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胜男回村后,一头扎进代销点里,成了代销点里的营业员,谁能想到她是副省级干部的家属,本人也是副处级的领导干部。
  有了她的加入,悠悠家的代销点货物更加的齐全了。反正现在代销点的库房大,门市的后面有个七十多平方的库房,悠悠自己家还有一处闲置的院子。
  胜男舅妈这几年在地区供销社从事批发业务,同时分管着震宇和振华两个公司在临水的分公司,对商业经营颇有心得,经营一个村级的代销点,很快就大有起色。
  销售量最大的是过年的新衣,现在的人们还是老习俗,过年添置新衣,当家作主的成年人不卖,也得给老人和孩子置办一身新衣服。
  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是服装业的鼎盛时期,生活刚有起色的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处于赶时髦追潮流的阶段,而且是卖方市场,人们对成品衣服特别的推崇,一种款式能热销二三年。
  后世的服装业人士,提到这个年代就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很好理解,被劳动服和列宁装统治了近三十年的服装业,新款服饰热销二三年,就是短周期了。
  以前临近春节,悠悠姥姥才在村里人的要求下,给村里人进一批眼下流行的衣服。现在,胜男舅妈一下子进了几十款当下最流行的服饰,而且都是被人们推崇的振华和震宇牌的服装。
  现在振华和震宇牌的服装,比上海牌的服装都出名,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公司都是和国外的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国内,那可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企业。
  今年韩屯村的人流量特别的大,主要是来韩屯卖猪和大麦的。特别是滩区的人们,去年的一场大水,家里粮食都被泡坏了,年前有没种上小麦。令滩区人们愁云密布,根本无心过年。
  今年的大麦大丰收,韩屯村大量收购,亩收入比种小麦都高,人们手里有了钱,肯定不舍得委屈老人和孩子,都想热热闹闹的过个年。
  看到韩屯村的代销点里,新上了各种成品的服装,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比集市上的便宜,顺便就买了回去。
  韩屯村的代销点,卖的衣服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穿着不合适,只要没损坏,就能随时调换。供销社和集市上买的衣服,可没有调换这一说。
  胜男还从临水的食品厂,进了一批春节的点心。这两年人们的生活好了,中秋节和春节,订婚的男方给女方送节礼的礼物也重了。
  今年的中秋节,有的男方给女方送的节礼是“六个二”:二十斤猪肉,二十只烧鸡,二十斤月饼,二斤酒,两条烟,两篓子苹果。
  今年的春节礼物,人们就比照着这个标准准备,买肉肯定到韩屯来买,韩屯村的五花肉是最好的礼物。
  买了肉顺便就在韩屯把烟酒和点心也买了,看到韩屯代销点里今年进的是临水的点心。在张集公社这样偏僻的村庄里,临水地区的点心,就是高级点心了。
  而且地区食品厂的点心,价格和张集公社食品站的一样,别说是送节礼的了,就是普通的人家,也提前买几斤放着过年走亲戚用。
  现在年后走亲戚,再也没有拿一斤点心的了,都是拿二斤点心,留一斤压回去一斤。人们也舍得让孩子们吃了,好多的人家,留的那斤点心,当场就拆开封给孩子吃些,剩下的给老人放着。
  谁家都有几家亲戚,过年最少也得买三四斤点心,亲戚多的还有要十来斤的。
  幸亏悠悠家自己就有电话,缺的货物一个电话打过去,当天就能补货。
  胜男在地区供销社干了这几年,这点人脉还是有的,他们虽然不能做到送货上门,但是送到震宇在临水的分公司,还是没问题的。
  韩屯村每天都往临水火车站送货,回程大多是空车,顺便就把东西给捎回来了。
  有了胜男舅妈坐镇代销点,悠悠开始了愉快的寒假生活,每天带着村里的孩子,玩嗨了。
  村前的冰面,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地,也成了孩子们练习外语口语的场所。韩屯村的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兼顾学习日语,村里的大人有时也能和孩子们来两句日语对话。
  村里人对日语比英语还重视,他们和几个小日本打了两个多月的交道,多少都学了几句日常用语,甚至孩子们都不如他们会的多。
  加上村里和日本签订了供货合同,为了今后的生意着想,村里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和悠悠那样,流利的和日本人对话。
  过了腊月二十,村里在外上学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陆续放假回家。他们惊奇的发现,不到半年的时间,村里的不仅面貌大变样,大伙还多了一项新的爱好,全村学日语。
  就连老太太都能分辨出“我里牙多”是好吃的意思,而“有疙瘩”却是太好了。
  放假回来的高中生,每天在家加班学习,准备高考。回村的大学生,则去了产品展示厅帮忙。
  临近年关,产品展示厅每天忙的不可开交,附近村的人们买猪肉,都来韩屯村肉食厂。
  韩屯村出售的猪肉,都是无骨的五花肉。另外全自动生产线宰杀的生猪,运用的是旋转脱毛技术,猪毛脱的特别干净,买回去吃着也放心。


第664章 医疗仪器
  韩屯村的产品展示厅,从早到晚都挤满了买肉的人,加上回村的大学生,二十多个人都忙不过来。
  腊月二十二,悠悠妈和智慧回来了,跟着她俩一块回来的,还有吴馨儿和大卫。
  悠悠妈虽然参加工作了,她作为大学教师,依然能享受寒暑假的待遇,只是比学生晚放假几天。
  志远学校放假后,就跟着姑父去医院见习。昊昊和志亮俩今冬在韩屯参加了两个多月的实践活动,别的学生放寒假,他俩留在学校补习功课。
  悠悠妈他们一行,是跟随部队来韩屯的运货的车辆回来的。吴馨儿进村就惊呼:“太漂亮了,真是太漂亮了。”大卫则是一连声的“go!go!”
  悠悠妈和智慧回来后,就在自家的代销点里帮忙,主要是给大卫整理各种手工品。
  大卫这次,可是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他回到国内后,就在各地举办展示会,宣传神秘的东方文化和手工品。
  华国自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对西方各国基本上处于封闭锁国状态。在西方的人的心目中,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就是一个谜。
  大卫带过去的这些手工品,真实的展现了东方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平常的日用品,件件都是艺术品。
  巡回的展示会,给大卫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可有一样,掉色的粗布制品,一件不要。确实家常的花粗布,掉色这个缺点,真的令人恐怖。
  大卫这次过来,就带过来大量的染料,哪知到来之后,看到了新石庄的纺纱厂,使用的正是进口的染料,已经解决了掉色这个难题。
  大卫到来后,看到红英舅妈用粗布做的床上用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亲自挑选了十几个花色的粗布,都是符合他们国情的花样,让红英舅妈找人给加工成了床上用品。
  大卫加工的床上用品,可不是四件套了,有五件套、六件套、八件套,最多的十二件套,多的都是些各种类型的抱枕。
  大卫的到来,给这里的妇女们吃了个定心丸,眼看该过年了,大家不是先办年货,而是到新石庄的纺纱厂,购买了足量的纱线。
  她们都打算趁着大卫在这里的时间,多织些粗布卖给大卫,毕竟大卫一年才来一次,谁知道下次他还来不来。
  冬天的天亮的时间短,半个月也能织一机子粗布,能赚五十元钱。要是大卫和去年一样,在这待上两个月,就能挣上贰佰元。
  吴馨儿回村的第二天,就去村医院坐诊,她这次回来,又给韩屯村医院带来了一些医疗仪器。
  韩屯村的新医院,深得吴馨儿的赞赏,她到来后,除了坐诊,就是手把手的教给宝景使用新的仪器。
  别的医院都是年关看病的人少,即使住院的病人,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以前,也尽量的出院回家了。
  韩屯一个村级医院,过了腊月二十三,看病的反而多了起来,百里以外的病人都有,他们都是奔着吴馨儿来的。
  吴馨儿明明是华国人,被人们传来传去,反而成了外国的名医,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吴馨儿回来动静不大,可大卫太引人瞩目了,他回来后就一头扎进悠悠家的代销点,对着各种的手工艺制品,兴奋的大喊大叫。
  本来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就够引人注目的,再高调的在人流量多的代销点亮相,人们自然就知道了吴馨儿的到来。
  现在韩屯村医院的仪器,比乡镇医院的都要齐全,有些仪器比县医院的都要先进。县级的医院,至今没有B超机,吴馨儿就给韩屯村医院,带来了一台。
  有了B超级,对于判断好多的疾病,都增加了准确度,对症治疗的效果当然好了,吴馨儿的医术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
  人们也顾不得过年的忌讳了,专门赶到韩屯村找外国来的医生看病。好多病人来的时候,就带着被褥,做好了住院的准备。
  韩屯村的医院里,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宝景光是做辅助检查,就忙个不停。迪迪和狗剩也顾不得玩耍了,在医院里跟着帮忙。
  过了腊月二十三,各家都该准备年货了,可大伙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哪有时间准备年货啊。
  关键是二爷的制作的麦芽糖,包装用人比较多。年后正月初二打春(立春),芝麻糖的制作就得停止了。
  就剩年前这一个星期了,大伙可是不舍得把这高利润的生意,给耽误了。
  自打和山本签订了麦芽糖合同,村里人只要不上班,都去包装麦芽糖,每天的晚上,加班到十点多。
  制作麦芽糖下午五点天黑就停工,可包装麦芽糖,就没时间限制了,不论干到夜里几点,基本上是当天制作当天包装。
  包装这工作,没啥技术要求,年轻的干活利落,包装的快些,年龄大的手脚慢干活也慢,包装是按件计酬,年龄大的挣的也少。
  其实就是无偿劳动,韩屯村的人都会积极的参与。麦芽糖的利润太高了,又有时间限制,大伙都知道,村里的收入是个人和集体对半分配。包装费和高额的利润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麦芽糖每天产值50万元,成本才5万元,每天的利润45万元。也就是说村民每天可以收入22。5万元,平均每人700多元,比国家工作人员一年的收入都多。
  虽说只能生产俩月,仅此一项每人也能收入45000元,在这巨额的收入下,村里人谁还能在乎这点包装费。
  所以,村里好多人有空就去包装麦芽糖,干的多了还记个数,时间短干得少,大伙懒得计数,干完就走。
  在这种情况下,大伙谁还顾得过年啊。
  大人忙得不顾过年,孩子都盼着那,吃了二十三的祭灶糖,孩子们就唱开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第665章 新鲜蔬菜
  大伙这才想到该准备过年的年货了,平时可以吃食堂,过年就不行了。关键是每家都有亲戚,不能过年也领亲戚去食堂里吃吧。
  食堂每天就两个菜,一荤一素。过年候客(kei)咋着也得四个菜,韩屯村今年大变样,家家住楼房,候客的标准更得提高。
  腊月二十四,夯领着食堂里的人,做了一件令全村人高兴的事,食堂里不仅包了菜馍(包子),还蒸了枣泥豆沙馅的黏豆包。
  孩子们一年没吃甜豆包了,也顾不上吃肉了,用碗盛着黏黏的豆包,吃了那叫个香甜。边吃边问:“明天该吃啥了?”
  “小老妈妈”告诉孩子:“明天蒸枣花,后天炸丸子,等着吧,让你们一天一个样的换着吃。”
  宝山奶奶干啥都爱占便宜,她跑到卖饭窗口往里看了一下,张嘴就说:“剩下的甜豆包和菜馍,俺都要了。”
  “大一号”往橱窗里张望了一下,不解的问:“这两样得有一百多,您老人家都要了得吃多少天?”
  宝山奶奶得意的说:“俺四换和五断都回来了,一家六口人,过年不用蒸了,省下工夫干啥不行。”
  还真是,干啥都能挣钱。村里没活计了,就是织布,一人一天也能挣五元钱。五元钱能买五十个大包子,一家人都吃不了。
  宝山奶奶引开了头,妇女们都说:“夯,下午多蒸些菜馍和豆包,俺们也不在家蒸了。”
  接着就是报数量,你家一百,她家二百,“大一号”更绝,直接要了五百个,她家大闺女景芝结婚了,家里还有四男四女八个孩子,个个都是大肚汉。
  今天吃豆包,最小的双胞胎儿子,每人吃了三个大包子。
  “夯”被一群妇女围着,看着手里各家的预定数量,为难的挠着头,对韩志杰说:“志杰,这可咋办啊?我们这些人就是不睡觉,也蒸不出来啊。”
  “老骡子”大声的说:“这又啥遭难的,咱们也跟公家学,招临时工啊。”
  “小老妈妈”却说:“这和平时不一样,马上就到年下了,家里的妇女都忙,临时工恐怕不好招,一天五块也不一定有人干。”
  平时招临时工,一天二元管饭就能找个壮劳力。可现在妇女们织布,一天就能挣五块钱。
  做面食还是妇女在行,离了她们还真不行。别说是年关了,就是平时,一天五元钱找个妇女劳力,也不一定有人干。
  韩志杰请示韩玉林:“大爷爷,您看这可咋办?”
  韩玉林看村里的妇女都眼巴巴的看着他,笑着对韩志杰他们说:“这有啥难的,五元不行咱们出十元,就年前这六七天,平时还按老规矩办。”
  一天十元钱的高工资,哪怕是年前几天,就能挣六七十元钱,韩屯村的正式工,一个月也就八十多元钱,肯定有人干。
  临时工的问题没用往外宣传,就被食堂里的几个工人给解决了。他们本身就是厨师,知道自己村里谁家的妇女做饭好。
  第二天,十个妇女就上岗了,全都是干净利落的中年妇女。开工就各显神通,连菜馍都做出花样来。
  枣花馒头更是花样繁多,各种各样的枣花多达十几种,孩子们高兴了,每顿饭都换着花样的吃。
  别说是韩屯了,现在所有的村庄,基本上都是全年吃白面馍,枣花和菜馍只是费些工夫,孩子们可以随意吃。倒不像原来,为了走亲戚才做些,想吃得等过了初七以后。
  有了她们的加入,韩屯村今年各家的年货,全都由食堂准备了,各家只需要报个数量就行。
  为了让大家过个好年,村里专门宰了一批猪羊鸡鸭和两头肥牛。大伙都说了:“小日本专门化验了,咱们村用苜蓿草养的家畜质量好,以后咱们村自己的食堂,就吃自己养的。”
  鲁西的黄牛体型大,接近千斤,出肉率达到了50%,两头牛光是纯肉就达到了一千斤,就这还不够大伙要的,最后只能是限量供应,其他的就随意购买了。
  夯开始卤制各种肉食,烧牛肉,烧羊肉,猪头肉,猪脚,肘子,猪肚、大小肠、心肝肺,这些猪下水,每种都是几百斤的量。自己村里就有肉食厂,这些东西都充足,而且还都是苜蓿猪的。
  红烧肉,酥肉和各种丸子,也是食堂统一加工的。就连过年上供的十碗菜,都是食堂统一准备的。
  包饺子的肉馅,也由食堂调制,各家买回去,加上自己喜欢的配菜,就能直接包了。
  每做好一样年货,就根据预定量,直接分开让各家领走,最后一块算账。
  过年的食材,各家订购的数量都比较大,年后招待亲戚,大伙都打算大摆宴席。
  搬家的时候,村里人都低调的很,没有一家请客温屋的。这到年关了,要是再按照以前的标准,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各家的楼房可以说是国家统一盖的,可家里的摆设瞒不住人,最少也得五千以上,想哭穷都说不过去。
  新石庄也是两间的楼房,他们大部分也置办了新家具,可他们的家具都是在本地买的,全套四十八条腿也不到一千元。
  所以,韩屯村的人都准备利用春节好好的招待亲朋,多要些卤制好的熟食,稍微加工一下,就是一个硬菜。
  农村这两年生活条件提高了,也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还是喜欢大鱼大肉,也就春节期间能多吃几次。
  韩屯在这肉食方面还真是充足,大棚里的蔬菜比肉价格还高,真的留着分给大伙吃,村里人都舍不得。
  反季节蔬菜再稀罕,到底还是青菜。大家宁愿用大鱼大肉招待客人,既有面子客人还喜欢。
  临近年关,韩屯村的大棚蔬菜,供应更加的紧张,各县的招待所,每天都来韩屯蹲点,能抢多少算多少。别说豆角黄瓜了,他们可是连菠菜和油菜都抢。
  这就到年关了,招待任务肯定不多了,他们买新鲜蔬菜主要是给领导人准备的。对他们来说,这比招待客人还重要。


第666章 玉玉婆家
  为了多买些青菜,距离远的几个县,直接留个人在韩屯蹲点。韩屯村还真有住宿的地方,吃饭有食堂。
  留住的都是招待所的管理人员,他们在韩屯村住着带暖气的别墅,看着20英寸的大彩电,高兴的说:“在你们村比住招待所都舒服。”
  这个年代,别说县级的招待所了,就是地区的招待所,也没有暖气,更别说一天24个小时供应热水了。
  带卫生间的房间,整个临水地区,就没有一处有的。地委招待所,有两个带套间的房间,也不带卫生间。
  各县招待所的人员,在韩屯住过都深受启发,暖气是个大工程,实现不易,可在房间里装出个卫生间,还是可以的。
  他们想到做到,回去后还真的对招待所进行了改造。没想到,韩屯村还间接的提升了临水地区招待所的整体水平。
  这些采购人员,在抢购蔬菜的同时,还购买了许多的韩屯村的其他产品,苜蓿猪更是他们的采购重点。
  现在市场放开了,苜蓿猪在他们的哄台下,价格一涨再涨,到腊月二十五,竟然有人喊出了两元一斤的高价。
  2元的价格,买的可是连骨头带肉的白条猪,真的是市场价的两倍了。山本给的高价,在国内也实现了。
  石庙村的人知道了,几乎家家杀猪,高价卖给这些采购人员。还真是邪门,集市上一元钱的猪肉卖不动,石庙两元的猪肉,根本不用出门,就连圈里的生猪,都被人给包圆了。
  韩屯村的苜蓿猪,都供应关系单位了,剩下的几个塘子坑,鱼和莲藕也都卖出去了。
  悠悠姥姥不仅在石庙买了五十头的猪肉,还购买了好多的鸡鸭鹅和青山羊,都让他们宰杀好了。
  加上村里的速食面火腿肠和咸鸭蛋鹅蛋,每盒二十元的麦芽糖,也要了一百盒,让爱国舅舅开着货车,亲自跑了一趟京都,和悠悠爸一起,给老首长、刘冉家和艾府送了过去。
  悠悠开着车,带着几个孩子,给临水的李爷爷、平城的王奶奶和洪城的罗爷爷,挨着家的送了过去。
  现在,王奶奶和罗爷爷他们,不仅有了营业门市,还有批发仓库,都成了大批发户,也是震宇公司的大客户。
  李保国的生意更大,他现在在全国十几个省市都有业务,震宇公司在临水的业务,也是他在打理,比京都的分公司,营业额都大。
  临水的震宇分公司还是在悠悠家的院子里,主要负责人是玉玉。悠悠靠着扫描系统,管理着临水的批发业务。
  十天半月的去一次,把库房补满就ok了。
  玉玉可真是继承了李保国的经商天赋,这么大的业务量,她基本上就没出过错。
  就有一样烦心事,结婚到现在,都好几年了,她还没怀上孩子。
  她本人整天的忙着,也没把这当回事。她婆家头两年没说啥,这两年开始有意见了,话里话外的挤兑她,催她赶紧生孩子。不过看在玉玉给钱大方的份上,倒是没敢说难听的。
  玉玉一心扑在生意上,还真没在乎婆家的态度。娘家人也着急,她母亲领着她到处看病,京都都去了,可医生都说没啥毛病,劝他们别着急。
  每次外出看病,玉玉对象都跟着,有的医生建议他也做个检查,他不仅不接受,反而不要脸的问玉玉:“我有病没病,你心里不清楚。”
  把玉玉弄个大红脸,以后对看病都有了心里阴影,再也不去看病了。
  悠悠爸也给玉玉品过脉,他也认为玉玉没啥毛病,开过几次中药,吃过也没动静。
  所以,玉玉没生孩子,她婆家虽然不满意,也没敢太过为难玉玉。
  玉玉一天到晚待在公司里,吃饭都是娘家人送过来。她婆婆住玉玉家,就得自己做饭吃。
  几个大姑和小姑,家里都有地,也不能经常住玉玉家伺候他们的娘。再说了,玉玉婆婆年龄真不大,五十多岁自己做饭吃,根本不算个事。
  老太太会做啊,她觉得自己儿子出息了,一心相当老太君。就给几个孩子开会,商量养老的事。最后的结果是,儿子每月出三十元钱,她在几个闺女家轮流居住。
  现在,玉玉对象每月工资才4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