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大伙看到麦场里方方正正的草垛时,更加的惊奇,他们都说:“上午在专题片上看到联合收割机割庄稼,总感到不真实,看了这草垛,才知道是真的。明年收麦时,一定得来韩屯看看。”
  接着参观韩屯村的公共设施,大伙更加的意外了,一个不到三百人的小村庄,竟然医院、学校、幼儿园和食堂都有。
  最后参观的是各家的住宅,由于提前安排好了,各家的院门都是敞开的,家里基本上都有人在。
  不止是布置好的院落有人,没布置的空闲院落,院门和楼门也都开着,随便大家观看。
  来开会的可都是主要领导干部,和普通的村民差别大了。他们进门在主人的带领下,楼上楼下的看了个遍,心里感叹,表面没一个大惊小怪的。
  韩屯的住宅别墅和家庭布置,别说是农村了,就是在大都市,也可以说是顶好的。只有院子里的蔬菜和房子里的织布机,还带着农村的气息。
  今天来开会的,是临水地县和公社三级的主要领导,可以说是临水地区的上层人物了。
  他们见多识广,在楼房里转了一圈出来,都有一个共识:韩屯村光是房子里的摆设,最低在万元以上。
  楼房的价格是公开的,每栋四万八,再加上房子里的摆设,各家这得是几个万元啊。
  当大家得知一家有几处房子时,不约而同的说:“韩屯这是妥妥的十万元村。”
  大家一致认为,韩屯这是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今天的会议不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观摩会,应该是共产主义典范村观摩会。
  地区的领导都去了韩援朝的家里,家里早就布置好了,不过他们俩都忙,至今没住过一次。
  领导楼上楼下看了一遍,地高官和援朝开玩笑:“援朝啊,咱们这一班人,你可是最大的土豪了,这别墅可比咱们的家属院好多了。”
  李专员感慨的说:“没想到韩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咱们这些国家干部,可没有村里的农民收入高。”
  韩玉林感激的说:“李书记,我们村能有今天,多亏了您的帮助和支持,韩屯可是您的联系村,我们村的肉联厂还是您帮着建起来的。
  李书记,村里的可是给您把房子装修好了,一会咱就去看看,您自己去挑一套喜欢的。”
  几个人跟着起哄,就是地高官都说:“走,咱们帮着李专员挑房子去。”
  他们嘴上说是挑房子,其实是去几套公用房慰问专家团和科技大的师生,顺便和山本他们的团队见了个面。
  明天,这些人都要回去了,今天的会议开的正是时候,地县领导给他们赠送了锦旗,表示感谢。
  各县委办的同志则找上了韩道伟,他们也和地委办的一样,都想要新鲜的蔬菜。
  现在也只有临水的郊区,有十几个温室大棚,还不够供应地区的市场,各县根本就买不到。
  韩屯可是有三十个温室大棚,不往外买的话,足够本村人吃的。冬季的反季节蔬菜价格高,可大家参观完韩屯村,都知道韩屯村真的不差这点卖青菜的钱。
  地区要招待省里的检查,县里也得招待地区的检查。努力工作了一年,大家都想争先进,搞好招待尤为重要。


第653章 挖藕
  这两年和以前不同,各种肉类供应充足,冬季里的青菜反而比肉食更受欢迎。
  青菜的价格也上去了,真的是比肉还贵,一斤黄瓜买到了二元,可有价无市也挺无奈。地委办的同志看到韩屯温室大棚里,各种蔬菜都有,连高主任都埋怨上了。
  韩屯确实不差卖青菜的这点钱,种温室大棚的目的,也是准备自己吃的。可领导既然张口了,不想卖也得卖。
  韩道伟回答他们:“你们想要可以提前打电话,别看我们村的温室大棚多,可产量不算高,这么远的路,不能让你们白跑。”
  各县办公室的人,主动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了下来,他们说了:“韩会计,你们村的蔬菜只要有节余,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随时都能来。”
  下午的两点,这些人才离开了韩屯村,他们还得去张集公社其他的村庄参观。
  韩屯村给每个来人,都赠送了一份礼品,用特制的纸箱装着,上面印着赠品和村里的电话号码。箱子里面装着:两盒麦芽糖、两袋方便面、两袋火腿肠、两盒午餐肉、一盒咸鸭蛋、一盒咸鹅,鸭蛋和鹅蛋都是十枚。
  这一箱赠品,按销售价是68元,其实的成本价才13元钱,在这个年代算是高档礼品了。
  送礼也得有借口,赵芳她们几个笑着请求所有的与会人员:“各位领导,请帮我们韩屯宣传一下产品,欢迎你们到韩屯来采购,我们一律出厂价供应。”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所有的单位都要发福利,这可是拉拢顾客的好时机。
  马上就有人询问:“你们有价格表吗?最好给我们拿几份。”
  接待员笑着说:“价格表放在箱子里,您们打开就看见了。”
  不过里面没有麦芽糖的价格,麦芽糖的后面特别备注上赠品。
  价格这么高的麦芽糖,也就只能是用于出口,国内估计是没有市场的。
  地高官笑着对韩玉林说:“老哥,您可真会抓时机,这送东西都有学问。”
  把开会的人送走,大伙就接着忙碌开了。兵分两路,妇女和老人去食堂帮忙,男人们则去塘子坑里挖藕,明天地委可是要十筐白莲藕。
  晚上大聚餐,给工作组、专家团、科技大的师生和山本他们送行。他们都圆满完成了在韩屯村的任务,明天就要回去了。
  宴会的标准,可是比上午丰富多了,是这里最高的“三绰桌”宴席。全村人都参加,总共得摆二十桌。
  “三绰桌”的宴席,是前后上三次菜,每次二十四个菜加四个大件,共二十八道菜。
  第二次上菜前,就把上一次的撤下去,全部换成新的菜式。整个宴席下来,总共是八十四道菜。
  当然了,“三绰桌”每桌坐的人也多,一般在二十人左右,韩屯这次就是按二十人一桌准备的。
  食堂的师傅各显神通,把自己压箱底的本事都拿了出来。
  蔬菜大棚里,各种新鲜的蔬菜随便摘,韩屯村的食堂天天有肉,青菜更受欢迎。
  韩屯这次统一买的餐桌和椅子,都是相同的款式,单开能用,合起来也行。
  单桌能坐六个人,平时一家人坐一块足够了。两张桌子拼一块,可以坐十人,二十人就得拼四张桌子了。
  拼起来的餐桌,下面铺上大桌布,再用一次性的塑料布罩上,干净漂亮卫生。
  一次性的塑料桌布,还是山本给设计的。韩屯村有了制塑机,做这些东西方便,不过大伙都没见识过,根本想不起来设计这东西。
  来自后世的悠悠的见识多,可自己对一切能造成污染的东西,从内心里抵触,从来不会主动推广。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人们对塑料制品格外的珍惜,每次都是反复的使用。由于技术原因,现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都比较厚实,能反复多次使用。
  山本这小鬼子,拉着悠悠去看挖藕了,他认准悠悠年纪小好骗,关键是悠悠的日语口语好,交流起来方便。
  他自己带来的翻译,对这里的方言和风土人情不了解,时不时的就会闹笑话。
  这小鬼子,自吃了白莲藕就念念不忘,韩屯村的莲藕,一般都是临近春节才开始挖,配合着逮鱼一块进行。
  过年莲藕用量大,这几年韩屯的莲藕打出了名声,各单位来韩屯卖鱼卖肉,乘机拉车莲藕,给职工当福利。
  昨天为了会议的招待特意挖了一次,明天地委要五百斤,今天还得接着挖。
  经过近一年的蒸发,村前的塘子坑边沿已经露出地面。可水面上,结着近二十公分厚的冰层。这次挖藕还是和以前那样,提前破冰,把塘子坑里的水抽干净,大鱼捕捞干净,小鱼留在事先挖好的深坑里。
  夏天大人不准孩子们到塘子坑玩水,也是出于这个顾虑,每个塘子坑都有一个预留的深坑,谁知道塘子坑里的深坑,到底在哪个方位。
  深坑的四周用大眼的渔网拦住,小鱼能进去,大鱼全部被拦在坑外。韩屯抓鱼的标准,不到一斤半的都是小鱼。
  当然了,鲫鱼除外,人们看到大鲫鱼,站在塘子坑的边沿,用鱼舀子往外捞。大的鲫鱼也就七八两,肉质细嫩,不过鱼刺较多,做汤比较合适。
  塘子坑的边沿,至少有两面放的都是大冰块,光是往外捞这些大冰块,就得好长时间。塘子坑里,到处都是碎冰块。
  碰到尖锐的冰块,能把衣服割破,弄不好还能伤人。
  山本里里外外的打听白莲藕,悠悠赶紧联系智脑,临时抱佛脚,转头就给山本普及白莲藕的知识。
  白莲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中国,在中国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均有种植。白莲藕适宜汪塘深水栽培,一般8~9孔。
  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
  从养生保健角度看,荷全身是宝,除观赏外,它是药食中的望族,药膳用得较广。如花子、须、房、心、叶、蒂、梗、藕、节的药用性能不同,均可入药。


第654章 传说
  药书有记载,莲藕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者能凉血止血,清热止渴,治咳嗽咯血、热病口渴等症;熟者能健脾开胃、补血止泻,治脾胃虚弱、精神不振等症。就连不起眼的藕节,因其性味甘、涩、平,也有止血散瘀之用。
  荷花又名莲花,居十大名花第八,誉为水中荚蓉。文人雅士,借荷托情、以荷喻人者多。
  唐代李白诗句云:
  清水出芙蓉,天然不雕饰。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寺送林子方》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自清《荷塘月色》将荷花称为“花中君子”、“翠盖佳人”。
  文人雅士咏颂莲叶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说起白莲藕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有一年,无情的黄河水泛滥,河水像箭一样射向大堤,冲出了一片洼地,形成一条宽约400余米的宽阔水面。白茫茫的一片水,没有鱼虾;岸边溜光光的一片荒地,没有花草。
  有一个美丽而善良莲花仙子,私偷了百草的种子,下到黄河岸边。遇上了一个叫藕郎的小伙子,他们在水塘里种下菱角、芡实;在岸边种下蓼米、蒿笋;原来连鸟兽也不栖身的水塘,被莲花仙子打扮得比天底下任何地方都漂亮!她自已也忘记了天上的琼楼玉宇,与藕郎结成婚配,在黄河大堤下过起了美满的凡间生活。
  不料,这件事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大发雷霆,派下天兵天将,要将莲花仙子捉拿问罪。莲花仙子只得到水塘里躲起来。临别时,她将一颗自已精气所结的宝珠交给藕郎。
  几天后,藕郎果然被天兵捉住。就在天兵挥刀向他脖子砍来的一刹那,他咬破了宝珠,吞进腹中。虽然,藕郎身首两节,但刀口处留下细细白丝,刀一抽,那股白丝就把头颈又连接拢来。一连砍了九九八十一刀,怎么也杀不死藕郎。天帝赐下法箍,箍住藕郎的脖子,投入水塘。谁知藕郎沉入水塘底部的淤泥泥中后,竟落地生根,长出又白又嫩的藕来。那法箍箍住一节,它又往前长一节,法箍就变成了藕节。
  再说莲花仙子躲入水塘中,隐身在百草间,得知藕郎化成了白藕,自己也沉入淤泥中,当天帝亲自带兵赶来时,水面上突然伸出来一片伞状的绿叶,一枝顶端开着白花的花梗,不一会,长出一个莲蓬来,上面长满了一颗颗珠子。
  天帝见状,忙下令挖掉它。可是,挖到那里,荷叶绿到那里,莲花开到那里,白藕长到那里。天兵天将沿着黄河大堤一直挖,挖到哪里,红莲、白藕、青荷就长到哪里,气得天帝只好收兵。
  从此,白藕和莲花在黄河大堤下的水塘里安家了,他们年年将莲藕和莲子奉献给这里的人民。
  韩志杰他们看悠悠叽里呱啦的和山本聊,插空问道:“悠悠,又忽悠小鬼子哪。”
  山本和翻译在韩屯时间长了,对这里的方言也能听懂一些,听韩志杰说悠悠忽悠他们,都笑了。
  悠悠也跟着笑,把刚才的传说给他们讲了一遍,结果他们也信以为真了。韩志杰说到:“还真有这传说啊,我以为你是逗着山本玩哪。”
  悠悠告诉他们,山本这是又看上韩屯的白莲藕了,大概准备购买。
  韩志杰挠挠头,发愁了:“悠悠,这次恐怕不好办,白莲藕浑身是宝,可就一样,它难储存,别说运到日本了,就是深南也运不到。白莲藕离开泥水,时间一长就发黑坏掉了,最多能放三四天。”
  悠悠穿越带过来的仓储园,具有永恒的保鲜功能,东西放进去和拿出来丝毫不差,沸腾的开水放进去一个月,端出来还翻滚着。
  智脑所在的工作和生活区域,就没这个功能,属于正常范畴。
  有了存取自由的仓储园,悠悠这辈子就没考虑过储存期的事情。刚穿过来时,悠悠一次买过上千斤的藕,全部放在仓储园里,地窖里放两根当样子,就没遇到过储藏难题。
  悠悠不解的问:“地委一次性要五百斤藕,他们是怎么存放的?”
  韩志杰笑了:“他们运回去就放到地窖里,一层莲藕一层湿土,放十天半月的没问题。”
  悠悠想了一下,接着问道:“志杰哥,咱们用这种办法往深南运不行吗?三四天能就运到。”
  “这可不行,南方的温度高,三四天也撑不过去。悠悠你去过深南,应该知道南方的藕大部分是红莲藕,含粉量大,不如咱们这里的白莲藕脆甜,做凉菜口感也差。”
  看来韩志杰对白莲藕有研究,是个有心人,怪不得年纪轻轻就能当选村主任。
  悠悠和韩志杰说话,山本大部分也能听懂,不懂的地方,他就问主动悠悠。
  韩志杰他们估摸着挖出来的藕够五百斤了,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回去了。这滴水成冰的三九天,挖藕可是够受罪的。
  韩志杰他们几个,都穿着皮叉裤。里面穿着棉裤棉袄,脚上穿棉袜,手上带着长长的皮手套,头上带着**帽。
  皮叉裤是用熟牛皮做的,裤腿和鞋子相连,后面到大腿根部,前面和围裙差不多,将两条裤腿连在一起。
  皮叉裤防水性能好,能起保护作用,防止被冰块割伤,也有一定的保暖防寒作用。在这个年代,皮叉裤可以说是冬季挖藕捕鱼的标配。
  韩屯村从七六年起,村前多出来的上千亩塘子坑,已经发展成千亩的荷塘,荷塘里的至少有十几种野生鱼虾,当然最多的还是黄河鲤鱼。
  去年的洪水把荷叶全部淹没,今春又是一片碧绿。
  韩屯村统一订制了一批皮叉裤,冬季捕鱼挖藕穿上,虽然笨拙,但至少人少受罪。
  韩屯村的白莲藕,长势特别的好,每根都在五节以上,一米多长,一根藕就有三斤多。从淤泥里把他们完整的挖出来,可真不少费劲。


第655章 全区会议
  韩志杰他们穿着棉袄和棉裤,外面套上皮叉裤,笨拙的好像大狗熊,额头上热得流汗,眉毛上被冻的挂着白霜,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回去后,在食堂的外面,就把藕过称装好了。条编的大框下面垫上厚厚的麦秸,一筐装五十斤藕,上面再盖上厚厚的麦秸,相当于把藕埋到了麦秸窝里。
  藕上带着一层淤泥,装框的时候每筐藕多出来10斤,折扣后的净重保准比五十斤多。
  装好框的藕,被放到食堂后面的地窖内,据说这样至少能保存半个月的时间。
  山本到底没绷住,他和后来的食品专家商议了半天,提出了购买白莲藕的打算,不过这次他们也没多要,只打算带一千斤回去。
  至于包装方法,这小鬼子想的办法够绝。他们用塘子坑里的稀泥包裹住莲藕,直接装到加厚的塑料袋中。然后装木箱,中间也用麦秸保温。
  现在市场上的莲藕价格高了,那也才三毛钱一斤,让山本这么一折腾,一个大木箱才装一百斤的莲藕,莲藕还没箱子贵。
  幸好韩屯有木工组,为了包装麦芽糖,一直在做大木箱子,不然这十个大木箱,就没地方买去。明天他们可是要回去了。
  这都下午四点多了,韩志杰他们,只好回去接着挖藕,这次带上磅和塑料袋,称好了得就地装袋,塘子坑里的稀泥,还是直接装袋方便。
  悠悠听山本和翻译商量了半天,也没定下来具体的价格。翻译在物价上也是个门外汉,根本不知道莲藕的卖价。让韩屯自己定价,他又怕吃亏,左右为难。
  这次来挖藕,悠悠舅姥爷亲自跟来了。悠悠小声的把山本的顾虑,给舅姥爷说了。
  舅姥爷把韩志杰叫了过来,俩人一商量,这一千斤藕不要钱了,直接送给送给山本做礼物。
  悠悠把村里的决定告诉山本时,小鬼子是真高兴,他们为难半天的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山本心眼是真多,回去就一头钻进厨房,拉着韩道强学习莲藕的烹饪技术。一道简单的凉拌藕,关于油盐醋的具体用量,把个夯给急的满头大汗。
  他做菜都是靠经验,哪里能精确到多少克的份量,悠悠在旁边,看着他俩瞎比划,笑得肚子疼。
  其他人看悠悠笑,就追问原因,悠悠一句句的给大家翻译,一时间食堂的后厨,笑声阵阵,可真够热闹的。
  最后,在夯手把手的传授下,山本总算学会了简单的凉拌藕,而且是两个味道,一种咸一种甜,把个山本激动的,对着夯连着好几个九十度的大鞠躬。
  下午四点的时候,韩援朝又回到了韩屯村,他今天不回去了,特意留下来参加晚上的送行宴会。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洪城县的县高官。
  现在天黑的早,下午刚过五点,天就暗了下来,晚宴在下午的六点正式开始。
  不到五点,张集公社的杨书记和张书记就来了,这是张书记受伤后,第一次到韩屯村来。
  韩玉臣他们家的人,看到走路别扭的张书记,全都羞愧的低下头,没一个主动上前的。就连能说会道的韩玉臣,也故意躲在了人群的后面。
  今天的全区会议,不知道是何原因,韩玉臣一直没露面,就连中午吃饭,都没出现在食堂里。
  张书记说起来是真冤,例行公事的给韩玉臣的娘下个通知,莫名其妙的被毒打一顿,要不是大伙及时的赶到,他这辈子真的就瘫在床上了。
  他们给工作组带来了四面锦旗,分别增给工作组、专家团、科技大和山本的团队。
  杨书记他们来到后,其他的十六个滩区村庄的干部,陆续都来了,他们也是给工作组送锦旗的,只有新石庄做了四面锦旗,其他的村庄就做了一面。
  专家团和科技大,没和他们接触过,肯定不能送锦旗。至于山本,他们看了三十多年的打鬼子电影,不动手揍他们,就是看在韩屯村的面子上。
  工作组收了十几面锦旗,小李专门找了个箱子,把锦旗叠放的整整齐齐,小心翼翼的放了进去。这些锦旗,可是包含着张集滩区群众的赞同和认可。
  要不是工作组的帮助,滩区村庄三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全部盖上新房,砖瓦就没地方买去。每个公社就一个窑厂,十七个滩区村庄重建,三年能供应上都是未知数。
  在工作组的协调下,全区的砖瓦厂往张集滩区送砖瓦,民工帮助建房,三个月的时间,滩区所有的群众都搬进了新房。
  他们对工作组的感激,真的是发自肺腑的,这点从今天来韩屯的村干部身上就能感觉出来。
  虽然来的都是村干部,比普通的农民见的世面多,可激动起来,农民的质朴完全表露出来。一个个拉着工作组人员的手,激动的话都说不完整。
  准备好的宴席,一下子多了三十多个人,只好韩屯村的人自己挤了。好在韩屯村有十五桌,一桌上多两个人,就坐下了。
  韩屯联中,今天晚自习取消,全体师生都参加晚宴。
  六点晚宴正式开始,八个甜菜和八个凉菜全部端上桌,负责端菜的,是韩屯联中初中的男孩子。
  “三绰桌”每桌的三八都是八个甜菜、八个凉菜、八个热炒外加四个大件。
  甜菜、凉菜和大件提前准备好了,宴席开始后,厨师主要准备热炒。
  韩援朝主持的宴会,首先是洪城县的书记敬酒,第一杯先敬来帮助韩屯创业的各位领导,接着敬专家和科技大的师生,第三杯敬山本和他的团队这些国际友好人士。
  第二个敬酒的就是张集公社的杨书记,接着就是滩区各村轮流敬酒,现在喝酒都是用的一两八杯的牛眼盅,这一圈酒喝下来,也就是二两酒,稍微有点酒量,就喝不晕。
  敬酒的结束了,工作组和专家团他们,又开始回敬,来来往往,讲究可真多,这就是中华的酒文化。


第656章 席面
  男人相互敬酒,气氛特别的热闹。妇女带着孩子,可就是埋头吃饭了。
  第一桌“三八”的八道甜菜全部是二爷做的麦芽糖,端上来就被孩子们孩子们给抢了,小孩子都喜欢吃甜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