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次家里吃点稀罕的,姥姥就说:“亏得咱住在村外,这里就咱和二爷两家,要是住在村里,别人家都舍不得吃,咱们也不能这个吃法。”
悠悠这才明白,姥姥为啥每次卖瓜,都打着给供销社的人捎瓜的名义,而且一次就要十几个,她是怕村里人讲究啊。
过了两天,天气突然闷热起来,大早上悠悠就被热醒了。她坐起来一看,身下的凉席上被汗水浸湿了,留下个人形的轮廓。
从空间里拿出个温湿表,不一会的功夫,气温停在了33度,关键是湿度高达93%,难怪那么闷,这在后世被称为“桑拿天”。
悠悠跑了出去,哥哥已经割草回来了,正在剁猪食,妈妈在洗衣服。还好每晚睡觉前,姥姥都把自己和姥爷及悠悠兄妹三的衣服收集起来,放进空间里洗干净了,第二天早早的晾晒到院子里。
妈妈只是洗她和爸爸两人的衣物,为此,她多次提出不让姥姥洗衣服,没得到过回应,现在也习惯了。
第135章 光脊梁
本来,在空间里就可以把衣物烘干了,但姥姥怕家里人看出不妥,硬是要在放在院子里晒。夏天的衣服换洗的块,迪迪一天能换三四身,院子的绳子上,从早到晚都挂满了衣物。
姥姥每次看到,都高兴的说:“也就是今年,咱家里人都有了换洗的衣服,以往想换也没有。就是好过的人家,才有两套换洗的。
好多人家就一身,白天穿夜里洗。碰到阴天下雨,衣服干不了,半干就得穿上,湿潮拉气的特难受。”
姥姥的话悠悠深信不疑,和悠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基本上都是一身衣服,有两身的也是补丁摞补丁,不过好歹能替换着穿。
家织的粗布透气性再好,可它厚实还吸汗,汗水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特别的不舒服。因此,好多的男孩子,都不穿上衣,从早到晚的光着脊梁。皮肤晒得黑黝黝的放光。
别说孩子了,好多的男劳力也光着脊梁,顶着毒辣辣的太阳,脊背被晒的脱了皮。
妇女别说光上身了,穿短袖的也很少,天再热也穿长袖衣服。姥姥告诉悠悠,每人就一件单衣,从初夏穿到秋风凉,短袖只能在夏天穿,都是穷闹得。
热急眼了,已婚的媳妇把大门关上,在家也光脊梁。特别是做饭烧锅,厨房里闷热难受,做顿饭浑身是汗,像洗了个澡。
听到大门响,就赶忙捞过上衣往身上套,穿反衣服、扣错扣子的事情经常有,被大伙拿过来当笑话啦。
老年妇女不讲究,和男人一样光脊梁,两个**在胸前耷拉着,走一步三晃荡。人们习惯了,对此熟视无睹。悠悠每次看到,心里都酸痛无比,咋着也适应不过来。
进了伏天,男人光脊梁,孩子光脊梁,老年妇女光脊梁,光脊梁成了村里的一景。
对这个年代的乡情民俗,特别喜欢留影像资料的悠悠,却一次也没拍摄过这种镜头。她从内心里抗拒,这是对人权的侵犯。
韩屯村是县里出名的富裕村,其他村庄的情况可想而知。自家的代销点,就经常有外村的老年妇女,光着上身来买东西。
连着闷热了七八天,树下一丝风也没有,知了也不叫了。姥姥说:“这刚进二伏就热成这样,老话说的真对,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天热成这样,队里也没歇工,反而组织人员纺高粱叶。三米多高的高粱地里,闷热难耐,高粱叶的边沿像刀刃,碰到人身上就给留下个血道子。
人们穿着粗布长袖衣服,用方巾包住脸,进去?一抱高粱叶赶紧出来,透口气再进去干。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大家钻出地头就发感慨:“都说高粱地头凉快,厨房门口凉快,真是这样。”
六月二十七日,睡午觉的时候,太阳还毒着那,气温高达38度。下午三点多,天突然暗了下来,漫天的乌云压顶,随着“嗑嚓”一声响雷,瓢泼的大雨就倒了下来。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大雨下了一个多小时才停,地上到处都是水。
雨过天晴,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但是气温却降了下来,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闷热的天气过去了。
孩子们欢呼着跑出来,光着脚踩水玩。姥姥抬头看着天空,说了一句:“六月的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雨刚停,村里的钟声就敲响了。舅姥爷的大嗓门响起来:“大家赶紧上工,到瓜地下西瓜。”人们都从家里出来,光脚下地摘西瓜去了。爸爸妈妈都去了,姥姥也去帮忙。
悠悠看不明白,拉着姥姥问:“姥姥,地里到处是水,咋现在摘西瓜啊。”
“熟西瓜雨水大了,会被撑裂,,得赶紧摘下来。”姥姥说完就走了。
悠悠跟着孩子们去瓜地看热闹,刚下过雨地滑瓜也滑,不时的会有摔烂的西瓜。人们用瓜秧擦去瓜皮上沾着的泥,掰成块让孩子们吃。
大伙议论着,这几天村里拖拉机、毛驴车一齐出动,才卖了不到二十亩的西瓜,现在成熟的得有快十亩,这十多万斤的西瓜一块摘下来,咋卖啊。
摘下来的西瓜最多能放四五天,就是一天能卖出去一万斤,还得剩下一半,分的话一个人一百七八十斤,十多个西瓜。平时不舍得吃,这回可劲吃也吃不下。
再说,现在各村的西瓜都下来了,这过后场雨,都得摘下来,凑在一起卖,价钱肯定低,也没原来好卖了。
不过,这次集中下来,以后西瓜就少了,村里剩下的二十多亩晚西瓜,倒是能买个好价钱。
大伙都说舅姥爷会当家,村里的五十亩西瓜是分期种的,要是现在都下来了,咱只好喂猪了。
虽然是下午四点多,太阳还是很毒,等人们把西瓜都摘下来,麦场上的地面已经晒干了一层皮。大伙又开始挑瓜,个大长相好的摆在一起,泥多的顺手用瓜秧擦干净。
剩下歪的、小的,放在一起,裂纹的放在一起,这是准备分的。悠悠看的相当心酸,刚才还说着喂猪那,这还是不舍得自己吃,明知道卖不出去,却还是抱着希望。最后,一人分了八斤瓜,悠悠家分了五个,有一个是裂口的。
和大人低落的情绪相比,孩子们的世界永远是单纯的,高兴的欢呼着:“分西瓜了,分西瓜了。”看着他们吃西瓜撑的圆滚滚的肚子,悠悠又觉得好笑。
回到家里,悠悠和姥姥商议:“姥姥,咱把队里的西瓜都买下来吧。我的商城里,陆地大西瓜可是抢手货,一斤能买到10元钱。”
“你卖多少姥姥不管,总比坏了强,大家伙都指着这些西瓜挣钱哪。其实咱就是都买下来也没多少钱,按5分钱一斤才5000元。可咱咋说啊?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姥姥犯了难。
悠悠暗骂,这坑姐的时代,做个好事都难。娘俩想了无数个理由,最后才定下个可行的。
喝完汤,姥姥和悠悠就去找舅姥爷,他刚从瓜地里回来,还没顾上吃饭。
第136章 卖西瓜
舅姥爷喝着汤,姥姥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他。“哥,我前段时间卖知了猴,认识了几个工厂的领导。给他们送过咱村的西瓜,都说好吃。
这一次摘下来十万多斤,可是不好卖。我去找找他们,要是能把咱的西瓜当成福利发,城里有几千个工人,一人两个就得十几万斤。”
舅姥爷听到这里,饭也不吃了。“秀芹,你说的能行,他们还能发西瓜?”
“能,工厂里月月发东西,什么都发,还有发鸡蛋的那。”姥姥忽悠着。
“我知道以前工会发手套口罩肥皂,那些都是劳保用品。现在发的东西多了这么些,怪不得都争着进城当工人。”原来舅姥爷比姥姥知道的还多,姥姥知道的都是听玉玉说的。
“行,你去试试吧,卖不出去也别为难,咱咋着都得拉到城里去卖,我这就去和他们说下。”舅姥爷说着就往外走。舅姥姥拉着他:“吃完再去,不差这一会的功夫。”
“哥,您先吃饭,吃完了就找人连夜装车,争取多拉几趟,俺明天一早就走。趁西瓜新鲜,尽量的两天拉完。”
悠悠听的无力极了,明明可以现在就收进空间,还得往城里拉,来回的折腾。
第二天天刚亮,还不到五点,悠悠就被姥姥抱着,坐运西瓜的拖拉机进城了。
这次跟着来县城的人,是会计韩道伟和婕阁的四哥韩志杰。韩屯到县城三十公里,拉着一车西瓜,跑的就慢了,也就是二十的时速,到县城快六点半了。
进了东关,路边有个私人干的早餐摊。姥姥让舅舅他们停下来,要了面泡和胡辣汤,让他们吃着。告诉他们自己先去找人,就带着悠悠走了。
娘俩坐了辆三轮车,先去第一饭店吃早餐。吃饱喝足了,才回去找舅舅他们。
他们已经吃完了,剩下几个面泡用纸包着。爱国舅舅看见她俩,赶紧说:“姑,您先坐下吃饭,晚会就凉了。”
“俺刚才吃过了,你们吃饱了吗,吃饱了咱就走,我给人家说好了。”
姥姥领着他们,去了自家的院子。走的是后街,街上人很少,非常清净。
姥姥打开后门,让他们直接把车开进了后院。“高高三”跳下车,满院的转着看,被大舅喝住。“你老实点,这不是咱村里,瞎瞅个啥。”
“高高三”吐了下舌头,赶忙停下,悄悄的说:“乖乖,这谁家的院子,真气派。”
姥姥告诉他们已经联系好了一个工厂,让他们赶紧卸车,就卸在院里的大树下,厂子里要多少自己来拉。
“高高三”马上说:“我看见东屋里有个磅,还有好多的麻袋,原来这是个仓库啊。”
悠悠心里说:你说是就是,这理由挺好,省得惹人怀疑了。
卸完西瓜,已经快八点了,几个人热得满脸是汗,在水龙头上洗了一把,他们赶紧回去了。
看着一地的西瓜,悠悠想:恐怕这两天得在这里住了。于是,放出来几个机器人,给院子来了次大清扫,外带灭蚊蝇行动。
这个年代的拖拉机,都是12马力的东方红牌的,一次能拉5000多斤西瓜。村里的两辆拖拉机,一趟就拉来了上万斤的西瓜。
悠悠收了八千斤西瓜进空间,外面还剩了一部分,然后就和姥姥进空间里补觉去了。从凌晨四点多起来,折腾到现在,还是坐在拖拉机的车头边上,姥姥也累的够呛。
定好的闹钟十一点响了,娘俩才醒了过来。出来拾掇了一下,准备好茶水,又在西面的两个房间里放了两张大床,准备让舅舅他们睡个午觉。
然后俩人直奔饭店,要了五斤红烧肉,五份排骨炖黄瓜,还要了十斤馒头,一共花了十二块五毛钱和10斤粮票。饭菜做好后,俩人带着回到家里。
十二点刚过,大舅他们就回来了,满脸的汗水和尘土。进院看到西瓜少了,高兴的问:“姑,西瓜卖出去了?”
“嗯,卖出去八千斤,还有两家要的,先进屋吃饭吧,别等菜凉了。”姥姥没让他们卸车,赶紧洗脸吃饭,把饭菜摆在了堂屋里。
看样子大家都累了,也饿了。看到姥姥准备好的饭菜,大舅带头吃了起来,韩道伟感激的说:“姑,您操心给咱村卖西瓜,还给俺们准备好吃的,真是太谢谢您了。”
“给咱姑用不着客气,赶紧吃吧,吃完我得歇会,还真累。”大舅说完埋头就吃,姥姥看着心疼的不行,和他们商量:“要不,你们歇会,我找几个人卸吧。”
韩道伟看大家确实累了,“姑,好找人不?”
“好找,百货大楼那就有拉脚的,一人五毛就行。”
“那好,吃完饭咱俩去找,大家都歇歇吧。”韩道伟满脸的疲惫,看来也累的不行。
一会的功夫,桌子上的菜就吃光了,就剩下几个馒头。“高高三”擦了把嘴:“累点也值,这些天来回的折腾,头一回捞着吃肉,真过瘾。”姥姥把400元钱递给了韩道伟。
他接过去点了一遍,又递过来两张十块的,“姑,让您操心不能再吃您的,您把饭钱留下。”
姥姥把钱推回去,“几顿饭俺还管得起,别来回的让了,咱俩去找人吧,让他们都歇歇。”
也就十来分钟,就找来了四个人,姥姥看着卸车。舅舅他们在屋里睡觉,呼噜打的可真响,悠悠在外面都能听到。
睡到下午三点,他们才醒了,接着回村拉西瓜,这回悠悠收进空间一万斤。下午六点,他们就回来了,没再找人,自己卸的车。
姥姥又到饭店,买回来了十斤肉包子和六份鸡蛋汤。卸完车都快下午七点了,等他们吃完饭,姥姥把500元钱给了韩道伟。
“这是下午卖的一万斤瓜钱,五百块钱。今天俺就不回去了,你们明天早点起,看一天能拉完了不?”
“姑,俺留下给您帮忙,让他们回去。”韩道伟装好了钱,吩咐他仨先回去。
第137章 露天电影院
晚饭后,姥姥拿了两个麻袋,装了十个大西瓜。喊了辆三轮车推着,让韩道伟看院子,领着悠悠去了罗新才家。
他们刚吃完饭,几个孩子正准备出门看电影。看到姥姥带来的西瓜,都高兴的停下来。
“大娘,这西瓜真大。”他们帮着往屋里搬西瓜。
“村里种的瓜下来了,甜着那。拉倒城里来卖,送几个给孩子们吃,正好都在家。”
“大娘,俺放了假就去姥姥家了,下大雨才回来的。”小的那个回答着。
“嫂子,赶紧坐下歇会。这不是下的雨大吗,村里的坑里积的水深了,这几个天天下水,俺娘怕出事,才让他们回来了。”王代娣拿刀切开个西瓜,让孩子们吃。
四个半大小子,吃的那叫个快,边吃边说:“甜,比俺爸买的好吃。”
罗新才笑着骂:“臭小子,我买的不好吃还一天俩仨的造。别说,嫂子,您这瓜真挺好吃的。”
“兄弟,明天你去家里拉,让孩子们吃够,嫂子哪西瓜多着那。”
“这些还不够他们吃的,您这瓜一个得有二十斤。吃完了你们几个领着悠悠去看电影,给悠悠买个冰糕吃。”罗新才递给老大一块钱。
悠悠看着姥姥,“去吧,跟着你叔叔,别乱跑。”
听了姥姥的吩咐,悠悠满头黑线,一群小破孩,都成了自己的长辈。
电影院在新华书店的南面,真是名副其实,就是个大院子,里面用条石摆成排,上面用红漆写着座号。其实就是露天电影,一张票五分钱。
电影院的门口有卖冰糕的,二分钱一根。也有卖西瓜的,是切开卖的,方桌上放个案板,有人买现切,大块一毛,小块五分。
生意还挺好,傍边围着一群孩子,手里拿着钱等着。大多数都是要小块的。看来城里人的生活也不富裕,舍不得买成个的瓜吃,花五分钱买块让孩子尝个稀罕。
悠悠找到座位刚坐下,就赶紧站了起来,条石被太阳晒的烫人。老大买了五根冰糕,举着走了过来,先递给了悠悠一根。冰糕外面包着一层油纸,上面印着个花奶牛,写着牛奶冰糕。悠悠咬了一口,咯牙。
啥牛奶冰糕啊,绝对的假冒伪劣,它就是根冰棍,一股子糖精味。
悠悠想扔了,看到旁边一个孩子,紧盯着自己,馋的口水都流出来了。悠悠就把冰糕递给了他,那孩子接过去,飞快的跑了。
电影屏幕比公社放映的小电影大了一倍还多,固定在两根柱子上,拉得平平展展的。等到晚上八点天暗了下来,才开始放映。
演的是《小兵张嘎》,黑白的,胶卷的质量不太好,声音滋滋啦啦的,中间还烧了一次带子,放映员停下机子,打开电灯,很快就接上了,技术非常熟练。
电影结束的时候,王招娣和姥姥等在大门口。罗新才家的孩子个子高,在人群中特别的显眼,王代娣喊着他们的名字大声的招呼着。
悠悠跟姥姥回到家,韩道伟坐在房檐下的躺椅上,已经睡着了,听到开门声才醒了过来。姥姥说他:“道伟,回屋睡吧,不用守在这里。”
“姑,您回来了。我还是在这睡吧,挺凉快的。”
姥姥喊他从东屋里搬出个小床,给他铺上蒲草的凉席,又拿出个粗布床单。“姑,您赶紧进屋歇着吧,累了一天了,大晚上还出去找人。”
外面天再热,娘俩也热不着,关上屋门就进了空间,咱有空间这宝贝,才不受这罪那。前几天的桑拿天,悠悠和姥姥晚上就是在空间里休息的。
姥姥看悠悠想睡,就说:“悠悠,你不把西瓜卖了啊?”
“不卖,放着春节再卖,那时一斤能卖二十块钱。”要不是受资金限制,悠悠都想收购囤积西瓜了,这可比收鸡蛋的利润大多了。
五分收的鸡蛋卖一元,五分收的西瓜能卖十元。鸡蛋一天撑死收2000个,西瓜放开量的收,一天能收十多万斤。虽然西瓜有季节性,可是量大啊。
收废铜为的是保存文化遗产,这可是意义非凡的事情,何况经济利益也是巨大的。
姥姥和悠悠六点起来时,韩道伟已经把早饭买来了,还是胡辣汤面泡,不过给悠悠买了两个肉包子。“姑,咱先吃吧,他们也快来了。”
仨人刚吃完,大舅他们就到了。几个人飞快的吃了早饭,就赶紧卸车。回去的时候才七点,韩道伟也跟着走了,悠悠这次往空间里收了两万斤西瓜。
等到八点,百货大楼一开门,娘俩就进去逛。由于是刚开门,来的人也不多。里面却热的不行,房顶上挂着几个风扇,营业员都尽可能的站在风扇下,相互聊着天。
悠悠和姥姥沿着柜台转圈看,主要是观看现在的货物。自己商城里的东西,和这个年代的脱节严重。
把后世的货物拿到现在来买,不仅得找着合适的物品,还得高仿得以假乱真。悠悠感到,当个好的时代商人,真心的不易。
百货大楼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看到卖袜子的柜台前,围了一圈人。悠悠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玻璃丝袜子。
玻璃丝是一种象玻璃一样透明的纤维,用它所制作出来的袜子,被人们形象的叫做玻璃丝袜子。
悠悠看着人们手里拿着的玻璃丝袜子,样式非常简单,在袜口下方的外侧,织了个竖条形的简单格子图案。
女袜的颜色都是粉色系列,看起来非常顺眼。男袜的颜色则是深色调的,不过由于玻璃丝纤维本身发亮,袜子也显得很亮丽高档。
薄薄的丝袜,比尼龙袜都贵,一双快两元了,不过卖的人挺多。城市里的年轻妇女,很少有光脚的,都穿着双玻璃丝袜,配上塑料凉鞋,袜子基本上就露了出来。
后世里,玻璃丝袜花样繁多,相当漂亮,而且价格便宜,人们都是成把的买。年轻人穿过就扔,看的老人们心疼不止。
不由的回忆起小时候的梦想,为了迎合老人的心里,后世还有专门生产老式玻璃丝袜的,也就三四毛钱一双。
第138章 卖尼龙袜
悠悠想起自家卖尼龙袜的经历,决定在今后的小商品营销中,加上袜子这一项目。款式稍作变动,把提花改为动物和花草的样式,就比现在的高档漂亮多了,肯定大受欢迎。
想到这里,悠悠又想起了带金线的“一把抓”纱巾,那才是暴利的东西,几毛钱的成本,卖到了2。50元钱,还供不应求。当然,这是工业落后造成的,和这个时代是分不开的。
娘俩逛到十点多就回去了,到家悠悠还是满脑子的袜子经。玻璃丝袜今年是来不及了,不过尼龙袜正合适,马上就要立秋了。
悠悠不想再卖怀旧尼龙袜了,那种在农村里卖可以,在城里就没市场了。一样的价格,一样的款式,谁会买个人的啊。
现在人们的意识里,还是公家卖的东西质量有保障。这个年代,可不能打价格战,那是冲击市场,找死的节奏。
通过这段时间的经营,悠悠发现,黑市上大部分的东西,是从大城市的百货楼,买回来的高档用品。加上部分利润,高于国家的定价出售,比个人坐车去买便宜点,还没见过有低于国家定价出售的。
黑市也有国家限购的商品,但是数量有限,价格更是超高,有些甚至比国家定价高出几倍。
借鉴玻璃丝袜的款式,悠悠打算改变现在尼龙袜通体提花的样式,以单色系列为主。
女式的和玻璃丝袜一样,选粉色系列,脚尖、后跟和袜口用相同的深色调并加厚,不仅结实,耐脏易清洗。袜口下方两侧,都织上可爱的动物图案当点缀。
男式的以深色调为主,也是在三个地方加厚,图案为兰草和翠竹。
悠悠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商城里找出几种简单漂亮的尼龙袜,拿出来征求姥姥的意见。
姥姥一见就喜欢上了,“这是咋着想出来的,不光是好看,容易磨烂的地方专门的加厚了,这袜子不用绱(shang,在袜子底上缝上个布鞋垫)袜底,得省多大的功夫啊。”
悠悠听了扶额:“姥姥哎,您老人家往后得看远点,您见过城里人有几个绱袜底的。”
“咋,还嫌弃上姥姥了,你个小没良心的。姥姥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敢和姥姥比远近。”
姥姥的说教起来那是一大通的道理,悠悠只有无奈的听着。
上午快十一点的时候,大舅舅他们就回来了,姥姥给了韩道伟1000元钱,是两万斤西瓜的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