲串友更得穿,只有下地干活,才舍得把工作服脱下来。
工人就位了,韩屯速食面厂和火腿肠厂再次进行试产,根据生产情况继续进行调整。
在这期间,山本和他的团队,没少出主意。速食面和火腿肠这两项技术,在日本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他们又是这方面的专家,对韩屯村的帮助真的挺大。
工厂真正的运行起来,比起以前,工人还是比较轻松的。每天虽说是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可由于是两班制,下午两点交班,和农村平时的劳作相比,相当于只干了半天的活计。
就是上班的这八个小时,中间也有一个小时的轮流吃饭时间,实际上班的时间,就是七个小时。
韩屯村的民兵,就比较辛苦了,他们夜间得轮流值班巡逻。十个人一班,五天就得轮到一次。
现在夜里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村前的塘子坑里,水面已经开始结冰。民兵夜里一个小时巡逻一次,还是比较辛苦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二爷的麦芽糖厂开工了。看了二爷制作麦芽糖的过程,悠悠才算明白,麦芽糖为啥得等上冻才能制作了。
第643章 熬糖
麦芽糖厂设在二爷家闲置的那套房子里,二爷家三套房子,装修了两套。桂萍的房子,暂时没有装修。
宝景今年都二十二岁了,已经到了国家规定的结婚年龄。现在,国家新制定的《婚姻法》,对结婚年龄进行了调整,男满二十二周岁、女满二十周岁可以登记结婚。
宝景和桂萍兄妹俩,都到了结婚年龄,可宝景至今没订婚,二爷也不敢给桂萍订亲。
给宝景提亲的可真不少,可是宝景就是不吐口,这是新社会,二爷和二奶奶再着急,也拿唯一的儿子没办法。
宝景在韩屯算是年龄最大的未婚男青年了,又有小神医的名声,相貌堂堂,是所有未婚女青年的意中人。
可在这保守的年代,倒是没人敢热情的追求他。不过,三天两头的,就有长相出众的貌美姑娘,羞答答的来找他瞧病,都是些头疼发热的小毛病,可就没一个能入他眼的。
二爷做麦芽糖,就没组织专门的班子,主要人员就他们老两口子,他还喂着村里的大牲畜。
悠悠扛着录像机,跟在二大爷的身后,将每个制作环节都仔细的录制下来。
制作麦芽糖的工具其实很简单,石磨、一只大锅、两口小锅,簸箕、水缸、舀具、抬糖板等。
主要原料是五谷:大麦、大米、小米、黍子、芝麻。
做麦芽糖先从发大麦芽开始,经筛选过的大麦,在30℃水中浸渍半个小时,捞出放到底部留孔的缸或罐中,根据吸收水份及发热的情况,每天淋水3至4次。
两天后开始露根,等麦根出齐,倒出平铺在竹筐里,摊开厚度在8至10厘米,继续培养到麦芽长度超过自身长度1至1。5倍就可用于制作麦芽浆,用不完的麦芽可在通风处阴干备用。
接着就是磨麦芽浆,村里闲置的石磨被清理出来,套上毛驴,把生好的大麦芽加等量的水用磨浆机磨碎,即成麦芽浆。麦芽浆的用量,按干麦芽粉(晾干的麦芽磨成的粉)计算,鲜麦芽可适当增加用量。
大米、小米、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均与的掺和(huo)在一起,先用温水浸泡4个小时,然后上笼蒸熟。
把煮熟的米饭起到大缸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当温度降到75℃时,把事先准备好的麦芽浆加入缸中。
加入麦芽浆以后粥温继续下降,到60℃时开始保温糖化。恒温60℃是很困难的,允许在50至60℃之间波动,但不要超过60℃。
糖化期间,缸中上下温度不一致,可适当搅动。糖化时间约需6至8小时。糖化结果,缸上部出现澄清液,用手捏料液无粘性,即认为糖化结束。
把糖化完毕的粥用布袋过滤,把白布四角吊起滤浆、挤干后加入温水再滤,滤净为止。浆渣可当饲料。
糖稀颜色较深,制作芝麻糖时需脱色。把滤过的浆液倒入大锅,升温到80℃左右,加入原料重量2%至2。5%的活性炭,充分搅拌,并继续升温到100℃,保持30分钟,使糖液成为透明白色。脱色之后用干净布袋趁热过滤,以滤去活性炭残渣。
第二次过滤后的糖浆放入干净的大锅中,开始熬糖。火候应先大后小。
熬糖的过程,能出三种产品:生产食品用的糖稀、货郎担买的糖球、制作麦芽糖的糖浆。
制作麦芽糖的糖浆,在熬制过程中,加入适量熬制好的猪油,制作出来的麦芽糖特别的酥脆。
同时用铲子不停抽底搅动,以防糊锅。加热浓缩到用棍挑起一点,遇风变脆即可以停火出锅。
把盆子里边刷一遍植物油(防粘盆),用铲子把熬好的糖铲在盆子里。铲净后锅内加入少量清水,烧开,让其大冒热气。糖盆架在锅上,开始拔糖。
拔糖需要二人操作,用抹了油的刀切下一块重约2至3公斤的软糖,两人趁势快速抻拔,折叠、再拔。
灶台旁竖着光滑木桩,上面抹上猪油,软糖拔到一定的长度,就绕在木桩上面拔。通过反复抻拔,糖块变成长条,并且越拔越白。
等拔到直径约30毫米粗细时,其中一人快速把拔好的糖通过墙上预留的洞口送到室外。
洞口外边放一工作台,一人接糖,用力一拉糖条就成了10毫米左右的细条。放在案子上,用刀快速的截成200毫米长的小段,码好。
因糖送到室外遇冷即变脆,所以动作应快捷,万一太脆不好切时,可把刀加热再切。
这也是必须等天冷上冻后,才能制作麦芽糖的主要原因。黏软的麦芽糖只有迅速冷却,才出现中空酥脆的效果。
冷却好的麦芽糖,大约为1。5厘米粗的圆柱形,中间是空的,四周的壁厚2——3毫米,里面布满微小的细孔。
据二爷说,好的麦芽糖,细孔分布均匀,大约在一百个以上。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粘芝麻,芝麻应事先浸泡几个小时,控干水份,放在筐子里用木杵脱皮,之后放锅里炒。
炒芝麻的同是还炒了许多的熟花生,把炒好的花生外衣去掉,用石碾压成花生碎。
火不能太大,保持芝麻炒熟且颜色洁白。用簸箕扬去皮就可以使用了。
粘芝麻时,需用一个锅烧热水冒热气,把切好的糖棒摆在铁笊篱上,放在热气中哈一下。
糖棒外表发粘时,立即倒入装芝麻的筐里,用小勺撒上一层脱皮熟芝麻,之后稍加清理就可包装了。
制作好的麦芽糖,必须放在室外储存。麦芽糖遇热软化,也失去了酥脆的特点。
拿起一根做好的麻糖,放到嘴里不用咬嚼,就会感到已经粉碎,仔细品尝,感到满嘴生香,有时吃不好就会往地上掉渣的,必须用手捂着吃,
制作麦芽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二爷亲自动手和指挥。兑水的多少,五谷的比例,温度和湿度的掌控,添加猪油的比例和时间,糖浆熬制的成色,芝麻炒制的成色,处处皆学问。
第644章 麦芽糖
其中的具体温度,是悠悠用温度计量出来的,时间也是悠悠看着钟表计算出来的,二爷可没用温度计,他都是用手来感觉温度的。
二爷做麦芽糖的手艺,是在关东跟内地的一位老乡学的。据说这位二爷的师傅,是正宗的家传手艺。
他们家制作的麦芽糖粗细均匀,芝麻沾满不露皮,每根麻糖中间都有129个小孔,两端封口不通气,食之酥脆,香甜适口,以香、甜、酥、脆四大特点久负盛名。
他们前十多辈子都加工麻糖,是祖传手艺,谁也搞不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的,传说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因其味美可口,香酥脆甜,清朝顺治年间,成为贡品,得到皇上赏赐。
他们家的麦芽糖主要原料是精选大米、小米、黍子、大麦、芝麻,集五谷之精华,进多重发酵手工制作的传统休闲食品,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选料严格,制作精良,工艺繁多,循序有章,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好火候。时在冬月,始做麻糖。
他们家祖祖辈辈靠熬制麦芽糖发了家,家产万贯,良田万顷,这才真是买梨膏的竖(盖)楼,慢慢熬出来的。
解放后,妥妥的大地主,财产没收,土地均分,作坊归功,人员被镇压,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二爷师傅家人分离,心灰意冷下只身一人闯了关东,碰巧了和二爷住一个屯子,俩人对脾气,相互帮扶着生活。
漫长的冬季无聊,为了给孩子做些零嘴,俩人就捣鼓着做麦芽糖,做的多了,也卖些给附近的村民,多少能补贴家用。
二爷他们闯关东,去的是最北面的极寒之地,生活极为艰苦。二爷的师傅,没几年就去世了。
去世之前,他把自家的积蓄全部给了二爷,嘱咐他一定回家乡,不为大人也为孩子。那时候二爷的身体就有隐患,他们的居住地实在是不适合病情的恢复。
二爷正是靠着师傅的馈赠,才顺利回到了韩屯。回来的时候,他把师傅的遗骸带了回来,和家人并骨葬在了一起,完成了师傅的意愿。
二爷还用熬好的麦芽糖浆,做了其他种类的麦芽糖。
花生碎麦芽糖:麦芽糖浆放入花生碎,搅拌均匀,放入涂了油的二厘米深的方托盘内,趁热压实整平,放在室外冷却后,迅速切成2厘米左右的方块或菱形。
芝麻糖:和花生碎麦芽糖做法一样,只不过是把花生碎换成了熟芝麻。
芝麻球:把两厘米粗的糖条切成方块,用手快速的搓成圆形,放到铺满熟芝麻的盘子里打个滚,外面就沾满了熟芝麻。
玉片糖:熬好的麦芽糖浆加入熟芝麻,搅拌均匀后放到涂油的案板上,迅速的用涂油的擀面杖压成一厘米左右的薄片,然后切成五公分宽十公分长的长方形快。这种麦芽糖像玉片般透明温润,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玉片糖。
玉片糖加入部分黑芝麻,黑白分明,更加的漂亮。
敲敲碎:就是把熬制好的麦芽糖浆,直接冷却成砖头那样的大块。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空隙,吃的时候,用榔头轻轻一敲,就掉下来几小块。
这两年货郎担就有买这种敲敲碎的,一毛钱一两,能买一大包。敲敲碎酥脆香甜,老人孩子都爱吃。
孩子们拿些碎头发烂鞋,也能换块枣大的敲敲糖,塞在嘴里满足的吸溜半天。
熬好的麦芽糖浆,也能直接吃,货郎担把这种糖浆叫做糖球。这种糖浆比做麦芽糖的糖浆稀,不过比糖稀的浓度要大。用透明的敞口大玻璃瓶装着,晶莹透亮,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一分钱一个糖球,就是用干净的高粱杆在糖浆里沾一下,朝着一个方向转动,一个枣大的圆球就形成了。孩子们用手举着,不时的添一下,一脸的陶醉。
麦芽糖被二爷制作出十多个产品,长的、方的、圆的,厚的薄的,摆放在盘子里,放了慢慢的一桌。
二爷还专门找悠悠姥姥,要了两个广口的玻璃瓶,把糖稀和制作糖球的糖浆,分别盛放到里面。
悠悠从见到货郎卖的糖球,就感觉和后世的棒棒糖差不多,可惜的是,这糖球得现做现卖,没法存放。
看到二爷熬好的做糖球的糖浆,突发奇想,在芝麻球没冷却前,迅速的插上根十公分长的竹签,简易版的棒棒糖出炉了。
二爷看过就笑了:“这办法好,让孩子们拿着吃干净。”随后让悠悠拿了一把竹签,一下子制作了二百多个。
自从二爷制作麦芽糖开始,村里人没事就去糖坊观看,能帮把手的就帮把手,不能帮忙就看热闹。
出糖的这天,正好是星期天,村里没上班的人都来了,孩子们挤在院子里,围着冻糖的架子,不时的发出阵阵尖叫声,好多孩子馋的吸溜口水。
大小孩子都馋,可大人们在家都嘱咐好了,二爷没祭拜前,谁都不准吃麦芽糖。
所以,孩子们尽管馋的吸溜口水,也没一个敢上前抓麦芽糖的。
驻韩屯的工作组和专家组,科技大的师生,就连山本他们这些日本鬼子都来了。
所有的产品制作完毕,贡品装盘摆在供桌上,抬到灶王爷的灵位前,二爷带头跪拜祭奠灶王。和腊月二十三的祭拜不同的是,没说“上天言好事”这段拜词。
这里的人们有个习俗,家里不论何时改善生活,必须先敬灶王爷,感谢灶王爷保家有功,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
敬灶王非常的简单,把食品往灶王爷的灵位前一摆,诚心的念叨两句:“灶王爷,您老人家先尝。”
仪式完成,所有的贡品和产品都摆放到院子里,来人随意取用。
孩子们都抢棒棒糖,悠悠拿起一根长形的麦芽糖,放嘴里轻轻一咬,酥香甜脆,真是难得的美味。和往年在集市上买的相比,档次高了好多。
往年在及时上买的麦芽糖,虽然也是中空的,可里面基本上没有小空隙,香甜可口,可酥脆度差好多,口感没二爷做的好多了。
第645章 就是这个味
不止是悠悠觉得好,凡是吃过的都叫好,科技大的一位老教授说:“这辈子吃过好多地方的麦芽糖,韩屯村的麦芽糖,是我吃过的麦芽糖中最好吃的。
回去的时候,我得给老伴捎些,她就好这一口,前几年没卖的,这两年有卖的了,可惜牙口不好,吃一根费好大的劲。你们村的麦芽糖,又酥又脆,正适合老人吃。”
山本他们几个,吃的直呼:“袄依洗衣!”边喊边伸大拇指。
韩屯村的孩子和他们接触多了,基本上都能听懂,知道是好吃,好极了的意思。大人们听了挺纳闷,“老骡子”惊奇的说:“好吃就得让他姨去洗衣服,日本的妇女真没地位。”
山本认真的纠正:“是袄依洗衣,不是他姨洗衣。”
“老骡子”看傻子一样的回答他:“肯定是你姨去洗衣,他姨你也支使不着啊。”
山本一听更急了:“不是你姨洗衣,是袄依洗衣。”
“老骡子”看着他,疑惑的说:“这孩子没发烧吧,我姨早就没有了,能给你洗衣,做梦吧。”
一群孩子,被他俩给逗的,哈哈大笑,麦芽糖的碎霄都粘在了身上和脸上。
个别孩子,还真被化了的麦芽糖沾住了嘴,越抹越沾,急得吱哇乱叫,大伙看着那通笑啊。
大家都说,怪不得祭灶用麦芽糖,这东西用来封嘴确实好。
这仪式准备前,悠悠就跟二爷打听过了,用麦芽糖祭拜灶王的缘由。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麦芽糖献给灶王。祭灶时,还要把麦芽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