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妇女们对村里的大事不感兴趣,她们和孩子们聚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不是的爆发出阵阵笑声。
村里的男人,也不分桌了,都围在一起商议发展规划。大伙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速食面、火腿肠和面条机生产线,各购买一条,去年建厂房的时候,面积建的大,购买这些新设备,根本不用扩建厂房。
新石庄的厂房,面积更大,可以容纳五万纱锭的规模,所以他们增加设备也无后顾之虑。
不过韩援朝给大伙提议,既然决定扩大规模,不妨步子迈大些,多进几条生产线,提前占领市场份额,反正韩屯村有这个经济能力。
韩援朝的提议给大伙开了一个新的议题,重新讨论到底购买多少设备合适,买多了厂房受限,买少了大伙觉得步子不够大。
现在,韩援朝在村里人的心目中,可不仅是自己村里的一员,还是有远见的领导,他说出来的话,肯定对村里有好处。
从他在张集公社当一般干部,到现在成长为省里的大领导,每次他给村里提出的建议,对韩屯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伙对他的话,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韩志杰激动的说:“厂房不够我们可以扩建,咱们村的发展,总不能就局限在现在这些厂房上。”
新石庄的干部羡慕的说:“还是你们韩屯有眼光,垫了这么大的防台。你们的厂房不够可以扩建,我们想要扩建,就得另外垫村台。”
第798章 退伍安置
韩道伟对他们说:“还是你们的眼光好,当时建厂房,扩大了十倍的面积。咱们一块购买的设备,你们这都翻两番了。”
新石庄的干部苦笑着说:“道伟你就笑话我们吧,俺们建厂房时,那考虑到这么多,是县建设局的同志,比照着县纺织厂的车间给我们建造的。
他们大概没建过五千纱锭的车间,这才便宜了我们。”
大伙听了他的解释,全都笑喷了。
韩屯扩大生产规模,购买生产设备,自己村里就可以做决定。可加盖厂房必须上报上级领导批准,现在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钢材、沙子水泥这些主要建材,必须经过关部门审批同意。
说笑过后,韩屯村接着商议,到底该买多少条生产线才算合适。根据八四年的市场行情,最后确定新增五条方便面生产线,一条火腿肠生产线,一条面粉生产线和一条面条生产线。
这样一来,方便面厂就得加盖厂房,面粉加工生产线直接安装在方便面厂,供应方便面的生产,火腿肠和面条机倒是不用扩建厂房。
生产线多了,产品运输就成了问题,火车皮可以请求上级的支援,可从韩屯到临水的运输,主要得靠货车,增加货车的数量势在必行。
多出了七条生产线,最少得增加二十辆货车。购买货车,也得经过国家的审批。
这些生产线加在一起,外汇总投资四千万,八千多万的外汇,韩屯村自己就用了一半。扩建厂房和购买货车的资金,支出的是人民币。
另外就是,援朝舅舅提议根据国内的统一名称,将速食面更名为方便面,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认可。
大伙都说速食面和方便面一个意思,不过还是方便面叫着顺口。悠悠更是举双手赞同,总算是回到应有的轨道上。
扩大生产规模,肯定得扩招工人。根据一年多的生产经验,方便面加上面粉生产线,必须扩招100人,火腿肠和屠宰30人,面条生产线20人,20辆货车得40名司机。
150名生产工人可以在附近村庄招收,上次招工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
40名司机可就难办了,本村倒是还有十来名会开货车的司机,但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实在是抽调不出来。
村里的运输队,是工作最重的,十个人八辆车,每天连轴转,幸亏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不过长时间这样,还是不行。
因此,这次新购20辆货车,村里决定招收50名司机,想法是正确的,可这么多的司机,还真没处招去。
现在还没有驾校,司机都是靠师傅带出来的,货车的数量少,司机也是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多余的司机还真不好找。
韩爱国和周胜英俩人商量后,爱国对大伙说:“我们部队汽车连,年后准备退伍一批战士,他们的技术都很棒,要不是部队大裁员,根本不可能集中退伍。
这次退伍回乡都不安置,可以让他们过来试下,咱们村的待遇不低,吃的好解决,不过住宿是个问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必须得安排宿舍。”
周胜英补充道:“集体企业接受退伍兵,还有一个好处,韩团长可以帮助申请部分货车,这也是拥军爱民的一项互助活动。”
聘用部队退伍司机还有一个好处,他们不仅驾驶技术好,还都是汽车修理工,不仅会开车,一般的毛病都会修理。
另外,他们的驾驶技术过硬,东北多半年是冰雪交加,山路又多,能在冰天雪地的山路上安全行驶,驾驶技术都练出来了。在这里的大平原上,开车绝对没问题。
韩志杰高兴的说:“这可是太好了,住宿不是问题,村里可以加盖两栋宿舍。幼儿园的后面还有空地,别说五十人,就是一百人也有地方住。”
大家伙也都说好,解放军在人们的心中,代表的是正义和安全,这几年村里招收的工人越来越多,虽然都是附近村庄的人,可大伙的心里总感到不如自己人踏实。对于招收五十名退伍军人,大伙从内心里极为赞同。
商议过后,韩志杰和韩道存俩人连夜做计划,大家心知肚明,明天是大年初一,估计地县和公社领导,都会来韩屯慰问。
八四年韩屯村不仅上缴了2500万的利税,还挣了八千多万的外汇,地区早就打上了这些外汇的主意,领导肯定会来村里慰问。不过,要是没有援朝舅舅的话,他们估计不会在大年初一这天过来。
还真让大伙料准了,大年初一刚过八点,地委的李书记带着县和镇里的领导就来到了,他们是来慰问韩屯村群众的。
韩援朝和村里的老少爷们,早起拜完年,就聚在村里的广场上,实地勘察幼儿园后面的空地,商议如何建筑单人宿舍楼。
韩屯联中给教师建的单身宿舍,每套54个平方,南北通透,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外带朝阳的大阳台。
现在国家计划内建材价格低,建造楼房每平米的价格也低,即便是加上简装的费用,每套房子的造价才五千元。
一百套这样的单身宿舍,总造价五十万,对于韩屯村来说,还真不算大的投资。
“高高三”带了几个人去种大麦,把新石庄的联合播种机也借来了,两台机器齐开动,估计千亩的大麦今天就能种完。
韩屯收的大麦,尽管还有一些,可有了麦芽糖厂,种大麦比小麦的收益高多了,韩屯村今年的耕地,全部种大麦。
大麦生长期短,晚钟早熟,产量也高。秋季深翻的耕地,经过一个冬天的风化,顶凌耙平整,到了雨水季节,正好播种。
李书记他们的车,直接开到了韩屯村的广场上,大伙看见,急忙迎了上去。李书记是从张集公社的书记,一步步提拔到临水地区书记,每年都到韩屯来几次,村里的人都和他熟悉。
李书记下车就问:“老韩,你们这刚过年,就聚在一起,这是又有新计划了?”
第799章 粗布
韩玉林笑呵呵的汇报:“李书记,还真让您给说准了,我们还真有新的打算。请各位领导进屋喝口水,我们详细的汇报。”
这一汇报,就到中午十二点了,午饭是李书记亲自下的指示,留在韩屯村吃过年菜。
领导这么说,村里肯定照办。还真的是一人一碗过年菜,不过每个餐桌上,另外上了八个盘子八个碗加四个大件。
李书记带头进餐厅,看见桌子上的盘子碗,中间一个大汤盆,里面盛的确实是过年菜,每人一个小碗,谁吃谁舀。
他转头就对韩玉林说道:“老韩哥,您挣钱比我在行,官可没我的大,咋的我说话不算数了。”
韩玉林笑呵呵的解释:“李书记,您借我俩胆,我也不敢不听您的话。不过,这就是我们韩屯的过年菜,您要是不信,有录像为证。”
昨天的除夕夜,村里的孩子,轮流举着录像机,逮啥录啥,过年菜肯定有留影。
石庙村的干部站到前面说:“李书记,不用放录像,我们可以作证明,俺几个在韩屯吃的年夜饭,确实和今天是一样的标准。”
李书记对高主任说:“既然是我说的吃过年菜,看来不吃是不行了。吃人家的嘴短,高主任,你记住年后开班,就给韩屯安排建厂房和宿舍楼的事情。”
高主任立马表态:“李书记您就放心的吃吧,咱们今天可是赚了,韩屯剩下的四千多万外汇,归地委统筹了。”
李书记高兴了:“好,咱们今天就吃大户了,大伙别客气,使劲吃。今天守着省委的领导,也不怕犯错误。”
悠悠家的代销点,天刚亮就被孩子们催着开了门,他们都得到了压岁钱,大部分是来买玩具的。
外村的妇女也没有过来买东西的,年前东西都买齐了,刚过年很少有买东西的。
今天是大年初一,这里的习俗今天不能做针线活,一年就闲这么几天。韩屯的妇女,大部分都聚到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她们都是来给悠悠姥姥帮忙的。
她们知道悠悠姥姥这里的活计多,收的鞋垫、布鞋、粗布和其他手工品,都得分类包装。平时没时间,过年也就今天比较闲在,初二大伙就开始走亲戚了。
姥姥用盘子,装了几样零食和水果,放在妇女们的中间,让她们随便取食。大伙也不做假,边吃边干,还不耽误扯闲篇。说到高兴处,嘻嘻哈哈的乐的不行。悠悠在一旁看着,真心的佩服她们。
整理手工品,把手工盘扣给翻出来了,大卫和悠悠一样,看见漂亮的手工品就两眼放光。
其实,他所定制的唐装棉袄,用的都是盘扣,特别是女装,盘扣花样繁多,关键是没引起他的注意。今天这些盘扣单独的放在一起,他才发现了盘扣的价值。
大卫兴奋的找不着北,各种花型的盘扣吸引了他,他才不管农村过年的各种忌讳,年初一就让红英给他演示做盘扣的技巧。
从腊月二十九大卫到来,他一直被附近村的妇女围着,询问粗布的花样,大卫也希望和妇女们多交流,多生产畅销的粗布。
妇女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忙绿着。赵芳来的晚,她进门就给大家带来个劲爆的消息,她姑家的表哥结婚了。
大年初一的上午八点,赵芳表哥就来了。还是去年正月初九,赵芳姑姑找自家离家出走的大闺女,来过一趟韩屯,至今一年没进娘家门。
赵芳表哥到深南后,找到大妹就给舅舅写了一封信报平安,说兄妹俩都找到了工作,让家里人放心。
过后他又写过几封信,说是拜了个牙科医生当师傅,跟着师傅回了甘宁老家,当起了牙医。直到他今天过来,才把详情告诉了姥娘家的人。
原来他到深南后,先找到大妹,自己也在深南找了份工作,在建筑工地当下工。
南北方饮食有差异,他初来乍到,水土不服上了火,患起了牙疼,一夜之间半边脸就肿了起来。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能要命。建筑工地离城市较远,近处没有医院,工友介绍他去找工地的伙夫诊治。
这伙夫六十多岁,身体也不算好,重力出不了,只能在工地上给大伙做饭。
不过他治牙确实有本事,锥子钳子一通捣鼓,上了点药面,还真不疼了。老人给人治牙也不要钱,给他买盒烟就行。
赵芳表哥不仅给他买烟抽,有空了就帮老人在伙房干活。建筑工地都是出大力的糙汉子,能做熟饭就行,也没啥技术要求,洗菜烧锅煮饭,碰到啥活干啥活。
时间长了,俩人对脾气,老人就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他。老人是甘宁地区的人士,那地方生活苦,常年干旱少雨,老百姓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穷的一家人穿一条棉裤。
老人家穷,三十多了才找了个寡妇,不仅没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俩人过了几年媳妇就撒手而亡。
动乱期间,他们村分来个劳改犯,就住在村里的羊棚里。夏天还好些,冬季羊棚四处漏风,真能冻死人。
老人看着于心不忍,把劳改犯接到自己家里,自家的窑洞虽破,好歹有盘火炕。
猫冬的时候,一般人都不出家门,劳改犯得去羊圈喂饲料,老人就把自己的破羊皮袄让给他,至少能挡风寒。
村里人知道了,也没人提出反对意见。俩个孤苦无依的人,相互扶携着过日子,艰难的日子多了一丝温暖。
这劳改犯是家传的牙医,由于家产分布不公,动乱开始就被自家人给举报了,他儿子早年留学国外并在国外定居了,私通敌国的罪名扣到了他的头上。
其他的孩子和他划清了界限,老伴连气加伤,没熬过来去世了,老牙医被下放到了大西北。
牙医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他为了将家传的医术传下去,闲来无事就教老人治牙。毕竟当年老人才四十出头,人穷可脑子聪明,上过扫盲班,常用字都会。
第800章 牙医
他跟着牙医学了三年,基本治疗技术都学会了,上百味的中药记了下来,自己也能单独配药了。俩人虽然没有师徒的名分,却有师徒之情。
牙医提着的那口气松了下来,撒手而去,没想到给老人带来了塌天大祸。
牙医没去世前,俩人在一起生活了四年多,牙医去世,老人给师傅准备了一口薄棺。就是这这一口薄棺惹了祸,他成了敌特分子的孝子贤孙,准备判处老人徒刑。
村里的干部提前知道了,心里也是不忍,把消息透露给了老人,还给了他十元钱,老人连夜逃走了。
老人给师傅办理完丧事,家里早就打兑光了,把仅有的三十多斤粮食背在身上,加上师傅留下来的治疗工具和药物,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十元钱花光了,老人就走着逃亡,碾转反复,最后流落到深南地界。
这里地广人稀,他总算是安稳了下来。不过他落户的地方离特区比较远,加上身体不好,农活实在干不动了,就到工地上找了个做饭的活计。虽然收入不高,可比起种田来轻松多了。
开始老人不敢透漏自己会治牙的本领。后来他也琢磨过来,国家的形势变了,再看到工地上有人牙疼,就施以援手,慢慢的被工人们认可了。
老人是无证行医,给人治牙也不敢收钱,他烟瘾大,被诊治的人投其所好,给他买盒卷烟作为答谢。
老人看赵芳表哥为人实在品行好,就起了传艺的心思,他的医术得来的容易,自己也不太珍惜,也和师傅一样,看谁对眼就传给谁。
和老人学医不同的是,赵芳表哥正式拜了师傅。他虽然没上高中,可也是动乱前的初中毕业生,学牙医比老人快多了,三月以后就能独立给人治牙了。
老人虽属无证行医,可医术出于家传的名医,治牙还真是手到病除。
师徒俩打出了名声,深南流动人口多,找他们看牙的也多,俩人药费搭不起了,不用药的给治,用药的让他们去医院治疗。
大伙给他俩出主意,多少收点钱,别让大伙受罪费钱了。去正规的医院,看个牙少则十几元,多的几十元,半个月的工资没有了。
赵芳表哥核算了一下成本,和师傅商量了半天,俩人最后决定,治一颗牙收费两元。这也是赵芳表哥坚持的价格,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以后的养老确实是问题。
一天来几个治牙的,就能收入十多元钱,一个月就是三四百,出去用药成本,还能收入三百多。
收到高徒,老人心里高兴,终于将师傅的医术传了下去。这一放松就出事了,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迅速的消瘦下去。
赵芳表哥硬逼着老人去了医院,结果真的让人伤心,老人得了肝癌,而且到了后期,没了医治的价值。
医生本来没打算告诉他,可老人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硬逼着医生讲出了实情。
到了生命的尽头,老人还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毕竟落叶归根,家里的坟地里埋葬着自己的妻子。
赵芳表哥不顾老人的劝阻,结算了自己的工资,带着老人回到了他的家乡。师徒如父子,老人无依无靠,赵芳表哥这样做实属应当本分,可老人却感动的一塌糊涂,连说自己遇到了好人。
老人离家时就贫困潦倒,十几年过去,老人的窑洞半塌了,连窑洞门都没有了,是被当年的红小兵给砸坏的。
老人出逃时,村里穷的离谱,这么多年过去,土地也分到各户了,可这里的干旱没变,群众的生活依然是一贫如洗。回村的老人,反而成了富裕户。
赵芳表哥拿出自己的积蓄,给老人翻新了窑洞,置办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在村里人的建议下,还给老人置办了寿材和寿衣,这些花项基本上把俩人的积蓄掏空了。
老人对徒弟说:“你把我了送回来,生活也给我安置好了,咱师徒的情分你算是尽了。咱俩不能都在这里等死,剩下的钱够我用到老死的。你快回深南吧,挣几个月的钱好回家乡。”
赵芳表哥没听老人的话,他告诉老人:“师傅,咱有治牙的本领,在哪都能挣钱,我以后就守着您老过了。我家里您不用惦记,写封信回去告诉他们就行。
我们哪里虽然不如城市生活好,不过比起这里来,可是强多了,从前起码能吃得饱穿得暖。现在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一年到头吃白面馒头,棉花多的卖不出去。
俺家在村里算是过的差的,也盖了砖瓦房,买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还喂了一头牛。我爹娘还不到五十岁,家里的农活他俩就能忙的过来,所以我和大妹才去深南打工挣钱。”
师傅犟不过他,就接受的徒弟的建议,俩人去集市上摆摊治牙。不过师傅说了,这里的人生活苦,治牙的价格得降下来,一颗牙一块钱,而且这是包治好的价格。
这里常年干旱,人们的口粮主要靠土豆,蔬菜也少,唯一的调味品就是辣椒了,辣椒吃多了,又缺少油水,所以患牙病的人还真多。
这个时期,对游医管理不严,师徒俩赶集摆摊打的招牌就是包治牙疼,一元一颗,无效退款。
一元钱的价格在这个地方真不算低,可大伙看到他们打出了不好退钱的招牌,还真动心了。
师徒俩都是有真本事的,师傅负责看病,徒弟负责治疗,俩人一炮走红,很快在周边打响了名声,平时不是集日,也有人找到家里来,求医上门。
乡亲们没钱,有带粮食的,有带鸡蛋的,也有带稀罕物件的。有的比治疗费高,也有比治疗费低的。凡是找到家里来的,即便东西的价值不够,师徒俩都给治。
特别是对本村的人,他们是分文不取,全部是义务治疗,病人过意不去,送给他们一些东西,寻常的东西他们收,珍贵的物品一律回绝。
第801章 娶妻
在集市上,大部分都给钱,找到家的,不给钱也给东西,师徒俩的生活,倒是有了保障。要不是徒弟处心积虑的给师傅买好吃的,还到处给他找中医治疗,估计俩人还得有节余。
乡亲们都说老人好人有好报,冒着生命危险接济劳改犯,谁知道帮了个名医,得了祖传的医术。临老收了个徒弟,比亲生的儿女都孝顺。
老人的村里有户七个女儿的人家,孩子多生活困难,家庭主妇才三十八岁,一嘴牙都坏完了,经常牙疼的昼夜难眠。明知道自己村里来了好牙医,可家里一贫如洗,她不好意思上门求医。
她大女儿刚十七岁,看母亲实在是痛苦,就找到了老人家里,恳求师徒俩给母亲治牙,表示愿意给徒弟当妻子,索要的彩礼就是给母亲免费治牙。
老人的家就是这个村子的,对她们家的情况也了解,在村里算是极贫的人家,一家人只有两套棉衣,还是夫妻俩结婚时置办的,冬季一家人都窝在火炕上,谁出门谁穿棉衣。
家里过的穷可人品挺好,七个女儿不仅都养活了,还比较看重,再穷也没说拿女儿换高额的彩礼。
能出高额彩礼的人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女孩的父母,舍不得自家如花似玉的闺女,以后还像自己这样过苦日子,哪怕不要彩礼,也得给闺女找个好人家。
这里的习俗是十五六就开始订婚,十七八结婚很正常,法定的结婚年龄不够,好多人家根本不去登记,在家举行过正式婚礼就得到人们的认可。
女孩家出了名得穷,想给孩子找个好人家也不易,所以大女儿十七了,依然没有订婚。
村里的人都说两口子傻,七个俊俏的女儿,分别相差两三岁,大女儿已经十七了,找个婆家死命的要彩礼,咋着也能过份好生活。
这里的人虽然贫穷,找媳妇却舍得花大钱。关键是男多女少,找媳妇不易。
人们思想落后,对女儿不重视,生死由命,得病不给医治,女孩子伤亡率比较高。像她们家这样,七个女儿都拉扯大的人家不多。
女孩的母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