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村里的食堂根据食材供应情况,也会做些适当的调整,不过变动极小。
  坐席需要的时间较长,耽误孩子学习,所以,村里中午举办的聚餐,孩子们都不参加。当然了,假期和星期天除外。
  韩屯村的人,大部分在工厂里上班,中午两点倒班。上午班的人,中午轮流吃饭,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这部分人坐席简单,上班不能喝酒,吃饱就撤。
  下午班的工人,时间相对宽松些,可也不能喝酒,他们两点就得上班,为了安全生产,肯定也不能喝酒。
  村里专门陪客的,必须得喝酒,他们都提前请好了假,今天不用上班了,可以放开量的喝,做好了一醉方休的打算。
  临水地区喝喜酒,挨桌敬酒的,是新郎父子俩。新娘不用跟着敬酒,在新房里坐在首位吃席。嫁进婆家就这一顿饭有此殊荣,往后就得孝敬公婆,一切以老人为主。
  今天的酒宴,就这一桌是摆在家里的,其余的都在村食堂的餐厅。自从八三年村里的新食堂建成后,村里人摆宴席,都是在这里。
  韩道伟今天六十多桌宴席,全都是“三八”带四个大件的标准。从上午十一点半开席,吹唢呐的就开始演奏,一直吹到宴席结束,最少得两个小时的时间。
  婚礼结束后,吹唢呐的艺人提前开席吃,吃完稍微的歇息一会,等中午正式开宴的时候,他们得连着吹。
  老首长跟着坐席,还是坐在主桌上,有他坐镇,喝喜酒的人都比较拘束,宴席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竟然没一个喝醉的。
  没人喝醉才是皆大欢喜,虽然客气话说的是酒不足饭不饱,其实三八带四个大件,饭肯定是吃饱了。醉酒的人人烦,不足正好,喝二两正好开胃。
  午宴过后,娘家人喝了两杯茶水,就提出回去。他们先去新房和冬梅告个别,嘱咐她今后要孝敬老人,勤俭持家,当个好儿媳。
  等冬梅一一应下,他们就告辞了。看着六辆拖拉机发动,冬梅还是有些忐忑,从今往后,她再也不是娘家的娇娇女,变成了婆家的媳妇。
  等拖拉机开远了,韩道伟他们家的妇女都过来了,她们是来帮着冬梅收拾嫁妆的。
  上午娘家安嫁妆,只是把家具放到位了,可陪送的被褥和床单,都在床上堆着,得收拾好了,放到橱子里。
  冬梅趁机,把给婆家人准备的绣花鞋垫,都送了出去。韩道伟他们家人多,一百双鞋垫送出去了一多半。
  冬梅的嫁妆多,等一切收拾妥当,就到下午五点了。孙子新婚,韩道伟的母亲高兴,就下令今晚全家人聚餐。
  聚餐的地点在韩道伟家里,尽管中午刚摆了三八的席面,晚上依然是二八的席面,不过食材充足,自家人手也多,不到下午六点,五桌宴席就做好了。
  冬梅和他们家所有人都熟悉,也没有新娘子的羞涩,和几个嫂子一块在厨房忙和。不过,只是跟着打个下手,几个嫂子说啥不让她做饭。
  吃过晚饭,韩道伟的母亲就让俩人回新房了。韩屯村这两年没娶过新媳妇,闹房的肯定少不了。
  尽管冬梅和村里人都熟悉,可结婚三天没大小,特别是一些半大小子,肯定会尽兴的闹新房。
  刚开始一些年龄大的,还有些放不开。初中晚自习八点就放学了,放学后所有的男孩子,都往韩志明的新房里跑。
  到了这时,闹新房才正式开始。这些初中生,在年龄大些人的指挥下,闹新房的花样倍出,啃苹果、吃喜糖、点香烟、添筷子,把俩新人折腾的满头是汗。
  一直闹到晚上十点,韩道伟的妻子出面,才把这伙人给撵了出去。韩屯村建的别墅,前后都有院子,想要听房根本不可能。
  冬梅结婚后,还是和原来一样,每天除了上班,其他的时间就去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帮忙。不过每天晚上,悠悠姥姥坚决不让她帮忙。
  韩志明在张集镇上班,离韩屯八华里的路程,骑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到了。
  他早上在村里的食堂吃过早饭走,下午六点下了班回来吃晚饭。除了镇里安排的值班,晚上都是在家住。
  过了农历的十月一日,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不过白天的高温还是在十度以上,塘子坑里还没开始结冰。
  就在这个时候,山本带着安装团队,来到了韩屯村,他们带来了村里新订购的所有机器。
  农历的九月初,“高高三”提议增加方便面的生产,村里经过商议,投资3250万元,一次性订购了一条面粉生产线、五条方便面和五条面条生产线。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韩屯订购了这么多的生产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据山本他们说,阜城对外开放后,对于岛国来说,比经过深南方便多了。
  韩屯村这次安装生产线,没用地区派专家团。自己村里就有招聘的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大部分的工人,经过了两次的安装实践,也都成了熟练工,在山本带来的安装团队的指导下,安装进展的非常顺利。


第866章 加量!
  面条机全部安装在老面粉厂,加上原来的五条生产线,面条生产线达到了十条。
  这次新进的面粉生产线和方便面生产线,全部安装在方便面厂,幸亏春季村里加盖的车间多。
  新进了这么多的生产线,村里还得接着招工,货车还得接着买。这次老首长提了个建议,希望村里再次接受退伍兵。当然了,退伍兵还是在韩爱军所在的部队招收。
  招收退伍兵,村里都没意见,不过住宿楼恐怕盖不及。老首长大手一挥:“住宿不是问题,先在村办公楼里凑合着。”
  有老首长在中间协调,这次接受退伍兵就简单多了,货车也有了着落,还是部队给的支援,一次性给了五十辆。
  韩屯村这次准备接受三百名退伍兵,光是宿舍楼就得盖三百套。这下村里的温室大棚就得挪地方了,从村台上挪到大田里。
  以前的三十亩温室大棚的地方,能盖十二栋宿舍楼。这次村里盖楼房,打算改变过去的模式,全部盖成两室一厅的,当然面积也大了,从六十五个平方增加到七十五个平方。
  第一批来的退伍兵,把妻子都带来了,他们和附近村的工人不同,就把自己当成了正式工人,以厂为家,没有临时工的意识。
  这些人大部分都结婚了,生孩子是迟早的事,以后孩子们长大了,肯定得分房睡。再说了,生孩子的时候,家里也得来人照顾,一室一厅的房子,肯定住不开。
  村里已有一百二十名的退伍兵,再招收三百名,加一块就是四百多名了,以后说不定还得招收。
  村台上就这三十亩的空地了,所以村里这次建楼,决定全部盖成七层的电梯房,每层六户,总共能盖504套。
  这十二栋的楼房建起来,可是一笔大的投入,每套七十五个平方的简装房,造价大约得七千元。所有的楼房加一块,总投资大概在三百六十万元。
  新建的楼房加上原来的,总共是624套,也就是说,村里最多可以接受六百多名退伍兵。
  经过接近一年的相处,韩屯村的人是真的喜欢这些退伍兵。年轻力壮当然是优点,关键是他们的品行好,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表现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些退伍兵和村里招收的其他工人不一样,他们除了上班和学习,其他的时间主动在村里找活干,而且是不计报酬,真心的为了韩屯的发展出力流汗。
  韩屯村招收的其他村庄的工人,除了上班和学习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加班,都是有报酬的。没报酬的工作,他们很少能主动动手。
  这些退伍兵,听说村里给他们盖两室一厅的房子,都兴奋极了。村里挪温室大棚,他们只要不上班,就去大棚菜那里帮忙。
  现在正是扣大棚的关键时刻,菜苗都育好了。韩屯村这些年养猪多,大量的优质土杂肥施到地里,土地特别的肥沃,老农形象的说是海绵地,透气保湿肥力强,所有的耕地都可以种大棚菜。
  一千亩的胡萝卜,刚收获完毕,地里施了大量的土杂肥,刚犁完地正在晾墒,准备年后播种大麦,到处都能做温室大棚。
  农业组长韩玉峰提出,既然土地宽裕了,温室大棚的面积,干脆扩大到一百亩,人手不够可以招工,村里还有一部分退伍兵的家属,至今没有工作。
  从去年开始,反季节蔬菜的价格猛升,春节的时候,黄瓜和西红柿青椒的价格,每斤高达五元,这么高的价格,还是抢着买。韩屯村的大棚菜,每天都有几辆车等着拉菜,从来没发愁过销售。
  整个冬季,这些蔬菜的价格,价格都在二元以上。关键是大棚菜的产量高,黄瓜的亩产超过了一万斤。温室大棚的收入,实在是太高了。
  扩大温室大棚面积的消息,传到退伍兵那里,他们的干劲更大了,不仅自己干,还把媳妇带过来,让她们先跟着学习。
  其实种植温室大棚的技术,学起来也容易,关键是实践经验。韩玉峰连着种了几年的温室大棚,经验特别的丰富。在他的指导下,只要是舍得下力气,基本上都能胜任。
  扩建温室大棚,这事归韩志明负责。他刚参加工作,干劲正足,联系物资,聘请专家和建筑队,忙的像个陀螺。
  不过成效也喜人,原来的三十个大棚还没建成,新建的七十个大棚就开工了。
  温室大棚建好后,以前没招工的退伍兵家属,全部成了农业组的工人。说句实在话,在农业组上班,每个月八十元钱的固定工资,还没有在家织布收入高,可是她们还是选择了在农业组上班。
  农业组的活计,和其他工作比起来,又脏又累,工资也不算高,可它属于固定工作,比起在家乡的农田劳作,也轻松了好多。
  所有的温室大棚,都建在村台北面打麦场的后面的大田里。温室大棚里离不开人,正好看管麦场里的胡萝卜。
  麦场里以前主要是堆放麦秸和苜蓿草,现在又多了胡萝卜。
  山本他们到的时候,韩屯村的胡萝卜正开始收获,一千亩的胡萝卜长势喜人,大部分的个头都在半斤以上,亩产接近万斤。
  韩屯村的联合收割机,又一次让人们开了眼界,地面上的萝卜缨直接打成方捆,地下全部深翻三十公分,胡萝卜不论大小,全都收了起来,别说伤茬了,连蹭皮的都没有。经过筛土处理,全部都干干静静的。
  胡萝卜的储存,其实很简单。农户都是种的少,都是放在地窖里。种植的量大了,直接堆在一起,外面用萝卜缨厚厚的盖上,最外面加盖两层草帘子保暖就可以了。
  这种存放办法,既能保温又能保湿,透气性还好。即便是下大雪,及时的把雪除掉,就可以了。
  好些农户,收获的胡萝卜,留下自家吃的,也都往韩屯送,早晚都得卖,自家放着还得占地方,早买早心静。


第867章 收购
  石庙村的群众,看到韩屯把温室大棚挪到大田里,也都动了心,他们希望村里也学韩屯村建温室大棚。村里的塘子坑种上了莲藕,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收入应该超过三十万元。
  这些钱办工厂不够,能建三十个温室大棚,按照去年韩屯的收入情况,一个温室大棚收入二万多,当年不仅能回本,还能赚三十万。
  可他们村的土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村里没了集体用地,大家的想法挺好,牵扯到耕地,大伙就都打出溜了。
  个别的群众看指望村里无望,他们决定自己投资建大棚。于是,十几个有想法的群众联合起来,找到了韩志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韩志明作为农业技术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就是他的工作。听说石庙村的群众愿意自己投资建温室大棚,当然是大力支持了。
  不过韩志明刚走出校门,理论知识丰富可实践经验少。尽管韩屯村已经种了几年的温室大棚,可毕竟韩屯是集体经济,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强。
  石庙的这十几个农民,可是个人投资,一亩的温室大棚就得一万元。现在的一万元,可是一笔巨资,万一陪了,可以说是穷倾家荡产了。
  韩志明把种温室大棚的风险,明确的告诉了他们,可这些人也怪了,越是劝阻干劲反而越大。
  他们说了:“赔赚我们都认了,钱放在家里又不会生仔,今年赔了还有明年,这大棚投资了,能用好多年,早晚能赚回来。”
  现在的温室大棚,是钢架结构的玻璃大棚,使用年限确实长。主要是一万元的投入太大,一般的农户,全年的收入也就一千多,得攒十来年,才够建一个大棚的。
  石庙村这几年,跟着韩屯村喂猪搞条编,大部分人家都是万元户,双万元户也不在少数。
  农村人干啥都喜欢扎堆,看到有人带头建大棚,石庙村的人都动心了。经济账大家都会算,一年喂十头猪,才收入三千元,可要是建一个大棚,一个冬季就能收入一万元。
  石庙不比韩屯村,他们村河岸线短,河滩荒地没韩屯村多,苜蓿草的面积少,每家一年能喂十头猪,就算是多的了。
  可冬春两季是农闲季节,种植大棚菜是个发家致富好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可收益也高啊。
  就这样,石庙村的温室大棚,从最初的十几个,到最后竟然建了五十多个,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北,要不是中间隔着新石庄的耕地,就和韩屯村的连成片了。
  新石庄主要以纺纱厂为主,每年秋天收购完籽棉以后,轧花、榨油和床垫,村里除了孩子,只要是能动弹的老人,人人都有活干。
  这一百五十多个温室大棚,把韩志明给忙的,天一明就出门,有时到夜里十点还不回家,一直到所有的大棚里,都种上了各种蔬菜,他才松了一口气。
  山本这次来,主要是收购莲藕,兼顾麦芽糖。他在韩屯订购的麦芽糖,在岛国比较收欢迎,可惜每年的数量有限。他不死心,这次过来,带过来几个人,集中考察临水的麦芽糖市场。
  山本他们现在来韩屯,是轻车熟路,和有关部门打个招呼,直接就到了韩屯村。
  进村看到老首长在这里,可是吓了一跳。
  韩屯村有退伍兵山本清楚,可看到现役军人在村里居住,还是从心里感到不自在。
  跟着老首长在村里居住的,可是九个现役军人。他们佩戴的红帽徽红领章,可是非常的醒目。
  老首长看到这些岛国鬼子,心里也不自在,他老人家毕竟和岛国的鬼子,奋战了八年的艰苦岁月,对于岛国可以说是有着刻骨的仇恨。
  老人家作为国家领导人,当然清楚现在的国家政策。也知道韩屯和岛国有经济联系,可听说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又是一回事。
  悠悠来自后世,对这段历史印象不深,前生了解的知识也是从课本上看到的。后世的媒体,对岛国的这段侵华史,报道的极少。
  不过在后世,岛国的科技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可全世界的人们,对岛国却喜欢不起来,岛国的的民族劣根性根深蒂固,那就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这一世从记事起,观看的大部分是抗战影片,特别是今年的夏天,在南京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悠悠的反日情绪,不自觉的就形成了。
  山本他们一行,还是住在村里的公用别墅里。安顿下来后,经过翻译的沟通,他们了解了老首长的来历。山本作为一行人的带头人,主动上门拜访老首长。
  老首长的工作人员,还真没有懂岛语的,秘书本来打算申请专职的翻译,可山本提出了拜访,时间不等人,悠悠被临时征用,成了老首长的翻译。
  其实山本的华语说的比较流利,他这两年经常在韩屯居住,对这里的人差不多都熟悉,对这里的方言比翻译懂的都多。
  悠悠对岛国人还真是佩服,特别是山本,他的表现真的令人敬佩。面对浑身冒着凌厉战气的老首长,悠悠都觉得有压力,可山本却表现的彬彬有礼,见面就给老首长鞠躬问好。
  “您好,尊贵的将军阁下,初次见面,深感荣幸,请多多关照。”
  “您好,欢迎您们来到华国的韩屯村!”
  老首长态度有所缓和,他老人家毕竟是国家领导人,对于时事的把握非常准确。别管以前的抗日战争如何艰难,现在可是处于中日友好时期。
  两人相互之间客套了几句,山本就提出告辞。他走后,老首长好长时间心情才平静下来,然后主动给随行人员,提起了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
  随行的秘书,赶紧将这难得的资料,记录了下来。悠悠看他记得辛苦,偷偷的打开录音笔,把老首长的话给录了下来。
  智脑可以把录音直接转换成文字,悠悠抽空再把这些文字抄到稿纸上,就是一篇详尽的回忆录。


第868章 记录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从此以后,山本竟然跑溜了腿,每天晚饭后,都去找老首长聊上一会。他的住处就在和老首长的后面,从食堂吃完饭出来,顺道就跟着老首长回家了。
  原来山本的爷爷,当年也是侵华战争中的一员,山本从小听爷爷讲在华国的经历,对华国充满了好奇,他的华语就是跟着爷爷学的。
  他爷爷的部队,一直在太行山脉作战,对临水这样的平原地区,根本不熟悉。
  老首长当年,抗战的主战场,也是在太行山。作为敌对双方,时隔半个世纪,祖孙两辈人竟然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可惜的是,山本家传的华语,用来和老首长交流,还是有隔阂。他带来的翻译,对机器生产线比较熟悉,有关战争的话题,翻译起来确实困难。
  悠悠成了他们的传话筒,碰到不会的,有智脑这个作弊利器,根本难不住悠悠。后世的科技,对世界各国的语言,都能做到同步翻译。
  在悠悠的帮助下,俩人交流越来越方便,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简直成了一部详尽的太行抗战史。
  悠悠翻译,秘书记录,俩人谈高兴了,好多时候都超过了夜里十点,在生活秘书的再三提醒下,才结束话题。
  秘书的记载难免有遗漏的地方,他就找悠悠询问。悠悠的智脑里,不仅有录音,而且有文字记录,肯定是有问必答。
  时间长了,秘书看悠悠比自己的记忆力强,每次都会把自己整理的记录,让悠悠给观看一遍,看是否有记错的地方。
  其实老首长的回忆录,是真不好写。他老人家年纪大了,离职后一改原来的风格,经常是率性而为。他本人对于写回忆录,根本不当成事,高兴了说上一段,也是想到哪说哪,年代跨度非常大。
  秘书又不敢紧追着询问,所以,老首长的回忆录,秘书写的是相当的艰难。这次好了,来了山本这个好奇宝宝,把老首长的抗战史,给挖掘了出来。
  山本从他爷爷的角度谈侵略,老首长从八路军的角度谈抗战。可能是年代久了,人的心态也变了,有时候俩人谈着,还能发出不一样的感慨,令人莞尔,止不住的发出笑声。
  韩德财经常参加这种夜谈,他当时就是在老首长的部队里当兵,提起来当年的战争,他对老首长是打自内心里敬佩。好多老首长的卓越战绩,都是他讲述的。
  有了他的参与,老首长的回忆录,内容更加的充实。
  悠悠舅姥爷有时间了,也跟着参加谈话。他也经历了这次战争,他当时虽然是一名小战士,可对战争的残酷,记忆犹新。提起来昔日牺牲的战友,往往激动的热泪盈眶。
  每到这时,山本总会道歉,对以往岛国的残暴行径,表示诚挚的歉意。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态度,这些人才能坐在一起,畅谈昔日的往事。
  随着山本团队的到来,整个张集镇的滩区村庄,热闹了起来,所有塘子坑里的莲藕,全部开挖。
  韩屯村不仅要挖藕,麦芽糖的生产也开始了,宿舍楼开始建设。韩屯村办公楼,再次住满了建筑工人。
  挖莲藕、建筑工地的小工,都是在附近村庄招收的临时工,现在是冬闲季节,招收临时工比较方便。
  就在这个时候,自过年以后就没露过头的兰芝哥哥,带着大儿子找了过来。
  自打正月十六,兰芝把两个小侄子带回韩屯上学,兰芝的哥哥一趟也没来过。倒是俩个大侄子,经常找各种借口,来找姑姑要钱要东西。
  麦收过后,人人都说他得给俩孩子送点口粮,俩孩子每人三亩多地,就是租给别人种,一亩地还给二百斤小麦一百斤大豆。
  兰芝哥哥还真狠心,自己的瘫痪娘和俩小儿子,都在妹妹家,麦收后不来,过八月十五也不来,八九个月的时间,他竟然一趟不来,吃喝全然不管。
  俩小的在姑姑的高压政策下,不仅学习有了进步,好多的坏习惯也改了不少。可这俩大的,依然是谎话连天,又懒又馋,学习更是一塌糊涂。
  老大今年参加高考,总成绩还不到二百分,在全县是最低分。高考前来给姑姑要路费,高考结束后,他就赖在姑姑家里不走。一米八多的壮小伙子,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起床就开电视,不让看电视就睡觉。
  高考成绩出来,把兰芝给气得七窍生烟,就这他还竟然有脸说要去复读,明年接着考大学。
  他复读可不是为了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