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舅姥娘,让我试试。”
“你可小心着点,别挨着锅沿,大年下的别烫着了。”
她老人家嘱咐完悠悠,顺手檫了一把汗,就把外面的衣服脱了,只剩下一件秋衣。
悠悠看着舅姥娘干的挺顺手,自己接过来就知道累了,多半锅的馅子,得挨着锅底往上抄,劲使小了抄不动。
也就几分钟的时间,悠悠的头上就冒了汗,舅姥娘把她换了下来。
悠悠也把外衣脱了,只剩下里面的秋衣。俩人换着班,连着炒了三锅,用的一个多小时,才算把馅子炒完了。
炒好的菜馅,装的到处都是,盆里、桶里,摆了一大片。
没等悠悠出去喊人,几个孩子都回来了,智茹进门就说:“塘子坑里的水还没抽完,一点也不好玩。”
外面没意思,正好家里的面发好了,开始蒸菜馍。几个小的跃跃欲试,洗干净手就把场地布置起来,还是在客厅的大茶几上。
迪迪和志高俩人负责揉面,他们把面盆端到案板前,一人抓着一块面,使劲往外拽,手里的面块拽上来一尺高,下面还是和盆里的粘在一起。
稍微一松劲,面块又回到了盆里,反复几次,俩人急得喊救兵:“奶奶,您赶紧过来看看,面拽不出来。”
昨天的粘面蒸熟了非常粘,可生面却相当散,干活省力气,一抓就出来了。今天的发面是白面,弹性大筋道,俩人傻眼了。
舅姥娘过来一看,就笑了。她老人家把面盆端起来侧着放到案板上,一手扶着盆沿,一手往外扒面,几下就把面扒了出来。
粘在盆底的面,抓把面粉撒上,沿着盆面挨着搓,很快就把面全部倒了出来,盆里面也干干净净的。
三十多斤的大面块,倒在了案板上。舅姥娘用菜刀给切成了小块,一人抓一块,简单的揉几下,重新放进盆里,再往外拿就容易多了。
看来是人生处处皆学问啊。
做菜馍的剂子还是舅姥娘揪,她这次揪了两种剂子,有大有小,小的是给志新和智萍准备的,他俩的手小,托不住大包子皮。
包菜馍得先擀皮,这也是一种技巧。擀好的面皮,外面薄中心厚,才比较合适。左手托着面皮,把炒好的馅放进去,右手将面皮的边捏成褶往中间收,把馅包严实,就算成功了。
舅姥娘做了个示范,就去擀皮了。孩子们齐动手,悠悠昨天做粘豆包不在行,做包子却是得心应手。
主要是在后世喜欢自己蒸包子吃,为此专门参加过面点培训班,手艺相当的娴熟。
悠悠会做的包子馅比较多,不过像今天这么大份量的馅,可真没弄过。自己做包子的时候,最多调一大碗馅,做十来个小包子,就图吃个新鲜。
份量小了自己能掌握住味道,今天的馅放调料都是舅姥娘把握,悠悠真的办不了。
几个小的包菜馍是真不行,别说好看了,连里面的馅都包不严,包子皮根本捏不到一块去。
想到自己刚穿过来时,村里的姑娘七月七过“乞巧节”,做的各种花馍,花样繁多,形象逼真。再看看几个孩子笨拙的动作,看来“乞巧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面点培训班。
悠悠把自己做的菜馍,和舅姥娘做的放在一起,比舅姥娘做的都好看,这次孩子们不笑话她了,都举着自己手里的包子皮,央求悠悠;“姐,快教教我们。”
悠悠耐下心来,一步步的教他们,褶子虽然大小不一,可总算是能把皮捏严实,不露馅了。
智茹看着自己包的十几个歪歪扭扭的菜馍,泄气的说:“姐,我咋觉得越来越难看了。”
志斌安稳她:“我觉得比昨天咱姐做的豆包好看多了,你这菜馍好歹没烂皮。”
舅姥娘对她说:“你比悠悠小四岁,多做几次就好看了。”
志新和智萍俩人的手巧,袖珍小菜馍有模有样,俩人高兴的咧着嘴,把自己做的单独放在一起。
人多手快,一会的工夫,就包了几十个。舅姥娘把包好的菜馍放在一起,盖上大块的抹布,放在一旁醒着。
她老人家把两个大锅都刷干净,锅里添上水,灶里填上劈柴,点着火让它自己烧。
十几分钟的时间,锅里的水就响了,菜馍也醒好了,外面的皮鼓了起来。
舅姥娘和悠悠端着醒好的菜馍,往锅里摆,悠悠看着碗口大的菜馍,想着后世自己做的包子,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两口就能吃一个。
包子蒸上了,这次换悠悠擀皮了,练了几个就找着感觉了,速度越来越快。几个孩子看见了,也都心动难耐,轮流着学擀皮。
擀皮不好学,可是能返工,擀不好重新揉成团,接着再擀。尽管速度慢些,可架不住人多,一会的工夫,就堆了好几摞包子皮。
皮擀完了接着包,这次包的菜馍就比刚才的好看多了,速度也快了。
悠悠开始提要求:“里面多放些馅,薄皮大馅才好吃。都别慌,慢工出巧匠,熟能生巧。”
志新说到:“悠悠姐,你说的我明白,姥娘教智莉走路时就是这样说的,先学会走才能学跑。可是智莉不听话,还走不稳当就想跑,结果没少摔跟头。”
第781章 鬼捏的
志新从小跟着姥爷姥娘长大,这么小的孩子就善于思考,这就是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菜馍终于蒸熟了,舅姥娘掀开锅,几个孩子都围在锅边,看着一锅歪歪扭扭的菜馍,孩子们都觉得不好意思。
智茹挑了个好看些的菜馍,拿到灶前念叨:“过年做的菜馍馍,各路神灵别嫌孬,里面的馅是一样的。”
几个孩子听了她说的话,一个个都傻眼了,咋换套路了。孩子们可都知道,过年是不能乱说话的,尤其是敬神,更不能胡说八道。
几个孩子忐忑不安的看着奶奶,舅姥娘笑的眼泪都出来了:“你这孩子,倒是说实话,敬神讲究诚心实意,难看好看的没啥,放心吧,诚心敬神没错。”
折腾了半晌,几个孩子都饿了,也不管是谁包的了,一人拿了一个吃起来。
悠悠跟着掀另一锅,掀完接着蒸下一锅。这边刚收拾好,好家伙,几个孩子把一锅菜馍都吃光了,幸亏一次蒸了两锅。
菜馍是发面的,蒸熟了比生的大,装锅的时候放得稀,怕蒸熟沾在一起,一锅也有二十六个。
忘了孩子们放的馅少,蒸熟了里面的馅塌了,竟然还没生的时候大。
悠悠拿起来咬了一口,清香爽口,还真好吃,馅里的五花肉和油炸豆腐,把白萝卜的冲味压下去,只留下白萝卜的清香味。
两锅菜馍至少吃下去一锅半,馍筐子里就剩下十来个。吃完再开工,孩子们都知道了,馅放少了不好吃,都使劲的往里压馅,包的菜馍圆鼓鼓的,终于像模像样了。
智茹吃过菜馍,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志高接着说;“关键是肚里有东西。”
舅姥娘教育他们:“这就像做人一样,得心里美。”
志斌要求高:“最好是表里如一,里外都美。”
第二锅菜馍熟的时候,志高做了个惊人之举,舅姥娘感觉一袋烟的时间到了,刚把灶里的明火熄了,志高伸手把锅盖掀开了。
只见锅里喧腾腾的菜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里缩,志高傻眼了,赶紧喊:“奶奶,咋办啊?”
舅姥娘抓起缩了的菜馍就往灶里扔,同时吩咐志高:“看见絀吧的就用筷子扎洞,快点扎。”
孩子们听见,都围过来看,智萍惊讶的说:“还真有贪吃鬼啊!”
悠悠左右开弓,两手都拿着筷子,飞快的往菜馍上捅,凡是捅开的地方,都不在絀吧了。结果这锅菜馍,外表都坑坑洼洼的,真像用手捏巴了。
掀开锅眼睁睁的看着干粮絀吧,难怪人们往鬼神上考虑,别说古代了,就是现在好多人也不知道原因。
舅姥娘拿起个絀吧了半边的菜馍,递给志高:“不是想吃鬼捏的菜馍吗,尝尝吧。”说完就去灶底下扒刚才扔进去的几个菜馍。
这几个菜馍倒是重新发了起来,可是外表被烤焦的地方也不少,有些地方都发黑了,飘着一股糊焦味。
志高接过来咬了一口,苦着脸嚼了一会才咽了下去。智茹问他:“三哥,啥味啊?”
志高把手里的菜馍递到她嘴边:“吃一口就知道了。”
志新主动的要求:“志高哥,让我也吃一口。”
孩子们都好奇,一人一口,半边的菜馍就吃完了。悠悠尝了一口,包子皮死硬死硬的,不是一般的难吃。幸亏里面的馅还是原味,凑合着还能吃。
悠悠把另一锅掀开了,一锅雪白的菜馍出锅,没一个絀吧的,两下里一对比,这一锅比刚才哪一锅,个头差了好多。
志高懊恼的揪着自己的头发:“我觉得奶奶说的贪吃鬼不对,就想看看到底咋回事,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悠悠用手里的锅铲子往他头上敲了一下,嫌弃的说:“都初三的学生了,咋还这么幼稚,哪有贪吃鬼啊,去翻十万个为什么去,找到答案再回来。”
几个孩子都想知道答案,跟在志高的后面跑了出去。课外书都在悠悠家三楼大厅里放着。
过了半个多小时,他们就回来了,志高拿着厚厚的《十万个为什么》,高兴的说:“找到了,我知道鬼捏馒头的原因了。”
他捧着书,一字一句的念给奶奶听:“鬼捏馒头首先是太着急掀锅盖了,过年的时候气候普遍较冷,这种现象很常见。
馒头在蒸制的过程中会“发”起来,是因为其内部有很大体积的气体充斥,面粉中的植物蛋白质在和面的时候吸水,就会在这个时候形成立体的气孔结构,来储存这些气体,整个馒头就这样,有点像吹气球似得膨胀起来了。
刚蒸好的馒头内部温度非常高,气体也因为高温而体积膨大。这个时候如果不等温度稍降,就直接打开锅盖,那么馒头的高温跟冬季室内的巨大温差,就会让馒头内部气体的体积快速缩小。
馒头外部的气压立刻就比内部高出很多,馒头本身的体积因此被“压”的开始缩小了,这就是气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
这种馒头蒸好打开锅盖瞬间回缩的情况,也是有补救措施的,就是立刻、马上用筷子在馒头上扎孔,让其摆脱因为温差导致的压力差别,一般只要动作够快,这种馒头还是会恢复回去的。
放灶下余火里烧烤,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
读到这里,志高满眼崇拜的看着奶奶:“奶奶,您虽然不懂得鬼捏馒头的原因,可您知道补救措施。”
舅姥娘说:“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奶奶也就是比你们见的多,才知道得多些。”
所以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生活常识,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知灼见,肯定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着一筐子“鬼捏”的菜馍,全家人都知道了志高干得糗事。
志高特光棍的说道:“实践出真知。”
咋那么逗啊。
爱国舅舅的饭量可真大,一连吃了七个“鬼捏”的菜馍。
第782章 蒸花糕
看着馍筐里还剩最后一个,志高期待的看着他:“爹,您再吃个吧。”
爱国舅舅伸手拿了起来:“好,给我老儿子吃了。”
迪迪拍着志高的肩膀:“三哥,总算是毁尸灭迹了。”
志斌嘿嘿直笑:“我都录下来了,铁证如山。”
这铁证被保留到几十年以后,成了志高家的传家宝,被录入韩屯村乡村记忆专题片中,成了几代人口中的笑谈。
昨天的粘豆包到中午就包完了,今天的菜馍数量多,中午的时候,还剩下一半多,一直干到下午四点。
最后一个菜馍包完,孩子们洗干净手,一人抓了个菜馍就往外跑,他们去看捕鱼的。
悠悠没打算出去,每年春节前都是这样,自己两世加一块四十多了,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见识过兴趣就淡了。
舅姥娘往外撵她:“悠悠,你也跟着一块去吧,看着点志新和智萍,他们几个玩起来,不一定能顾上他俩。”
领了任务的悠悠,只好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村前的塘子坑那里,人多了去了,拉藕和鱼的运输车,成排的停在公路旁。
今年不光是韩屯村塘子坑里养鱼,整个张集镇的滩区村庄,塘子坑里都养了鱼。这几天都开始集中捕鱼了,来张集镇拉鱼的,不仅有城市的食品公司,也有个体经营户。
八三年冬季,各种副食品票证逐渐取消,城市的供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主要依靠开放的农贸市场,副食品公司的门市,从以前的熬夜排长队,变成了现在的门可罗雀,很少有人问及。
临近春季,他们抓住这个销售旺季,积极组织货源,准备打个翻身仗。毕竟国营单位在运输和资金上,都有优势。
个体经营户,也不甘落后,个人的力量小,几家联合起来,租车备货。
这几年,韩屯村的黄河鲤鱼打出了名气,附近的地区,每到年关,都到这里来进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的年夜饭,大家都想法弄条鲤鱼,鲤鱼跳龙门,不仅有连年有余的寓意,还预示着步步高升。
以前,物资供应紧张,过年能抢到条冻海鱼就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宁愿多花点钱,人们也乐意买条正宗的黄河大鲤鱼。
韩屯村的塘子坑十几个一块开工,柴油机突突的轰鸣,轮流着往外抽水。挖藕的、捕鱼的,过称的,抬筐的,同时雇佣了二百多人。
韩屯自己村里的人,没一个下水的,全都在岸上忙活。
最热闹的还是石庙村的塘子坑,他们今年是头一次集中捕鱼,原以前都是个人随意捕捞,用传统的渔网打鱼,从来没彻底清理过,肯定有漏网之鱼。
今年采用抽水清底捕捞,里面的大鱼都露了出来,每个塘子坑里,都有十几条七八斤以上的大鱼,个别的甚至超过了十斤。
可惜悠悠来晚了,这么多的大鱼,都被买走了。看着这么大的野生鲤鱼,悠悠那个馋啊,后悔自己来晚了。
幸亏听了舅姥娘的话,跟着来看热闹,今天来不及,还有明天和后天,除了自家吃,今年往京都捎东西,也增加了一样。
回来的时候,悠悠直接去了代销点,找姥姥说买鱼的事。正好舅姥爷也在,他主动把这事给揽了过去:“我一会去石庙打个招呼,让他们把明天的大鱼都留着,后天往京都送东西的时候,一块捎过去。”
后天就到腊月二十七了,确实该往京都送东西了。离除夕还有两天的时间,他们也得把东西分别给各家送过去。
腊月二十六,舅姥娘带着孩子蒸花糕。头一天的晚上,就泡了一盆红枣。一大早起来,舅姥娘把泡好的红枣控干净水,晾了起来。
蒸花糕比较费工夫,爱国舅舅早上四点就起床把发面和好了,刚吃过早饭面正好发了,童子军开工干活。
舅姥娘带孩子干活上了瘾,今年非得蒸大花糕。红英舅妈劝她:“家里又不娶媳嫁女,蒸大花糕干啥,太费工夫了,蒸些小花糕就行。”
舅姥娘却说:“现在孩子们有空,我领着他们热热闹闹的过个年,你看智慧他们,放假了都没空回家,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想热闹也没人了。”
舅姥娘打算可着自家的大锅,蒸两个大花糕,家里的人多,她怕一个大花糕不够吃的。
蒸花糕得用笼屉,先擀个厚厚的面饼铺在笼屉里,再捏花糕鼻子往上摆。
花糕鼻子得一个个的做,揪的剂子也得一样大,红枣更得挑大小差不多的,这样做出来的花糕鼻子一样大,摆上去才好看。
几个孩子跟着舅姥娘,一步步的学着做,先把剂子搓成长条,用筷子压出层次,中间放上红枣,捏在一起。圆的那面朝外,捏的尖头朝里,围着面饼摆成一圈。
舅姥娘做着容易,几个孩子学起来就难了,不过做花糕鼻子可以返工,一次不行把面团了接着再来。
孩子们有了前两天的经验,也不着急,细心的干,志新大发感慨:“等智莉长大了,一定让她学做花糕,这活磨性子,她太冒失了。”
舅姥娘看着志新:“你和智莉换换就好了,她像个泼小子,还没你这个当哥哥的稳当。”
志斌对奶奶说:“志新这样都怨俺妈,她想闺女想疯了,从小把志新当闺女养,亏来有智莉了,不然志新得被她养成娇小姐。”
志新不干了,他反驳说:“姥爷说了我是个小男子汉,细致周到有担当。”
志新干活确实细致,他做的比智茹这个当姐姐的都好。好不容易总算把一圈花糕鼻子做好了,中间用挑出来的大小不匀的枣,切碎了撒一层,上面铺一层熟馒头条,再撒一层碎枣,然后用小一圈的厚面饼盖住。上面的这层面饼,正好压住花糕鼻子的尖头。
接着再摆花糕鼻子,这层的花糕鼻子和下面的花型不一样,在最外面划开个小口,像展翅的蝴蝶。
第783章 做花馍
舅姥娘说下面的花糕鼻子叫花团锦簇,这层的叫展翅双飞。
接着摆第三层,这次的花糕鼻子外面用手捏成尖的,叫做仙桃献寿。第四层就不用摆花糕鼻子了,直接用个小花糕就盖严了。
四层的花糕也有讲究,寓意着四季发财。
做这个花糕用了一个多小时,稍微醒了一会,就放到锅上开始蒸。
蒸花糕用的时间长,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蒸气冒出来的时候,大枣的香甜味就飘出来了。
智萍高兴的说:“奶奶,过年真好,每一天吃的都不一样,每一样都好吃,怪不得把贪吃鬼都引来了。”
舅姥娘笑着说她:“你就是个小贪吃鬼。”
智茹对奶奶说:“奶奶,智萍是个大吃货。”
智萍想了想:“我还是当个吃货吧,比贪吃鬼好听。”
悠悠真想问问她,吃货咋着就好听了。算了,孩子的世界真的不好懂。
家里就一个笼屉,没法接着做大花糕,舅姥娘接着教给孩子们做小花糕。小花糕花样多,舅姥娘做了十几个花样,从一个枣到八个枣,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新花样。
舅姥娘还教给孩子们做花馍,就是把糖馒头捏成各种动物的形状,主要有猪头、兔子、刺猬、公鸡等。
她老人家又找出几个糖火烧模子,把糖馒头放进去,使劲压平,两面带花纹的糖火烧就做好了,中间再点上几个红点,和中秋节的月饼差不多。
悠悠想到后世的彩色馒头,那叫个漂亮,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后世自己每年的春节,大把的空闲时间,都耗在做这些面点上。
这个念头一出现,就止不住了。悠悠问舅姥娘:“舅姥娘,我想做些不一样的花馍,不犯忌讳吧。”
舅姥娘问她:“悠悠,和舅姥娘说说,你想做啥样的花馍啊?”
“我想做带颜色的花馍,绿的、红的和黄的面放在一起,特别的漂亮。”
孩子们一听,都高兴了:“悠悠姐,这样的花馍好,咱赶紧做吧。”
舅姥娘不同意:“不行,没听说用颜色和面的,再好看不能吃也白搭。”
悠悠赶紧解释:“舅姥娘,不是用颜色和面,使用菠菜汁、芹菜汁、胡萝卜汁和茄子汁和面,肯定能吃。”
舅姥娘听完悠悠的话,才松了一口气:“悠悠,你这又是在啥书上看到的,这些倒都是能吃的东西,你们先做一点,愿意吃再多做些。”
孩子们都好奇,七手八脚的准备起来。蔬菜很快洗干净了,捣碎挤出汁,加上些白糖,有现成的发面做酵母,悠悠亲自动手,每样和了一小盆。
大花糕蒸熟了,笼屉抬下来,俩锅一块蒸小花糕,孩子们接着做第二个大花糕。
有了第一个的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做好了。
把剩下的枣都做成小花糕,就开始做花馍,碗里的红糖和白糖,很快就用完了,舅姥娘接着拿出两包,倒进碗里。
她老人家高兴的说:“以前妇女过月子,能买到斤红糖就不错了,轻易见不到白糖,有钱也没地方买去。现在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这日子好的,做梦都不敢想。
听说石庙的人给闺女送粥米,拿一百斤红糖,一千个鸡蛋,天天吃鸡蛋喝糖水,也吃不了啊。现在的年轻人,都掉到福窝里了。
订婚送三十身衣服,结婚娘家陪送十铺十盖,四十八条腿,婆家给盖混转的院子,三转一响都买齐,一辈子的过活啥都有了。”
悠悠心想,年轻人的一辈子,这些东西可不算啥。二十年以后,有车有房才是年轻人的追求。
对于舅姥娘说的几年见不到白糖的生活,志高还有些印象,迪迪和志新他们,根本不记得。
不过迪迪和志斌多少还能听明白:“就像现在,买彩色电视机,就得有票,没票就得买高价的。”
舅姥娘感慨的说:“现在没票花高价能买到,以前花高价也没地方买去,谁要是敢高价倒腾东西,抓住了是要坐监狱的。”
迪迪说:“舅姥娘,您说的这些我知道,私自买卖东西得去黑市,我听姥姥提过。”
彩色的面块终于发好了,这次做示范的换成悠悠了。她把各种颜色的面,分别擀成薄饼,按照深绿(菠菜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