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选好了东西,到门口悠悠姥爷那里算账。先挑个自己看好的纱巾铺在桌子上,姥爷从筐子里拿出一样货物,在算盘上加上,然后放到纱巾上。不够十块的回去加点东西,超了的放回去些,基本上每人都控制在十元多一点。
会计按总额开好单子,买东西的民工在金额上按上手印,存根撕给姥爷。姥爷用纱巾包上东西,递给民工走出去。速度极快,大家伙也挑的过瘾,买的舒心。
晚上,来的民工更多了,屋里点了好几盏灯。姥爷一个人算不过来。爸爸在门口又加了张桌子,俩个人算账。姥姥和妈妈在屋里招呼着,悠悠在柜台里面帮着补货,可以随时从空间里偷着补货。
昊昊就是个小劳工,被悠悠指使的团团转。迪迪坐在炕上,一改以往缠人的做派,自己老实的玩魔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值人疼。
晚上忙到了十点半,一家人累的到头就睡,连帐都没顾上拢,被悠悠偷着扔给智脑,汇总去了。
第75章 垫宅基
复堤工程完成的差不多了,葛八根也快栽完了,民工都等着指挥部发工钱。初七吃午饭时,舅姥爷来了。
“现在民工大部分闲了下来,咱们趁着人多,工具也趁手,把你家的宅基先垫起来吧。
孩子们眼看就大了,不能一直住队里的房子。我手里有钱,咱按工程部的价格给他们开钱,我估摸着,两天就能垫起来。”
姥爷听了,点头称是:“是该盖房了,这段时间您妹妹挣了些钱,垫宅基应该够,这方面我也不懂,您就操心给办吧。”
“哥,俺在哪垫啊,你给大伙商量了吗?”姥姥问。
舅姥爷说:“我合计着,就在村西头大街北边垫,这块空地有一亩多,你先占上。后面也没人家,西面靠着路,咱还有两个男孩子,以后盖房子也有地方,接着往后垫。”
“哥,这地方是好,不过你得给大家伙商量好了,别让人对您有意见。”
“这你放心,就算你哥不当这个支书,冲着咱卫华的人缘,你家想在那盖房子都没问题。我一会就开会和大伙商量。”舅姥爷还是部队的作风,办事雷厉风行,说完就去打铃开会了。
悠悠家里人都没去,悠悠跟在后面去听消息。舅姥爷看人来的差不多了,就把悠悠家垫宅基的事提了出来,让大家伙议议。
大家听了,一致同意。接着就有好几个人提出来请假,说要帮着悠悠家垫宅基。舅姥爷没有同意,告诉大家找民工帮忙。
二爷把话接过去:“民工给他们垫宅基,咱们自己垫大街,我也提个想法,俺宝景也大了,我还想靠着秀芹家住,想在大街南边盖房子,大家伙得给俺们垫大街吧。”
“那得垫,咱二爷发话谁敢不听,队长这回你说了不算。”大伙跟着起哄。
舅姥爷只好遵循大家的意愿:“那行,咱这两天不下地了,就垫大街。二爷,你家一块把宅基垫起来吧,我去找人。”
“俺家先不垫了,等秋后再垫,今年喂的四头猪长得真好,卖了猪再说。”
看大家议论的差不多了,会计韩道伟提议:“那咱下午就把那片地清出来吧,把树出(伐)了,给吴医生家盖房子当檩条。”
“好啊,回家拿家什去。”大伙都行动起来。
悠悠跑回家一学,全家都非常感动。姥爷说:“咱在这里生活虽然苦点,可大家伙的情谊难得,日子过得舒心。就连我这多年的老毛病,这几年都好的差不多了。”
姥姥去厨房烧了一大锅开水,拿出来一包茉莉花茶,让悠悠爸给大家伙送了过去。
下半晌,舅姥爷就过来了,告诉悠悠姥姥都说好了,明天就来二百多人。就有一样,他们说什么也不收钱。说闲着也没事干,整天麻烦悠悠姥姥和爸爸,没脸接钱。
悠悠给姥姥出主意,来的人每人送双尼龙袜,一块六七的东西,跟在工地上干两天活收入差不多。
听民工们闲聊,他们干了两个月,合算下来,每人能挣四十来块钱,一天还不到八毛钱。
舅姥爷一听,连忙说好:“这样也行,我正发愁没法计数那,这个办法两下里都好看。妹妹,你家里的袜子还够不?”
姥姥忙说:“够了,我这次去临水,碰巧批发部处理过季袜子,要的多,原想着放着卖的,不想现在顶上了用。”
笑话,有悠悠的商城做后盾,别说二百双袜子,二万双袜子也不成问题。
一个下午的时间,宅基地就清理了出来,挨着村里最西边的三景家。宽20米,南北长35米,离西边的南北路还有十米的距离,不够一处宅基了。
第二天一早,民工们就开工了。悠悠出去一看,哪里是二百人,起码有三百多,估计完工的民工队都来了。幸亏悠悠家的宅基南西两面靠路,不然根本转不开。
本村的人也来了,他们主要是垫大街。大伙拉得拉,平得平,爱国舅舅用拖拉机带着个大石磙,转着圈的碾压。
舅姥爷一家都跟着忙活,村里还有好几家过来帮忙。烧水的、送水的,光桌子板凳就摆了一片。姥姥拿过来两包茉莉花茶,十条红灯牌的香烟,两大包糖块分给围着的孩子一人一把。
一天的时间就垫起来两米多,比村里的宅基差了不到一米。舅姥爷说得垫到四米高,新土较松软,夏天经两场雨实落了,得下去一尺多,盖房子的时候,还得用些当泥抹。
人多力量大,两天的时间果然垫好了,宅基的四周比中间高出来一尺多,便于夏天存雨水洇(yin)宅基。
四米多高的宅基和村子连成一片,连街带井台都垫了起来。村里人对抬井万分满意,以前打水得爬三米高的斜坡,非常吃力,现在总算走平路了。
晚上,爸爸拿着一大兜尼龙袜子,跟着舅姥爷挨个帐篷地送,另外每个帐篷还送了一条大金钟的香烟。
第76章 抢购热潮
这个晚上,民工非常兴奋,大家的工钱发下来了。由于实行包工制度,这回的工程干得非常好,每人的收入都在四十元以上。
四月初十,指挥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中午慰问民工,食品站专门调拨了一批猪肉,给大伙庆功。后天,大家就能回家了。
四月初十的上午,黄河大堤上热闹非常,从早晨起高音喇叭就没停过,高亢嘹亮的革命歌曲在村里都能听的清楚。
民工们穿得整整齐齐,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扛着红旗去开会。悠悠想跟着去看热闹,被姥姥拦了下来。
“不许去,离家太远,我们都忙,没空陪你。”也是,石庙村的群众听说悠悠家的代销点搞活动,都跑来凑热闹,跟民工抢着买,一改以前的抠唆算计,都要十块钱的,就为了那条赠送的纱巾。
看来,喜欢贪小便宜什么时候都是人们的共性。姥姥一再解释,说民工走了这活动也不停,他们就是不听,继续抢着买。
本来准备的充足的货物,一下子缺了好多,姥姥留下悠悠,是为了让她随时补充货物。家里人忙的团团转,也没人注意她。
悠悠往存放货物的箱子里,小手一扒拉,货物就放进去了。可惜的是,上万人的大集会,悠悠是无缘观看了。
不到十一点,庆功会就结束了。受表彰的民工肩上系着条新毛巾,上面印着个红色的奖字。还有拿新搪瓷茶缸的,上面也印了个奖字。
各队的会计拿着单据过来结账,正好悠悠妈妈放学回来了。姥爷就让她在门口收钱,自己和会计对账去了。
其实非常简单,悠悠昨天晚上,就把各队的单据合计好了。姥爷和会计兑上数目就行,会计已经把钱收起来了。点清钱,把欠条还给他们。
民工手里有了钱,来的人更多了,屋里挤满了人。悠悠忙得不可开交,一会这东西没了,一会那东西没了,姥姥指使的悠悠团团转,幸亏有昊昊这个小劳工。
悠悠看妈妈一人忙不过来,就让姥姥也去门口收钱。自己和昊昊补货,不是有空间这个后盾,这小型的超市还真开不下去。
十二点多,民工回去吃饭。一家人都觉得累,坐那不想动弹。
这时,舅姥姥和大舅妈端着饭菜来了:“志远回家说他姑奶奶家忙得没人做饭,俺娘俩赶紧做了给送过来。悠悠,饿了吗?”
“舅姥姥,我饿啦。”迪迪看到饭菜跑过去。
“就你馋。”昊昊嫌弃他。
“赶紧洗手去,咱这就吃饭。”舅姥姥帮着摆饭。
“嫂子,今天亏得您娘俩给做饭,还真是累了,不想动弹啦。”悠悠头一次听姥姥说累。
“你也快五十了,以后干活悠着点,年纪不饶人。”舅姥姥嘱咐着。
“姑,晚上的饭还是俺做,这里俺也帮不上忙。”大妗子说道。
“那好,晚上我们也擎着吃,你就在这里做吧,省得来回的端。”姥姥安排着。
“听你姑的,晚上你就在这边做,有汤端着不方便。”舅姥姥也嘱咐她。
“好,我早点来烧汤。”这里的人做晚饭叫烧汤。
“嫂子,您下午给俩侄媳妇看孩子,让她俩来给俺帮忙吧,我估计下午来的人会更多。”姥姥跟舅姥姥要人。
“行,吃完饭我就让她俩过来。”舅姥姥说完就和大妗子回去了。
还真叫姥姥说对了,下午来的人更多,大部分是远处的民工。悠悠指挥着两个妗子上货,姥爷和姥姥算账收钱,五个人形成了个小流水线,还挺顺当,也没发生拥挤的现象。
悠悠都不知道从空间里拿出来多少货,反正一看快断货了就偷着往外拿,幸好柜台后面到处摆满了货物,也没人注意到底买了多少东西。
下午五点的时候,妈妈放学回来了,姥姥让她擀面条,和了一大盆白面,得有十几斤。
让昊昊去舅姥爷家喊人,智慧姐姐来了就进厨房烧锅,妈妈和大妗子一个擀一个下。用小锅做了一锅蛋花汤做浇头,大家轮流吃饭。
悠悠算是见识了姥姥经常说的大饭量啦,舅姥爷和大舅舅一人喝了四大碗面条,又加了一碗面汤。舅姥爷吃着还给舅姥姥说:“还是俺婉莹做饭香,你光生小子,也不会生个闺女。”
舅姥姥说他:“这不是有智慧和智茹了吗,不一样和您亲。”
志高和志强不乐意了,俩人异口同声的抗议:“爷爷,您重女轻男。”
舅姥爷瞪眼:“爷爷就是重女轻男了,看看你们智慧姐,懂事听话还勤快,哪像你们这些臭小子,一天到晚的调皮捣蛋,那天不惹出点事来。”
志远和志亮提抗议:“爷爷,咋把俺俩也捎上了,俺们可是好孩子。”一家人都看着他俩笑。
晚上,有了妈妈和爸爸的加入,就轻松多了,不过还是忙到夜里十点半才关门。
舅姥爷全家人都在东边的住房里包装糖,干着活笑着逗乐子,热闹极了,笑声不时的传过来。
爱国舅舅过来送包装好的糖,民工们看见都说:“看人家这代销点开的,处处给大家着想,咱那里的代销店里,喊几声都不带搭理你的。”
悠悠心想:代销店里卖多少都是国家的,俺这是自家的,能一样吗。
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就有民工来买东西,他们今天就回家了,特意起早过来的。妈妈负责做饭,一家人又忙上了,连饭都是轮换着吃的。
吃完早饭,两个妗子又来帮忙。民工走了,石庙的群众来了。接着忙吧,悠悠认命地继续跟着干。姥姥对外宣布赠纱巾活动再搞三天,而且这三天除了鸡蛋别的不收,鸡蛋怕天热放久了不新鲜。
附近的村民听说她家代销点搞活动,都跑来占便宜。村民可不比民工,针头线脑、咸盐酱醋,零七八琐。为了凑够十元钱,居家过日子的东西可劲的买,不少人光咸盐就买了十斤,说是快麦收了,腌些咸鸡蛋过麦。
姥姥这才想起自家还没腌咸鸡蛋,当晚就腌了一大瓦罐,有二百多个,高兴的说:“今年腌的多,让孩子们吃个够。”
现在自己家每天都收上千的鸡蛋,姥姥还是不舍得。全家七口人,二百个鸡蛋没人还不到三十个,都不够吃一个月。
好多东西都卖光了,针头线脑、散装的油盐酱醋等好些货物,悠悠的商城里还真没有。要不是姥姥嫌经常进货麻烦,自家又不缺流动资金,许多货物备得多,还真撑不下来。
第77章 复堤的意外之喜
这三天忙得,两家人合伙吃饭,幸亏在临水买了好多干菜和甘蓝,不然又得恢复啃咸菜的日子。
不过也没白忙,复堤指挥部给姥姥送来个红旗,上面写着“奖给支援黄河大堤建设先进个人”。张集供销社的领导也送来个“流动红旗”,看了悠悠家的代销点,表扬姥姥:“老同志,要是大家都像您这样,时刻为群众着想,咱们的工作会更上一层楼。”
听着咋那么假,悠悠还怕他们看出破绽那,商城里的货物,和现在的货物相比,只是外观上差不多,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碰到专业人士就能看的出来。
那想到来人根本没把注意力放在货物上,只是关注价格,拉住来买东西的群众问来问去,句句不离价格,应该是怕姥姥趁抢购卖高价。
悠悠最不怕的就是价格,咱都是按国家定价卖的,有的东西嫌不好算账,姥姥把零头都抹了。
村里的代销点就这个好处,自负盈亏,价高了不行,缺斤短两不行,价低了没人管。
前来的群众交口称赞,水坑公社的群众也连声夸好。领导满意了,不过还是提醒姥姥:“老同志,您做的很好,不过照您这个卖法,可挣不出工资来。”
姥姥笑着给他们解释:“俺看着民工买了东西没法拿,脑子一热就送了。这两天来的都是附近的乡亲,送就送吧。再说了,我在临水进的货多,全当处理货底子。就送这三天,以后就没有了。”
领导听了继续夸:“老同志,您这思想境界真高,还是他老人家教导的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说明我们没有看错人,就得让您这样的同志来干代销员。”悠悠听着,他这不像是夸姥姥,而是在夸自己。
姥姥更绝:“谢谢领导的鼓励和信任,我今后争取做得更好,决不让领导失望。”官方语言整的挺溜索。
终于忙完了,四月十四晚上,悠悠和姥姥在空间里做了个全身大保养后,放松的躺在沙发上。
看着眼前的一堆钞票,悠悠高兴地哼着:“咱们的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吗真高兴。”姥姥躺着用脚踹她:“出息点好吗,一共多少钱?”
“您老先把心放稳了,我怕吓着您。”就是不告诉您。
“看你那小样,快说。”姥姥催着。
“就两万多,还不到三万。”
“多少?”姥姥立马坐了起来。
“老太太,镇定,这才多少啊,您老可是见过大钱的主。”悠悠取笑姥姥。
“那是,你是没见过,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看见。”姥姥又开始怀旧。
悠悠暗地里吐槽:当谁都和您老一样那,我虽然没见过大堆的钞票,可我见的数字,后面带着数不清的零。后世大家都在网上支付,谁还用现金啊。
不过,对着这么一大堆的钞票,视觉的冲击力还是挺大的。谁说现在的购买力差,自己的小小代销点,六天的时间,营业额高大两万多。
光是民工就来了接近二千人,石庙一个村快五百户,大伙都是冲着赠送活动来的,最少的消费也是十元。韩屯村有的毛地梨子的额外收入,那家都买二十多块钱的东西。
“姥姥,咱现在有钱了,您说咱应该先买什么?头发,铜钱,还是房子,要不咱在临水也买套房子吧。”
“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挣点钱就想着怎么花出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狗窝里放不住桗搭(duoda,干粮)。”
“姥姥,这您就外行了,您没听人说嘛,死钱死钱,钱只有花出去才能变成活的,才能钱上生钱,您见过谁家的钱放着下崽啦。”
“不知道你那里听来的歪理,别废话了,赶紧给你李爷爷备货,咱俩得去临水了,不知您李爷爷急成啥样了。”
“得令,您老就擎好吧,我早就把东西准备好了。您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
“你就贫吧,累不?要是不累咱俩明天去。”
“我是不累,姥姥您不累吗,要不您歇一天,咱后天去,正好是十六集。”
“你是馋肉了吧,那好,咱就后天去。别说你个小孩子了,几天没吃肉,姥姥也馋了。咱张集要是和城里那样,天天卖肉就好了。”
悠悠的商城里,啥肉都有。可惜不能光明正大的拿出来吃,这几天每天忙到晚上十一点,就是想偷吃也没时间。
黄河大堤复堤工程圆满结束,悠悠家的代销点收获颇丰。韩屯村也有意外之喜,那就是成就了几对好姻缘。
赵宝山的二姐盼妮,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每天早起挑水,凑巧次次和张集民工队的一个男青年碰在一起。
那人虽然一声不吭,却主动帮她从井里把水打上来,别人没看出来,但是两人之间互相有了好感。
会战结束前,男方请他们村的队长上门提亲,宝山的父母满意男方是公社集上的人,看闺女也同意就应了下来。
婕格是爹娘的老生闺女,上面四个哥哥。她的四个哥哥人高马大,名字也响亮,志英、志雄、志豪、志杰。
她娘一直盼着要(生)个闺女,三十八结个瓜,还真的如了愿生下个闺女,起名叫婕格(截哥),从小娇惯着长大。
到了找婆家的年龄,父母怕女儿受委屈,左挑右捡结果到二十岁了还没找好婆家。四个哥哥都结婚成家分了出去,婕阁和父母三人生活在一起。
家里的闲房多,就被安排住进了民工。其中有个民工衣服特别破,经常找婕格娘借针线补衣服。
她娘看小伙子吃苦耐劳性格又好,来往的多了也摸清了对方的情况。对方兄弟四个家里又穷,钱都给三个哥哥娶媳妇了。
婕阁娘起了招女婿的意,和儿子们商量后也都同意。小伙子知道了满心的喜欢,捎信让父母登门求亲。
男方的父母看了婕阁家的情况,总算是放下心来。不过,神情上总带着一丝的尴尬和无奈。
第78章 燎麦穗
这年代虽然提倡喜事新办,男到女家落户,但真正做到的却近乎于无,除非是绝户人家和男方特困难的人家。
相比较下,韩屯村预定的媳妇就不尽人意了,虽然有几个露苗头的,但女孩子脸皮薄,没一个吐口的,气得悠悠舅姥爷看见那几个追妹子的小青年就瞪眼。
不过,结局是美好的,大会战结束后,在韩屯住的女队员有三个嫁了过来。
她们都看中了韩屯村的富裕生活,起码有粮食吃,不像堤外的大多数村庄,一年四季吃红薯。
这里的人有句口头语:“地瓜饭,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说的就是堤外村庄的生活状况。
滩区的人说的更贴切:“刮过来的南风都带着红薯味”,有的人还自豪地吹大气:“河滩里的扫帚疙瘩戴个帽,都能娶上媳妇”。
不只是馋肉了,悠悠的商城里的野菜也快断货了。已经十来天没去河滩了,喂猪羊的苜蓿,都是昊昊放学后骑车割回来的。
四月十五日,代销点里的赠送活动结束,来的人很少,全家人也跟着松闲下来。
悠悠跟着桂萍去了河滩,出村一看,麦芒都发黄了,麦穗大而整齐,麦粒饱满,用桂萍的话就是:“俺爹说今年的麦子好,麦粒拱得呲牙咧嘴。”
桂萍顺手拽了个麦穗,用手搓掉外皮,剩下碧绿饱满的麦粒,递给了悠悠。悠悠放到嘴里,满口的清香,还带着一丝甜味,“真好吃!”
“一会到了河滩,给你燎麦穗,比这好吃多了。”桂萍告诉悠悠,这几天她们都燎麦穗吃。
河滩上的苜蓿快一尺高了,东一片西一片的,近处的被大家割得高低不平。桂萍领着悠悠往远处走,东边的苜蓿长得好多了。
四栓她们几个都来了,到处跑着挖水红花。看到悠悠就站起来,大声地问:“悠悠,你家忙完了?”
“忙完了,往后不送纱巾了,也没货了。明天我就跟姥姥去进货。”
“你姥姥真疼你,去那都让你跟着。悠悠,大城市啥样啊,好不?”
“我帮着姥姥算账,姥姥当然带着我了。”悠悠故意地显摆。
“悠悠,还是你好啊,你妈妈教学,也教会你认字算账。”小伙伴羡慕地说。
“你们也去上学吧,学好了以后到大城市上班。”悠悠鼓动她们。
“俺爹不让上。”四栓委屈地说。
“一会我教你们。”悠悠许诺。
有苜蓿遮挡,悠悠放出来大批的机器人,采挖水红花,自己跑着往空间里收。桂萍嘱咐她:“悠悠,你在近处挖就行,别跑远了。”
“知道了。”悠悠应着继续跑。笑话,跟着你们自己咋作弊。
挖了一个多小时,几个人聚在一块休息。悠悠掏出来一把糖块,分给她们吃。小伙伴已经习惯了,接过去说:“悠悠等着,给你燎麦穗吃。”
桂萍和景云拢了一堆干草和柴棒,景云拿出一盒火柴,四栓倒出半篮子的麦穗,大家把麦穗绑成把,拿着放在点燃的火堆上燎。
把麦芒燎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