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农村,人均耕地多,人们还是习惯,种一亩多的夏地瓜。
  地瓜秧晒干了打成粉,是喂猪的好饲料。就是一些小个头的地瓜,主要也是喂猪。
  单独的种一亩地瓜,各家管理的都比较好,亩产量也比在生产队时高多了,最少的亩产也在五千斤以上。
  收地瓜还是靠人工挖,一亩的地瓜收下来,最少得有五百斤挖烂的。烂地瓜两三天的时间,就开始腐烂,喂猪都吃不及。
  人们习惯性的,把挖碎的地瓜送到粉坊里换粉条。靠着石磨粉碎地瓜的粉坊,一个石磨每天才加工五百斤的地瓜,他们一天最多收一两家的碎地瓜。


第681章 粉坊
  哪个村都有上百户的人家,所以用碎地瓜换粉条,斤数逐年的增加,从开始的十斤换一斤粉条,到现在的十五斤换一斤。好地瓜还是和以前一样,十斤地瓜换一斤粉条。
  也有和冬梅他们家一样的,买辆拖拉机和粉碎机,用机械加工地瓜,产量是上去了,可现在粉坊多了,粉条不好往外卖。
  在生产队里的时候,基本上各村都有粉坊,会做粉条技术的,大有人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集体的粉坊散伙了,可也没闲二年,最后都被个人给开了起来,有承包的,也有出钱购买的。
  村村都有粉坊,人们用地瓜换的粉条就够吃的了,农村基本上没有买粉条和粉皮吃的。
  十斤地瓜就能换一斤粉条,一亩地收五千多斤地瓜,不用碎地瓜换,就是用好地瓜,每年换个二三十斤的粉条,够吃一年的,对各家来说,二三百斤地瓜就不算个事。
  十斤地瓜换一斤粉条,粉坊里能赚一半,剩下的一半只能卖给城镇的职工和居民。
  现在,农村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多,城镇人口还不到百分之十,所以粉条的销售,一年比一年困难,价格也是逐年的降低。
  冬梅爷爷说开粉坊赚个喂猪的钱,还真是实际情况,开粉坊剩下的粉渣,是喂猪的好饲料。
  所以,这几年粉坊虽然多,扩大规模的少,倒是都保留了手工制作的传统,连粉碎地瓜,也是靠石磨。
  冬梅家的粉坊,规模越来越大,只要是得益于他家的粉坊开的早,名声打出去了,人们习惯了吃他们家的粉条,每年都会到他们家购买。
  再一个就是悠悠姥姥的帮忙,冬梅家粉条的库存,都是悠悠姥姥给包销的,名义上是运往深南的振华公司,其实都被悠悠收进了仓储园。电子商城里,手工的粉条和粉皮,价格可是超千元的抢手货。
  不光是冬梅家的粉条,每次悠悠和姥姥赶集,看到粉条和粉皮,习惯性的扫货。在集市上能碰到悠悠娘俩,卖粉条的都大呼好运。
  冬梅家的年收入,肯定是超过了十万元。现在,他们家每年的冬季,光是雇佣临时工,就超过了五十人。
  基本上都是雇佣的本村人员,每天工资二元钱,光是开工资就是一百元。三个月的生产时间,工资就支出去接近万元,他们自家的利润可想而知了。
  真正的算起来,红英娘家的家底,还真不低于韩屯村,不比韩道伟他们家差。
  他们家的老爷子,每年都提出给红英舅妈家分成。当然了,爱国舅舅肯定不会要,不过悠悠他们一家人吃的粉条和粉皮,都是红英舅妈的娘家送来的。
  周楼村的男劳力,到了冬季就给他们家干活。冬梅的爷爷,虽然不是村干部,在村里的话语权可不小,村里有事,首先找他商量。
  他们一家却是特别的低调,本本分分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口碑那是真好。
  家里的收入这么高,冬梅家只是盖了处砖瓦房,以前的老房子,还是照样住,在周楼村也不是特别的出格。
  说到娘家的收入,红英舅妈感激的说:“俺娘家爹说了,家里的粉坊,多亏了俺姑,要不是俺姑帮着卖粉条,可开不到现在的规模。”
  悠悠姥姥对她说:“红英,你们明天回家给亲家说,咱自家人的粉坊,姑肯定得先帮忙,让他放心的干就行。”
  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爷几个接着谈论工作上的事。
  舅姥爷他们谈论的最多的,还是援朝舅舅的工作问题。援朝舅舅这次任职,可和原来不一样,原来是副职,只要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就行,这次可是一把手了,得考虑全盘的工作。
  虽说年后初八开班,可他初四就得回去了。初五省里召开常委会,初六他得回阜城。
  他准备正月十五还回来,十六顺便搬家。
  阜城作为沿海城市,过去经济一直非常繁荣,一直有“小上海”之称,解放后就被国家列为计划单列市,在省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可动乱期间,对外经济紧缩,港口只剩下国内的流通,阜城的经济大受影响,一度滑落到中等水平
  这几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展,经济虽有恢复,可排名仍然落到了临水的后面。
  韩援朝报到虽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阜城的情况基本上也掌握了。阜城位于丘陵地带,农业基础差。工业项目老旧,后劲不足。港口受国家政策的限制,虽有恢复,可发展缓慢。
  韩援朝打算年后,先上一个大型的电视机厂,他在这上面还是比较熟悉的。这次回来,就打算通过震宇公司,购买电视机的生产线。
  韩援朝对悠悠姥姥说:“姑,这次不让您老作难,阜城有港口,外资储备还行,比临水是强多了。
  姑,听了阜城的情况介绍,我才知道咱们的国家发展有多难。以前,阜城的外资投放给老企业了,购买的国外设备大多是他们淘汰的老旧产品,就这还被经常被坑骗,买回来一堆的破铜烂铁,国家资产大量流失。
  咱临水靠着您的震宇公司,进口的都是先进设备,也从来没被坑骗过,就连外汇都是您赞助的,侄子的那些政绩,都是您给的。
  姑啊,我这个书记,说句实话,就是您给推上去的。要不是您老人家帮着,我现在最多混个乡镇长。”
  悠悠姥姥对他说:“援朝,领导提拔给你压担子,是觉得你有这个能力,和姑帮你没关系。即便你不在这个位置上,姑也帮别人,只要对咱们国家发展有益的事,只要姑能帮上的,一定尽力的帮。
  不过能帮到自家侄子,姑还是高兴的。援朝啊,姑也觉得你有这个能力,能让阜城重新恢复以前的繁荣。”
  悠悠舅姥爷也对他说:“援朝,有你姑这句话,你就放心的去干吧,不要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你的期望。”


第682章 米虫
  悠悠姥爷说道:“援朝,你们兄弟四人,就你随姑,他们三个都喜欢部队,你却选择了上大学。这几年的历练,证明你对发展经济特别的敏锐,这点和你姑特别的像。
  援朝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姑的帮助只是让你少走了些弯路。”
  悠悠姥姥听了这话,高兴的说:“震宇,让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俺娘俩天生的对脾气。援朝啊,姑可真高兴,能有你这么个大侄子。”
  韩援朝说:“姑,我才是高兴哪,有了您的帮助,我可以说是一路顺风,事半功倍啊。原来在临水的时候,还没感觉出来,听了阜城的介绍,我才知道自己是多幸运。
  阜城的电子厂,八零年就引进了一套收录机生产线,不仅是国外的淘汰设备,还是废品,至今没安装,堆在仓库里生锈。
  纺纱厂进口的设备,倒是能用,可经常出故障,每次维修都得从国外进口零件,一年开不了半年的工,真是浪费啊。
  姑,国外的技术设备确实先进,可国外的垃圾也多,不止是设备有垃圾,外国人也有垃圾。”
  话说出口,他就不好意思了,解释说:“馨儿姑姑和大卫姑父,您俩可别多心。您们和俺建业哥做的就比较好,临水正是有了您们的帮助,才能发展的这么快。”
  改革开放的初期,国营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几百甚至几千万的珍贵外汇打了水漂。
  当然,这和国内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处于摸索的阶段,总是要交学费的。
  艾建业是爱国人士,加上和叔婶的特殊关系,通过他的渠道,确保了震宇公司的投资安全。
  韩援朝接着说:“这次阜城新建的电视机厂,我打算直接上彩电,黑白电视机国内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尽管需求量还很大,不过彩电的缺口更大。
  姑,您们震宇公司在京都的电视机厂,彩电已经正式投产,效益非常的好。我在中英党校学习期间,就去参观过,那时还想在临水的上马彩电生产线,谁料到去了阜城。
  姑,您可得帮我把阜城的彩电厂给建起来。各种设备都得靠进口,工人也得让京都的彩电厂培训。”
  悠悠姥姥答应的爽快:“这个没问题,援朝你就放心吧,只要是姑能办到的,保证不让你作难。明天我就给建业打电话,让他准备购买仪器和设备。培训工人的事情,你直接和林管家联系就行。”
  其实,京都的震宇公司,生产的彩电也是处于组装阶段,真正的自主产品还没研制出来,主要是彩色显像管的制造技术,至今没有突破。
  震宇公司的科研人员,正在攻克这个难关。
  悠悠给他们提供的国外资料,已经给了隐晦的提示,能不能发现,就看他们的机遇了。
  彩电的组装件,有通过建业进口的,大部分是悠悠从后世订制的。后世的产品,不仅质量好,价格特别的低廉,悠悠从中可是狠赚了一笔。
  刘冉的叔叔,在这次的机构改革中,也脱颖而出,被提拔为京都市的市长。
  震宇公司京都分公司生产的彩电,可是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关键是震宇公司给京都市,缴纳了巨额的利税,八三年利税过亿,是京都市交税最多的合资企业。
  舅姥爷给儿子提建议:“援朝,我看你还是先把港口给建好吧,咱们村的火腿肠出口岛国,还得从深南过海关,阜城可是和岛国相邻,走阜城这条线比深南近多了。
  山本他们出入都是通过阜城,大批的货物为啥走深南?”
  援朝对这方面还真不了解,不过父亲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这还真是个大问题,阜城以前就是靠着畅通的国际航线,才发展起来的。我回去先把这里面的事情,给理清了。”
  姥姥若有所思,她说道:“明天问问悠悠,她和山本交流多,没准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老人家这是想到了悠悠的智脑,在她的心目中,智脑是超越了老天爷的存在,无所不能的万能神。
  说到悠悠,大家的注意力就转变了,开始了夸悠悠专题,悠悠舅姥爷说:“悠悠这孩子,可真聪明,只要是想做的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山本他们来了不到一个星期,悠悠就把他们的语言,给学会了,还带着全村的孩子学日语。这孩子长大了,准有大出息。”
  悠悠姥姥可不这么认为,她说:“能有啥大出息,你们看她那个懒样,还不能吃苦受罪。你们是不知道她的追求,说啥要当米虫,也不知是咋想到的。”
  “米虫?”一家人都被姥姥给惊倒了。
  悠悠姥爷首先反应过来:“这要是在以前,悠悠这想法还真能实现。现在吗,只要是国家的政策不变,她这想法也挺好。
  看来你们都错了,悠悠其实是随了我。没想到,我这休闲王爷,能有个当米虫的孙女。看来我这一身的本事,是有继承人了。”
  姥姥对他说:“婉莹学了考古专业,还不是继承你的衣钵了,你还想让悠悠当继承人。”
  悠悠姥爷说到:“你们不懂,婉莹学的再好,也没有悠悠有灵性,这孩子在收藏上,特别的有天赋。一张糖纸、一个像章,她都能从中找出收藏的价值来。”
  胜男舅妈说:“怪不得悠悠托我收集各种票证,看来这也是一种收藏。”
  婉莹恍然大悟:“胜男,还真让你说准了,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东西,还真都有的收藏价值。”
  姥姥她们包好饺子,才晚上八点多,就各自回家了。早上起的早,又打扫了一天的积雪,所有人都累了。
  孩子们还在悠悠家的三楼上,看录像片《唐老鸭和米老鼠》,一个个被逗得哈哈大笑,到真是没有困意。
  不过,既然大人让休息,孩子们只好恋恋不舍的关上录像,回家去了。


第683章 电风扇
  姥姥拉着悠悠,把阜城港口的事情说了。智脑还真有记载,原因吗只有一个,那就是阜城不是特区,开放程度不够,审批手续多,处处受限呗。
  要想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看阜城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了。现在的政府机关,虽然没有吃拿卡要的弊端,可有些事情,真的扯起皮来,还是非常的令人头疼的。
  不过作为沿海城市,港口贸易是最大的优势,也是发展经济最好的捷径。
  悠悠姥姥看到这里,自言自语的说:“明天还得和你援朝舅舅好好的说道说道,都是一样的港口,深南能做到的事情,为啥阜城就不行啊。”
  “胆子小呗,国家没有禁止,可他们就是不敢,守着过去的老规矩,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山本还真说了,阜城要是和深南那样,他们光是运费就能节省不少钱。”
  姥姥听悠悠这么一说,就更加的明白了。
  接着她又吩咐悠悠:“你援朝舅舅,准备在阜城新建个彩电厂,我明天给建业打电话,让他给购买生产设备,你先把彩电的配件订好了。”
  悠悠依稀记得,八十年代的中期,电风扇产业火爆,直至进入新世纪,还是农村必备的主要家电。
  现在的电风扇,主要是以大型的吊扇为主,供应公共场所,私人家庭安装吊扇的极少。
  像韩屯这样的村庄,能在住宅楼内安装吊扇,应该归功于悠悠姥姥。
  想到这里,悠悠对姥姥说:“彩电这个项目是不错,可毕竟受制于人。电风扇这个项目也很好,投资小见效快,让援朝舅舅也建个厂子呗。
  姥姥,您明天一块问问建业舅舅,购买电风扇的生产设备,应该没有问题。”
  现在国内也有电风扇的生产线,可和国外的自动化生产线,真的是没法比,也不是悠悠崇洋媚外,国内低下的生产效率,限制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在京都的友谊商店里,从国外进口的电风扇种类很多。不过悠悠撺掇着姥姥直接买了空调,价格虽然高,可一步到位,比电风扇效果好多了。
  空调在国内使用范围的很小,高昂的价格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另外空调的的耗电量太大了,现在的电力系统,可是供应不上的。
  姥姥被悠悠说的,对电风扇来了兴趣,竟然不顾大年初一,主动要求进悠悠的仓储园,上智脑观看资料。
  悠悠可是困了,在智脑上找出有关的资料,把姥姥抛下,独自找周公去了。
  姥姥熬到凌晨,才把悠悠叫醒,娘俩就在悠悠的房间里休息了。
  第二天是大年初二,悠悠姥姥一大早,就给艾建业打电话,这里是早上六点,建业那里却是晚上六点了。
  彩电生产线,建业已经采购过一次,倒是没啥困难,至于电风扇生产设备,他也得联系过以后,才能有具体的消息。
  建业个人认为,应该没啥问题。电风扇在国外就是普通的家电产品,不是高新技术,没啥可保密的。
  援朝舅舅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去了临水。志斌的姥爷和姥姥,是在临水过的年。胜男是回娘家,援朝趁机去临水看望老领导。
  舅姥娘看着外面的积雪,担心极了,一直嘱咐小王:“孩子,你开车慢着点,路上的雪不知道扫了没有。”
  小王再三的表示:“大娘,您就放心吧,这么大的雪,我保证不开快车。”
  爱国和爱军,也都陪着妻子回娘家。桂金两口子领着孩子,跟着红英一块去了周楼,他们家今天亲戚都去,胜英一年回来一趟,趁着这个机会能和所有的亲戚见个面。
  今天代销点开业,大卫和吴馨儿,吃过早饭就去了代销点,他俩主要是挑选粗布花样。适合加工床上用品的,他们准备在韩屯加工出来,这里的人工费低,回国加工成本就高了。
  昨天打扫积雪,悠悠家的代销点,头一次年初一没开门。
  现在过年,人们都给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零食,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虽然多,可也不再想着买零食吃了。
  这两年,各村都有了代销点,走村串巷的货郎担也消失了。
  哪知道,过了上午的十点,各家都来代销点里买盘子碗,他们要的数量都挺大,张口就要几十个。
  不止是韩屯村的人买盘子碗,石庙村的人也来买,他们张口就要好的,普通的白瓷碗盘,他们还不乐意买。
  幸亏悠悠的仓储园里,有着大批的存货,全都是震宇公司从各地知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大批量采购来的。
  现在这些知名的陶瓷基地,不是国营就是集体,产品的价格特别的便宜。当然了,价格便宜是悠悠的认知,比起普通的白瓷碗,他们的价格可是高多了。
  现在,普通的白瓷碗,价格还和原来一样,七分钱一个,十五公分的白盘子,也是七分钱,二十公分的大盘子,一毛一个。
  那些知名陶瓷厂的产品,一个十公分的小茶碟,就买一毛钱。两毛一个的精致饭碗,农村人嫌小,悠悠可是爱不释手。
  花色多样的精致盘子,十五公分的二毛,二十公分的三毛。就因为价格高,他们的产品,大多供应市级以上的招待所,就连地级的饭店,都不用这些东西。一是价格高,二是损耗大。
  这些知名的陶瓷厂,也是靠生产普通的白瓷碗盘支撑着,精品主要用于出口创汇,供应省级的友谊商店和市地以上的招待所。因此,他们的库房里,积压着大量的精品。
  这些东西在后世,虽说不是价值连城,可也是身价倍增。
  悠悠有了这样的好机遇,逮着机会就扫货。仓储园里的存货,自然是越来越多。
  存货再多,悠悠在电子商城里,也是采取拍卖出售的方式,这种饥饿销售的办法,促使拍品的价格节节升高。
  韩屯村的人,进京购物时在悠悠姥爷家吃过满汉全席,不仅享用了美食,对那些盛放食品的碟子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684章 夜叉
  回家就淘汰了以前的盘子碗,全部换成了精品餐具,好多人家连大口径的盘子都置办齐了。在家摆个三八席,不用出去借了。
  悠悠肉疼的往外搬盘子碗,好奇的问他们:“刚过年买这么多的盘子碗做啥?”
  “摆席用啊,今年来的亲戚多,把以前用的碗都拿出来,还不够用,只能买新的。”
  一家买几十个,这得来多少亲戚啊。
  韩屯村去年,没娶媳妇也没娶女婿,初二没一家侯新客的。这也没耽误孩子们找乐子,没有新女婿,就找老女婿的麻烦。
  村里的男孩子们守在村口,攥了一堆雪球摆在路边,不管谁家的女婿来了,追着扔几个雪球,看着他们狼狈的逃窜,孩子们高兴的哈哈大笑。
  这也是农村过年的一种习俗,没有积雪就投个土块。有积雪孩子们就乐疯了,不论新女婿老女婿,雪球就是见面礼。
  二爷家桂花的女婿和“高高三”的俩个姐夫,今年成了孩子们的投掷对象,谁让他们的辈分高,村里的孩子,都得喊他们姑爷爷,还有喊老姑爷的,不扔他们扔谁。
  宝景还好些,村里的孩子有些怕他。“高高三”孩子们给他瞎胡乱惯了,整天老高爷老矮爷的叫,谁会怕他啊。
  他自己也没个正行,出门接自己的姑父,见面自己先扔了俩雪球,还喊着村里的孩子:“这是你们老姑爷,赶快扔吧!”
  把他两个老姑父给气得够呛,也不用他陪了,赶紧往家跑,后面追着一群嘻嘻呵呵的孩子,画面特喜庆。跟来的儿媳和孙媳,都捂着嘴偷笑。
  他姑骂他:“宝贵你个熊孩子,你姑父都五十多了,你还跟着瞎乱。”
  宝贵笑呵呵的说:“我能扔雪球的,就这俩姑父,不扔他们我去扔孙女女婿,这不合适吧。”
  他姑气得拽着他的耳朵,恨恨的说:“你都多大了,还跟个孩子似得胡闹,这都四个孩子的爹了,就不能正经点。”
  宝贵嬉皮笑脸的说:“姑,我再大也是你们的侄子,俺老姑父都没说啥,看你俩护的这个样,以后受气别来找侄子出气。”
  宝贵倆姑这次回娘家,儿媳孙子都带来了,守着孩子们说出气,他姑也感到没面子。
  他姑真的拿他没办法,气呼呼的说:“你就别盼着姑姑好,俺们都多大岁数了,受气还回娘家搬救兵。”
  宝贵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可和俩姑姑真的不亲,他俩姑姑都看不惯老太太宠宝贵。自打他奶奶去世后,这俩姑姑还真是和娘家成了单纯的亲戚关系,过年过节才来走娘家。
  今年韩屯村盖了楼房,领着一大家子来走娘家,进村就被宝贵给败了兴头。
  悠悠家的代销点,坐落在村子的十字路口,透过明亮的大玻璃窗,就能看到公路上挎着馍篮子的人群,确实比往年多了好多。
  吃过午饭,好多人带着亲戚,来到悠悠家的代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