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耕地在人们的心目中,可是重中之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越来越少,那个生产组都不乐意多接受一口人。
再说了,离婚的妇女也得再嫁,总不能一辈子老死在娘家吧,户口迁进迁出,责任田分了再收回来,还不够麻烦的,索性户口还在原来的婆家,直到找到新的对象结婚,直接迁到新家去。
户口在原来的婆家,责任田有等于无,离婚的妇女在娘家,住可以将就,吃饭真的是只能啃娘家了。
现在农村虽然吃喝不愁,可谁家乐意养着离婚的老姑娘,丢人现眼不说,刚吃饱肚子的人们,对粮食看的特别的重。
平时遭了难,帮个十天半月的可以,可长时间的管一口人吃喝,很少有人能接受。
除非碰到穷凶极恶之辈,再有硬气的娘家可以依靠,妇女们才敢走离婚这条路。实在过不下去的妇女,情愿自杀,也不碰离婚这条红线。
也不是说妇女怕离婚,在婆家地位就低了。现在农村人找媳妇,还是比较困难,年轻人都不好找媳妇,年龄大的带着孩子,找个媳妇更难,离了婚妇女难过,男方也不好过。
两口子过日子谁家不吵闹打架,可闹到离婚地步的真不多,关键是男方也不想离。
韩志雄经过韩玉臣的挑拨,想通了这一点,更加的有恃无恐,每天下班被母亲接回家,母亲走后,转眼就敢光明正大的往外走,赌博也不瞒着妻子了。
韩屯村的人忙起来,一个人恨不能当两个人用,不过大伙都是自愿的加班加点,对于他们四人的反常行为,还真没人过多的注意。
这四家人,怕男人被关公安局,还真没有敢往外说的,另外他们都是在夜晚赌博,躲的又严实,也没有被外人发现。
韩志雄母亲的反常行为,被村里人说过几次后,她也小心了,偷偷的看着儿子下班回家,就放心了。
她老人家哪里知道,她前脚回家,后脚儿子就出门赌博去了。
腊月十五立春后,天气逐渐回暖,塘子坑里的冰开始融化,村里的麦芽糖车间停了下来,村里人终于可以松口气,再也不用加班了。
今年的春节和中秋节一样,也是碰到暖冬了。过年的东西准备早了,准备多了,都有坏掉的可能。
所以,比起往年来,人们过年积极性小多了,都到腊月二十了,还没开始准备年货。
腊月二十,京都的大学都放假了,可是悠悠妈和智慧昊昊他们,却没有回来,他们留在京都,忙于吴氏医药的扩建。打电话回韩屯,说是到腊月二十九,和爱民刘冉一块回韩屯过年。
去年的春节天气冷,村里人忙得顾不上过年,是食堂统一预备的年货。悠悠妈她们提前回来,也没啥好忙的。
今年吴氏医药的扩建,正是起步阶段,人手特别的紧张,她们就都留下来帮忙。
第770章 菜馍
这两年,吴家的秘制中药丸畅销国内外,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现在的药材都是纯正的野生地产药材,数量充足品质高,主要是场地太小,人手不足。
吴馨儿和大卫两人,进入腊月就回国了。他俩这次提前回来,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对著名的中医药产业,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吴氏医药本来就是知名的医药世家,由于吴馨儿的加入,又成为医药界不可多得的合资企业,自恢复生产以来,发展势态良好。
对于吴氏医药的扩建,京都市政府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光是土地就批了一千亩。虽说这些土地在二环以外,位于京郊了,可胜在面积够大。
可进入新世纪,五环以里都是内城。到了那时,三环以里的土地,都是寸土寸金。
等到1987年,国家住房用地政策出台,京都的城市用地价格飞速上涨,到了那时,再想购买这么大的面积的建设用地,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了。
国家改革开放至今五年,发展比较快的主要在沿海地区,京都做为国家的首都,真正落地投建的企业,还是不算多,所以建设用地比较宽裕。
京都对于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的大,办事效率堪比深南,几天的时间,资金到位,土地的手续也批了下来。
吴馨儿回国后,和往常一样,住在艾府。吴馨儿对于艾府来说,也相当于自家的姑奶奶了。
吴氏医药的扩建工程,也是由震宇公司承建。震宇公司下属的建筑分公司,从修复古建筑起步,现在发展到可以承接大型的高层建筑。
建筑公司的发展,还是得益于吴馨儿和建业,在他俩的帮助下,震宇公司的建筑分公司,拥有国外的各种先进建筑设备,效率大幅度提高。
腊月二十二,韩屯联中放假,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到了祭灶的时间。
这次期终考试,智萍终于实现了双百的心愿,和志新并列年级第一。智茹也有进步,比志斌只差了一分,虽然还是第二名,智茹自己挺满意,比起暑假的三分之差,总算是有提高了。
至于悠悠和迪迪,不仅是班里的第一名,在全县也是第一名。不过在姥姥的心里,只有迪迪的成绩是真的,至于悠悠的成绩,她真的是半信半疑。
悠悠也不和她老人家掰扯了,反正是越描越黑,自己挖坑怎么也填不上,令人特别的尴尬。
不过这半年,自己确实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内容五花八门,在俄语上费的时间最多。
为了祭灶,二爷在腊月二十二这天,又做了一次麦芽糖,虽然气温高于零度,麦芽糖只是没有原来酥脆,口感稍微差些,还是比较受孩子们欢迎的。
二十三一大早,村里人都忙着祭灶,孩子们放假了,大部分人家开始自家做饭,吃了一年的食堂,马上要过年了,今年又比较清闲,所以今年大家都打算自家准备年货。
过年需要的各种杂粮和蔬菜,去食堂和农业组里要,记在各家的账上一块结算。
服装厂进入腊月,就把军大衣停了下来。除了大卫的唐装棉袄外,主要生产运动服和健美裤。
临近年底,震宇儿童运动服热销,虎纹和豹纹的新款运动服,特别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现在的服装生意可真好做,只要是款式新颖,价格适中,就能销的出去,人们热衷于赶潮流,根本没有怕撞衫这一说。
春节期间,服装厂加大了放活的数量,一次性放出去半个月的活计,够她们做到正月初七开班的。
加工点的事情安排好了,韩屯村的服装厂却不能停下来,大卫需求的粗布床上用品,主要由韩屯村加工。大卫的订单不断增加,年假以前得加班赶出来。
腊月二十三,主要是打扫卫生,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露台上,都晒满了洗好的床单被罩和窗帘。锅碗瓢盆也都洗刷一遍,院子里晒得到处都是。
红英舅妈没空,在舅姥娘的指挥下,悠悠和智茹成了主力军,迪迪志高几个男孩子也得动手,就连志新和智萍,都得跟着打下手。
悠悠把录像机拿出来,也想和大卫那样,制作一个家庭过年趣事专辑。
这创意一出,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赞同,几个孩子不停点的轮流录制,恐怕漏掉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镜头。
泡好的红小豆、红枣、去皮的地瓜,一块放进大锅,开始煮豆沙馅。
一麻袋的白萝卜全部擦成丝,也放到大锅里煮熟,再用凉水泡上,这么多的萝卜丝,连着煮了五次,盆里、水桶里到处都泡满了熟萝卜丝,房间里到处漂浮着萝卜味。
智萍捏着鼻子,对奶奶说:“奶奶,这是做什么啊,可真难闻。”
智茹告诉她:“这是做菜馍用的,可好吃了。得换好几次水,才能把这股味道泡没了。”
志高满脸的怀念:“菜馍可真好吃,不过这味道确实不好。”
迪迪对他们说:“这就是过年的味道,去年村里统一置办的年货,过年的乐趣少了好多。”
听迪迪这么一说,悠悠才反应过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差别。后世的年货种类繁多,可人们很少亲自动手,都是花钱买现成的。
就连除夕夜的饺子,都是买现成的,年轻人别说包饺子了,就是煮饺子都有好些人不会。
去年村里统一准备年货,悠悠觉得特别的正常,今天听了迪迪的话,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都有一种特殊的过年情怀。
豆沙馅煮开后,在锅里焖了两个小时,舅姥娘才打开锅盖,里面的红小豆全部煮开了花,红枣的皮崩开了,地瓜块烂成了泥。
放进去一斤白糖,舅姥娘拿着洗干净的长葫芦,用圆头在锅里使劲捣,红小豆、红枣和地瓜泥混合在一块,香甜味也随之飘了出来。
第771章 豆沙馅
智萍贪婪的嗅了下鼻子,高兴的说:“这种过年的味道好,特别的香甜。”
舅姥娘笑着说:“我放了一斤的白糖,肯定甜。”
志新使劲闻了一会才开口:“奶奶,这是甜枣的味道,甜中带着枣香。”
智茹却说:“是地瓜的甜味,甜中带着酸。”
志高看奶奶累的脸上出汗了,就给奶奶商量:“奶奶,让我干会吧,您先歇歇。”
“好,揣豆沙馅不能急,使劲得均匀,转着圈的揣,把枣和红小豆都捣成泥,和地瓜泥掺和在一起,就算成功了。”
几个孩子看着好玩,就都上手捣一会,嘻嘻哈哈的,把干活当成了玩乐。
哪里知道,越是到后来,豆沙馅越粘稠,葫芦头往外拽着费劲,往下捣更费劲。
孩子们干不了几下,胳膊就没劲了,只得换人。舅姥娘想接过来,孩子们却没让。
“奶奶,您歇着吧,我们人多,换着干不累。”
人多力量大,一个多小时过后,豆沙馅终于成功了。舅姥娘拿了几个碗,一个里面装了半碗,让孩子们尝个鲜。
“真甜!”
“好吃!”
“真好吃!”
听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悠悠赶紧用勺子挖了一口,沙糯香甜,确实好吃。
回想起刚穿过来时,1975年的粘豆包,里面的馅大部分是地瓜,放的时间长了,一股坏地瓜的酸味。别说孩子了,大人吃了都反酸。
不过,以后的春节,悠悠家做的豆沙馅,放的东西和现在差不多,加上一大家子在一起过年,粘豆包很快就吃完了,悠悠再也没吃过七五年那样难吃的豆包。
舅姥娘看孩子们都说好,也尝了一口,高兴的说:“现在生活好了,这豆沙馅也比以前好吃了。”
智萍不解的问:“奶奶,豆沙馅还有不好吃的?”
“有啊,你爸他们小的时候,豆沙馅主要是用地瓜做的,一大锅馅放二斤红小豆就是多的,放上些红枣增加甜味,根本不舍得放糖。
刚煮出来的时候,还比较好吃,可放了时间长了,地瓜馅坏的快,入口就是一股坏地瓜味,可真难吃。”
听了舅姥娘的忆苦,悠悠不解的问:“舅姥娘,明知道地瓜馅放不长,咋还做那么多,现吃现做多好。”
“以前过年就那习惯,正月十五以前不蒸馍,要是碰上今年这节气,干粮放的长毛,得溜好几遍。
想起来那时候的人真傻,老辈人说头十五蒸干粮不吉利,年前就使劲的蒸。谁家要是蒸的少了,吃不到十五,大伙就说大年下都没吃的,一年都得挨饿。
还是共产党好啊,破除封建迷信,干啥都讲科学。去年咱们村里,过年没一家蒸干粮的,今年的日子过的比那一年都好。”
这边舅姥娘还没说完,志新就端着空碗请示上了:“奶奶,我还想吃。”
“好,奶奶给你盛。志新,你还真随你爸,他每年过年,就爱吃这豆沙馅,蒸出来的粘豆包,反而不喜欢。”
智萍说:“奶奶,我也吃完了,您再给我盛一大碗。俺三叔从小就聪明,这么好吃的东西,就是得多吃点。”
几个孩子都举着空碗等着奶奶往里添,他们非常赞同智萍的观点。
“嗯,三叔是个大馋猫,志新是个小馋猫。”
志新非常光棍的承认:“我才不上当哪,当馋猫也得吃。”
别说孩子了,就连舅姥娘都被他给笑喷了。
过年忙碌着,听老人讲讲以前的老俗理,翻翻往年的轶事趣事,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七个孩子加上舅姥娘,把煮好的豆沙馅吃下去一小半,智茹看着剩下的豆馅,担心的问:“奶奶,剩下的还够包粘豆包不?”
“这有啥够不够的,吃完咱在煮,今年天气热,放的时间长了容易坏。”
志新大声的说:“奶奶,咱别包粘豆包了,就这样吃不行吗?”
志高不同意:“你小不记事,粘豆包也好吃,你想吃豆馅好办,让奶奶给你留出来两碗。”
“行,还有想吃豆馅的不,奶奶一块给留出来。”
看着孩子们高兴的笑脸,悠悠舅姥娘是有求必应。
村里大多数人家都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年,可兰芝家却闹了起来。上午九点多,兰芝娘家的四个侄子,用地排车拉着奶奶,就赶了过来。
原来,四个孩子放假后,都打着去姑姑家过年的主意,也不和奶奶商量,早上也不做饭,起床后就把奶奶架到地排车上,不顾奶奶的反对,拉起来就往韩屯赶。
用两辆自行车带着地排车,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可伶老太太,早上一口热水没喝,孩子们又不知道给她铺盖好,躺在地排车上四处钻风。
关键是四个孩子心急,根本没让老人穿上棉衣,老太太让他们给盖好被子,他们嫌耽误时间,根本就不听。
二十多里的路程用了一个多小时,老太太连气带冻,到韩屯的时候,浑身冰凉打哆嗦,嘴唇发青,话都说不利落了。
几个孩子进家,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把老太太仍在院子里,一连声的催促周嫂给他们做饭。
周嫂那能听他们的,先紧着老太太来,让几个孩子给搭把手,把老太太抬进屋里,几个孩子都不乐意。
周嫂只好自己把老太太包进屋里,带着被子不好抱,可老太太光着身子,不带被子也不行。
老太条虽然瘦,可她个子高,周嫂好不容易才把老人抱进屋。
兰芝闻信赶回家的时候,老太太刚躺倒床上,几个孩子正推搡着周嫂,催她先去做饭。
看到姑姑回家,都委屈的大喊大叫:“姑姑,我们快饿死了,你赶紧让保姆给下速食面喝。”
小的那俩还不忘提要求:“姑姑,别忘了让她给放鸡蛋和火腿肠。”
老天太在家的时候,兰芝怕老太太吃不上饭,除了奶粉饼干点心外,速食面和火腿肠,都是成箱的送,老太太床头就有暖水瓶,饿了用开水泡上,好歹能对付一口。
几个孩子,跟着奶奶可没少吃,特别是俩小的,每天啃干馍,火腿肠和速食面对于他俩,就算是美食了。
第772章 不管不顾
老太太这次也是狠心了,不在惯着他们,他俩只有按照奶奶的吩咐,把家务活干了,才能吃上这些好东西。
别说这办法还挺管用,俩小的为了吃的,凑合着也能把家务活干了,中午能溜热馍,把屋里扫了,也能给奶奶倒尿盆。
说到底,老太太还是疼孙子,自己很少舍得吃这些东西,都留着给孩子们的改善生活了,当然了,俩小的在家,吃得肯定多些。
尽管家里穷得一干二净,孩子们却没受着,依然壮壮实实,俩小的个头眼见的长高了。
这几个孩子放假了,都想着去姑姑家吃肉,给父亲说了一声,带着奶奶就过来了,根本不管老太太的热冷。
有兰芝照顾老太太,周嫂赶紧去冲了杯奶粉,来回的倒腾温了,端着喂老太太。
老太太双手还在发抖,自己根本端不住杯子。
一杯热奶下肚,老太太终于缓了过来,指着四个孙子骂道:“你们这些无义不孝的东西,为了能早点吃上肉,不顾我的死活,让你们给我掖下被子都不肯。
你们这是知道吃肉得指望我跟着,要不是这样,肯定不会带我来。
本来我想着儿子指望不上了,指望你们几个,经过今天这事,我算是看透了,你们四个我是一个也指望不上。
算了,我都土埋半截的人了,也没力气管你们了。你们都回去吧,要是还念着我老婆子把你们拉扯这么大的情分,就别再来了,让我安静的活几天。
要是你们想我早点死,跟着我死活的赖在你们姑姑家,我回家等死也不能如了你们的意,不能让你们祸祸得你们姑姑也不能过。”
俩小的一听奶奶还要回家,都不干了,哭着叫着的喊:“奶奶,咱们别回家了,还是在姑姑家住吧,在这里住吃得好过得好,回家光吃咸菜啊。”
俩大的到底懂事了,听奶奶这么说,也生气了,张口就质问奶奶:“奶奶,您留在姑姑家是不愁吃喝了,替我们想过吗,家里没有一点东西,我们回家只能擎等着饿死。
奶奶,我们现在就是想养着你,也没那能耐。你至少得等我们长大了,再说孝顺不孝顺的。”
兰芝问他们:“家里早就没东西了,我饿着你们了,还是不让你们上学了。你们比起其他的同学来,也不算差吧。
我不用你们养着奶奶,反倒是养着你们,可你们是咋做的,俩小的好歹每天还给你们奶奶端屎倒尿的,做饭给奶奶吃。
你们俩大的,是咋做的,就为了吃口肉,你们不顾奶奶的死活,一口热水也不给奶奶喝,连衣服都顾不上让奶奶穿上,掖被子的工夫也不舍得耽误。
就你们这样的,还能指望以后会孝顺。再说了,老大你过年就十八了,啥时候算长大了。
我今天就把话说明了,不管你们认不认,我也是你们的姑姑,你们上学我全部负责,考上大学我也供。
可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得自己管自己了,别指望我给你们养老送终,我可没那个本事,能死到你们后头。”
兰芝说完,回头就对周嫂说:“大姐,麻烦您给他们下锅面条,不用放鸡蛋和别的,爱吃不吃。单看今天他们办的这事,一口水也不该让他们喝。”
结果就是,一大锅的面条,被孩子们全喝光了。大的喝了七碗,小的也喝了四碗。一大早空着肚子过来,这会都快十一点了,又冷又饿,能喝上热面条,也挺不错。
孩子们刚喝完,老太太就撵着他们回家,俩小的哭啼啼的不想走,俩大的想要东西,结果惹恼了老太太,一叠声的喊着让兰芝找车,送她回家。
四个孩子听见奶奶要回去,也是眼前一亮,只要奶奶在家,他们就有吃有喝,生活有保障了。
哪里知道老太太接着发话了:“兰芝,你这次啥也不用准备,你哥哥原来没发工资,你养了这一大家子三个月。
这到年底了,窑厂一块结工资,以后的日子就靠他们自己了。
老话说救急不救穷,你总不能养他们一辈子。”
老大一听就急了:“奶奶,你老糊涂了吧,俺爹一个月挣八九十块钱,光买馒头都不够,你让我们咋着过。”
看来这一年的日子老大没白过,至少比几个弟弟知道过日子难了。
他们爷五个一天最少得吃十斤馒头,馒头一斤三毛五,十斤就是三块五。光是吃馒头,爷五个一个月就得一百多元钱。
老太太说:“你们也不睁眼看看,村里有几家天天买着吃的。你姑姑离得远,每个星期给你们送馒头,你们就觉得应当应份,还嫌弃天天吃干馍,没有肉吃。
到了你们自己,买馒头的钱都没有了。买不起你们就自己做,不会就学,吃不起白面馍就吃杂粮,这年月再苦也比你爹和你姑小时候强,他们小时候,可都是吃糠咽菜过来的。
你爹年前这两月多,挣了二百多块钱,吃孬吃好的,最起码饿不着。以后你们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别再想着来你姑姑家刮******奶跟着你们回去,你们吃啥我吃啥。我老婆子受了一辈子的罪,也没啥要求,能填饱肚子就行。”
老二翻着白眼,看着奶奶说:“奶奶,你是不是傻啊,放着俺姑姑家这么好的福不享,偏要回家去受罪。
你看俺姑姑家,大冬天就暖和和的,穿着秋衣都不冷,咱家你的尿盆里都是冰。”
俩小的也抢着说:“奶奶,俺姑姑家天天吃肉,咱家天天啃咸菜,我们都不走了,在俺姑姑家里吃肉多香啊。”
老太太苦笑着说:“我可不是傻吗,养了你们这一帮子不孝的儿孙。
我可没你们这么大的脸,说句难听了话,用剩饭喂猪,长大了还能卖钱,用肉养你们,长大了让你们祸祸人啊。
我老太太把你们从小养到大,有点好吃的都留给你们吃了,自己一口舍不得吃,一直到现在,你姑给我的好吃的,我也是都留给了你们。
第773章 死心
可你们哪,把我当个奶奶了吗。没有,你们根本没把我的死活放在心上。要不是得打着我的旗号,到你们姑姑这里来混吃喝,早就把老婆子扔了。
你们姑姑给你们送了一冬天的馒头,每次去都给你们带肉,还出钱让你们上学,你们有一个知道感恩的吗。
你们都抱怨你姑姑不让你们在这里住,不天天管你们肉吃,人心没尽,就你们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